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实施反思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化教育实施反思(共8篇)

小班化教育实施反思 篇1

秦家庙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已经半学期了,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探讨了解,整体感觉“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和推广已全面实行,课堂活力不断增强,课间活动丰富多彩,课业负担剔除了机械重复的压力,学生的书包轻了,脸上的笑靥更加可爱迷人了。“小班化教育”,可以说让孩子半学期的童年生活快乐了许多。

我随机抽秦家庙小学三年级学生佘煊调查:

问:你觉得学校这学期最大的变化是啥?

答:白吃早餐,还有能玩美,学校有玩具。

问:再愁完不成作业吗?

答:不愁,课堂上就完成了。

问:你喜欢现在的学校还是以前的?

答:喜欢学校一直像现在一样。

走访一位农村妇女,孩子在该校读书。

问:你的孩子这学期有啥变化吗?

答:哦,以前愁上学,现在爱到学校,再就是这学期没有家庭作业,爱玩的很。

问:你赞成现在的教育方法吗?

答:好是好的很,给娃娃管的开水,吃早餐,听说教室里布置的好得很,就怕影响了学习。

这个简单的调查,就可窥一斑。“小班化教育”的初期目标基本实现,可以说孩子的笑脸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因为,我们的最终理想,是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是,随着这次学校中期考试的结束,总体看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有下降趋势。一开始家长和我们共同担忧的问题真的摆在眼前了。

和他们的教师和校长、部分学生交谈了解,我感觉造成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诸如:活力课堂的模式有些教师还操作不到位、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待完善、课堂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和评价机制发挥不好、课业减轻后对知识的巩固没有时间做、放弃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对“小班化教育”下如何抓教学质量没有经验、没

有引导好学生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等,总之来说,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必然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施,从理念上可以说是推倒重建的,那么,最先影响到的就是教学成绩。除了一开始教师全身投入导致精力分散外,主要是经验和方法不足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不断研究的问题。“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是个长期过程,要不断完善,那么,其效果更是潜移默化的一个长期效果。试想,如果半年就达到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话,那一定是在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真的可以说是百年树人的过程。

应对策略

一、正视问题,认真探讨。

没有一帆风顺的教改,只有不断完善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各校领导要组织广大教师寻找导致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归纳梳理,然后逐项讨论,寻找改进办法。对于解决不了的思路和方法问题,及时上报学区“专家小组”和县局“专家小组”求教,务求及时解决思路和方法问题。

二、力求实践,不断完善。

在“小班化教育”改革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线教师,因为他们是实践者。那么,对于出现的问题,他们也是最后完善的实施者。所以各校要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总结前半期“小班化教育”的得与失,让他们畅所欲言的总结“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苦与乐、点滴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大的问题布置给教师专题研究,最终以教学论文的形式呈现。

三、加大宣传,家校共建。

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创建实施以来,虽然我们积极对外宣传,但是只是形式上的,还没有一次真正意义的向家长宣传其教育思想内涵,尤其理念的变化。家长不理解、不支持,那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就只是转变了“小班化教学”,对“小班化教育”而言,那是残缺的。所以,近期各校要利用家长会,把“小班化教育”理念作为家长课教学内容,积极向广大家长宣传、讲解,力求家长支持配合,达成共识,家校一个口气,补台而不拆台,教育效果才会一贯、持续。尤其要让家长认识这次成绩下降,不是“小班化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创建中由于缺乏经验、实施不力等的问题,取得他们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小班化教育”才会日见成效。

总之,只要我们面对现状,群策群力,及时发现,不断完善的话,“小班化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班化教育实施反思 篇2

一、十五年来开展小班化教育的成绩与经验

1. 小班化教育影响到全国广大中小学

在我国, 从1997年开始小班化教育, 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实施以来, 经历了试验期 (1997~1999年) 、推广期 (2000~2005年) 、滞缓期 (2006年以后) 等三个阶段[3], 到现在小班化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广泛开展起来, 而且伴随课程改革,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正在逐步深入。小班化教育从大城市逐渐辐射到中小城市, 从城市逐渐延伸到农村, 就目前情况看, 小班化教育是十分受欢迎的, 已经影响到广大中小学。

2. 小班化教育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小班化教育的实施, 教室中学生位置, 包括课桌椅之间的合理摆放, 人数的减少,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加, 而且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作业负担与学习包袱减轻, 让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因此“教室里充满了一种温馨、欢乐的气氛, 充满情趣和人情味。”[4]

