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精选8篇)
那天,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因为这文言文的篇幅很长,里面的方位词语又多,所以很难理解它的内容。于是刘老师就在我们班上挑了三个体型不同的男同学,分别来扮演《核舟记》里的苏东坡,鲁直和佛印,然后又请了一位女同学来读课文,三位男同学来演,一幕小型的课本剧就开始了。
我们的老师当“导演”还真当得有模有样的,女同学念一句,老师就让他们换个姿势,有一句是说:“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然后老师就让扮演东坡的那个同学把手放在扮演鲁直的那个同学的背上,那位同学笨拙的动作把我们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更有趣的是,由我们班虚胖的“活宝”表演的佛印“袒胸露乳”笑意盈盈,惟妙惟肖。同学们起先是在座位上看,觉得不过瘾,又干脆站起来看,后来,直接下位跑到老师的身旁看他们表演,同学们中不时的爆发出欢乐的笑声。
还有一个情节是令我最记忆犹新的,女同学念到“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时,见四下没有“佛珠”,刘老师机灵一动,干脆把一同学的旧胶布拉断,戴在那位演佛印的同学的左臂上。这时同学们笑得前合后仰。
在这次语文课中,老师用课本剧的形式,使我们理解这一篇很长的文言文,使我们在背书时,能很快产生联想,从而使我们记忆得更准确,更迅速。
新课伊始, 我声情并茂地导入:“同学们, 在我们生活之中, 好与坏, 福与祸是并存的, 我们往往喜爱好的事物, 厌恶坏的事物, 但是, 毕竟坏的事物不会因为我们的厌恶而消失, 我们又该如何客观对待好与坏、福与祸呢?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看看边塞的这位老人是怎么处理福与祸的?”紧接着的文学常识提问, 字词积累等环节进展得都很顺利, 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很高, 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在理解品析课文的一个环节中, 我问学生文中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时, 一阵短暂的沉闷后, 我班的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 我有个问题不明白, 就是这个‘塞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提问的是我们班这学期新转来的学生小芳。小芳性格开朗, 语文学习很认真, 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引导说:“你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么?”我想她一定会说塞翁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可是她却说:“我觉得他是一个迷信的老人, 因为文中说塞翁是‘善术者’, 即精通术数的人, ‘术’指的是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我顿时觉得有些意外, 这时候听课的教师和学生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我们两个人的身上, 大家都在等待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坦白讲备课的时候, 我忽略了这个知识点, 我以前理解就是“边塞有一个擅长骑马的老人”, “术”就是“骑马的技术”, 而书上关于“术”的解释却与我的理解大相径庭。显然我原来的理解是错误的, 那么此时我又该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呢?十来年的语文教学使我也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但是, 今天的课堂情形却让我始料不及, 是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是……我突然想起古代的“六艺”, 它们是“礼乐射御书数”, 它们都是古人的技能, 于是我解释到:“‘术’是一种占卜的技能, 是古代能人所为, 塞翁是古代的一个能人。”当然, 我并不满意自己的回答, 小芳似懂非懂地坐下了。毫无疑问, 这个回答是很牵强的。
课后, 我向同组的老师请教了这个问题, 并且查阅了资料, “术, 术数, 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 如看相、占卜等”。我错了!此“术”非彼“数”, 我不应该简单地把塞翁定义成古代的能人。如果课前我能够更充分地做好准备, 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就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塞翁是古代一位精通术数的预测者, 而不能简单的把他定义为一个迷信的人。他能够忘身物外, 乐天知命, 不以得失为怀, 这样的修养决不仅仅是一个迷信者所为。塞翁是一个大智者, 他教会我们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如果这样来解答, 我想就不会出现当时的尴尬场面, 也不会留有遗憾了。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作为教师, 我们对待知识更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来不得半点虚伪。这节尴尬的语文课给了我深刻的教训。
看来,我活跃课堂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于是,我说:“看来大家都吐槽了自己的爸妈,这样,我今天也来‘自黑一把,吐槽我的爸妈。”一听我这样说,学生立即睁大了眼睛,全都把我盯得紧紧的。我开始讲述了老爸和老妈的故事,讲到老爸潮流得很,六十多岁了还在玩微信、QQ;讲到妈妈一直把我带在身边,等我儿子出生后,我就被儿子取代了;讲到妈妈在我读书期间一直天天早上给我做早饭,非要我吃最不喜欢吃的荷包蛋和面条;讲到老爸老妈一直拌嘴却磕磕碰碰地生活到现在;讲到现在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是每天晚上回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灯下吃晚饭的时候。孩子们没有了议论声,全都静静的坐在座位上。接着,我总结到:“现在的你们也许还体会不到父母的好。在你十几岁的时候,朋友最重要,父母不重要;在你二十几岁的时候,恋人最重要,父母不重要;在你三十几岁的时候,孩子最重要,父母不重要;当你四十几岁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我没有说完,有学生在轻轻地说:“父母很重要。”教室里安静得很,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呼吸声。孩子们的脸上都没了笑容,很严肃,有些女生的眼圈红了。
我说:“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你父母做过的最感动你的事情。”孩子们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沉浸在了回忆中。五分钟后,我说:“现在,有同学愿意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她家里的亲情故事吗?”一个女生举起手来。她讲述了家里不愉快的一幕:爷爷在饭桌上数落邻居的不是,她忍不住顶了一句嘴,爷爷大发雷霆,咆哮起来,奶奶和妈妈只能低头抹眼泪,是她的爸爸把她拉回房间,用宽厚的肩膀给了她依靠。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类“家庭丑闻”,学生是不会愿意启齿的,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我表扬了她,愿意和我们分享她感受到的亲情。接着又有一个男生讲了他爷爷的故事:他爷爷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平时住在老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偶尔到他家里玩,却客气得很,像对待客人一样,让他心里特别不好受。其他学生也在频频点头,还有个别女生在悄悄地揉眼睛。
