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使学生能在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合理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找出对称轴。以直观演示和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环境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
2、教师准备:PPT教学课件、剪刀、彩色纸等。
3、学生准备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PPT课件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全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 感知对称。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剪一个漂亮的“爱心”呢?请大家拿出剪刀和彩纸,跟老师一起剪一个这样的图形。
边讲解边演示,师生共同剪出一个“爱心”。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提问:认识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附页中剪下来的这几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1)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再问:对折后,哪两边完全重合了?(引导学生体会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图形,先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再指一指折痕,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一个图形的哪两边完全重合。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1)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1)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2)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2. 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可以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反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号、2号、3号、4号、6号是轴对称图形)
指正方形,提问: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追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指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学生中有不同意见,则请判断正确的同学想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折一折天安门、奖杯、飞机图 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试一试”的教学,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三、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1. 找一找。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你能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每一个图形,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对折,对称轴在哪里,再通过课件演示对折的过程,验证学生的判断。
(2)出示拼音字母:WO AI CHANG SHU。
谈话:这些拼音字母哪些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你知道这些拼音字母的意思吗?
全班齐读:我爱常熟。
2. 做一做。
谈话:今天我们研究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想)请同学们拿出第二个信封中的材料,自己想办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用剪纸的方法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漂亮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
3. 猜一猜。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盖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大众汽车标志、工商银行标志、汉字“中”等图案的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谈话: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妙的图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绪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扬,真切地感受到对称的美。】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
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
图形。
一、“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周长是多少》是一节灵活运用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课。这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有两个: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周长的含义、探索过程及计算方法。
课题“周长是多少”恰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的总问, 包括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全方位的回顾和追问。另外,这样的课题,意味着本课的教学离不了周长计算、习题练习等常规模式,但教材后面并未见计算题的痕迹,为何?我有两方面的理解:其一,这是一节综合复习课,复习课难道就只有用知识点梳理、计算巩固等形式来实现?其二,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有足够的信心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周长方法。全课活动板块的设计,因“制” 而“宽”,把课堂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 转化成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合作探究中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二、“敛边丰腹审四隅, 布局落子无其偶”
(1)“围一围”——着眼于关键字词。以围为形,确立课堂教学的基本主旨。
“用一根线围成你喜欢的图形。” 第一个着眼点在“围”,由“围”引发几点思考:用什么围——线,为了研究的需要,必须是同一根线或长度相等的线。怎么围——任意地围,但要注意线的首尾相接。围什么——你喜欢的图形,可以简单、可以复杂。围几次—— 至少每人两次,这是比较辨析的需要。
“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第二个着眼点是“周长”,这是学生活动思考的关键,为此一定要有学生活动后的足够的数据交流汇报。汇报可以分两个层面:不同的学生围成各不相同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同一个学生用同一根线围出的不同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两个层面的汇报,使学生从足够的例子中归纳出:不同图形的周长相等,是因为围成这些图形的线的长度相等。
“怎样量最方便?”第三个着眼点是“量”,怎么量和量什么。有了前面丰富的活动铺垫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答案自是水到渠成。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有实际问题的联想和追问,如:做衣服的腰围是多少, 池塘岸线有多长等。
(2)“摆一摆”——推敲题图。 以试为用,在探索中确定优化方案。
“从下面选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结合题目要求仔细观察、 推敲题图,从中产生几种想法。
想法之一:这是一次“选”小棒的尝试思考过程。由“选”引发对长方形、 正方形特征的回顾,引发进一步追问: 要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四位小朋友都选择了4根小棒在摆,有的小朋友摆成了,有的小朋友没摆成,为何没摆成?原来他选的是3根5厘米长、1根3厘米长的小棒。可见,要摆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仅考虑总根数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如何选取的问题。
想法之二:这是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孩子们认真摆图,摆成后各自算一算图形的周长,接着相互交流,汇报产生的情况。
(3)“拼一拼”“量一量”—— 揣度关键语句。以度为展,不断加强相关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该句提问中两个“最”字隐含着一系列的数学思考。不妨用这样一个完整的思考流程: 操作(尝试、求异)—周长计算—数据整理—数据比较—得出最长(短)。 关于操作,在交流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拼出的种数;关于数据的整理,列表更简洁清晰;关于数据的分析,集中关注长方形长、宽的变化与周长的关系。
“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 你量了几条边,是怎样算的?”该句问话,是对学生思维极好的挑战。同一图形,有的量了8条边,有的量了2条边,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是偶然, 还是有奥秘?“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既诱发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培养了质疑探究的精神。
摘要:《周长是多少》在内容设定上体现了“宽而有制,从容以和”的特色,在内部结构上体现了“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的特点。从“着眼关键词”“推敲题图”“揣度重要语句”等方面展开细读,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数与代数部分。二年级下册已经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册教科书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结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显示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加深对相关运算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感受计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可以用除法和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之外,还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用乘法验算除法,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计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特色内容。在学生积累了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后,本册教材安排的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并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将得到适当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内容之一。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间隔排列的两类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认识分数”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借助直观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的加、减法。此外,考虑到学习难度、与一些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学生日程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和认识发展水平,所以把《千克和克》安排在本册教学。
