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精选8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1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教材,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英语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和配套读物等。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选择经教育部门审定或审查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该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课程资源,例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

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和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这些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该为英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视听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或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除了开发本校资源以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大学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具备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要杜绝课程资源闲置的现象;要不断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坚决制止编写、销售和使用粗制滥造的教辅材料;严格禁止学校和教师购买或向学生推荐非法出版印刷的模拟试题、同步练习等材料。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等。高中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内容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一)教材编写原则

1.时代性原则

教材所选语言素材要具有时代性,即既要反映语言的发展,又要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既要反映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又要使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材体现的教学指导思想也要具有时代性,要反映当代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教材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2.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首先要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原则,即保证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此外,教材要充分体现选择性原则。教材的组成部分(如学生课本、练习册、音像带和电子材料)要具有选择性;教学内容要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选择的余地。

3.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英语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有利于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4.科学性原则

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材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教材在内容、目标和要求等方面应具有系统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材料的再现率有

较高的要求,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保证重要语言现象的再现率。教材应尽可能选择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

5.思想性原则

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二)教材使用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

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文章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则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则可以选用其它语言材料取而代之。

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可以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或进行写作训练等。

4.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5.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6.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

(2)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

(4)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2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 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 也是文化教育。”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将“文化意识”作为其五个内容标准之一, 其所论述的“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并且, 新课标专门就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提出了明确目标, 即“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 新课标对英语文化意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外语教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讨论文化与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 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中, 往往只重视学生语言词汇的识记、语言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 轻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和学生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语言, 怎样才算学好了这门语言。这样, 高中英语教学被窄化为一种“输入———产出”, 或“手段———目标”的过程[2], 生动形象的语言本身被肢解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语言项目, 整个教学注重接受性的知识灌输和“成才教育”, 忽视了语言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 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即使偶尔涉及文化教学内容, 也缺少系统性, 只是对英语文化进行零散的、肤浅的介绍, 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新课标把“文化意识”作为一项课程目标, 抓住了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把“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放在一起考虑, 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完整性。它强调英语学习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 这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运用英语得体地表情达意。它强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文化, 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世界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提高文化素养, 拓宽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目前, 学者们普遍认为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导入目的语文化, 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 现阶段理论界虽然对于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是, 理论归理论, 探讨归探讨, 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 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 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有关, 更与我国现行的高中英语评价体系密不可分。说得更具体一点, 就是我国现行的英语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文化意识教育的瓶颈。

2.高中英语评价体系对文化意识培养的影响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学生而言, 通过评价, 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调整学习策略, 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师而言, 通过评价, 获得教学反馈, 反思并调整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总体上属再现式评价, 评价的标准是客观、唯一的, 答案已预先确定, 学生不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评价的方式主要采取纸笔测验, 而学生的真实情感、丰富体验、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与能力状况等, 均被排除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 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 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传统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新课标改变过去一元化评价体系为多元化评价体系,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着重评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评价,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有助于增强学习信心”。新课标所实行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使“英语水平等级测试与年级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学生可以在高中阶段逐级申请参加七级至九级之间各级别的考试”。这种评价系统不仅适合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而且可以激励学业优等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且高中英语评价体系为达成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教育教学目标服务。但事实却远非这么简单。新课标的评价体系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筛选功能, 强化了形成性评价和教育发展功能, 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应该充分肯定。但我们不应该忘记, 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阶段最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高中英语升学考试, 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左右着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向。目前我国的高考英语制卷, 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 相反, 有不少亟待改革与完善的地方。每年春季教育部考试中心都要公布高考英语考试大纲, 单独命题的省市也要公布英语学科的考试说明, 作为高考英语命题的依据, 这些大纲和说明事实上是高三年级、甚至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指南。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相比, 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的内容有大量的压缩, 被压缩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甚至不教, 不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其次, 普通高中学校对于大学升学率以及高考英语成绩的重视,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重终结性评价, 更加注重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而又回到高中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再次, 我国高考英语命题并没有真正实现考教分离, 全国各地高考英语试题的命制基本都是以当地的英语教材为命题依据之一。可见, 现行英语高考命题状况与新课标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存在较大的冲突, 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的达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3

如果说是因不好表述而略去不谈,这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一如“语文是什么”的问题那样,是长期争论且悬而难决的,在新课标中避而不谈略去“内容标准”,当属情理中事。毕竟,像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的。真有“骚人搁笔费评章”那么一种味道。

或许是出于“没有必要”的考虑。因为,从课程标准的概念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而就语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而言,也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材编写”中,“标准”还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要“宽”,“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即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不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本地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这充分显示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似乎当然就没有必要对课程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了绝对自主的空间?只要尊重学生,围绕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选取最适当的方式展开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就可以了?

以上仅是一种猜测而已,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无论如何,新课标中没有“内容标准”是一个已然的事实。是否略去了“内容标准”就不存在这方面的疑惑了呢?我们还是让问题来说话吧。新课标出台之前,很多一线教师就感慨说“语文真是不好教”;而新课标出台之后,他们的话变成了“语文真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也有很多教师提出“新课标出来后,高考怎么考”的问题,隐含着的就是“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其中有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也是“语文”的内涵与外延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结果。

内容标准是某一学科领域专属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态度(含价值观),是该学科“学什么”的指向性问题,但在新课标中却恰恰把这一指向性给省略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内容》对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其中基础性一条里有这么一句话:“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我们知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语文新课标是按“学习领域+学段”陈述标准,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领域、学习目标明确了,而具体的学科内容却忽略了,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标准,语文学科“必需掌握的经典知识”是哪些没有一定的范围,“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精选出来,没有真正地做到定性、定量、定向,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又从何谈起呢?导致的必然是教与学的失范与茫然。新课标看似解决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但语文学科的外延却少有涉及,虽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但作为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科的知识范畴进行界定,这起码也是个不够完善不够严密的标准。

新课标有理念的创新和目标的构建,却缺乏学科体系的勾勒及知识内容的指引,略去了“内容标准”,没有解决“语文学什么”的问题,这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有诸多麻烦与困惑。如果仅仅是给出一个似乎可见而却缺乏具体操作的目标,这或许会把教师和学生推向一个广而无边、深而无底的浩瀚海洋中,产生出“目标在前方,脚下路迷茫”的感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4

