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三中全会解读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8届三中全会解读(通用8篇)

18届三中全会解读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顾总结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工作,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习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十

八届三中全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会,又是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部署会。这次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对顺利实现党的确定的战略部署、取得的成果,对顺利实现党的确定的战略部署,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

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是学习领会全会《决定》和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分16个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深刻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 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问题,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一、充分认识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通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开创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征程。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要想通过靠大量的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产能过剩的粗放式增长也难以为继,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增长也难以为继。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走调结构、转方式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信心,创新体制机制,更多更大地释放改革红利。

第一,实现党的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党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这“两个全面”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个环节,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

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障。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不断健全。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三,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

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我们只有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破解前进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18届三中全会解读 篇2

全会提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解读:

此次公报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

此次全会公报反映出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过去我们强调,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而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购物狂欢节印证三中全会对市场定位

日本和印度没有像中国这样的购物狂欢节呢?这好像很有中国的国情, 这完全是由民间自己自发推动产生的, 这正好应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市场是决定性的因素。

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不矛盾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市场地位取得了新飞跃, 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不矛盾。

要点二公报: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全会提出, 创新社会治理, 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维护国家安全,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 确保国家安全。

解读:

中国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最大的失误是在国际交往中以意识形态划分对立面, 导致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有失偏差, 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需要有新思路;中国面临的战略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国需要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反恐战略规划

中国已有联合政府多部门打击恐怖的机制, 但这种机制主要起到预警和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作用, 而不是消灭其滋生的土壤。中国十分需要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样的机构来对如何协调各部门从根源上消灭恐怖主义做出长期的战略规划。

国家安全委员会巩固高层对军队领导权

中共很多表态明确指出,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所以这点并不会变化。但长时间这可以带来中国决策机制的更进一步制度化, 在一定程度上讲, 也是巩固习近平主席的权力, 同时有各部门来参加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增加了透明度。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跟国际接轨的做法

习近平等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之后, 一直强调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将更有利于部门间的相互协调, 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这也是跟国际接轨的做法, 一般大国都有这样的机构, 比如美国等。

要点三公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会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经验。

解读: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设置意义重大

这次公报提出特别设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我们过去在改革开放后成立了一个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 当时是最高领导总书记挂帅, 在80年代90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领导小组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超越利益格局

作为高层改革领导机构, 怎样超越现有的利益格局, 怎样驾驭现在大的格局, 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所在。为什么一些改革措施推出之后受到阻碍, 就是因为不得不顾及现有利益格局, 特别是垄断性行业, 未来仍是任重而道远。

深化改革小组料比发改委“高端”

全面深化改革机构跟现存的中国, 比方说政府发改委, 应该是不同的。它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端的, 我注意到它的使命有四个方面, 就是设计、协调、落实、推进。它有政策设计的一面, 但是同时也有督导的一面。

要点四公报: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全会提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解读: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与财税体制不合理有关

地方政府如此依赖土地财政, 地方债务这么高, 都与财税体制本身不合理有关, 这么多年来没有比较大的调整。一方面, 主要和地方不匹配, 常规性转移太少, 专项转移太多, 所以所有问题都聚焦到财税本身。

减税是最有效的促进民间经济成长的方式

我认为财税体制改革还需要着眼于整体的、长期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促进民间经济的成长。实际上, 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 你要实行财政政策的时候怎么办?政府扩大支出很重要一条是减税。

公报“三大亮点”为财税改革确定了新基调

公报为下一阶段中国的财税改革确定了新的基调和战略目标。特别是将公共财政的三大制度——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制度体系的改善与成型, 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结合起来。

要点五:公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全会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解读:

建设用地一体化将促户籍改革

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的过程, 就是瓦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这一举措必将影响城乡户籍的改革, 这样, 两个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就会互相促进着解决。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明确时间表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面临着重重阻力, 要拆解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诸多“硬骨头”, 必须用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制定出台更加具体合理的改革措施和明确的时间表。

要点六公报: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全会提出, 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解读:

行政体制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头戏

这次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肯定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今年上半年我们全面推进国务院行政改革, 减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以此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 我认为是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政府要从对要素市场的过多控制中退出来

