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案(精选9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唱脸谱、演脸谱,让学生感受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多元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唱脸谱、演脸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戏歌,使学生初步了解戏歌和京剧脸谱。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脸谱面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
欣赏《新贵妃醉酒》导入——戏歌。戏歌——既汲取了戏曲(京剧、越剧、豫剧等)音乐的素材,又采用了通俗音乐(美声、民族)的创作手法,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二、歌曲欣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戏歌──《唱脸谱》。欣赏——《唱脸谱。》
1、作者简介—— 作词:阎肃
作曲:姚明 阎肃——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委员。
代表作: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唱脸谱》、《五星邀五环》。歌剧:《江姐》、《党的女儿》。京剧:《红灯照》、《年年有余》、《红岩》。
2、思考:这首歌曲跟中国的哪种戏曲相关,当中唱到了什么?(1)脸谱小知识 资料展示:学生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a、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b、脸谱的颜色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c、脸谱的样式
3、欣赏《唱脸谱》(带着问题去欣赏)。提问:
1、歌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唱腔上有何不同。
2、每一部分唱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3、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人物的脸谱知识。
3、学生自由谈。
4、随乐演唱歌曲。教师适时引导学生
能模仿京剧的韵味演唱,使学生能更加完整地掌握《唱脸谱》这首戏歌。
三、思考与创作──演脸谱。
1、欣赏:播放京剧剧照,学生思考从图片中的这些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2、表演: 学生戴脸谱表演。
3、小结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的脸谱已经成为了京剧艺术的一部分。正是这丰富多彩的脸谱艺术,使京剧更加绚丽生辉。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演出过程中,结合服装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认识。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去欣赏一部京剧,那样你就能理深刻地理解脸谱在京剧的重要作用,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还学唱了《唱脸谱》这首戏歌,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或是听听戏歌,再或是听听我们海南的乡土文化——琼剧、调声等,做一个热爱家乡本土音乐文化的人。
课型介绍:
《戏曲大舞台》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开课导语: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拥有自己的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荣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这次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2)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能整理资料。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2)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搜集并整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活动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活动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通过活动,感悟人生”。活动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知识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谈话的口吻进入课题)
1、询问同学的爱好。XX同学您好,请问你有什么爱好呢?在周末在家做些什么呢?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呢?(设计意图:引出同学们喜欢音乐,再而播放戏剧。)
2、考名曲。播放PPT,观看视频,请同学说出戏曲的名称及剧种。(1)《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黄梅戏(2)《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3)《花木兰》——豫剧(4)《贵妃醉酒》——京剧(5)《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6)《孔雀东南飞》——评剧
总结: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二、交流与探究
1、知识介绍 a.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b.几种较常见的戏曲种类(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c.戏曲名剧、名家等。
2、知识竞赛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剧)(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种形式?
(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______ ?(昆剧)(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6)享有“东方歌剧”之称的是____?(京剧)(7)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8)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____?(黄梅戏)(10)京剧“四大名旦”是____?(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3、说脸谱。
(1)听歌说唱脸谱。(2)脸谱知识竞赛。
4、说戏。
(1)同学说戏和唱戏。(2)听家乡戏。
5、小结。
6、作业。(1)记一记。
课时:2个学时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三、教学内容:中国戏曲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他们的起源
【引入课程】
1、先介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然后放[天仙配],为讲戏曲作铺垫,将同学们带入戏曲的氛围中
【初步了解】
1、介绍戏曲相关知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2-5]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放[刘海砍樵]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剧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放[女驸马]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用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
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 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5、国五大戏曲剧种 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21])、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22])、黄梅戏、评剧、豫剧。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
【主要内容】学唱[说唱脸谱]放说唱脸谱
《说唱脸谱》是一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琅琅上口,亦歌亦戏。这首歌由作词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并由青年歌手谢津演唱,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 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红白黄绿蓝颜色油的脸 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呀 好象炸雷 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 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 笑哈哈„„ 我爷爷生气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 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 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 一个劲的来称赞 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 你不懂戏曲 胡说八道 气的爷爷胡子直往脸上翻 老爷爷你别生气 允许我审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创新要发展 哇呀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一幅幅鲜明的 鸳鸯瓦 一群群生动的 活菩萨 一笔笔勾描 一点点夸大 一张张脸谱 美佳佳 哈哈哈
六、重难点:了解哪五大戏曲和相关传统知识,学唱[说唱脸谱]
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接受不了生硬的知识,因此课堂主要以欣赏戏曲为主,相关戏曲知识全当听故事。
八、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播放甘洒热血写春秋〉
师:刚才老师播放的这段音乐是歌曲还是戏曲?
