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飞船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载人航天飞船(推荐12篇)

载人航天飞船 篇1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载人航天飞船 篇2

一、技术路线的回归

美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走过:运载火箭——飞船——航天飞机的路线图。现在美国载人航天路线图改为:运载火箭——飞船——航天飞机——飞船。

美国曾经研制过飞船, 并成功发射和回收过飞船。美国载人飞船从发展时间先后上划分为“水星”载人飞船、“双子星座”飞船、“阿波罗”飞船3个阶段, 从技术水平高低上又划分为三代。

1.“水星”载人飞船

“水星”载人飞船作为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 主要目的是实现载人空间飞行的突破。它把载一名航天员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 飞行几圈后安全返回地面, 并考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在失重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其重点是解决飞船的再入气动力学、热动力学和人为差错对以往从未遇到过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响等问题。“水星”飞船总长约2.9米, 底部最大直径1.86米, 重1.3~1.8吨, 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水星”载人飞船总共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 其中6次是载人飞行试验。座舱内只能坐一名航天员, 设计最长飞行时间为2天, 最长的一次飞行为1963年5月15~16日, “水星-9”飞船飞行历时34小时20分钟, 绕地球22周。“水星”计划的6次载人飞行共历时54小时25分钟。

2.“双子星座”飞船

“双子星座”飞船为美国继“水星”飞船之后的第二种载人飞船, 技术水平属于第二代的载人飞船, 从1965年3月到1966年11月共进行过10次载人飞行。主要目的是在轨道上进行机动飞行、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试作舱外活动等, 为后续的“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飞行作技术准备。“双子星座”飞船重3.2~3.8吨, 最大直径3米, 由座舱和设备舱两个舱段组成。座舱分为密封和非密封两部分:密封舱内安装显示仪表、控制设备、废物处理装置和供两名航天员乘坐的两个弹射座椅, 还备有食物和水;无线电设备、生命保障系统和降落伞等安装在非密封舱内。座舱前端还有交会用的雷达和对接装置, 座舱底部覆盖再入防热材料。设备舱分上舱和下舱:上舱中主要安装4台制动发动机;下舱中有轨道机动发动机及其燃料、轨道通信设备、燃料电池等。飞船在返回前先抛弃设备舱下舱, 然后点燃4台制动火箭, 再抛掉设备舱上舱, 座舱再入大气层, 下降到低空时打开降落伞, 航天员与座舱一起在海面上溅落。

3.“阿波罗”登月飞船

“阿波罗”登月飞船是美国实施载人登月飞行所使用的高端飞船 (图1) , 属于第三代载人飞船。该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其中, 指挥舱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 也是航天员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服务舱采用轻金属蜂窝结构, 周围分为6个隔舱, 容纳主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以及增压、姿态控制、电气等系统, 前端与指挥舱对接, 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 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 其中5次成功, 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显然, 美国载人飞船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 不仅几何尺寸、起飞质量、有效载荷增加, 而且使用规模、应用领域亦进一步扩大, 从近地轨道绕行到空间轨道对接、空间站输送往返, 再到登月轨道回返, 实现了航天技术的三大跨越。比起俄罗斯飞船技术, 则高出了载人登月飞船这一代差, 其先进性不言而喻。如今, 美国航天路线图回归载人飞船, 既不是一种巧合, 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更不是一种自我否定和倒退, 而是具有美国特色、体现新一轮科技进步的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二、启用“龙”飞船

美国载人航天活动由航天飞机回归载人飞船, 更多的是基于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发射效率的考虑。研制航天飞机的初衷希望通过多次使用来降低发射费用, 并提高发射效率。结果事与愿违, 不但每航次维护费用高得惊人, 而且发射费用也没有降下来。尤其是发生了两起爆炸事故后, 导致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怀疑, 原计划中的发射任务也无法如期完成, 损失惨重, 更谈不上发射效率, 教训十分深刻。在痛定思痛后, 美国宇航局认为载人飞船能够满足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发射效率的基本要求, 安全性也有保障, 因此, 决定回归飞船时代, 启用新一代的载人飞船完成后续任务。