政府要从对市场, 实际上主要是要素市场的过多控制、干预当中要退出来, 要真正能够让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所以这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之所以是核心问题, 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 尤其是涉及到宏观调控的改进。

要点七公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 建设法治中国, 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解读:

重新树立宪法权威对中国长治久安有战略意义

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 这个社会是要出大问题的, 文化革命中就是这样爆发出来的, 把法治全部破坏了。三中全会重新树立宪法权威, 强调司法公平公正, 强调司法审判相对独立, 我认为对中国长治久安有战略意义。

公报单独提司法改革高层已重点关注司法公正

公报把司法改革问题单独提出来, 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实现司法公正已经被高层重点关注, 此外, 强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把人权问题摆到桌面上, 研究解决、制定措施、实现保障, 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点八公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全会提出,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加强军事战略指导, 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解读:

三中全会提军队改革着眼于现代战争

全会明确提出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问题, 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体制编制改革、政策改革等等, 这些都很重要, 而且着眼于在现代战争这样一种条件下, 着眼于我们所达到的发展高度。

解读届三中全会 篇3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继续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

在中国,双重转型的任务至今尚未完成。改革需要深入,发展也需要继续,并双双登上新台阶。那么,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仍同过去30多年一样,继续以体制转型来带动发展转型,即继续以改革促进发展,为发展开路。

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的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内生力量还不健全,主要还是靠外生力量来调控经济。比如说,我国存在一种“投资冲动怪圈”的现象。从最近几年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方政府、各个单位都希望加速发展,因此要求增加投资、增加项目、增加信贷,这样,投资加大了,项目增多了,信贷扩张了,经济也就上去了,结果发生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发生后,中央政府就依靠外生力量来压制,地方政府感到困难,财政收入下降,产值下降,企业不振,就业也减少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再次启动外生力量调控,刺激经济,恢复经济快速增长。这表明内在的机制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外生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内在力量。继续推进改革,就是要完善体制,让体制所具有的机制发生应有的作用,让外生力量的调控成为辅助性的。

然而现在,“社会阶层凝固化”造成了水平流动特别是垂直流动渠道的堵塞,这又形成了另一种现象,即“职业世袭化”。比如说,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农民工,孙子以后还可能是农民工,这就是“社会阶层凝固化”和“职业世袭化”的表现。这种情况要通过体制转型才能解决,宏观调控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升级版

历次的三中全会对于中国改革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很相像,十四届三中全会50条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有许多具体的改革方案提出来,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60条决定里也包括了许许多多具体的改革措施。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的市场经济比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的市场经济更上了一个台阶,提出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升级版的、更加成熟的、符合现代要求的市场经济,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将会消除原有经济体系存在的一些缺陷。

当前市场经济体系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条块分割使市场碎片化;二是存在许多妨碍竞争的行政干预、垄断和行业保护行为;三是发展不平衡,比如商品市场发展程度好一些,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很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个非常好的改革总体设计和路线图。其中,经济改革中有两句话最重要,一是“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此次表述不但肯定了市场的地位,还进一步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回答了“中国的改革是走向市场化还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这一争论已久的问题,显示出中央明确、坚定的态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四大突破口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金融改革更易于从全局和总量层面突破,例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改革领域积累的经验也会对重点突破金融改革形成支持,而且金融改革的突破对于带动整个经济转型也会有积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改革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下一步整个经济改革的主要突破口之一。目前看来,新一轮经济改革对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以金融改革来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时间窗口;二是以金融改革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并支持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三是以金融改革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四是以金融改革配合财税改革、要素价格改革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提高改革的协同效应。

从三中全会的部署看,下一步的金融改革预期会从几个线索推进。一是深化金融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具体包括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等。二是金融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加快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三是以适应整个经济改革需要和经济转型要求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其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二是大幅度提高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场内和场外市场、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其三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其四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四是强化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金融监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未来一个时期内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到2020年,我们能不能实现改革与发展的预期目标并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此具有决定性意义。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质是政府的有效限权、放权和分权。限制政府权力,建立有限政府,是“政府现代性”的根本标志。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其职能的合理界定和边界的合理划分决定着国家治理的质量。政府超出自己的职能范围对市场活动和社会过程的不合理干预,将使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遭到根本性破坏,使政府处于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地位。

