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精选7篇)
合肥市十一中:吴鑫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信息的多种功能搜集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2.分析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视频图片导入新课
1、火车、轮船是在什么时期发明的?最初的火车、轮船是用什么做动力的?
2、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3、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继工业革命之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它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主要成果有哪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件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世界第一架飞机图片 爱迪生和电灯图片 贝尔发明电话图片〉
提问:发挥想象:图片中的产品与现在的现代化设备相比确实相当简陋,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产品的问世,你能想象出目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你知道这些产品的发明是与哪一次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吗?
学生讨论后点拔: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一百多年后,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哪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文字材料展示)
(二)设疑与发现
多媒体信息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1、电是如何发明的?电力作为新能源什么时期进入生产领域?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2、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3、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许多人称他是个“天才”,他是怎样回答的?
4、卡尔?本茨是哪国人?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5、飞机在什么时间试飞成功?是有谁研制成功的?我国的飞机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最先研制成功的?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与讨论、达成共识。时间为15分钟。
问题较为简单,教师不宜多讲。
(三)问题探与究:
1、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有人说,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但是也有人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是怎样认为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
3.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工业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教师点与提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C.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
E.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四、课堂小结:
一、确立新主题教学, 打破固有知识结构定势。
传统复习本单元时仅仅局限于近代中国的时空观下, 实际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是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一种近代化。 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方面。 本单元复习可以站在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高度, 确立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冲击近代中国”, 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构建, 不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又可以跳出本单元和必修二, 在宏观上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角度概括, 提升复习主题高度和深度。 从教学效果看要优于传统旧知复习, 所以在平时教育教学中, 要积极确立适合本课的主题进行教学。
二、适时讲练, 易错提醒, 纠错规正,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本单元的知识点, 易错点特别多, 对于一些概念, 要想法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多次强化训练。
(一)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展示结构演进图 (略) , 帮助学生理解瓦解的表现。
笔者以自然经济的两大特征 (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 为切入点, 分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积极的侵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再结合, 以及大量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必修二第1单元知识, 又可以理顺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 更可以直观解释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避免多次枯燥的语言提示, 提高效率。
2.顺势展示典型例题, 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例题:有学者认为, 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 均用洋布, 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 建筑盛则农田少, 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 《顺德县志 》载:“女布 (指土布) 遍于县市, 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 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 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 和在广州上海一样, 长期受到限制。 ”
笔者引导学生直接读取材料信息, 分析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 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 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A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瓦解, D说明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仍有抵制作用。 笔者借此题追问B项有无反映自然经济瓦解, 很多学生模糊, 笔者借机分析, 自然经济瓦解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还有农民破产也是表现之一, B项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 破产农民进入工场劳作也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但与题意“直接证据”不符, 笔者借此既强化了训练, 点拨了误区, 又进行了解法指导。
(二) 洋务经济与近代化
引导学生落实洋务运动基础知识后, 强调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有一些学生对于近代化的内涵不了解, 或者笼统地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笔者通过概念解读及展示例题跟踪训练达到纠错规正的目的。
例题:一般认为,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
A.以 “自强”、“求富”为目的
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D.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
笔者利用此题一方面提醒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 主要是因为采用机器大生产, 推动经济的工业化,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另一方面凸显本课近代化主题。
(三) 民族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
很多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中国亦是如此。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总有这样的错误思维定势。 笔者设计展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趋势图, 借复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史实, 追问学生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区别, 及时提醒:“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以此达到纠错目的, 打破学生的错误思维定势。
三、历史联系现实,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打破“死史”定势。