“龙”飞船与美国以前使用的“水星”飞船、“双子星座”飞船、“阿波罗”飞船虽然都属于飞船, 但科技的进步令它们之间有了很大的变化 (图2) 。一是属性不同。“龙”飞船不再归美国宇航局管, 完全由私人性质的公司承揽项目和业务。二是载量不同。“龙”飞船由以前美国飞船乘坐的3人增加至7人, 也超过俄罗斯的“联盟”飞船。三是任务不同。“龙”飞船既能执行载人发射任务, 又能承接货物运输任务, 并能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向空间站运送补给。四是水平不同。“龙”飞船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优势, 船载系统已从当时的电子管、晶体管、模拟技术时代, 进入数字电路、光电传输、大规模集成技术时代, 飞船系统在轻量化、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五是效益不同。“龙”飞船的研制从投入到产出, 注重效益。在机制上不必像美国宇航局机构那样庞大, 在人力资源方面只需要保持队伍精干, 在研发上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 应用成熟技术和工艺, 以降低风险、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六是运作模式不同。“龙”飞船从研制到发射, 采用了不同于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运作模式。

作为美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代表的“龙”飞船高约6.1米, 直径约3.7米, 可乘坐7名宇航员或运载总计24立方米6吨货物 (最大有效载荷6 000千克, 最小有效载荷3 000千克) 。飞船内加压空间10立方米, 无加压空间14立方米, 同一型号载人飞船可容纳7名乘员 (图3) 。飞船舱内设置7个座椅, 上层设置4个座椅, 下层设置3个座椅。

负责将其送入太空的是“猎鹰9号”运载火箭。该运载火箭全长55米, 直径5.2米, 起飞质量330余吨, 起飞推力约500吨。其低地球轨道发射能力为24 750千克, 地球同步轨道发射能力为9 650千克。

2012年5月22日3时44分, 搭载“龙”飞船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升空 (图4) , 成功发射入轨,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私人公司具备了研制和发射宇宙飞船, 进行太空对接的技术 (图5) 。

“猎鹰9号”运载火箭和“龙”飞船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自行研制。为了这次发射, 该公司的总投入已经超过10亿美元。运送货物是SpaceX公司商业太空发射的第一步, 他们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负责将7名宇航员送上空间站, 同时进行针对低地球轨道的发射。

载人航天飞船 篇3

载人飞船简称“飞船”,是一种乘载人员较少(3人以下),在太空作短期(几天至十几天)运行,然后返回地面的一次性使用航天器。

空间站是一种体积较大,可接纳多名(3~6人)航天员长期工作或作短期巡访的航天器。空间站在轨道上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它既可在有人照料下工作,也能无人值守、自主运行。飞船和空间站自身没有大推力的动力装置,必须靠运载器将它们送入太空。

航天飞机是一种兼有飞船与运载双重功能的载人航天器。它能自行起飞、升空,进入轨道运行,任务结束后返回地面,在机场上水平着陆,经过整修,可以再次发射上天。航天飞机是当前惟一可以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运载器。

这3种载人航天器的用途各有侧重,在技术上难度也有较大差别。航天飞机技术复杂,功能齐全,代表着当代航天技术的领先水平。

从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看,苏联和美国都是从载人飞船起步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当苏联和美国已掌握载人航天技术20多年以后,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是否一定要步它们的后尘,从载人飞船搞起呢?中国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国家“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研究。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和经验,采取跨越式发展,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另一部分专家则主张,载人航天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航天飞机技术虽先进但难度很大,例如,航天飞机因外形和结构都比较复杂,为了保证它在大气层飞行时的稳定性及研究再入大气层时受到的严重的空气动力加热问题,需要在高速风洞中完成数万小时的空气动力试验。火箭发动机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为建造航天飞机需要专门研制能多次燃烧的火箭发动机等,这些方面我们的基础还很差。此外,研制航天飞机所需投资太大。相比之下,载人飞船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气动力和气动力加热的问题,可以在成功的返回式卫星的基础上加以解决;飞船中的许多功能分系统及设备可以较多地继承卫星的成熟技术和研制经验。所以为稳妥起见,应循序渐进,从飞船起步。