同时,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也抑制了市场和社会的创新性活力,使公平的市场竞争体系和公正的社会良性运行体系遭到人为的破坏,从而消解了市场和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大了国家治理的难度。

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关键前提是政府的自我定位,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而不是一个全能政府,真正实现“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形成职能边界清晰的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nlc202309021956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边境和海岛争端催生国安委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一些研究机构的学者曾多次呼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对此也十分重视,曾经成立了一个国家安全领导小组,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应运而生。

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改革正在向深层次进展,已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宏观性、能够指导全局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就应运而生;其次,中国面临一个复杂的安全环境,不仅存在边境、海上及岛屿争端,同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对中国构成挑战;再次,一些大国对中国进行所谓“西化”甚至分化,试图遏制中国崛起,因此,现实呼唤也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的“催生剂”。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税收不再是任务,预算制度改革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如果预算以平衡状态为重点,那么每年财政收入就必须完成预算安排,否则就会造成赤字扩大。这样一来,客观上容易带来预算执行的“顺周期”问题,当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完成收入任务比较容易,财税部门会倾向于少收点,民间的钱越多,经济就会越热;当经济比较冷的时候,完成任务不容易,财税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就倾向于多收,民间的钱少了,经济就会更冷。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在预算审批以支出为重点后,税收就不再是任务,而是预期,财政收入依法征收,该收多少就收多少,这是一项重大的机制变化。

二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年度预算审核重点由收支平衡转到支出政策上,收入预算从任务改为预期,预算确定的收支平衡状态在执行中有可能被打破。为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就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一方面是建立跨年度弥补超预算赤字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中长期重大事项科学论证的机制。三是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现在的预算公开更多的是财政收支情况的报账,简单公开账目。以后预算要更多强调公开支出政策,预算公开除了“报账”以外,要让大家更多知道是怎样一种支出政策,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因地制宜推进户籍改革

推进户籍改革,要坚持自愿、分类、因地制宜,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不受到侵犯,不能通过改革让农民流离失所。

农民现在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其中就相当一大部分人来讲,主要就是进了城,但是落不了户,得不到相应的和城市居民相等的、同样的公共服务,包括市民的权利。所以政府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就是我们改革的一个总的方向。

同时,农民工或者农业转移人口当中,有一些可能是愿意到城镇来落户的,还有一些本人不愿意到这儿来落户,因而要稳步地去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城和乡之间,还涉及区域和区域之间。另外,政府要保障或者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什么叫财产?就是地、房子,这是最主要的。但是改革要守住底线,要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来进行,要根据不同的地来实行不同的改革,也就是说,人主要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地要分成不同的类别,逐步、有序地推进,既要有利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满足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对地的强烈需求,同时也要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不受到侵犯,基本生活权之一就是要有房住,不能通过改革让农民流离失所,那不是改革的目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的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

18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党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责”,作为一名党员,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树立创先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党员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18届3中全会精神党课 篇5

一要宣讲好。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认真落实重要批示要求,广泛深入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要规划好。五中全会全面升华改革总目标明确,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新一届领导班子第一个“五年规划”,财税人口环境等政策或将做出调整,健康中国或成国家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

三要准备好。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会议指出,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要统筹好。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篇6

2013年12月02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州网上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陕西高陵官员上电视晒房‛、‚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承诺杜绝红包‛……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兴起了一波新的廉政改革尝试。

这些新的尝试究竟能否遏制腐败?它们有没有全国推广的可操作性?它们是否只是‚一阵风‛?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专家探究:地方廉政创新,成色几何?

