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j教案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j教案(精选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j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目标:读通读顺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思考:魏格纳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多媒体出示世界地图,指导学生观察,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交流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呢?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四、以文帯文

要求:阅读下文,思考X射线是怎样发现的?

X射线的发现

当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常常要给我们做X光透视。

X光是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它的穿透力非常强。它能穿过我们的心脏,穿过肺脏,却穿不透我们的骨骼。当我们站在透视机前时,医生从透视机的荧光屏上,可以看到我们身体器官的轮廓:骨骼是白色的,心脏、肺脏是暗灰色的。如果哪个部位有病,就会出现特殊的阴影。

瞧,X射线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射线。它是德国科学家伦琴最先发现的。伦琴17岁时离开学校后,他坚持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几年以后,他又获得了博士学位,当上了一名大学教师。

1895年11月8日晚上,伦琴离开实验室回家时想起忘了关电源,便转身回实验室。一进门,他就直奔电源的方向。忽然,他看到桌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张感光纸。

伦琴知道,感光纸是不会自己发光的,只有受到光照时,它才能放出幽幽的冷光。他感到奇怪: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黑暗中,伦琴开始搜索可疑的发光物。找来找去,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他关掉了放电管的电源,那幽幽的冷光立刻消失了。

“哈,原来是你在捣鬼!”伦琴一把抓住放电管。他注意到放电管外面包着厚厚的黑纸。“就算是放电管发光,也不会穿透黑纸呀!”伦琴感到疑惑,“难道说,放电管放出了能穿透黑纸的射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从那以后,伦琴整天守在实验室中,白天黑夜地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放电管确实能放出一种神奇的射线。这种射线不仅能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伦琴把这种奇妙的射线叫做X射线。

一天,伦琴的妻子来到实验室,伦琴请她帮助按住底片。他的妻子伸出手,压在包底片的黑纸上。伦琴用放电管照射了一会儿,便去冲洗底片。当他看到冲洗好的底片时,惊讶地张大了嘴:底片上出现了人手的骨骼!那是他妻子的手,无名指上还有戒指的影子。

这样看来,X射线能穿透人体,但不能穿透骨头。

很快,各种报纸和杂志上都登载了这张手骨的照片。一开始,人们对X射线感到害怕,但没出几星期就传来了关于X射线的好消息:X射线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伤的位置。渐渐地,X射线透视机成了医院离不开的仪器。

伦琴为人类立了大功,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其实,早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17年前,法国的克鲁克斯就注意到,照相底片放在放电管旁边会变模糊。他以为是底片没有包好而漏了光,把这个现象放过去了。美国的古兹皮德也曾看到,使用放电管后照相底片会发黑,他也没有理会这个现象。后来,德国的勒纳德观察到在放电管附近出现了冷光,但是他也懒得去理它。他们都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2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 篇3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世界上很大的轰动,我也不由得被他的细致发现与不轻易改变想法所打动。

在偶然的一次观察中,魏格纳发现了“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这个结论,并矢志不移的去观察、询问。最终确定了结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是的,魏格纳通过他的细致,找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大发现,并坚持不懈的去找到了如此之多的观点!他不正是有了这两个法宝,才会有这么大的发现吗?

正在学习中的我们,更应该在细致与坚持不懈两方面做出提高,才会有更高的提升!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2

我喜欢阅读,特别喜欢看一些著名科学家、学者的故事。每次读完他们的故事,我的内心都感慨万千,因为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

暑假的一天,我饶有兴致地读着《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我被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将会是什么样的发现呢?一个个问号如同淘气的孩子在我的脑海里跳跃起来。带着好奇心,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主人公魏格纳年轻时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这对天性好动的他来讲可是个难以煎熬的事情。他因为觉得无聊就在地图上用手指画大洋洲、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画着画着,他发现南美洲的巴西一块突出的地方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形状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是巧合吗?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想,是不是大陆漂移造成的?因为他比别人多想一步,并付诸实际行动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经过不断考证和多方验证,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妈妈见我前面看得这么入神,也细细地品读了这片文章。看后,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对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现象,大家常因为熟视无睹,发现不了其中的奥秘。但只要你留心,并比别人多想一步,就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将会使你受益一生。”

是呀,回想我读过的那么多名人故事,正是因为“多想一步”,成就了他们的伟业。

例如,斐赛司博士发现他家的母猫总是喜欢在有阳光的地方睡午觉,这说明光和热对猫有好处。斐赛司博士想:那光和热对人也有好处吧?这个想法在他脑子里闪了一下,就这么一闪,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他因此也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当今社会,人们更是利用这日光疗法来增强体质,预防佝偻病和骨软化等疾病。

