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通用8篇)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1

决策制定管理:

1、决策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对应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决策问题,具体承担信息收集,方案思考的责任,决策制定准备不充分,随意性大。

2、决策制定拍板责任不明确,该拍板时没有人拍板,负责拍板的人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由自己拍板决定,不得不层层上报请示,白白错过了决策的最佳时机。

3、对于不同内容的决策,没有相应的分工,企业组织高层主管包揽了太多的决策责任,往往不免因为精力限制而导致决策思考不严密、论证不充分而发生失误。

4、把应该由企业组织高层主管思考决策的问题,无计划、无目的地交由低层主管思考和决策,致使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片面而导致失误。

5、没有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决策方案的讨论论证过程,用民主表决代替论证,不仅因此降低了决策的质量,而且决策制定发生了失误,还找不着具体的责任人。

6、目标体系本身不健全不完整,存在空白,使对应的岗位员工,工作没有目标导向,无所适从,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7、对不确定的事件,没有事先的思考和安排,一旦发生,不知所措,以至于一个很小的问题也演化成一个危及企业生存的大危机。

8、缺少对企业外部实际,包括市场供求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等等的预测分析,没有事先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为之做出安排,一旦发生变化,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导致危机。

9、没有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整体发展目标,决策制定所要服务的目标不明确,不稳定,决策多变,朝令夕改。

10、决策的制定,没有决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选择,企业组织领导人和高层主管迷信自己的直觉,凭直觉,拍脑袋决策,顾此失彼,无法保证必须有的决策质量。

11、企业组织的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基层岗位员工没有决策参与权,对企业组织高层制定的决策不理解,也不支持,对决策的贯彻落实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很好的决策,也最终成为没有效果的错误决策。

12、决策的制定没有程序管理和决策制定过程记录,决策责任不清,出现决策失误,没有具体的人为之承担责任。

13、不重视决策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用与经营资源配置优化不相关的信息,填补和代替决策信息,使决策质量毫无保障。

14、决策人武断专横,自以为是,拿企业发展利益关联人的共同利益作赌,用拍胸脯代替全面、科学的决策分析论证。

15、决策信息传递渠道不统一,小道消息满天飞,小道消息侵袭决策信息的传递正道,给决策的贯彻落实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16、决策顾问选择不当,把佛学、道学、易学等专业的文化学者,捧为经营专家,甚至直接把招遥撞骗的风水先生、算命先生聘为企业顾问。

组织架构设计管理:

1、组织模式选择跟风照搬,不能体现自己企业组织内部不同人员之间关系的性质特点。

2、对达成企业目标的事务工作没有全面的清理,该明确责任,让具体人承担的工作,没有具体责任人,重要的工作拖成紧急工作之后,不得不让综合部门像救火队一样四处扑火,承担紧急任务。

3、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不是建立在对达成企业目标的事务工作的系统清理基础上,设置多少个单位、部门和岗位,凭感觉行事,随心所欲。

4、组织结构叠床架屋,层次过多,等级严密,管理协调人员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习气严重。

5、因人设事,组织机构蔓缺共存,该有的机构和岗位没有,不该有的却又不得不设置一个,以安置企业领导人认为不得不安置的人。

6、单位、部门工作标准中没有明确相互配合的责任,单位、部门相互之间不配合、不支持,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小团体利益损害企业整体利益。

7、岗位职责界定不清,有过相互推委,有功相互争夺,出了问题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

8、岗位工作标准界定不全,通过随机性指令向下属员工下达的工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员工工作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主管对下属进行考核也只能凭主观臆断。

9、岗位角色人员配置不当,一方面小材大用,造成工作瓶颈,另一方面又大材小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10、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量缺少必要的平衡,苦乐不均,有的忙得昏天黑地,有的闲得无聊。

11、企业组织内部单位、部门管理跨度不均衡,级别相同、待遇相同的主管,但所承担的工作量过于悬殊。

岗位角色管理:

1、员工能力素质发展滞后,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直接成为企业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

2、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员招聘急时抱佛踋,招聘来的人员与岗位职责要求不吻合,造成工作瓶颈。

3、迷信空降兵的作用,以高薪挖来的人才,溶入不到企业组织中来,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人员选聘没有科学的选择控制程序,招聘面试,没有科学的设计,面试内容与岗位职责要求脱节,用随机提问或脑筋急转弯游戏题代替面试,选择聘用的人员与岗位职责要求脱节。

5、没有健全的员工培训体系,培训组织的随意性大,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讲师、教材、参与人等等,没有全面的分析和设计,花大钱找一个大腕专家来企业随便讲一讲,花钱不少,却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6、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域,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没有企业文化培训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方进行整合和统一,小团体林立,企业组织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7、员工培训重知识技能的提升,忽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整合和统一,企业花在培训上的投入,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

8、外出培训,没有完整的规划,需要外出培训的没有机会,外出培训机会被少数人垄断,甚至成了少数人借机游山玩水的口实,使这种培训投入成了纯粹的浪费。漠视企业发展对员工发展的依赖关系,不重视员工的发展,没有

9、必要的员工发展管理措施,员工没有自主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也缺少对企业组织的归属感。

10、不重视对企业共同愿景的规划设计,员工看不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对企业没有信心,企业组织缺乏凝聚力。

11、愿景的设计方法不科学,企业共同愿景与员工个人愿景之间缺乏衔接,员工个人的追求无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12、企业组织内部上下之间,缺少平等的交流沟通。只有上司的主观意志,上司主管凭主观直觉认定有问题时,也不询问、不核实,就对下属员工进行喝斥、责骂。甚至连与下属的工作过程沟通也没有,下属员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敢反映,导致下属员工工作被动,工作过程失控。

13、组织内部左右之间,员工没有达成相互理解和认同的通路,更没有情绪发泄的途径。往往因为不良情绪的积累而导致过激行为发生,直接造成企业组织内部不和谐因素的增加。相互之间也不理解、不支持,甚至相互拆台。

14、规章制度的制定,缺少与下属员工的讨论沟通,是单方面地把上司主管的意志强加给下属员工,致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贯彻落实困难。

15、没有科学的授权管理,员工缺少做好工作的外部资源条件支持,没有做好工作的信心。

16、权力过分集中,现场工作人员没有必要的权力,以及时对现场作业中发生的不测事件作出反应,致使一些很容易避免的损失也频频发生。

17、高估亲信的忠诚,随意授给亲信支配企业相关人、财、物权力,造成严重失误和浪费后又自怨自艾。

18、对于员工的工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员工的努力和贡献,难有客观公正评价,功过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工作没有热情和主动性。

19、员工绩效考核要素设置过于抽象笼统,仅仅依靠上司主管的个人印象打分,员工绩效考核成绩不能真正反映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和贡献的大小。

20、员工绩效考核的重点不明确,考核内容与企业发展目标脱节,为了量化而量化,把一些与企业发展关系不直接的个人问题列作考核要素,无法通过绩效考核来调动员工为企业发展努力作贡献的积极性。

21、员工绩效考核导向错位,重态度,轻贡献,吹牛拍马,只作表面文章的人得高分,踏实工作,努力贡献的人相反受冷落。

22、员工绩效考核量化考核要素设定不合理,诱导员工产生短期化行为,使员工只顾目前职责履行的过关,不求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稳定提升,制约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23、员工绩效考核没有科学的量化评价标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变成了上司主管打压或拉笼下属的工具,员工对绩效考核不仅不支持,反而产生抵制情绪。

24、不同职类、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绩效考核成绩没有横向可比性。

25、对员工的薪酬结构没有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基础工资、奖励工资、附加工资和福利保险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企业在员工身上花了钱,员工还不稀罕,投入的相应劳动费用,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6、薪酬的核定,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招聘时的讨价还价成了确定薪酬的依据,会讨价的不做事也可拿高薪,不会讨价的努力再多,贡献再大也难以获得应该有的回报,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7、薪资的发放,没有量化依据,全凭老板个人的主观意志行事,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一天或一月能拿多少钱,员工薪资的多少不能反映员工对企业贡献大小的差距,多劳不能多得,企业的劳动投入不能起到对员工为企业努力作贡献的积极性和热情的激励作用。