辩论

编写意图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辩论,大到国际谈判,小到琐事争辩,辩论是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开展辩论活动,不仅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而且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准确的表达能力。

辩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修养,还要在技能、技巧方面受到锻炼,为此,教材提供了必要的辩论知识,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期望通过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辩论的认识与了解,训练初步的辩论的技能。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合作的精神,培养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和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建议

一、关于“指导与探讨”

这一部分对辩论做了一点知识性的说明,同时对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教师在组织辩论活动前后,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对这一部分内容有所侧重,或有所补充。

二、关于“实践与交流”

设置第1、2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辩论的语言特点,初步了解辩论的言说方法和技巧。教材引用了两段辩词,提出的几个问题以及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都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辩论的认识与理解,激起对辩论的兴趣。教师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补充一些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优秀辩词,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第3题属“设题辩论”这一环节,教材设置三个论辩情境或话题。第一个话题来自学生生活,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值得我们深思。开展这样的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引发我们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进行较为理性的思考。因为它切入学生生活,学生会有话可说。教师在指导时不要急于做出对错是非评判,而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辩证而全面的剖析。第二个话题涉及我们日常生活消费问题,对这一话题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但要展开深入的辩论,必须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做一些了解并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开展这一辩论活动前后,可以搞一点延伸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第三个话题是“能否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辩题涉及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来澄清。

第4题列举了5个“参考辩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需要有所选择,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展开辩论。

本次辩论属于专题辩论,要组织得严密一些,可以模仿“大专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师在组织指导辩论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特别要鼓励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积极参与。比如,除了辩手之间的“辩论”外,还应该有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在这一环节可让更多的同学来参与;再如,多分几个辩论小组,多选几个辩题,同样也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辩论,是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用来激活学生思维,促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活动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广度与深度,参与的过程和在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能言善辩的学生,更不能使活动变成少数几个同学的表演舞台,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只是听众和旁观者。

有关资料

论辩场上的听、看、思(高永华)

有些论辩者上得场来,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诘问辩驳,有时甚至没有听清对手的发言内容,就反驳起来,结果是说了很多,却言不中的,没有力度;或者漏洞百出,被人抓住;或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者上了人家圈套,陷入被动。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失利,不是输在口才上,而是输在疏于观察,不善于捕捉信息上。通常在论辩过程中,辩者思维高度紧张异常活跃,攻防态势变化多端难以预料,所以,辩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辩场情况、敌我动态,权衡利弊,得体应对,才能驾驭整个论辩进程向着有利于本方的方向前进。显然,论辩者不仅需要善说,而且要注意捕捉现场信息,处理好说与听、看、思的关系。

悉心观察。要观察论辩对手的表情举止,观察观众、评委或法官等的情绪变化,收集有关信息。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举止神情往往是下意识的流露,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比语言表达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感情变化;从对方的典型动作中可以判断其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等信息。

仔细倾听。一方面要留心对方辩手的发言和陈述,听出话意的关键之点,话外之音及话语的失误、逻辑漏洞等;另一方面还要监听本方表述内容可能出现的失当之处。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听觉要集中,而且要脑耳并用,十分专注地听,把听的过程变成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专注倾听的状态,不可能自发发生,需要主观的努力,排除干扰,才能听到本质,抓住要害,听到更多东西。如孟子曰:“跛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准确判断。对于现场捕捉到的语言信息、情感信息、思想信息要综合起来思索,迅速加工处理,对其性质和意向做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对策。比如,对方论点明显偏颇,难以立足,开口时一定不能理直气壮,必然闪烁其辞;对方言辞偏激,表明他受某种观点蒙蔽,不能自拔;对方话语不集中,说明其缺乏前后一致的主张;对方说假话作伪证,说明其已经理屈词穷,等等。

请看实例:在一起妨害公务罪案中,在法庭辩论时,辩护人突然提出:“按照有关规定和证据学的要求,医院的伤情鉴定是超过了24小时才做出的,所以鉴定没有证明力。”

公诉人听罢,立即意识到这是杜撰的,没有法律依据,于是反问:“请辩护人说明‘超过24小时验伤无效’的法律依据何在?”

辩护人本想蒙混过关,不料为对方抓住,自知失言,在答辩时回避了。

公诉人则看出对方心虚,抓住不放,乘胜追击,在下一轮辩论中明言指出:我国法律从无必须在24小时之内验伤之说,医院的伤情鉴定又是实事求是的,因此,该鉴定完全具有证明力。

至此,辩护人说不出法律依据,实为本人杜撰,因此无法辩解,陷入窘境。

此例生动地说明,辩者不仅要在辩前了解对手,掌握辩论,而且上场后,还要把眼睛盯住对手,把双耳功能开动,让大脑高速运作。如此听其言,观其色,析其心,判断对手的心态和意向,就能提高本方应变能力,及时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当发现对方的漏洞时,就要攻其不备,乘虚而入;当发现本方出现失误时,就要立即进行修补,以巩固阵地;当战局出现有利时机,就要见机行事,连连发难,扩大战果;假如进攻受挫,则应立即组织防御,稳住阵脚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大大提高本方攻防战术的针对性、有效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古人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说忠厚的人喜欢山的敦厚庄重,思想活跃的人喜欢水的流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明世上万物都不是静止的,永远在变动。我们通过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有的表达愉悦的心情,有的表达国破家亡之恨。所以看画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尽的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

2.从技巧方面,要学习笔墨功夫。笔墨可以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高雅或低俗。内容好坏容易看明白,而格调如何,就不是容易一下看穿的。正如品酒、品茶、听音乐、听戏一样,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是需要文化素养的。因此本课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二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通过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将山水画的创作原则介绍给学生,也为学生指出理解山水画家创作思路、正确欣赏山水画的门径。

2.通过将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中国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

