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共8篇)

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 篇1

摘要:晴雯,是我国经典文学《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在第五回判词中,她率先出场,结合字字血泪的《芙蓉女儿诔》,可以看出作者的钟爱程度。晴雯,身处下贱却有铮铮铁骨,犹如迷雾之下璀璨的明珠。天生丽质而又心灵手巧,骄横孤傲的同时又有点泼辣,胸怀坦荡刚强不屈,大胆叛逆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关键字:天生丽质,心灵手巧,骄横无畏,胸怀坦荡,反抗

正文:看黛玉葬花,宛转凄凉;看宝钗扑蝶,优雅翩翩;看湘云大醉,洒脱潇洒;看妙玉独坐蒲团,宁静淡泊…翻开红楼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学堂,位于十二钗又副册首位晴雯也在这里面之一。晴雯,她是大观园中唯一最富于个性色彩的被压迫的婢女。她的所作所为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愿望迥然不同,是叛逆和反抗的代表。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心直口快,不拘泥虚伪。每当晴雯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时候,立即给人带来一股爽身扑鼻的清新之感。书中第八回,晴雯第一次登场,现在回想起来,仍有眼前一亮的惊喜。当时,宝玉醉酒回到怡红院,来到自己的卧室,看见案上的笔墨。晴雯先接出来,笑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这时宝玉也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因说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哪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就嘱咐我贴在这门上,这会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得手僵冷的呢。”晴雯的这一出现,马上给人一种干练、麻利、直言快语的感受。虽然在主子面前,却毫不低声下气,而是敢于抱怨,发牢骚,说出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决不插微虚伪。这就使她在众多的婢女中脱颖而出,初露锋芒。一,天生丽质

在书中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的美丽出纵,对晴雯的相貌,作者避了正面描写,在第79回回中写道她的相貌的是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进谗:”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头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眼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晴来骂人。妖妖娆娆,大不成个体统。”“标致”、“像西施的样子”、“骚眼睛”“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眉眼有点像林妹妹更坐实了晴雯为黛玉的影子。贾宝玉则毫无顾忌地称赞晴雯“是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王熙凤也曾评价“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以上我们可以用心领悟到:晴雯是美丽的,美似西施,美似散发着幽香的兰花。她身上的美是与生俱来的、不经刻意雕琢之美,是富有昂扬生气之美。她美得被喜爱她的人赞扬,被讨厌她的人嫉妒、甚至陷害。而对于这一美也是直接害死她的利器。

她的美不仅仅在外在,同时也在内在。她对待宝玉是一片的忠诚,有情有意。然而她对那些做出肮脏鬼祟事情的人义是那样的疾恶如仇,如,当她听到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恨得咬牙 切齿,把坠儿叫到床前痛骂:“眼皮子又浅,爪子义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方官的干妈克扣方官的月钱和压制方官:小丫鬟春燕娘的那种唯利是图,晴雯更是不加犹豫的 大喊道:“撵出去!”。晴雯是美丽的,她有天使的脸庞,芙蓉花的婷婷玉,就连王夫人也是看见她的美丽会迫害宝玉的“事业”而做出后面的举动。可见。她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 丫环。二,心灵手巧

说她聪明从“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就可以看出不一般来,王善保家的来了,又说了晴雯的坏话。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环不许告诉她,找她的事由。晴雯来了,一看那阵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晴雯来以后,王夫人就说:“你做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可好些? 再看,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往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 .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接着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死人啊?要你们做什么? 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 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结果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屋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就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不需要你管他的事 .要伶俐的做什么? 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 ?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肯定不会的.所以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编出这些话来,真是高明。

而最能体现晴雯心灵手巧的,足以让人叹服是在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贾母把一件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雀金裘赏给宝玉,被宝玉一不小心在后襟上烧 了一块,第二天打算在贾赦的生日上穿这裘的,宝玉急得又嚷嚷、又跺脚。织补的匠人、裁缝、绣匠以及其他女工都不敢揽这活。病重的晴雯担心宝玉扫老太太的兴,决定拿孔雀金线像界线那样织补这洞。所谓“界线”,指的是手工刺绣和织补工艺所用的一种纵横线织法。这种织法,宝玉身边的人,就只有晴雯会。“她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就这样,缝几针,停几下,晴雯咬着牙、拖着病体坚持着。终于,自鸣钟敲了四下,雀金裘终于补完了。但晴雯还不放心,又拿起一把小牙刷仔细地刷着刚刚补好的地方,为的是把闲散的绒毛剔出来。”麝月看过开心地说:“不错不错,要是不留心,没人会看得出来的。”贾宝玉也惊奇万分地夸奖:简直跟原来一模一样了!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里,晴雯展现出来的是明快。干练以及高超的女红技艺。而这些,又无一不表明贾母把晴雯安排在宝玉身边,是多么用心良苦。又如 她替宝玉出主意“装病”躲过被逼读书完不成课的难关。但凡诸事有遗漏,都是她警醒,及时提示。正如宝玉在《芙蓉诔》中哀挽的:“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可叹的,她“红颜绝世,易启青蝇”。“有过人之节而不能以自藏.此自祸之媒也”。三,骄横无畏

锋芒毕露的晴雯,对待地位不如自己的丫头、婆子有时态度非常骄横。大观园中的丫环们少有没和她拌过嘴、挨过她打的,老婆子也基本上被她骂遍了。第二十七回,晴雯训斥小说: “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煨,就只在外头逛。”第七十三回,宝玉夜里准备功课,以应付贾政提问,小丫头们一个个困倦得前仰后合,晴雯骂道:“什 么蹄子们!一个个黑日白夜挺尸挺不够,偶尔一次睡迟了些,就装出这个腔调儿来了。再这样,我拿针戳给两下子。”还有用丈青戳坠儿时的愤怒。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晴雯的尖酸与刻薄。对比她年长的嬷嬷们,晴雯也从不给她们留情面。宋嬷嬷劝晴雯等袭人回来再打发坠儿为好时,晴雯却不管那么多,毫不客气地顶撞宋嬷嬷 :“爷今天千叮咛万嘱咐的,错不 了。什么‘花姑娘’‘草姑娘’,我管不着。你这就按我的话办去,把她家的人叫来,今天就领她出去!”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自作主张地把宝玉送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拿回去给她孙子吃。晴雯知道后,不假思索地表述了强烈不满。雯后来遭人诬陷,被逐出大观园,直至悲惨死去,不能不说与她骄横、欠宽容的性格有密切关联。

在无畏上,我们不得不提到《红楼梦》中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情节。在文章中说到晴雯跌坏扇子,适逢宝玉赴宴不欢而散,很是不爽,便借此出气 “因叹气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 ?明日你自己当家主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从宝玉当时的心情讲,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而晴雯与宝玉平日里仅形式上的奴主而已。就晴雯自身绝不承认自己是听凭奴役、侮辱或践踏的奴才。她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真诚相待,其自尊心在宝玉面前更是不能受到伤害。而宝玉,也从来就不愿 以主子自居,以奴才待人,更是不以一般丫环来对待晴雯。这次偶然事件,自然引起晴雯很大反感“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在挑好的使.好离好散,倒不好? ”连珠炮似的语言,喷出了晴雯的一腔怒气,也到出了晴雯的无畏。“晴雯撕扇”是这个丫环和这个公子在这样一个矛盾爆发中才深刻地表现出他们灵魂的共鸣。宝玉生活在竞争着作奴隶的环境中,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晴雯这样可贵的“人”的品质。当宝玉把麝月的扇子夺过来交给晴雯,晴雯就立刻一撕几半,二人大笑起来。我们在这里听到的是两个反奴性的青年男女心心相印进发出来的一阵笑声。还有一些细节来表示晴雯的无谓,如,敢于抱怨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黛玉后来叫门,她也不问是谁,“越发动了气”,硬是不给开。四,胸怀坦荡