28、简单地实行提成制和计件制工资,企业组织相对于员工,没有必须有的凝聚力,员工的心难与企业组织融合。

29、员工薪资的发放没有让人服气的依据,不敢公开化,不得不采取秘薪的形式,尽管这有效地避免了由相互比较带来的抱怨,但也因此大大降低了工资奖金的激励作用。

30、奖金不是员工超岗位职责贡献的体现,按人头平均发给,成了一种平均化的福利,这一部分的劳动投入成了毫无作用的浪费。

31、薪资的发放时间,没有科学的规划和限定,随意性大,不仅激励作用降低,甚至导致员工的抱怨和不满。

32、重惩轻奖,只有对员工工资的扣减,没有对应的奖赏鼓励,给员工造成一种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感觉,加大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33、员工职务的晋升没有明确的标准,职务晋升不能成为激励员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素质的有效方式。

运行流程管理:

1、官本位意识严重,等级观念盛行,缺少流程管理意识,管理协调人员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管理协调人员与被管理协调人员之间关系对立。

2、没有流程管理和流程控制,企业组织运行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协调,企业组织领导人和高层主管都陷于具体事务工作管理之中,无暇顾及企业组织整体发展的大事。

3、没有统一规范的流程标准控制,单位、部门之间不配合,不支持,各行其是,员工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效果,与整体流程不对接,随意性大,企业组织组织运行效率不稳。

4、岗位工作没有纳入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的统一流程之中,目标模糊,员工都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履行职责而履行职责,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该相互配合支持的事,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5、流程标准界定过粗,发生人员流动,接替人员上岗后很难在短时期内把工作做到位,甚至因此造成一个员工离岗,整个部门的工作都瘫痪的局面。

6、流程标准不全,流程责任不严,或者缺乏流程运行补救措施,员工活动无法与ERP技术对接,ERP技术运行效果不佳,甚至完全无法运行,ERP技术引进投入成了纯粹的浪费。

7、流程及流程活动相互之间的紧密连接,被行政隶属关系所阻断,导致流程结构不顺,甚至成为失去服务于企业组织价值增值和积累目标的断头流程,单位、部门的好多活动成了无意义的无效投入。

8、流程接口责任界定模糊,流程衔接不上,导致流程运行受阻,没有人承担负责,也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

9、岗位工作标准缺少流程界定,服务目标模糊,员工不知自己的岗位工作与企业组织所寻求的四大价值的实现和增值有何联系,纯粹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员工有工作效率,却没有企业组织效益的改善和提高。

10、没有过程控制的流程运行监控和及时整改,对员工的工作,实行责任追究的秋后算账,造成损失后仍得由企业组织买单。

11、物料采购供给没有严格的流程控制,为减少吃回扣和盗损,过分依赖亲信,轻信亲信的忠诚,不仅效率低,而且漏洞多,损失也大。

12、技术管理缺少流程控制意识,技术与管理分家,脱离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为了发展技术而发展技术,企业组织有技术水平的提升,没有经济效益的改善。

13、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建立依靠行政指令实现,没有流程控制,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秩序不严,衔接不紧,波动不稳,效率不高。

14、现场管理独立于流程管理之外,重形式,轻效用,忽略了它与企业组织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投入不能形成效益。

15、营销管理没有整合到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的统一流程中来,营销策略彼此不协调,营销渠道相互挤压,营销费居高不下,但市场份额增长不大。

16、品牌创建游离于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的统一流程之外,谋求知名度,忽视美誉度,用广告堆起来的品牌,仅仅是一个纸灯笼,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稍遇挫折,就纸破灯灭。

17、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的统一流程之外实施,客户进门是亲家,出门就成了冤家,开拓了一个新市场,却丢了一片旧市场。

18、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与流程管理两张皮,质量体系成了没有内容的空壳,ISO9000认证仅仅起到一个增加广告说词的作用,产品质量依旧。

19、成本管理脱离流程运行过程实施,成本控制依赖于一刀切的比例控制,该挖掘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不该节省的投入却被挤掉,反而造成更严重的低效浪费。20、成本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组织组织运行的统一流程之中,没有人对资源投入的效果负责,只有企业组织老板一个人关注投入的效果问题,企业组织组织运行过程中大量的浪费,都是视而不见,见而不理。

21、企业组织组织运行活动,没有分项的投入预算,也没有分项的投入效果的核算,都集中在一个统一的财务部算总账,致使人人都可吃企业组织整体的大锅饭。

22、没有流程的改进、提升管理,员工安于现行流程的行事方式,没有人对它的改进和提升负责,没有人想改变现有的行事方式。

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管理:

1、员工不认同企业组织领导人的价值观念,上司主管习惯于通过简单的指令进行管理,下属员工阳奉阴违,企业组织组织执行力低下。

2、没有系统完整的经营管理理念界定,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指导思想摇摆不定,影响了企业组织的稳定发展。

3、把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当作赶时髦的工具,停留在形式上,有响亮的口号和漂亮的形象,可无法起到应该有的管理作用,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只有投入,没有带来必须有的投资回报。

4、没有统一的思想理论整合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上跟着媒体鼓吹的风向走,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管理投入效益低。

5、员工思想混乱,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无所事事,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工作没有热情。

6、企业组织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内耗严重,员工的心思都用在相互算计上,无法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7、官僚主义严重,掌握企业组织人、财、物权力的人,频频发生职务犯罪,给企业组织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8、企业组织组织内部帮派林立,相互拆台,相互攻讦,企业组织的决策,有利于自己利益实现的就支持、贯彻,反之就反对、抵制。

9、崇尚空谈,大事小事都议而不决,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企业组织组织没有执行力,运行效率、效益低下。

10、企业组织文化构成残缺不全,有标语口号式的价值观念的归纳,没有价值观念的理论论证,有表象层的语言、形象艺术表现,没有实体层的梳理和完善。

11、企业组织文化内部管理、外部营销和商务合作三个模块的内涵不统一,性质相互矛盾,使任何一个方面的价值观念都无法完整地贯彻落实。

12、忽视员工个人自我价值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员工不尊重、不信任、不关怀,企业组织组织没有凝聚力,员工工作被动,得懒且懒,得过且过。13、14、企业组织组织成员,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组织内耗严重。企业组织文化与企业组织的其它四个构成部分两张皮,在企业组织组织运行过程中,不能言其所想,行其所言。

15、员工意志与领导意志两张皮,员工目标与企业组织发展目标两张皮,雇佣思想严重,工作被动,仅仅为了工资奖金而工作,斤斤计较于物质利益的得失,铢锱必较,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16、把权利和义务挂在嘴上,总想获得尽可能多的权利,承担尽可能少的义务,似乎员工与企业组织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律关系,并且随时随地准备对簿公堂。

17、企业组织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内耗严重,员工的心思都用在相互算计上,无法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2

从20世纪50年末, 世界进人了后工业时代, 社会生活从对“数量”的需要转向对“质量”的需要, 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间的竞争加居。形势的变化, 要求企业必须对环境进行深人分析, 采取新的管理方式, 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强化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变化, 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克服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就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人战略管理思想, 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 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一是战略成本管理着重于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而不仅仅在于降低成本。二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 而是企业所在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三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成本避免, 立足于预防, 强调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四是战略成本管理着眼干提高企业成本优势, 为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与对手抗衡提供帮助。

战略成本管理 (SCM,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是在成本管理中导入了战略管理的思想, 实现了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

2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是国外学者基于本国社会经济环境首先提出的, 并且我国目前研究主要是处于理论借鉴阶段, 以克服传统成本管理的不足, 也是新的成本管理实践理论指导的需要, 因此, 为了更好把握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 我们必须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系统和具体的认识。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使得判断成本的标准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而有所不同。条件不同, 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有所不同。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就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2.1 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 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 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第二, 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 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成本因经济活动而发生, 经济活动必然要发生成本, 不同的成本对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等发生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必须要考虑成本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承受能力。节约规律要求人们在实现特定目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成本, 在经济资源相对短缺时, 降低成本还包括利用特定的成本消耗实现更多的经济目标。但是降低成本必须以不损害企业基本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为前提, 要有利于企业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 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条件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

2.2 通过成本管理增加企业的利润

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 但在某些情况下, 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 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成本的变动有可能影响到质量、效率、收入等的变化, 一种成本的降低有可能以另一种成本的增加为代价。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 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 而要利用成本、质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 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2.3 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 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管理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其需要高于一切, 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 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 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 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要求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的方法, 分析成本动因, 加强成本控制, 从而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最终达到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