3. 小班化教育理念逐渐形成

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 各个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通过自己学校理念来进行小班化教育, 如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育主要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进步, 每位教师都成长, 每所学校都发展”。[5]

“5+1”小班化教育模式:5个教育愿景——“微笑每一个, 健康每一个, 智慧每一个, 创新每一个, 高尚每一个”;1个教育策略——“关注每一个”。

小班化教育内核:“活力小班”。活力不仅表现在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活动中, 更表现为教师有激情地教和学生有激情地学;不仅表现为教师教的研究深度, 更表现为学生学的思维深刻性和活跃程度。

4. 小班化教育逐渐被社会所认同

大班化教育背景下, 学生人数多, 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也是固定的“秧田式”, 这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交流, 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然而, 在小班化教育下教学组织形式发生改变, 已经形成了活动座位, 方便学生的交流与经验分享。同时, 小班化教育能增加学生的关照程度, 依据“教育关照度=周上课时数×上课单位时间班级编制标准÷60”。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在小班化教育中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和教师的关照, 因此, 小班化教育也获得了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士的认同。

5. 教师基本具备了小班化教育的经验

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断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一般来说, 教师能更加轻松应对小班化的学生, 能更好去开展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并且, 教师在小班化教育中能减少作业的批改, 获得更多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精力, 能更好获得教师职业幸福感, 实现其专业成长。

6. 小班化教育研究逐步增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就一直不断进行着, 有学者从教育实践的视角来思考, 探讨小班化教育的现状;有些学者从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来思索;还有的学者对小班化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小班化教育逐渐地重视, 其研究不断增加。

二、小班化教育的模糊认识

1. 小班化教育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

在规模效应的理论指导下, 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 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 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等弊端, 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这是小班化教育坚决反对的, 这是对规模效应的一种背离。但是否具有了小班化教育就一定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呢?一个学校进行小班化教育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为教育质量提高的影响因素太多, 而小班化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因此, 我们在探讨小班化教育的优势与大班化教育的劣势之时, 不能武断地认为小班化教育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

2. 小班化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

有些人认为, 将大班化学生人数减少, 将学生的座位变动, 形成“小班化”教育, 就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对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来说, 不管是大班化教育还是小班化教育, 关键在于形成优质的教育理念, 能“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 即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6]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这样的教育才是个性化教育。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小班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划等号, 而是需要充分认识个性化教育与小班化教育的实质。

3. 小班化教育能解决大班化教育中的所有问题

小班化教育与大班化教育由于经济学背景、社会学背景、教育学背景的差异[7], 在资源配置、教学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小班化教育具有其明显的优势与特点, 但是我们能认为小班化教育会解决大班化教育的所有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小班化教育仍然是一种班级授课制, 尽管能在人数减少、改变过去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局面、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方面有所改善, 但是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的变化, 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 并不能解决好大班化教育条件下的所有问题。

4. 小班化教育是唯一的教育组织形式

当前, 在小班化教育日益受到推崇的情况下, 有些人认为小班化教育是对大班化进行改革唯一的教育组织形式, 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想法。因为在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改革过程中,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和不足, 出现过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特朗普制、协同教学、程序教学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而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只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中大班化教育的一种改革, 是“班级授课制的优化形式”。[8]所以, 我们不能认为小班化教育就是唯一的教育组织形式。

5. 小班化教育能马上普及

小班化教育相对于大班化教育来说, 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 向小班化教育发展是一种趋势, 那么小班化教育能马上普及吗?由于我国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的影响, 一直存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学校差异、城乡之间学校的差异, 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要弥补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 实现城乡教育机制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全国所有中小学立刻普及小班化是一个假命题, 而“普及小班化教育,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9]可见, 小班化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一个从试验、推广到普及的过程。

三、小班化教育的推进策略

1. 进一步理解小班化教育的相关概念

第一, 了解小班化教育概念。为了开展小班化教育, 我们需要对小班化教育进行理性认识, 需要对小班化教育进行充分的评估, 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是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的教育, 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是一种优质教育。[10]而且, 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升;第二, 具有开放式教育理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 开放教育理念就产生了。开放式教育是多元、民主、自由、创新的教育。[11]开放式教育是针对封闭教育来讲的, 是一种鼓励儿童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等。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理念, 能掌握开放式教育的精神实质, 从而更好地促进小班化教育。