图形与几何部分。本册教科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一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这个单元是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起始单元。一方面,学生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积累一些探索平面图形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经验,从而逐步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第六单元安排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初步感受图形运动与变化的一些基本方式和特点,拓展观察、分析现实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视角,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部分。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第一次结合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安排《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及其计算方法的认识,提高测量、计算和估计不同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第二次结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安排《多彩的“分数条”》,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等分数的含义,感受这些分数与1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此外,本册教科书没有安排独立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单元,但注意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部分内容,择机让学生经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经验,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二、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估算;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联系现实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用“倍”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决倍比关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2)会用“克”、“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两面图形的周长;
(4)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运用正确的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5)认识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区分、判断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平面图上将指定物体进行平移。
(6)能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比较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学生基本情况:
三班()人,经过两年系统的数学学习,学生都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没有学习积极性,没有自控能力。本学期教学中,将向全体学生,努力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力求全面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重点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爱学习,让全班共同进步。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利用每周的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3.认真钻研教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本,拓宽数学的知识面。
4.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五、教学进度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备注
一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8课时(机动2课时) 1--6
二 千克与克 3课时(机动1课时) 7
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机动1课时) 8-9
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5课时(机动2课时) 9-13
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 4课时(机动1课时) 14-15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课时(机动1课时) 15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4课时(机动1课时) 16-17
八 期末复习5课时 18-19
九 补充下学期内容 8课时 20-21
双凤乡中心小学:申林林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学生的作业书写,二要对少数后进生注意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
1、除法
2、年、月、日 ○生日快乐
3、平移和旋转 ○美丽的花边
4、乘法
5、观察物体
6、千米和吨。了解千米
7、轴对称图形 ○奇妙的剪纸
8、认识分数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的试验田
10、统计 ○运动与身体变化
11、认识小数
12、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科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在前五册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确定了本册教科书知识与技能方面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判断平年、闰年,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通过“你知道吗”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在教师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 1
人。
四、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除 法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习,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2、第二单元 年、月、日
二年级教学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常用的时间单位就都教学了。有关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平年与闰年、大月与小月、上半年与下半年、四个季度等。年与月、月与日、日与时之间的进率也各不相同,教材以年、月、日三个知识点为框架,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把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第17~18页教学年、月、日的知识;第19~24页教学平年与闰年,在练习里带出季度;第22~23页是实践活动。
3、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24页上面的例题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第24页下面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想想做做”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还有一次实践活动,用图形平移的方法制作花边。
4、第四单元 乘 法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的内容有: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几千几百(或几千)。没有安排新的实际问题,只是结合计算教学,巩固已经教学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发展解题思路、积累数量关系。
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28~29页教学乘法口算,第30~32页教学笔算法则,第33~35页教学估算,第36~38页教学特殊乘法的简便竖式,第39~40页单元复习。
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初步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从这些位置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用4个正方体能够摆出许多形状不同的物体,赋予本单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些物体,又能比较各个物体的视图,还能依据提供的某个位置的视图,对物体的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活动都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陆续教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本单元教学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教学千米与米、吨与千克的进率及简单的换算,也是让学生联系已经认识的米和千克,体验千米和吨。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44~46页教学千米,第47~49页教学吨,第50~5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7、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首先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与要求。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具有对称特征,自然界有许多对称现象,联系实际教学轴对称图形离不开这些对称的物体和现象。初步认识对称的物体或现象,感受对称的奇妙与对称美,都有利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教学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后一道例题是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创造性的制作,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许多对称的昆虫、对称的自然现象、对称的著名建筑,有拓宽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奇妙的剪纸”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图案或花边。
8、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想想做做”里还把1元、1米、1分米等计量单位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几角、几分米或者几厘米。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第64~67页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第68~72页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练习七是整个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教材又都分为两段,先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安排后一段内容的教学,是为了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9、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本单元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的内容目标,一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二是体会并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三是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见,面积的意义、面积的计量单位、面积计算公式是本单元的三大教学内容。对面积意义的教学要重体验领悟,对面积单位的教学要重实际应用,对面积公式的教学要重探索过程。全单元教学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74~77页教学面积的意义,第78~81页教学面积单位,第82~84页教学面积计算公式,第85~86页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87~91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10、第十单元统计
