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读书笔记(共8篇)
事情过后,细细回味整个过程,让我更深的体会到,很多时候,老师在与孩子的交流不要只相信语言的力量,同样也不需要对一些小事追根究底,只需要立马处理眼前的事情就可以了,当孩子因某些事情受到了委屈时,一个爱的拥抱更是甚过千言万语,对于孩子来说,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得到老师和大家的理解,同情和抚慰。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让我深刻感受到爱的美丽和伟大,一个深情的拥抱,更是对孩子爱的体现,只有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才能敞开心扉的去接受你、接受你的教育。
在我们的工作中,爱更应是无处不在的,记得上学期刚开学那会,孩子们刚刚离开亲人的怀抱,来到这么个陌生的环境,他们缺乏安全感,缺乏亲切感,更是缺少爱的港湾,有的哭闹着寻找爸爸妈妈,有的躲在墙角,默默的独自等待,盼着爸爸妈妈的到来,有的拉着我的小手,一遍又一遍的恳求着让我打电话给他妈妈,面对孩子们的这种种情绪,我只能一次又一次轻轻的将他们拥抱在怀中,刚开始他们在我的怀里是挣扎的、不安的,可我并没有因此而让他们离开我的怀抱,渐渐的他们会靠在我的肩上轻轻的哭泣,此时,我轻轻的拍着他们的背,亲切的告诉他们:“宝贝乖,妈妈会来接的,老师会陪你的。”
孩子们在我的怀抱中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渐渐的他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接受了老师,接受了幼儿园,在我们的怀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是否有理论依据,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每天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日记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振红
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懂得了好多数学的道理,对我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书中谈论到很多小学数学的问题,让我学到很多。这本书有理论有实际,紧密联系这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加使我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数学教育如同数学问题一样需要探究,教育规律如同数学技巧一样让人着迷。
同时数学史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发展其认知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心理,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赖登塔尔就批评那种注重逻辑严密性、而没有丝毫历史感的教育乃是“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因此, 如何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数学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容质疑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两方面都是这样。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它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三次重大的产业革命。比如,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是蒸汽机、纺织机等,它们的设计涉及对运动与变化的计算,而这只有在微积分发明后才
有可能。又如,原子能的释放,首先是由于爱因士坦利用数学工具导出的著名公式揭示出质能转化的可能性。而现在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数学的参与。“神舟飞船”的历次成功飞行都离不开数学家的参与。数学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同样也很深刻。比如,日心说的决定性胜利是在牛顿用当时最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从动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推演出太阳系的运动之后。哥白尼的学说得到证实恰是通过这样的事实:天文学家加勒根据几位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推算和预报找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在数学的教学中,在学到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适时的将数学知识与其在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对数学课正确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史宁中教授在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本书一直都是在围绕“如何看待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对史宁中教授进行的系列访谈及专题研究。访谈的内容非常广泛,第一部分设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是什么,何谓教学,这是教育理论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部分还谈到了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问题。让我们清楚知道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学习欲望和能量。协调的教育,只能是引导这种欲望并且激发起能量,另外,从现代信息论的角
度考虑,行为的结果越是接近目标,则信息量越大。所以,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个人的兴趣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在于奋斗的激情与阶段性目标的和谐,在于个人的需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
第二部分谈到数学、数学本质、数学素养以及数学二教学等问题。让我知道了作为教师,在统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道如何去计算,还需要知道之所以这样计算的道理。只有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心里更有底,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调节教学策略。再比如统计图表,是为了更好地更直观的表达数据,这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形式。根据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可以由所不同。
