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通用7篇)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篇1

在前面,作者说泉城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等四处泉了,这四种泉究竟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介绍这些泉时,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目标:

这四种泉究竟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介绍这些泉时,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二、学生自读研究

1、我们要想有所发现,必须好好地去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心读读§2-5,看看在这两方面能否有所发现?

建议: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读,读一遍的话是不够的,必须要读好几遍。

三、解决问题

1、谁愿意来读读课文,能否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课文。把课文有滋有味地读读)

2、通过这么多遍的读,你发现这四种泉各有什么特点吗?谁来说说。

3、大堂交流。

(1、可能说一处泉的特点,加上自己的感受,师可以表扬提示:你还会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说,还能加上自己的想象

2、可能只说一处,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有什么发现吗?如果都很简单,则让学生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能否有更多的感受呢?

3、如果能对比着学习,应该表扬)

在读、评、赏的过程中探究学习

4、小结:

读了这四段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真不愧是泉城,每一种泉都与众不同。那作者在介绍这四种泉的时候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呢?我还想请同学细细读读这四段内容,对比着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5、生再读思考

6、交流:

每段都先介绍了泉水的位置(能否来说说各自的位置在哪儿。再介绍泉水是什么样儿的)板书:先位置再介绍泉水

抓住每处泉水的特点板书:抓特点

用词贴切

四、总结

这觉得同学们学得都很投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学完有何收获?

(可以说内容上的,也可以说写法上的。)

五、作业

练习册上有关内容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篇2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篇3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篇4

教具:电脑课件、机器人相关图文资料、影像片段。

学具:有关机器人的图片、文字、玩具或模型;绘画工具、废旧材料等。教学思路: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哆来爱梦玩具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的朋友,瞧,它是谁?

你们喜欢它吗?

我们都知道哆来爱梦来自未来,它是一只机器猫,它神奇的大口袋里能拿出各种奇妙的宝贝,还有能穿越时空的时光机。今天啊,它打算带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未来的时空看一看,你们说好吗?

2、播放机器人科幻电影片段

大熊有机器猫做他的好伙伴,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个自己的机器人伙伴呢?

3、揭示课题《机器人伙伴》

这都是有可能的,聪明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很多神奇的机器人。那么,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伙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机器人伙伴》一课吧。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各种机器人图片

现在已经有什么样的机器人了呢?让我们跟随哆来爱梦去“机器人科技馆”去看一看吧。

(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特殊功能和奇闻异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各组展示搜集的机器人资料

想必小朋友们也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机器人的知识,接下来就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吧。

(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展示各组搜集的机器人资料,并请他们各自说一说资料来源来自己对机器人的兴趣,对机器人的了解情况等。教师授予搜集资料多、介绍好的小朋友“机器人小博士”的称号。)

3、讨论交流,开拓思维

你们的介绍让老师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机器人的本领高超,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的科学家真是了不起,可以制造出这么棒的机器人。我们小朋友想不想成为科学家来制造发明神奇的机器人呢?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你想让你的机器人伙伴有什么样的本领呢?你最想让它干什么?

我们看到机器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外形,有像蚂蚁的,有像恐龙的,还有的什么也不像,外形非常奇特,你心目中的机器人伙伴是不是也很独特,有独一无二的外形呢?给我们大家说说看。

4、欣赏范作

小朋友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机器人伙伴真让老师大开眼界。那别的小朋友心目中的机器人小伙伴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瞧瞧。

a、出示《冲洗机器人》

你们瞧,这个机器人像什么呀?

它在干什么呀?

它可真能干!你们仔细看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吗?生:它的后腿上有吸盘,可以牢牢吸在玻璃上,再高的楼房也不会掉下来,它的前腿可以喷水,这样就能把玻璃冲洗干净了„„ b、出示《大力士机器人》

再看这位机器人伙伴,它的形象多威武神气啊,你能模仿一下它的动作吗?