经过多种技术方案的比较和分析,甚至激烈的争论,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遵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的指导思想,专家们一致同意以飞船起步。同时,考虑到我国在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方面已拥有相当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研制经验,以及有可能借鉴国外研制载人飞船的经验,决定一步到位,越过单舱式、两舱式,直接研制神舟号3舱式载人飞船。★

·太空飞行里程碑·

1975年7月15日,苏联发射的联盟19号载人飞船和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8号载人飞船在太空成功对接,苏、美5名航天员一起进行了6天的联合飞行,成为载人太空飞行国际合作的良好开端。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载2名航天员升空飞行,2天6小时后按计划返回地面,美国耗时将近10年时间开发出的航天飞机,圆满完成首次飞行任务。在以后22年间,共有5架航天飞机113次载人上天飞行,成为人类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载人运输飞船流体回路方案研究 篇4

流体回路是载人运输飞船热控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飞船所采取的其他热控措施,流体回路必须满足各种可能出现的热工况要求,同时尽量少占用飞船的资源.在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流体回路的方案和系统配置,结合对接目标的热设计,重点解决与目标停靠期间的热控问题.文中介绍了载人运输飞船流体回路的主要设计要求及考虑重点,在能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两种流体回路方案,并进行了热分析计算和性能比较,对流体工质的选择也提出了建议.

作 者:范含林 黄家荣 刘庆志 张立 Fan Hanlin Huang Jiarong Liu Qingzhi Zhang Li  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94 刊 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7(5) 分类号:V4 关键词:流体回路   热控制   对接   载人飞船  

★ 团组织整顿方案范文

★ 师德师风整顿方案

★ 载人航天精神体会

★ 关于载人航天科普作文

★ 旧机动车买卖合同

★ 机动车事故现场协议书

★ 机动车换房协议书

★ 整理整顿口号

★ 机动车快速处理协议书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观后感 篇5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观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有感 篇6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面对党旗和军旗,每一句誓词都是蔡旭哲对党和国家的心声。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他在任务见面会上说,“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的观后感

★ 观看神舟十二号发射心得体会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观后感

★ 神舟十二号飞天观后感

★ 《神舟十二号》的观后感

★ 观看神舟十三号直播观后感

★ 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600字

★ “神舟”飞船伴我成长作文

★ 神舟十二号返回直播有感及心得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初探 篇7

1986年3月, 杨嘉墀、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四位科学家在《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列入了载人航天的研究, 并联名上书邓小平请示批准。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后来被称为“863计划”。“863计划”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开辟了道路, 此后, 航空航天部系统内展开了长达3年之久的学术讨论, 并逐步达成共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要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简称为“921工程”。确定了载人航天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 在2002年前发射2艘无人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 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工程, 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 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与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 解决有一定规模的、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 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 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二、神舟飞船扬帆起航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 中国航天人经过七年多的探索、试验、攻关、研制, 攻克了一道道难题, 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横空出世。1991年11月20日凌晨6时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 经过21个小时11分的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这次飞行没有载人, 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主要验证了有关创新技术, 特别是验证了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调姿制动、升力控制、防热、回收着陆等5大关键技术。神舟一号飞船无人飞行试验的成功, 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帷幕, 是中国航天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而采用全系统配置的正样无人飞船。2001年1月10日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飞行时间为6天零18个小时, 绕地球飞行108圈后, 于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神舟二号的重点任务是考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 进一步验证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此外, 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 包括:进行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效应实验;探测宇宙r射线和空间环境;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试验等。

2002年3月25日, 我国进行第三次载人航天工程的飞行试验。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于2002年4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平稳着陆。神舟三号载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 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律、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并在飞行162个小时后安全返回。神舟四号飞船除进一步完善应急救生系统的功能, 更加注重考虑为航天员创造安全舒适的舱内载人环境, 通过医学和工效学评价标准考核航天员座椅的舒适度、舱内操作方便度等各项指标。