2. 提供小班化教育的师资保障

第一, 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数量更多, 以保证其顺利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开展需要更多教师来实施, 例如以前一个班级60人, 需要6名老师来进行教学, 但是由于班级规模缩小, 将原来的60人一个班变成20人一个班, 那么就需要18名老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见, 将大班化教育转化为小班化教育以后, 教师的数量就增加了。因此, 为了保障小班化的顺利开展, 我们学校需要增加更多的教师数量, 否则无法满足小班化的师资需要;第二, 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素质更高。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换, 是一种追求优质教育的表现, 需要具有个性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开放式教育理念等新课改背景下所需要的教育理念, 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能与学生进行经验分享, 能充分指导学生主体化的学习, 具有不仅能教而且教得更好的素质。因此, 开展小班化教育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从而为小班化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3. 强化小班化教育的制度完善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1997年开始试验以来, 十五年过去了, 但是小班化教育的普及还是一个期待中的事情。因此,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制度来保证其实施, 一方面需要加强小班化教育制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小班化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需要进行相关的制度改革, 如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人事流动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等相关教育制度的改革, 为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4. 保障小班化教育的经费投入

从大班化教育发展到小班化教育, 由于学生的人数减少, 班级数量就需要增加, 教师、教室、课桌椅等相关教育资源就需要扩展, 这样以来, 就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我们知道我们的中小学教育, 包括大学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来源于政府财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地方政府不能实现给予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充足保证, “公共教育经费的规模难以达到的4%”[12], 不能实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 这就意味着在推进小班化教育过程中, 速度将缓慢下来。因此, 为了更好促进小班化教育, 地方政府财政需要给予学校发展一定的经费投入, 以确保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支持。

5. 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实施

一直以来, 小班化教育实施主要采取的是区域推进。一般来说, 对大中城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改造还是速度比较快的, 一方面是办学经费比较充足, 另一方面教师人才的相对富裕。而在农村中小学,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格局调整的前提下,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比较困难。截至2010年, 全国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小学全部班额的20.03%, 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5.42%;全国初中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初中全部班额的51.34%, 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14.76%。[13]因此, 要从大班化教育到小班化教育还是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不能“一刀切”, 而是稳步前进。

6. 加强小班化教育的理论研究

当前, 小班化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研究成果并不多, 对其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 因此, 需要加强小班化教育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总结教育经验, 上升到理论, 形成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另一方面, 需要寻找小班化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 为其教育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指导。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 “只有将这些最本质的教学理论与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使小班化教育有生命力, 有推广意义”。[14]

总之, 小班化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需要得到深入的认识, 更需要去研究和实践, 进而通过对小班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实现个性化教育, 实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针对大班化教育的诸多弊端, 小班化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普及推广。其影响扩大到全国中小学, 其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但小班化教育并不能解决大班化教育的所有问题, 推广、普及、完善小班化教育, 需进一步理解小班化教育的概念;提供师资保障;强化制度完善;保障经费投入;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实施;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研究, 从而加快小班化教育的步伐。

小班化教育实施反思 篇3

【关键词】课堂效率;个性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02-01

中职学校里目前聚集了大批层次不等的生源,优秀学生可以对口升学轻松上一本,差生基础文化功底停留在小学水平,作为硬件设施过硬、师资水平一流的国家重点、省级示范名校却无法保证“教育产品不退货”,如何逐步解决这一难题?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系统的严峻的课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未完全跟上来,因此部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不能胜任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兼教师,我们姑且讲一道客观理由,面对六七十人甚至七八十人的超编制大班额,我们确实无法保证人人学懂、学会、学精。我们需要引进并推广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指更新教育理念,减少班级人数,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生比例,以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个性化的有效教育。小班化教育班级授课制是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撰写了《大教学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从而确立了班级授课制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此后,这种形式在欧洲各国广泛采用。它是当今美国所实施的最热门、最有争议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起步较晚,中职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双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大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被“主讲”所代替,教师“导”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而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做到讲授知识,而且更能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发言,排疑解惑,进行学法指导,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同时,在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问的相互作用”(《发生认识论》)。这种主客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中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核心,生生互动可以深化教学。在小班教育中,由于学生数额的减少,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种互动,可提高师生交流的频率,增加学生课堂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效率。