前几册教材里陆续教学了一些搜集、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还教学了条形图和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本单元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过去教学平均数,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上,没有发挥平均数在统计活动里的作用。现在把它作为常用的统计量,突出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尤其是在分析一组数据和比较两组数据时的作用。而且,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也要学生经过探索而学会。
11、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本单元是第一次教学小数的知识,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买东西、量长度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其中的数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比较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一位小数加法和减法。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教材编排比较小数的大小与小数加减计算,也是为了加强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小数,不给小数下定义,不揭示比较大小和加减计算的法则,都是联系实际情境和现实问题的体验积累。
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100~101页教学小数的意义,第102~103页比较小数的大小,第104~105页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107页单元练习。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六、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56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4课时。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除法•............................10课时
二.年、月、日• ....................3课时
三.平移和旋转•......................2课时
四.乘法............................9课时
五.观察物体•........................2课时
六.千米和吨•........................5课时
七.轴对称图形......................2课时
八.认识分数•........................6课时
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9课时
十.统计•............................4课时
十一.认识小数•...................... 4课时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说一说?生:(自由发言)师: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吗?大家都带来了年历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些年历卡,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同时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生:(自由发言)
以上种种问题都表明是大多数老师对整个语文的课程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总目标及各年段目标不够明朗。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所以,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确立, 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 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 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 做到明确、具体, 可操作, 可检测。
今天笔者就以苏教版《小露珠》一课为例谈谈三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 谈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如何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小露珠》这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 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 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 还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在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标对中年段的要求。这个课标是对中年段的总要求, 我们有些老师不加思考, 整个中年段都用这些要求, 说句老实话, 三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都使用这样一个目标, 不够具体, 不够明确。小语会崔峦先生认为, 吃准教学目标, 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 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 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
针对老师们各年段目标不明的问题, 窦桂梅老师及其团队研制了《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 , 有了这本《手册》,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选取教学内容时容易了许多。我们先深刻解读《课程标准》, 认真研读《手册》, 对应我们的文本细读, 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选择本课的教学内容。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我们先来看《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描述。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
(2)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3)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 学习略读, 粗知课文大意。
(6)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窦桂梅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三上要求: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练习借助重点词复述课文某个简单的情节。
(2) 继续学习借助插图、利用字典词典、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换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 进一步分清比喻、拟人句, 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但是效果不同。
(4) 能够大致理清记事文章的写作顺序。
(5) 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受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依据以上三年级的质量标准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练习借助重点词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18个生字, 其中绿色通道的十个生字只识不写。指导写好“戴、袭、奏”几个字;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夜幕降临”“光彩熠熠”“圆润”等。用“越……越……”造句。
(3) 学习本课比喻句, 能像课文那样抓住事物的特点仿写比喻句。
(4) 能按时间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 然后熟读成诵。
(5)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体会, 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确定以上教学目标, 有以下四个依据:一是课标拟定的阅读教学学段目标及《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二是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完成课后练习以及“单元练习”。三是课文的特点。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 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 充分把握文本特点, 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本文语言优美, 通篇采用想象、拟人手法, 充满童趣, 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四是学生的实际。有了正确的目标的引领, 我们就能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下教学内容用板块的形式呈现。
2.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手册》提出的中年段学习要求:“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的人物, 留心周围的事物。”综合文本内容, “注重观察, 抓事物的特征, 展开丰富的联想”, 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既是前面所训练重点“注重观察, 抓住事物特征”的一个延伸, 又是今后所学习课文“抓特征、展联想”重点训练项目的巩固加强和有机延伸。
《小露珠》读来生动有趣, 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 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 注重观察, 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板块一:激趣导入, 师生交流。
要点:你们见过小露珠吗?她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
(1) 夜幕降临了, 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
(2) 小露珠爬呀, 滚呀, 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到黎明的时候, 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教学伊始, 紧扣课题, 先让孩子谈谈自己见过的小露珠是什么样的, 并以此将小露珠亲切的样子引入文本之中。此时读读句子, 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实, 这也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与归属——让文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块二:充分朗读, 归纳段意。
(1)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 指名学生读最喜欢的段落。读后, 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教师清楚地告诉学生, 可以用找中心句和连词归纳法来归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板书要点。
(3) 简要、连贯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创设情境, 实践运用。
(1) 组织阅读讨论:课文中是怎样写小露珠美丽、动人的, 又是怎样赞美称赞小露珠的?