2003年10月15日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历史中永远被铭记的一天。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遨游21小时23分钟后安全返回地球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在神舟四号的基础上, 神舟五号进一步完善了舱内环境, 并提出了多种故障应急方案和设置了多种安全救生模式, 有力的保障了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行试验任务的重点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为以后的航天任务做准备。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翻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

神舟六号飞船对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指标进行了多项改进, 做了重大的配置调整, 而且还搭载了多种物品, 如太空育种实验的生物菌种、花卉、植物种子;还放置了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使空间科学实验发生了人参与的质飞跃。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飞船发射升空, 到2005年10月17日凌晨航天员安全返回健康出舱, 神舟六号标志着中国真正尝试太空生活的开始, 它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多人多天的飞行试验, 并为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六号航天飞船的飞行试验, “921工程”第一步战略基本完成, 飞船安全性能逐步得到证实, 功能和质量也日趋完善, 这些都为向第二步战略过渡奠定了基础。

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 2008年9月2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飞行68小时27分钟后于2008年9月28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神舟七号载有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进行太空行走, 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突破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活动。神舟七号是中国航天载人二期工程的第一步, 也是奠定中国空间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

三、载人航天的未来畅想

据专家介绍, 在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后, 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两艘不载人飞船将会进行无人飞船的交会对接实验, 其中神舟八号的任务是发射专门用于对接的目标飞行器, 神舟九号的任务是建立太空实验室。在实验成功后, 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号与空间舱进行人工对接, 建立第一个短期太空实验室, 宇航员可以在太空实验室内居住并进行科学试验, 进而正式建造空间站。

从太空育种到探月工程, 人类踏上了开发宇宙的新旅程, 不管是发掘太空中丰富的能源造福人类, 还是在太空中寻找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事业开启了中华民族畅游太空的科技之门, 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 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发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大大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浩瀚的星空总会激发人类的无限畅想, 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太空奥秘的渴望, 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后终于从最初的梦想变为了今天的现实。

关键词:载人航天,神舟飞船,发展史

参考文献

[1]石磊.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纪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载人飞船有啥用 篇8

(编 者)

研究对人体影响

在失重状态下,人体有不断下坠的感觉,甚至恶心、头晕,识别方向能力降低,肌肉动作不灵活,产生感觉和运动障碍。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可以研究人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经受住飞船起飞、轨道飞行以及返回大气层时重力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自下而上所必需的条件与设备。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为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实现太空航行,以至为实现外星移民积累经验。

进行微重力试验

载人航天使人类对太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利用空间微重力、高真空和强宇宙粒子辐射等太空资源,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试验,生产地面所不能生产的材料,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以来一直所梦寐以求的。几十年来,航天员在“太空工厂”里所取得的成果,给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带来了曙光。

做生物技术试验

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空间能够制备出体积更大、质量更好的蛋白质晶体。到1994年,美国利用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进行了170项蛋白质晶体生长试验,曾多次以比地面高500倍的速率成功地分离了老鼠蛋白和鸡蛋蛋白。比如,美国航天飞机在1988年9月29日的飞行中,获得了可用于抗癌药物的新型干扰素D,可用于研究治疗肺气肿药物的猪弹性蛋白酶,异柠檬酸裂合酶等晶体。

观测地球和天体

由于克服了大气层的干扰,在太空中对地球和天体的观测效果远优于地面,特别是在地面无法进行的X射线控测和紫外线探测,在空间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载人空间飞行,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较之卫星观测,能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因此,能获得比卫星观测更好的效果。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对天文物理的投入越来越大,在空间站或航天飞机上,航天员对太阳、太阳系行星、X射线以及空间粒子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还将在未来的国际空间站继续研究。这些研究将为人类探索太阳系、建立月球基地、载人火星飞行等提供大量基础数据。

为军事行动服务

航天技术首先是为军事应用而出现和发展的,载人航天也不例外。

载人航天的军事活动主要实施军事侦察,地面目标识别、定标、拍摄,利用空间站或航天飞机充当太空指挥所;必要情况下,安装武器系统的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还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