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 篇2

一、霁月彩云世难容

晴雯的惨死是被逐后的悲愤所致, 这都是王夫人一手造成的。她以“勾引”她的儿子贾宝玉论罪, 驱逐晴雯, 而晴雯却是那样的清白无辜。请看第七十七回, 晴雯对宝玉说:“……只是一件, 我死也不甘心, 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 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 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不料痴心傻意, 只说大家横竖在一处, 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 有冤无处诉。”绝死病中无隐晦, 密谈话里吐真情。

奴隶晴雯的受迫害, 奴才王善保家的起着和王夫人相配合的作用。这个在丫头跟前颇有优越感的奴才, 因为她素日进了大观园, 丫头们不大趋奉她“心里大不自在”, 所以有机会就向主子“嚼蛆”, 在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时, 她对王夫人说:“太太不知道, 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 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比别人标致些, 又生了一张巧嘴, 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 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 他就立起两个骚眼来骂人, 妖妖趫趫, 大不成个体统。” (第七十四回) 王善保家的对晴雯的恶意中伤, 成了后来王夫人辱骂晴雯的蓝本。

那个满身眉骨, 与宝玉干过警幻所训之事, 却深得王夫人由衷信任的袭人, 在对晴雯的迫害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请看第三十四回, 宝玉挨打后, 王夫人将袭人叫去, 这个一向平和的袭人, 向王夫人说了一套看似平和却带暗箭的话“……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 只是在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 也怨不得他这样……”“我只想讨太太一个示下, 怎么变个法儿, 以后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袭人这一番含糊的指责足以使王夫人把打击的矛头从袭人自己身上引开而指向他处, 而与宝玉一同长大的黛玉和深得宝玉信任的晴雯首当其冲。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可见作者对“晴雯”的解释。雨后新晴叫霁, 喻其胸怀磊落, 云呈章叫雯, 喻其人品美好。霁月彩云与“乌云浊雾”两不相让, 因此晴雯的名字就反映了一生不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谁料风波平地起, 顿教躯命即时休”的悲剧命运。

晴雯临死终于明白自己以为“大家横竖在一处”不过是“痴心傻意”, 我们分析一下晴雯那不驯服的反抗性格, 就知她为什么不为世所容。

二、求平等为乌云浊雾所吞没

晴雯自幼卖给贾府的总管赖大家, 是奴才的奴才, 社会地位又低于普通奴隶一等。赖嬷嬷见贾母喜欢, 便“孝敬了贾母”, 贾母“与了宝玉”遂成了怡红院四个“有体面的丫环”之一, 因此她在奴隶队伍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 这在时人心目中当是个幸运儿。

然而晴雯却与袭人不同, 不仅不赞赏这种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慈善的主人感激不尽, 反倒由于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开始与之抗争。所以视听言动就都和袭人截然相反。“袭人之事宝玉也竭力争先, 而晴雯则偷安居后, 袭人之事宝玉也或箴或劝, 终日无不用心, 而晴雯则一喜一怒, 我身似不介意” (西园主人《红楼梦论辨》见《红楼梦卷》) 。

第三十一回晴雯跌坏扇子, 适逢宝玉赴宴不欢而散, 很是不爽, 便借此出气“因叹气道:蠢才, 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主事, 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从宝玉当时的心情讲, 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 而晴雯与宝玉平日里仅形式上的奴主而已。就晴雯自身绝不承认自己是听凭奴役、侮辱或践踏的奴才。她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真诚相待, 其自尊心在宝玉面前更是不能受到伤害。而宝玉, 也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 以奴才待人, 更是不以一般丫环来对待晴雯。这次偶然事件, 自然引起晴雯很大反感“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 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 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 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 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 也没见个大气儿, 这会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 在挑好的使。好离好散, 倒不好?”连珠炮似的语言, 喷出了晴雯的一腔怒气, 她之所以和贾宝玉有着亲密的友谊, 不是因为她是“二爷”而是因为他不像“爷”。他们的友谊是建筑在共同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基础上的, 因此, 她对宝玉“行动就给脸子瞧”很不以为然。

看惯了, 看厌奴颜卑膝、媚主求荣的宝玉, 尤为看重晴雯之全无“媚骨”。宝玉更痛心的是自己祖祖辈辈向着他们的主子——更高的统治者一代传一代地奴颜卑膝、媚主求荣;至于自己本身, 正是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所要培养训练的一个“奴才秧子”。因此, “晴雯撕扇”是这个丫环和这个公子在这样一个矛盾爆发中才深刻地表现出他们灵魂的共鸣。宝玉生活在竞争着作奴隶的环境中, 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晴雯这样可贵的“人”的品质。当宝玉把麝月的扇子夺过来交给晴雯, 晴雯就立刻一撕几半, 二人大笑起来。我们在这里听到的是两个反奴性的青年男女心心相印迸发出来的一阵笑声。

晴雯和宝玉就是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在“晴雯补裘”一回里也得到表现。宝玉不小心把贾母所赐一件俄罗斯来的孔雀裘烧了个洞。明早见不得老祖母, 而外边匠人又不会织补, 使大家束手无策之时, 正在发着高烧病势沉重的晴雯只得奋勇“挣命”“一面说, 一面坐起来, 挽了一挽头发, 披了衣裳, 只觉头重身轻, 满眼金星乱迸, 实实撑不住。若不做, 又怕宝玉着急, 少不得狠命咬牙撑着。……宝玉在旁, 一时又问:‘吃些滚水不吃’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 一时又命拿个拐枕与他靠着。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半夜, 明儿把眼睛抠搂了, 怎么处!’宝玉见她着急, 只得胡乱睡下, 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四下, 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除绒毛来。麝月道:‘这就很好, 若不留心, 再看不出的’。宝玉忙要了瞧瞧, 说道:‘真真一样了’。晴雯已嗽了几阵, 好容易补完了, 说了一声:‘补虽补了, 到底不象, 我也再不能了!’哎哟一声, 便不由主倒下。”读了这段文字, 谁不为晴雯的行动所感动, 又有谁不赞叹宝玉对晴雯的体贴入微。晴雯补裘, 为的是见不得宝玉急难, 宝玉的夜不能寐是为请问深深的担忧。

读了“晴雯补裘”一段故事, 我们不难看出, 晴雯的自矜自傲并不是由于对贾宝玉缺乏情谊, 而是源于一个内在的思想, 就是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 这是对封建的奴隶道德的严重挑战, 因此晴雯的“傲与矜并起, 亦妒与馋俱来” (西园主人《红楼梦辨》见《红楼梦卷》) 。这轮难逢的“霁月”当然也就必然要为那“乌云浊雾”所吞没。