重点指导阅读下列语句: (1) “早哇,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2) “早哇,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3) “早哇,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
[提示:要通过反复读, 读反复, 感受小露珠的特点:闪亮、透明、圆润, 并以此体会到小露珠的美丽、动人, 以及作者对小露珠的无比喜爱之情。]
(2) 学习文中的比喻句。
请学生准确填空:小露珠和钻石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是_的;和水晶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是_的;和珍珠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是_的。
接下来老师请学生仿说:
“早哇,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 ……的小青蛙。”
“早哇,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早哇, ……的小蟋蟀。”
“早哇,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早哇, ……的小蝴蝶。”
仿说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较哪个更贴近。可以从习性或外形特点方面考虑。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读一遍最贴切的句子, 也可读自己写的句子。
过渡: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小动物们。
(3) 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 又给它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你读一读课文。
(4) 创设写作情境:如果你是其中一种植物, 你会怎么感谢小露珠呢?写一段感谢的话。
(5) 概述:花草树木都感谢小露珠, 因为它——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对花草树木的作用: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变得更加美丽等。
(6) 小露珠要走了, 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和她一一道别, 还会有哪些植物来道别呢?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露珠的特点, 这里主要通过创造性训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并结合学生的自我阅读, 自我感悟, 自我挖掘, 自我演示, 突出文章的重点, 分散文章的难点,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悟到身边美之所在, 领悟到身边世界的可爱与亲切。]
板块四:有感情诵读, 复述课文。
(1) 根据原来梳理出来的要点, 复述课文内容。
一、倍比问题
7.金童学校的学生要参加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背诵<入则孝>的有38人,背诵<出则悌>的人数是背诵<入则孝>人数的3倍还少8人,请问背诵<出则悌>比<入则孝>多几个人? 1.妈妈今年35岁,比爸爸小4岁,爸爸的年龄是明明的3倍,明明今年多少岁了?
2.小刚有12张邮票,小花的是小刚的3倍,小强的比小刚的少8张,8.图书馆购进一批书,其中成语42本,寓言比成语多18本,童话问他们三人一共多少张?、3.三二班的图书柜中有图画书86本,音乐书是图画书的3倍少7,问音乐书多少本?一共有多少本图书?
4.一辆小客车可以乘坐17个人,一辆大卡车乘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2倍,请问大、小卡车一共乘坐多少人?
5.学校有246本科技书,故事书比科技书的3倍少20本。学校有故事书多少本?
6.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69人,下午又去了213人参观,这一天一共去了多少人呢? 的本数是寓言的3倍,购进童话多少本?三种书一共多少本?
9.电动车每分钟行驶560米,小轿车每分钟行驶的路程比电动车的3倍还多57米,小轿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
10.果园里有桃树106棵,梨树·比桃树的4倍少8棵。两种树共多少棵?
11.卡车有26辆,客车比卡车多18辆,轿车的辆数是卡车的3倍。① 卡车比轿车少多少辆? ②客车和卡车一共有多少辆?2
全面总复习
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二(周长,装裱物品,加边框,跑操场,铁丝,篱笆,)
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长+宽+宽=长×2+宽×2 长+宽=周长÷2(周长的一半)正方形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一面靠墙的至少=两宽+一长 一面靠墙的至多=两长+一宽 操场问题,跑一圈为一个周长。半圈为周长的一半。5.从一个长9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下一个最大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剩下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6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后,长12厘米,宽6厘米,如果用这个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注意:剪切或者拼接图形时候,要先画图,然后标出数据,再计算!7.一块菜地是长方形,它的长8米,宽5米。
1.一个正方形的操场,边长为80米,小红绕着操场跑了3圈,请问小红一共跑了多少米?