六成创新集中在‚廉政建设‛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被公开报道的17条地方改革新尝试中,廉政方面的有11条,占到六成以上。此外有4地推出户籍制度改革举措,两地作出信访制度改革。

目前廉政的新探索,包括广东、河南、广西、陕西、安徽、浙江、青海、湖南8个省份,涵盖政务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严管三公经费、舆论监督、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开放等内容。

其中,最‚多管齐下‛的当属广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第二天,广东省纪委重申‚公务通信不得挟带贺卡‛,9天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要求铁路建设融资向社会投资者开放。

创新,不只是省级自上而下的。11月20日,佛山市引入第三方评估新闻发布工作;紧接着的21日,广州市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开通了‚广州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专栏。这个专栏里公布了包含387项行政审批职权、3138项行政处罚职权的‚行政权力清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肖滨认为,广州市的举措具有示范效应。‚广州在优化审批程序之后,进一步公开行政权力清单,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可以向全国推广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表示,在约束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方面,广州的尝试并非全国首创。

他介绍,早在2010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已下发《北京市城管执法 —1—

系统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一览表(草案)》,‚避免了同案不同罚的现象发生‛。

最有‚服务精神‛的,当属广西多部门陆续废除‚学习不对外办公‛制度这一条新举措。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反腐专家何增科介绍,不对外办公在全国很普遍,‚但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工作的时间不正常办公,显然不合适。内部学习不应当占用给公众服务的时间,所以,广西的举措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他认为,广西各部门率先迈出这一步,值得推广。‚这个推广起来并不困难,政治学习时间应该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

走向更公开的不只广东、广西,还有湖南的纪检部门。

‚@三湘风纪向广大网友问声好!‛11月20日9时,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正式开通官方微博,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发出第一条微博向网友问好。网友‚一粒小种子‛写下期待:‚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种公开的姿态,得到了学者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兵认为:‚信息公开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如果信息公开不到位,那政府信誉就会出问题,面临公众的谴责。‛

一些廉政举措,则被专家指出了不足之处。

对于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拒绝红包的举措,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认为,当地领导的‚道德示范意义大过推广价值‛。

他分析:‚因为这种公开示范缺乏实际监督,只是自我道德的一种标榜、要求,能否达成这一承诺,完全靠个人的道德约束。‛

对于青海‚省级领导换公车需选择国产品牌‛的新规定,何增科认为:‚提倡用国产车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应该鼓励。但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避免对已有公车的浪费,再去采购。‛

电视晒官员财产,能推广吗

并非所有公开尝试,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催生‛的。

比如河南周口市的‚电视问政‛,已试运行了近一年,网友就在近期为其叫好。‚每两周一期,周四晚播出,每次35分钟。‛这个时间被不少周口市民牢记。今年1月以来,已有16名市直单位的‚一把手‛接受这样的‚现场直播‛。其中,不乏一把 —2—

手‚被问得直冒汗‛的情况。

而陕西高陵县的做法告诉人们,电视不只可以用来‚问政‛,还可以用来‚晒房‛。11月11日,高陵县纪委下发通知,全县19名党政‚一把手‛依次在电视、网络上,面向全县30万人,介绍廉洁自律及配偶子女基本情况。同时,监督投诉热线也被公布,群众可以监督和举报。

‚此举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何增科表示,‚会议中也提出,对新起任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信息公开进行试点‛。

早在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首批55名官员进行财产申报试点。

但从阿勒泰到之后陆陆续续试点的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宁夏银川和青铜峡,虽然各地具体操作有较大差异,但结果却非常相似——未能继续推广。

对比此次陕西省高陵县推出的新举措,周志忍认为,比此前其他地区的试点有三点进步:‚一是公开范围扩大了,包括了官员配偶、子女的信息;二是公开的渠道不一样,通过电视公开述廉,更能引起大家关注;三是影响受众范围也扩大了,不会读报、上网的百姓也可以看到。‛

但学者们也指出了电视‚晒房‛的局限性。

‚与国外采用官员填写公用报表的方式相比,电视公开官员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观众无法核查,老百姓没办法拿着视频去查。‛周志忍说。

他建议,老百姓可以申请官员签字的电子版信息材料,这样便于追查、留底。‚官员信息公开,如果能统一表格、模板,让老百姓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什么理由去查询,更具实效。‛

何增科提出,除了‚比较有轰动效应‛的电视亮相外,各地还可以尝试其他公开方式,‚比如在政府网站或政府公报上公开‛。‚政务公开如果和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公开就有抵触心理,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恰恰需要加大力度。‛