师:对,是戏曲,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戏曲。戏曲呀有很多种类,今天我们欣赏的是戏曲的一种——京剧,是我国五大戏曲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中国近代戏曲的代表。
师:刚刚欣赏的这段京剧,是来自《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这段戏讲的是解放之前啊,威虎山有一伙土匪,抢掠百姓,我们的解放军英雄杨子荣为了剿灭这些土匪,打入到了敌人的内部,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顺利为民除害的故事,我们欣赏的这段京剧啊,是现代京剧,那么在传统戏曲中,有四大艺术表现手段,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对,就是唱念做打(PPT),刚刚我们欣赏的这段戏,就叫做唱,那什么叫做念呢?念啊,就是念白,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卖水》片段)这样的形式,就是念白。老师想问问大家,刚刚这段戏中,是先唱还是先念?对,是先念。那什么叫“做”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做功的视频,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视频)那老师提问一下大家,最后一个打,是什么意思?
师:对,就是武打戏,我们来欣赏一段打戏。(播放视频)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艺术表现形式,那么京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年龄、性别、身份,我们把京剧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有同学知道吗?
师:对,京剧的四大行当呀,就是生、旦、净、丑。首先我们来说生,生呀,主要指男性角色,分为老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像刚才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就是老生。旦呢,就是指女性角色,主要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等,扮相都非常华丽,展现各种女性的美。
师:。那同学们来猜一猜,什么是丑角呀?
师:丑角就是在戏曲中出丑的角色,他们的脸上都会抹上白粉,就是图片这样的。(出示图片)
别看丑角扮相丑,举止滑稽,其实想要演好丑角,是要花大功夫苦练的。
下面再来说说净角,他虽然叫净,但是其实是反义词,净角的脸上画的很花,俗称花脸,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些脸谱,都是净角中常出现的。(老师展示PPT,各种脸谱。)
师:同学们,现在京剧不光在我们的国家受到民众的喜爱,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戏歌《唱脸谱》,听一听外国人都是怎么评价京剧的。师:好了,听完了歌曲,老师来提问你们来回想,窦尔敦是什么颜色的脸谱?(蓝)关公呢?(红),白脸的是谁?(曹操),典韦是什么颜色的脸谱?(黄),你们太棒了,下面加深难度!紫色的脸谱是谁?(天王)绿色的脸谱呢?(妖怪)金色的是谁?(猴王)银色的,灰色的精灵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下面啊,老师带大家欣赏一段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可能大家听过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位巾帼女英雄,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段豫剧,感受一下豫剧的唱腔特点。
师:听完了这段豫剧,老师先来问问大家,豫剧是哪个地方的戏种? 生:河南
师:对了,就是我们河南!豫剧的很多剧目啊,都和北宋有关,比如包公戏,穆桂英挂帅,杨家将等等,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师:因为啊,北宋的都城就在河南开封,这里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被改编成了豫剧。豫剧的唱词啊,融入了很多河南地方方言,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段花木兰,找一找,这段戏中,哪些词语用了河南话的口音。(复听)
师: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的耳朵可真灵,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段现代豫剧《朝阳沟》选段,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银环和栓宝这对小夫妻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了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段戏啊,就是他们两人的母亲见面的场面,我们来听一听。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课,我们对戏曲有了一些了解,豫剧呀是我们河南自己的地方戏,下节课有时间,我们再来更深入的学习豫剧,戏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希望大家能够热爱戏曲,把它传承下去,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根据各位领导老师给出的意见,我对自己的作课进行了反思,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1、结构不够合理,学生的互动应当再紧密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2、教态没有放开,音乐老师的个性发挥不足,应当更注重发挥音乐老师的音乐素养。
3、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中总是整体进行活动,没有设计个体展示的环节。
4、《朝阳沟》的视频选择过于滑稽,没有起到正确引领,选材要注意正面引领,尽可能找原汁原味的。
5、教学内容太多,下次设计可以单讲京剧或者豫剧,注重小而细,不要太宽。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古典戏曲的有关知识
一、戏曲,主要包括宋元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曲和明清传奇。
二、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曲;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曲数都是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套数是杂剧的基础,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又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三、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样式,并延续到清代,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析一楔子,不打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曲,并加曲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曲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未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唱;传奇中称科而不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一曲戏有下场戏。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取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一折用同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主角是生、旦。传奇也有未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宾白是人物台词,科介是一种舞台说明。
角色名:未(男子)外未(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
宫调和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的,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牡丹记》《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
作业设计: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中国戏曲介绍
一、杂剧和明传奇的异同。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三、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教材,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
2.过程与方法
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学会欣赏京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哪些元素?
