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层高控制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层高控制(精选2篇)

建筑层高控制 篇1

1、在施工过程中,标高的控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正负零标高记号标记在固定的建筑物上,不能出现较大的沉降,在在建建筑物出了正负零后,立即将正负零线标记于在建建筑物外墙上,不少于两处,以上的标高线均根据该点进行上引,虽然在建建筑物随着层高的增加,也在不断下沉,但由于基准点已经固定,故每层的层高不会有多少偏差。

2、为了保证以后的层高,除按照图纸设计的层高,每层另加10mm,因为模板为人为操作,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高低现象,特别对于工期较紧的,高低现象更加严重,增加此10mm,就是为在以后的地面浇筑时,以抵消模板出现的偏差。此点很重要,但也不是有了这10mm,就对模板支设不检查,一旦天棚模板不平,对以后的层高影响很大,业主投诉很多,故在检查模板时,超过0.5mm以上时,即要求整改到位,因为在后期浇筑砼等时,还会有不同程度的下沉现象。

建筑层高控制 篇2

关键词:杂填土,碎石垫层,高层建筑,地基处理

0 引言

天津地铁某车站出入口与高层接建工程中, 在地连墙施工前对现场进行查勘, 发现部分地连墙位置有埋置较深的杂填土及碎石垫层, 其为场地上原拆迁建筑的地基, 加上地下水位较高, 对后续地连墙施工造成影响。经过组织各参建单位及相关专家研究讨论, 确定了处理方案, 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1 工程概况

1.1 结构及周边场地概况

工程为天津地铁某车站出入口与高层接建工程, 其中高层部分基坑深14m, 地铁出入口部分基坑深11m, 设计围护结构分别采用25m及34m深800厚地下连续墙, 导墙深2.1m。本工程原是某6~8层砖混结构居住小区, 基础采用条形砖基础, 下铺碎石垫层加固。本场地周边建筑物情况及原建筑基础与设计地连墙位置如图1所示。

1.2 水文地质情况

本场地内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勘测期间水位埋深约为1.70~3.90m。地表存在较厚杂填土及素填土层, 其中杂填土由砖头、碎石、灰渣、粘性土等组成, 成分复杂, 土质不均, 结构松散, 工程性质较差, 在表层普遍分布, 层厚2.6~4.6m。素填土以粘性土为主, 层厚1.4~3.2m, 含有机质及腐植物, 土质不均, 土体松散。

根据原居民楼拆迁时记录, 拆迁时对原居民楼基础处理后回填拆房土, 但未对原基础下碎石垫层进行处理。通过地质补勘及现场刨验发现在地面下2m~6m范围内存在砂夹石层, 在挖至6m左右时见原状土。

由于本场地填土层较厚, 结构松散, 特别是部分原结构基础下存在2m左右厚的碎石垫层, 地下连续墙施工开挖时极易产生坍塌现象。对地下连续墙施工及已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产生不利影响。故综合考虑, 对原结构基础与设计地连墙重合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 (图1中阴影部分) 。

2 地基加固方法选择

地基处理方法较多, 而根据地基处理的作用机理, 可分为置换处理、排水固结处理、压实和夯实处理、灌入固化物法等。针对本工程的问题, 组织各单位进行研究探讨,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和场地地质特点, 初步确定可选择的加固方案主要有:置换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灌浆法等。

2.1 置换法

置换法是指利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部分或全部软弱土体, 以形成双层地基或复合地基, 实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的目的。但是本工程主要是由于存在较深、较厚的碎石垫层, 采用置换法必须开挖到碎石垫层下把碎石层以上土都进行置换。此法在工程量及时间上消耗很大, 同时由于碎石垫层埋深较深 (4~6m) , 地下水位较高 (高于碎石垫层) , 且周边临近有建筑物, 施工难度及风险均较大。