看看这节课的时间差不多了,我布置了本次的作文。这次,学生们再也没有吐槽之声了,连刚刚起来吐槽父母的两个学生也低下头静静地思考起来了。
后记:两天后,作文交上来了。效果出乎我的意料,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实现了。
学生作文片段:
《父母的聆听》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爸爸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爱的体现。爸妈正是以聆听的方式引导着我,使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长大成人。没有他们的聆听,我或许要晚懂事好几年,也许会自卑,亦或是带着一身的缺陷走完一生。用心聆听,我听到了爸爸妈妈的真爱。”
《有爱才有家》
“我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虽然我的家庭不怎么富裕,但就像温室一样,充满着阳光,温润的空气,肥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有爱的养料催促我的成长,暖人的日光温暖我的心扉。”
《我的妈妈》
“妈妈的爱在菜肴中,甜美滋润的味道永生难忘;妈妈的爱在环境中,温馨整洁的小屋拨动心弦;妈妈的爱在心中,和蔼可亲的笑容永世长存。”
今天,我们上了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它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难忘。
记得那节课,我们聊了一个话题。话题是:学习汉字的乐趣。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聊一聊学习汉字的乐趣。”老师说。
有同学说:“好。”
“请同学们写一写‘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老师又说。
大家一听,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大家看,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
“部首(偏旁)不一样。”大家异口同声的说。
接着,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汉字构造的基本特征,还讲了字形、字义……老师一可气讲了很多,说得我一个劲儿点头。
最后,老师和我们一起说了好多学习汉字的乐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还聊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下课了,我们在这节课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从跨进小学的大门起,我上过许许多多门课,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有妙趣横生的数学课,还有奥妙无穷的科学课„„其中令我难忘的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
“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急忙跑进教室,坐到座位上,准备上课。刘老师说:“今天这节课我不讲了,由同学们来讲,我来当学生”。“好”!同学们异口同声道,台下一片欢呼。
开始分工了,每一组讲解一首,我们组讲第二首《马》。同学们在小组里认真的学习着。我们组也投入到紧张的心情中,在分配任务时,发生了争执,每人都想说那句,于是大家都想到了友善待人,纷纷道歉起来。不一会儿,分工就被我们搞定了,大家赶紧做好。排练结束后第一组的“小老师”上场了,这里有语文天才——王子轩,这可给我压力大了!他们组讲课内容是《少年行》,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组朗读的非常有感情,有头有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该我们组上场了,我紧张的心情就快要跳出来了!当我们组给全班同学讲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在听我们讲。有时我说错时,我们组的其他同学就帮我慢慢填好,我欣慰地对她笑了笑。“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我鼓起勇气问道,刚开始
一、两个,后来五、六个都举起手来,同学们问我们各方面有关这首诗知识我们都能对答如流。评价时同学们说我们组讲得真不错,我心里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
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含义。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收获了硕大的果实更收获了团结的无价精神!你们说,这节语文课,我能不难忘吗?
课前备好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选择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语文》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这些都要求语文课堂做到: (1)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2) 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 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突出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的:
学生中普遍存在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思维定势等问题, 通过这一类型的课堂, 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听取别人的观点来扩展自己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实施过程:
在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 伴着丁建华朗诵的《雪花的快乐》, 一节语文课开始了。欣赏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 倾听着丁建华声情并茂的朗诵, 看得出来, 学生异常兴奋。
教师:哪个同学能说说雪的特点。
来晓军:雪是白色的。
赵瑞香:雪是六角形的。
郭明明:气温很低才会下雪。
徐婷婷:确切地说, 气温要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才会下雪。
董淑珍:气温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形成雪花。
张奎兵:雪是颗粒状的, 或者也可以说晶体状。
学生的发言越来越踊跃, 气氛也越来越热烈。
教师:我们说了这么多雪的特点, 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过的下定义方法给雪下一个定义。 (短句变长句是高考考查的一个知识点) 学生开始认真地思考, 然后讨论。
谢宗记:我认为, 雪属于晶体, 句子主干应该是:雪是晶体。雪的其他特点都做晶体的定语。
教师:雪的这些特点应该怎么安排顺序呢?
