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1

一、说活动教材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3、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分析:

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环节一: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此环节起到引题并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作用。)

环节二: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便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环节三: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环节四: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活动特色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看动作做的门帘和幻灯,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物体进行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教会幼儿分析特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使幼儿能正确区别,理解排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幼儿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长短差异排出四个物体的序列。

2.培养幼儿能用语言讲述排列的顺序。

活动准备

教具长短不一的绿色纸条4根,标记图1张。

学具第一、二组:长短不一的冰棒棍人手4根,(或长短不一的铅笔4支)每人1张标记图,操作卡片4、5;第三组:人手3张点卡(分别为I,2,3。),每人三色花片1盘(数量分别为1~3,如:1红片,2蓝片。),每人1个计算盒,操作卡片11;第四组:人手1套动物卡片(§张,数量分别为1~3,如。1头猪,2头牛,3只羊。),每人1个圆点印章j计算盒,印泥2盒,制卡纸若干张,操作卡片12;第五组:人手l张实物排序材料纸(见图一)、实物卡片4张,操作卡片13。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出示四根纸条,“这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哪根是长的?哪根是短的?用什么办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呢?”(把两根放在一起比一比)“比的时候,要把两根纸条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根长,哪根短了。”出示标记图,“谁会在红线上给这几根纸条排队?想想哪根纸条应该排在最前面,哪根纸条跟在它的后面,要把这几根纸条排得很整齐,一边排一边说:什么样的纸条请你排在最前面,什么样的纸条请你跟在后面。”请个别幼儿在绒板上操作。“请大家说说他是怎样给纸条排队的?”(最长的,长的,短的,最短的,或者最短的,短的,长的,最长的。)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给冰棒棍,给铅笔排队。

“先把盘子里的冰棒棍、铅笔都拿出来,比比它们哪根长,哪根短,再把它们放在红线上排队,排好以后,从前到后地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第三组,把相同的花片放在一起。

“看看盘子里的花片有什么不同,把相同的花片放在一起,数数每样有几个,再按数目的多少有顺序地送它们回家。然后再给花片送点卡,一个花片送1的点卡,边送边说……,最后说说;几个什么花片送你几的点卡。

第四组,给动物排队。

“请你按卡片上动物数目的多少排队,再印圆点送给动物,最后说说:几只动物,送你几的点卡。”

第五组,接着给卡片排队。.“先说说材料纸上前面的卡片是怎样排的,接着往下排,想想该是谁了,把卡片排完。再从前往后地说说卡片是怎样排的。”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排序活动,看幼儿能否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列,并说出排列顺序。

3.活动评价。

展示铅笔排序的活动,请大家说说是怎样排的,体验排列的顺序和队列的整齐。

幼儿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

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

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2

一、活动目标

(1) 幼儿能够利用等量代换法判断出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2) 幼儿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并且体验到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利用等量代换法判断出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三、活动过程

1.“巧引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的情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活动里面的灰太狼和喜羊羊角色深受幼儿喜爱。角色之间的竞争、斗智斗勇的情节很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笔者将这些幼儿喜欢的元素用信息技术呈现, 有趣的动画效果使他们立刻就投入到活动中, 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闯三关”解决重点问题

在闯第一关时:利用隐藏功能使题目依次出现, 幼儿可以认真有序地观察理解题目。通过拖动副本功能可以为幼儿的操作提供充足的操作物。“照相机”的区域快照功能记录下幼儿猜想讨论的结果。隐藏功能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

在闯第二关时:代换的方法不变, 代换的数量增加, 利用符号叙述题目。检验一下幼儿的掌握情况, 巩固一下所学的方法。

在闯第三关时:增加了难度。幼儿的思维不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正着想, 倒着想等, 从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齐欢庆”体验成功快乐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 创设了庆祝羊羊胜利的情境。伴随着《喜羊羊》的音乐, 孩子们与白板上的羊羊们一同跳舞、歌唱。此时灰太狼已经被孩子们丢进了垃圾箱。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 直观地呈现了欢庆场面, 让孩子们在成功与快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四、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 通过白板的各种功能巧妙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例如, 活动中多次运用“插入文件链接”功能插入了许多声音 (引入情境时、闯关时、集体庆祝胜利时等) 。声音的播放, 使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 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中多次运用“隐藏”功能把主题背景隐藏起来, 幼儿听完音乐后可以进行猜想, 然后再打开主背景, 增加活动的神秘感, 幼儿更加感兴趣。比如在闯第一关的时候, 通过“隐藏”功能使题目依次出现, 幼儿可以认真有序地观察理解题目, 还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隐藏”功能虽说简单, 但是通过灵活地运用, “隐藏”可以是“显”, 也可以是“隐”, 可以“连续显”, 还可以“连续隐”, 或者“部分隐现”, 比如揭示答案、人物消失、体现步骤、突出重点等, 运用的方式不同, 效果也就不同。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两课评比;说课