第三部分具体谈到我国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教材的编制、甚至还谈到对某些具体数学问题的教学处理等。其内容既有宏观的理论问题,又有微观的具体的教学问题,每个问题都给人以启迪。我们清楚知道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低年级。因此数感的教学重点应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经历感悟多少,用数表示什么、建立数之间的关联、对数进行运算、形成数系概念等过程。学生学习对“多少”的感悟,需要在丰富的情境中,充分经历察觉物体集合中所包含的物体数量的多少的过程,积累感知多少的经验。这种对量的多少的觉察往往需要借助于数。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悟量的多少,促进他们数感的发展。
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它表现为对量与数的一种直观能力,数感的建立开始更多地依靠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靠经验、理性的叠加,理性的叠加就形成观念。因此,数感的培养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
(一)生平介绍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1646年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并从事医学研究。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随莎夫茨伯里伯爵逃往荷兰,完成了包括《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之后完成大量的论文著作。晚年的洛克精力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二)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洛克提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之一。但是他的思想中也有唯心的部分,比如他在此书中提到“上帝在人的精神上印上各种特性”,他认为“那些特性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是很难把他们完全改成相反的样子”。洛克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一贯性,但影响深远。
2、教育思想
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弟的教育,使之既有贵族的风度,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并且反对当时英国的学校教育,主张从幼年起进行家庭绅士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二、《教育漫话》概述
洛克帮助葛拉克教育子女所写的书信,经友人请求改为论文形式,1693年发表,这就是《教育漫话》。
此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问题上,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坚决反对封建贵族倡导的遗传决定论,提出了著名的 “ 白板说 ”,对教育在培育人才、强盛国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洛克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但是,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在绅士教育内容上,洛克全面提出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意在满足资产阶级事业家处理公私事务,开拓海外,充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潮流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洛克认为绅士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品质:健康的体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因此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在体育方面,洛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他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强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强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
三、《教育漫话》摘抄及分析
(一)体育
1、“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有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是洛克的经典名言。由于洛克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比较熟悉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这些体育思想虽有失当之处,但总的说来是正确的,有很多可供借鉴的东西。洛克认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是能够忍耐劳苦。要有幸福的人生,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中健康教育摆在了第一位。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对健康加强重视,把健康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实施的,这样不仅是对孩子的保护和关爱,更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发展以身体发育为最主要的方面,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环境的安全,儿童的作息,饮食的卫生等等。
2、“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
这是洛克的“白板论”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白板,作为教育者得父母教师决定了他们的形状和颜色。他极力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全否定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但是这也着重的提醒了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禀赋不可改变,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使人变得丰富而充实,是值得肯定的。
3、“有小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察觉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洛克把儿童比作河流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可能如同“蝴蝶效应”一样,使其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儿童长久深远健全的发展。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不掉的。所以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一定要秉持这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他们的未来打下正确的基础。