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6米,宽25米,小明沿着操场的边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杨昊然沿着操场的边跑了4圈半,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4.从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正方形,(1)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几米?(2)如果菜地一面靠墙,那么篱笆至少需要几米?(3)如果菜地一面靠墙,那么篱笆至多需要多少米?
8.张大爷想靠墙围一个长12米,宽8米的长方形鸡舍,他至少需要多少米栅栏?
9.王大爷想围一个长20米,宽13米的长方形猪圈,接头处需要2米,他至少需要多少米栅栏? 3
全面总复习
10.一根铁丝长1米,如果围成一个长24厘米,宽27厘米的长方形,那么这根铁丝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还差多少厘米?
11.一根长2米的红绳,围成一个长42厘米,宽19厘米的长方形,还剩下多少厘米?
12.一根铁丝长18米,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请问可以围成几种长方形?他们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三、间隔排列问题
《注意:间隔数=两端物体总数-1》 1.幸福路有一边有47个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两个广告牌,一共有几个广告牌?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4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一条小路的一边栽种16棵松树,每两棵松树之间栽种3颗竹子。一共栽种多少棵竹子?
4.金童小学走道一边栽种了38棵杨树,每两棵树之间放了3个花木箱,一共有几个花木箱? 金童的餐厅桌子上摆放有19个盘子,每个盘子中间放了2个碗,请问有几个碗?
6.溜冰场周围挂了彩旗,其中黄色有96个,每两个红色旗的两边要挂3个黄旗,请问红旗有多少个? 4
全面总复习
第一棵跑到第200棵,一共跑了多少米?
7家长会场上,一共有860名学生,每两个家长中间站了4名学生,请问有多少名家长?
8七彩课堂70页,在96米长的公路上一侧栽种松树,每隔3米栽种1棵松树,请问一共可以栽种多少棵?
9在门口长84米的大路上插彩旗,从头到尾插了8面,每相邻的两面旗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请问每相邻的两面彩旗之间距离是多少米?如上图所示,从左边数第68个是什么图形?第80个又是什么图形呢
11新年到来了,街上要挂600个彩灯笼,按照一盏红、两盏黄的规律性。最后一盏是什么颜色的,黄色灯笼共有多少盏?
12.湖滨路种了一排柳树,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小明从
四、时差(乘法--除法)
第一步先求时差,第二步确定用乘法还是除法。时间同上同下不用变,直接来相减,一上一下先变24时计时法再相减。1.商场大甩卖,从上午7时卖棉衣卖到下午2时,一共卖了840件棉衣,请问平均每小时卖了多少件?
2.星期天到果园摘苹果,从上午8时摘到下午1时,一共摘了960个,问平均每个小时摘多少个? 5
全面总复习
3.李师傅上午8时上班,下午4时下班,上班时间内他共做了96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个零件?
4.一辆货车早晨6时从汝州出发,下午1时到达郑州,平均每小时
五、够不够的问题(购买东西,搭帐篷,租房,乘车,乘船,)
1.一个影院有318个座位,东华小学附近1200名师生分4场观看电影,能都有座位么? 行驶了800米,请问汝州到郑州有多少米?
5.一辆汽车上午11时从甲地出发,下午4时到达乙地。这辆汽车的速度是380米/小时,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水果市场有30吨水果,一辆货车的载重量是4吨,8辆货车能
一次运完吗?
3.汝州的天鹅宾馆推出活动:今日房价:单人间-98元,双人间-128元,三人间-148元,(1)宾馆有59个三人间,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够不够?(2)住3个三人间和一个单人间,一共需要多少元?
4.快过年了,奶奶买一根5米长的红丝绳来编织中国结。(1)编织一个中国结需要105厘米,那编织两个需要多少厘米?(2)编织好两个中国结后,这根红绳还剩多少厘米?还够编织3个中国结么?
5.超市进来了9箱红茶,每箱24瓶,(1)每瓶卖3元,共可以卖多少钱? 6
全面总复习
(2)张老师带了150元,打算买两箱红茶,够不够?