苏联的航天活动一向以军事目的为主。据报道,从“和平”号上拍摄的照片十分清晰,其地面分辨率已达6米。海湾战争期间,“和平”号空间站内的两名宇航员拍摄了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以及多国部队兵力部署情况的照片,照片上机场、建筑物等清晰可见。

在1982年6月的飞行中,美国航天飞机专门飞越苏联和蒙古国土,拍摄了大量的苏空军飞行实验中心、导弹基地和苏驻蒙古乔巴山基地的高分辨率照片。

为天地往返搭桥

载人飞船的重要用途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俄罗斯的“礼炮”号空间站及“和平”号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都是由“联盟号”载人飞船接送的。目前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其主要运载工具也是飞船。

(选摘自《大众科技报》

2004年2月3日)

探究练习

1.下列对“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在研究人体失重状态下的作用,理解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它可以研究人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反应能力,即如何经受住飞船起飞,轨道飞行以及返回大气层时重力变化的影响。

B.它可以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存,克服人体不断下坠、恶心、头晕等不良感觉。

C.它可以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存,克服识别方向能力降低,肌肉动作不灵活等运动障碍。

D.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为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实现太空航行,以至为实现外星移民积累经验。

2.下列对“载人航天”科学试验优于地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利用空间微重力、高真空和强宇宙粒子辐射等太空资源,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试验,可以生产地面不能生产的材料。

B.“载人航天”在太空做生物技术试验,能够制备出体积更大,质量更好的蛋白质晶体。

C.“载人航天”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较之卫星观测,能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因此,能获得比卫星观测更好的效果。

D.“载人航天”由于克服了大气层的干扰,在太空中对地球和天体的观测效果远优于地面,特别是在地面无法进行的X射线控测和紫外线探测,可以更方便地进行。

3.“航天技术首先是为军事应用而出现和发展的,载人航天也不例外。”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充当太空指挥所,必要时还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空中打击。

B.海湾战争期间,“和平”号空间站内的两名宇航员拍摄了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以及美国部分兵力部署情况的照片,照片上机场、建筑物等清晰可见。

C.在1982年6月的飞行中,美国航天飞机专门飞越苏联和蒙古国土,拍摄了大量苏空军飞行实验中心、导弹基地和苏驻蒙古乔巴山基地的高分辨率照片。

D.苏联的航天活动一向以军事目的为主。据报道,从“和平”号上拍摄的照片十分清晰,其地面分辨率已达6米。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可以研究对人体的影响,进行微重力试验。

B.“载人航天”可以为未来制造从地面到太空的电梯找到科学依据。

C.“载人航天”可以做一系列的生物试验,观测地球和天体。

D.“载人航天”可以为军事行动服务,为天地往返搭桥。

载人航天飞船 篇9

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神舟十三号发射进入倒计时,“十,九,八……三,二,一,点火升空!”随着一声巨响,火箭笔直地冲入云霄,离开了地球表面。紧接着火箭开始抛弃小型助推器,然后火箭的外壳开始分离,“神舟十三号”的真面目这才展现出来。最后与大型空间站相连。

我还收看了航天员在太空的“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小餐桌,马桶,竟然还有洗澡的地方。我得知这次三位航天员将要在那里度过6个月,这比神舟十二号的时间多出了一倍!这不由得让我为之震撼!我们祖国的航天技术真强大!

载人航天 篇10

1992年,我国“921”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地,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返回时间: 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10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中文名: 神舟三号飞船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时间: 2002年4月1日 返回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神舟三号飞船“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神舟四号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

中文名: 神舟四号飞船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射时间: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时间: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中文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 杨利伟 返回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神舟六号任务徽章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中文名: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 在轨时间: 115.5小时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翟志刚出舱作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中文名: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发射场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返回时间: 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神舟八号飞船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文名: 神舟八号飞船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时间: 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30秒 主要任务: 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发射塔架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中文名: 神舟九号飞船 简称: 神九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 2012年6月16日 18时37分24秒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女)景海鹏 刘旺

神舟十号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中国第一艘应用型飞船,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一号(预计)2015年 晚于神舟十号一个月发射,将与神九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