4、“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不可过暖。”
“每天用冷水洗孩子的叫,鞋子不可太厚,要透得进水,让孩子的脚经常得到锻炼,以至最后能像穷苦的孩子一样,即使赤脚走路,也不易伤风,不会发生什么害处。”
洛克提出的寒冷锻炼法,是一种科学的养育方法。这样可以使儿童从小经受自然环境的考验,不至于轻易感冒伤风等。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是孩子的自保护能力变得虚弱,也失去的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无法体会到真实环境带给他们的感受。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接受锻炼,不宜过暖。并且应该让孩子多感受大自然,得到应有的体会,不至于成为禁不起风雨的温室里的花朵。
5、“女孩子的衣服松紧应适合,让女孩子的体态按‘自然’认为最好的去发展。”
洛克主张儿童的身体发育不要以物理的方式去限制它,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发展方式。当今社会太多的女生不满自己的体型,进行极端的不科学的减肥,使得身体受到损害。还有紧身衣物的过度穿着,也应该适可而止,不然也会对女生生理产生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要盲目追风。
6、“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才能增进儿童生长与健康。”
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一定要保证每天的睡眠长度和睡眠规律,最好是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用充足的睡眠来保证机体的正常消化和生长,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是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并且儿童睡眠的环境,冬季不宜过暖,夏季不宜过凉,否则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就容易因为温差过大而感冒。
7、“早晨通常是念书的时候,吃得太饱是一种不良的准备。”
洛克在反对娇生惯养的另一体现为饥饿教育。一方面儿童自身对饱与饿的概念不是十分明显,他们在遇到喜欢的食物时会毫无克制的吃下去,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来掌握供给食物的量,这也是对孩子身体健康关爱的表现。另一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制意识,不只是从物质上,更是从精神上的节制。
8、“习惯却是一件关系重大的大事情啊。”
在幼儿教育中,最注重的不是只是的灌输和教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儿童的行为在早期,是可以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习惯,是以后学习乃至一生事业的重要根基,因此无论是现在作为受教育者还是以后作为教育者,都应该注重习惯的培养,因为儿童的模仿性极强,教师与家长的良好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二)德育
1、“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德育方面的内容,可见他在绅士教育中的地位是第一的。洛克认为德行是绅士之所以为绅士的标志,在健全的体魄基础上,应该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完美的德行。第一部分体育是人发展的基础的话,第二部分德育就是绅士教育的基础。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精神健康更是一个人健全的必要条件。因此,绅士教育乃至当今的素质教育,都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
这是洛克德育思想的两条主线之一,训练儿童以理性克制欲望。在洛克看来,天赋的道德观念并不存在,只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幸福的行为即为善,反之则为恶。但是,人类有一种耽于眼前声色之乐的天性,这往往会导致放纵自我,流于贪婪,人欲横行,不思进取,忘记了长远的快乐和幸福,而这是为绅士的品格所不容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就必须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就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我对这个观点看法,一方面确实是一种训练儿童理性思维,使之适应社会,成长成熟的方法;另一方面认为,这样做打压了儿童淳朴无邪的天性,以大人的思想过早的强加与儿童的身上,使他们失去童年阶段该有的快乐,又是一种偏执的教育方法。因此我认为,在克制欲望上,只要不是对儿童的骄纵和放肆,都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洛克认为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就是良好的礼仪。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无论是在资产阶级的英国还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礼仪是立足社会的一张名片。从小训练儿童有良好的礼仪,这也是习惯训练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不要学习迂腐的礼节,应该让儿童从小做到大方优雅。
4、“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
洛克指出,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都是与 “ 最能使人喜爱的社交德行 ” 毫不相容的。所以,洛克把礼仪看得比学问比知识重要得多,他甚至认为,对于未来的绅士来说,首要的品德就是礼仪,这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价值的关键所在。沿用至今,也仍有“礼多人不怪”的俗语,也就说明应该把礼仪的训练提升到教育教学的层次上来,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发扬开来。
5、“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实践。”
这是洛克的“及早实践说”,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死记硬背规则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此,不要直接给孩子说教立规则,这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规则等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因为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以道德沿用到知识,不要教条主义,应该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儿童在动手中,牢记礼仪与知识。