在学习和实践中, 根据战略管理思想引导企业成本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方法:企业战略定位分析法, 企业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3.1 企业战略定位分析法

战略定位, 所谓战略定位, 通俗地讲就是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基本态势, 即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如何运用成本信息确定竞争策略。行业竞争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 企业战略必须同行业中各竞争要素的特点及其组合相匹配。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 战略定位分析就是要求通过战略环境分析, 确定应采取的战略, 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 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 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问题。在确定了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后, 实际上也就确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只有通过战略定位分析, 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 才能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在市场中加大力度主攻某个顾客群, 使得产品在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中占据优势地位。成本集中便于管理, 可以在目标市场取得成本优势, 另外还可以选择在目标市场突出与其他品牌不同的宣传, 在产品的质量、功能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独树一帜。该战略可使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特点做出战略性的选择。

3.2 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 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 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价值这里是指买方愿意为卖方提供给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自身的价值链;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 有利于知己知彼, 洞察全局, 科学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通过价值链分析, 可以获得价值链的整体运行情况及各环节之间的连结情况, 从而在价值链系统中寻找降低成本的信息和创造利润的新增长点, 同时也可以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改进。价值链分析不仅可以应用于企业内部, 还可以应用于整个行业。如果将企业所处的行业看成是一条价值链, 那么该企业就位于这条价值链的中的一段, 由此在行业的价值链中, 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服务类型就直接影响到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如在与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中, 供应商原料的包装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原料处理成本, 供应商供料的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 如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后, 就可以为企业节约相当一部分成本, 同时也可增强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空间, 提供了平台。

3.3 企业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企业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 同时也是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其所涉及的层面和领域, 成本动因分析包括战术层面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层面上的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 这些成本往往在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展开之前就已被确定, 并且一经确定就很难变动。这类动因主要包括: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技术等方面。比如企业在建立之初就确定的市场定位、企业规模、厂址选择等, 都属于这类的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 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 通常包括劳动力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能力利用等。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 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可以提高各种生产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 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优化而降低价值链总成本。企业应重视分析各种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避免成本动因间的相互抵触, 并充分利用成本动因间相互加强的效果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3

关键词: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问题;质量管理;

本文结合所在项目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为例,首先论述了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接着对质量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一)钻孔灌注桩的技术问题

1、埋设护筒。护筒通常由4~8mm的钢板制作而成,在上部开设1个溢浆孔,当时用旋转钻机时,护筒内经应比钻头直径大20cm;使用冲击钻机时,护筒内经应大40cm。埋设护筒是为了起到保护孔口、防止塌方、维持泥浆面和定位导向作用。护筒埋设时,顶面中心偏位应不大于5cm,倾斜度意不大于1%。不同的地质条件,埋设护筒的深度亦有区别:在岸滩上埋设时,黏性土、粉土不得小于1m:砂性土不得小于2m。当表面土层松软时,应埋入密实土0.5m以下 [1]。

2、泥浆的制备。粘土中钻进时,采用原土造浆。

在较厚的砂层中钻进时,采用膨润土制备泥浆或在孔中投入粘土造浆,为使泥浆有较好的技术性能,适当掺加碳酸钠等分散剂,其掺量为加水量0.5%左右。并应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项指标:如相对密度、粘度、含砂率、胶体率、失水率、等。

3、冲击成孔。在冲击前,确保护筒有足够的水和粘土,而为了保证粘土造浆护壁可能性,在冲击的过程中不断加粘土造浆。而为了避免桩位偏移和斜孔,在冲击成孔时,要注意采取以下措施:一,冲击钻进时应时常核准锤心与桩心偏差,并设置好护桩。在护筒脚下2m范围内应采用小冲程1m左右,泥浆比重1.2~1.5,软弱层投入粘土块夹小片石;粘土或粉质粘土层,中、小冲程1~2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粉砂或中粗砂,中冲程2~3m,泥浆比重1.2~1.5,投入粘土块,勤清碴;进入基岩时,高冲程3~4m,泥浆比重1.3左右,勤清碴。如遇基岩面倾陡,回填块石至岩面以上30~50cm,先低锤密击待形成平面后正常冲击;如遇溶洞,采用回填粘土夹片石,低锤密击冲击造壁或压入钢护筒护壁。

4、吊装钢筋笼。钢筋笼吊装前应设置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垫块(砼滚轮或定位筋)和吊环,其竖向间距亦为2m,径向圆周设置4处。钢筋笼吊装入孔应对中、慢放,防止碰撞孔壁。下放到位后应用钢筋将钢筋笼固定在护筒上,避免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发生上浮和偏位 [2]。

5、安放导管。导管采用壁厚5mm的无缝钢管制作,直径Ф300mm,导管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时最大压力的1.3倍。导管吊放时应居中且垂直,下口距孔底0.3~0.5m,最下一节导管长度应大于4m。导管接头用法兰或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

6、清孔。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对孔深、孔径、孔形、倾斜度进行检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进行清孔。

清孔常采用正循环工艺清孔,一次清孔采用橡胶管,在一次清孔中应注意控制各项泥浆指标,防止二次清孔因沉淤过厚而难以清理,以及保证钢筋笼下放顺利;二次清孔在导管下放后,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控制在1.03~1.10,粘度控制在17~20pa.s,含砂率≤2%,胶体率>98%,孔底沉渣厚度≤50mm。清孔过程中,必须及时补给足够的泥浆,并保持孔内浆液面的稳定和高度,防止坍孔。清孔完毕后,必须在30分钟内进行灌注砼。

7、水下砼灌注施工。灌注水下砼时导管下口采用同强度等级砼隔水塞隔水,导管下口距孔底约0.3~0.4m。首批混凝土灌注导管埋深大于或等于1m。施工时控制好砼首方量。灌注应连续进行,经常用测绳探测孔内混凝土高度,及时调整导管埋深,保证导管埋入砼中2~6m,每根桩的灌注时间应符合下面规定:灌注量10~20m3不得超過2h,灌注量30~40m3不得超过4h,砼浇筑要一气呵成,不得中断,并控制在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内浇筑完,以保证砼的均匀性,如因故障原因间歇,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5min内,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30min。最后一次灌注砼量,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0.5~1.0m,砼浇筑完毕,初凝前清除桩顶受污染的混凝土(约0.3~0.4m),余下的待施工系梁、墩柱或承台时再凿除,以利新老砼结合和保证砼质量。

二、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在桥梁桩基础施工中,应及时处理护壁漏水、渗水的问题,确保护壁高于地面40cm以上。在设计钻孔桩砼的配合比之前,应首先确保原材料合格,一般在取料场进行原材料的检测。确保砼符合初凝时间、砼塌落度、终凝时间等施工工艺规定,并且保证砼粘结性和保水性符合设计要求。

清孔是灌注桩拖施工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控制沉渣厚度和泥浆比重等重要指标。

在钻孔桩水下砼灌注过程中,对导管拔管高度和每盘砼下料量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其符合施工规范,避免导管拔出砼造成断桩情况的发生。同时,为保证桩基桩头部分质量和嵌入承台部分高度,在进行桩头凿除时应严格控制凿除界面,一般应高出桩头设计顶面标高10~20cm进行人工凿除,避免因机械操作造成撞头部分桩基内部断裂和扰动,凿除后的桩头应保持顶面平整,松散的混凝土应及时清除。

三、钻孔桩施工难点与对策

所在项目地质岩层多为岩溶裂隙,钻孔桩施工时现场施工人员一定要密切注意现场情况,掌握现场动态,及时量侧孔位中心是否发生偏移,钻进是否正常,加强钻孔泥浆比重控制,时常对泥浆比重进行抽查。经常注意冲渣捞取,密切关注土层的变化,每钻进2m或地层变化处,在出渣口捞取钻渣样品,以供确定终孔标高。

四、结束语

基础的质量决定了上部结构的质量。桥梁桩基础施工质量关系到桥梁整体质量,而桥梁整体质量不仅关系桥梁的使用寿命,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施工中要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林.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与局部缺陷的处理方法[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3)

[2]吴昌雄.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2)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4

基础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安全出效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近年来,基础管理工作已引起各行领导高度重视,但由于我行营业网点多、业务量大、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品种创新较快等客观原因,使得管理压力重,防范难度较大;加之我行基层一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控制度执行不严等,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加强财会基础管理,构建长效风险控制机制已刻不容缓。