你们看,它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原来除了绘画,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材料使我们的机器人更加的有趣,说说看,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你的机器人伙伴?

生:锡纸、纽扣„„

三、绘画表现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好的想法,一定迫不及待的要把它画下来了吧,那么我们就赶紧开始吧,记得要把你的机器人设计得与众不同,让它有神气的外形和漂亮的颜色哦。

学生绘画,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四、评价总结

1、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机器人的独特功能。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作品以及原因。

3、教师总评,鼓励为主,表扬作品有创意、表现手法独特的学生。

4、总结:科学家们预言,再过十几二十几年将会出现更加神奇的机器人,它们能说话、有感情、会思考,看来我们的梦想并不遥远,也许这样的机器人就会在我们小朋友的手中诞生,这一切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的。最后,哆来爱梦要我告诉大家,它将把大家今天的想法告诉未来的科学家,我们今天的想象中的机器人伙伴会在未来等着我们!

4、贺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贺卡,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意识。

操作目标:学生能够选择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地设计贺卡,体验绘制的乐趣。

情感目标:在贺卡作品中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增进情感的交流,传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贺卡的结构形式。学生认识、了解各种个性贺卡,并能动手绘制一张。

教学难点:贺卡的设计构思,材料运用的巧妙,作品有创意。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有个性的贺卡,准备制作贺卡的纸张、废旧材料及剪刀、双面胶等工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为朋友、老师、长辈祝贺生日、新年等应该怎样做,送贺卡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如果能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贺卡则更有意义。

(二)展示课题:做贺卡

说明:结合实际生活来引出课题,可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以致用的愿望。

(三)出示一些贺卡的实物供学生观赏。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贺卡的形式可分为:

贺卡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用于传递祝福、交流情感的卡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各异的贺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应为孩子们所喜爱。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各种形式的贺卡,了解各种形式的贺卡,分析贺卡的基本结构,学习应用画、刻、剪、贴、折等方法来设计和制作贺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水平,增强学生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出来;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妈妈的节日》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各种形式、各种用途的贺卡。

2、技能目标:探究贺卡的结构特征,学习贺卡的设计制作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的艺术之美,通过设计制作与互赠贺卡,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难点:引导学生对贺卡表现的主题是否明确,并体现形式美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法、观察演示法、体验法、示范展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一)导入

同学们,新的学期,有了新的开始,也迎来了许多美好的节日,大家说有什么节日?每个人都有哪些美好的祝福要送给老师和同学?要用什么方式来传递祝福? 学生回答问题 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1、认知: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漂亮的贺卡,让学生欣赏观察,并认识一下贺卡的用途和特征,体会各种类贺卡的形式美感。学生观察、讨论 初步了解生活中对贺卡的应用以及贺卡的特征。通过大家对贺卡的展示与交流,进一步了不同类型的贺卡。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辨别能力。

2、分析:我们在选择一张贺卡时,会选择有哪些方面优点的贺卡,各种贺卡应用于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代表汇报结果

3、欣赏:展示一组学生设计的贺卡作品给学生欣赏,猜猜贺卡传递怎样的祝福,说说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欣赏一组学生作品和教师范作 作品中有的是利用硬纸盒子制作的,有的是用旧的明信片制作的,有的是用旧挂历纸制作的,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辨别能力。

(三)体验制作 发放几张不同类型的贺卡给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类型贺卡的造型方法。(1)构思:以贺卡传递祝福的主题为中心。(2)制作:合理设计图形,设计立体构成。

(3)绘画:造型优美简洁,图文并茂形式展示。

认真思考及亲身制作 交流总结创作构思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贺卡的设计制作方法以及对各种材料的应用。引导学生直观的体验创作的过程,解决创作难点。

(四)作业展品。互相欣赏、分析各自的贺卡。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交流创作体会,评选出每个人最喜欢的贺卡,然后在班级内互赠贺卡,传递祝福。

板书设计

贺 卡

贺卡的用途:传递祝福

形式美规律: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 方法:画、刻、剪、贴、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教学反思:

《贺卡》是一节我在学区教学开放周所上的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课,本课内容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在展示交流自己的贺卡,欣赏了范作以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创作,对学生的引导是关键,让学生毫无顾忌的展现自己所想,有利于保持学生对美术创作的长期的激情。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准备,使教学效果良好。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身边的可利用废旧物品,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到了学前预习,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环保教育。

整个课堂学习热情很高,其中一位叫王军的学生竟然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完成了贺卡,这说明孩子想把最美的贺卡展现给老师与同学。还有一位同学,将旧弹簧粘贴在贺卡内部,再将手绘的“心”粘在上面,做成了立体的“心型”贺卡,引来了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

课上学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并能加强合作,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6、诱人的瓜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启发学生去观察、体会、表现各种瓜果的外形、颜色等。

操作目标:能够用色彩大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

教师:看到它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面具、小姑娘、渔夫„„

教师:我们就来把他变成小姑娘。谁可以上来试一试?

(根据课前收集来的各种瓜果和制作工具、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教师:你打算用什么做眼睛?用什么做鼻子?头发?

学生:我用小萝卜做它的眼睛,用青菜叶来做它的头发„„ 教师:怎么做?

学生用刀把西瓜一头切去一部分,这样西瓜就站起来了,用刀挖出人的嘴巴。

用牙签把小萝卜插在西瓜上做了眼睛,把青菜叶固定在西瓜上做头发„„(我及时的在黑板上板书出瓜果制作的方法:切、刻、挖、插接„„)

【评析】我们有时对着地上的一滩积水发呆或仰望天空中不规则的云朵而产生丰富联想的经历,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联想的思维本能。这一特点对于思维活跃,对周围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的儿童来说更是明显。让学生通过观察瓜果的各种外形、色彩,触摸瓜果的不同的质感,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同时,教师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制作方法,而是提供制作工具、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尝试,自觉体验去发现制作方法。

(三)、作品赏评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

片段三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简单的瓜果经过你们的小手就变成了这些精彩的作品。能不能说说你做的是什么?怎么做出来的呢?

学生:我做的是鳄鱼。我用黄瓜做他的身体,因为黄瓜的外皮比较粗糙,长长的,很适合做它的身体。用刀在它的头部切出它的嘴巴,在里面用大头针做它的牙齿„„

教师:你的构思非常巧妙,做的也非常可爱。还有那些同学愿意把你的作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我做的是一个小姑娘。我把西瓜切成两半做她的身体和裙子,用一次性筷子把他们两个部分固定好,她的头是苹果做的„„

学生:我做的是一个小娃娃。先用刀划出他的嘴,然后把皮揭去,在里面插上白瓜子做他的牙齿„„

教师:你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 学生:我觉得我做的头发不太好。

教师:同学们觉得娃娃的头发怎么做呢? 学生:把橘子皮用刀切出头发的形状。教师:还有没有? „„

教师:今天大家做了这么多精美的作品,开不开心? 学生:开心

教师:老师也非常开心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也给爸爸、妈妈欣赏一下,让他们也分享一下我们的快 乐,好吗? 学生:好!

教师:大家再看看我们剩下的瓜果怎么处理? 学生:把剩下的瓜果清理干净后吃掉。„„

【评析】学生通过自己想象把瓜果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小昆虫,可爱小装饰品。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的到处都蕴含着美,只要我们用心挖掘,生活就会更加美好灿烂、情趣盎然。在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以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己的自评为主,同时对学生制作的过程也给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教师应该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引导儿童去大胆地联想与创造。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8、相同图样排排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图案、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二方连续图案的一些知识。

技能目标: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描绘技能,能描绘出有装饰效果、色彩美丽的二方连续图案。