6、“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
这是洛克的“及早管教”。洛克认为对儿童不能采取放纵不管的溺爱态度,溺爱只会使儿童骄横纵欲,为所欲为,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因此在儿童心智未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可塑性很大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加以管教,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幼时养成儿童服从父母教师意志的习惯,那么长大后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管教儿童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懂得规矩,克制欲望。按照洛克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欲望本身并不是恶的,但是,欲望一旦挣脱合理要求的规矩,欲望就变成罪恶。克制欲望,并不是使儿童消除一切欲望,而是在于使其摒弃不合乎理性的要求。因此在管教儿童时,一方面,作为家长和教师决不可因儿童哭泣求闹而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他们当儿童来看待,儿童终究是儿童,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是应该让他们满足的。管教必须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对儿童要求过严,事无巨细,使儿童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儿童必然会精神抑郁,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形成懦怯的性格,这样就背离了“管教使之适应社会”的目的。
7、“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
“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这是洛克教育思想中的“榜样教育法”,父母和教师必须重视榜样的重大教育作用。作为儿童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儿童的伴侣的影响和作用,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儿童如果常常和一些好伴侣在一起,定会受到好的影响,从而为教师的教育起一种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儿童的偶像、朋友,让他们学会正确的交友,正确的选择榜样。
8、“儿童的过误有时候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洛克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以理说服。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绅士而不是奴隶,因此,决不可以用权力或命令去强行制服儿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无论什么应守的德行,应戒的过失,他们可以用理说服。对儿童进行说理时,要态度温和,举止镇定,不可气势汹汹,大声喝斥、不可大肆宣扬。说理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应用词明白,简单易懂,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说理还可以与一些规则的提出相结合,以使儿童有章可循,但所订规则不宜过多,且应重在使规则成为人的行为习惯。说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在孩子的自尊心,说理的目的只应该在于说服孩子使之改正,不应该是磨灭孩子的自尊,所以在说理的场合和方法上应该是多方面思量的,尊重孩子,才能有效的教育孩子。
9、“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的、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使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有用。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
奖励和惩罚是洛克教育儿童的又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奖惩能否各得其宜。奖励是必要的,但应重在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刺激。尊重、称誉、赞扬是一种很好的奖励,而那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甘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饰来奖励儿童的做法,只会使儿童养成追逐物欲、奢侈、贪婪等心理品质,因而是错误的。在诸种奖励中,荣誉感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奖励方式。儿童对称誉和赞扬是很敏感的,对儿童好的行为及时当众给以赞扬,就会使儿童更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荣誉。惩罚之于儿童,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往往会使儿童养成一种奴隶式的性格,不利于使儿童成为聪明、贤良和光明磊落的人。但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犯有 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又必须予以惩罚,使儿童知道自己“不该犯错,并且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
10、“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洗礼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
这句话也仍是在阐述奖罚问题,但是从奖罚升华到了一种心理的养成。儿童应该培养一种知荣辱的良好心理,一个“宠辱不惊”的儿童绝对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因此在培养儿童的时候,应该用适当的奖罚去刺激他们,让孩子增加进步和改错的动力,树立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符合年龄心理状态的孩子。这样在对孩子教育的其他方面也能够有所促进,让他们知道对错,对事有原则性,而不是随性所欲,恣意妄为。孩子的天性是应该让他们释放,但是也应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的人,特别是当今的独生子女过度宠溺的现象严重,教师和家长更应该注意孩子规矩和道德的培养,不然就会让爱误导成一种罪。
(三)智育
1、“ 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
