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doc落叶(共7篇)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又会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大自然。
指导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大自然
课前准备:课件,树叶
教学时间:2课时
指导过程:
一、激情导入,巧作铺垫。
师:美丽的秋天,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文学家把最美的语言献给秋天,谁愿意朗诵一下那优美的诗句?
师:我们眼中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实物,揭示方法。
师:秋天是美的,秋天的落叶就更美了(板书课题)。正是这些树叶,把秋天装扮得五彩缤纷。课前你们收集了落叶,拿出你最喜爱的树叶,把它的形状、色彩、特点……介绍一下。(板书:形状、色彩、特点——摸摸、闻闻)生举起树叶介绍……
师:观察树叶不仅看看,摸摸,闻闻,还可以其他树叶比较比较。互相再交流交流。生纷纷观察起来并互相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片树叶细细长长的,像一把箭。这片树叶很漂亮,像古时宫女用的扇子。……)
三、激发想象,引导联想。
师:刚才说的是一片树叶。现在把采集的树叶全都拿出来,看到这些美丽的树叶,你想到了什么?
师: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树叶让秋天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只看到自己收集的一点。想象一下,如果看到漫山遍野的落叶,那是怎样一种景象呢?(放图片)看了图片,有新的感受吗?
师:秋天真是一幅五彩的画。今天就学习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秋天的落叶。
四、例文引路,探究写法。
请拿出《我爱秋天的落叶》(课件出示),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秋天的树叶写具体,有顺序的。生认真读范文。师:交流一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秋天的树叶?(作者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方法。)
师:找找具体的句子说说。几生读范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师:还有哪些方法?(联想的方法。读范文中的句子)
师:联想在文中非常重要,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比如:由一片树叶,联想到漫山遍野的景象。说说你联想到什么?(看到一大片枫叶,火红火红的,就像火焰。看到眼前金黄的树叶,我联想到漂亮的花地毯。)
师:同学们还可以联想得更多。让我们把你观察到的、联想到的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顺序。看范文,写落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形状、颜色、叶脉络、叶边缘、摸的感觉,闻的味道……)
师:所以写时要抓住特点,按顺序。(对照板书小结)
请选择一两种树叶把特点写清楚,写具体。写时可以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用上去,但一定要注意准确。
五、当堂习作,巡视指导。
1、生动手写作
2、师巡视指导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单词:teacher’s office, canteen, garden, playground,library。
2.听懂指示语,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如:Go to the garden.Water the flowers.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有关学校设施的五个单词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2.本课时的难点是library中辅音连缀的发音。
三、课前准备
1.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声音、图片等媒体素材
2. 教师准备一幅本单元的校园分布图。
3.教师准备本课时的五张单词卡。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
1.教师播放学过的歌谣(第三册第五页的 “Work And Play”),让学生跟随声音说唱。
2. 播放第三册第一单元课件Let’s learn A,回顾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自然过度到学习学校各课室的名称。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指着教室问学生:This is our new classroom.Do you like our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接着问: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our school? Do you like our school? 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school? Look!This is a map of our school.2.播放本课的声音Let’s learn A, 教读生词。教师可引入句型“It’s on the first floor.,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序数词做铺垫。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本课时五个生词的正确读音。在练习library的发音时,可复习已学过的含辅音连缀的单词,如ice-cream, brother, friend, hungry。
(三)趣味操练
1.小组比赛。教师出示一张词卡,如garden,组内学生依次说出与该词有关的其它单词,如:flowers,red,colour,trees等,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单词,也为继续学习Let’s do打下基础。
2.看Let’s do的图片(没有文字),让学生仔细看动作,然后跟着声音做动作。播放声音,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然后分组进行练习,采用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是做动作猜句子并说出单词,也可以是听声音,做动作。让其他的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优雅等。
(四)巩固与扩展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 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和同桌一起玩“画画、想想”的游戏。一名学生在纸上画一本书或一个碗,另一名学生说出library, canteen 等相关生词。
教学内容:P16例
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ppt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Ppt展示计算过程。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ppt演示)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三的第1、2题,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时小结: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教学反思:
1、在备课中对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认知情况估计的有些高,对教材的难度考虑的有些简单,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没有充分,今后要补充和练习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吃透教材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
1.体验社会的复杂和美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
2.培养正确观察体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美好和变化发展。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观察和思考现实的社会生活。课前准备
