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共14篇)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22名学生。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齐鲁名人”、“诗歌诵读二”“名胜古迹”“政治人物”“宫殿园林”五个单元。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17课孙武
第二周:18课管仲 第三周:19课诸葛亮 第四周:20课观书
第五周:21课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六周: 22课 寄吴冲卿 第七八周:2324课
第九周至十一周: 2526课 十二周至十四:2728 十五周:2829
十六周:3031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两条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写三点水, 认识“河”、“湖”、“海”这些含有三点水的字。
2.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 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 你们去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大海的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并未生活在海滨城市, 大海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 无形之间拉大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这样的说话设计, 潜移默化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能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韵文所创设的情境。
这节课, 老师就再带你们去海边走一走。看一看, 玩一玩!
二、精读感悟
(一) 学习第一组词语
1. 学习第一组词串。
(1) 出示沙滩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相机呈现:沙滩, 贝壳, 脚丫) ?
(2) 你能读好这组词语吗?自己练练。 (指名读) (3) 重点指导读好“贝壳”一词。
请小朋友们轻轻把书翻到102页, 仔细观察书上的这片沙滩上的贝壳, 练习说话:
沙滩上的贝壳真漂亮啊, 有 () 的, 有 () 的, 有的像 () , 有的像 () ……
(4) 练习读好第一组词, 带着高兴的心情,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女声读, 男生读, 齐读) 。
(二) 学习第二组词语
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 老师仿佛真的来到了海边, 多舒服呀!听, 阵阵海风吹来, 瞧, 海鸥自由飞翔, 大海妈妈托起了无数的浪花宝宝, 正在追逐, 游戏呢 (播放海浪声、海鸥声) !
你有信心读好这组词语吗?呈现“海风、海鸥、浪花”, 同桌互读, 指名读, 齐读。
(三) 学习第三组词语
过渡:小朋友, 你们知道吗?大海妈妈可神奇啦, 她的肚子里珍藏着数不尽的宝贝, 想看看吗?
1. 出示图片:
这是珍珠, 你看到了 () 的珍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这是鱼虾, 这是海带, 小朋友在生活中吃过海带吗?
2. 整体呈现词语:珍珠、鱼虾、海带 (开火车读:单列, 双列, 齐读) 。
3. 你还知道大海妈妈的肚子里藏着些什么?那就让我们随着镜头做一次海底旅行吧!
4. 学生欣赏海底奇景。
5. 拓展词语:珊瑚紫菜夜光藻
带鱼鳕鱼金枪鱼乌贼蓝鲸大白鲨
(1) 指导读好生字:珊瑚, 紫菜, 夜光藻, 带, 鳕, 枪, 贼, 鲸, 鲨。
(2) 领读, 小老师领读, 齐读。
设计意图:海底生物种类繁多, 千姿百态。第三组词语为学生探寻海底世界的奥秘打开了一扇窗。利用文本的空白,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设计这样的词串, 且在形式上较课文有了一定变化 (两字词、两字词、三字词) , 增加了词汇, 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 使识字教学悄然无痕, 趣味盎然。
(四) 学习第四组词语
过渡:时间不早了, 太阳要落山了, 渔民伯伯驾着渔船回家了。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渔船的家是哪儿吗?多么温暖的家呀, 谁能读好它。
三、整体整合, 诵读课文
1.多美的大海呀, 海滩上……海面上……海底下……海港里…… (引读)
2.能不能把这篇韵文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朗读, 捧起书来读)
3.去掉注音, 朗读全文,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四、指导生字
出示“沙”、“浪”、“渔”, 找找规律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都含有三点水的偏旁) 。
2.补充含有三点水的字“河”、“江”、“湖”。拍节奏记住这些含三点水的字。
水—加工—成江
水—加可—成河
水—加胡—成湖
水—加每—成海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口令配上节拍进行游戏。给同一偏旁三点水加“零件”组成一个新字, 再组一个三字词语, 按照一定的节奏吟诵, 学生对这类字的音、形、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游戏中识字, 初试行口令记生字, 让学生也来“附庸风雅”。如果我们把学生学习的起点极力拉近, 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情上, 把教学的终点无限推远, 着眼于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础上, 那我们的教学就能达到有效乃至高效。
3.你还认识哪些含有三点水的字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
4.根据板书引读:“水加×成×”。
5.区分“鱼”和“渔”的不同用法。鱼:上为头, “田”为鱼身体, “一”可想象为水面, 鱼头鱼身正跃出水面。渔:捕鱼。小字谜:水中捕鱼, 打渔为生。
6.选字填空:
我会填:金 () , () 船, () 夫, () 群。
7.拓展“渔”组成的词语。小朋友, 你们知道吗?“渔”的好朋友可多啦。捕鱼的船叫———“渔船”, 捕鱼的人叫———“渔夫”、“渔民”、“渔翁”, 靠捕鱼为生的村子叫———“渔村”, 捕鱼用的网叫———“渔网”, 捕鱼时唱的歌叫———“渔歌”, 捕鱼船上点的火叫———“渔火” (呈现词语, 引读) 。
五、小结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古对今》教学反思
城关小学 潘彩英
《古对今》是一篇集中识字课。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本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重点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在韵语的过程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鼓励学生边读边记,逐步提高独立识字能力,感受识字乐趣。