洛克认为学问是同样需要掌握的品质,虽然没有德育地位重要。因此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德行时候,也要看重知识的学习。把儿童培养成为身体健康、德行完好、知识丰富,就是洛克绅士教育的目标。学问的 “ 辅助 ” 作用表现在学问和知识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儿童的聪明、智慧和才干本领都得到发展。所以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借以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洛克对智育功能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智育既应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有助于绅士品格的形成,还要有助于对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的掌握,因此,洛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包括:阅读、书写、绘画、外语、作文、神学、算术、几何、地理、天文、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学、年代学、自然哲学、速记、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细木工、薰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商业计算,出国旅行等。卢梭的知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这对于当今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也是适用的,但是孩子只学习的时候还是应该做到“术业有专攻”,其他方面的知识只要有常识性的涉猎就够了,过度的强求去学习复杂的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
2、“我们教育儿童的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的。”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教师不仅应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时喜欢变换、喜欢自由的,喜欢游戏,所以我们不应该吧书本和别的种种我要他们去学的食物当做一种人物强加给他们,应该用类似游戏的方法使儿童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轻快感和愉快感。另外,教材也应尽可能地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将学习寓于兴趣之中,这样,儿童才会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从而自己去要求学习。同时应该注意,儿童的好好动性,应该引导是之用在有益的事情上面。
3、“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热望,因此应加以鼓励,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迹象而且因为知识自然为他们提供的扫除天生愚昧的优良工具。如果缺乏这种急切的求知欲,无知就会将他们变成呆滞无用的动物。”
洛克认为应该重视儿童提出的问题切不可制止、羞辱和讥笑,而是要从精神上奖励他们的创意,并且对儿童的好奇的问题不可忽视,甚至还应格外注意,以确信他们从未得到虚妄的、困惑难解的答复。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愿望,有了好奇心,儿童自然会渴望知识,主动去寻求真理,因此,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应予以引导鼓励。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认真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必须当着儿童所敬仰的人的面赞扬他们求知的欲望;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全都应是不可侵犯的真理。更多的时候可以带领孩子去发现真理,进一步的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这比直接的知识灌输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假如他的天性存在缺陷,以致精神沮丧,自然而然地淡漠慵懒,耽于梦想,那么,这种没出息的性情是不容易对付的······对于冷漠的、扭曲的性情,问题就在如何培植并且增进其远见与欲望。”
洛克认为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一旦办到了这一点,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速前进了。很多情况下儿童的注意力分散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淡漠,只是对生涩难懂的东西没有兴趣。为了达到集中和保持儿童注意力的目的,要尽可能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另外,教师应该使学生尽量懂得所学内容的用处,以便使儿童对学习能乐而为之,不要强力的灌输。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教学上,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5、“应该从心理所已具有的知识入手,进而探求那些与它相邻相关的知识,这样推演下去,使它从事物的最简单、最单纯的可分部分去达到它的目的······性情就可以开发,思想就可以进展。”
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定,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对于儿童教学要从简易明白之处着手,一次教的分量不宜过多,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尤应如此。要等儿童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以再教新的内容。不要过分的去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在儿童阶段应该让孩子大量的涉猎多元的文化和知识,培养一种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在儿童求知欲强烈的基础上,教学由简到繁发展,是儿童快乐的学习,拒绝逼迫。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孩子报名各种课外兴趣班,如心算、外语这些,不符合普通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的强制性学习,只会让孩子的知识结构扭曲,事倍功半。尊重儿童的自己的选择,给他们创造学习的环境,让孩子自由主动的我学习才是智育的正确手段。
6、“因为娱乐并不是懒惰,娱乐是换种工作,吧疲倦了的部分舒畅一下的意思。······忍不住闲暇时候的沉重压迫,忍不住一点事情不做的难受,同时他们又从来没有学习过任何值得赞美的手艺,去使得自己得到消遣,浴室只好去找着种种愚蠢的或者不良的方法,去消磨他们的时间。”
洛克认为怠惰的、懒洋洋的、一天到晚做梦过日子的脾气是最不可放任的,是最不能容许青年人的。这是一个生病的、不健康的人的状况,此外无论什么年岁或境况的人都不应有。实际上,娱乐一方面使疲倦了的身体或大脑部分得到舒展,同时还应做出一些除了目前的快乐与安逸以外还有好处的事情。洛克建议青年人最好学习一门手艺,作为消遣,因为在这些娱乐上面,健康和进步是可以合二为一的。所以我们不仅英爱关注孩子是不是会学习,还要关注他们是不是学了休息和娱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善于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三、《教育漫话》之于中国现代教育
