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的评课稿(共10篇)
《尊严》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王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如何通过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他这种尊严,以及从杰克逊大叔和他女儿的谈话中体现自尊的可贵。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这节课能紧紧围绕“尊严”展开,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尊严的含义。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逃难人的语句细细品读,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哈默的句子对比着读,在两种对比强烈的语句中,学生们初步体会了尊严的含义,然后梳理出镇长和哈默的对话以及描写哈默动作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尊严的`含义,通过以上两方面的铺垫,对理解镇长对女儿讲的话的含义就容易多了,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尊严的含义。
(2)在课堂上创设了多个对话引读的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进入了角色,并毫无保留地坦露心声,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今天听了一节区级研究课的试讲——《小虾》第二课时,听课完毕后,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马鞍小学的部分语文老师和西一路的语文老师们展开了交流,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和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方向进行了讨论。
首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并且是可以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经典课文之一。记得支玉恒老师说过,平时的课文学习中要结合习作的知识,交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基调就是讲读课文与习作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点分为两个部分,课文的部分就是要学生通过找出重点词语感受小虾的习性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并且要从朗读中体现出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学生掌握一段话的习作时要使用中心句。由于上学期重点指导了学生准确使用动词的能力,这节课只需巩固这个能力即可,侧重点应放在这些动作的顺序上,像“先、然后、又、直到、才”等等,指导学生把一系列的动词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起来。课后有一个思考题——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结合习作方法来讨论,执教的这位老师提炼出了两个要素,即“认真观察、用词准确”,但我认为还是应着重体现“顺序合理”和“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是因为作者喜欢小虾,才会那么用心的去观察小虾,这是一个前提。
低段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紧紧抓住了这样的教学契机展开的。
一、趣味的引题,事半功倍。
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小朋友做了一个趣味的小游戏。“摸摸你们的小眼睛,摸摸你们的小鼻子,摸摸你们的黑头发,摸摸你们的长尾巴!”(学生大笑,说:我们没有长尾巴)“哦,你们没有尾巴啊。可是昨天与我们见面的小动物课都有尾巴,我们请它们出来,好吗?”这样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趣味的教学,感悟更深。
本堂课的教学脉络相当清晰:游戏激趣——复习旧知——深入研读“比尾巴”主干内容——拓展延伸——写字教学。教师紧扣这样的`教学环节展开趣味教学:
师: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说说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
学生交流比赛项目的时候,教师随机指导读通句子。
师:动物模特儿都准备好了,让我们小评委们来评一评。请我们的小评委公正公平地给这些动物模特儿们颁奖。
学生们纷纷欲试。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特点,运用艺术手段的力量,创造性地把文本的情境“搬”进了教室,把热闹的比赛现场“移”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再现了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之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使他们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乐得学,学得欢,学得成。
三、趣味的拓展,相得益彰。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教师出示老虎、燕子、狗等动物图片,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然后出示句子:谁的尾巴?()的尾巴()。进行说话练习,既是对文本学习的提升,又积极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
四、趣味的朗读,水到渠成。
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汪老师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男女生、师生问答等不同形式的对读。在朗读指导中还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如“长?”“短?”“一把伞?”等。另外比较有特色的是加动作读。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已经对文本一定领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小动物的比尾巴大赛中去,想一想能不能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既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又可作为课间操,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一举双得。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值得商榷的地方:
1、从游戏到复习旧知这个环节的过渡不是很自然,教师的引语容易引起误会,分不清是哪一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给小动物的颁奖过程中,可安排学生边说边颁奖,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要注意细节。写字教学中要注意间架结构的讲解和教学中有一个学生八“松鼠”都读成平舌音,教师没有注意,后来也有几个发音错误。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怎么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周老师先创设情境为准备练习,通过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紧接着出示了尝试题“《作文选每本21元,《词典每本39元,王老师带了84元。》”条件略有变化,自然的引入新知。学生此时已经跃跃欲试,周老师恰到好处的给予他们尝试练习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完成,再指名回答。如果此时周老师能组织一下小组合作探究解题的思路与方法,然后再交流汇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周老师在本节课中以自己亲切的语言,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力求做到先扶后放,把课堂让给学生,利用课件激趣让学生在轻松在课堂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整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走进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学习中,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在这样的情境创设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以及到最后练习中出现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样也体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法。从而使课堂教学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