引入: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体现了中国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和的篆刻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汉字
(1)起源:“图画文字”
(2)形成:商朝(3)趋势:由繁到简
(4)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两个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展的,更多的是字体自身的美感。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人们自觉地创造书法美。(2)总特点: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3)书体
楷书中归中矩,欧体险劲瘦硬,清秀雅致;颜体肥硕丰润,豪迈雄壮;柳体则是清瘦挺拔,骨力遒劲,草书狂放不羁,张扬个性等 楷 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草 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放纵,审美价值高。行 书: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审美和实用价值。讨论: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我国民族多、方言多,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4)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画 1.发展脉络
2.突出特征(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3.绘画艺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例如宋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文化需求扩大,风俗画开始流行。【思维拓展】“书画同源”何意?
同“起”源、同“形”源、同“神”源、同“心”源
四、京剧的出现
在世界剧坛上,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1.戏曲的发展历程:(1)起源:原始歌舞(2)发展:春秋战国 优伶(3)成熟:元杂剧
(4)进一步发展:明朝 昆曲(5)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③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④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⑤民国以来,走向世界。问题:京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人口众多,达官贵人及商人云集,文艺市场需求量大
京剧本身:富有艺术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名角辈出,受到人们的喜爱。2.京剧的特点:
①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 用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伴奏。
③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④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表演有一定的程序,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感悟历史】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自由发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要加以珍惜、保护; ◎对传统文化要赋予理性,批判地继承; ◎要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第23课 《曹县戏曲人物纸扎艺术》教案
王开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县戏曲人物纸扎艺术。
2、学会纸扎艺术。
二、教学重点:了解曹县戏曲人物纸扎艺术。
难点:制作。
三、教具、学具准备:
1、相关图片及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山东曹县纸扎中最有特色的是戏曲人物纸扎。这类纸扎与丧葬内容无关。戏曲人物纸扎高度一般为30厘米左右,纸人头部用泥模翻制而成,以彩纸作为衣饰,并加以彩绘。其内容大多为传统剧目、历史故事等。折叠、糊纸、剪贴是纸扎工艺的主要程序,一般是两三人组成一出戏,人物之间有呼应,其形态生动,富有神韵,堪称民间艺术中的一绝。
(二)、讲授新课