三、不驯服的反抗以生命为代价

贾府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没有能够使“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的晴雯驯服, 反倒锻炼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倔强性格。她胸怀坦荡, 嫉恶如仇, 敢笑敢骂, 无所顾忌, 对于封建统治者, 她不驯服, 而是敢于藐视统治者的“权威”。

第三十七回, 秋纹因王夫人赏了她两件衣裳而受宠若惊, 绘声绘色地向同伴炫耀, 晴雯联想起王夫人把好衣服赏赐给袭人, 她毫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呸, 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 挑剩下的才给你, 你还充有脸呢。”“……一样屋里人, 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 剩下的才给我, 我宁可不要, 冲撞了太太, 我也不受这口气。”

晴雯竟敢这样公然蔑视一个可以决定她命运的主子, 这可不是件寻常的事, 而这件事正发生在王夫人逼死金钏不久, 我们欣赏敢恨、敢怒的晴雯反抗的呼声、巨大的勇气的同时也为她捏一把汗, 毕竟大观园不是净土, 这屋里还有个喜欢向主子“嚼蛆”的人。

晴雯的反抗精神, 在抄检大观园的七十四回里, 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王善保家的奉王夫人之命, 与凤姐带领一群打手气势汹汹地来到怡红院要搜检众丫头的箱子。在这个严重关头, 对每个丫头说来都是严峻的考验。袭人先出来主动打开了自己的箱子, 任其搜捡一番。正当王善保家的到晴雯箱子前, 喝问:“‘是谁的, 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 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 豁郎一声, 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 往地下一倒, 将所有之物都倒出来。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儿, 便紫胀了脸说道:‘姑娘, 你别生气, 我们并非私自就来的, 原是奉太太的命来搜察。你们叫翻呢, 我们就翻翻, 不叫翻, 我们还许回太太去呢。那里用急的这个样子?’”晴雯听了这话, 燃烧的怒火立刻喷涌出来, 指着王善保家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 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 就只没看见你这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

大观园中的一个普通丫环, 面对贾府主子帮凶的嚣张气焰, 敢于当面表露出这样犀利的反抗锋芒, 真有石破天惊之感呀!王善保家的话, 看似对晴雯的教训和奚落, 实则充分表现了狗腿子的那副奴才相。他使出了浑身解数, 也不过就是仗着“奉太太的命”正如鲁迅所说“宠犬, 其地位虽在主人之下, 但总在别的被统治者之上的。”她妄图抬出主子来以势压人, 晴雯偏不吃她这套, 而且说“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当然这句话, 并不表明晴雯的行动会得到贾母的支持, 不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斗争策略而已。这就足以把王善保家的气焰压倒, 弄得王善保家的“只得咬咬牙忍了这口气”

晴雯倒箧, 倒出的是她常年来咽不下的一股怒气, 她对恶奴王善保家的一顿火辣辣的斥责, 实际上是喷向主子们的一腔怒火。她并非不知道, 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 但她竟然不顾自己的奴婢身份, 当着管家奶奶凤姐, 直言顶撞奉了王夫人命令代表邢夫人的王善保家的, 态度那么强硬, 话说得那么尖刻犀利, 针锋相对毫不示弱, 这充分地表现了晴雯对封建统治势力及其帮凶的蔑视和反抗精神, 揭示了她倔强高傲, 锋芒毕露, 不愿任人摆布机智勇敢, 顽强不屈的品格。

抄检大观园, 并没有拿到晴雯任何把柄, 这在贾府的主子王夫人以及其奴才王善保家的是感到莫大失望, 而晴雯无畏的反抗更激起他们的愤恨。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 对身世孤苦而又不甘下贱的晴雯, 施行惨无人道的打击和摧残。第七十七回, 那“慈善贤德”的王夫人竟命人把“四五日水米不曾粘牙, 恹恹弱息”的晴雯从炕上拉下来, 蓬头垢面, 两个女人架起来去了”。王夫人还吩咐“只许把他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 多么冷酷、残忍。而晴雯临走, 不作乞语, 绝无可怜之色。于生死患难之中, 足见其风慨。

后来宝玉偷偷到晴雯家中去探望晴雯, 那被人世所抛弃的少女已经是独立在一领芦席上等待最后呼吸的停止。她临终之前“伸手取了剪刀, 将左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 并指甲都与宝玉……”这个贫苦出身无文化教养的少女, 在内心却深藏着挚热的情感, 在惨遭迫害命在垂危之际, 在这死别吞声的霎那, 她才猛然痛切地感到了。极度的悲忿与留恋, 真挚热烈的情感, 使她把指甲和小袄留给心爱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终于把对宝玉炽热的爱情爆发了出来!这爱情是一个受尽委屈的奴隶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的, 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下产生的, 它的本身, 也是对封建阶级的一次反抗。

四、划破黑暗王国的一个流星

晴雯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却要求平等;面对高踞她头上, 可以要她生, 也可以要她死的主子, 却要予以蔑视;生在充满奴才和奴才秧子的世界里, 却不甘心做奴才;明明周围满是污浊, 却要保持自己的高洁, 不肯因风雨如磐的压力而稍微改变自己嫉恶如仇的品性并用伶俐锋芒的口齿揭穿丑恶, 这轮难得的霁月怎不引起奴才们的嫉妒, 主子们的仇视。最富有反抗精神, 最鄙视随人颜色和奴颜承上的晴雯的被驱逐、污陷也就势在必然了。主子们为显“公道”罗织“勾引”之罪, 不过是更加恶毒罢了。

浅论《红楼梦》中人物晴雯 篇3

关键词:《红楼梦》; 晴雯; 分析

刘一心在“百年孤冢葬桃花”中谈过,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中,写的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就是晴雯。她虽然是一位身份低下的丫鬟,但作者却是用自己的血调泪水,书写而成。和黛玉一样,晴雯一生是洁净的,洁净的身体,洁净的灵魂。晴雯是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丫头,有着天真无邪、自尊自爱、大胆叛逆的性格,更是芙蓉花神的代言人。风流灵巧招人爱的晴雯,却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在曹雪芹笔下悲惨死去的很少的几个人之一。她死在了贾府覆灭之前,在大观园众多的女儿中,这株曹雪芹以满腔心血浇灌出来的奇葩,虽然刚过十六岁花季就凋谢了,但她的全部生活称得上是一首充满青春活力和灵魂之美的抒情诗。在曹雪芹蕴秀的毫端下,晴雯究竟具哪些优秀品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人物做简单分析:

一、天生丽质,貌若西施

纵观整个大观园,几乎所有主要人物出场,都配有一段精彩的肖像描写,在作者的精心雕琢下,一个个美丽如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晴雯的出场别出心裁,我们一闭眼,便仿佛能见到一个天真娇憨的女孩子贴完了字得意洋洋地从梯子上爬下来。晴雯究竟有多美?书中一直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虽然,她出场较早,但是一直是很低调的,直到《红楼梦》的七十四回,才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依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而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作者以少许的笔墨写出了令人永不忘怀的形象。先是王善保家的用“标致”、“像西施的样子”、“骚眼睛”、“妖妖俏俏”等字眼向王夫人进谗,后是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进谗后,猛然回忆起“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水蛇腰”、“削肩膀”恰是古之美女的特征,加之又有林妹妹那样“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眉眼,晴雯之美丽可想而知。当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挑唆后,立刻命小丫头到怡红院把晴雯单独叫来。王夫人一见她钗斜鬓松,衫垂带褪,冷笑道:“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此刻,作者从反面写了晴雯之美。接着,作者又借凤姐之口来直接赞美晴雯。“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在大观园这个美人如云的国度里,能得到凤姐这样的评价,可见晴雯确有非同一般的容貌 。按贾母的话说“其它丫头的模样都不及她,袭人的模样虽不及晴雯,然则放在房里也算是一二等了!”晴雯的美便绝非一二等,而是特等不是一般的美!在王夫人见她那一段的描写更是写出了晴雯的美——晴雯听王夫人传她,知道王夫人不喜欢妖装艳服的打扮,想着连日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这便可以知道天生美人,不在妆饰)。那在她自己看来自以为无碍的不美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是怎么样的呢——有春睡捧心之遗风(可以和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相媲美)。这便是晴雯的美——天生丽质难自弃。