1.拿捏到位的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首先应熟悉教材的总体结构、各子单元的链接关系,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其次,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要了解各种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要让学生感到教师传授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最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深刻准确的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成绩方面他们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更显著的差异是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等方面,具体表现是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听课或者听不懂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困难重重。

3.整体系统的教材处理

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才能立足单元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的整体水平,体现梯度。教学不仅要发现教材的“原义”,而且要体会教材对师生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材的教育意义全是由师生的体验构成的。只有教师把教材内容改造为具体、生动、鲜活的情境,静态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展示出生成过程,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把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4.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科学,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呈现的方式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来,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媒体六个基本要素。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师还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科学、合理的结合。

5.明晰流畅的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中重点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正所谓因材施教,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例如有些理论性、概念性的内容就不太适合探究型教学模式,而实验性活动性的则用探究型教学模式比较好。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6.选择合理的资源整合

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在教室里多装几扇窗,给学生更多的阳光,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社会,更提高整体素质。

7.中肯具体的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应当具体中肯地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一是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等。二是不足之处。对不足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自己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三是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参考文献:

[1]吕静.高职教学中反思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河南科技,2011,(14):2—3.

[2]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李祎.数学教学生成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程是以现代幼儿数学教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部分)的教育要求。集成我国传统幼儿数学教育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开发而成的。本次活动主题是对幼儿几何概念的发展,认识的探索。几何图形有平面和立体两种,今天活动要讲的是平面图形:圆形。

二.说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圆形。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包含圆形的物件。

三.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了几种基本颜色,能区分大小。2.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神秘袋1个(布袋)(袋内有各种圆形的物体,如:圆镜子,手镯,圆盘子等)(2)学具准备:“漂亮的向日葵”

四.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几个游戏,目的是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又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2.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五.说学法

1.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和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更直观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经验,回答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拉个圈圈走走。在线上,教师与幼儿手拉手朝一个方向边走边说:“拉个圈圈走走,拉个圈圈走走,走呀走,走呀走,手拉手快站好。”第二遍玩时最后一句为“快坐下”。(每次都引导幼儿看看是否组成一个大的圆圈。)

2.师生共同寻找生活中的圆形。(1)游戏“神秘袋”。幼儿坐好后,听音乐依次传“神秘袋”,音乐停时,口袋在谁手里谁就从里面摸出一样物品,说一说是什么。然后把物品放好,游戏继续,进行三、四次后,游戏结束。引导幼儿发现摸出的物品都是圆圆的。

(2)请幼儿发言,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含有圆形的物品。

(3)找一找,说一说,幼儿自己或他人的身上含有圆形。如衣服上的圆形图案,圆扣子等。

3.游戏:圆形娃娃找家

用粉笔在地上画四个颜色分别是红、黄、蓝、绿色的圆圈,每位幼儿从“漂亮的向日葵”中任选一个圆形,拿在手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走:“跑跑跑,找找找,红的圆,黄的圆,蓝的圆,绿的圆,快快跑进我的圆。”当最后一个“圆”字说完后,让幼儿立即进入与自己手里圆形相同颜色的圆圈里。4.分组活动

第一组:圆形宝宝找朋友。幼儿拿出学具“漂亮的向日葵”,将里面的圆形花心找出来放在一起,分出大小。

第二组:描圆形。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画虚线的圆形,让幼儿用彩笔瞄一瞄。

七.说活动延伸

1.完成《作业纸》中的活动。

2.在班级其他活动时也可让幼儿找找什么是圆形的。如瓶盖,杯盖等。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数学活动《一样多》这个活动来自江西省高校出版社编教材中班上册《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中班初期的幼儿仍有着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所以在中班初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比较适宜采用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反复操作,从而构成数的概念。

说目标

实施这个活动的目标在于

1.在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 2.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说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学习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难点:归纳几种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二 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的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始终贯穿的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我将采用: 游戏法、提问法、操作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学习的知识与法则应该尽量的避免老师直接交给他们,而是应该在幼儿操作体验中去探索,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为此 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实践,自主学习,观察法,归纳分析法来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一、师生拎小鱼桶入场,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师生一起跟随音乐愉快入场。

2.游戏一:晒小鱼(红色),会准确地进行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数量尽量控制在7以内。

3.师生一起在音乐声中“晒小鱼”,老师提醒幼儿边晒小鱼边点数。音乐停的时候,大家都停止“晒小鱼”。4.幼儿数数自己晒了几条小鱼? 5.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晒的小鱼数量。

6.老师举1——6的数卡,每举一个数卡,请晒了相应数量小鱼的幼儿站起来展示一下。

二、不一样多变一样多

1.游戏二:变小鱼,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

2.幼儿尝试把自己的红色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

3.老师出示自己晒的一串小鱼(数量为5),请幼儿一起数一数,老师晒了几条小鱼?