为了提高广大师生防火安全意识,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防火工作的 “四个能力”和学生自救逃生能力,我校于2015年4月20日举行了南校区全体住宿学生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为确保演练效果,学校成立了安全疏散演练活动领导小组,拟定演练方案,详细划分了疏散顺序和路线,并提前对各科科长、全体班主任和宿管人员进行了疏散工作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层层落实,责任明确。4月20日早晨8点05分,疏散演练正式开始。以哨音是为号,全体南校区住宿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迅速从各自宿舍有序撤离,集中疏散到空旷地带(操场)集合。
本次活动共有511名住宿学生参加,各科科长和班主任老师以及宿管人员认真负责,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安全培训和疏散布置,疏散过程高度紧张又井然有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次疏散演练活动加强了疏散工作的指挥和组织能力,提高了广大师生综合性安全意识以及自救逃生和互救的能力。
升旗仪式后,张可来副校长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对继续加强出入校门工作的管理、遇突发事件的处理和人员疏散、学校禁烟、校园防火等相关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学校计划要点要求,本,学校将会进行多种形式防火等综合性安全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将安全培训工作和疏散演习活动常态化。
创作演出环境越来越严峻
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李道畅常年带团在戏曲市场上摸爬滚打,对剧团生存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
李道畅说,戏曲目前是在艰难中挣扎,困苦中前行,最大的功绩是使戏曲还没有倒下去。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影视剧发展对戏曲的压迫,观众的减少等等原因使得戏曲的创作和演出环境越来越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小环境上讲,戏曲创作与演出都有问题,观念陈旧,有些剧作脱离现实生活,尽管每年都有一些好作品出现,但满足不了戏曲演出市场的需要;戏曲的创作队伍已不再兵强马壮,作者的老化与流失严重;剧作的弱化,滋生了舞台大制作,加重了戏曲演出的负担;新创剧目少,风格样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作品。从大的方面讲,市场需求变化、媒体误导和部分领导者追星使传统艺术演出市场萎缩;文化环境的恶性循环带来部分观众群体的社会生活低俗化;少数专家、领导对戏曲现状缺乏冷静的分析,评论媚俗化、喜欢说大话;国家投入的减少使剧团生存状况贫困化;评奖泛滥引来创作队伍的浮躁;指导思想的混乱使剧团产生发展思路上的迷茫与异化。
精致化使戏曲变成了小文化
曾经担任过剧团副团长、主演、导演的李云说:戏曲的精致化使戏曲由大文化变成了小文化,受众面越来越窄。大制作大投入只注重外包装而不在戏曲本质原则下的创新上下工夫,使得戏曲产生了美学的混乱和哲学上的困惑。戏曲发展至今,距离戏曲本体越来越远。评奖变成了比投资的游戏,普通观众永远看不到评委看戏时的舞台阵容,观众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批评的失语使戏曲产生严重的自恋情结,话语权交给记者肤浅的报道和专家肉麻的吹捧,看着戏曲病得不轻,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逐渐“非戏曲化”
韩宇宏研究员说,从戏曲艺术本体角度看,表面的繁华并不能遮蔽戏曲衰微消亡的基本态势,但表层的繁荣也的确是事实。
韩宇宏说,戏曲的衰微态势可以用“荧屏化、自娱化、典雅化、名段化”来概括。戏曲的舞台演出日渐衰微,而荧屏上的戏曲尚能存在;商业性演出已极度衰落,而自娱自乐的戏曲活动不绝如缕;通俗大众性的戏曲在逐年减少,而典雅的新作倒时有所见;整台戏的完整演出越来越少,而名家名段尚时领风骚;各种行业的晚会、农村红白喜事中的戏曲演唱、戏曲茶楼是上述几种形式的混合物。
韩宇宏说,近年来的戏曲发展状况还可以用“单一化、碎片化、非戏曲化”来描述。“单一化”就是戏曲在呈现形态上越来越偏重于荧屏,艺术表达上戏曲的唱念做打功夫似乎只剩下了唱。在新编剧目中,现代戏自不必说,就是古装戏也很少表现其他功夫。“碎片化”就是整台戏变成了折子戏组合,折子戏缩成了唱段,戏曲表演也变成了演唱比赛。这样一来,戏曲变成了戏歌,也就是戏曲的“非戏曲化”。
文艺评论家刘敏言说,戏曲曾经是主流艺术,甚至是超主流艺术,但毋庸讳言,戏曲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鼎盛与辉煌已经渐行渐远。在电影、电视、网络占尽风光的时代,戏曲这种规范、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艺术,在人们的文化视野中逐步淡化。
缺钱缺人才
河南省文联巡视员王洪应说,戏曲的困难是有目共睹的。最大最现实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人才从哪里来?排戏国家基本不再给钱,剧团排新戏就要到社会上找钱、拉赞助,演出市场越来越小,戏价很低,靠演出挣钱也仅仅是能吃饱饭而已。戏曲不景气,人才也断了,很多人改行去干别的了,很多戏校已经不再招收戏曲学员了。没有人才就没有好戏,没有好戏就没有市场,如此恶性循环,戏曲的前景能好到哪里去?