二、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想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渴望受到老师关心、关注的心理。如何去关心、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很重要,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接近、值得信任的一位师长,你的的思想、志趣、学习方法、生活习惯才会短时间里对学生产生影响。《学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一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本人所教一个班共21人,几个学期下来,我对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性格、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甚至家庭状况都了如指掌,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我言听计从,上课精神十足,个别辅导时我则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对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拥有不同才艺的同学常常有意识地给他们表现机会,学生对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双边交流、上台展示乐此不疲。回眸总结,关键是小班额使得我全面了解了学生,改善了师生关系,有效组织了教学,并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教研教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小班化教育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现实条件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小班化教育给师生提供了更为富裕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与组织创造了条件。学生有更多的时空动手实际操作,有更多的时空体验知识与教学内容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展。第二,小班化教育可以使教师面对较少的学生,适当减轻教学和批改作业负担,便于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设计,也更易于控制教学的进程,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发展。第三,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知、情、意、行各方面都健全的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答题器。多次推荐就业的学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只有走小班化教育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有利于班级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

近年来的班级管理事实证明,凡是班额较大的班级学生流失得多,相比之下,班额较小的班级学生流失较少。诚然,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行为习惯确实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还收容了大量的父母长年没法履行监护职责的留守学生,生源的复杂性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任何一所学校,我们都无法避免地会发生学生恶性违纪事件。遇到这种情况,学校作为教育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问题就在于此,小班化教育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双差生我们可以划块监护、分散管理,各个击破,思想工作、交流与谈心可以做得更细,便于班级管理,便于建设良好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石鸥.教育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研 篇4

张雪珍

课题组主要成员:张雪珍(组长)、毛放、傅禄建、廖大海、卢晓明、潘国青、金辉、叶令仪、张锦堂、毛佩燕等。本课题是上海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本文在各分报告基础上,由张雪珍执笔撰写,发表时有删节。

1996年,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组织了《步出高峰后,优化教育资源及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专题研究。课题组从问题和实际出发,查阅了资料,调查了数据,构建了小班配置的数理模型,进行了预测研究、理论思考、实施研究和对策研究。

一、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性思考

“小班化教育”作为专门名词,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其所包括的基本概念有: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1.小班 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班额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小班”的班额数有不同界说。相对上海小学以往40人以上的班额,压缩班额到较少的幅度,即称之为“小班”,其压缩幅度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

2.小班教育 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班额人数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1)教育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得到重组;(2)教育活动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以及师生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加或增强;(3)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新的变化,并会促进和带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小班教育是压缩班额后,与之变化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方式。

3.小班化教育 在一定教育价值论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并形成一定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具有教育模式的普遍意义。

从1994、1995年起,本市小学已步出“入学高峰”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上海连续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至2003年以后,市区与郊县小学的新生入学人数,将进入低谷状态,每年维持在6—7万人。届时,教育资源包括师资,相对于现在将有较大宽裕。因此,缩小师生比,提高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程度将变成现实。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学校设点布局调整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教育法治力度不强,以及对“小班化教育”的意义缺乏前瞻性认识,小学和幼儿园中的部分教育资源的流失现象有所增加,这是上海基础教育教育资源的潜在危机。如不正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若干年后,潜在危机就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危机。所以从现在起,开始小学“小班化教育”试点研究,并逐步推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充分保护、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无论从世界教育民主化、学生本位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角度来认识,小学推行“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配置的可行性预测

“小班”配置的预测研究,是要回答: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本市何时可以实施何种配置的“小班化教育”。

本课题对“小班”班额配置的预测研究,基本的变量关系是:学生数、教师数和教室数。

统计与测算,均按小学“五年制”为口径。

在预测研究中,根据对“小班”配置多种可行组配,我们研究制定了一套反映小班配置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与具体算法,用来描述“小班”配置不同组合的运动规律。构建“小班”配置的数理模型,可以根据各种层面的不同要求,测算出各种配置方案。

对“小班”配置基本要素的变量,我们作如下的选择:

(1)班额的学生数。“小班”班额预测研究,有必要确定若干变量作研究对象,即选择了班额24个学生、28个学生、32个学生三种。

(2)教师的配备数。上海各区县小学的班级专任教师数,下限是每班2位教师。把行政和学校其他教辅人员的兼课统计在内,每班教师配备数,则在2人以上。“小班”配置的教师数,就每班2位教师配备作预测研究,下限取值,预测研究的基本结论,可以有较强的可行性。

(3)教室的配备数。考虑到上海近年来,小学教室总量的一些变化,我们选择每班1间教室作为变量进行预测研究,期望在于:预测的基本结论能够比较接近实际。

根据“小班”配置基本要素变量关系的选择,“小班”配置的基本模型,有以下三种:

模型1:每班配额学生32人,教师2人,教室1间; 模型2:每班配额学生28人,教师2人,教室1间; 模型3:每班配额学生24人,教师2人,教室1间。表1 上海市小学不同“小班”班额标准和实施年份预测表“小班”班额假设标准 每班32人 每班28人 每班24人上海全市可实施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0年上海市区可实施年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上海郊区可实施年份 2000年 2000年 2001年

由表1可见,三种模型设定条件的教师、教室每班配额不变,学生班额分别为32人、28人、24人,经预测,实施“小班”配置,在市区分别可从1998、1999、2000学开始。郊县则最早从2000年开始。市区要比郊县提前1—2年。由于统计工作的复杂性,未来数据的多变性,市区与郊县、市区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因而各区县在推进“小班化教育”进程中,对“小班”配置方案,可运用本课题构建的数理模型,独立进行测算。

三、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试点

“小班”配置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要把这种假设转变为现实,需要进行实践层面的试点研究。

因而,“小班化教育”的试点,任务是回答:在当前学校的条件下,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现实可行性及其尚待深入实践探究的问题,为上海市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先行试点

1996年秋季,课题组以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为先行试点学校,在四年级二个班、二年级二个班及一年级五个班(每班学生均在28人以内),对“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操作及效果进行可行性研究。1.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研究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并辅之于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个案分析等多种手段。根据“小班化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设计的教育原则是:

(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阳光普照”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使每个学生均衡地得到教师的关怀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教育综合性原则。教育内容的综合,即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联系;教育过程的综合,达到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认知活动的综合,达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2.实验的主要措施(1)改变座位排列,缩短师生、生生交往的心理与空间距离。(2)优化课堂教学,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辅导。

(4)沟通学科联系,实施包班教学、综合教学。(5)改革考试方法,优化教学管理。3.实验的结果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小班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多。据调查统计表明,平均约为大班学生发言机会的三倍左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家长对语算包班教学的满意程度,从期初的86%上升到期末的99%。

(2)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

现在二、四年级的四个小班,原是由二个大班拆成的。进入小班后,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书写规范整齐,自觉进行预、复习等也形成良好风气。(3)学生“三自”能力显著提高。

自理能力——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大班时有了很大增强,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器具、学习用品自己保管,班级黑板报、走廊的瓷砖画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十分钟劳动人人有岗位。

自治能力——小班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自己设计、管理生物角、图书角、玩具角,组织中队活动、小队活动,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自学能力——通过小班中的全班共学、小组学习、个体独学,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自学能力大大提高。(4)促进师资素质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示范展示等活动,尤其对课堂教学模式、策略、手段、方法、技术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5)积累了“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原始资料。在实验过程中,既注意定量资料的收集,也重视定性资料的收集。类别有统计资料、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照片资料、实物资料、文字资料等。这些资料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小班化教育”的推行,都能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范式。实验结果证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果班级学生数采取“小班”班额,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变化,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仅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频率必然增加,而且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质量也必然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改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可行的。

(二)扩大试点

1997年秋季开始,扩大了试点学校。参加试点的有黄浦、静安、卢湾、南市、徐汇、虹口、闸北和金山等区县,涉及10所学校33个班级,其中3所为中心小学,3所为一般小学,4所为相对薄弱小学。试点班每班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少的只有19人,最多为28人,男女生比为1:1.09,学生随机编班,不作挑选。1.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在吸取先行试点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教室配备做到一个班级两个教室,或两个班级三个教室。除上课用教室外,另一个教室作活动教室用。教室内设有科技角、生活角、玩具角、展示角等,有的还配有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设施。课桌椅排列形式也根据教学需要作相应的调整。试点班教师实行包班制,即每班配2.5名教师,改变每一位教师只教一门学科的常规,而是一位教师兼任几门学科,安排若干具体的工作,如生活与劳动、体育锻炼、班队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学。与大班教育相比,要求“小班化教育”既保留班级集体教学的优势,又吸收个别教学的长处,以形成优势互补。2.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所试点学校针对学校实际,有所侧重地对“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投入、编制问题、师资结构、校舍安排、班级管理、课程安排、座位排列、师生交往、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3.试点效果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三种类型10所学校的课堂观察,“小班”授课的优越性显而易见。(1)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由于教学的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上课形式灵活多样,有时把课桌椅排成马蹄形,有时排成矩形,有时月牙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解放了五官、大脑和手足,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2)学生的个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富责任心,拥有比那些仅仅作为听众角色的大班学生更为丰富的体验。