周志忍还提出,‚涉及人数少‛也是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局限性。

他认为,在一个县级单位,具有独立审批权的干部都应该信息公开,‚最少也有一两百人‛。‚而高陵县仅选出19名干部,可能让老百姓认为其他官员有问题,不敢公开信息,这样对增加政府公信力并无好处。‛

学者们认为,‚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方式并不能普遍适用。

—3—

肖滨指出:‚在有限范围里,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有一定优点,但要推广到地级市等更大范围,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周志忍举例:‚一个县级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有20多个,科长、局长人数更多。‛

王文章则质疑,电视公开只是‚作秀而已‛。

‚如果没有制度化,就几个官员公布财产的话,那有多少意义?老百姓见多了试点,也很可能不相信。‛王文章说。

网络严控‚三公经费‛,能持久吗

同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才再次关注浙江乐清市的‚三公网络监督平台‛。从今年8月以来,这个平台包含的是该市‚三公‛——公务接待、公费外出、公车节假日报备和运行定位的申报、审核、审批、监督,每个干部都要报上菜单、账目明细。它还和公车的GPS定位系统相连,是否违规用车,也随时可查。

何增科认为,举措的意义在于‚它给官员发出了信号,起到了威慑作用,提供了监督官员的一个新渠道‛。

‚现在有很多社会热心人士密切关注政府上网的信息,对每一笔政府支出流向是否合理,会提出判断。如果政府愿意自己公开信息,就表明了自己的一种态度,愿意接受社会的检验和公评。如果公开的信息经受住了公众和社会的检验,那么,政府会赢得老百姓更多信任,有助于形成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王文章还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得有一个前提——‚公开得要彻底、细致、具体化‛。

‚现在有的政府部门采取比较模糊的方法,只给出大概数,老百姓不知道三公经费具体怎么花的。而像乐清这样,把每天的吃喝、几个人参与,都发到网上,方便群众更好监督‛。

周志忍则明确表态,‚我不认为这套制度能持久。‛

他举了一个例子: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是第一个搞‚三公‛经费全部公开试点的。‚吃一顿饭、抽一盒烟,接待谁都有,但是搞不下去了,原因是整个大环境,上一级的人来考察,也不敢吃饭,连一根烟都不抽。地方是很廉洁,但是大环境不是这样,没人愿意去公开消费的地方,最后改革试点也无果而终。‛

肖滨则认为,这符合网络公开的大方向,存在推广可能。‚网络公开可以随时查到,与电视不同,有助于民众对政府‘三公’经费的监督,这个推广空间更大。虽然不能 —4—

设想一个举措就能遏制腐败到什么程度,公开总比不公开好。‛

周志忍介绍,5年前,内蒙古某县也在搞‚三公‛经费改革,他认识其中一名领导。‚改革初始一两个月,大家都觉得如释重负,没有必要迎来送往,喝酒接待‛。但三四个月后,就出现问题了,‚由于不接待,很多职能部门不愿意来,就没有人缘、人气和关系,一些额外资金和项目审批就批不下来‛。

最后坚持了八九个月,‚不仅仅是额外灵活申请的项目资金申请不下来,明确规定给当地的资金也拿不下来,有关部门一直拖延不给。‛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最后县常委开会说:‘这一年损失比较大,我们要加大接待力度,把损失补回来’,于是,马上恢复得比过去更加厉害。‛周志忍说。

制度化了,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学者们在受访时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方向是正确的,地方也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尝试‛,而下一步就是‚制度化‛。

‚现在官员信息公开还不是法定义务,哪些人要公开,不公开需承担什么责任,都应该具体规定。‛何兵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周志忍也表示:‚公开的渠道是次要的,关键是‘公开官员财产配偶信息’能不能作为一个制度留下来,如果是为了争改革的‘风头’,过几年就没有了,这样的作用不是很大。‛

周志忍认为,现在‚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在于‚是靠一阵风‛。‚有些地方抽一包烟都公布,有些就马马虎虎,最后往往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坚持不下去了‛。