6.三二班的任老师和桂老师带着38名学生去动物园,动物园的门票
六、往返问题
1.红红家离学校430米,如果每天在学校吃饭,这样她每天上学和放学一共需要走多少米?
如下:成人票:14元/人,儿童票9元/人,一共带400元够不够? 如果中午在回家吃饭,这样她每天一共走多少米?
7.张老师带49名学生到北京鸟巢去参观,成人票每人15元,学生每人8元,张老师带了400元,请问够买门票么?
8.三(2)班同学38人去玩“激流勇进”,每条船最多坐6人,每条船的租金是58元。至少需要租几条船,共付租金多少元?
9.三一班39个同学和2个老师进行户外野营,晚上需要搭帐篷,每个帐篷最多住7个人,请问至少需要多少个帐篷?
10.3位老师带着43位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可以乘4个人。那么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小花离学校820米,小云离学校380米。小花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小云中午回家吃饭。
问他们两人每天上学和放学,比一比谁走的路多?
3.小新家离学校850米,一天上学走到总路程的一半时发现忘带书了,于是她返回去拿书,再回学校,请问这天她一共走了多少米?
4.小敏从家到体育馆,每分钟走60米,走出2分钟后,有事返回家,然后又马上去体育馆,这样小敏一共走了9分钟才到。小敏家离体育馆大约有多少米? 7
全面总复习
七、行程问题
1.已知李老师的家到邮局一共有357米,李老师走这段路需要用7分钟,求李老师的速度是多少?
2.校车从学校出发到数学老师家一共用了40分钟,校车平均每分钟行驶200米,求学校和数学老师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3.小明从家到超市9分钟走了585米,照这样的速度,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8分钟,请问小明走的路程有多少米?
4.小辉从家走到公园,5分钟走了365米,小辉以同样的速度又从公园走到了学校,要走657米,请问他从公园到学校小辉用了多长时间?
5.一列火车3:30从西安出发,10:30到达兰州,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西安到兰州多少千米?
八、还原问题
1.甲、乙两桶油共重118千克,甲桶倒出了2千克油后与乙桶油同样重,请问原来的甲桶,乙桶各重多少千克?
2.小雨家养鸡和鸭一共54只,卖掉20只鸡后,鸡、鸭的只数一样多。请问原来的鸡、鸭各多少只?
3.停车场12辆卡车,客车是卡车的3倍,汽车开走7辆后就与客车同样多。请问汽车多少辆?
4.李明家养了435只兔子,卖掉67只白兔后,白兔和黑兔的只数同样多,李明家原来养了多少只白兔? 8
全面总复习
九 先加后除 先乘后加
每组有多少人?
2.新华书店有漫画书342本,童话书308本,把这些书借给三年级的 五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几本书?
3.庆祝元旦,同学们做了65朵红花和25朵黄花。每5朵扎成一束,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束花?
4.某车间生产一批零件,平均每天生产372个,生产了6天后,还有150个没有生产。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工厂一共做了48个玩具熊,送给幼儿园15个,剩下的平均分给一年级3个班,每班可分得几个?
6.小华读一本92页的故事书,已经读了4天,还剩下16页,小华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7.用去30厘米,剩下的剪成同样的5段
1.三年级(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8人,把这些同学平均分成5组,1米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 360÷9= 80÷4=
300÷6= 2400÷6= 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 )个十,( )个一。
(2)46里有( )个十,( )个一。
(3)62里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 46÷2=
(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 84÷4= 77÷7=
28÷2= 69÷3= 63÷3=
210÷3= 350÷5= 8100÷9=
420÷6= 160÷2= 1200÷6=
(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4=8÷2=14÷7=
24÷6=36÷6=18÷9=
16÷4=20÷5=35÷5=
15÷3=64÷8=72÷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
课后习题
教学目标:⑴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数学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感知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体会到毫米在生活的用处很广.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分硬币,各类卡,光盘.学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四,教学预设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1,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2,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3,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厘米)让学生比划1米,1厘米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 有1厘米吗 那怎么办4,对,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研究-----毫米的认识(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环节一:1毫米的建立1,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上,只要细心,就会找到它.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2,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毫米,用笔尖指给你的同桌看看.3, 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短,小,细)4,画1毫米.