我听了莫老师《三个儿子》这节课,颇有感触。其实,我们的教学是在不断地磨课中有所改进,以致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莫老师的这一堂课在我二(2)班已试教过,这次的教学明显比上次要精彩的多。下面就浅谈这节课:
1.课题的导入比第一次试教要自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题导入时,让学生回忆一下爸爸妈妈是怎么夸奖我们的?让课文与生活拉近了距离,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妈妈夸孩子的句子。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这样学生不仅从读中理解到文章的大意,还通过“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这次学生品读妈妈夸孩子的话时到位了很多。指导朗读的时间也节省了很多。
2.品读课文,扎实有效。初读课文时就以“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孩子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仔细找找到底是为什么。品读课文时就以“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妈妈的话和三个儿子的表现、行动进行品读。在学习三个妈妈的话时,首先出现前两个妈妈夸自己孩子的话,让学生读,你读懂了什么?那妈妈的感受怎样?再读读,把你感受到的语气读读。让孩子们转化为妈妈的角色,把妈妈的内心是怎样夸自己的孩子的感受读出来,挖掘内心的情感,把情感融入到语句中就能读好了。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读好第一位妈妈的话就紧接着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这里的教学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情感已经挖掘出来了,第二个妈妈稍加点拨就读出来了。由前两位妈妈做铺垫,再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这样学生体会句子就水到渠成了。
执教人:马香玲 评课人:金霞
三月二十号,马老师上了《莲亮叶青青》这篇课文。它主要是讲作者看到莲叶想到了祖母,通过写祖母的两件事情:一,爱莲叶。
二、送莲叶。从而赞美祖母是一个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人。
这节课,主要有我来评,听完课后,感觉她这节课是成功的。当然,在完美的课也有瑕疵。归纳为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恰到好处,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脱俗再加上那悠扬的古筝音乐,真是引人入境,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2、授课条理清晰,主要抓住两件事进行阐述。教学时,教法贴近新课堂,较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了两个问题:找体现祖母爱荷叶的主要句子、找祖母送荷叶的主要句子。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学生汇报,必要时,教师加以指导。这环节的设计,既检测了学生是否已经读懂课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法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学习,读是为了说,说是为了写,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方法单一,大多是齐读,齐读,齐读,还是齐读。第一部分,祖母爱莲叶,重点句子朗读还不够,尤其是那五句话
“当.............时.................”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朗读,从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就更完美了。当然,更多的是学习。篇二:莲叶青青说课稿
《莲叶青青》说课稿(第二课时)龙仙第三小学 肖秀芳
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而且它的另一个任务是传承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改变教学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全体”。教育学生读书之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写为导,导学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素养。
说教材
课文讲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荷叶,一年一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感情浓烈,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受到爱的熏陶。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
尚品质。
说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说教学难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1、抓住主线,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抓住“心生感动”这条主线,通过学生初读—细品—情感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边读边体会这些心生感动的事,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也更容易学生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情境引入,做好情感铺垫。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那田田的莲叶,淡雅的荷花,让学生感受一种恬静、深沉的美,而这又象征着祖母那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
3、自读自悟中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理解情感内容。抓词句的训练和理解是本学段强调的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些重点词句,通过细读品味,思考,自主发现、理解、感悟句子所蕴含的深意,让学生的感悟更贴近文本的思想感情,从而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祖母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
4、以情感朗读贯穿全文,深化感悟。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情感朗读,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这些纯朴的语言当中感受祖母的高贵品质。另外,用多种方式阅读,如:快速浏览、默读、自读、情感读、范读、配乐读等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5、落实读说结合的训练。
在学生边读边感悟的过程中,贯穿读说结合的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交流出来,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读说结合的训练。读说结合是从语言到思想,再从思想到语言的过程,这样的说话过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用“当。。。的时候”来描述祖母怎样做的。
6、升华情感,加深感悟。
在学习领悟文本之后,结合汶川大地震,让学生感受爱,享受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付出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爱无处不在的。这样的延伸把课堂推向
高潮,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在教会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带入情境:
导言:从古到今许多豪门墨客竞相赞美荷花,赞美它的清新脱俗,赞美它的出污泥而不染,荷花以其清新淡雅吸引着人们。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荷花图,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睁大眼睛美美的欣赏吧。(播放配《爱的奉献》音乐的课件)看着这些荷花,你会想到那些好词佳句?