情感目标:在二方连续图案的构思、组合、创意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认真细心的态度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一些图片、绘画材料、树叶。学生准备:彩色纸、胶水、绘画材料。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欣赏通过欣赏一些图片导入新课,出示一些二方连续的纹样,让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品展示)漂亮吗?这上面是什么?你还发现什么?(每一种物体的形状、颜色一样。)出示单个物体我们来比较:一排重复的物体和一个物体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

每一种物体就像是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型一样,一个一个地重复地连续地排列着。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相同图样排排队。(揭示课题)这里的图样是指什么呢?(刚才欣赏过的物体)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些纹样都是一些连续的重复纹样,从而引出二方连续的概念。像这样的纹样向上下或左右有规律地连续重复排列起来图案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二方连续。

学习二方连续的制作方法:小游戏:

1、我们来换一个新图样——小树叶,教师用水粉调好,“同学们,谁来给它们排排队?”提醒他们排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颜色、形状要一样。)

2、看黑板上的排列方法排的怎样,说说有没有其它排列的方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排,每一片小树叶都是一样的。

4、这里的纹样能不能变的复杂一些呢?出示和刚才不一样的第二片树叶,两片不一样的树叶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更加漂亮的纹样,现在该怎样排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改变图样(颜色、摆放位置)。

二、讲授新课

1、观察

师:眼睛都长得一样吗?

桌相互看眼睛,发现眼睛的不同处。

生:„„

师:眼睛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眼睛大,有的眼睛小,有的眼睛圆,有的眼睛细长,有的眼角上吊,有的眼角下垂。

2、认识

师:眼睛的外形虽然不一样,但他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看看小镜子里你的眼睛,有哪些部分组成?

生:看一看,说一说。

(示图:眼睛的结构,认识。)

师:眼睛的结构以及视觉的形成。

3、初次表现

师:知道了这个知识以后,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我们比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镜子里的眼睛画下来,看谁又快又好。(请一位同学在视屏展示台上表现)

4、评一评,表扬出色的小画家。

三、深入探究

1、眼睛的表情

A、师:刚才我们在镜子里面看到了自己的眼睛,非常明亮美丽。其实啊,在不同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不一样,你们相信不相信?

B、(示不同表情的眼睛)

师:说一说,你从不同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样的表情?

生:„„

师:眼睛在惊恐时会变大,高兴时会变小;发怒时„„,悲伤时„„。

5、欣赏眼睛传达的感情

师:不同的眼神,传达给我们的感情也不一样。

a、出示希望工程“大眼睛”

师: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是什么地方?

生:眼睛„„

师:摄影记者通过对这个小女孩眼睛的抓拍,表达了她纯真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对读书的渴望,引起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注,成为“希望工程”最著名的招贴画。

B、恐惧的眼睛

师:这是俄罗斯学校的人质事件中被抢救出来的一个小姑娘,大家看一下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表达了什么?

生:„„

C、慈祥的眼睛

师:这是一张谁的眼睛,你从眼睛里面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透过那扇窗户,可以知道很多真挚的感情。

4、眼睛里的世界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明亮的眼睛不仅能传达出人的感情,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你还会发现一样很奇妙的现象。

学生相互观察眼睛,看看别人的眼睛里有你吗?

师:眼睛在注视周围的景物时,眼球上会映现出周围的景象。

四、表现

1、表现方法指导

师:认识了很多美丽的亮眼睛,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心里的亮眼睛表现给大家看看啊,今天我们就给我们的朋友设计一双美丽的眼睛。她是高兴还是悲伤?说一说有哪些表现方式,请你根据你的想法来表现。最好再画出小姑娘眼睛里的世界。(示图,音乐。)

五、展示评价

1、展示,选出最亮的眼睛贴在布娃娃的脸上。

师:现在娃娃有了明亮的眼睛了,她的心情怎样?没有眼睛的日子是难过的,我们应该尊重盲人。没有明亮的眼睛就不能看见美丽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2、(音乐,校园的早晨)带上你们的好朋友,用你们明亮的眼睛跟老师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一起去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