洛克作为承前启后的17世纪的思想家,在吸收前人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养料的基础上,从他的哲学观、政治观和教育观出发,结合他自己丰富的医学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经验,在所谓的绅士教育及事业家的培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所谓的绅士、事业家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的形象的缩影,用现在时髦的话语来表述,绅士教育也就是探讨如何培养一个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在洛克《教育漫话》中,德行和礼仪是一个绅士所有品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通向幸福之路的前提。德行是内在的涵养,礼仪则是德行的外显。英国在几百年前就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可见,德育对于一个人的前途和幸福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当前我国学生的德育状况,虽然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德育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当前在某些学校里面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学校的德育也就无可指责了。如果任由这种对德育的轻视和错误的认识泛滥的话,必将对学生本人发展及国家长期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这是值得我们努力去反思和改进的。因此,我们应该像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及的,在儿童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并且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和儿童的理解力。洛克认为,德行培养的原则或基础在于父母运用理性去教育子女,使之行为习惯尽早符合理性的支配。对子女任性、不合理的行为也不加以纠正,他们就会养成刚愎倔强、恣意妄为的坏习惯,长大成人后再试图抹掉这些“杂草”就为时已晚了。在孩子年幼时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以后所有美德均在这个基础之上养成。
在洛克那里,德行和礼仪是最重要的,学问相对居于次要的地位,但也不可忽视,否则,儿童长大成人后只会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他认为,智慧是指一个人在世上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精明强干并富于远见,因此,有必要引导儿童学习各种他将来应对生活和事业所必需的种种知识和技能。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发展到现在,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且方法死板。应该学习洛克在教学方法上的建议,教师的态度应该和蔼,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导;应该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热爱学习;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教,耐心地帮助儿童克服学习中不断遇到的困难。牢记使命,为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身为儿童天使的父母及教师对孩子们的身体养护更加在意、更加科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我们有条件请家庭保姆,或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交给保育员、老师去管,但是否想到他们显然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翻开《教育漫话》,从洛克论述儿童健康时提出的关于衣着、饮食、睡眠到身体保健,我们看到的洛克对儿童的观察是多么仔细、考虑的是多么周详。所以现代的儿童教育不要以为只花些钱把这些事交给保姆和教师就可以代替父母自己的职责,要多花些心思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渴望与父母交流的。在新的时代和剧烈的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都暴露出许多严重的、不容忽视的新的问题。在现代意义上重新解读洛克这部家庭教育性质的有关人的培养的名著,从中吸收可贵的思想养料,对于教师及其他所有为人父母者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真正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最不应该忽视的是自身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
儿童的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父母、教师、学校的角色定位及其承担的责任,关注儿童的成长,为之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并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共同履行我们这些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天使”肩负的使命。
当然在《教育漫话》中,洛克也存在着错误的思想。他完全否认学校的教育,把人的好坏都归功于教育,重男轻女的教养思想,忽视穷人和下层阶级平等受教育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的地方。在学习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应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教育漫话》中的教育思想至于中国现代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地方,但应该有利弊的明确的取舍。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阅读及笔记的指导
1. 读物的选择
对于读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引用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所说的话就是“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你首先得知道应该摈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该烧毁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摈弃。”