3.介绍学画山水画的方法。这部分不仅详尽介绍了初学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而且介绍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为配合学生学习创作山水画,教材中特选择现代名家作品予以分析,使学生从中体会现代画家将时代精神融于笔墨之中、表达今日情怀的创作方法,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和学习山水画技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均为本课重要实践内容。学生应通过亲自分析、鉴赏中国山水画,体验教材阐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其他途径接触优秀作品及作品分析,积累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同等重要的是通过技法实践,掌握基本笔墨方法,体验笔墨情趣,在实践中加深对山水画法的理解,并通过身边的山山水水去感悟画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画作充满真情实感。

2.本课难点在于中国画的创作方法与西画不同,是以生活中真山真水为原型,经画家内心,借笔墨技巧,艺术地创造出来的,不能只经认真的写生完成学习全过程,必须掌握独特的造型方法,融合自身感受方能完成。二者之间有一个度很难把握,要靠多读画、多临画、多观景,认真揣磨才能逐渐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其间,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对于各种表现方法及其适宜表现的对象,引导学生多分析研究,最终达到比较准确地应用笔墨技巧的程度。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雪景寒林图 范宽宋 范宽约

950—1027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常住终南、太华山中,深入体验山水风神气骨,他认为“师于人”不如“师诸物”;“师于物”不如“师诸心”。即摹仿古人,不如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不如表现个人情思。此图传为范宽之作,绢本水墨。古人称范宽“得山之骨”,“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是说范宽能将山水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他自己的感受反映到画中,再去感动别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六君子图 倪瓒元

简介见前课,《六君子》表现的意境书中已详,此处不再重复。山水十二景图卷 夏圭宋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取法李唐、范宽,善用秃笔作大斧劈皴,及拖泥带水皴,构图一变北宋人全景山水画法,多为近景或局部,后人称其为“夏半边”。此图为山水十二景图卷之一。卷指长卷,长度没有限制,有的连成一体,有的画面不衔接,但裱在一卷中。是传统中国画装裱型式之一。秋江渔笛 仇英明 仇英约

1502—1551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原为漆工,后从周臣学画,作品工而不板、艳而不俗。临摹古画可以乱真,山水、人物功力极深。此图与前图相比,虽都是横幅,前者景物集中左下角,笔墨简括,后者景物布满画面,笔墨工细,表现了宋明两代不同画风。松溪放牧图 宋

作者佚名。此图为绢本团扇,画面重点在左下角。上面或右侧一望空旷,这正是南宋人之画风。春山瑞松图 米芾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湖北襄阳人,长住润州今江苏镇江。著名书法家和鉴赏家。他的画“信笔由之”,“不取工细,意思便已”,创造了“米点山水”或称“米氏墨戏”,用横点错落排列,连点成线,以点代皴,表现云雨苍茫的景色。此图纸本设色,传为米芾所作。画中用周边景物挤出大面积云雾,对景物不作细致描绘,而着重在表现春天湿润空气中的景色。草地一角 丢勒1471—1528德国纽伦堡

选择此幅作品主要是了解一下西画中采用焦点透视、忠实于自然光线、准确描绘物象空间关系的写实画法。从画中可以看到杂草丛生的土地,植物前后关系及真切的质感。相对比之下可看出中国山水画物从心出,重视表情写意,不一味追求真实,但求传神的创作模式。德国索林根油画《约塞米蒂山谷》与荷兰雷斯达尔油画《埃克河边的磨坊》

两图虽然不是一个场面,但是可以看出西方油画在定点透视下的写真方法和客观地反映现实。构图是平视的,光线自然,色彩逼真,透视严谨。大面积的天空中云层密布,由近及远,空间的描写深远,层次丰富,充满浓浓的荷兰乡间风情。四景山水图 刘松年宋

刘松年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杭州人。画院待诏。画风细致而不刻板,传世《四景山水图》分四幅按春夏秋冬描画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景物,山石用斧劈皴,构图运用对比手法,如黑白、疏密、虚实、动静等。作品无款,经鉴定为刘松年真品。现选用冬春两幅。早春图 郭熙宋 郭熙1023—1085,另说约

1020—1109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山水大家。他和儿子郭思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提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法,主张向真山水学习。此图绢本,“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尤其在远近层次的表现上极为精妙。他发展了李成画法,善用乱云皴画石,树似鹰爪,名鹰爪树。课本 8 页“知识窗”内为郭熙描写四时山景之佳句。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宋

赵伯驹字千里。明人题记此图为赵伯驹所作。长卷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官博物院。青绿山水技法。作品气势博大,写群山起伏,险峭幽深。山石树木、屋宇楼阁、车马人物、流水飞瀑尽都刻画得工细入微。全图色彩明丽,统一在青绿色调中,又有丰富变化,由于使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局部还用了真金,所以至今颜色不变。明代文征明赞此画“其慎重整密,自然有大家体段,无一毫尘俗气,艺林中有千里如山中之有昆仑” 足见其画艺对后世画家具有重大影响。《山水册》之一 王铎清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河南孟津人。明末进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文、行草书、山水、梅兰竹石。此幅为册页之一。册页均为小幅,有的全是画,有的书画兼有,装裱成一册,便于保存。山居图 钱选元 钱选约 1239—1299 或 1302字舜举,号玉潭、巽峰,湖州人。赵孟同乡好友,宋亡隐居不仕,“流连诗画,以终其身”,为元初“吴兴八俊”之一。《山居图》原题为《幽居图》,绢本,山石无皴,填以青、绿、赭等重色,古拙工整。钱年长于赵孟,画史有赵向钱求教的记载。他在元代画名很高。山路松声图 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孝宗弘治戊午中应天府第一名解读jiè元。工诗文书画。他的画学周臣,擅山水、人物、花鸟。此图绢本,高远构图,松枝繁茂,小桥流水,有高士携书童在山路上观瀑,静听松风。上有唐寅题诗,后二句“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见景生情,能有所悟。疏林秀石图 赵孟頫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宋宗室。受元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死后谥shì,古代统治阶级人物死后,朝廷颁给的称号文敏。精通音乐、鉴定、书画、诗文、篆刻。倡“书画同源”,并提出“南北宗”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疏林秀石图》,图中几棵小树、两丛嫩竹和几块山石。此图不在画而在笔墨,突出的是书法线条。正如他的诗:“石如飞白木如籀zhòu,大篆,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指书法线条用笔,写行草书行笔快时,在墨线中露出白。“木”即画树的线条如写篆书的用笔。画竹不叫画而强调“写”。“八法”即楷书的“永字八法”,强调画竹是用楷书笔法写出来的。最后点明书画是相通的,是“同源”的。读这幅作品不是看画,而要从画面上看出中国绘画的笔墨特点来。读碑窠kē石图