一、基础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制度的盲区和缺陷导致执行偏差

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各级行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对加强基础管理,防范内部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现在有些制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使得制度控制作用被弱化。

1、制度不够精细化,有些制度还存在盲区、遗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看似细节,但又意义重大的制度规定不够详细,不利于基层行实际操作,例如对重要岗位人员轮岗的人员范围、时间、轮岗方式的规定等。

2、制度较为零散,不系统。当前下发的规章制度太多,有时对同一项业务的管理规定体现在多个文件中,内容零散,不系统,不连续,很不便于一线人员的完整学习和掌握。

3、制度更新迟缓与业务发展、创新存在时间上的错位。很多不相适应的制度可能很多层面的人都意识到了需要改进,但往往究竟该由谁来改进的问题不明确。

(二)个别基层营业网点人员配备不足,会计主管履行职责无法100到位。

近年来,随着机构、人员精减力度的加大,对减轻财务压力,促进我行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导致以下不良影响:

一是个别行临柜人员配备不足,部分网点实行一个现场监督员负责三个或四个柜员业务的授权和监督的劳动组合,岗位设置达不到“平衡制约、权限制约、职责分明”的内部控制要求,存在现督员只能疲于应付,无法有效地核对业务是否真实合规,现场监督流于形式。

二是由于营业网点人员配备不足,部分网点的会计主管名义上是专职,但实际上还得临柜、顶班,履行职责无法100到位。会计主管顶岗代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一旦他兼有业务管理和业务操作双重职能,岗位职责越位,就会为单独作案打开方便之门。三是对会计主管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营业网点的内部管理、存款任务、文优服务和各级行检查都与会计主管有关,会计主管事务性的工作多、工作压力大、风险大。

(三)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案件防范制度执行不严,员工自我防范意识淡薄,整改措施不落实。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案件发生和及早的发现案件,减少案件损失重要保证。但有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未严格执行或者根本就没执行,其主要原因有:(1)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被逐级侵蚀;(2)个别部门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和各种报表,自律监管无法到位,对基层网点制度执行情况及整改情况缺乏监督和落实;(3)基层网点柜员风险方法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动性不高。分析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警惕低,防范松。往往是为了应付外在检查、督促才被动去做,而不是从内在对执行规章制度重要性认识基础上主动去实施,规范操作,加强防范和自我保护,一旦外在压力松弛,工作就开始打折扣;二是讲友情,碍面子。三是嫌麻烦,抱侥幸。这是比较普遍性的一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认为相互制约是碍手碍脚,交叉复核是多此一举,加之在业务繁忙顾客催促等外界压力下,不自觉地删繁就简,片面求快,结果忙中出错,“错”就是在交接制度、章、证、印、密码等管理关键环节违规操作,而侥幸心理又助长了这一不良做法。如:目前,部分柜员密码和安全认证卡管理不善,存在密码变明码,安全认证卡变飞卡或借他人使用,授权时柜员未按要求重新录入数据进行复核,印、押、证随意乱放或人离柜未及时收起等现象。

(四)新业务出台之初其配套管理办法和有效的制约程序尚待完善,不可避免地产生监控的“真空地带”。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加快了金融新品种开发的力度,由于产品设计者或相关的管理部门并未亲历实践,其程序的欠妥之处,只能通过柜面实际操作才能发现,因而采取相应的完善对策必然有个时间过程,正是这个管理与操作脱节的时间段,成为案发的“多事之秋”。

(五)第二、第三道防线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开展监管,且重检查,轻辅导,监管效果不佳。一是我行各种业务操作系统已高度集成,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资金汇划实时到账,操作风险大幅提高,但我行的监管手段却相对落后,大部分还停留在现场查阅账、表、簿、凭证阶段,现有的预警系统功能不完善,未能涵盖所有风险点。二是各部门自律监管普遍存在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一个整改通知了

事,未能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网点人员进行现场辅导,帮助被查单位改正错误,提高认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个别主任“十亲自”不亲自,流于形式。主任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管理,大部分都将监督检查的内容“亲自”交给会计主管去做,纯碎是为了应付检查,不仅无监督效果,而且还起反作用,成为弄虚作假的榜样。

二、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体系,确保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制度需要整合。基层行处有些问题就是各级管理层某个方面的透视和缩影。因此一方面在积极向上级行反映呼吁的同时,也要全面倡导各部门、员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一步改进资源不共享、信息不沟通、管理不连贯、制度不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应专门研究采取何种有效方式,力求一线人员对相关制度能完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以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局域网上开辟有关制度的论坛,基层网点人员有问题可直接发贴求教,既可减少中间流转环节,又能与基层人员直接互动交流。将新制度、新规定上网,为员工业务学习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制度研讨会,对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系统的风险点及完善系统的需求、业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现有系统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简化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方便基层网点柜员的操作,并通过网络或文件汇编等手段,及时将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下发基层,确保基层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制度落到实处。

3、建立制度落实的综合考评体系。根据权、责、利紧密结合的原则建立制度落实的综合考评体系,该体系将涵盖对财会监管员、会计主管、柜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对考评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罚不奖,做得多被罚的机会也多,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状况。

(二)要配足营业机构内勤人员,狠抓监管员、会计主管、三级主管、普通柜员的落实工作。

1、从体制上强化基层营业网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根据营业网点布局、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营业网点保开门营业的最少人员配备和劳动组合的统一标准,并确保营业机构营业期间有1名三级主管实施“即时监督”。只有配足营业机构内勤人员数,会计主管顶岗代班现象才能得以遏制,才能确保内部制约达到要求,使强制休假、异地交流、重要岗位轮换等相关制度得到执行。

2、应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委派会计主管暂行规定》的要求,制订科学的委派会计主管考核办法,将委派会计主管的管理统一纳入干部人事管理,不断创造有利于委派主管的晋升、晋职的机会,使会计主管感到有成就感,充分调动会计主管的积极性,让其集中精力做好被委派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彻底改变“会计主管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动力不足”的局面。

3、认真探讨三级主管任职条件及考核办法。三级主管身处基础管理工作的`最前线,其业务水平及履责情况决定内控水平高低,各支行要结合本行实际制定三级主管任职资格,要坚决遏制把业务比较薄弱的柜员按排在三级主管岗位的现象。

4、各行要针对abis综合运用系统操作特点和岗位设置,及时修订普通柜员各岗位责任和考核办法,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职权。基层网点柜员要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方法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强化人本管理,提高员工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1.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在日常检查中,不论从行员行为规范,还是政策实行规范和业务操作规范等方面,要应以教育、辅导为主,经济处罚、纪律处分为辅;要结合本行的特点和经营活动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使员工在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中受到教育。

2、探索建设风险管理文化。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为契机,积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四)加强自律监管建设,提升监管创新职能。

1.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对各种检查内容、项目、种类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对各类检查尤其是各部门的自律监管的检查进行整合。鉴于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自律检查面、内容、数量等进度不同步,分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进行整合,明确牵头部门,统一组织同类的检查活动,既可减少对基层重复检查的次数,达到检查的目的,又能实现对检查资源的共享。

2.创新监管手段,转变监管重点。目前的监管检查仍侧重于传统的现场检查和对操作人员的检查,对于非现场检查和管理层的检查重视不够,今后对各行资金往来的异常变化和管理人员是否真正履行职责应成为监管的重点。各行监管人员还应积极收集、查找业务系统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改进意见,在系统未完善前,加强对风险点的监控。加强对柜员使用安全认证卡和密码的管理,通过现场检查、调阅录像的等方式检查柜员执行制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屡教不改从重处罚。

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业务数据互动更加明显、时效性也更强的特点,建立新的职责督查机制。在检查内容上,变专项检查为全面检查,拓展每次检查的空间;在检查方式上,按季度对重点问题罗列出来,进行定期检查,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从时间上扩大督查范围,解决同样错误经常重犯的问题

3.转变监管观念,服务基层网点。监管检查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思想,要有服务基层,帮助基层查错防弊,提高管理水平的观念。部门自律监管要与业务辅导紧密结合,重点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辅导,指出问题根源,指导正确方法,提高监管效果。

4.加强后续整改,落实部门责任。各行要成立落实整改部门,负责抓各类检查后续整改事项,确保整改工作能落到实处。避免存在各类检查发现问题无人抓整改落实现象。

(五)改进培训方式。应注重培训的时效性、实用性开展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培训,如开展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竞赛;采取到基层行巡回培训辅导方式,扩大培训面;采取检查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和效果更佳;利用系统优势,架设模拟操作系统培训平台,提高柜员操作技能,尤其是提高柜员新业务操作熟练程度。