一、注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古对今》一文的识字时,重点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词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景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对今》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古对今》一课,我采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生活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教材分析】
着重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的100以内数的相关内容。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复习,它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学情分析】
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计数器、台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引入:回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从56数到70,1个1个数,再2个2个数.
5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巩固练习
1、数数
要求顺数,倒数,两个两个数,十个十个数……
2、写数
(1)人的正常体温是三十七度,写做()
(2)我们的数学书是一百页,写做()
(3)我家的儿童读物大约有五十本,写做()
3、猜数
我比20大得多()我比20大一些()
我比88少一些()我比88少得多()
4、数位与计数单位
如提问:“99”的两个“9”意思一样吗?
“25”与“5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组成
如比较25和52时,可说一说25和52里分别有()个十和()个一;新课标第一网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数的组成。
6、数的顺序
指其中一个数如“60”,提问:与“6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出示:()、60、()
可以怎么填?你是怎样想的?
7、组数
用5,2,3这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两位数,你可以组()个。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他们相差( )。
8、小结:看到黑板上的数,我们刚才都想到了哪些知识?闭眼想一想。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巩固提高(数学游乐宫)
1、估一估、数一数
2、猜一猜
(1)我比三十九多1,我是()。
(2)我是第一个数后面的第5个数,我是()。
(3)我比最小的三位数小1,我是()。
(4)我是由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我是()。
(5)10个十就是我,我是()。
(6)我是最小两位数与最大两位数的差,我是()。
3、想一想(聪明屋)
⑴写出个位比十位大3的两位数
⑵写出两位数,使得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差2。
四、小调查(写数练习)
(1)学校各个班的学生人数
(2)学生自己的体重,本班中最重的体重。
(3)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及其他家人的年龄。
(4)数一数,你拥有课外书的本数。
(5)看挂历或台历,每个月的天数。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
百位、十位、个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总复习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总复习第5-6题,练习十八第4-5题。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学期学习的计算主要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中虽然把这些内容集中安排复习,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点。注意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求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同,学生应熟练掌握。对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较熟练。对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计算的速度上不作要求,学生能计算正确就可以了。对于计算方法,根据《标准》的精神,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及退位加减法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20以内加、减法口算。
10+10=12-9=16-8=17-9=13-8=17-5=6+9=
8+9=18-7=13-9=13-7=18-9=20-7=14-7=
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口算。
1、口算下面各数。
50-8=97-5=23+60=52-7=40+30=21-9=70+7=77-70=
68+20=49-7=63-21=43+20=21-9=34+8=56-5=80-70=
64+5=85+6=46+4=99-77=
2、按要求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减。
三、列式计算。
1、53比9多多少?オオオ
2、20比60少多少?オオオ
3、比28多10的数是多少?オオオ
4、比59少8的数是多少?オオオオオ
5、一个加数与和都是80,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
1、总复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总复习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发展练习
1、我前面有18个人,后面有9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2、计算,并探索规律
25+7=38+9=75+4=
27+5=39+8=74+5=
【板书设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位置与图形复习
【教学内容】位置与图形
【教材分析】