李成宋,绢本,水墨摹本,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李成919—967五代宋初,字咸熙,陕西人,唐朝宗室。因避战乱移家营丘山东临淄,后人尊称“李营丘”。他博通经史,擅画山水,时逢乱世遂寄情诗酒。其画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古今第一”,乃北方山水画派主将。此图表现北方冬季荒野中,一骑骡人观看古碑,景物气氛肃穆。此画因将观碑人的心境与悲凉的气氛描写得相融相济,令人观之更觉十分感动。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宋以前多不题字,有人将名字写到山石树干上。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几乎无画不题。明皇幸蜀国 宋人摹本 李昭道唐

生卒年不详,字希俊,官至太子中舍,学其父李思训青绿山水。父子被称为大、小李将军。明董其昌称其父子为“北宗”之祖。此图描绘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逃亡蜀中的情景。画中红衣黑马立于桥前者为唐明皇。人物虽小,然情态生动,山势险峻,色彩丰富,白云绕山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据传画家亲历蜀中流亡,因此画来更有真情实感。雪溪行旅图 佚名宋

此图雪景,描绘车队和行旅行走在崎岖山道中的艰难情况。与明皇幸蜀形成强烈对比。另有一图题为朱锐《雪涧盘车图》,情景相近。寇梅像 樊圻、吴宏清

樊圻1616—字会公、洽公,南京人。擅山水、人物、花卉,与吴宏等合称为“金陵八家”。

吴宏,生卒年不详,字远度,号竹史,江西人,寓南京。擅诗书画。此图为合作画,一人画人物,一人补景,空白处大片题字,是典型的传统中国画样式。雪堂客话图 夏圭宋

简介见前《山水十二景图卷》。此图表现江南雪景,主人与来客在水阁内赏雪交谈,宅边竹、梅、柳树,依山傍水,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夏山过雨图 高克恭元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北京人。官刑部尚书。山水初师米家父子,后及董巨、李成各家之长。此图绢本团扇,描绘雨后山青水秀,有一小舟悠然荡于天地间的情景。山居图 徐渭明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等,绍兴人。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尤以水墨意笔花卉为著。此图意笔山水,用米家法,水墨淋漓,颇具文人画意味。浒溪草堂图卷局部 文徵明明

文徵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苏州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作品突出文人画特色,强调写意抒情。风格清新淡雅,讲究笔墨情趣。课本中所选《浒溪草堂图卷》局部,设色秀丽、润泽,描写山水之间草舍二三处。人物均悠然闲逸,或对坐谈心,或溪边信步,平和幽静,一派怡人景象。山水图 佚名宋 折扇因有折印,作画较难,构图要随扇的形状。有的以水平线为准,有的随扇的圆形转。此图就是随形转构图,是中国传统绘画样式之一。松下高士 马远宋

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号钦山,杭州人。从曾祖开始,至马远均为画院待诏。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有创造,构图险侧,人称“马一角”。此图绢本团扇,与另一幅立轴《对月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高士为主角,坐于山水间,享受大自然之美。仙山楼阁图 仇英明

简介见前。此图全凭想象,楼台殿阁在奇峰云雾中,乃人造仙境。松岩楼阁图 髡kūn残清 髡残1612—约

1692俗姓刘,字石溪等,湖南人,居南京。投龙山三家庵为僧,惯用秃笔干墨皴擦,笔墨苍莽,气韵浑厚。此图纸本,一变本来面目,用湿笔挥写,追求气韵。楼阁用简笔,与松石风格一体。天空题满字句,不留空白,而山间云气缭绕,有灵动之势。层林尽染 杨延文 杨延文 1939 年生于河北深县,1963 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1978 年入北京画院工作,后为画院一级画师。其作品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善于将西洋画法融入中国画创作中,线面结合,色墨并举,常使作品呈现新鲜的面貌。作品分析见书 12 页。雨中漓江 林曦明 林曦明 1926 年生于浙江永嘉。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作品以泼墨手法画漓江风景,厚重润泽。尤以山峦层次感运用墨色浓淡表现,形式与内容十分吻合。天与水自然留白,江中渔艇与倒影水色淋漓,颇有韵致。又因山体庄重雄伟,渔舟纤巧轻盈形成审美对照,更添几分情趣。如与《桃花渔艇图》对照欣赏,体会各自的技法及构图、设色则更会有一些独到的感受。桃花渔艇图 王翚 huī清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等,江苏人。专仿各家,功力深厚,集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众多,称“虞山派”。在清初画坛占主流地位,其流风一直影响到近代。是近百年来最有争议的人物。此图为横幅青绿山水,画面偏重一角,有一渔舟从桃花溪中顺流而下。另一角用生动的勾云使大片空白虚幻缥缈,更加耐人寻味。使人想到《桃源行》诗中意境。故宅 吴冠中 吴冠中 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1942 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留学法国,学油画,后画彩墨画。此图用黑白对比手法表现对故宅的回忆,既有笔墨造型,又有现代构成之意。神农架秋色 张步 张步 1934 年生于河北丰润,李可染弟子,195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此图运用浓墨重彩造成红与黑的对比,大胆、豪放地表现神农架的秋天景色。林间农舍依山而建,水上悬桥行人悠悠,感觉构图奇巧很有变化,而水上飘浮的小舟却平静安稳,形成感觉上的差异,丰富了画面的构成因素。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宋 王希孟1096—约

1114,因其英年早逝画史没有记载,只留下这一件传世杰作。此图绢本,大青绿设色,画卷长三丈,景物丰富,布局严谨,天和水亦有色。卷后有蔡京跋文,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 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文中的“上”指宋徽宗赵佶,亲自教其画法,仅半年,就画成如此高水平的长卷,且色彩明丽厚重,虽工细而毫无矫饰之气,大气磅礴,浑然一体,观之令人屏息静气,叹为观止,这在中国画史上堪称罕见之作。三名词解释