莱特兄弟一次在追断线的风筝时,旁人说如果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蓝天就能抓到风筝了。莱特兄弟想:对呀,何不尝试一下让自己飞起来?正因为他们多想一步,有了这个梦想,便有了成功的起点。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终于获得成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此诞生。从此,人类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俯瞰大地。

还有,牛顿在树下休息时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苹果不往上掉呢?”因为他的“多想一步”,发现了“地心引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

妈妈说科学发现如此,在学习知识上也应如此。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要牢记古人的谆谆教诲,更要向那些“伟人”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多思、多学、多问。譬如学习成语知识,不光要知道成语的原意,也要了解成语的出处,再了解一下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最后想想该怎么造句,使得成语的意思贴切。学习古诗文,不仅要理解诗文的意思,更要了解作者写这诗文时的时代背景。学习数学的时候,多想想解题的方法,什么样的解题思路是最简便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虽然我只是小小的一叶小舟,但是我想只要学会深入思考,定能让自己变得博闻强识,思维敏捷。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蕴含了一个多么耐人深思的道理---多想一步,这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3

我今天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课,感受颇深,作文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

课文主要讲了1910年,魏格纳住进了医院。他在这里非常无聊,就站起来用食指画大陆的海岸线。可这一画没白画,魏格纳发现了地球上所有大陆块的海岸线都可以较为吻合的在一起。第二天,魏格纳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大科学家柯彭教授,可是教授却让他打消这个念头。可魏格纳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又做了很多考察。终于在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我叹服魏格纳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小学生中。没有多少人具有这种精神,而我就在暑假中得到了一次锤炼。一次妈妈为我冻了一号电池大的冰块,我用手抓了15分钟,虽然手冻的没了知觉,但我坚持下来了。从这件事情我体会到,只要坚持不懈,没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坚持早读,那我们读课文一定又优美又生动,读后感《作文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如果我们每天坚持写钢笔字,那我们的字一定又大又美。如果我们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定会非常健壮。

我叹服他勤于观察的精神,在科学上,我们就应该富有这种精神。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奇妙的细菌世界。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校园是多么美好、可爱。如果缺乏这种观察,你就会变成一个粗枝大叶的人。

我叹服他的仔细思考的精神,如果他不仔细思考,就不会发现在远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会成了今天的各个大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4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太过精细的备课。只是备了一个教学流程,大致了解教学目的,想要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就没有过多的去想了。整堂多数时间是让学生自己围绕课文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和小组同学解决。学生也完成的挺快的,可等学生汇报完,剩下的时间有不多了。所以本来要把魏格纳的三次发现再进行分析的,由于时间关系只好往下讲,后面也是让学生找句子来谈体会。站起来的学生回答的都挺好,可总感觉一部分同学没有跟上来,觉得学生学的不扎实。为什么我上课的时间不够,耽误在哪了?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是在上课伊始,我发现我导入正课太慢,前面花的时间过长。这样没有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会有散漫的态度;还有可能我题外的话也说多了,没有集中在上课,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这就需要充分的备课、钻研教材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就是讲到魏格纳是个有恒心、坚持不懈的人时,大多学生都找到课文第七段中的句子来回答,而锦瑜却从第一自然段中的19和最后一段的19进行比较知道的,这一点连我在备课的时候都没发现。经常说学生偷懒,我自己有何曾不是呢?但教学中真的是不能偷懒呀!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j教案 篇5

课文主要讲了1910年,魏格纳住进了医院。他在这里非常无聊,就站起来用食指画大陆的海岸线。可这一画没白画,魏格纳发现了地球上所有大陆块的海岸线都可以较为吻合的在一起。第二天,魏格纳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大科学家柯彭教授,可是教授却让他打消这个念头。可魏格纳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又做了很多考察。终于在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我叹服魏格纳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小学生中。没有多少人具有这种精神,而我就在暑假中得到了一次锤炼。一次妈妈为我冻了一号电池大的冰块,我用手抓了15分钟,虽然手冻的没了知觉,但我坚持下来了。从这件事情我体会到,只要坚持不懈,没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坚持早读,那我们读课文一定又优美又生动,读后感《作文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如果我们每天坚持写钢笔字,那我们的字一定又大又美。如果我们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定会非常健壮。