第100页第10题是本学期所学有关位置的“上、下、左、右”等概念的综合复习。题目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个楼房住家的情境,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出自己所住的位置,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
第100页第11题是数物体的题目。图中所摆的正方体有部分的遮挡,学生数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学生看图确有困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用小正方体摆成图中所画的形状,然后再数一数实物。最后,对照实物和图,让学生讨论,哪部分是开始没有数到的,以后在看图时应注意什么。
【学情分析】
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左”、“右”相对***的问题。如果学生看图确有困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用小正方体摆成图中所画的形状,然后再数一数实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www.xkb1.com
【教学重难点】体会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
【教具学具准备】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1、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2门2层)
师:说“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1门2层)
师:说“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1门5层)
练习: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让同学自己讨论交流所处的位置,说说前、后、左、右是谁。
2、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方块)(课本第100页第11题方块图)。
出示图1,让生数数看得见的方块有几块。
(1)出示图2,让生先数看得见的方块数,再说明还要数上藏在图后面有露出一块的方块位置。
(2)出示图3,先讨论怎样数?
①称数看得见的方块数,再数看不见的方块数。
②一排一排有规律地数。
师肯定他们的答案后,表示第二种方法更好。
课堂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1题补充完整。
3、出示课本第101页的图形。
师:小猪遇到小麻烦,请聪明的小朋友动脑筋,谁会帮它解决难题呢?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1)相邻两个数呈3、5、7、9递增。
(2)1是1×1,4是2×2,9是3×3,16是4×4,接下去应该是5×5=25。
师肯定他们的思路,对于第二种方法给予特别表扬。
二、作业
三、总结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2.教学目标
a.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b.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c.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
(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生:“因为第一组排列没有规律,而第二组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律。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生1:三角形一组,圆形一组,正方形一组。
生2:我觉得不对,应该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三个图形一组。因为接下来的图形也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三个图形。
师:你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都是按红黄蓝、红黄蓝这样排列的。
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
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1、1、1、1、1、1、1、1、1……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师:如果给你一些,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
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
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
(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课桌上摆出来。摆完后,老师通过展台展示最后的成果。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晴天雨天”,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并分析这不是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
5.教学总结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一、基本情况: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按时去完成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有部分学生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性大,课堂常规还不够好,尤其是倾听的习惯。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认识图形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找规律、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3.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课件、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五、教学措施: 1.课前备课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当堂检测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个别学困生当面辅导。
2.重视课堂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6.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创造一些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具和学具。
7.常到教室做课外辅导,为学生决绝疑难问题。