(六)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观念,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并重,杜绝部分网点以拓展业务和应对市场竞争为借口,忽视风险防范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事,未能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网点人员进行现场辅导,帮助被查单位改正错误,提高认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个别主任“十亲自”不亲自,流于形式。主任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管理,大部分都将监督检查的内容“亲自”交给会计主管去做,纯碎是为了应付检查,不仅无监督效果,而且还起反作用,成为弄虚作假的榜样。

二、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体系,确保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制度需要整合。基层行处有些问题就是各级管理层某个方面的透视和缩影。因此一方面在积极向上级行反映呼吁的同时,也要全面倡导各部门、员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一步改进资源不共享、信息不沟通、管理不连贯、制度不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应专门研究采取何种有效方式,力求一线人员对相关制度能完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以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局域网上开辟有关制度的论坛,基层网点人员有问题可直接发贴求教,既可减少中间流转环节,又能与基层人员直接互动交流。将新制度、新规定上网,为员工业务学习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制度研讨会,对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系统的风险点及完善系统的需求、业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现有系统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简化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方便基层网点柜员的操作,并通过网络或文件汇编等手段,及时将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下发基层,确保基层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制度落到实处。

3、建立制度落实的综合考评体系。根据权、责、利紧密结合的原则建立制度落实的综合考评体系,该体系将涵盖对财会监管员、会计主管、柜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对考评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罚不奖,做得多被罚的机会也多,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状况。

(二)要配足营业机构内勤人员,狠抓监管员、会计主管、三级主管、普通柜员的落实工作。

1、从体制上强化基层营业网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根据营业网点布局、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营业网点保开门营业的最少人员配备和劳动组合的统一标准,并确保营业机构营业期间有1名三级主管实施“即时监督”。只有配足营业机构内勤人员数,会计主管顶岗代班现象才能得以遏制,才能确保内部制约达到要求,使强制休假、异地交流、重要岗位轮换等相关制度得到执行。

2、应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委派会计主管暂行规定》的要求,制订科学的委派会计主管考核办法,将委派会计主管的管理统一纳入干部人事管理,不断创造有利于委派主管的晋升、晋职的机会,使会计主管感到有成就感,充分调动会计主管的积极性,让其集中精力做好被委派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彻底改变“会计主管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动力不足”的局面。

3、认真探讨三级主管任职条件及考核办法。三级主管身处基础管理工作的最前线,其业务水平及履责情况决定内控水平高低,各支行要结合本行实际制定三级主管任职资格,要坚决遏制把业务比较薄弱的柜员按排在三级主管岗位的现象。

4、各行要针对abis综合运用系统操作特点和岗位设置,及时修订普通柜员各岗位责任和考核办法,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职权。基层网点柜员要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方法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强化人本管理,提高员工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1.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在日常检查中,不论从行员行为规范,还是政策实行规范和业务操作规范等方面,要应以教育、辅导为主,经济处罚、纪律处分为辅;要结合本行的特点和经营活动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使员工在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中受到教育。

2、探索建设风险管理文化。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为契机,积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四)加强自律监管建设,提升监管创新职能。

1.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对各种检查内容、项目、种类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对各类检查尤其是各部门的自律监管的检查进行整合。鉴于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自律检查面、内容、数量等进度不同步,分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进行整合,明确牵头部门,统一组织同类的检查活动,既可减少对基层重复检查的次数,达到检查的目的,又能实现对检查资源的共享。

2.创新监管手段,转变监管重点。目前的监管检查仍侧重于传统的现场检查和对操作人员的检查,对于非现场检查和管理层的检查重视不够,今后对各行资金往来的异常变化和管理人员是否真正履行职责应成为监管的重点。各行监管人员还应积极收集、查找业务系统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改进意见,在系统未完善前,加强对风险点的监控。加强对柜员使用安全认证卡和密码的管理,通过现场检查、调阅录像的等方式检查柜员执行制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屡教不改从重处罚。

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业务数据互动更加明显、时效性也更强的特点,建立新的职责督查机制。在检查内容上,变专项检查为全面检查,拓展每次检查的空间;在检查方式上,按季度对重点问题罗列出来,进行定期检查,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从时间上扩大督查范围,解决同样错误经常重犯的问题

3.转变监管观念,服务基层网点。监管检查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思想,要有服务基层,帮助基层查错防弊,提高管理水平的观念。部门自律监管要与业务辅导紧密结合,重点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辅导,指出问题根源,指导正确方法,提高监管效果。

4.加强后续整改,落实部门责任。各行要成立落实整改部门,负责抓各类检查后续整改事项,确保整改工作能落到实处。避免存在各类检查发现问题无人抓整改落实现象。

(五)改进培训方式。应注重培训的时效性、实用性开展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培训,如开展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竞赛;采取到基层行巡回培训辅导方式,扩大培训面;采取检查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和效果更佳;利用系统优势,架设模拟操作系统培训平台,提高柜员操作技能,尤其是提高柜员新业务操作熟练程度。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5

政策等问题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保险利益的成立,必须符合的条件有__。A.保险利益必须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B.保险利益必须是法律认可的利益 C.保险利益一般为经济上的利益 D.保险利益必须是确定的利益

E.保险利益必须优先考虑投保人的利益

2、在耕地保护过程中,要做到的四个坚持是__。A.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B.坚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C.坚持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D.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E.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

3、在估价中,土地开发程度一般根据待估宗地条件、和实际已开发程度确定。A:估价原则 B:估价目的 C:估价方法 D:估价程序 E:时间因素

4、市级商服中心__。

A.具有各级商服中心商服功能 B.只有市级商服中心的功能 C.只经营高档商品

D.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规划一般分为等阶段.【2002年考试真题】

A: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B: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C: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D: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E:土地

6、在下列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支出中,不应计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2004年考试真题】

A:购入时支付的运输费 B:购建时缴纳的耕地占用税 C:购入时支付的保险费

D:使用期间后发生的利息支出 E:土地

7、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的是一项主要内容。A:城市规划纲要 B:城市总体规划 C:城镇体系规划 D:分区规划 E:时间因素

8、房地产项目的质量控制特点,包括__。A.全面性 B.及时性 C.阶段性 D.分散性 E.主动性

9、国发[2006]31号规定,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__为原则。A.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B.优地优价 C.同地同价

D.长远生汁有保障

E.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提高

10、建筑物的耐用年限有__之分。A.物理耐用年限和经济耐用年限 B.经济耐用年限和会计耐用年限

C.主体建筑耐用年限和附属建筑耐用年限 D.自然耐用年限和经济耐用年限

11、城市市区的土地__。A.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B.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市民所有 C.全部属于单位所有 D.全部属于市民所有

12、地籍按表现形式可分为__。A.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B.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C.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D.税收地籍、产权地籍

13、“杜能圈”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按的顺序呈圈层分布。【2004年考试真题】

A:自由农作区、谷物轮作区、林业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放牧区 B: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放牧区 C:自由农作区、谷物轮作区、林业区、三圃农作制区、草田轮作区、放牧区 D: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草田轮作区、放牧区 E:时间因素

14、个人所得税中,如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是__税率。A.比例 B.超额累进 C.实际 D.定额

15、为了掌握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而进行的全国开发区规模和土地利用效益调查属于.【2006年考试真题】 A:统计报表 B:动态调查 C:专门调查 D:静态调查 E:土地

16、“园地”不包括__。A.果园 B.苗圃 C.桑园 D.橡胶园

17、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__批准。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 D.省级政府

18、国发[2006]31号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为准。A:计划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B: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C:实际减少建设用地面积

D:实际新增或减少建设用地面积 E:35%~50%

19、下列不适于利用市场法评估的房地产类型为。A:商品房 B:旅馆 C:写字楼 D:学校 E:时间因素

20、住宅建筑净密度等于__。

A.一定区域内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B.一定区域内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C.一定区域内住宅建筑基底面积/总用地面积 D.一定区域内住宅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21、下列不属于土地开发费用的选项是__。A.基础设施配套费 B.公共事业建设配套费 C.小区开发配套费 D.大环境综合配套费