(3)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化对学生的学力和人格的培育。

(4)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因材施教。有的教师还把办公桌搬进教室,一天8 小时与学生在一起,作业当场面批,当场个别指导。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答疑,使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优势互补。

(5)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这个微观领域运用了比过去更多的有效手段,如,既备课又备人,实施分组教学,实施无等级考试„„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有了全新的转变。

试验的结果表明,最大的得益者是学生,与传统的四、五十人的“大班”比较,学生全面发展质量高于“大班”,行为规范优于“大班”,综合能力强于“大班”,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普遍欢迎,学校领导、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实验学校的试点经验为“小班化教育”的综合性教育价值取向提供了经验方面的有力佐证。由此可见,成功的小班教学从缩小班级规模出发,确立了符合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致力于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人,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将成为上海未来社会中的一种全新的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论

从教育理念、资源变量预测和试点实验总结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两个基本结论:

(一)上海小学阶段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可行的

1.上海实施一流基础教育应当借鉴当代教育先进与成功的经验。当代教育改革注重人的充分发展,部分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低龄儿童教育阶段控制班级规模,实行包班教学,通过“小班化教育”推行个别化、小组化教育等,为上海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与经验。

2.上海一流基础教育规划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实行了小学升初中免试入学的重大改革举措等,为小学教育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宏观上宽松的环境,使“小班化教育”可以在有利时机中积极开展。3.实施“小班化教育”,符合广大市民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通过办好每一所小学、提高每一位学生受教育充分程度来满足老百姓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是人民群众欢迎的一件实事,也是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4.当前,上海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学校设点布局的调整以及小学生入学人数的大幅度自然下降,为小学阶段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时机,同时“小班化教育”也有利于保护和优化教育资源,使学校建设提高标准。5.上海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成长以及小学中“愉快教育”、“参与教育”、“自主教育”、“创造教育”等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为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10所试点学校开展的先期研究,已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尤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上海市小学推广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实施依据及经验支撑。

7.试点学校的工作已取得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黄浦、静安等区已将推广“小班化教育”列入工作重点,区域性推进即将成为可能和现实。

8.市人事部门、市教委有关处室统一了思想,将在政策上、工作协调上采取措施,有利于促进“小班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上海小学阶段目前要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尚有不少困难

1.思想上对“小班化教育”还有各种不同看法。“小班化教育”核心问题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运用课堂教学拓宽的时空,高质量地开展素质教育。但目前有些同志观念尚未转化,认为“小班化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司空见惯,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经费短缺的大国是否可行持观望态度。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1)“小班化教育”并不一定是素质教育,也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搞应试教育;(2)“小班化教育”也不一定能解决因材施教问题;(3)“小班化教育”主要是解决保留小学校舍和教师下岗问题;(4)“小班化教育”将提高教育成本,降低效益;(5)小学开展“小班化教育”,与中学、大学如何衔接等,所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十分必要的。2.政策上对“小班化教育”尚缺少有力的支持。“小班化教育”目前尚在试点阶段,一旦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必然会遇到政策障碍。(1)经费投放政策,主要包括生均公用经费的核拨,学生收费政策的调整,专项经费的追加等;(2)人员编制政策,指师生比,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比的重新核定;(3)资源配置政策,主要是校舍、占地、设施、设备的人均占有的标准配置需重新制定;(4)课程标准、结构、教材及教学策略等的调整。

3.师资队伍的适应能力存在问题。“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技能上“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对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到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而现有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都缺少必要准备,试点班的经验尚不成熟,大面积推行有难度。

4.区县教育投入不足,无法保证“小班化教育”的全面推行。实施“小班化教育”应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有较好的教育环境,试点学校一般都在教育局支持下,从硬件投入上给予了一定的保证。但各区县财力目前不能保证所有小学都能实施改造更新。

5.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这主要指“小班化教育”的教育规律尚不清晰,理论研究滞后,评价分析不够健全与完善,所以“小班化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创立,教学策略的应用等只是试点校小范围的探索,如大面积推进则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美术小班化反思 篇5

从9月20日小班化教育的思潮席卷而来,到南京专家全方位培训的层层浸染,再到同伴和自己亲历上小班化课的种种艰辛与收获,我深切感受到小班化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进而 “退耕还林”教育的顿悟油然而生。

说小班化是“退耕还林”的教育,当然是相对大班教育而言,将二者进行比较,我认为其根本区别在于:

大班教育更多体现的是“师本位”,而小班更多体现的是“生本位”。

我们惯常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展示出教师的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教学智慧;我们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欣赏于教师的风采和魅力。我们当然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一节老师教的好不好,导致学生的达成度、收获度的高还是低来看一堂课是否高效——说到底还是习惯成自然地、根深蒂固地站在“师本位”的角度。

而现在,我切实感受到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从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叙述开始,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策略、设置的每一个问题、设计的每一个活动,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完成,即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做,教师绝不代劳,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百分百的参与。从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风采魅力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从影响了自己很久、很深的“师本位”到演变成全新的 “生本位”,这不能不说是经历了一次教学观念上的革命。

对“退耕还林”的感悟当然更多地还是源于课本身对我的触动,即亲历两次上课、磨课后和先后观摩同伴课后的思考与蜕变:

触动一:校长提到通过看这节课明白了什么叫“对印”和“肌理”,校长是站在肯定与鼓励的角度,但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不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我对很多问题的呈现还是有点想当然和“师本位”。

触动二:第一次上课时我先埋下的“美术是什么” 的伏笔,为的是要和小结的“美术是创造、是工具,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相照应,袁主任的质疑是,是否每节课都要如此提及对美术的定位,作为一节课来讲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否太大,有无必要一定存在;杨雪梅主任则提到从这个问题的抛出,作为对本课不了解的听者来说,会误以为是要讲美术是什么?过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这个环节,还是犯了大班主意的毛病,即我自信随着我逐步深入和穿针引线,会逐渐让大家恍然大悟进而理解我设计的深意,归根结底,还是“师本位”的思想在作怪。所以毅然决然地删去了这个环节。

触动三:学生实践时美妙的音乐配上精美的画面,从各级各类赛课来看,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既营造浓郁的美术氛围,使美术课时时处处体现美,又为学生提供可以启迪灵感的图片资料,同时对学生在合作时控制好自己说话的音量提出要求,可谓一举多得。后来袁主任提出此环节是否有为听课者而设置的争议,在略一思忖和推敲后,我觉得对于不能百分百发挥作用的附带环节,无论多么喜欢也要忍痛割爱,从而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

虽然在磨课的过程中,大家的建议并没做太大的改动,只是微调一下,收到大家的评价表也几乎都是赞美和肯定,但我还是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这节课,即每个环节是否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是否把能让学生说的话、学生能做的都还给了学生,是否力求全部做到了“生本位”,我觉得这是小班化给我的最根本的启发和转变。

小班化我觉得最大的难点是对“放”和“收”的把握,即如何能充分放手给学生之后又能巧妙而短时高效地做到“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主旋律。

小班化教学的反思 篇6

1.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游戏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注重关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小班数学课堂中,我充分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

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走出三大误区 篇7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误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要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就成为“麻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麻雀学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开始探索和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误区,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怎样更好地开展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需走出以下三大误区。

一、小班化教学需走出分层教学误区

应充分利用小班学生人数少的优势,积极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教学”。分类教学组织形式关注的是在常规的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在知识、技能、能力倾向方面不同的情况,在互动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障碍、学习进展以及教师所应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并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短板、优劣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使得不同的学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差异,还从学生的行为、情感特点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并确定合理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师生互动的流畅性、课堂中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进一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度,从而达到教学实效性。

二、小班化教学需走出刻意合作误区

在公开课上,笔者发现有些教师为了突显小班化教学的显著特点,动不动就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好像合作学习是小班化环境下教学的法宝,全然不顾合作学习是否有实效。其实,合作学习讲求的是教学实效,教师首先应考虑到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交流时展开的。所以,教师应切实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切不可为了体现教学的花样而进行无效的合作,如果合作学习的时机不成熟,宁可不要合作学习。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强化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营造出主动学习的氛围,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笔者认为可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排,促进合作的效果。在编排小组时,我们可利用小班化学生人数少的优势,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后形成四人小组,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这个四人小组里,各自有不同的分工,有一个会组织的,有一个会思考的,有一个会表达的,带着一个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这样的小组编排能够让每个小组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小团队,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得到不断提升,让学习优异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促进了学生之间共同进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班化教学需走出形式误区

笔者观摩发现,我县好多教委(校)由于无法真正彰显出自己小班化办学的特色,于是就在教室布置和座位排放上大动干戈,煞费苦心。其实,当我们真正走进小班化教学时才发现那些只是形式。形式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主要的。一切形式必须是为真正的教学服务,而绝非成为吸引眼球的花样、摆设。