1.意在笔先:西?交婊嘈词担泄婊嘈匆狻L拼跷渡剿邸匪担骸胺不剿庠诒氏取!痹溃瑷埃酢痘罚骸盎叩币砸庑粗辉谛嗡啤!被业乃枷敫星椋笔墨表现出来。意是主观的,形似是客观的。要“以形写神”,正如中国画论最早提出的“传神论”,即通过形象,把精神实质写出来。

2.骨法用笔: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之一。西方绘画注重体面关系,中国绘画注重以线造型。线条吸收书法用笔,有力度、有韵味。所谓骨力,使造型生动有力。

3.逸品:中国画品评标准不在像与不像,而在品格高雅与否。“逸”是得之自然,超出俗套的高雅精神境界。

4.笔墨当随时代:清道济《大涤子题画诗跋跋画》中的一句话。中国画是强调笔墨的,但笔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创造出有时代感的作品。

5.气韵生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之一。指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其中包涵构思、用笔、用墨、用色及造型,各项俱佳,统一和谐而生动者,才能产生气韵。

6.人品与画品: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极高的画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清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他指出历史上蔡京、秦桧、严嵩等奸臣“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吾辈学书画,第一先讲人品……。” 7.笔墨:中国画技法的根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清恽寿平《南田论画》:“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不同于其他画种。这种独特的造型技巧成就了中国画的面貌,使其以鲜明的艺术特点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

8.泼墨泼彩:明李日华《竹懒画媵ying》:“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据说唐代王洽醉后的墨泼纸上“脚蹴手抹”。前者用墨不见笔迹,是大笔一挥,像泼出的;后者是真泼,然后手脚并用。总之,手法不一。近人张大千用“泼彩法”发展了泼墨技法,使之有墨有彩,更加完美。

9.黑白虚实: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画和字一样,有墨处是画,无墨处也是画。中国画留天、留地、留水、留云,有的地方不着一笔,都是画的组成部分,油画大多画满,不留空白。国画则计白当黑,以虚代实。虚实相生。清王

和恽寿平曰:“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墨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10.二李画派:“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创。李思训651-718字建,唐朝宗室,官右武卫大将军。擅画细笔金碧山水、楼阁。明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

11.北方山水画派:宋李成、关仝、范宽的画风,风靡齐、鲁、关、陕,形成北方山水画派。关仝学五代荆浩。荆浩为中国山水画成熟时的重要人物。

12.南方山水画派:五代南唐董源、巨然的江南山水画派,画风“平淡天真”。13.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供职南宋画院,各有所长,山石用斧劈皴,对后世影响很大,故称南宋四大家。

14.元代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一变南宋豪纵简略硬线条画风,取法董源、巨然,发展披麻皴,以柔和浅谈的线条入画,并辅以诗文,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巨大。

15.浙派:明朝初年,统治者不喜元代画风,提倡南宋院体严整画法,以浙江人戴进为首继承南宋四家画风的画家群体称为“浙派”。

16.明代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都在苏州一带活动,又称“吴门四家”。17.南北宗:明末董其昌借用佛教禅宗“南顿”顿悟、“北渐”苦修南北二宗套用到山水画家中,认为业余文人画家有书卷气、有天趣,等同于禅宗的“南顿”,所以将王维列为“南宗”之祖;认为专业画家接近工匠,等同于禅宗的“北渐”,而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并将历代画家分类排队,分列入南北二宗,以达到“崇南贬北”,为自己张扬的目的。虽然按照禅家划分画派并不合理,但已流传后世,影响很大。18.四王与清初六大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王原初,主张复古摹古,受到朝廷和士大夫的重视,被视为“正统派”,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大家”。势力最大,影响后世达二百多年,对清代和近代影响深远。

19.四僧: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dā、道济四位著名的画僧。弘仁俗姓江名韬,号浙江,安徽人,以画黄山著称,是“新安画派”领袖。髡残,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湖南人。朱耷为明宗室,江西人,字个山,号雪个、八大山人。道济,明宗室,姓朱名若极,广西人,为僧后名原济,别号石涛等。他们主张师传统更师造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抒发个性,给后世主张革新的画家以极大启发。

三、教学建议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隋唐以来,名家辈出,画风多变,无论宏篇巨制还是精雅小品,名作遍于画史。更兼画家多精于研究画理画论,传承流派,体系庞大。高中阶段在绘画课中研习山水画首先应基于提高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重在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积累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不求全面把握。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精神,特建议如下:

一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对于各历史时期、各类型中国山水画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进行初步的探究,引发学习兴趣。从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本课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对传统艺术了解的热情和愿望,这是顺利进行本课学习的根本保证。

二为了便于理解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方法及艺术传统,教师可采用与西画对照的手法。尤其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时空间处理、写实与写意、构图方法等主要方面,教师可以中、西优秀作品做一比较,使学生了然于心。要注意的是不要掺杂个人好恶妄自甄别高下,而应本着尊重艺术的态度负责任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能拓宽视野、丰富认知,提高艺术判断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6

宇 宙 航 行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章如同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沿着科学的足迹展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其间,人类的精英依次登场,伟大的发现引导人类文明的进程,精妙绝伦的思想折射出人类智惠的光芒。本章到了这一节,已经是基本上接近尾声,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讲,本节课只要求学生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及三个宇宙速度就可以了,但纵观全章,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熏陶的极佳时机,通过浩瀚宇宙美仑美奂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向往、热爱,通过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航天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将来投身航天事业播下种子。所以,我认为应当把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作为本节课的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所体会的“新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

⒈通过实例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⒉了解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原理及三个宇宙速度,包括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及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⒊了解人造卫星的三种轨道及同步卫星的特点。

☆标记教师导引

★标记学生活动

教学重点:

⒈激发学生热爱宇航事业的热情。⒉三个宇宙速度特别是第一宇宙速度;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由三个大部分组成:引入、教学主体、结尾