对于各地试点很难持久的现象,王文章认为是‚普遍存在‛的。‚改革涉及利益群体,他们会抵制、反抗。比如,对上面的规定做一些变通,打折扣地执行,变相地消极拖延等,想当然地为自己捞利益。但我们要从制度上把这种私欲控制住,让他不可能钻空子,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

因此,学者普遍认为,公开‚三公‛经费应该走向法治。

‚有了由下至上的探索之后,应该由上至下出台具体实施政策,明文规定统一模板,分级别公开,公开哪些信息,隐瞒信息受到什么处罚等等,才能真正走向落实。‛周志忍说。

‚首先政府得有决心,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应建立健全《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的配合机制,明确规定‘三公’经费必须公开。‛王文章说。

最后,何增科的一席话,对今后的改革活力给予了期望:‚35年改革开放,出现一 —5—

个比较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改革的动力在衰减。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层面上,改革更加焕发活力,各个地方也都积极推动政府创新。各地政府的创新,对于增加社会活力是很有帮助的。‛

18届三中全会解读 篇7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 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高度统一。

当前, 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顺应趋势, 正确应对, 才能巩固发展农村的好形势。《决定》是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会指出, 当前, 加快推进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 就要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毫不动摇地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 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2.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

科学理论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帮助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 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会指出, 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农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的联系,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而不是一点, 那么, 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对矛盾作全面分析, 防止片面性, 同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目前,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局面, 我们既要看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又要看到农村改革发展要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在看到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 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面临许多问题。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 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抓住时机、乘势而上, 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 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2.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用联系实际的观点看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 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等, 均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 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所以,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 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当然要注重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但这毕竟是外因, 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三农”自身的努力, 这才是内因, 是根本。因此, 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 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挖掘“三农”内部的发展潜力, 注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 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做到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尊重农民意愿, 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肖巍生.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8届三中全会解读 篇8

关键词:司法公正;司法体制改革;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22-02

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司法的基本功能就是在公共权力的基础上对诸多法律争端提出终级的权威性解决方法。司法公正就为实现司法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知,人民自由、权力平等、社会正义等的实现必定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制度之上。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是司法公正的生命和灵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司法公正的含义

(一)秉持良知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立法精神、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及法律手段的实现与运用,均要靠法律的实施、执行和具体适用来体现和实现。而法律的具体施行离不开法官的品质和良知。

(二)平等对待

天秤具有平等和公正的涵义,也正因为如此,天秤成为了法律职业的象征。而平等的实现要以公平为前提。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一个具体方式就是法官在工作中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人。司法工作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因当事人的社会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也不能让部分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三)合理合法

合理合法不仅是对一名合格的司法人员的行为准则规范,更是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据职权范围,合理地按照法律的规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兼顾情理,同时要避免“一刀切”和机械照搬。同时要警醒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滥用职权,以免与法律的本意偏离。

(四)程序公正

公正是抽象的,程序是具体的、看得见的。因此,程序是司法公正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在对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遵守法律规定的关于方法、步骤、途径、时限等方面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实现公平正义,还应当以人们感知得到的方式来实现它,让公平正义变得透明化,有血有肉有灵魂。

(五)及时高效

只有效率才会有公正。迟来的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对当事人的不公正,即便是当事人能够在以后获得赔偿但是其因此遭受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就要求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办案时间,及时结案。

二、我国司法制度现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现行司法体制制约并妨碍了司法公正

在我国,虽然独立审判原则已被写入宪法并作为其支撑点,但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和具体运行时,法院依然会受到来自同级或上级政府的诸多限制,给司法公正带去很多负面影响。我们甚至可以在现实社会上看到有的地方党政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对法院存在认识错误,要求法院服从党委领导,这无疑是司法不公最客观的外部因素。

由于司法机关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及工作条件的改善、装备更新依赖于地方政府,造成了法院无法独立。这些现象导致有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插手干预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严重影响其公正性,使案件越来越复杂,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受到极大损害。如不进行彻底的变革,促进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就会变为空谈。