分组调查本地的学校、农贸市场、街道、公园等的历史和现状,并做好记录。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社会缤纷复杂。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参看“点睛之笔”)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你有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吗?让我们一起走近社会,去感悟生活。
引人本课课题:走近社会,感悟生活
本课可设计三个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选择。
☆活动一写一写
家庭日常生活的变化,感悟社会生活。
学生模仿《猫眼看变化》一文的风格,以拟人的手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庭变化的短文。
(教师可组织课堂交流)过渡:家庭生活是变化发展和美好的,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又是怎样的昵? ☆活动二议一议
根据课前准备,学生先分小组在组内交流调查情况,再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将本组调查的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一个汇报。(参看“活动感受”活动一:我来当回观察家)学生发言示例: 示例一: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小组走进的是我们的校园。过去,学校只有“巴掌大”的那么几亩,小小的十几个班,教室是十分破旧的两层砖筑木头结构的瓦房,人在上层走动就好像在跳“迪斯科”舞,老远都听得见。学生上体育课的操场到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会变成可“喂鱼”的“小鱼塘”。根本没有实验课,学电脑更是天方夜谭了。而现在,学校已发展到好几十亩,班级增加到三十多个。还新建了漂亮的教学综合大楼两幢,新修了400米塑胶环形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等活动场地,拥有了可以“上网”学习的电脑教室。在绿茵草坪上还矗立着“希望之星”、“腾飞”两座不锈钢雕塑,新栽了各种花草。整个校园生动活泼,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真叫人心旷神怡啊!据校长说:我们正在加倍努力工作,为争创省级校风示范学校而奋斗昵!谢谢大家。
示例二: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小组走进了城南农贸市场。过去,人们称它
为“农盲市场”,因为这里又乱、又脏、又差。整个市场没人管,市场买卖就像盲人上街——到处乱撞,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大米的、卖叶子烟的、卖农药和种子的等等混杂在一起;买东西的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在狭窄的通道上拥挤不堪。你要买点东西,非让你等上“半年”不可,转得你头昏眼花,两脚发软。另外,你还要随时提防“扒手”光顾你,因为这里是他们最擅长“工作”的地方。而现在,人们叫它为“农忙市场”,又整齐、又干净、又放心。因为政府花了大力气对市场进行了“修理”。先规定各种东西分类集中买卖,不准乱停乱摆乱放,再派工商行政管理员叔叔阿姨从早到晚坚持检查,还安排了治安警察叔叔开展安全巡逻。农贸市场成了真正帮助人们“忙”的市场。谢谢大家。
☆活动三 辩一辩 教师:青少年时期是我们每个人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生活是缤纷复杂的、变化发展的。那么,我们接触社会的多少同我们成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为此,我们来召开一场辩论会。(参看教材“辩论时刻”)正方观点:接触社会越多,越有利于我们成长
反方观点:接触社会越少,越有利于我们成长
(活动目的: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我们生活在社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 只有正确地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才能健康地成长。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正方的主要观点提示:积极接触社会,有利于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九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只要我正确地识别社会生活中的复杂行为和现象,汲取社会的营养,学习真善美的品质,抵制假恶丑的因素,则接触社会越多,越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反方的主要观点提示:社会是复杂的,存在着假恶丑现象。少接触社会,会减少不良因素对我们思想品德和行为的不利影响,从而有利于我们成长。
教师小结:感谢正反双方的同学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辩论。通过辩论,我们再次感受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接触社会是必然的。接触社会对我们是否有利,关键在于我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
教师进行全课小结:社会生活好比万花筒,充满了缤纷色彩;社会生活好比大池,充满着纷繁复杂;社会生活好比流行色,充满了变化和美丽。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说:“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是啊,美丽的社会、人生,应该是机遇和汗水的交合,是勇敢和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始终微笑着走向社会生活,给生活的每一个足迹注满真诚,用生活这把锋锐的钢刀把自己雕刻成生活的强者!作业:
澄迈中学 张 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适用课标:“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现主题。”
本课取自《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中第一节“信息集成”的内容。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由信息集成、信息发布和信息交流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对信息集成的含义做了简单说明,分别对选题立意阶段、设计规划阶段、开发制作阶段和评估测试阶段做概要说明,通过本章节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对有需要的信息进行适当合理地整理,培养学生对信息集成、发布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得集成后的信息更加好地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笔者把本节的教学内容分为5个课时,第1课时是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共同探讨、理解信息集成和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站在全局的高度,给自己的信息集成取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说出信息集成的含义;
2、通过实例说出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3、为本班设计有特色的班级网站主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共同学习信息集成和选题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和感受小组合作好处及合作成功的快乐,通过案例增进对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选题立意、设计规划、开发制作和评估测试); 教学难点:信息集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前面我们已经分别学习了信息的获取,文本、表格、多媒体信息加工等主要内容。我们能不能通过什么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这些分开的主要内容组织在一起呢?这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内容——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二、新课
目标
一、说出信息集成的含义;(5分钟)问题