引入部分和结尾部分有相似之处,都是使用雄浑、激昂、坚定,又有点悲凉的背景音乐为衬托,在引入部分展示飞天图画、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阿波罗11号登月及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重点展示中国的神舟号发射、嫦娥一号和太空行走。使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结尾在音乐较凝重、雄浑的部分展示从地球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及浩瀚的星空,表达人类探索宇宙的坚定决心和百折不挠勇气,在轻缓部分则通过模拟动画和照片展示广袤宇宙无穷的魅力,在适当的地方给出引导性的语言。

教学主体包括四个部分:首先,由引入部分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音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刚才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通过这一问,希望学生能理解引入部分的含义,然后共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几个里程碑。第二部分,先假设一个科学案例,一个人被自己平抛出去的球砸中,以此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介绍牛顿的人造地球卫星设想。第三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个宇宙速度。第四部分介绍卫星的三种轨道及同步卫星。一.历史的丰碑

★音乐:如果没有“你从刚才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这一问,学生可能会把引入部分当作美国宇宙探险类的大片来看了,就没有细腻地体会其中的含义。希望学生能说出:雄浑、有力、坚决、不屈不挠、悲壮、祖国、强大、自豪等等字眼。

☆历史的丰碑:通过大量的、有选择性的、里程碑式的宇航事件,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介绍人类探索的宇宙的过程,特别就中国的宇航事业发展重点介绍。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勇气和牺牲是共同的。以此讴歌全人类在宇航事业中的努力、牺牲;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希望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点种子。

二.一个科学案例

☆理想化实验:一个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将一个小球平抛,初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由于地球表面是圆弧形的,在较大的范围内已经不能看作平面了,但落点越来越远,最终可以绕地球一圈,又回到出发点,并接着重复运动,不再落地了(配插图、动画)。★ 引导学生讨论: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应该能够认识到,只要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达到一定速度,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恰好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这种情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至于条件,学生可能会谈到速度的大小问题、发射的方向问题、在赤道上方等等。

☆ 当谜底揭开之后再介绍牛顿当年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设想,抛出速度很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此为简单介绍,不必占用太多时间)三.三个宇宙速度

⒈第一宇宙速度、含义及推导(这是重点)

☆ 通过大屏幕引导学生,由于在上一章中,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计算,所以,这里的数值运算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就是说,第一宇宙速度的数值还是比较容易到手的。

★ 但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获得第一宇宙速度,进而为学生理解发射速度奠定基础。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方法,如:用手仍出去、用弹弓发射出去、用大炮打出去等等,通过实际数据向学生说明不可行。

☆向学生介绍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及三级火箭,其中的辅助视频为中国的嫦娥一号发射模拟动画。★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将来,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飞行器送向太空?(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尽情的设计、遐想,也许就打动了学生心里的某些东西呢)(如将来也许能设计建造成功电磁轨道发射装置,把飞行器一次就能送上太空,也许发明了反重力装置,没有惊天动地的发射也能在无声无息之中飞向太空,也可以介绍美国曾试验在飞机上进行高空发射等等)⒉第二宇宙速度、含义 ☆

介绍

⒊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

介绍 ⒋小结

★ 通过小结使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掌握宇宙速度的含义、数值 ⒌讨论

★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既是最小的发射速度,也是最大的轨道速度,同时理解掌握粗略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简单方法。四.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三种轨道

通过动画进行展示、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一下地球同步卫星。

导引词即问题链或思维链:

⒈我们今天讨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充满智慧,而又充满艰辛、勇敢、无所畏惧的课题:宇宙航行。(一节课的导入)

⒉刚才短片中的音乐一定给你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我把我的体会与同学们交流:坚定、自豪、勇敢、悲壮、不屈、祖国、强大等等

⒊刚才的短片中一定有你熟悉的画面(导入下面的讨论或介绍)(飞天、加加林等由学生识别就可以了,重点介绍万户、杨利伟、嫦娥一号、太空行走)

人类在宇宙探险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伴随这巨大的牺牲(介绍挑战者号等)

⒋天上的星星在召唤,人类在宇宙探险中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但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飞出地球? 这要从一个大家熟悉的问题入手(过渡到科学案例即平抛问题)⒌高度一定,初速度越大,落点越远。若人将小球用足够大的速度抛出„„水平抛出的物体怎么会从后面飞回来呢?(引导学生讨论)⒍我们通常在小范围内往往看到地面上平的,但请别忘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面是一个球面。随着落点越来越远,抛出去的物体开始绕地球转动,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恰好能绕地球绕一圈。此时,若物体不受阻挡,会怎样运动?(引导学生讨论)

同学们今天的想法居然与牛顿当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卫星原理图

⒎下面我们重点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物体为什么不落回地面而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关键因素是什么? ⒏那么,物体需要多大速度才不会掉下来呢?

⒐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我们知道物体绕地球转动而不掉下来的关键因素是速度,这个速度达是7.9㎞/s。那么,如何使物体的速度达到7.9㎞/s呢?

⒑利用三级火箭飞出地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危险性大、代价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大家可以设计、设想„„

请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一下。

⒒如果把卫星送到近地轨道时,速度比7.9㎞/s大一点呢,卫星会怎样运动?至于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将来可由数学证明,实际上我们看到就是椭圆,同样遵循开普勒运动定律。(介绍近地点、远地点、速度变化等等)如果比7.9㎞/s大一点、再大一点,卫星的远地点离地球会更?那再大、再大呢?会不会出现,当速度足够大,远地点离地球太远,以至于可以认为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为零,这时,卫星 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速度经计算是11.2㎞/s,叫第二宇宙速度。若再大呢?