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 部分教师和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单纯记住历史即可。 现在我们学习历史不但要记住历史, 而且要从历史中汲取积极的养分, 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古为今用;历史课堂的教要彰显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发挥引领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在我读一年级时,哥哥已经读六年级了。有一次,爸爸给哥哥买了一台电脑,作为哥哥三科考试都得90分以上的礼物。看到哥哥在那儿摆弄电脑,我羡慕极了。每天放学回家,一做完作业,我就好奇地看着哥哥玩电脑,觉得挺有趣的。当哥哥一离开电脑的时候,我就马上坐下来玩;哥哥一回来,我只得无奈地走开了。就是这样见缝插针的,我居然也学会打游戏了。
玩着玩着,我和哥哥都上瘾了。开始时,我们还能先做完作业再玩。可到了后来,为了游戏能更快地晋级,我们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就开始玩起来了。有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只考了73分。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成绩下降了呢?应该不是玩电脑吧,我不停地安慰自己:这只是一时失手罢了!接下来,连续两次测验我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当我回到家把试卷给爸爸签名时,爸爸把我臭骂了一顿,并决定把电脑锁起来。我每天看着电脑,心里痒痒的,手也痒痒的。而爸爸呢,对我的看管更严了,他买来一些书要我看,还不断让我做练习,并不停地在我耳边说要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我开始讨厌爸爸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也开始懂事了。以前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不让我玩电脑,我曾经问过妈妈。妈妈回答说:“爸爸是想你长大以后比他更有出息,更聪明。”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明白了爸爸对我的期望。
【教学目标】
(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诗文本进行鉴赏
(3)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在古典诗词中,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在古代,战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有慷慨的豪情壮志与征战建功的理想,有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痛苦,有长期征战在外对家与亲人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凄楚,无不涌动着感人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二、进入新课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注生词。(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读书阅读的习惯)
2、词语积累:(加强文言文诗词积累学习)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 岂不日戒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
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君子所依
君子: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刚刚生长出)
柔(嫩芽)刚(硬的芽)斯(助词和语气词)
孔(很)载(助词)
3、师生共同鉴赏课文,疏通大意。
三、整体感知
1、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与家人音信不通,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内心痛苦悲伤。不过,在总感情基调上,主人公不消沉,不沉沦,在战斗中保持了一个战士的本质,毫不懈怠,保家卫国的斗志昂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和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一起。
止、2、理清思路: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四、研读探讨: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明确: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对家的渴望。⑵ 诗歌为何要写士兵采薇的画面?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士兵生活的艰苦,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面带饥色的士兵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想着返家的日期。他们情感是焦急忧伤和痛苦的的。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诗歌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
(3)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写出了士兵思家不得归的内心焦急。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的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出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诗歌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营造出怎样的情景?体现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⑵为何这首诗总基调低沉,但读后却不感压抑 ?
明确:诗中的士兵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积极的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他们虽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但为了保家卫国,一切的痛苦在守卫国土的豪情面前又变的渺小了,诗歌用士兵激昂的豪情表现了和平的渴望和对家的爱。
3、品味重点语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当年士兵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时,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现在,经过岁月,磨难,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却看到的是雨雪霏霏,人的一生是这样的短暂,大多在战争中度过,陪伴士兵的只有风,只有雪,人生的凄凉和内心的感触,是士兵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又是那么漫长,谁理解士兵内心的伤痛和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一起涌上心头,所以回家的心是凄凉的。
分析:
1、衬托: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板书设计】
主旨 采薇 思归
疆场 归途之哀
情感基调
爱国慷慨
悲伤
痛苦 勇敢
思乡、厌战 怨 凄凉 写法
重章叠唱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汉字起源及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汉字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概括文字的发明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文字的演变与书法的关系,认识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认识到其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古代书法艺术,体会中国古代艺术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艺术性强,尤其是学生对于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字的发展历程以及独立分析书法的特征还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及成因。难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字体及事件呢? 2.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它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第 1 页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这两种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两种字体。但随着经济交往、人们的交流活动的增加,汉字各自为政而没有统一标准的状况,便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于是,“书同文”的意义便显而易见了。3.“书同文”: 小篆→隶书
“书同文”为哪国的哪种字体?秦国的小篆,后来是隶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又称籀文,相传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缘于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隶书: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汉隶特点:
1,改变了篆书狭长的字体,结构上呈横长竖短,字形变得扁宽。
2,点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并在用笔上出现“蚕头燕尾”,曲折处由圆转改为方折
3,象形意味大大减少
探究:文字统一的意义何在?