22、李某被公安局违法拘留30天,拘留期问受到刑讯逼供,右腿骨折,造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依照国家赔偿法,对李某应给予下列__赔偿。A.按国家上日平均工资计算的人身自由赔偿金 B.按国家本日平均工资计算的人身自由赔偿金 C.不超过国家上平均工资10倍的残疾赔偿金 D.不超过国家上平均工资20倍的残疾赔偿金 E.医疗费

23、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土地价格时,如果,则选择如下公式:。【2002年考试真题】

A: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常量逐年递增 B: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常量逐年递减 C: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固定比率逐年递增 D:土地纯收益按某一固定比率逐年递减 E:时间因素

24、《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规定,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补充耕地方案的实施计划需在考核内完成补充耕地义务的,列入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范围。其考核为()。A.上年十月一日至本年九月三十日 B.上年十一月一日至本年十月三十一日 C.上年十二月一日至本年十一月三十日 D.本年一月一日至本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5、指消费者在某特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按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A:产量 B:供给 C:需求

D:以上均不是 E:土地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按照现行土地分类,耕地包括。A:旱地 B:水浇地 C:水田 D:园地 E:林地

2、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是。A:目的性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系统协调原则 E:公平性原则

3、争议一方为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其直属单位,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案件,有__处理。A.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B.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D.国土资源部

4、下列财产中,不得抵押。【2002年考试真题】 A:集体土地所有权 B:国有土地使用权

C:所有权、使用权不明的财产 D:依法被查封、扣押的财产 E:灭失

5、按有无抵押担保分类,分为__。A.附息债券 B.抵押债券 C.担保债券 D.信用债券 E.国库券

6、将土地单价(或平面地价)调整、分摊到各楼层的比率,称为__。A.地价分摊率 B.地价分配率 C.地价平均率 D.地价调整率

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__。A.耕地保护 B.农民社保 C.耕地开发 D.城市建设

8、《土地管理法》规定,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A: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B:城市基础设施用地 C:城镇高层商业住宅

D: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E:城市公益事业用地

9、下列资金中,可以用于购买国债的有。A:担保公司资金 B:在建工程抵押贷款 C:商品房预售资金

D: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 E:住房公积金

10、《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对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__应当没收其非法收人,井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A.市、县人民政府

B.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C.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 D.市、县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

11、用于基准地价评估的房地交易、出租中包含的地价资料包括资料。A:土地使用权出租 B:房屋出租 C:以地换房 D:企业兼并 E:房屋转让

12、关于重置价格与重建价格的区别,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有。【2008年考试真题】

A:估价时点不同 B:建筑工艺不同

C:选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D:建筑构配件不同 E:采用的人工单价不同

13、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的划分方法有。A:叠置法 B:地块法 C:网格法 D:多边形法 E:多核心法

14、根据《城镇土地定级规程》的规定,城镇土地定级分为。A:综合定级 B:分类定级 C:单项定级 D:多项定级 E:多用途定级

15、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率的关系是.【2008年考试真题】 A:一般项目的风险越大,预期的回报率越高

B: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一个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是无风险利润率和风险报酬率之和

C:房地产的投资风险与收益率是一种不确定关系,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 D:房地产实际投资收益率将大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 E:房地产实际投资收益率将小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

16、影响地价的个别因素包括。A:城市规划 B:基础设施条件 C:地块形状 D:宗地位置 E:经济水平

17、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A:土地估价新理论 B:土地估价实务

C:国外不动产估价技术及发展动态 D:与土地估价相关的专业知识 E:土地估价新技术、新方法

18、在我国,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主要是根据等资料,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编制的【2004年考试真题】 A:投资估算指标 B:概算指标 C:预算指标

D:类似工程预算 E:取得开工许可证

19、根据国务院国发[2004]28号文件精神,征收土地补偿应做到“同地同价”。关于“同地同价”的下列表述最为准确的是__。

A.对不同区域内的所有被征收的土地,应给予相同水平的补偿 B.对相同地类的土地,应给予相同水平的补偿

C.对相同条件的土地,不因征地目的不同而给予不同水平的补偿 D.对规划用途相同的土地,应给予相同水平补偿

20、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征用土地公告办法》,自__起施行。A.2000年1月1日 B.2001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4年1月1日

21、的城市总体规划,经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A:地级市 B:直辖市 C:省会城市

D: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E: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2、土地估价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A:集体企业 B:有限责任公司 C:合伙制企业 D:股份有限公司 E:无限责任公司

23、《土地复垦规定》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要求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企业和个人,由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情节,处以每亩每年__元的罚款。A.100~500 B.200~500 C.200~1000 D.500~1000

24、关于债券和股票投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债券投资风险小于股票投资 B:股票投资风险小于债券投资

C:债券投资企业不能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 D:股票投资企业可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

E:债券和股票都是流通工具,都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转让

25、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主要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__。A.土地分等 B.土地定级 C.土地管理

解决突出问题 夯实执政基础 篇6

一、强化自我教育意识,着力解决党性不纯的问题

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党性问题。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增强党性修养、保持党性纯洁的重要途径。要强化理论武装,防止信念动摇,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加强党性教育,防止蜕化变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改革发展的推动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二、强化亲民为民意识,着力解决宗旨不强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依靠群众而不轻视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把群众需要当做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做第一评判,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关心群众而不漠视群众,切实增进群众感情,体察群众情绪,了解群众疾苦,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要联系群众而不脱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倾向,经常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求真务实意识,着力解决作风不实的问题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品格。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瞒上欺下、敷衍塞责、工作不落实等不良风气,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等行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会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反对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等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坚持民主集中制,改进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四、强化艰苦奋斗意识,着力解决从政不俭的问题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重要法宝,也是党能够长期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要坚决反对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等错误倾向,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到克己奉公、勤政廉政。要坚决反对奢靡之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同时,要加快财政预算改革,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相关制度,修改完善办文办会、公务接待等制度规定,从源头上铲除浪费奢侈的土壤和条件。

五、强化清正廉洁意识,着力解决为官不廉的问题

腐败是社会毒瘤。历史反复证明,腐败破坏生产力、瓦解凝聚力、削弱战斗力,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丧失民心,必然走上邪路,最终必然亡国亡党。要严格廉洁自律,坚决守住法纪红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坚守道德底线,筑牢思想防线,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要严格约束权力,坚决防止权力滥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权为民赋、公权为公的意识,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同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严惩腐败分子,坚决纯洁党员队伍。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将腐败分子及时清理出党员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党的机体健康和队伍纯洁,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7

1 系统介绍全书脉络

对于初次学习专业课的学生, 他们大多对管理学专业课没有多少了解,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开始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讲解, 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 因此, 建议第一节课不要直接讲解课程, 而是最好从书中目录开始, 把每一章节都讲解什么内容, 每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给学生介绍清楚。在介绍内容的时候, 不要反复用理论术语, 重点在于告诉学生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学习到什么知识, 而这个知识在今后什么情况下会在生活工作中使用, 它会对你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强调概念的核心

作为基础性课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很多概念性问题。而很多学生习惯于某些中学的记忆式教学, 但同时也痛恨记忆式教学。结果是, 他们记住每个概念的方式主要靠死记硬背, 但同时, 又对这个学习过程感到不满, 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和中学的教育的不同。中学的教育强调的是规范性教育, 而大学的教育强调的是启发式教育, 是百花齐放。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 可能最终得出的理念是不一样的。甚至即是是从相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学者, 其所总结出的概念也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所以, 教学的重点不是对概念的记忆, 而是向学生阐述观点, 并将概念的核心表达出来, 至于观念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与书本一致的。

3 理论讲解贴近学生生活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只有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用过这个理论或者将要用到这个理论, 他们才会对这个理论感兴趣, 才会记住这个理论。比如, 在讲解激励理论时, 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 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 哪些激励没有用, 为什么没有用, 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

4 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递信息量大, 表述方式灵活等优点, 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 也必须看到其不足的一面。课程讲授过程中, 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 让学生理解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时并不适合于师生互动。在与学生座谈中, 学生提出, 当多媒体每换一次幻灯片时, 学生们就赶忙记录下幻灯片的内容, 然后, 就没有兴趣听课了, 很多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上而不是和教师的交流上。当然, 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部分教师的不足, 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把所有需要讲解的内容都输入多媒体, 让学生自己学习, 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所以, 我们主张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 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比如案例教学中, 但切不可过于依赖它, 它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5 适当选择案例 (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72页) 自从上个世纪初, 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用于管理学教学中以来, 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具体管理事件带入课堂,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分析, 促使其进入特定的管理环境中, 体验真实的管理感受, 从而事半功倍的理解管理理论, 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 案例教学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针对学生选择案例, 案例不能盲目选择MBA知名案例, 要准备适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教学案例,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而不能仅仅是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由此, 才能通过此项训练增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S

参考文献

[1]冯国珍.管理学课程实践型教学方法应用效果调查和分析.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5) .