⒓刚才我们讨论了三个宇宙速度,知道如何把卫星送上天了。那么,卫星在天上沿那些轨道运行呢? ⒔这些轨道的圆心都在哪里? ⒕最后请大家欣赏我制作的一个短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7

2.御史大夫。秦始置御史大夫 , 自此以后相沿 , 为御史台的主管, 在中央官职中居崇高的地位。在古语中, 史是文书官之意, 上古的官很多是以史为名的。御史就是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 御史大夫等于御史之长。但秦、汉制度, 御史大夫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性质, 另一方面是立于行政系统以外的监察长性质。同时, 由于地位的隆重, 又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而丞相缺位时, 往往由御史大夫递升。

3.太尉。秦以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 与掌政务的丞相、掌监察的御史大夫共同负责国务。汉初尚沿此制, 后改称大司马, 东汉时仍称太尉。

4.郡守。秦制 , 地方官职与中央官职相为表里 , 中央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最高政务、军事、监察三权, 地方则郡守、郡尉、郡监与之相应。汉代之初, 仍本此精神, 唯郡监变为刺史。汉代郡守一般即称为二千石, 非独为地方最高行政官亦为全部官职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中央高级官往往出为郡守而郡守之有声望者亦能入为九卿, 且有入为丞相者。

5.郡丞。汉制 , 郡守下有丞及长史 , 郡丞为太守之佐官 , 亦即官署中之事务长。

6.尚书。尚书二字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从光武帝起, 为了加强独裁, 防止臣下专权, 于是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宫廷, 由尚书协助皇帝处理, 此种制度名为“政归台阁”。此后尚书的权势特重, 但是官阶远在三公之下。魏、晋以后, 尚书分曹益趋繁密, 其主官尚书令权力渐高, 遂形成隋、唐以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尚书令完全不是主管文书的官, 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实际上是负责国务的要职。因此, 唐、宋都将尚书令一官看得很重, 不轻易以此官授人。

7.常侍。又名常侍曹 。汉代的尚书分曹治事 , 其一曰常侍曹, 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凡关于以上各官所掌的文书, 由常侍曹尚书处理。其下置侍郎、令史, 见《续汉书·百官志》。其后改常侍曹为吏部曹, 见《晋书·职官志》。

8.中书令。三国魏时初以中书令与中书监同掌机要 , 以后历代相沿, 非君主亲信的人不居此职。如不置中书监, 则中书令一人专掌, 事实上即为宰相。至南朝末期, 中书令权任更重 , 因此 , 隋以后以 中书令为 中书省的 长官 , 与门下省 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及仆射 (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汉代在军官、宫人、尚书、博士中, 都有仆射) 同称三省长官。唐、宋的制度大体沿于此。在体制上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所以中书令更是政务的本源。唯隋代因避讳曾改称内史, 又曾改称内书令, 唐复旧。

9.侍中。侍中本是汉代宫内的近侍官 , 在皇帝左右侍应杂事。但是由于接近皇帝, 无形中变为亲信贵重的职位。往往由此特被任使, 与闻朝政。其中也有文学之士, 也有武将, 也有皇室亲戚, 总之必是皇帝倚任的人。侍中并不是正式职官, 也无定额, 只是在其本身官职以外所加的称号。汉代名为加官, 其他如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等都是加官。总体都是所谓的中朝官, 或内朝臣, 与丞相以下的正规官职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由于侍中是皇帝的亲信, 南北朝以后, 实际担任宰相的往往即用侍中的名义。隋立三省制, 即以侍中为门下省长官。因避讳改称纳言, 后又改侍内。其副职则为黄门侍郎。此制沿至宋代, 形式上一直未变。

三省之中, 门下省本是承上启下的机构, 中书省决策后, 由门下发出, 付尚书执行。但是唐代门下省的长官侍中, 实际上只在大典担任赞导礼仪, 本身并不参预政务。门下省的实际职务皆由门下侍郎执行。凡身任要职的大臣, 若兼任侍中, 则只是一种荣典而已。元以后不置门下省, 则名称亦不存在。

10.侍御史。侍御史之名始见于 《汉书·百官公卿表》, 然一般称为御史。《魏书·百官志》始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分别言之, 唐制, 侍御史所居之台院为御史台三院之首, 侍御史官阶为从六品, 亦较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高。《通典》云:“侍御史之职有四, 谓推、弹、公廨、杂事。”推是审讯案件, 弹是纠劾百官, 公廨是关于衙署的事, 杂事是御史台内部的事。至宋代则侍御史更提高为御史中丞之副。唐制有侍御史里行、侍御史内供奉之名, 三院皆同, 是在御史定额以外添派的意思。侍御史与其他二院御史皆通称侍御。

11.刺史。汉初之制度 , 本以郡守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 , 当时地方本无常设之军备, 郡守不须代有军权。唯尚恐郡守、县令有违法溺职之事, 故遣刺史分行巡察。凡十三部, 各有部刺史一人, 其官秩仅六百石, 远在郡守之下。但刺史虽有纠察郡守之权, 而不能干预郡守、县令之事。

西汉成帝时曾经改刺史为州牧, 后或改称为刺史, 或复旧。东汉末期, 为镇压农民起义, 提高地方长官的权力, 复改刺史为州牧, 后渐成地方割据政权。

魏晋以后, 因统治者鉴于州牧之权力太重, 难于控制, 遂废不复设, 仍改为刺史。晋武帝统一以后, 并地方军队仅留存极少数。然此时分立之州渐多, 刺史之职权地位皆与西汉迥不相同, 形成以州、郡、县为三级之地方制度。由于国家动荡不止, 州刺史已代郡守而为地区最高长官, 仍不得不付以相当之军权。于是刺史往往加都督诸军事, 其权尤重者加使持节, 再次加假节, 不称都督者或称监, 或单称督。

在名义上, 州为高级地方行政区, 而事实上州之性质各有不同, 有本为大都会或为军事重镇者, 有处于边远地区或地狭人稀者, 于是不得不参照南北朝以来的习惯划定为上中下三等。因此, 上州地位特别提高, 由南北朝之都督改称总管, 尤其重要者, 其州为大总管府, 刺史由大总管兼领。唐代在未设节度使以前皆沿此制, 最上等之州为大都督府, 次为都督府, 下等不设。无论州之等级如何, 刺史之官衔中始终带有持节军事字样, 如苏州刺史的全衔即为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 直至宋代犹如此, 虽然是虚文, 亦因本州皆有州兵之故。

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掌民政与军政, 各自成一机构, 各有官属。即使为同一人, 而机构不相混。及至安史之乱后, 内地亦授边疆之例纷纷设立节度观察使, 于是刺史之正官仍存, 而都督之名节度观察所夺, 大抵有节度或观察使之处, 其所驻在之州刺史即由本使自兼, 而所辖之各州刺史, 则以节度或观察使为长官, 须听其号令, 不能直接上奏朝廷, 而下行之公文亦必由节度或观察使转发。