二、清高冷傲,洁身自好

在《红楼梦》所写的众多奴婢的悲剧中,晴雯的命运尤为催人泪下、发人深省。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钗册时,打开的第一本便是晴雯的,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判词)。“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就说如光风霁月(出宋诗人黄庭坚语);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这"心"指的正是她对自身价值、独立人格的追求及她的高洁的品格;而这"身"则是指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她作为奴婢的卑贱身份。晴雯是一个非常高洁的女子,她与宝玉建立了一种类似友情类似爱情的亲密关系,甚至在心里暗暗认定自己是宝玉心仪的女子。她维持着这种关系,与宝玉和谐相处,自足自乐。袭人的城府很深,她为了讨好宝玉,可以与宝玉苟且。而晴雯不能,虽则她与宝玉情投意合,对绝不会与宝玉发生肌肤之淫。在她的思想观念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爱的升华,它超脱于性爱,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用“意淫”来诠释再恰当不过。晴雯十分看重自身的纯洁,她认为既然你与我心有灵犀,那你就应该尊重我理解我。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想得自然没有晴雯多。有一次,宝玉嬉笑着让晴雯陪他洗澡,结果被晴雯断然拒绝。可见,晴雯的内心是多么的纯洁,纯洁得不媚俗。和林黛玉一样,她在乎的是贾宝玉的心,容不得丝毫的冒犯。

晴雯的明朗爽快的性格和敢于打破等级观念的精神,赢得了宝玉的赞赏,成了他心上的“第一等的人”。如果如他自己说,他心中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三个人,第四个人是林黛玉,那么,第五个自然就是晴雯了。其实,前三个不过是说出来作作样子,贾宝玉真正的知己,第一是黛玉,第二便是晴雯。这一点,从晴雯被逐和晴雯之死对宝玉的身心引起的巨大震动,便可以看出来。宝玉说晴雯的被逐,是“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送到猪圈里”,使他痛苦难安,迭次痛哭,心肺俱裂。特别是当他得知晴雯夭逝的消息后,更是肝胆俱摧,痛苦欲绝。出于无奈,不得不用小丫头关于晴雯死后已成花神的无稽之谈,来慰藉自己被灼伤的心灵。

晴雯关心体贴着宝玉,在心里将宝玉作为其一生的依靠,士为知已者死。宝玉去舅舅家赴宴,将贾母送给的孔雀裘烧了个母指大的洞,里里外外没人敢补,宝玉大急。晴雯此时病得厉害,她完全可以不置不理,但她硬是揽下了此活:“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得过去。” “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咳咳嗽嗽,从掌灯时分补到凌晨四点。

第七十七回宝玉探晴雯。作者出人意外地安排了一个灯姑娘纠缠宝玉的场景,让她从旁观者的角度作证,证明宝、晴之间洁白无瑕。用灯姑娘的“浑”,来衬托晴雯的“清”。

三、大胆泼辣,质朴纯真

如果说林妹妹是宝玉爱情道路上追求的对象,那么,晴雯则是宝玉现实生活中寻觅的知己。可以说,在反传统思想的道路上,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只不过,林妹妹的感情是压抑的,忧郁的,晴雯的感情则是豪爽的,大胆的。作者似乎更赞赏晴雯,在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中写道,晴雯对宝玉呜咽:“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拭淚,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指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连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的一般。快把你穿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象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耽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索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

这也只有晴雯能说得出,林黛玉是绝对不可能说的。这里,晴雯的情感与同是宝玉身边的袭人相比,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袭人是委琐的、自私的;晴雯是质朴的、诚挚的。正是基于这些因素,宝玉对晴雯才有诸多的情感投入。作者曹雪芹也正是把晴雯放在这特定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了这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典型。“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芙蓉女儿诔》)。因为晴雯早夭于《红楼梦》前八十回,所以我们看到了出自曹雪芹笔下的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风流灵巧高傲尖刻的晴雯给人们留下了“空牵念”的世代遗憾,乃至于红楼迷们念念不忘那“夜夜长空霁月光”!

参考文献:

[1]刘一心.《红楼梦》之猜想(十二) “百年孤冢葬桃花”——曹寅笔下的晴雯。

[2]《红楼梦》人物谈:晴雯和宝玉,刘梦溪.

浅析《红楼梦》中花袭人人物形象 篇4

袭人花

————浅析《红楼梦》中花袭人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一书中,袭人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丫环,是丫环中出场最早并始终贯穿全书的一个小人物,但作者在这个小人物身上似乎注入了很多矛盾的元素。在判词中有“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美赞,但在这美赞之前却用了两个“枉自”“空云”,在副册中偏又画了个破席(袭);在回目的“一字评”中有“贤袭人”之称,对她的规劝之词也冠以“情切切,花解语”或是“娇嗔”的美词,但宝玉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却将袭人比作鸠鸩,蝎蛇,对她有“钳诐奴之口”的愤恨;在贾母和王夫人眼中,袭人“心地纯良”,但身边的姐妹却说她是“西洋花点哈巴儿”,李嬷嬷也说她是“小娼妇”、“狐狸精”。这一处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是作者的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呢?我们就从袭人在大观园中的种种行为入手,浅析袭人这朵开在大观园中的奇葩。

清朝是实行奴婢制度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益,他们从舆论、法律、规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奴仆是“贱民”,奴仆不能与平民联姻;奴仆可以自由买卖;奴仆生的孩子是“家生子”,是“世仆”等等可以被随意处臵。经常会有打耳光,脚踢,用簪子戳脸,罚跪瓷片,捆绑了丢在马圈里,满嘴里塞上马粪,青年女奴随意拉出去“配小厮”,赶到庄子上去服劳役,甚至被夺去生命,他们是社会的最低层,过着非人的生活,《红楼梦》就真实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贾府的统治者们除了用凶残的手段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之外,同时还施行了更为狡猾的手段来分化、欺骗奴仆们--那就是在奴仆们中间实行一套等级制度,即无论身份地位、月钱及所服劳役的轻重都有严格不同的等级,这就使得在奴仆中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封建等级意识。主子们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施展驾驭手段。规矩差等定下来,浮在上面一点的许多人也就会自觉地维护它,因为对她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体面。自小在这高贵之府成长起来的袭人,贵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不断的熏陶她,使她的灵魂发生巨大的变化。聪明而现实的袭人看到“半个主人地位”的优厚待遇和下等奴仆们的悲惨生活,自然会努力去追求美好人生,因而做出的种种行为举止也就不足为奇了。袭人的悲剧是封建奴婢制度的产物。