先估计画,再用尺子量后重画一次5,尺子上1毫米是这么长,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或宽度,大约是1毫米呢6,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教师介绍并示范:也可以借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硬币,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角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环节二:认识几毫米我们已经知道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这样的2小格呢 3小格呢 5小格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结:几小格就是几毫米.环节三:毫米与厘米的联系继续观察尺子,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齐读,往返各一遍数学游戏----考考你(口答)2至3厘米之间有几毫米6至7厘米之间有几毫米9至10厘米之间有几毫米3至5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怎么想的环节四:;回顾课前,用毫米量知道了毫米这个单位,就用它来量一量吧.(量课前的两本书)量前先思考: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尺子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一般0刻度线对一端,刻度再看另一端.把本子捏紧再量.三,回顾总结,加深理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测量生活中很短或很薄的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四,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第3题环形针的长2厘米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的2,练习第一题指名答3,练习第二题投影反馈五,联系生活,趣味练习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从大到小应该(米,厘米,毫米)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些长度单位.这四兄弟啊谁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这不,它们都抢着在小马虎的日记表现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小马虎的日记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天气:晴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5毫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8毫米.同学们一齐念.师:你们笑什么今天新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呢信息公布栏:自动铅笔芯的粗细(有0.5mm的和0.7mm两种),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介绍毫米可用字母mm表示,1毫米也可写做1mm,读做1毫米.)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6月5日白天,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将有3-15毫米降雨,其中甘肃文县,陕西宁强,略阳,汉中有3-8毫米.四川北部降水不足5毫米,其中青川,广元,北川,茂县,汶川,理县有1-5毫米.6月6日白天,地震灾区小雨转多云,降雨量有3-10毫米.机动题:残尺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毫米(1小格)1厘米=10毫米
1、计算36-3×8时,应先算( ),再算( )。
2、6个1000是( )。 6个70是( )。
3、( )×( )=180。
4、200×5的积末尾一共有( )个0.
5、比4个9多5的数是( ),5个7比14多( )。
6、有5行苹果树,每行8棵,又栽了2行,现在一共有( )棵。
7、口算32×3,想:( )×( )=( ),( )×( )= ( ),( )+( )=( )。
8、在“ ”里填上“ 〈 ”、“ 〉 ”或“ = ”。
13×4 14×3 180÷3 420÷7 36×2 71
70×5 50×7 69÷3 96÷3 14÷2+5 14÷(2+5)
9、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 )个面;站在相对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是( )的。
10、看图列出综合算式。(注意:列的是综合算式哦!)
(1).-共有多少个草莓? (2)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算式: 算式:
二、我来选一选。(每题2分,共12分)
1、计算54÷(6+3)时,应先算( )
A 、54÷6 B、6+3 C、54÷3
2、在口÷8=6……○中,○里最大填( )。
A.6 B.7 C.8
3、王师傅说“我每天加工6把椅子,”李师傅说“我4天加工20把椅子。”他们谁做得快些?
A.王师傅 B.李师傅 C.-样快。
4、公园里有7棵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棵,松树和柏树一共多少棵?列式为( )
A. 7+4×3 B.7+3+4 C.7×3+4
5、一个因数是60,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A、20 B、120 C、180
6、一根铁丝长350米,第一次用去126米,第二次用去207米,这根铁丝还剩下多少米,正确列式为( )
A、350-126+207 B、126+207 C、350-(126+207)
三、判断小法官.(每题1分,共6分)
1.计算混合运算的算式,必须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 )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
3. 24-18÷3,要先算24-18=6。 ( )
4. 56-28+12=16。 ( )
5. 10-10×1=0 ( )
6. 42÷(3+4)=6 ( )
四、计算部分。(共30分)
1、口算(10分)
12×4= 2×23= 70-6= 300×9= 69÷3=
40×5= 720÷9= 80÷4= 48÷4= 200÷5=
2、竖式计算.(12分)
724+288= 693-415+354= 1000-132-322=
456-288= 743-(43+378)= 56+527+172=
3、脱式计算。(8分)
50-23×2 14×5×3
(36+164)×4 360÷4×3
五、解决问题。(1―4题,每题4分,第5题6分,共计22分。)
1、三年级有203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36人,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水果店运进318千克荔枝,上午卖出276千克,下午又进货288千克,问现在有多少千克荔枝?
3、同学们去划船,男生有28人,女生有26人,每条船限乘9人,他们需要几条船?