2. 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不是随随便便的读,笔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记,而是具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成果的纪录,因此必须交给学生一些遵守作者思维、探究作品内涵的礼节,授之以阅读之“渔”。
(1)质疑阅读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就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句的哲思进行质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尤其是能在作者思维的矛盾错位上发问,这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能在无疑处生疑,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若能进一步回答问题,这样的读书笔记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比较阅读
茅盾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他途。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书上的结论与实际生活的比较,过去的看法与今天的现实的比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看法的比较,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时期看法的比较,多种工具书不同解释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们就不再等着教师公布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探究。
(3)批判阅读
学生应该批判性地阅读,敢于质疑经典,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能跳出作者的思想客观评价是难得的思维品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和笔记中,大胆挑战权威,并学会用各种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质疑,在多元的碰撞中激发起自己思维的火花。然后在读书笔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为什么不同于你,你为什么不同于我的事实,启发学生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深刻互连性,关注大家如何带着差异共同生活在一起,从而共同丰富语文的文化情感内涵。
(4)创造阅读
创造阅读,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建新信息。在阅读中,学生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并引发自己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对文本做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如可以依据所读之作中的某一语句激发起自己的情思,进而联想起平日的诸多零星体验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并将此诉诸读书笔记。
三、读书笔记的双向交流
1. 师生交流
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尽成熟,对作品内涵的感悟有时较为偏激,只要他们能在读书笔记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老师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学生有不足,理应指正,最好委婉一点。每周评阅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反馈。让学生在肯定中增强做读书笔记的动力,在指正中及时修改、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这是与学习同伴间的交流,是一种最为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也最容易产生共鸣。这样,通过交流与碰撞就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生生对话。读书笔记的评阅上我采取小组负责制: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八到九人,教师每天评阅其中一组,改组则评阅其余各组。之后每周老师可以将全班笔记评阅一遍,同学之间也有了一次深入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批注栏上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悟,可以赞扬、质疑、批判,作者还可以回应反驳。
3. 完善自我
一
文字是有生命的,它经过作家生命的孵化,发生了激烈的撞击,当它们在纸上出现的时候,创造了另一种生命。
文学不是寄生虫,依靠别人的施舍,跟随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作家应该吸引不同的思想光电,在自己的天空放电,形成厚重的雷雨云。大量的思想光电,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亢奋地狂奔,纠缠不清,终于在一个夜晚,蕴积的雨云,产生了裂变,一声石破惊天的响雷,划开了天空,文字的雨,挟着情感的风,在纸的大地上降临。
文字像绘画的材料一样,各种字和词在作家的调度下,经过情感的酝酿,挥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字。
在纸的画布上,精神的笔蘸着文字的颜料,写下第一划的时候,作家的生命融化在上面。好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积,名词和动词是骨胳,它准确、朴实、真诚,没有染上流行的色彩。文字是有道德感的,一个写作者不能丧失底线,要不断地发起“整风运动”,肃清一些行文中多余的东西,还文字的纯净性。
二
我要用纯粹的文字去表现自己,不会因为篇幅的长短,去虚假的充添。文字不是游贱,设计一个个惊险的程序,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诱人的陷阱中,消耗精力和时间。文字的秘语,是需要生命的解读。
纯净和真诚,是一种弥漫在纸上的最基本色调,它决定作家创作的走向。今天的文字丢失太多本质的东西,更多的是受流行的污染。
每天成吨成吨的文字垃圾,在网上、报刊堆积,有几个真正的清洁工,挥动手中的精神铁锹,猛烈地铲出这些散毒的垃圾,把它们投进精神的炉火中。谩骂、抄袭在今天是最时髦的,窃取别人的文字,像是胸前佩戴红花的劳模,到处可以演讲、出书、发表作品。捧和杀是它们手中的狼牙棒,可以无羞耻地挥舞。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手持长矛,向时代挑战。他不会屈服庸俗文化送给他的披风,宁可裸露膀子。
我越来越喜欢画家和诗人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湿润的诗性和想象。对艺术的独特感受,有科学的准确、情感的丰富和宗教的虔诚,这是当代作家所缺少的。
三
我现在对书越来越挑剔,不会易地去翻阅一本书了。我对书的选择,是对精神背景的守护,防止污染最后一块圣地。我喜欢传记,真实的传记,而不是为了时髦,为了立碑建传所策划的商业的传记。在阅读中随大师们走过一生,学到很多的东西。一个大师在时代中的表现,每一处细节,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充满魅力,他们对人,对事件,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真实的,没一点矫揉造作。