六、课时安排: 1.认识图形(二)第一、二周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三、四、五周 3.分类与整理 第六周 4.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七、八、九周 5.期中复习第十、十一周 6.人民币的认识 第十二周
1. 辨松树大小创童话情境 (0分0秒~3分24秒)
点评:用道具和想象创设童话课堂的情境, 一年级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故事的情境里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并通过字形的大小引起学生注意两棵松树的大小, 理解后通过朗读内化吸收。故事里的“小松树”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大小而盲目自大。弄清松树的大小, 是学生理解故事内涵的重要环节。
2. 绘声绘色讲聚精会神听 (3分25秒~6分45秒)
点评:漂亮的“松树精灵”头饰早已让学生们心痒难耐, 学生的心思容易被转移到讨论头饰上去。设置“变身精灵”的环节, 一下子就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文的学习中。
3. 角色中识字生活中链接 (6分46秒~22分17秒) (1) 角色链接 (6分46秒~11分37秒)
点评:童话里最主要的是人物, 第一遍读完故事, 必须要知道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 并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很不容易, 老师利用贴图的方式, 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亲自
张茂平老师
动手去贴, 考查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具有倾向性比较集中的问题。而几次请学生到黑板上去贴, 学生贴错位置, 这则是在学习中产生的生成问题。在这个节点上, 老师没有越俎代庖, 而是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观察文中的插图, 将文字与插图的作用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中, 总是会出现很多的“意外”, 而这些“意外”恰恰是教师备课时不能预测的状况, 巧妙地引导, 让“意外”转化为精彩。
(2) 递进式学习轻声词 (11分38秒~22分17秒)
点评:教师“教”的功能, 是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地灌输, 而是不断地启思。这篇童话故事里有很多轻声词, 老师带学生读两个字的轻声词,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样的词就是轻声词, 并奖励发现轻声词的学生变身“松树精灵”, 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两个字的轻声词到三个字再到五个字的轻声词的教学, 由易到难, 由老师带读到学生自学,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自学的过程。“托”字的教学是重点, 作为一类生字, “托”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声旁“乇”是“画变字”的典型代表, “托”的意思容易与“拖、脱”混淆。精妙的动画变字的过程令人过目不忘, 用表演的方式不仅能正确理解“托”的含义, 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4. 抓句子标点训练读文字感情色彩 (22分18秒~36分47秒)
点评:此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语气词“哇”和“!”, 学生谈谈这样的语气词和标点符号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指导学生读通句子的同时, 读出感情, 看起来很难, 实际课堂上学生做得非常好。
“很——很——”是这篇课文里语用的训练点。一年级学生对词语的学习理解不应当是词条解释背诵式的记忆, 在老师创设的语境中, 学生有了语言运用的实践, 也打通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内化语文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戴上象征故事里“松树精灵”和“风精灵”的头饰, 与老师一起分角色读故事, 更是童话故事课堂上亮丽的一笔, 既是对当堂学习的检验和巩固, 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在游戏愉悦中快乐写字
1. 游戏愉悦心情 (36分48秒~37分36秒)
点评:关注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适当放松, 利于学习。游戏的课堂里, 一切都是快乐的。课中的韵律操歌曲轻松又活泼, 学生既活动了身体, 又愉悦了心情。
2. 动漫演示读帖 (37分37秒~43分50秒)
点评:写字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读帖—范写—描红—仿影—练写—评点”, 纠正坐姿, 注意书写习惯惯的的养养成成教教育育。。并并用用“变变身身精精灵灵”的的童童话话情情境境贯贯穿穿始始终, 使写字教学润物无声、扎实有效。
分14秒)
点点评评:总结本课, 回顾课文, 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总评:一一年年年级级级课课本本上上的的童童话话故故事事短短小小、、生生动动、、有有趣趣, 又富含教育意义, 读来朗朗上口, 最适合绘声绘色讲出来。然而, 要达到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境界, 却并非易事。第一课时需要扫清几大障碍:识字关;读通句子关;理解重点句子意思关;角色表演关等。
本课教学中, 执教者重点从两个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1) 抓住文中轻声词朗读教学, 引导学生从两个字的轻声词到三个字再到五个字的轻声词的朗读, 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由老师带读到学生自学,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自学的过程, 使学生掌握了轻声词的朗读方法。 (2) 抓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的变化, 进行阅读训练, 使学生掌握了句子的感情色彩。
蜜蜂 蜡笔 庄稼 唤醒 晶莹 芦苇
zhuāng jiɑ huàn xǐng lú wěi jīng yíng là bǐ mì fēng
二、 我wǒ 能nénɡ 看kàn 拼pīn 音yīn 写xiě 词cí 语yǔ。
三、 我wǒ 会huì 写xiě 出chu 反fǎn 义yì 词cí。
哭—( ) 退—( ) 黑—( ) 古—( )
四、 填tián 上shɑnɡ 合hé 适shì 的de 词cí 语yǔ, 不bú 会huì 写xiě 的de 字zì 用yònɡ 拼pīn 音yīn 代dài 替tì。
( )的草原 ( )的羊群
( )的竹子 ( )的珍珠
( )的燕子 ( )的春天
五、 选xuǎn 字zì 填tián 空kònɡ。
阳 洋
1. 海( )真大,太( )和月亮也睡在里边。
2. ( )光照在身上,nuǎn( )( )的。
不 步 布
1. 他( )爱跑( )。
2. 这pǐ( )真好看!