提示: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字的发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后来还成为了一种艺术。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目,书艺历程。
二、书艺历程
汉字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艺术? 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
a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
b知识群体的形成----动力基础(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朝代的书法成就来感受其间的风骨意蕴。
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1).秦汉——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第 2 页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其发展情况怎样?(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艺术性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对社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书圣”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东坡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较之颜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但不容易识别.“楷”又称正书,正楷,真书,因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均匀,具有较强的书写规范,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按照用笔和结体特点,可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系统
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 魏碑,主要是指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它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性书体,点画形体造型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的痕迹,是一种还不成熟的楷书。问题: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
(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4).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这个时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第 3 页 苏轼——豪放逸丽,追求自然 黄庭坚——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黄庭坚(1045--1105)“苏门四学士”之一。以文学著称,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米芾——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
蔡襄——落笔精丽,使人心醉(蔡襄(1012-1067)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瘦劲;;结体笔势取大字楷书,舒展劲挺。(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更强调个性化创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汉字艺术,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教材P33的小字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可参看。
中国的印章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以小篆为基础,融合隶书风格。到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
小结:书法千年,千年书法,独特的方块字,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一种艺术门类,同学们在感受其美感的同时,更应体会华夏文明的个性。汉字的发展演变:
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演变规律:由复杂到简单;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不规则到规则、稳定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佛山高一检测)1640年英国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主要是因为长期议会(C)A.拒绝通过新的征税法案 B.一开始就决意要夺取国家政权 C.要求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 D.拒绝支持国王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
[解析] 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及夺取政权。长期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故C项与题意相符。
2.(2018·兰州高一联考)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为(D)A.《大宪章》的签署
C.两党政治的出现
B.《权利法案》的实行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解析]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威廉三世逐步退出内阁。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由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即乔治一世。由于不懂英语,逐渐对参加内阁会议失去兴趣,于是很少出席会议,甚至不出席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给国王审定。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故选D项。
3.(2018·南京高一检测)“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的聪明之处在于:只要权力在议会,保留个国王未尝不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国(B)A.首相由选民选举产生
C.内阁成员对国王负责
B.国王是国家象征 D.议会只限制首相
[解析] 从题干材料“权力在议会”可以看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故选B项。A、C、D三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4.(2018·聊城高一联考)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
(D)A.光荣革命
C.责任制内阁
B.《权利法案》
D.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 由材料“一位英国工业家”可知这个人代表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由材料“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增加在议会中的席位;由材料“我们为全世界生产”表明说这段话的背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综上所述,1832年的议会改革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D项;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在时间上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5.沃尔特·白哲特说,英国内阁是“立法机构的一个委员会,它被选举出来成为行政机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内阁是立法机构
C.内阁掌握行政权
B.内阁由普选产生 D.议会对内阁负责
[解析] 材料强调英国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故C项正确。内阁是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故A、D两项错误;内阁由议会产生,故B项错误。
6.(2018·山东学业水平模拟)2012年12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打破了231年的惯例,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参加内阁会议但并没有发言。女王没有发言的主要原因是(B)
A.君主立宪制名存实亡 C.女王对政治不感兴趣
B.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不能干政 D.英国女王不懂政治事务
[解析] 根据英国《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规定,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会议由首相主持。所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虽然参加内阁会议,但是并没有资格发言。
7.(2018·宣城高一调研)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道:“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C)A.国王
C.内阁
B.议会 D.最高法院
[解析] 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内阁承担实际的行政职责,而内阁由立法机构议会下院中的多数党组成,因此内阁成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连接点。
8.(2018·珠海高一联考)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
(B)①责任制内阁开始出现 ②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③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④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根据“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③④正确;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1689年《权利法案》后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①②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9.(2018·长春高一统考)质询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是指在国会开会时,国会议员针对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质问或疑问。该制度说明首相(C)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首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解析] 依据所学,英国的首相掌握行政大权,故A、D两项错误,排除;立法权由议会掌握,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权,所以应选C项。
10.(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英国下议院的会场,开会时,执政党与在野党各自分开就座。这反映了英国政治的特点是(D)
A.首相握有实权
C.议会对君主负责
B.君主“统而不治” D.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解析] 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题干中执政党与在野党各自分开就座体现了这一点,故选D项。A、B两项与题干无关;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故排除。
11.(2018·南京高一检测)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 ④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与责任制内阁无关,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答案选A项。12.(2018·广州高一调研)英国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下列能体现英国这一过程的历史事件是(D)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 ③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确立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强调英国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1688年光荣革命才结束,因此,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刚开始时还不可能废除专制制度,排除①。光荣革命为后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②③④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天津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8年7月30日,议会两党的7位政治要人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队前来英国,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乘“新教之风”登陆英伦后,詹姆士二世逃走。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完成了革命。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结合“1688年”“威廉”这些关键词可推断出此历史事件是光荣革命。