七、课后拓展

不仅我们人类有神奇的眼睛,动物的眼睛也是千奇百怪,请大家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动物的眼睛的资料和图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成图文并茂的知识卡片。

八、教学反思

12、感觉肌理 教学目的:

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

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A、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三)学生作业练习。

学生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进行综合纸版画的创作。提醒学生一些注意点

(四)展示学生作业。

(五)课后拓展:

1、介绍撕刻纸版画和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师:其实制作版画的形式多种多样。

2、出示一些有版画有关的网站,请学生课后去自由浏览

15、虾和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动物,学会观察,了解虾和蟹的形态特征。

2、学生通过大胆想象,用彩笔勾画出虾和蟹的形象,并能联想其他生物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3、在交流、表演、绘画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具准备:

粉蜡笔、课件、铅画纸、头饰、蟹和虾、透明器皿 教学流程:

(一)设悬引趣情境导入

今天我请来了,海底里的两位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师拿出实物虾和蟹,给予学生欣赏,引出课题,板书出示艺术字“虾和蟹”,从而让学生观察虾和蟹的外形特征,共同讨论有关虾和蟹的知识)

(二)赏析激思多维联想

1、仔细观察他们长得什么样?

2、还记得在课前老师叫你们回家收集有关龙虾和螃蟹的资料,怎么样,谁来大胆地告诉大家你收集到的内容?

3、我还要考考大家,知道他们的好朋友是谁吗?(生各抒己见海里的各种生物)

4、他们的朋友很多很多,那些各种漂亮、奇特的鱼儿及海里的许多生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他们可真幸福!此时你心理有什么样的感受?

5、想不想用一种方法把那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三)欣赏启发拓展思路

1、对啊,我们熟悉了它们,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大显身手一番,来画画他们?(师出示完整的课题)

2、(教师在黑板示范画虾)画的时候先把他们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还可以画出他们的动作来(一边说,一边画),然后加上它的眼睛,胡须等等。.(学生观察)

3、谁愿意来画画横行大将军——螃蟹?

4、知道了怎么从何着手来画,照样说,我们可以画了,可老师总觉得好像光他们两太孤单了,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办法?

5、对啊,我们可以为他们找来朋友,再舔画一些海藻,珊瑚之类他们玩耍、嬉戏的场所,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孤单了。

(三)学生创作体现个性 师出示作业要求:

1、比一比,谁能最生动的把龙虾和螃蟹的外形特点和动作画出来。

2、看看哪些小朋友为龙虾和螃蟹找来的朋友多,漂亮。

3、看哪些小朋友想像新颖,能大胆绘画

4、可一个人创作,也可几个人合作创作完成。

(五)展评添趣总结延伸

1、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为每个小朋友送去一位朋友——头饰

(六)收拾与整理

16、虾和蟹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以游戏的方式,营造故事氛围,让学生设计、制作、表现奇特的虾和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学生的视觉世界。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有情趣的教学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制作材料。

教学内容:

一、营造氛围,奇思妙想:

师播放科幻电影中虾和蟹的打斗场面,让学生观看设计师制作的奇特的虾和蟹;也可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场景图,教师启发学生想象,编出一个新奇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奇思妙想。

二、合作交流,综合探索: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设计创作构思,并进行探索;也可互相成为“对手”,把各自创作的虾和蟹编成一个有趣的打斗场面;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虾和蟹的形状设计出生活用具。

三、作品展示,评价表述:

教师可举办一个“奇特虾、怪异蟹展销会”,学生给自己和同组推销展示,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17、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1、你常留意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回引起你的好奇心吗选一种自然现象描绘出来.2、从影视片或图片中看到火山,地震洪水后我们心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震撼,试着把这些现象描绘出来.3、试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出你的感受,并让人一眼能感受到.重点:能用一定的形式画出你的感受

难点:表现的感觉要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准备:教师:各种图片,挂图.学生:水彩,水粉颜料,毛笔,水,调色盒,水彩笔,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

3.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综合制作。

六、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七、学会自评、互评作品:

1.是否表现出老人和儿童的外形、动作、神态等特征?