4.请幼儿比一比自己晒的小鱼数量和老师晒的小鱼数量,谁多?谁少? 5.启发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6.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7.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老师小结。(丰富词“添上”)

8.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把蓝鱼变得跟老师一样多?老师小结。(丰富词“去掉”)

四、练习“添上”或“去掉”的方法

1.请幼儿比一比自己的红鱼和蓝鱼,谁多?谁少? 2.引导幼儿想一想能用几种方法把红鱼和蓝鱼变得一样多。3.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4.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出示相应的“添上”或“去掉”的示意图。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梯形 篇6

导读: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

我说课的活动是中班的数学《梯形》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三、说教学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2)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3)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文库网]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7

教学理念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会询问这是什么图形,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我的挂图,挂图中有不同颜色的不同图形,由不同图形拼成的一幅画,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了解各种图形分别由什么特点。活动中教师一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不清楚的或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纠正,耐心的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活动中。

教材分析

《图形找家》出自贵州人民出版社,新编学前班教材数学上册27页。这一活动属于操作型活动,关于图形认识及图形分类活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组织练习,图形教育多与实物相结合,促进幼儿具体技能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认识常见的图形,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和含义。

2.在认识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用不同的图形及不同的颜色拼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学会分类,分清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把图形送回家。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以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老师带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常见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物品若干件,家四个(家门分别为各种图形)

2.幼儿自带卡纸若干剪刀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巩固数字

2.出示挂图,让幼儿交流挂图中有什么(房子树卡车花)

3.板书主题《图形找家》,教幼儿认识图形,说明图形的特点。

4.出示物品,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的物品。

5.指名幼儿来认识图形,或从众多的图片寻找老师需要的图形。

6.问幼儿挂图中的图画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7.分组让幼儿把图形送回家,再看看幼儿把图形送回家的结果。

说教法

运用准备好的图片及教具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理解再这一活动中,我们要认识新朋友,用引导的方式进入主题,突破把图形分类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是运用先让幼儿认识新的朋友和新的颜色,老师正确的指导,然后请幼儿自由的讨论,想一想再他门的家中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充分提高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板书设计

出示挂图,板书主题《图形找家》,认识各种图形;

板书:各种图形的名字,贴图形卡片;

送图形回家。

活动延伸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8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认识时钟》是数学幼儿园多媒体互动课程西安教育文化数码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幼儿园大班下册的教学活动内容。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密切联系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认识整点、半点,引发生活体验,帮助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之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我提供了人手一只钟,让其拨一拨,看一看,以此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

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我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相对弱的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五.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人手一只钟。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开了家钟表店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实物钟,请他们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问答”,注重主动的观察,鼓励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根针?”“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其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然后通过动物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操作演示,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12点到1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

分发动物钟,看图拨时间(活动)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及易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让其请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三)结束部分:评聪明娃娃

在每组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们,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七.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5点种到了,下班了等。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9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能力为基础。本班幼儿已经已有5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是以点数和游戏的方式获得的,但只是两个数字的分解和组成,且比较零散,而本次数学活动是在此基础之上学习5的多种方式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在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能够对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数学活动借助了晒鱼的操作情景,来体验学习5的多种组成,将抽象的数概念在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下转化,让幼儿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贯彻实施。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修订,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5、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难点: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次活动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快思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鱼架,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

将点数和斤数对应起来,让幼儿有更直观的认识,将符号与实物小鱼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本班幼儿点数的经验的,这是提升幼儿数经验发展的关键点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在这个环节中,请幼儿自由晒5斤鱼,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感受。

3、展示并让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在师幼互动中在展示板上呈现4种晒法。

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本次活动中,让幼儿从小中大三类鱼中自由晒五斤鱼,并让幼儿自主表达。请幼儿在自主表达5斤??的不同晒法,让幼儿初步体会重量一定,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任务提出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自由的晒五斤鱼,到具体有条数的要求,让幼儿感知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基数的不同(一斤鱼、二斤鱼、三斤鱼),数量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组合是有规律的,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这一总量一定,数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6、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送给客人老师。