我叹服他勤于观察的精神,在科学上,我们就应该富有这种精神。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奇妙的细菌世界。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校园是多么美好、可爱。如果缺乏这种观察,你就会变成一个粗枝大叶的人。

我叹服他的仔细思考的精神,如果他不仔细思考,就不会发现在远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会成了今天的各个大陆。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就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他就是我学习榜样中的一个,我也要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设计 篇6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重要意义。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在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察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刚才的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a: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b: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c: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迁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讨论: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交流并归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相关资料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j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个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示,通过反复的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雷奈克医生看到病人痛苦的死去,便整日思索如何及早发现人体内因疾病出现的异常变化。第二自然段写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第三自然段写雷奈克靠着这种小木棍为病人诊断。第四自然段写雷奈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从雷奈克在生活中发现难题,萌发解决难题的构思,到偶然的发现,最后通过反复的实验终于获得成果,叙述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能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读文,能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2.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画笔、白纸。教学过程:

一、实物揭题,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问:这是什么?

边板书:听诊器,边问:谁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对它的了解?

2.引导质疑:看到这听诊器,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发明?怎样发明的?„„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板书:世界上第一个,及问题)

3.揭题,读题。教师过渡: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的经过,认真读这一课,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实物揭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听诊器的了解,唤起学生对听诊器的感性认识,明白它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为学习后文作铺垫。然后再以实物质疑,学生自然会对“谁发明了听诊器”、“听诊器的发明过程”等产生好奇,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形状。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上面提出的问题。

2.检查朗读(采用轮读的方式),根据朗读的情况适时正音、正句,思:是谁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

3.交流:

是谁发明的?(板书:雷奈克,指读、齐读正音)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你能否画一张简图来介绍?

指名板画,其余学生自画。

以书本内容为依据,讨论是否正确,并指名介绍听诊器的形状。(正形:喇叭状)

4.小结:能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认真阅读的结果。

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目的比较明确,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同时,以一个问题的解决为例,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读书,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三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还占上风,通过读一读,画一画,再介绍的方式,对第一个听诊器的外形有了了解,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默读,思:为什么要发明?怎样发明的?分别是课文哪些段落的内容?

2.交流,弄清这些内容相应的段落。

3.小结课文的先后内容。

《课标》指出:中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找出内容相应的段落,能增强读书的针对性,而教师适时的小结,又暗示了课文的条理清晰,叙述清楚。常此以往,对学生的习作有潜移默化之作用。

四、读第一部分,弄清起因。

1.指读,思考原因。

2.讨论:

出示: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理解:异常。

用“如果„„就„„”练说话。

如果内脏运动出现了异常,就。

如果能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就。

如果能及时诊断,就。

如果能治疗肺结核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中也要增强思辨能力的培养,此环节中,抓住一重点句为生发点,让学生环环相扣地推理,领会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收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

五、读第二部分,弄清发明的经过。

1.自读,思发明的经过。

2.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组讨论,大堂交流、评议。)

3.同桌配合做游戏:一生用手指轻划桌子,一生用耳朵紧贴课桌听,亲身感受。

4.用“果然”说刚才的游戏。

5.引读第2——4节,并适时启发想象:

(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想象:这时,他会想:)他高兴极了。他把小木棍的一头,另一头。啊!(指导读出惊喜。)(想象:这时,雷奈克)就这样,然后。以后,雷奈克又发现。于是,他,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6.复述发明的经过。

体验是少年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而且,体验后,人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做游戏,得到体验,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此时,用“果然”造句,就水到渠成了。而引读想象,则加深了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精神的体会。两次讲述发明的经过,第一次侧重于讲清经过的梗概,第二次,则侧重于创造性的复述,有了质的飞跃。

六、再读,感悟雷奈克的精神,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用喜欢的方式再次读文,说说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交流,体会、学习雷奈克爱观察,肯动脑,爱百姓,爱事业的精神。

3.小结:任何的发明创造都不是偶然的,都需要不懈地观察与研究。小朋友只要勤于观察、研究,就会有收获。

由部分再回归到整体,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想说些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的交流,能使学生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精神有更清晰、更深刻的感悟,激发了立志向雷奈克学习的愿望,情感得以升华。

七、教学生字词。

1.指读。

2.限时默记。

3.交流记字方法,个别正形:状、诊、肺

4.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形,注意占位的特点。

限时学习、限时记忆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中安排学生限时记字,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八、作业。

1.抄写词语。

2.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把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讲给父母听,请他们评分。

4.搜集、阅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j教案 篇8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上一篇:三一交通安全主题班会下一篇:结婚证补办证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