(二)法院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的弊端影响了司法公正

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院案件审理一般实行的是两种制度,即合议制和审委会制(除简单案件实行法官独任制外)。这两种制度不仅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也可以保证司法公正和防止产生司法腐败。但从现实来看,这两种制度剥离了审判与裁决,造成了由庭长或主管院长“把关”、“拍板”最后裁决的现象。

另外,法官作为一个自然人,处在一个由各个社会角色组成的网络中,仅依靠回避制度在审判的实践中很难充分发挥法律效力。再加上我国成文法中出现的弹性条款、弹性幅度,大大增加了裁决结果的主观性、任意性。这显然与现代文明所一致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三)监督力度的缺乏影响了司法公正

能够熟知司法审判过程就能够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目前,我国法官裁判过程仅是对庭审活动进行部分公开,并且没有使公开的庭审活动发挥其积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向其他国家多多学习和借鉴,争取早日实现法官裁判意见的公开。另外,中国百姓的法律意识淡薄,“关系案”思想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怂恿了司法腐败,也就酿成了司法不公正的恶果。中国长期的“官本位”、“人治重于法治”的错误理念深深影响着大众,百姓一听到“打官司”,首先想到的是“认识人”、“搞定”、“摆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严重扭曲,而承办案件人也在长期的“关系案”中迷失了执法方向,法官一度被贬称“吃了原告吃被告”,司法腐败在部分社会民众的怂恿下和部分法官的自身堕落下愈演愈烈,继而使司法公正更成为屡屡成空的美好期望。

三、通过对司法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司法公正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当今司法体制加以整改和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司法公正。

(一)注重法官的高素质培养,实现法官职业化

把国家司法考试作为进入司法行业的必备条件,为甄选高素质人才做好铺垫。根据司法工作的特点,法院内部应有目标地培养尖子人才,培育专家型、学者型的法官。国内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为司法部门选择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了保障,并为培养高素养、专家型的法官队伍铺平了道路。

(二)加强法院体制改革,完善审判方式

健全完善司法公正制度,并使之行之有效就必须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脱钩,这样才能实现司法独立,完善法院的组织人事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法官的回避制度,全力减少甚至消除法官违背规章制度单方面接触当事人。

(三)完善相应监督制度,避免各种干预

人大监督是最高权威的法律监督,是保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人大对法院工作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监督人民法院是否严格依法办事。要杜绝直接参与案件的现象(除了特别重大的案件),以防因监督过度而适得其反。

(四)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心证公开制度

法官参照法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实践过程是一个自由心证的过程。自由心证要在诉讼过程中及裁判文书中充分展示。裁判文书其实就是使案件的当事人以及社会大众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正当化有一个可以看到的外在的判断标准。要实现公正司法,必须实行司法公开、审判公开,推行阳光审判,将司法工作置于公众的视觉之中,真正实现公正司法。

(五)提高司法效率,着力缩短诉讼周期

没有效率,何来公正?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一个案件的审理,若得不到及时的审判,实现诉讼目的,原、被告双方就会无休止的耗下去,为诉讼付出时间、付出心血、付出巨额的成本,生产生活不能正常进行,弱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最后却是赢了官司输了钱,输了事业,输了信心。所以,在效率服从公正的原则下,要充分注意效率在司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摧毁公正,否定司法公正的价值。

诉讼法对审限的规定都是3个月、6个月等,有的时间还不计算在审限内。但对于牵扯之中的当事人来所,也许就是漫长的岁月。事实情况是一个案件了结之后还会有一审、二审及执行等程序,且一审、二审之间还有时间差,不能连续计算。所以我们要尽量缩短诉讼周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得以实现,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正及司法的温暖。

综上所述,司法公正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虽然在新的时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推进司法公正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但我们仍然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是人治传统浓厚的国家,实现司法公正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中国的司法公正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而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困[N].人民日报,2014-10-29.

〔3〕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江必新,工红霞.法治社会建设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4,(01).

〔5〕龙宗智,李常青.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M].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6〕程竹汝.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孟建柱.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N].人民日报,2014-11-07.

〔8〕何皞.破解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参加民事诉讼的法律难题——以规范司法精神病鉴定为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3).

上一篇:构建和谐校园德育课下一篇:体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