刺史之名直至辽、金尚未全废, 元代废。清代在文字上往往用做知州的称呼。南北朝之州刺史往往以王公贵戚为之, 加将军号以示尊崇, 若他官为刺史而不带将军者, 则谓之单车刺史, 其权力较轻。

12.给事中。给事中三字就是在内廷服务之意 , 汉制 , 无论何官加上给事中的衔称, 都可以出入宫内, 接近皇帝, 所以与中常侍、侍中、给事黄门、奉朝请等都称加官。即非正规官, 自然无员额, 也无一定职掌。据《汉书》所载, 有给事中加官的人, 本官的高卑颇相悬殊, 有的是御史大夫、将军、九卿, 有的不过是博士、谒者。魏、晋以后才渐渐变为正官, 在南北朝属于集书省。《隋书·百官志》称其职务为掌侍从左右, 献纳得失, 矫正文书。而后魏给事中之名号特别多, 给事中之外又有中给事中, 并且给事中又加以职务分别, 如选部给事中、主客给事中、南北部给事中等。

到了唐朝, 给事中为门下省的重要职务, 秩正五品, 编制四人。据白居易称其职掌说:“凡制敕本变于时者得封奏之, 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 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 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其言较之六典、职官志尤为明切。若清代的上谕, 直接用皇帝的名义发出, 就无所谓封驳了, 即使科道可以建言, 只能在事后补救。宋代给事中已经成为虚名, 而另外在银台司设封驳司以代给事中之任, 元丰新官制始恢复给事中的本职。

关于给事中之职务, 是不能与门下省各官分开的。在唐、宋三省制度中, 门下省除侍中及门下侍郎为主官外, 其主要成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 中书省除中书令及中书侍郎为主官外, 其主要成员为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至谏议大夫以下至补阙、拾遗 (宋代改为正言司谏) 兼掌侍从规谏, 在宋代别称谏院, 其人称为谏官, 而御史台之侍御史、殿中侍御、监察御史则专主纠劾官吏, 称为台官, 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而常人往往不解。宋代以后三省制度废除, 谏官尽罢。

又散骑常侍在唐朝以前本为参与机要的内廷要职, 唐代已成为位置罢退大臣之空名。宋代并此名亦废, 故门下省官名存于明清者仅余给事中一种, 而给事中之性质愈变愈失去其原来的意思。俗称给事中为给谏, 其实, 古代的给谏是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的合称, 意义不相同。

给事中在隋朝因避讳改名给事郎, 唐高宗时改为东台舍人, 不久又复旧名, 至明清之给事中则分为六科给事中。

明朝制度, 按六部分为六科, 各设都给事中一人, 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吏科、工科四人, 礼科六人, 户科、刑科八人, 兵科十人。均为正、从七品官, 其职务部分仍沿唐、宋之旧, 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则又与御史互为出入。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 章奏均必经其手, 故权势尤重。与御史合称科道, 或称台垣。台指御史, 垣指给事中。清制六科各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 给事中满汉各一人, 秩为正五品。不再为独立机构, 改属都察院, 实际上与御史职务亦无区别, 名义上仍大体沿明朝旧制, 如外官领凭后仍须赴科画字。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学习兴趣

G633.91

生物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对生物教学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关要求,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就要能够意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期间,可能会受到自我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的影响,让他们难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教学来理解生物定理或者生物概念等相关知识;教师也难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各种生物知识点进行阐述,这就导致生物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有效性的目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点和定律的形成,加深他们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掌握和利用。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期间,教师要能针对学生无法理解或者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概念知识为其设计各种探索性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立足于自我角度了解各种抽象难懂的生物定理或者概念。

(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其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为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动授课。个别生物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成绩的提升,而硬性增加他们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人而言都十分重要,其有利于推动高中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个别学科教学期间,学习兴趣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生物课程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其较强的操作性也是显著优势。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能够发挥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形式多样、方法新颖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来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其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思考、观察、操作能力加以训练,保证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生物实验,让他们发展成为复合型的人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期间,教师要能够讓学生讲解实验项目中需要明确的重难点,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记录,在生物实验教学期间利用自我思维能力来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学生生物知识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师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优化以及创新生物教学形式、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实验中,能够有利于对其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生物教学期间给予学生的自由度,让他们能够结合实验主体来对方案、方法、过程进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原则

首先,教师要能够坚持科学性的教学原则。作为生物演示性实验的一个原则,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掌握实验所有环节的操作质量来保证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期间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操作流程。针对难以达到实验环境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多媒体、文字搭配的方法将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掌握不同的生物知识,强化对实验教学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教师要能够坚持操作性的教学原则。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要能够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挂钩,还需要在拥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充分的安全保障的同时让学生具有操作自由性,对于实验时间短、实验过程容易控制、实验现象明显的项目中,教师要能够在充分设计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操作性,包括准备实验操作、组织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方法、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等。

再次,要坚持探索性的教学原则,高中生物教学期间选择的教材比较重视实验,探索性实验是相对重要的一种,所以,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开展教材内实验之外,还要结合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拓展需求来设计探索性实验,该种实验的特点就是调动学生所掌握的生物知识,立足于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总结。

三、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要积极转变

学校领导应该重视生物教师,同时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当前,高中学校的领导对生物实验课程的意义与作用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实验课程重视不够,体现在对生物实验教师的建设以及对实验器材的购买上,不到位和不及时;对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学校将用于生物实验的资金挪用在了学校的其他学科,因此,在期末教师评优选先进时,生物教师明显没有优势。所以,高中学校的领导应该从思想上转变认识,加大对生物实验的支持与投入,不能因为实验教师或者实验仪器的原因而制约实验课程的进行,也应该为生物教师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中生物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亲自进行实验的演示,学生负责观察教师做实验的过程,只需要记住实验的步骤与结果即可,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发挥自己对实验的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无法参与实验肯定达不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也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重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进步。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开展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这也是新时期环境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转变他们的学习地位,保证自我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澎.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误区与策略[J]. 新校园(阅读). 2016(08)

[2]舒良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9)

上一篇:读者文摘经典中的经典,优美文章,读者,读者经典下一篇:一元钱的温情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