六、 句jù 子zi 乐lè 园yuán, 我wǒ 最zuì 棒bànɡ。
1. 小白兔和小黑兔 。
2. 正在 。
3. 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4. 有什么课?
一、指导思想
文体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文体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它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究竟,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结合校本课程及大队部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参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很多行为习惯有待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
三、教材分析
文体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性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身体主要有那几部分组成,了解身体的生长发育。
2、认识食物是促进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确保健康的主要因素。
3、学习并熟练掌握眼保健操的做法。
4、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的意识。养成尊敬父母和长辈的好品德。
5、认识锻炼身体有利于健康,了解户外活动对健康的好处。
6、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和游戏时的安全意识。
7、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提高教学质量。在每堂课前,必须认真学习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认真备课;在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并区别对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利条件。其中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重要因素。
3、教育方法得当,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由于这一阶段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心理特征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要给予耐心的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而不能对他们采取敌视鄙夷、讥讽嘲笑或挖苦的态度,否则会使他们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4、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内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的各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并组织部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体育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认真做好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工作;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资料,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5、文体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通过文体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6、学生通过文体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六、教学进度安排
拟定于每课2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地调整。
制定人:汤光翠
范坑中心小学
缪少莲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共有学生30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也少,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对他们来说也是从零做起的,喜欢接受新知识,但对某些难度教大的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年级体育基础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各学习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规定及活动和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而选编的,用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活动实践,它是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根据《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水平一目标”的活动与内容目标要求,把所编的队形练习、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滚动和滚翻、攀登爬越、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等诸项内容统一归类,称为“基本活动”。这些内容,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身体基本活动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没有典型的运动项目。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学生在身体活动当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各体育群体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感受到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情趣,体验自信、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小学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但对体育基本活动的动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把本来较为简单的动作教的复杂化,也不宜已竞技性运动项目的训练手段运用于基本活动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尝试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活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五、教学重难点:
1、养成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
2、队列和队形练习。
3、小学生广播体操。
4、各种跑、跳、投练习。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到深入了解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籍及材料。谢号角案,做好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有从客观和主观上学习。
2、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知识起到指导,纠正学生错误为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3、及时进行考评,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奋斗目标:
1、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活动、游戏活动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2、在体育达标测试中合格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八、学困生辅导和转化措施
1、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2、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 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 只要前奏一响, 就能拨动听众的心弦, 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 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 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心随我动”, 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 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1. 了解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 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 从而获得顿悟, 达成教学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复习效果好。
品德与社会复习课偏重于说理论事, 内容抽象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 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教师再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 让学生大胆交流, 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 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类型:
典型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生活性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复习课中的应用
1. 在复习中需要为学生树立行为典范的内容时, 使用典型性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教育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都要着眼社会大众、服务大众时, 这就需要使用典型性案例, 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
案例:在复习好女孩好男孩时, 可以设计找出自己崇拜的男性杰出人士和女性杰出人士。
他, 有矫健的身影;他, 有猎豹一般的速度;他,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刘翔。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比别人挥洒了更多的汗水。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只说了两个字———中国。面对困难他不屑一顾, 面对挫折他从不低头, 他的速度突飞猛进, 很快就成为国家队里的“飞人”。
讨论:从刘翔的故事中, 你懂得了什么?作为一名小学生, 从现在开始, 你应该怎么做?