一、“山寺桃花始盛开”

开始,贾府的主子们并不喜欢袭人。贾府最高掌权者贾母认为宝玉的丫头中晴雯甚好,一般丫头“言谈针线都不及她”,王熙凤也曾说过:“若论这些丫头,共总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的好。”论才华,她没有小姐们吟诗作赋的修养。由此可见,袭人在贾府的小姐丫头里,无论长相,女红,言谈都不出众。不仅如此,贾政还特别不喜欢“袭人”这个刁钻的名字,甚至为此迁怒于宝玉,责骂他“作恶的畜生”、“不务专,专在这浓词艳赋上做文章”。这次事件对于袭人来说可是大罪过了。宝玉是贾府上上下下疼还来不及的人物,现在因为自己的名字,贾政就如此生气,宝玉也受牵连。素来宅心仁厚的贾政为个丫头的名字这种小事大动肝火,在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证明了贾政并不十分认可袭人。

从种种迹象看来,袭人最初的形势并不被看好,但这个女人的成功就在于她会就形势分析利弊,变不利为有利,她以女性独有的心思缜密,冷眼旁观者,审思着,分析着。她清楚地意识到:宝玉在这个大家族中有多么至关重要的地位;贾母,王夫人,凤姐三位虽然都是女眷,却能在大事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王夫人,她爱子如命;此外,对于第一个握有实权最能影响凤姐又得人爱戴的丫头平儿,第一个受人尊重又能影响贾母的丫头鸳鸯,都要深相结纳。

为了能在大观园中立稳脚跟,她一千个小心,一万个涵养,事事求其妥帖,人人求其和好。对上,服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跟了宝玉,心中就只有宝玉了。宝玉的吃饭、喝茶、穿衣、盖被,无一不是袭人细心服侍。宝玉外出晚回来一点,她不是倚门而望,就是到处寻找;宝玉的面色神气稍有变异,她都先觉察到;宝玉那块“命根”的通灵玉以及宝玉所有用的东西,她都非常细心的保护着,看管着。她无时无处不为她的主人担着心,生怕他有一丝一毫的烦恼与灾难;她被宝玉踢伤,既不恼怒,又唯恐惊动别人,能忍辱负重,深知大体。对下,宝玉为李嬷嬷喝枫露茶、奶酪两次发火,袭人都加以劝阻,这就看到她不计较个人得失,息事宁人;她对晴雯的讽刺很少疾言厉色、反唇相讥,又感到她宽宏大量;她给贾芸派来的送花的小子的银钱,见到她能体谅下情。总之,如果把袭人的一些表现集中起来,虽不能评为“至善至贤”的人也是个温柔和顺的女性,言谈举止非常符合封建社会的妇德标准和封建礼法对奴婢的要求。

二、“花气袭人知骤暖”

袭人的工于心计不仅体现在善于打理人际关系,还体现在对自己的“出路”思考得很成熟。由于不在贾母或凤姐身旁,不能梦想得到鸳鸯或平儿那样当权的地位。而且一个普通丫头的命运无非是嫁给市井小民为妻,或是“配小厮”,“交官媒婆”万一稍有闪失,不是被撵就是遭横死!①所以,如果袭人不愿下降,就要努力上升。好在她现在已经获得了最有希望的处境——宝玉的贴身丫环,又已经赢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连尖酸刻薄的赵姨娘都说她的好话,可见已比别人先下一城,只要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就有可能去攀取宝玉的次爱情——姨太太的地位。这才有了第三回中宝玉欲与她初试云雨情时她的半推半就,这不是羞辱,不是不尊重,而是一个天赐的良机。袭人是宝玉的陪侍,发生这种事亦是迟早,与宝玉有了肉体关系后,对宝玉来说更是一种情感的牵制与诱惑,宝玉也的确“视袭人比别个不同了”。但袭人这种通过肉体关系来牵制宝玉的做法是可悲的、卑鄙的,当一个女人只有肉体还能散发余香的时候,她迟早会被时间所吞噬。袭人虽是奴才身份,一切包括身体都属于主子,但如果她拒绝宝玉的要求,宝玉只会越发尊重她,因为宝玉本身就是一个尊重女性,懂得怜香惜玉,不同于一般须眉浊物的男子。但袭人选择了顺从,顺从了欲望,顺从了权贵,顺从了封建礼教套在奴婢身上的教条。

不可否认,袭人是爱宝玉的,宝玉是她生活的全部重心,是她情感的全部寄托,但她爱的方式却是单一的,只能照顾到宝玉的外部生活,而无法进入宝玉的内心,在这一点上不要说与黛玉无法相比,就连晴雯也比她更得宝玉的心。但袭人的性爱决不是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体现着她的生活理想,因为占有贾宝玉,就有可能从丫环的地位上升为姨太太。所以袭人的这一行动意味着她已把未来的命运寄托在宝玉身上,袭人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了。

同时袭人也深知,王夫人及贾政是希望宝玉走“正路”的,自己作为大丫头,与王夫人保持一致,才能使自己的地位巩固。于是她借母兄要赎她回家这件事试探宝玉,让宝玉留下她,并为其开展劝说打下基础。因此,当宝玉挽留她时,袭人就乘机提出了几个条件来要挟宝玉。袭人所提出的这些“毛病”,是不为正统所容、离经叛道的思想,袭人知道这些言行会招来别人的不满与打击,对宝玉不利,对宝玉不利的事情对袭人也是不利的,因为袭人已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同宝玉联系在一起。她自觉地遵守着当时的所有礼教规矩,因为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宝玉跟前平稳的过日子。而且在当时对宝玉这样一个“百年望族”中子孙不孝、后继无人的唯一“略渴望成”的人物,袭人苦口婆心的劝谏、督促他走“仕途经济”、“科第出身”的方式,区别于贾政的粗暴的方法,袭人则用迂回、柔媚的手段,这正是袭人的“贤慧”之处。袭人心中认定的道理当时是堂堂正正之理,是封建礼法之“理”,是等级名分之“理”。作为奴才身份的袭人而信守主子阶级的“理”,当时认作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正当、高尚的观点。

袭人深知只把握宝玉一个人仍不能获得全胜,她还要努力争取上层。在第三十四回中袭人趁王夫人找她问话的机会,冒着只怕“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的”危险,向王夫人大胆进言,此时恰逢金钏事件,所以她的这一席话犹如一根锋利的针,不错时机的扎在王夫人的敏感神经上。首先表示出自己清白纯良,忠于封建主子,骗取信任,有利升迁;其次,防止宝玉和黛玉搞自由恋爱。袭人虽把黛玉和宝钗相提并论,但矛头所向还是黛玉。因为在此不久之前,袭人给宝玉送扇子,就发现了宝玉和黛玉之间有私情。这次她不指实的提出两个人,即可避免承担诋毁黛玉的责任,又可达到斩断宝玉、黛玉的私情的目的。至于什么“男女大防”、“声名品行”这些冠冕堂皇的话都是逢迎封建家长的。也就是这次谈话,不但侧面打击了黛玉,还决定了后来担了个“虚名”的晴雯以及芳官、四儿等几个女孩子被撵出去。正如有的批注者所说:“偃旗息鼓、攻人不意者曰“袭人”。