2.2 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又称为“旋喷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是利用注浆设备喷出20~50MPa的高压射流冲击切割地基土体, 将浆液与土粒强制搅拌混合, 浆液凝固后, 在土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结体, 以达到改良土体的目的。其适用于处理淤泥, 淤泥质土, 流塑、软塑或可塑黏性土, 粉土, 砂土, 黄土, 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但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有较高的有机质时, 以及地下水流速过大和有涌水的工程适用性较差。而本工程存在较厚碎石垫层, 对其加固效果把握性不大。

2.3 灌浆法

灌浆法是指利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 将具有流动性和胶结性能的浆液注入各种介质的裂隙、孔隙, 形成结构致密、强度高、防渗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好的固结体, 以改善灌浆对象的物理力学性能。在灌浆工程中, 一般通过灌浆管把桨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 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 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 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问后, 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好和化学性质稳定的“结石体”, 以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灌浆法适用性广泛, 对碎石层的加固也有良好效果, 能较好地固结或稳固松散颗粒和碎石, 提高地层的强度及整体性, 起到安全围护和支撑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 最终选择采用灌浆法对碎石垫层及杂填土层进行加固。

3 注浆方案设计及实施

注浆采用钻杆灌浆法, 即利用钻机钻杆进行灌浆, 把灌浆用的钻杆 (单管) , 由钻孔机钻到设计的深度后, 将灌浆材料通过内管送入地层中。用这种方法, 灌浆材料在进入钻孔前, 先将A, B两液混合, 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 黏度逐渐升高, 并在被灌部位凝固。

3.1 注浆设计

注浆浆液: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 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玻璃采用符合国家质量要求的波美度为35°~40°的水玻璃, 双液浆中水泥浆和水玻璃体积比为1:1。注浆压力控制在0.5~0.8MPa。

孔位布置:导墙两侧各设置两排双液注浆管, 第一排注浆管距导墙50cm, 按排距1m、孔距1.5m布置。注浆深度为导墙底至原状土下50cm。根据现场刨验情况, 基坑西侧挖至6m左右时可见原状土, 导墙深2.1m。该部位的注浆深度为导墙底 (2.1m) 至6.5m;基坑南侧挖至4.6m可见原状土, 该部位的注浆深度为导墙底 (2.1m) 至5.1m。

3.2 注浆施工

施工流程:

1) 按设计要求钻孔至设计深度;

2) 按设计要求配置注浆浆液, 并放入注浆设备中;

3) 接通管路, 启动注浆泵将混合双液浆注入孔内;

4) 根据注浆压力变化适时提升钻杆, 直到设计加固位置。

注意事项:

1) 注浆时不应自注浆地带某一端单向推进压注, 应按跳孔间隔注浆方式进行, 以防止串浆, 提高注浆孔内浆液的强度与约束性;

2) 由于该施工区域大部分土体均为回填土及砂夹石, 空隙较大, 注浆时以压力控制为主, 直到压力有显著上升或出现地面冒浆为止;

3) 加强对注浆压力的监控及地表变形的观测, 避免注浆压力过大, 对临近建筑物及管线造成不利影响;

4) 注意文明施工及安全用电, 避免发生施工事故。

3.3 加固效果验证

加固施工完成后, 对加固地段进行现场刨验, 土体加固效果良好, 浆液和碎石结合物整体性较强, 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续导墙及地连墙施工顺利, 对加固部位地连墙采用超声波检测, 未发现有坍塌现象, 尺寸偏差等均满足设计要求。

4 小结

目前, 国内对不同地基的处理方法种类较多, 但各种处理方法均有适用性和限制性, 本文通过对某高层基坑施工时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加固方法的选择与处理过程进行探讨总结, 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验证了灌浆法在处理含有埋置较深的碎石层及杂填土层的地基时的有效性。为今后相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绍祥.地基基础加固工程技术手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代国忠, 齐宏伟.地基处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徐瑞.关于灌浆法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 2002 (13) .

上一篇:政治学考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优秀公务员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