运用典型性案例比枯燥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 要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其效果要好得多。但教师在使用典型性案例教学时, 最好少用或不用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 避免负面影响, 做到选用案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
2. 在复习比较抽象的内容时, 使用趣味性案例。
经过总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本事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到达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主要资料
1.“100以内的数”的教学。
着重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数的组成和数的大小。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学习的100以内数的相关资料。对于数位表应进行重点教学,它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够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学期学习的计算主要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等资料。这些资料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都存在必须的差异。教材中虽然把这些资料集中安排教学,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点。注意比较练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要求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同,学生应熟练掌握。对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较熟练。对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计算的速度上不作要求,学生能计算正确就能够了。对于计算方法,根据《大纲》的精神,允许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时,能够先让学生计算。计算后,能够分小组讨论,这些题能够分为哪几种形式,每一种计算问题能够用什么方法计算。使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沟通思想,相互学习,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说一说每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点。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意识。
教学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够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3.“元、角、分”的教学。
本学期在学习“元、角、分”时,主要经过很多的操作、活动帮忙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遗忘了,还能够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实物帮忙学生思考。
4.“几时几分”的教学。
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教材中只要求学生能看着钟面说是几时几分就能够了。教学时,能够让学生说一说应当怎样看钟面,也能够让学生讨论一下自我是怎样看的。可能每个人看钟的习惯不一样,但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说正确即可。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即看钟面时,如果一时说不出准确的时间,能够说一说大概是几时几分。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实际多向学生渗透时间的观念。
5.“位置和图形”的教学。
教学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描述时,要异常注意有关“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师还能够根据本班具体情景,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达全面教学的目的。
6.“统计”的教学。
教学时,能够根据教材中供给的素材,分小组直接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解决问题。另外,还能够先不出填好的统计图,而根据全班的实际情景,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景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把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的全过程都教学一遍。
7.教学的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计算.
8教学的难点:时分、人民币的认识。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1.经过总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本事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到达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我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3、经过总教学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4、经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5、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一样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我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能够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资料,哪些资料最趣味,觉得哪些资料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资料,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能够引导学生设想自我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我的学习情景,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景,为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教学。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教学,在教学中玩,在玩与教学相结合中发展。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教学,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能够设计爬梯子、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并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教学。
五、总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20以内退位减法(补充课本第99页第7题)
第二课时:100以内数的读写、加减法(课本第98页第1、2、3、4、5、6题,补充。)
第三课时:元、角、分的认识,时、分的认识(课本第99页8题,100页9题,补充。)
第四课时:位置与图形、统计(课本第100页第10、11题,第101页,第105页)。
第五课时:总教学(课本第102页第1、2、3、4、5、6、题,第103页、第104页)。
今年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分为八个主题单元,即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第五单元“动画城”;第六单元“迎新春”;每个单元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和了解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歌表演、集体舞、活动等。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有三个班,每班40人左右,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音乐的学习。所以,在本学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2、艺术性: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发声训练部分: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
(三)演唱部分: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四)欣赏部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歌曲与欣赏,理解歌曲或乐曲所包含的小知识。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培养学生能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的能力。
3、通过音乐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和对音乐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1、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自创打击乐,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
六、教学措施
1、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启迪儿童心灵,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的节奏、旋律打动孩子们的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2、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3、因材施教,课堂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4、根据学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一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09-2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0-18
一年级下册书法教学总结07-15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9-16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课教学计划10-13
一年级下册健康成长教学计划10-19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质量分析10-2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0-17
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计划10-20
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