袭人的第一次告密受到了封建家长的重视和奖励。王夫人对她充满了感爱之情,认为袭人的好处“比我的宝玉还强十倍”,当面委以重任,宣布“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随即向凤姐道:“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去,以后凡有周姨娘、赵姨娘的,就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那一份,都从我的份例上匀出来。” ②短短的几十个字,却是向贾府的上下老小宣告:

一、袭人是宝玉未来的姨太太;

二、袭人在王夫人的羽翼保护下。凤姐心领神会,当袭人回家探视母亲的时候,满头“金钗珠钏”,身穿桃红百花刻丝的银鼠袄、葱绿盘金彩绣锦裙、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跟随包括管家周锐家在内的奴婢共八人之多,分乘大小车两辆,住下来时不用娘家的铺盖和梳头用具,由府里专人送去。这样的势派岂是丫鬟所能有的。待袭人母亲死了,回家守丧时,特意派人派车照顾袭人,这一切说明袭人虽无姨太太之名,早有姨太太之实了。

到此,袭人终于完成麻雀飞上枝头这重要一步,但她并未就此安心,她知道当上了姨太太,并不见得就过上了好日子,赵姨娘、平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哪一个不是被原配压制得死死的,又看到尤二姐的可悲下场、香菱的不幸遭遇,引人为鉴,袭人敏感的意识到宝玉与黛玉在一起,她将日夜不得安宁,想到黛玉就是个“多心人”,如果再遇到个“厉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的后身。她不甘心听任别人的宰割,必须先了解黛玉对偏房的态度,她到潇湘馆去摸底,在对话中先向黛玉表明偏方地位低下,不敢欺负正房,所以正房和偏方发生矛盾,应由正房负责,同时也表白了自己不可能压制正房,希望黛玉放心。袭人的这番话既是维护姨太太的利益,也是求妥协的话,但并未被黛玉接受。黛玉斩钉截铁的回答,正房和偏房间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的,只有一方压倒一方的前途。

袭人的这次摸底,虽然摸到的是一把冰冷而锋芒毕露的利剑,但也有收获,经过精心衡量,认为宝钗符合她的理想,她察觉到要想确保未来的安全,非采取拥薛反林的方针不可。于是袭人千方百计地为宝钗和宝玉建立感情创造条件,宝钗对她的穿针引线也心领神会。

三、“桃花又见一年红”

袭人得到怎样的结局呢?就在她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宝玉的出走把袭人、宝钗这副婚姻自由的镣铐砸得粉碎,即将落到袭人头上的姨太太的桂冠又腾空而去,使袭人这个有“造化”的人变成最难堪的悲剧角色。袭人长期积累的一个又一个暂时的胜利加到一起居然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

还记得怡红夜宴时,袭人抓的诗签上画着一枝桃花,题曰:“武陵别景”,还有一首诗“桃花又见一年春”。“武陵别景”是作者预告袭人未来另有一番天地,“桃花又见一年春”是作者在说明她不仅会活下去,还会以粉面媚人。事实证明,袭人在嫁给蒋玉菡后的确活的很好,蒋家虽无贾家大富大贵,却也是殷实之家。正式的名分,新婚丈夫不计前嫌还温存体贴,哪一点都让她舍不得去死了,这就与她之前的“文死谏,武死战”的誓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作者描写袭人几度想死,又几度“不得已”活下来,暴露了她当年以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自诩的虚伪性。作者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有利的嘲讽了袭人。林黛玉为了不能与宝玉结婚,绝粒而亡,并不艰难。唱高调的袭人却在种种诱惑面前,要想摆脱名利而死可真难上难了。③而袭人的再嫁只能说明袭人当年发出豪言壮语,想做猛拚一死的忠臣,不过是欺人之谈。她忠的不是宝玉,而是个人名利。曲别真伪,只限于此。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袭人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丫环,是一直在为自己能成为主子而奋斗的一个人,是聪明现实的奴才。④袭人的“贤”,含有多种成分,当这贤以中国传统的美德体现出来时,的确受人敬爱,但当她处心积虑要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甚至不择手段来维护封建制度时,她力求体现的“贤”就只会深得王夫人等的欢心,而遭到宝玉的厌憎。在阶级斗争中,她始终披着温柔和顺的外衣,混杂在被压迫者的队伍里,是一个不易被辨识的危险人物。虽然她忠心于封建主子,但封建主子毕竟是自私的,贾母还是因她居丧没过来侍奉而十分不满,最后又因没过明路被变相地将袭人逐出贾府。她的酸甜苦辣,种种行径,最终结局是客观现实的产物,是她性格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的社会,臣忠、子孝、妻节、仆义之类是天经地义,是值得旌表的观念。从当时社会的眼光来看,袭人是一个值得旌表的奴才。她的追求、所作所为是“正当”、“贤慧”的,是“不为越礼”的,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袭人规劝宝玉、向王夫人进言,符合“忠”、“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在她酸甜苦辣的一生中,嘲讽否定无处不在,旌表是否定,否定这种美,也就否定立下旌表的统治者、否定这种制度、否定这种社会,这是一种悲剧。这是袭人的悲剧,也是旧制度的悲剧。⑤

袭人就像是一朵开在大观园中的桃花,绽放着美丽的姿态,释放着宜人的芬芳。但当有其他的花稀释了这美丽与芬芳时,她也会不甘示弱,全力反击,甚至主动出击,采用团结友军、排挤劲敌的战略法则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谓“袭人”者,人如其名,确实有其攻击性,但在她自始至终的坚决战斗中,从来没有金鼓杀伐之声。看起来,“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正是她在那个社会平步青云的好条件。她的聪明、明智也体现于此。但纵然再“温柔和顺”的“攻击”,也无法摆脱其悲剧性的命运。聪明的袭人亦是如此,何况那千千万普通的女性呢?不是她们不聪明、不温柔和顺。而是根本无法摆脱被社会吞噬、被牺牲的命运。这是时代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袭人如生活中真的人物一样,有着复杂多样性,在她身上,主观与客观因素、感性与理性因素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我们不能用普通的道德规范来对她做简单的评语,她具有现实生活中的人可能有的优点和缺点,她的一切个性特征与其生活着的社会环境完全是同步发展的,是活生生的。袭人以全面丰满的生活魅力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深醇的审美享受。

注释:

①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第35页

三联书店

② 曹雪芹著高鄂续《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三版 第三十六回 ③ 朱眉叔《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

第364页

辽宁文学出版社

1983 ④ 红楼梦学会编 《红楼梦之谜》 第14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⑤ 朱眉叔《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

第366页

辽宁文学出版社

1983 参考文献:

①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②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三联书店

1983

③ 红楼梦学会编《红楼梦之谜》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④ 朱眉叔《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

辽宁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王夫人的人物形象 篇5

王夫人简介

王夫人原为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薛姨妈是一母所生的姐妹。后来嫁入荣国府,成为贾政的妻子。她生下了《红楼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三钗中的贾元春,也就是元贵妃。

因为荣国府的特殊性,虽然长子承袭了世袭的爵位,受封一等将军。但实际上贾政才是荣国府真正的当权人,而为贾政妻子的王夫人,自然也是后院的掌权人。受到贾母信任的她,是贾府实实在在的实权派。虽然后来因为年事较高,精力不济,将管家的权利交给了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但若是遇见大事,王熙凤仍然需要向她请示。