看来荷花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中。当作者也望着这满池的清凉的莲叶时,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动,在匆忙寻找合适的诗句赞美它时,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了祖母的笑脸,祖母淡淡的微笑渐渐清晰,照亮了作者的心,也取代了那些斑驳陆离的绝美佳句,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亲爱的祖母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莲叶青青》。
二、读中感悟,探究课文
1、作者由眼前的景想到人,可以说是触景生情,那么文章到底回忆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习2-4自然段,体会祖母对荷花的喜爱。师:祖母对荷花的喜爱所下的功夫可以说是让
人吃惊,下面读2-4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感受到祖母对莲叶情有独钟,找到之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或者批一批,生汇报:
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以读悟情,以读带讲。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理解。
a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b种藕挑好后,自己一枝枝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c小莲叶要冒尖时,祖母守着不让小孩子们靠近?? d小荷叶长出来了,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可祖母却一脸欣喜,就象看新生的孙子。e 要是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家欣赏。
师:祖母从对河泥的精挑细选,然后一枝枝亲自栽种,到小莲叶冒尖时的细心呵护,再到长出小叶子时的一脸欣喜,一直到莲叶长大后与人分享这份美丽,整个过程倾注祖母太多的精力,看着祖母这样精心地照顾着荷花,你有什么感受?篇三:评课稿 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 4月22日,有幸听了贺月芹老师讲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波斯猫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询问,最后还是不明自快乐是什么。而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燕子、蜜蜂、青蛙的话去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教学。
贺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抓住了三个主要问题来引导:
1、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2、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各是什么?3、课文除了写波斯猫,还写了哪些动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用直线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波斯猫说的话,同桌交流,抓住课文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然后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自己对燕子、蜜蜂、青蛙为什么觉得快乐,而波斯猫却不觉得快乐的理解。学生因为对课文熟悉了,有的学生就说:“燕子一口一口地衔泥来造窝,创造窝的过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乐。”有的学生就说“燕子的窝是自己造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才得到的,所以它很快乐。”有的学生说:“蜜蜂通过千千万万朵花中才来花粉,才可以酿成蜂蜜,他劳动得很辛苦,并且它的劳动创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别快乐。”有的学生就说:“青蛙一天到晚蹦来蹦去捉害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帮助人们保卫庄稼,知道劳动有了回报,就觉得是它最大的快乐。”有的说:“波斯猫不劳动,总依赖主人给它东西吃,所以它不会觉得快乐的。”??这样,通过
读、说,再加上丰富的课件制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尤其是贺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时设计得非常好,和其他小动物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另外,贺老师在课后设计小练笔《找到了快乐的波斯猫》设计得非常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怎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在读中自己感悟出“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非常了不起。
不足之处是:复习导入的时间有点长了;没有采取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课文,如果在教学中能将小练笔《找到了快乐的波斯猫》写的环节时间安排长一点,让学生交流交流自己为波斯猫续写的故事,效果会更好。
《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评课稿
学校:平罗县陶乐二小 姓名:何 淑 萍篇四: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篇一: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莲叶青青》这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来说,的确是一篇极好的>范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进行探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读中探写
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2、前后对照,理解感悟中学习对比写法的妙处。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祖母种荷花和剪荷叶的前后对比,家人思想与祖母思想的对比,荷花长势与孩子病情的对比,对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高大,品质更突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文、上下句对照着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与众不同,进一步体会到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
3、总结中提炼写法。学生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课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课的写法,为写作架起桥找好船。
二、练中学写
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看过的、感受过的、听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篇二: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我们几位年轻老师都上了教研课,我打头阵40分钟过去了,对于我的这堂课我也有许多的想法。
这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莲叶青青》,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我还是比较好的抓住了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五单元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由读、默读等方式对整篇课文有一个认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提炼出,写人写事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在第二环节时,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时,我请学生通过读句子再看图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祖母对于连夜那浓浓的爱,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整堂课上下来,其实还是有不少的遗憾,对于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我首先让学生对于祖母是如何种荷叶在文中进行寻找,学生找出一句就讲一句,这样就使得文章上下文之间缺少了联系进而主次不够分明,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单一的句段的理解,是学生不能真正的深刻的体会祖母对于莲叶的爱。一堂课上下来发现自己许多的问题,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多学习,多请教。
篇三: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就目前四年级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有的学生是苦于没有写作之“米”,而更多的是愁于无写作之路可寻。过河要有桥船,写作文也如此。学生叫苦连天是因为找不到写作文的桥船。有写作文的“米”,学生自然乐于写作,而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固然能写好作文。在教学《莲叶青青》一课时,我们以“寻找桥船”为目标,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研讨主题展开教学,进行探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一、读中探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2、前后对照,理解感悟中学习对比写法的妙处。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祖母种荷花和剪荷叶的前后对比,家人思想与祖母思想的对比,荷花长势与孩子病情的对比,对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伟大,品质更突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文、上下句对照着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与众不同,进一步体会到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
3、总结中提炼写法 学生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课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课的写法,为写作架起桥找好船。
二、练中学写,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看过的、感受过的、听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由于只顾教学的进程,过多地倾向于部分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努力克服这一点。
由于本节课上课时间有限,本人组织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最后总结归纳环节没有进行上,很抱歉没有展现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篇五:《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自主感悟。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
味,悟出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
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
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