例如桌椅的摆放,好些教委(校)为了体现小班特色,一概推翻了传统的“秧苗式”摆放,换成“小方桌”、“圆形”、“U”字型、“马蹄形”等形式各样的摆放,乍一看似乎眼前一亮,可细细一琢磨,这样的摆放有作用吗?固然,小班化因为学生人数少,易于桌椅各种形式的摆放,然而追求花样、吸引眼球、毫无意义的桌椅摆放,对教学效果有多大的意义呢?好多时候,尽管班小,但经典的“秧苗式”桌椅摆放也会更加适宜而舒适。当然那些我们所想方设法创新出的新花样,它自然也有适合它摆放的时候。但前提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它要为小班教学带来大班所不能及的优势。倘若需要活动表演的时候,需要讨论合作的时候,需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时候,桌椅灵活自如的摆放才会相得益彰。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实施 篇8

一、利用优势,创办学校特色

随着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一起大量外出,城市化趋势,计划生育以及家长目光的日渐挑剔。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源问题。农村小学应迅速觉醒,寻找自己的优势,办出学校特色。

在诸多定位策略中,以竞争者定位尤为重要。对家长而言,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里,自然会把各所学校放到一起对比掂量,看孰轻孰重。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定位呢?就客观条件而言,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创办特色,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即班级人数偏少。其次是要寻找优势。如是否有远程教育的优势,就可以办成计算机“小博士”发展基地;教师是否有专长,即乐器、书法、美术等专长,就可以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特长;是否有的英语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就可以考虑向农村英语学校发展。准确定位,利用优势,创办自己的特色学校。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质量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教学质量高就是笔试成绩好。可事实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社会知识以及道德水平等对他们今后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断不可将教学质量与书面成绩简单地划上等号。细节是相对于大局而言的,细节,是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的细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有了细节的存在,使我们更加谨慎,由于注意到了细节,使我们更加成功。对于细节的描述,古代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名言佳句。可见细节的重要。注重细节可以使你更加文明,可以提升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人重要的质量指标。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顾此失彼,忽视重要的细节。我们常常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统一要求而忽视了个别指导和个性发展;注重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运用;注重了学生的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用。如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注意了字音字义,而忽视了字的书写规则。在汉字书写过程中,笔顺是写好汉字的基础,而在教学中,虽然我们老师讲了,但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按老师讲的笔顺书写,这不能说老师没讲,或者说教师不会。这只说明老师们没有很好的注意细节,在课堂上统一讲了,没有下到学生间进行个别指导或指导得少,而学生呈现给老师又是一个完整的汉字,老师不易发现问题。大凡优秀的老师,就在于能够把握每一个细节。只有我们抓住了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优化,学校的质量才会自然提升。

农村小学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数少的优势,加强“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在细节中抓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促使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应做到:

重视道德教育。小班化更便于进行“养成”式的渗透教育,强化道德行为规范,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这种小型化的班级更易于使家长们广泛参与其中,来自他们的支持、鼓励及言传身教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重视个性塑造。“小班化教学”生数较少,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班化教学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较大的学习时空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小班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跨度较小,能优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每一位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加以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格健全、知识全面的人才。

重视能力培养。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容易落实的到实处。小班化教学可撤消讲台,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可将学生的座位变为小组围坐等多种方式:或圆弧圆圈式、或方阵梯阵式、或波浪花朵式,甚至同一班级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可出现不同的座次设计,这样有利于师生间讨论、交流、合作,从而在师生心理相容、思想沟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热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同时,在小班化教学中对每面墙、每个角都作精心设计和布置,真正做到“有墙就说话、有角就用上”,处处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宣传,展示教育教学成果

一要加强宣传,要经常与乡镇、村委、家长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主动向镇村汇报工作,让镇村、家长了解“小班化教学”情况,从而支持“小班化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要经常性的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形成一种合力,给“小班化教学”实验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还要展示学校办学特色与成果,让社会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绩,并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让别人了解你,你将做得更好”。事实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取得的科研、竞赛成果,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广告。二要打造品牌。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是一种服务,一种特殊的“商品”,打造品牌就是要求我们办“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学校,让学校拥有良好的口碑。那么,如何打造品牌呢?笔者认为,教育的品牌效应集中表现在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氛围上。教育必须坚持大众的、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价值观,打造出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同步练习下一篇:暑期电脑城打工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