最后的任务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晒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从晒五斤鱼到晒十斤鱼,这是对于幼儿的数概念的更高要求,在个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同伴合作的形式,在同伴互助交流中,对于幼儿的数经验有进一步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说课稿《晒斤鱼》含反思这篇文章共6490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认识整点》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10

春节过后,孩子们陆续来到搬迁后的新幼儿园。对于搬迁孩子们有着说不完的话,有对新家的欣喜,也有对老房子的留恋;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也有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这些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幼儿对于未来的家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我们何不抓住这机会引导孩子们尽情表达内心的想法,给予幼儿正面的教育呢?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搬家为了使城市建设得更好,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高。

2、启发、调动幼儿的想像力,创作出自己心中未来的家。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图片展览:“美丽的城市”

由于前门地区拆迁改造工程的启动,我班很多孩子面临搬家问题,家长们每天议论这些,孩子们必然会受到影响,年幼的孩于不明白“为什么要搬家”,情绪开始波动。为了让幼儿理解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搬家现象,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了一个“美丽的城市”图片展,教师、幼儿和家长搜集整理了一些北京近年来的民居建筑,通过这个图片展,使幼儿了解了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需要逐步改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新北京。

2、谈话活动:“心中的家”

在绘画活动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及时组织孩子们围绕“心中的家”进行了谈话活动。从“爸爸妈妈希望买什么样的房”开始,到“假如让你去选房子,你最希望住什么样的房子”,孩子们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绘画活动:“未来的家”

从孩子们兴奋的眼神、急切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完全被老师调动起来了,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下一环节:画一画这些“未来的家”。由于幼儿已经有了画房子的基础,教师没有过多地讲画法,也没有过多地提要求,只是鼓励幼儿将自己所想的画出来,有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忙。幼儿专心地画着,陶醉于幻想的喜悦与满足中。

4、讲出孩子心中的画

看着幼儿那一幅幅看似幼稚、但充满幻想的美好画面,教师组织了一次欣赏活动,请每个幼儿展示、讲述他们自己的画。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独特想法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幼儿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愿望。部分幼儿讲述记录摘要如下。

牟雅哲(男)——《百变飞碟房》:我未来的家像飞碟一样,不住人时能收缩变小,住人时变大,这样,地球就不再拥挤了。

崔菁菁(女)——《汽车公寓》:我要建的房子像汽车一样,里面有电视、冰箱、桌子,还有床。这个房子特别方便,上学、上班、旅游都可以开着走,而且房子不用方向盘,只要一按按钮,就能到达想去的地方。

刘旋(男)——《太空家园》:我未来的家是建在月球和星星上,小朋友可以互相串门,可以到星星家玩,也可以到月亮家玩。

胡荟君(女)——《地下城》:我未来的家建在地下,有公园游乐场,从地上到地下有台阶式的通道。地下的家有一个大大的人造太阳,人们像生活在地面上一样。

刘兆玄(男)——《充气屋》:我未来的家像充气城堡一样,回到家就用打气筒充气住进去,上班的时侯把气放掉,折叠起来,不用占地。

梁祎迪(女)——《水中家世界》:我建造的家是在水底,每个房子与地面都有一个通道连接,小朋友可以和小鱼做朋友。

邱蕊(女)——《绿树屋》:我把所有的房子都建在大树上,可以走台阶上去,坐滑梯下来,地球上就会空出许多地方让小朋友玩了。

●活动感悟

通常,讲述、谈话在幼儿园是作为语言教育活动来组织的,与美术活动似乎没有关系。但是,自从开展“幼儿自主性绘画与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师作为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欲望,知道他们的需要”。而绘画活动前的谈话活动则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活动、引导幼儿思维进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谈话中教师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幼儿回答及听取他人的讲述,使幼儿在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以利于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同时,也形成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思维的互动作用。

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要符合创造活动过程的结构,即提出问题或任务,寻找方法、得出结果。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由幼儿的关注点引发问题、提出任务,通过谈话活动中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及相互间的讨论拓展幼儿的思路,寻求个性化的、充满幻想的解决办法,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

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量少,对事物的形容表达不够准确、具体,无法将内心中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家长和老师也就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在绘画活动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第 1 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二、教法、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

第 2 页 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2)把圆柱的底按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过来,将另一个底面叠在所描的图上,正好重合;(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

第 3 页 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过程

第 4 页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

第 5 页 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第 6 页(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板书)(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

第 7 页 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4)什么情况下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展开后可能会是什么图形?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做一做2

2、发展性练习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你能不能用它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围成后的侧面与长方形纸有什么关系?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第 8 页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上一篇:教师评价语的运用下一篇:争创文明家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