徐从凯:应该把气温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放在第一位, 因为它是雪形成的条件。
杨明香:我认为应该把水蒸气放在第一位。
刘培喜:我是这样安排的,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降低到零摄度时以下时凝结而成的白色六角形晶体。
张文广:我认为应该把六角形提到白色之前,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降低到零摄度以下时凝结而成的六角形的白色晶体。
学生一致通过这种看法, 查找词典比较, 学生发现词典上关于雪的特点他们都想到了, 于是更加兴奋。教师乘兴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教师:雪是古典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你能想到一些关于雪的诗文名句吗?
张万三:陈毅的《青松》中“大雪压青松”。
杨明明: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不过我不知道作者是谁。
她的回答引来善意的笑声。
教师:谁能帮杨明明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谢宗记:这是李白的《北风行》中写雪的名句。
周丽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有“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刘培喜: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这句诗虽未点明“雪”字, 却更形象地写出了下雪的壮观景象, 这是用南方春景写北方雪景。
她的分析迎来阵阵喝彩声。
张文广:我也想说一句, 只不过不是诗歌中的, 《水浒》中有一句“那雪下得正紧”, 我感觉“紧”字用得很到位……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我也想到了一首与雪有关的诗,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学生七嘴八舌地背起来: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教师:天晚了, 眼看就要下雪了, 两位好朋友围着火炉, 喝着新酿的美酒, 也许室外真的就飘起了雪花, 但室内却是那样的温暖和谐。试想,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所以, 雪总是与浪漫、美好联系在一起, 那么, 请同学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雪中会发生什么美丽动人的故事呢?有五分钟的时间思考。
蒲洪娟:雪花飞舞的世界显得格外美丽, 让我激动的不仅仅是这白茫茫的世界, 还有刚出世的小羊羔。或许它对这银白的世界太好奇了吧, 老想站起来走走, 可总是一次又一次跌倒。羊妈妈站在一边, 不断地舔着小羊羔湿漉漉的身子。
小羊羔刚晃悠悠站起来走了几步, 羊妈妈就走过去, 于是小羊羔趴在妈妈身边, 羊妈妈就努力贴近自己的孩子, 或许是怕它冻着吧。在这个雪花纷飞的圣洁世界里, 我懂得了一种更圣洁的真情———母爱。
孟祥新:大雪纷纷, 上苍送给人们一个银白的世界;北风阵阵, 上苍也给邮递员出了一道心灵的难题。他, 选择了上路, 因为他知道, 手中握的也许是人们的期盼, 也许是至关重要的消息, 也许是……白雪依旧下个不停, 路更难走了, 他的步履也更加艰难了。望着遥远的小村落, 他艰难的挪动着……我觉得, 雪中最美丽的故事, 就是邮递员的身影。
谢洪洋: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比以往来得早、来得大, 厚重的雪花铺落在笔直的马路上, 洒落在屋顶、枯树上。———啪, 远处一位骑车的大伯摔倒在光滑的马路上, 行人赶紧把他扶了起来, 并互相告诫着“路滑, 小心点”。多么美丽的一幕, 我不仅想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刘培喜:雪儿一生也不会见到雪, 因为她看不见。我知道, 她想看雪, 尤其想和我们一起打雪仗, 堆雪人。可她怕, 怕别人嘲笑她。于是, 在一次大雪纷飞中, 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几个孩子手冻得通红, 却高兴的唱着歌在堆雪人。其中一个弱小的小女孩在其他孩子的帮助下摸索着堆雪人, 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当雪儿说那是她感到最幸福的时候时, 我感到我们做的是雪中最美丽的故事。
谢宗记:“哥哥, 我冷。”大雪纷飞中, 一个小女孩颤抖着望着站在她身边的小男孩。“给你, 穿上我的衣服就不冷了。”小男孩把自己单薄的破衣服递给她。他们是一对孤儿, 流浪在圣诞节前夜落雪的街头。“哥哥, 你说圣诞老人会给我们送礼物吗?”“一定会的, 圣诞老人会给我们带来厚衣服、好吃的食物……”妹妹已经在哥哥的怀里睡找了, 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发出均匀的呼吸, 只有无边的夜雪安静、宁谧……虽然这是一个带点凄凉的故事, 但雪中的兄妹情, 却让人感到是那么的美丽……
一、案例描述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闰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闰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生一: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生二: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代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木偶”般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二、收获与反思
纵观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特点,我以为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要: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
1.“美”的舞台。可以这样说,“美”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灵魂。余老师每一堂课的设计都以“美”为原点来构思的。其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2.“块”的碰撞。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板块式思路为主,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碰撞。所谓“板块式思路”,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几个“板块”,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有机地整合,其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便是几个板块的浑然一体。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故乡》的教学思路“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形成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3.“品”的海洋。有了“美”为灵魂,有了“板块”做框架,那么完成一节课还得运用手段或方法,这便是“品”——品读、品析。教学《故乡》中的“品析”有三步: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品析”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它是建立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教学《故乡》,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品读、品析,这节课一定是一堂富有生气的、有血有肉的课。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突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给了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抓手”,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
【一节语文课】推荐阅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05-30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10-14
初三第一节语文课06-15
高二第一节语文课09-29
九年级第一节语文课10-14
高三语文老师第一节课07-09
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05-28
听了一节作文课的心得体会06-17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07-12
语文课外的语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