后来贾府被抄家,主要犯人被问罪,作为荣国府的当家,王夫人的结局多半也逃不过被流放贫寒之地的结果。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篇6

论文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 之一。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金 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 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 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

二、林黛玉的性格。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 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 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 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

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这是一位集美貌、灵性,才华于一身,纯真率直又敏感多思的女子。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许多年来,黛玉身上所散发的魅力折服了很多读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挚爱林黛玉,挚爱这位身体不好,脾气不好的侯们千金小姐呢?到底她的身上有什么可贵之处,吸引那么多人为她笑,为她哭,为她狂。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外貌、性格、爱情”三个方面浅析这一人物形象,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林黛玉的外貌:

黛玉是小说中最有思想,最清醒的一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处的“我”当然不区分男女性别,但事实上真正有思想的女人从来就不多。更有哗众取宠者说什么“漂亮的女人没思想,有思想的女人不漂亮”未必,不过凭心而论,在有思想的女人中,不漂亮的比漂亮的要来得多,而我们这位“造物主”,将这为数不多的可能性统统给了他笔下的林黛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我们再看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金陵十二钗”中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示着文人的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这也预示着这名封建弱女子的不凡。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粉香和脂香被这满屋子的墨香和书香代替,难怪刘老老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这样的潇湘馆也只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居住最为适合了。在读者初见黛玉时,作者也没有大手笔从头到脚的直接描写,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她便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这话虽没有直接写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一句“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又借宝玉的口给她取名“颦颦”,更显得黛玉楚楚动人,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已跃然纸上,宝玉因这样一个神仙妹妹没有和自己一样的“通灵宝玉”。将其怒而掷之,清新脱俗的女子谁不喜欢呢!

黛玉超群出众的天生丽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样,她的内涵更不能忽视。

二、林黛玉的性格:

1、多疑、小性、爱生气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的将多疑、小性、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

看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富有的皇商家的小姐薜宝钗容貌美丽、温柔大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片称赞,鲜明地表现了宝钗在婚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这无疑让黛玉那原本就不松的心弦绷得更紧了。所以不安的她赶到梨香院,当她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能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到底是大家闺秀,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法,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不要说黛玉多疑小气,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她好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第十七回:

“少时黛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人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

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

多疑、小性、爱生气,这些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点评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对这个人物角色分析本身是不客观,对作者也是不尊重。我们说,分析人物要将人物和当时的环境相联系。

让我们看看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原来的生活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到她母亲病逝后就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仍安排她住进了与众不同的贾府。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仕宦家族,处事要小心,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

2、纯真率直、实话实说

在那么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里,每天都发生着“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推倒油瓶儿不扶”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森严等级制及家长制的控制下,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香菱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被无情的命运玩弄股掌之中,一段学诗的日子,也便是她唯一的阳光明媚的生活了。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推敲。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这么一来,香菱每天都可以和宝钗见面。我们都知道,宝钗的才学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

原来很简单,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她相比较,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

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本借给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可不会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怎么说。”黛玉的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香菱当然愿意请教了!

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一个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黛玉自幼充养子,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宝玉眼看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诗让她拥有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也将是不完整的。这里,我们仍可以从做诗中看到黛玉的纯真率直。

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两个女孩子无拘无束的即景联诗。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她已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她的兴致极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是“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为人处事的薜宝钗作为圆滑的代表,假的象征,那么黛玉便是真的化身了!

3、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之间的相处便能了解。起初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都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更何况那“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十分妩媚的宝姐姐在才貌方面与黛玉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

如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这两名女子的关系越往后相处越好,直到最后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个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抚爱般的温馨感,虽说她在荣国府里一直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是非,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这样细致入微的话怎么着也用不到贾母来说,所以黛玉平日里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别人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这些我们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天真善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作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是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形象。文中的她美貌出众、清新脱俗;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生气,作者立求在人物的塑造上驱于完美。他没有忘记,从古至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女子可以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可以不用才思敏捷,但一定不能没有爱情,尤其是有思想的女人,她们更懂得感情。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注定了他们之间要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即将发生。更何况黛玉那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她的爱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心境。她没有父母的指教监护,黛玉可以与宝玉忘形的亲呢,相对自由地发展他们心中的爱情,这微妙细腻的感情一直缠绕着他们。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

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1)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

遗憾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她与宝玉的婚姻,像其它作品一样,如此美丽,圣洁的爱情之爱被无情的蹂孽,最终枯萎调谢。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想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薜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处,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第二十五回,凤姐借吃茶说笑话,赤裸裸地将黛玉和宝玉放在一起比较出来:“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还亏你么?” “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你?”这分明是从各方面拉开两个人的差距门第、根基家私这些个法砝顿时使宝黛的爱情天平失去了平衡。黛玉的才华学识,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眼里,又值得了多少,他们需要的是门当户对,这一条黛玉就通不过。

其次,宝玉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琏、薜蟠之流相比,确实别是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任做官,立身扬志,光宗耀祖的所谓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薜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以。”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们之家?绫锦纱罗池不过衰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只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对而立的,而黛玉和宝玉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混帐话,也从来不说宝玉所讨厌听到的混帐话,她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的。因此贾母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她还希望宝玉身边有一个能将他引入正途的人,很显然,林黛玉不是。

多少年来,黛玉那无力表达自己要求时,拿着绢子,指着箱子,喘成一处也说不出话来,只得闭了眼的形象。还有黛玉那接到诗帕,瞧也不瞧,挣扎着伸出另一只手来,狠命地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令人心酸的样子是如此强烈震憾,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任何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她完成了最后的反抗,痴情的黛玉在莫大的遗恨中熄灭了自己的爱情之火,凄然离去。

这便是曹雪芹笔下命运多难的凄美形象,在黛玉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最为可贵的便是她的率直和真诚。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优点也会是缺点。正因为她的率直,说话直来直去,才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也正是因为她的率直,也就注定她不可能像王熙风、薜宝钗那样的八面玲珑、圆滑世故。

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林姑娘虽然死了,但她的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思想感情的沉淀,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愈大!以致林黛玉已

(2)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写成完人,也没有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都给人真实感的原因吧!今天我关注黛玉,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下去。黛玉是真实而又虚幻的,她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她代表我们心底的某种呼声,那个在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我们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红楼梦》的世界里邂逅的一个黛玉,找到了这样一条回家的路。

尾注:

(1)、蔡义江著《红楼韵语》第24页(2)、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上编

典型形象鉴赏

第25页

参考书目:

1、《红楼梦》

2、《红楼韵语》

3、《红楼撷英》

4、《红楼梦研究》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悲哀的林黛玉》 点评: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 篇7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

贾宝玉的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那些围绕着他的丫鬟们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卑下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红楼梦王熙凤人物形象赏析 篇8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红楼梦》就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悲剧,家族衰落的悲剧,儿女情长的悲剧,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文章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更是丰满鲜活的,尤其是对“凤姐”这一形象的塑造更是让人觉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不论是怎样人物的出场都逃不出悲剧的结局。

王朝闻先生在《论凤姐》中说:曹雪芹是讨厌凤姐这一形象的。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满是批判,其实对于凤姐有让人鄙弃的一面也有令人佩服的一面。