盘点历次神舟飞船(从神一到神十)

神舟一号: 无人飞船 中国第一艘模拟飞船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时间: 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评论反应: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无人飞船 中国第一艘正式飞船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3秒 返回时间: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评论反应: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搭载模拟人 中国第一艘搭载模拟人的飞船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着陆时间: 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评论反应: 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搭载模拟人 中国第一艘正式模拟人飞行飞船 发射时间: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着陆时间: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航行任务: 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评论反应: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 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行飞船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9时 着陆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航行任务: 考核工程载人环境,获取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和安全的有关数据,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评论反应: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航 天 员: 杨利伟

神舟六号:费俊龙、聂海胜 中国第一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 着陆时间: 2005年10月17日4时07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

航行任务: 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考核和完善工程七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航 天 员: 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 着陆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中部

航行任务: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航 天 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搭载模拟人 中国第一次交会对接,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发射时间: 2011年11月1日05时58分10秒 着陆时间: 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30秒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航行任务: 与天宫一号对接 航 天 员: 无人飞行器

神舟九号:景海鹏、刘旺、刘洋 中国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第一次手动交会对接

发射时间: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着陆时间: 2012年6月29日10时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航行目的: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 航 天 员:景海鹏、刘 旺、刘 洋(女)

神舟十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中国第一艘应用型飞船,首次太空授课 发射时间: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着陆时间: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许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神十”任务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载人航天飞船 篇11

中国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明年将降低

国务院决定,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近日介绍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这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一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5%五档,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按现行出口结构,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具体办法是: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四是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代理制,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五是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截至2003年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体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中,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开始采取全额贴息等办法予以解决。

退税率结构调整的详细情况如下:

(一)现行适用5%和13%退税率的农产品,仍保持现行退税率不变。

(二)现行适用17%退税率的产品,除船舶、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部件、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组合机床、起重及工程用机械、机械提升用装备、建筑采矿用机械、程控电话、电报交换机、光通讯设备、医疗仪器及器械、铁道机车、便携数字式自动数据处理机、金属冶炼设备、航空航天器、印刷电路等产品仍保持17%的退税率不变以外,其它产品的退税率降为13%,主要包括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棉纺织品等。

(三)现行适用15%退税率的产品,退税率降为13%,主要包括钢材及其制品、小五金、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塑料制品、玩具、鞋、钟表、陶瓷、化纤、橡胶制品、运动用品、皮革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等。

(四)现行适用13%退税率的产品,除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以及按照现行政策征税税率为17%的产品仍维持现行13%的退税率不变外(个别产品除外),其它产品的退税率降为11%,主要包括煤炭、化肥等。

(五)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包括各种矿产品的精矿、原油、原木、针叶木板材、木制一次性筷子、软木及软木制品、木浆、纸板、纸浆、山羊绒、鳗鱼苗等。对上述产品中征收消费税的产品,同时取消其消费税的出口退(免)税。

(六)将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8%和5%,降为8%的产品主要包括铝、磷、钼、镍和铁合金等;降为5%的产品主要包括铜、炼焦煤、焦炭等。

联合国机构加大在中国商品和服务采购

联合国驻华临时协调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艾哈迈德近日表示,随著中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迅速提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和服务将被纳入联合国各机构的采购视线。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联合国各机构2002年全球采购总额为45.59亿美元,涉及近万种商品,其中18.87亿美元的采购来自发展中国家,占全球采购额的41.2%。

鼓励外资设立现代化物流中心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胡景岩近日在第四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吸收外资的政策始终保持稳定性、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载人航天飞船 篇12

竞赛时间:

2011年6月1日~9月15日

参赛方式:

请参赛者填好答题卡,于9月1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到:(100048)北京海淀区阜成路8号主办公楼中国宇航学会科普处知识竞赛组委会。

更多信息请登陆:中国科协网(www.cast.org.cn)、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网站(www.xiaoxiaotong.org)、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www.cmse.gov.cn)。参赛者可直接登陆活动网站,通过在线答题形式参加竞赛和相关知识查询。