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孩子们,瞧,湖面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荷花,有的袅娜地开放着,有的羞涩地打着盹儿,他们犹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古往今来,喜欢荷花的人比比皆是,歌咏荷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孩子们搜集到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谁愿意读读你搜集的诗句。(注意鼓励、调动学生)(声音很美,洪亮,胆大,自信等)孩子们搜集到的描写荷花的诗句真多、真美,有写荷叶的,有写荷花的,有写荷香的,还有写荷花品质、各部分的用途的等。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2′)
1、揭题:孩子们,课前交流的诗句的确很美,可这些班驳陆离的诗句都不
是我要找的,倒是这一池青青的莲叶,(课件,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板书:祖母],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解答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3′)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
[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10′)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
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请注意句中的动作词。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你能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吗?[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大屏幕出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
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相机板书:十分]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指名读课文。
3、(配乐?)引读2―4自然段。
4、【师: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从荷花种植、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20′)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
示,请生读。
(1)仔细阅读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祖母为了给小孩儿治病是怎么做的? 又是怎么说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语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想想你们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
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丝丝地:
点击课件)(看图:出示插图2)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
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
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板书:心地善良]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 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 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 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最大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治疮]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1——2组读,第二次由1——4组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 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把喜爱的荷叶给左邻右舍泡茶喝,给小孩治病→心地善良 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 师:是啊!祖母是如此善良,如此乐于助人,让我们怀着对祖母的崇敬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五段。(生自读)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5′)
1、体会写法。【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甚至有许多人为帮助别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课后,孩子们可以去调查采访,然后以《 的爱》为题,写一篇日记。
吴会利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是一堂精彩的、成功的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教师有较好的驾于课堂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很难组织调控,但是在孙老师的引导下,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很好的调控课堂。
2、教师的语言富有儿童化,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氛围活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品读体验环节,品读的很到位,让学生在语言上、动作表演上得到感染,针对“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让学生保护鸟蛋,爱护小鸟,情感上得到升华,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采用多元化、有特色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5、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说完整话,随时提醒学生的坐姿。
6、对于书写的指导,重点指导走之旁如何写好,并进行作品的.展评,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书写认真的积极性。
我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粗陋的看法:
1、教师出示图片鸟蛋,让学生说一说“鸟蛋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环节可以找两只鸡蛋,让学生触摸,更真切的感受到鸟蛋“凉凉的”“滑滑的”会更好。
2、品读体验环节,品读时,抓住“焦急不安”可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放学了,爸妈来接,接漏了,妈妈的心情会怎么样?”体会鸟妈妈担心孩子的心情。
【教材分析】
一、该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学实验占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必要的准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初二学生来说,在变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于接受。根据学生以上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提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已有观察、对生产技术的已有感性认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约4分钟)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并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投影)
①这种台灯与其它的台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调节旋钮,台灯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③它能够改变亮度的原理是怎样的?
(“导入”中创设了物理情景,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约16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实验探究 学生会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实验小组,启发学生设计出以下3种类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改变导体的材料):如图所示,在A、B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二(改变横截面积):如图所示,在A、B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三(改变长度):如图所示,在A、B间(有鄂鱼夹)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作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评价 让完成以上3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调光台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
台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6.4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正确使用变阻器的学习(约20分钟)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约3分钟)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们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提出问题 (投影)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
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
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板书】
板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易于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符号:4.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的
电阻总是很小。
首先,汪老师能灵活应用“自学、交流、应用”这个模式。在例1的教学中为了解决“比的读写及比的组成部分”的教学,汪老师采用了给学生自学的做法,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可行的学习提示,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给学生自学以引领的作用。同时,在后一次的教学中,汪老师还加入了一个新的自学提示“通过自学,还有其他的发现或者疑惑吗?”简单的一句话,不仅将学生以开放式引导,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在前一次的教学中,学生在最后的练习中对比的前前项和后项的顺序颠倒了。在后一次的教学中,汪老师在例1之后就加了一根彩条的`相关联系,及时巩固了例1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汪老师特别关注细节。在课本中的试一试中,有一个关于洗洁液的题目,考虑到学生在叙述时对“洗洁液”“洗洁水”说的比较绕口,汪老师将此题修改为蜂蜜水。在教学之后,汪老师又考虑到蜂蜜水的相关分子问题,在后一次的教学中改为“想要调制2杯不同浓度的糖水”,这样不仅不会出现回答绕口的问题,就连糖分子的问题也克服了。
另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汪老师果断地删除了一些内容,这样使得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加突出,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尊严》的评课稿】推荐阅读:
关于尊严作文小学06-17
生命的尊严作文06-18
作文:读《尊严》有感06-19
为了生命的尊严06-24
尊严的一面作文07-07
写尊严作文600字06-21
有关尊严的格言警句06-24
【精华】维护尊严的作文06-28
以尊严为话题作文07-23
什么是生命的尊严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