一、填一填。
(每空1分,共26分)1.36的4倍是(),36是4的()倍。
2.450×4的积与45×4的积相差()。
3.2时=()分
8分=()秒
5000克=()千克
3千克50克=()克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5.120×5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6.妈妈买4千克黄瓜用去8元,1千克黄瓜()元,小芳用10元可以买()千克这样的黄瓜。
7.在○里填上“>”“<”或“=”。
800克○1千克
64×0○64+0 4×580○3×810
9千克-600克○3千克
302×7○7×320
200×2×4○8×200
8.要使□□8×9的积是三位数,百位上只能填(),十位上只能
填()。
长方形
正方形
长
宽
周长
边长
周长
18米
12米
16米
9.10.将2,3,5,8填入□□□×□,要使积最大,这道算式应该是()。
二、辨一辨。
(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10分)1.整百数乘一位数,积的末尾至少有两个0。
()
2.算式2□×6中,不管□里填几,它的积一定是三位数。()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6000克。
()
4.小华在一条100米长的笔直跑道上跑了3个来回,一共跑了
300米。
()
5.一个长方形,长是24厘米,宽是8厘米。这个长方形一定能分成3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三、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1.下面算式的得数在4000与5000之间的是()。
A.708×7 B.7×790 C.613×6
2.如图,点M表示的数可能是()的积。
A.41×9
B.59×9
C.79×8
3.一根木头长10米,把它锯成2段要用2分钟,现在锯成5段,要用()分钟。
A.6
B.8
C.10
4.已知□×△=16,则8×□×△=()。
A.48
B.128
C.360
5.在“99千克、9900克、909克”中,最大的是()。
A.99千克
B.909克
C.9900克
四、算一算。
(共23分)1.直接写出得数。(8分)
16×5=
3×32= 400×6= 195×4≈
7×12=
25×3=
8×900=
302×7≈
2.列竖式计算。(9分)
217×5=
3×706=
420×6=
3.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6分)
(1)
(2)
五、动手操作。
(6分)下面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请画出与图中正方形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一共可以画出()种不同的长方形。
六、解决问题。
(共25分)1.每逢秋风送爽、菊花盛开之时,正是金爪蟹上市的旺季。张叔叔买了6只金爪蟹,平均每只金爪蟹135元。张叔叔买的这几只金爪蟹一共多少钱?(4分)
2.一列动车只有一等座和二等座,一等座车厢共能载客104人,二等座车厢有7节,每节能载客112人。这列动车一共能载客多少人?(5分)
3.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它与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张阿姨要绣一块长20分米,宽16分米的长方形苏绣。绣的时候在这块布上划出一块最大的正方形区域绣玫瑰花,其余的区域绣鸟。
(1)现在要在绣玫瑰花的区域四周用木条固定,至少需要多少分米木条?(先画示意图,再计算)(4分)
(2)如果要将绣鸟的区域周围也用木条固定,至少还需要多少分米
木条?(4分)
4.如图是海洋馆门票的价格。
(1)周末,爸爸、妈妈带上幼儿园的女儿萌萌一起到海洋馆玩,买门票需要花多少元?(4分)
(2)上一年级的小男孩轩轩今天可开心了,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他一起在海洋馆玩了一天。他们买门票最少花多少元?(4分)
答案
一、1.144 9 2.1620
3.120 480 5 3050
4.克 千克 克 千克
5.三 2 6.2 5
7.< < < > < =
8.1 0 9.60米 64米
10.532×8
二、1.√ 2.√ 3.× 4.× 5.√
三、1.A 2.B 3.B 4.B 5.A
四、1.80 96 2400 800 84 75 7200
2100
2.217×5=1085
3×706=2118
420×6=2520
3.(1)5+5+8+4=22(分米)
(2)2+3+6=11(厘米)
11×2=22(厘米)
五、图略 5
六、1.135×6=810(元)
答:张叔叔买的这几只金爪蟹一共810元。
2.112×7+104=888(人)
答:这列动车一共能载客888人。
3.(1)图略 16×4=64(分米)
答:至少需要64分米木条。
(2)20-16=4(分米)
4+16+4=24(分米)
答:至少还需要24分米木条。
4.(1)150×2+108=408(元)
答:买门票需要花408元。
(2)125×6+108=858(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07-1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10-0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06-15
苏教版三年级上教案11-1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成语11-17
《花瓣飘香》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06-1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案09-12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11-06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