知识竞赛题

1.空间站是一种能长期在()上运行的大型载人航天器。

(1)地球低轨道(2)地球高轨道(3)月球轨道

2.空间站没有(),所以不能在轨道上作机动飞行和返回着陆,这是空间站与飞船或航天飞机的主要区别。

(1)辅助推力系统(2)太阳能电池板(3)主推力系统和着陆设备

3.我国将在()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1)2020 (2)2016 (3)2025

4.我国空间实验室采用()构型。

(1)一舱(2)两舱(3)三舱

5.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的控制方式有()种。

(1)2 (2)3 (3)4

6.我国“天宫—号”目标飞行器将在()年发射。

(1)2012 (2)2015 (3)2011

7.“天宫一号”将进行()次交会对接试验。

(1)3 (2)2 (3)5

8.美国的“天空实验室”是一个()空间站。

(1)试验性(2)小型(3)军用

9.建造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

(1)在太空建立一个临时性的科学实验室

(2)在太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科学实验室

(3)在太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天文观测站

10.空间站上没有白天和黑夜,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次。

(1)16 (2)1 (3)24

11.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居住舱为长期在空间站里生活的航天员提供()的睡眠设备。

(1)1个睡袋(2)1个小卧室(3)1张小床

12.太空厕所内使用()马桶。

(1)抽水(2)抽气(3)生态

13.航天员在太空行走过程中如何小便?()。

(1)脱下航天服在太空进行小便(2)返回空间站舱使用太空厕所进行小便(3)穿着强力吸尿裤进行小便

14.选择航天食品的标准是()。

(1)适用性、营养价值和口味适合(2)新鲜、营养价值和食用方便(3)适用性、营养价值和方便性

15.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用的水是()。

(1)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水(2)座舱空气中水蒸汽的回收和冷凝(3)从地面带上去

16.国际空间站上的家用电器有()。

(1)微波炉(2)真空吸尘器(3)洗衣机

17.航天员在太空使用()牙膏。

(1)可以吃的(2)不需要用水的(3)没有泡沫的

18.从2000年11月到2009年12月,有()批航天员访问过国际空间站。

(1)23 (2)12 (3)32

19.国际空间站上的3项生物学实验是由()来完成的。

(1)航天员(2)航天员和一些中学生(3)航天员、一些中学教师和学生

20.太空行走时航天员必须()。

(1)穿着舱外航天服(2)穿着舱内航天服(3)戴着机动装置

21.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列昂诺夫在太空停留了()分钟。

(1)10 (2)20 (3)12

22.首次完成太空行走的中国航天员是()。

(1)翟志刚(2)刘伯明(3)景海鹏

23.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时最重要的装备是()。

(1)气闸舱(2)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机动装置(3)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

24.一套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重()千克。

(1)100 (2)120 (3)127

25.舱外航天服内装有(),可以为航天员提供饮用水。

(1)饮水袋(2)不锈钢小水壶(3)易拉罐饮料

26.“神舟”号飞船中间的舱段是()舱。

(1)轨道(2)返回(3)推进

27.“神舟”号飞船全长约9米,总质量约8吨,额定乘员是()人,可在轨道上自主运行()天。

(1)2,5 (2)1,1 (3)3,7

28.“神舟”号飞船密封舱内的大气压力为(),舱内气体为()。

(1)0.5大气压,纯氧(2)0.3大气压,纯氧(3)1个大气压,氧氮混合气体

29.在飞船上升阶段,由于火箭加速飞行,航天员会处于()状态。

(1)失重(2)漂浮(3)超重

30.太空飞行时,航天员在的()阶段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

(1)飞船上升和在轨飞行(2)在轨飞行和返回着陆(3)飞船上升和返回着陆

寻梦“天宫”——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竞赛答题卡

注意:

1.请将所选的答案号码用钢笔或圆珠笔涂黑●;

2.每道题只选择一个答案,否则本题无效;

3.参加人信息请如实填写,以便获奖证书及奖品的寄发;

上一篇:商城美工求职简历下一篇:无聊的秋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