[2]任真礼.基于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市场周刊, 2008 (5) .

[3]张国平.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突破技巧.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9) .

[4]黄国菊.工商管理教育的昨天与明天.安徽大学学报, 2006 (1) .

管理学基础问题解答 篇8

[关键词] 加拿大;基础教育;改革;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2-0043-06

加拿大是科技和教育非常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支持和上百年的持续发展,使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期的特鲁多时代,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例如土著民族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双语多元文化政策等。1993年后,以克雷蒂安为首的自由党政府又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多元化教育的平衡发展体系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引进竞争机制,重塑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通过适度开放学校选择的空间和渠道、创办特许学校、营利性学校等举措,逐步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中来,在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了竞争局面,促进了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达到了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西方的主要国家中,加拿大的基础教育长期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而如今却早己跃居世界前列。① 然而,自由市场机制这把双刃剑在为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契机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遭遇了新一轮的问题与挑战,而克服自由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困难和阻挠,任重道远。

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2001年,加拿大著名民意调查专家布里克(D.Bricker)和新闻记者格林斯庞 (E. Greenspon)针对加拿大公众的潜在价值取向和关注焦点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调查研究。他们的调查显示:经过“紧张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众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新的看法,即要求基础教育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明的纪律、更强的责任感。他们对基础教育的信心受到了考验,学生家长觉得应当能够亲自去评判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尽管有政府与教师之间持续不断的消耗战,家长至少没有忽视基础教育的核心:为孩子将来在经济世界获得成功,对社会做出贡献做好充分准备。加拿大人对右翼改革派所倡导的激进的选择方案没有兴趣,担心这样的改革计划会削弱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制造精英成功者的同时,也制造大量的失败者。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广大公众很显然继续把学校看做是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将社会各个阶层融合到一起的粘合剂。②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当今加拿大民众对现有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满意,对其未来发展状况也存在疑虑。究其实质,不满与疑虑的根本原因是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样也引发了新一轮问题的出现。

1.教育现状:不足以满足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

加拿大社会民众感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后,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准备就业的中学生应当掌握越来越高的职业技能和技巧的需求。政府尽管将向12~20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制定基础教育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但却把接受中学教育的青年在成年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大部分公立中学的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集中在30%的准备上大学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对70%的中学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的培养。大多数学校缺少为他们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即便是开设了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课程往往偏理论化,缺乏实地实习的培训与认证。

民众认为,基础教育不能仅限于初等教育,满足青少年基本学习需要的概念必须加以拓展。根据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实际,对12~20岁青年的高质量教育和培训,是为了明天更加美好。这种教育是基本权利,也是公共福利,应当满足所有青年的需要,确保他们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真正融入社会。

客观地讲,上述问题的提出除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触点的确在一些方面需要加以修正之外,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加拿大社会民众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在提高,希望学校满足更多的需求、实现更多的目标。例如,民众们还提出了:如何解决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质量低的问题,学校如何发挥作用防止吸毒、艾滋病等问题,学校如何更好地承担管理与教育的责任,等等。

2.教育质量:没有全面提升,有的省反而出现滑坡

加拿大基础教育中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三大主干课程的教学虽经多次改革,但始终未曾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为此,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关注的焦点,同样更是加拿大中小学长期努力的方向之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基础教育在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推行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安大略省于1995年2月成立了教育质量与责任办公室,专门负责开发、组织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估,同时为有关部门提供最为准确的教育信息。学生个人的成绩只对家长公开,不对学生和社会公开,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发现、诊断并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尽管如此,无法否认的是加拿大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与社会民众的期望值和满意度仍相差较远。由于没有统一的基础教育制度,有的省过于强调记忆性学习,课程陈旧过时,对自然科学重视不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省引入了美国的新科学课程,中小学课程的难度在不断加深;有的省逐渐取消了省内对中小学生的统一考试,形式各异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为此,加拿大基础教育改变了保守、严格、限制性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减少对教师和学生的限制。然而,实践证明,由于学制的不统一,教育模式的千姿百态,学生的学业成就并没有因为改革而得到提高,有些省教学质量反而出现滑坡的现象。

3.价值取向:基础教育的非牟利性面临重大考验

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克服了传统的教育取向及其理论基础。教育被看成是一种服务业、一种可以交易的服务产品,接受教育成了一种消费行为。这些新的价值观对基础教育发生着双向的影响:一方面,这些新价值观强调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扩大学习者的选择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对基础教育的非牟利性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反对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改革的人士认为,基础教育价值基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从文化、精神、体质、社会诸方面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不计经济利益地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活动。如果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导致教师把谋生作为动力,学校把营利作为要务,那么改革的方向就值得怀疑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本来为公立学校设计的市场原则似乎对私立学校的影响最大。公立学校(甚至那些多年来学生成绩一直特差的学校)根本不惧怕学校会被关闭,因为公立学校的教育是免费的,所以在不能提供较好的教育的情况下仍可以吸引或留住一定数量的学生,而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缴付高昂的学费。私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备受加拿大学生家长的青睐,与社会民众对改革的不满和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教育理念: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了竞争压力

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对于维护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做得还不够到位。加拿大社会民众普遍认为,最终判断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改革措施是否得当,要看它是否有益于缩小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间分配的差距,是否有益于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否有益于社会公正和谐。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教育绝对不应当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商品。然而改革却让基础教育植根于消费文化之中,给教育活动系上了商品交易的标签——教与学成为一种交换过程,知识及知识的传播本身被逐步解构并形成商品的某些特性,演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使其失去了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引入的竞争机制无疑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但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反对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改革的人士指出,前瞻市场化的环境要素及其走势,尽管基础教育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向社会提供,但一旦如此,基础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就会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可分性和竞争性,基础教育由此就会成为一个具有营利性质的领域。基础教育的价值基础决定了它应当主要通过公共选择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来实现它的功能,如果对市场机制没有必要的限制,那么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则必然受到损害。

5.消费需求:强调选择权加重了社会不公平现象

毋庸置疑,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可以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主性,扩大学习者的选择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学校办学的绩效责任意识和效率,培植一种崇尚竞争、不断进取的市场精神。但是,在“择校”和“多样化”这些表面看似华丽的辞藻背后,削弱了许多家长的择校权利。基础教育市场化倡导者的本意是,市场应全方位向消费者赋权。但家长的选择并不像倡导者所说的那样自由,尤其是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贫穷的家庭或少数民族家庭,他们对学校的选择将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市场导向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不像其支持者所宣扬的那样更为公平,相反,它在许多方面是不公正的。因为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市场并未赋予每个人同等的权利,因为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资源以及所选择学校受欢迎的程度各不相同。这样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经验性证据表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家长择校和学校自治的强调并没有给弱势群体带来好处,相反却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反对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改革的人士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而应使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在这方面,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单纯依赖市场一种渠道并不足以平衡社会对教育的供求关系。因此,对教育的市场介入应当做出限制。

6.管理模式:职能转变未得到基础教育相应回应

20世纪90年代的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采用新的权力结构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教育管理职权下放给社会组织,另一部分下放给学校。学校管理权在下放时,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通过简政放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授权或分权的同时,还将其由于地位优势所拥有的决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下移给了学校,以使学校获得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这些旨在打破沿袭多年的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改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绩效。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建立了省、学区、学校责任周期目标。尽管省教育厅每年进行一次与责任合约挂钩的学区鉴定,以加强学校与学区的责任心,但由于经济目的而背离基础教育的宗旨,模糊甚至抛弃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变基础教育资源为私人资源,变公益为私益等问题,仍然是政府进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所无法规避的风险。如何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来保证政府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走样,已成为加拿大政府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为了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更具弹性,抑制过度竞争性,达到伸展个性和扩大自由的目的,但是这种政府职能转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并没有得到基础教育的相应回应。