2、作品是否完整?

20、纸线绳小浮雕

一、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利用纸、线、绳制作小浮雕,通过动手制作,不仅锻炼学生对物体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色彩搭配、点线面结合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的原材料来自于日常生活,这会促使学生认真地体验、感受生活。在创作上,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质地的纸、线、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组合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利用多种材料大胆制作。

难点: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若干、纸、线、绳、胶水、及剪刀。

生:色卡纸、白纸、线、绳、胶水、剪刀、自选可以用来制作的媒材。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按组重新排列桌椅,集体协作完成。

*感受材料: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触所带的材料,说出质感。

2.用小手触摸老师所带的材料。

3.讲述感受:选择某些纸、线、绳,说好所你觉得它们适合表现何种物体?

4.再次加工:对已有的材料根据其特性进行加工:染色、卷曲、打结等,使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5.尝试创作:

1)欣赏范图,学习经验。

2)勾勒草图。

3)选择材料。

4)动手粘贴。

6.展示交流:

1)开一个小小展览会,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可以赠给你的好朋友,和他(她)共享艺术之美。

21、画触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触摸、尝试,体验到物体对人肌体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感知,这种感知通过线条、色点、色块、笔触表现出来。

2、初步体验感觉绘画,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知绘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然后通过灵活有趣的触觉尝试和体验手段,使学生的联想外现成感觉绘画。

教学准备:

教具:各种感觉物、大师的抽象作品。

学具:各种表面不同质地的东西,作画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游戏、体验

1、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如:冷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

2、下面同学也联想一下自己摸到这些物体时会有什么感觉。

——尝试表现

1、让这几个进行过“摸物”游戏的同学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2、教师总结:直线表示坚硬、光滑;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

——欣赏范作

1、教师出示大师的抽象作品,问学生你看到这些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用语言描述。

2、大师用了什么样的色点、色块、线条,你喜欢这样的画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去表现吗?

——联想、表现

1、教师在黑板贴上几种实物,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摸到这样的东西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尝试用色点、色块、线条画一画。

2、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不同质地的东西,互相摸一摸,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用自己喜欢的色点、色块、线条去表现。

——交流评价、小结

1、鼓励学生互相交换作业欣赏,请同座位评价一下你画的是什么触觉。推荐认为好看的作业,表现触觉清楚明显的作业上来向全班展示。

2、教师小结本课。

3、课外延伸:回家后触摸今天没有摸过的东西,把触摸后的感受画下来。

22、想想说说写写画画 教学目标

①欣赏古今中外用来记事的画或如画一样的象形文字,感受人类的智慧与历史文明。

②了解、欣赏这种画与文字相结合的简单的记事连环画,并学习用这种方式进行叙事练

5-习,培养想像力与创作表现力。

③能用一种绘画与文字结合起来形式的叙述一件有趣的事情。

教学重点:就自己身边的趣事,说说怎样用画与文字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并且将自己的设想用作品呈现出来。

教学难点:文字与画在叙述中的安排与表现。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写给每组学生的信,图夹文的信、日记、故事等作品若=

学生准备:彩笔、蜡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每个小组放上一封写给他们组的信。)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礼物,想知道是 么吗?这件礼物就在你们桌上的工具篮里。找一找,是什么?

你们收到过信吗?打开看看,这封信与你们以前见过的信有什么不声。更喜欢收到哪一种信?生:有图画,漂亮。

师:文字和图画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没有文字的遥远的年代,人 们是用图画来叙事的。(欣赏古代象形文字、我国云南纳西族的文字。)

二、新授

a.欣赏作品,自主探究。

(a)师: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朋友用这种图画和文字结合的方法完成的作品,想不想看看呢?(每组派一名学生上来拿或者老师给每组发一件图夹文的作品,作品形式要多样,分gu是写给小动物的信件、日记、自编故事、叙事诗等。)

(b)小组欣赏,讨论。

师:你们小组拿到的作品叙述的是什么内容?作品的哪些地方用了文字,哪些地方用了图画?你喜不喜欢这伴作品?你认为有没有不足的地方?能不能提出改进的意见?