人物形象之一:人情练达

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

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除了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贾母的靠山,还有她对人情世故的巧妙周旋,她的聪明和才智。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便便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乖巧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你看,林黛玉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语: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随机应变,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比如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出口,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一说,王熙凤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其实王熙凤的心机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王熙凤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本事超出任何一个人。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的入情在理,十分动听。例如邢夫人要讨鸳鸯。邢夫人先来找王熙凤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作妾,就是把这

件事先跟王熙凤说,王熙凤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这个邢夫人呢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王熙凤,说我还没有去你倒派我不是。王熙凤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邢夫人气性大发,王熙凤知道刚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陪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她说那个贾琏,贾赦邢夫人的儿子,贾琏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王熙凤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说王熙凤的这种机心,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有关描写凤姐的练达之处时时出现,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说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贾母正为贾赦讨鸳鸯的事发怒,她却说“是老太太的不是,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怪不得人要”。……她把个“老祖宗”捧得团团转,疼她爱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她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凤姐的这一性格,是调和人物关系,发展故事情节的不可或缺的佐味。实际上正是这样,她才成了贾府的权倾一时的掌权者。

人物形象之二:精明强干

还在凤姐未出场之前,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她作为贾府的女管家,地位显赫,但也责任重大。要管好“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的贾府,谈何容易!府内穷奢极侈的生活,挥金如土的耗费,豪奴悍仆的差遣约束等等;外面皇亲国戚的贺吊应酬,亲朋故旧的婚丧嫁娶、喜庆寿诞,侯门府第的送往迎来,繁文缛节等等,这一大摊子庞杂琐碎千头万绪的事体,都要由她处理、过问、决断。她是贾府里的大忙人,忙忙的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脂砚斋曾这样批道:“纸上虽一回两回中或有不能写到阿凤之事;然亦有阿凤在彼处手忙心忙矣。”忙则忙矣,然而凤姐管起来,无论大事小情,里里外外,都是井然有序,妥帖周详。

凤姐的理家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为充分。秦氏之丧,是贾府的一件大事,也是很难办好的一件事。这对谁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贾珍想求凤姐协理一个月,王夫人怕她料理不好,被人见笑,未便答允;贾珍道:“若说料理不开,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越发历练老成了。婶娘……只看死的分上吧!”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今见贾珍如此央她,心中早已允了;又见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得如此恳切,太太就依了吧。”我们可以想见凤姐当时心痒难尽,跃跃欲试的心态。面对“里头着实不成个体统”的局面,凤姐首先是“理出个头绪来”对宁府情况了如指掌的凤姐,一下子就瞅准了存在的弊端:“头一件就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就是宁府的风俗。”此时凤姐虽尚未理事,已能看出她的厉害了。宁国府都总管赖升,闻知里面委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见请了西府了的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她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小心侍侯才好。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了一个月,过后再歇息,别把老脸面扔了。那个是有了名的烈货,脸酷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凤姐人未到,威风已经过来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走马上任”,并宣布“施政纲领”道:“既然委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

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了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理!”她针对宁府的五种弊端,采取了“承包责任制”,做到是有人办,物有人管,活有人干,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加之他软硬兼施,“打一儆百”,各色人等愈加谨慎小心,不敢怠慢。把那本是乱糟糟的宁府,治理的十分整肃。“于是宁府中人才知道凤姐厉害。”凤姐见自己危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挥霍指示,任其所为;惟我独尊,旁若无人。办理丧事,已是很忙,她又管着荣府的事,“到了宁府里,这边荣府的人跟着;回到荣府里,那边宁府的人又跟着。凤姐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唯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 再如刘姥姥进贾府认亲时,凤姐对其来历不清楚,就不贸然行事,而是让周瑞家的先去向王夫人问个明白,讨个示下,然后才定出处理

计划,头脑可谓清爽。她的才能还表现在她能将平儿的心笼络住,以致平儿死心塌地跟随她,一切先以凤姐的正面和长远利益为重;在某些场合,平儿会违逆凤姐意图,但凤姐对这些其实很多时侯是睁一只眼闭只眼,而这正是许多成功领导的拿手好戏,试想:如果凤姐和平儿事必较真,平儿何敢阳奉阴违?而凤姐也就必定会失去平儿的忠顺了。她笼络住平儿这样一位得力心腹和助手,没有平儿,她将照顾不到许多方面,但若平儿没有凤姐,恐怕更难胜任林林总总的府中大小事物。

写到这里,凤姐的干练能力已经表现的相当充分了;然而曹雪芹并未到此止笔,他又用烘云托月之法,进一步突出凤姐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这日伴宿之夕,亲朋满座,尤氏卧于内室,一切张罗款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应承,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也有俱贵怯官的,越显得凤姐飒爽风流,典则俊雅,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王熙凤这种管理才能,在贾府里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但是尤氏、李纨、邢夫人、王夫人所望尘莫及,就是贾政、贾珍、贾琏这些“须眉男子”,也是万不及一。

人物形象之三:红颜悲怜

贾瑞见了凤姐,居然敢起非念,想是凤姐的魅力难挡;贾琏和鲍二的偷情之后,闹了一天,看见凤姐“黄黄脸儿”,倒觉比往常更可爱;刘姥姥见了凤姐自然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动作才好这些又都从侧面描绘了凤姐的美貌;应当说,这样一个美人完全区别于宝钗的“冷”和黛玉的“病”,她更容易激起世俗男人的愿望,更象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美人。“很多人会因为她毒设相思局,逼死尤二姐,认为她毒辣而阴险,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对啊。贾瑞是为欲而死,虽然他也很可怜:父母早亡,由他的祖父贾代儒教养,从小就在严酷的封建礼教中训斥大,素日不许他多走一步,如果有所犯戒就惩罚极重。也许是他的人性被压抑得太深,死板的儒家教育造就扭曲的性心理,才会对凤姐痴迷得有点可笑,才会说出“必来,必来!死也要来的”的话来。凤姐虽然厉害,却是个正经的女人,恪守妇道。可笑贾瑞,一直色心不死,照什么风月鉴,最终落得精尽而亡,完全是咎由自取嘛。

再来说尤二姐,明知道贾琏是有妇之夫, 却充当第三者。不顾贾琏国孝家孝在身,与之非法同居,过错在先。王熙凤就不该给她点颜色看看?试想,若男人在外有了小老婆,明媒正娶的老婆又怎样?爱情具有排他性,要是王熙凤对此漠不关心,只能说明她心中没贾琏,或者说她太软弱,但是凤姐是个精明人,尤二姐这类人哪里会是对手?想那尤二姐贪慕富贵,抛弃指腹为婚的丈夫,做姑娘时就和姐夫不干不净的,甘心做没名分的小老婆,死了也是活该。

还有她太好强.觉得有病是件耻辱的事情,会在下人面前造成不够强悍的印象。看看林妹妹就知道了,人人都在背后说林妹妹是个病秧子.她作为执权者更不愿意落人之后了。原著中有说到她小产,落红不止长达大半年,平儿叫她看医生,她就是不愿意去.有病不医。被鬼吓了一着.着了风凉.身体有病又添了精神错乱。贾府被抄时,被检查出她向外放了高利贷.做了亏心事,担惊受怕,情绪紧张,心气郁结.病上加病。因此早亡。

上一篇:开一朵花作文700字_初一作文下一篇:党校中青班学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