1、什么是信息集成?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问题
2、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哪些属于信息集成例子? 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学生质询,师生共同评价 例如:老师上课的课件 请大家再举些信息集成的例子
问题
3、观看西南大旱公益广告和七巧板的例子加深认识什么是信息集成。活动:学生观看、分析,口头表达
目标
二、通过实例说出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15分钟)问题
1、制作“
五、一”节专题黑板报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活动:老师展示图片、学生观看图片、学生口头说出实例中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问题
2、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具体内容是什么? 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104,回答、老师讲解、学生质询、老师解答。问题
3、看信息集成实例回答:(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2)、规划了哪些内容结构?(3)、收集了哪些素材?(4)、选择了什么工具制作?(5)、您对这个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活动:看《澄迈一日游》信息集成实例,小组讨论,回答上面五个小问题并由代表发言,同学质询,老师指导。
目标
三、为本班设计有特色的班级网站主题。(15分钟)
问题
1、请为本班级设计网站主题。要求:健康向上,符合中学生的思想、有创意、有特色。
活动:每人首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推选5位代表发言,接受同学质询,认定本班网页主题。
三、课堂练习(1分钟)
1、校学生会准备为西南大旱的地区组织一场赈灾义演,张华为此在准备一部宣传片。他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用相关软件制作在一部片子中,这体现了多媒体的:()A、传递性
B、存储性
C、集成性
D、指向性
2、信息集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①选择工具,实际制作;②规划内容结构,收集加工素材;③确定主题,设计目标;④收集反馈,评价修正。信息集成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3、学校即将举办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赵龙想做一个网站用来宣传报道此次活动。(1)在规划设计网站过程中,是先确定网站主题还是先进行栏目设置?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信息集成的含义;
2、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3、为本班设计有特色的班级网站主题
五:作业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研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
(投影、师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
训诫( jiè ) 耸立( sng ) 迂回( yū )
嶙峋( lín xún ) 凝视( níng ) 啜泣( chuò qì )
头晕目眩( xuàn ) 小心翼翼( yì ) 纳罕( hn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1)回忆往事
(二)(2-15)爬崖遇险
(三)(16-22)摆脱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问题研讨
(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 “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
(2) “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
(3)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课堂测试(投影)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
lín xún ( ) xùn jiè ( ) 小心yì yì ( )
(2) 给汉字注音
啜泣( ) 头晕目眩( ) 纳罕( )
闷热( ) 屡次( )
(3) 本文作者是 ,他是 国作家。
六、小结
作业
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
2. 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附:板书设计
层次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三、教学方法
设疑研讨。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学探讨、发言。
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
3、教师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
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
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
讨论: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7、讨论课后练习二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
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
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
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
四、总结
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2、作文上要记住:留心生活,描写生花。以小见大,作文不怕。
五、作业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写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书设计
心理
行动
语言
二、人物:
父亲--沉着冷静,教子有方
杰利--虽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个伙伴--幸灾乐祸,品质低劣
三、写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见大 (感悟)
大道理
附2:有关链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3)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惜缘
8月5日,培训第一天通过对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的初步学习,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应当被定义为将学与教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过程。也可以把它看作进行教学系统计划的一套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
其次,教育技术的支撑是媒体技术。媒体技术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中最为具体和实际的内容。教育技术起源于教育媒体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教育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再次,教育技术的手段是人文化的。以培养心性完善、个性圆满、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为目标,人的价值、人的精神是永远都不能被忽略。
【第一课时.doc落叶】推荐阅读:
落叶,落叶王建,落叶的意思,落叶赏析12-10
莫高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10-18
第1课时倒数第一课时11-22
《赶花》第一课时07-16
《北京》第一课时10-03
练习6 第一课时11-07
搭石第一课时课件06-06
一路花香第一课时06-09
第一课时 种子与果实06-21
欧洲西部 第一课时 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