(c)小组交换作品欣赏。

总结出用这种文字和图画配合的方法可以很有趣地表现许多的题材。除了看到的这些作品以外还可以叙述自己的心事、悄悄话、问候语、决心书、广告语等。

b.想想,说说。

(a)先请一两个学生晓说准备叙述什么内容?想在哪些地方用图画表现,图画准备怎样画,文字

怎么安排。

(b)小组、同桌相互说说,或者找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设想。

(c)教师小结:完成好这样的叙述作品,要思考哪些地方便于用画,哪些地方适合用文字叙述。一般形象、动作可以用画,比较复杂的或转折、关联词可以用文字来叙述。

三、学生作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写写画画。注意图文的合理安排、叙事的多样、内容的有趣等等。

四、展评

(a)如果是写给好朋友的悄悄话就拿给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如果想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欣赏 的就贴到黑板上来。

(b)可以自告奋勇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读一读,说说你喜欢这件作品的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可以怎样改进。如果看到看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可以让小作者来解释,或者大家来讨论有没有改进的办法。

(c)除了面以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撕贴、剪贴等)

23、青花盘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青花盘和青花瓷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 化的艺术特色。尝试用单色彩笔设计新颖、别致的青花盘。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在圆盘内设计画面。

难点:画面的安排要适合圆形,画面要简洁、生动、线条流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青花瓷,纸盘、颜料等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青花瓷和青花盘的图片或实物资料,纸盘和颜料。

一、教学过程:

感知与体验

1、画圆比赛。教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个又大又圆的圆,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试试;通过对比讨论,选择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再来画个圆。

2、点题。教师出示用布盖住的瓷盘,请学生猜:“老师这有个圆东西,你能摸一摸,猜出它是什么吗?*你们家中有这样的盘子吗?说说它们的用处。

小结:这种质地的盘子我们称它为瓷盘,盘中绘有青色图案的瓷盘我们又称它为青花盘,板书——青花盘。

二、学习与创作

1、简介青花瓷:青花瓷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珍品,洁白的瓷和深沉的青蓝色,对比鲜明而又色调单纯,显得朴素雅致、清新自然。瓷器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同为:‘CHINA’,可见,瓷器是一种代表中国的艺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从认识瓷器开始。

2、初次尝试:用蓝笔在刚才画的圆上进行添加,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将画好的圆盘沿边剪下,同座位互相欣赏,介绍自己的青花盘

3、选择两种不同的学生作业进行比较

(1)配有环形花边纹样,适合盘子外形

(2)直接绘以图形适合盘子的圆形

4、你知道盘子还有哪些形状?

5、学生练习:

以单一蓝色设计一任意款式的青花盘?展示与评价:(1).开个青花盘的展览,选出你最喜欢的青花盘

板书设计:青花盘演示区范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 篇5

习作时间:两课时

习作指导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里的“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象声词,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

二、积累词语

生自由交流

师板书

三、指导一幅图写话

1、出示图画

2、根据图中事物(场景)你想到了哪些模拟声音的词?

3、根据图画想象说话,用上这些象声词。

四、根据要求写话

根据图上的内容或生活中的事件、场景写三段内容不相关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注意: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一般都要加上引号。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篇6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 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寓言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针对寓言的文体特征, 本课设计从语文的角度, 采用想象、表演、品悟、复述、创编等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 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 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 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如此依体而教, “是什么就教什么”, 寓言教学才更有个性, 更有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唤醒记忆导入

1. 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讲给你听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吗?

2. 这也是作者伊索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伊索和他的著作《伊索寓言》?