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遭遇的挑战

2001年,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巴伯(MichaelBarber)在爱沙尼亚塔图大学召开的一次以“学校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说:“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有开展改革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在不断地被强化,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孩子的教育达不到最佳预期,他们的时光就会虚度,同时也因为我们深知公共教育证明其自身价值的时间已经不多。所存在的危险是,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私立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长此以往,人们会因此而变得更不愿意为公共教育提供资金来源的赋税。而公立教育最终将会变成—套用英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蒂特姆斯的话就是——‘一项针对穷人的低劣服务。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能够提高社会的凝聚力,防止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断滋长。只有公共教育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教育,而且民众有目共睹的时候,才有可能避免这种未知前景的出现。”④ 巴伯在演说中提到的情况虽然是就英国而言,但同样也适用于加拿大。

1.管理理念:自由市场机制对新公共服务的挑战

反对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改革的人士认为,市场导向改革导致了过分强调消费者个人的选择权,而作为整体的社群利益则被忽视了。基础教育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其管理体制应融入“新公共服务”的理念,要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即“服务而非掌舵”。教育改革不能着眼于建立一种消费者主导的体制,基础教育应强调公共利益源自价值的分享,而非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在看到教育市场化的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教育市场化的缺点和不足。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应以激发学校和教育的内部动力为前提,更重要的是要遵循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是不可否认的,发展教育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和职责。管理机制回应的是公民需求而非仅仅是顾客,且要把焦点放在信赖关系和与公民的合作上。基础教育的公共利益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而非副产品。市场并没有赋予每个人以同等的权利,市场竞争的结果并不保证人与人之间最终的平等。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致力于建造一个共享的集体的公共利益观念,其目标不是去寻找个人选择的快速解答,而是分享利益和分担责任。

2.管理职能:监管者角色对管理方式转变的挑战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更公平和更有效的教育”,这是加拿大民众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共同要求。人们试图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来打破沿袭多年的政府垄断基础教育,引进竞争机制以便最终改善公共教育的绩效。但深度改革并没有很好地消除基础教育的突出矛盾,其中的许多问题源于政府基础管理的职能不明晰。由于政府介入公共教育领域的监管过于宽泛,就使政府应履行的基础教育调节职能、基础教育监管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此大大弱化,出现了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也影响了市场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缺乏应有的规则和诚信,以及不断提升效率的秩序。

与此相关,怎样通过改革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变革官僚控制的局面,变革教育管理中的专家控制局面,构建民主控制、市场控制等多种控制格局,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等广泛参与教育治理的目的;怎样对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种力量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分配,对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重新调适,从根本上改造教育公共治理结构;怎样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生产与治理教育的制度体系,改变政府生产教育的低效率状况,既加强政府监控,又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学校之间的充分竞争,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这一切意味着,加拿大基础教育要做到完美,前面还有一段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在基础教育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应该以一种通过充当基础教育资源的管家、基础教育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者的催化剂来为基础教育服务。

3.组织架构:地方分权制对宏观控制作用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的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注意到在给予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协调和控制。在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无法明晰教育服务提供中的责任机制,改变以政府为中心的单向度的基础教育管理格局。基础教育面临着伴随立法、拨款、政策、规划而来的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宏观控制,市场机制中竞争的压力和威胁,民营化和社会参与浪潮的冲击和牵制,还有新的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自己无法与上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各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由于实现的是分权制领导,加拿大教育部门格外强调政府的管理和宏观的调控。改革过程中频繁地通过立法,通过向包括承担基础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等途径,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控制。例如,学校选择改革运动,只有阿尔伯塔省允许开办特许学校,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政府对这项教育革新仍然存在诸多疑虑。首先,鼓励在公立学校之外进行选择,一旦公立学校的优秀学生和师资发生流失,基础教育是否会前功尽弃,对此还没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其次,学校选择中也包括教会学校,那是否会造成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相互隔离,从而导致更大程度的偏狭观念和精英主义;最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消除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垄断,由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来承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各种特性由此会面临种种挑战,政府担心公立教育如竞争不过私立教育是否会逐渐走向消亡。

4.经费控制:系统的稳定对刺激不断革新的挑战

基础教育经费的核拨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系运行的一大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既保证基础教育系统稳定运行,又刺激基础教育的不断革新。加拿大对教育经费的调控权集中在联邦和省两级政府。由于联邦政府不设专门的全国教育管理部门,因此联邦政府只是通过转移支付、学生贷款等方式对各类教育施加影响,即设立目标专款对各类教育进行资助。例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款、土著人教育专款、双语教育(英语和法语)专款、童子军校专款、在押犯人教育专款、社区教育均衡拨款等。上述教育专款的设置,承担了政府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特点,体现了政府在保证教育公平性方面应负的责任,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费核拨方式是加拿大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宏观调控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从1990年开始,多数省份采用教育拨款专项计算法。各省教育部确定政府每年对每个学生的拨款数额,其中城镇和农村学生平均经费标准相同,乘以预计的学生总数,由此得出该年度教育拨款的预计数额,然后将预计数额按照拨款分配系统确定的公式分配给各个学区。所谓“拨款分配系统”,即每个学区的学生数和该学区的“拨款系数”,其中,拨款系数主要与学区的教师数量和工资总额密切相关。但因分配经费的最终权力掌握在国家当局和行政官员手中,他们会把国家政策转变为分配经费的标准,这就与市场化、民营化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矛盾。使各学校、各地区的基础教育之间不能保持平衡发展,影响了联邦政府关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既无助于保证基础教育标准的一致性,也无助于政府对基础教育实施宏观调控。

5.运行机制:学制多样化对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尊重个性,重视人的潜能发挥,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呈现的一大亮点。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讲究师生互动,教师给学生保留独立思考、想象自由的开放空间;给学生保留展现自我、充分发言的机会;布置开放性作业,多一些操作性、实践性作业,不一定有固定答案,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精神;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注意、挖掘学生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加以表扬鼓励,使改革后的基础教育微观教学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十分明显,加上市场化改革更多地关注那些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效应的教育目标,例如,学业成绩、学历证书、升学率等,忽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基本价值,使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为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有的省出现了微观教学管理功能的蜕变问题,有的省出现了微观教学管理资源的流失问题,有的省出现了微观教学管理的“差别待遇”问题,等等。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可见各界人士对基础教育的微观教学管理本身逐步解构并形成商品的某些特性的批评文章。一些全国性机构,例如,加拿大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科学委员会(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会议局(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公共政策研究院(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等,都对基础教育的微观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设想。越来越多的人不认同市场化、民营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认为这种改革使教与学蜕变为一种交换过程,并逐步植根于微观教学管理之中。

6.管理机制:互动的共治对政府单向治理的挑战

加拿大民众普遍认为,尽管基础教育的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旨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将政府置于基础教育管理中心位置并致力于改革完善,这不利于确立民主行政和服务行政的理念。基础教育采用的方法不能再是管理控制,而应是促进、协商以及解决冲突的技巧。基础教育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怎样管理应是共商的结果,政府不仅要确保基础教育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还要确保解决方案本身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都符合公正、公平和公开等准则;政府在基础教育管理中应该是开放的和可接近的,以确保对公民做出敏感的回应。因此,在基础教育管理上,政府应该致力于搭建平台,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通过一系列持久而有效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如公民的自我表达机制、组织代表机制、政治参与机制及行政公开听证制度等),确保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通过平等身份基础上的对话、沟通和协商,以集体的努力和协作,使符合公众需要的政策和计划得到最有效、最负责任的贯彻和执行,以此形成由传统的“政府本位”的基础教育单向治理走向政府与社会、民众平等身份基础上的信任合作、互动共治。在基础教育管理领域,要使公民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让公民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力;关注教育政策的回应性,建立公民表达教育利益和诉求的畅通渠道,培养公民的教育责任意识。

注释

①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and Youth in Transition Survey(YITS),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nada.Dec.2001,http://www.cmec.ca/pisa/2000/factsheet.en.pdf.

②D.Bricker and E.Greespon,Searching for Certainty,Toronto:Doubledax,2001,P.149

③Economic Council of Canada,A Lot to Learn: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anadea,Ottawa,1992,P.7.

④M.Barber,Large-Seale Education Reform in EnglandPrepared Paper for the SchoolDevelopment Confercnce,25-26 October,2001,Tartu University, Estonia.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在加拿大布莱顿大学获硕士学位

上一篇:蔬菜中心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市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百货大楼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