[答案] 光荣革命。
(2)材料二出自什么重要的文献?依据材料二说明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解析] 可从材料中获得答案,也可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答案] 文献:《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财政权)。(3)依据材料三,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析] 要注意从议会、内阁、君主等方面总结特点。
[答案] 特点:①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②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14.英国代议制开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但其民主政治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枫、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尔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问关键把握两点:国王拥有大权;但受宪政限制。结合材料“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可知,中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是国王专制但是受到限制,并且已经有了议会。
[答案] 特点:国王的权力很充分,但受到宪政原则限制;拥有议会。(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新变化。
[解析] 本问结合材料归纳即可。从材料“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可以看出,英国虽然已经确立代议制,但在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君主权力大大增强;材料“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表明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
[答案] 变化: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解析] “主要趋势”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即可,从“渐变1”可以概括出逐渐取消财产限制;“渐变2”“渐变4”“渐变5”可以看出逐渐取消性别限制和年龄限制;“渐变3”可得出逐渐取消身份限制。从以上还可以看出民主权利逐渐下移,民主范围逐渐扩大。“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归纳即可,可以从民主完善的方式和民主的必然性及曲折性角度考虑。
(1)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2)to know som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music 2 Ability aims:
(1)To improve the students’ organizing and using skills of 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2)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to scan for the needed information and to grasp the details 3 Emotional aims:
(1)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different type of music and how to form a band(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Fourthly, teaching key points is 1.To help the students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 a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language points as well.2.To understand how Monkees formed, developed and succeed.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is 1.The students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their own ideas.2.the prep+ whom/which attribute claus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I’ll try to use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o make students the real master of the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myself the director.a.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It’s learner-centered and emphasizes communication and real-life situations.b.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 task resembles activities which our students or other people carry out in everyday life, Learners should be given opportunities to reflect o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how well they are doing.c.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learning needs a context, which can help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nd then can product comprehensible output, so computer has the advantages to make the materials attractive.Part 3 Learning Methods Task-based, self-dependent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One Lead-in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Therefor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 should spark the students’ mind to focus on the centre topic “the band”.I’ll play some different type of music to attract their attention and then bring some questions.Question: What kind of music they like? Which band they know best? The answers must relate to band.After this, the students will be eager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band and this is the very time to naturally lead the class into Step 2 Step 2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skimming and scanning In this step, I us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which can give students a clear and specific purpose while skimming and scanning the context.Task 1 General idea
The students will be asked to just glance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of the passage, and then guess what they will read in the text.And they’ll be divided into groups of four to have a discussion.The purpose i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to read actively, not passively.In addition, the task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 by making prediction and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English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Task 2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rai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achievement.Based on this theory, I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4 groups to skim the whole text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Step 3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The purpose of reading is to get the correct and useful information.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have a high speed of reading but als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details.Therefore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on Page 35 can help check the situation.Step 4 Solving difficult language problems through reading
It’s important for language learners to learn important rules of grammar and use these rules to solve problems in reality.In the previous process of reading, the students must come across some difficult language obstacles, so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discuss and explain.This period of time belongs to students.They can ask any questions they come acros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I’ll explain the questions and difficulties.The purpose of this i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questioning spirit” and deal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Step 5 Consolidation Language is learnt by communicating.It is my job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Here I design 2 activities 1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I’ll ask 4 students to read each paragraph, and then do the exercise following the text.I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2 Discussion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16课12-10
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11-21
历史必修二第三课10-12
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09-10
高中历史必修课本知识点09-08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11-10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10-07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10-27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11-19
高中历史入门导言课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