阅读大师的书,不是看他们的成绩有多大,而是人生的态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文学作品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把材料送进去,经过严格的、统一的工序,削磨棱角,变成模样一致的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
一个作家要有忏悔之心,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有道德的评价。这样良心才能保持高度的纯洁,作品变得辽阔、广大。一个写作者,不能只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拓宽阅读的视野,也读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绘画的书。通过知识的积累,把自己磨练得更加敏锐,对事物和人的看法不是形式的了,而是切入内核。
四
文字不仅仅是摹仿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更多的是要观察细腻的人的神情,和对事物的独特发现。每一个文字,饱涨写作者浓烈的情感。
每天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那时,我的想象如同一只鸟儿,在喧闹的街道上飞翔。我跟随着它,跑出很远的地方,我们一同沿着回忆的路,采摘很多花朵。
夜晚是阅读的时候,我讨厌一切书房外的活动。书房是孤独的岛屿,是壮美的山野。我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只想坐在藤椅中,背略略斜在椅背上,借助黑暗中的一盏灯光,静静地读一本书。我在文字的森林中穿行,呼吸精神的空气,听大师们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年地生活。
散文是心灵的敞开,让生命的情感奔流而出,而不是当下的散文对生活的模仿。一些小情调,小忧伤,缺少灵魂的躁动。一个贫血的写作者,只能写出水肿的美丽。
五
罗兰·巴特说:“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故乡。”他的话没有多余的赘言,却撞开了我记忆的大门。敞开的窗子扑进一潮潮的热气,今年我很少打开空调,我在网上接收朋友从故乡发来的照片。那是一些山野之花,土豆花、地瓜花、野百合,还有清晨雾朦艨的小镇,一缕炊烟缓慢地缭绕。罗兰·巴特对故乡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童年的故乡是一朵向日葵,漂泊的人儿是疾飞的蜜蜂,飞到那盘花蕊上采撷。”
作家离开了生活,写出的作品就像豆芽菜,长得漂亮,没有泥土的气味。作家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大地,作品就变得水肿,更谈不上精神了。
一场细雨,淋湿了酷暑中灼热的线条,湿气一潮潮地卷了进来,撞击干燥的空气。我穿行在书中的巴黎,跟随毕加索进出酒馆、餐厅、画室和旧街上,那个时期毕加索在画布上刮起一阵蓝色的风暴。
读书不是为了数量,快餐似地吞吃。读书是用精神排出体内的浮躁、媚俗的毒素,滋养心灵。读书不是做面膜,保护脸面。
写作不是机器,流水线产出产品,然后以最快捷的方式,推向市场出售。创作是生命的爆发,一瞬间,倾泻出激情的活力,用尽全部的情感,去大哭,大唱,大笑,决不是像劣质的电视剧中的演员,在买弄技巧。
丧失了诗性的写作,远离了生活,在复制中写作,不断粘贴,一个人,一群人的作品似曾相识,没有了个性。许多作品靠俗气、起哄,贩卖身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些作家在卖弄花拳绣腿,拉开虚张声势的架子,博得人们一赞。
六
在和蒋蓝的一次对话中,他说:“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好书,而是人们没有深读的耐心,他们至多需要来一点‘心灵鸡汤’。一个人要像铁锚一样慢下来读书,‘比缓慢更缓慢’,似乎就有被时代之船抛弃的危险。”我喜欢这句话,朴实没有赘语,形象非常扎眼。他说出了一种道理,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一本书,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但影响创作,会影响人的一生。读什么书,这是极苛刻的。读书严谨的人,在写作上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读书不是时装秀,跟风似的追求时代的潮流。读书需要心静,在一处僻静的地方,让情感缓慢,静下来。流成一条溪水,涸进文字中去,像蒋蓝的铁锚,紧紧地抓住精神的土地。阅读的目光,跋涉在古典的恬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痕迹。浮躁和虚假被抛进记忆的垃圾箱中,运送到处理厂。我们不要随便丢失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让它们白白地耗费掉。读书是一场战斗,决不能有一点宽容。
七
当代的作家不是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大量的心血,多的是浮光掠影的写作。写作变成功利的机器,不断地开足马力生产。文学失去了丰富的创造力,而是机械地产出,一批批地贴上合格的标签,推向社会。这样的作品没有了生命的鲜活,情感的抚摩,文字中没有了饱满的躁动的激情,那么这个作品不可能是永远的,只能如云烟过眼。
一个作品的完成,就像画家作完一幅画,不要急于装进画框中,挂到墙上向人们炫耀。修改稿子,是一个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力和大量的时间。修改稿子是作家水平的真正体现。文章是润色出来的,一篇文章不经过千锤百练,不可能成为经典。文章的完成,只不过是框架的构成,修饰和装补,需要漫长的“修”和“润”,把充足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使它有了鲜活的能量。
八
立冬了,时间迈着笨重的步子,冲进了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
冬天是让人产生友谊的季节,在寒冷中寻找温暖,一件棉衣,抵挡寒冷的侵袭,一间暖融融的房子,帮助人们度过冬天。从楼道里走出,一下子陷进寒冷的沼泽地,身上的热气,被风撕扯得七零八碎,吹向天边。风像一群饥饿的野兽,一次次地扑来,人是无法逃辟的。
在台灯下,我摊开一叠B5的打印纸,灯的光线充满了激情,在光滑的纸上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旋转的舞步,无声的音乐,把舞会推向高潮。我拿出一支中性笔,一点点地描绘动人的情景。我选择了一双修长的腿,她在疯狂地舞动,我似乎听到带起的风,吹圆了美丽的裙子。我注决到一双手,在空中做出种造型。纤细的手指,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的头。我在B5的纸上,留下一行文字的线条。我的文字爬满了纸的空间。夜已经深了,揿动台灯的开关,收拢一缕缕光线。屋子顿时一片黑暗。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杂志《幼儿教育》读书心得笔记10-14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读书笔记09-30
幼儿园读书笔记大班12-14
赏识教育读书笔记06-06
幼儿园教师的读书笔记06-01
幼儿园教师月读书笔记10-01
美术教育读书笔记06-21
教育读书笔记心得体会05-27
爱的教育感恩读书笔记07-22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初一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