3. 这一课, 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 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 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唤醒学生的记忆, 强化认识寓言是一种故事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二、多样方式品读

1. 展开想象读故事—— 《牧童和狼》。

(1) 《狼来了》其实就是——《牧童和狼》。 (出示:“狼来了!狼来了!”) 故事里, 牧童最后悲惨的结局其实与他的叫唤有关。他前后叫了几次?每次叫唤时, 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相同吗?请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答案。

①交流:前面几次叫唤时, 他心里会怎么想?

②最后一次喊叫呢?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他的表情、他的叫喊声。

③小结:想象让简短的寓言故事更丰满具体, 更生动形象!

(2) 可现在他再撕心裂肺地喊叫, 在人们听来都与前面几次是一样的。那是因为—— (出示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生齐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常会有一些空白, 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本段教学, 紧扣牧童前后几处叫唤浓墨重彩, 想象当时的情形, 体会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寓言情境, 触“言”感“意”, “意”由“境”生。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了寓言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形象, 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

2. 变换角度读故事——《狐狸和葡萄》。

(1)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2) 出示: (狐狸) 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但是白费劲。

①请用刚才的“想象法”丰富这个故事的情景。

②狐狸够葡萄是不是就这几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想尽办法”去想象和感受狐狸为吃到葡萄而费尽心思)

③在讲述故事时狐狸用的这么多方法是不是都要讲出来、讲具体呢? (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短小而精练)

(3)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 狐狸感到“无望”, “无望”就是——绝望, 感觉没有了希望, 所以他只好转身离开, 边走边回过头来说—— (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

①这句话狐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用怎样的语气说的?你也这样说说。

②指导朗读:加上语气词“哼”, 读起来会更有嫉妒时酸溜溜的感觉。 (学生练读, 指名读)

③言由心生, 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现在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哼”走入狐狸的内心, 品味出它的酸葡萄心理)

④所以, 作者这样说—— (出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 做不成事, 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你读懂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小结:换角度去读寓言故事, 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 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段教学,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故事寓意后并没有止步, 教师继续引领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如此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注重多向思维训练, 启发个性表达、独特见解, 能使学生在模仿概括新寓意中创造、积淀言语智慧, 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则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学生会越学越聪明。)

3. 借助表演读故事——《蝉和狐狸》。

(1) 这个故事中也有狐狸,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 故事里的狐狸是怎么夸蝉的?先轻声读读它的夸赞, 再想象它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待会表演出来。

①学生表演练习。

②师生共评:狐狸当时是这样夸的吗?眼神是这样的吗?表情、声音、动作呢? (引导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满脸堆笑的表情、甜甜的甚至发腻的声音、前倾谄媚的举动来表演狐狸)

③小结:表演, 能使寓言故事“活”起来。

(3) 蝉有什么反应, 上当了吗?读读书上的描写。 (出示:蝉察觉其中有诈, 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 猛地扑了过去)

①理解“有诈”。

②当狐狸看到有东西从树上落下时, 它会怎么想?

③当它扑过去, 发现只是一片树叶时, 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儿?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4) 出示:“朋友, 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 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①这时蝉说话了, 它当时和狐狸是怎么说的?读读想想, 在它的话语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然后再读读, 读出蝉的语气。

②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它为什么没有像《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那样上当呢?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蝉的智慧)

③所以故事最后写道—— (出示寓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④从蝉身上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 你还想说什么?请用句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说说你的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被骗的乌鸦进行思考和总结)

⑤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它身上又获得什么启示?也用一句话精练地总结一下。

(5) 一则寓言能让我们悟出这么多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所说—— (出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 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 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式学习方式, 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方式, 适合寓言故事的教学。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再现故事, 能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 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对寓意自然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借助表演, 还可启发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 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 从而收获不同的启示。)

三、复述寓言故事

1. 《伊索寓言》真有意思 , 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 复述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 学生复述, 师生评议。

3.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 你觉得《伊索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4.交流、总结特点: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人公大多是动物, 但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结尾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揭示寓意。

5. 作业:把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

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篇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上一篇:酒类备案程序下一篇:车站第二季度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