精品化是发展趋势 虽然大家都承认戏曲已经风光不再,但很多专家认为,戏曲目前还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
韩宇宏说,戏曲的态势是衰微消失,但其表层的繁荣也是事实。他用“六多”来形容河南戏曲的10年发展历程:评奖活动多,省级大赛从未间断,还有县级、民营剧团大赛,小梅花大赛,青年演员大赛等等;新创剧目多,参赛的剧目大多是新创的;交流活动多,不仅有海峡两岸的交流,还有赴海外的交流;戏曲电影多,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优秀剧目多,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屡获大奖;戏曲电视节目观众多,不仅有《梨园春》,很多电视台都开了戏曲栏目。
韩宇宏建议,今后的戏曲表演团体应该分类:“非遗”保护传承的戏曲团体和适应某种宣传需求的团体,前者由国家养起来,其任务是“建设戏曲博物馆的精品”,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后者由宣传主体付费,排演宣传所需的剧目,可交与市场来调节。
刘敏言说:戏曲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会绵延发展下去。戏曲应该利用名角来打开市场。精品化与经典化是戏曲发展的趋势,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主要标志不是创作了多少部作品,而在于有没有观众认可的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力作。
特殊时期需要呵护
剧作家姚金成说,戏曲已经进入老年,这是大势所趋,戏曲面临种种困难,这是现实。戏曲正处在遗产的边缘,但还有一定的观众和市场,还没有到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在文化转型期,不能轻易判断一种文化形态失去了价值。有危机是正常的,我们戏曲人要有危机感,要振作起来,使戏曲健康地进入老年。谈新世纪10年的河南戏曲,不能抹杀10年来取得的成绩。10年来,河南戏曲在全国的影响在增大,美誉度在增强,主创队伍显示了一定的活力和扩张性,很多剧团请我们的主创人员加盟,我们的剧目被很多剧种移植。河南戏曲还能感动观众,观众群虽然老化,但基数还不少,河南戏曲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刘景亮研究员认为,研讨河南戏曲,不能纠缠于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濒临死亡了。新世纪以来河南戏曲的成绩是显著的,在全国的影响力在加强;戏曲艺术活动比外省活跃,他们是很羡慕的;戏曲的生存环境比上世纪90年代有所改善;戏曲的创作形式、演出形式、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当然,戏曲还在危机当中,戏曲本身有问题,更是大环境的问题,现在的大环境不适合戏曲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戏曲人失去了自信,流行艺术的冲击使戏曲人失去了创作的标准,心态的浮躁和成本的提高使戏曲雪上加霜。特殊时期戏曲需要呵护,戏曲生不容易,死也不容易,大环境发生变化后,戏曲还会活得更好。
谭静波研究员自认为是“歌德派”,她认为,新世纪的河南戏曲是跨越式发展的10年,是河南戏曲艺术“新突破”、“新繁荣”、“新发展”的10年,戏曲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艺术观念等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突破。
前言:它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历经上千年生生不息;它曾是亿万人的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积淀着中国人的根和魂;在它那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第一次赋予它“戏曲”概念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宋元戏曲考》)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中原,戏曲艺术就在这光照中萌芽。戏曲起源于河南,形成于河南,如今繁盛于河南,并从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创作与发展;中原戏曲种类之多、密度之广,全国少见。河南人爱看戏,爱哼梆子腔;戏曲是河南人与生俱有的精神基因,是河南人的生活方式。弘扬戏曲文化,正是为我们自己寻找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海德格尔曾说过:“只有当人有个家,当人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和伟大的东西产生出来。”让我们跟随专家,一起展开戏曲文化寻根之旅吧。
中原戏曲具有起源早、种类多、受众广、影响大等特点。“诸宫调”创始于开封,标志着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开始成熟的《目连救母》搬演于开封,北宋的杂剧也形成于开封。这些都表明中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中原戏曲来源于生活,扎根于民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徐光春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戏曲源头在中原
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戏剧样式,中国戏曲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迟缓而漫长。它不似古希腊戏剧从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登上人类文化的高峰,令千秋万世瞻仰遥想,却如涓涓细流绵亘久远,历经千载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原始巫术用歌舞娱神,到夏商宫廷俳优以表演娱人,到汉魏角抵百戏,隋唐参军戏,直到宋杂剧、金元本,多元血统使得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戏曲起源与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河南,从远古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可以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祖在中原这块大地上劳动生息,音乐歌舞也就相伴而生了。此后,20多个朝代在中原大地建都,催发了戏曲艺术的长期繁盛。中国戏曲从起源到形成,都离不开中原大地的滋养。可以说,中国戏曲之根在中州。
姚金成(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东方艺术》主编):有人说,河南戏曲之起源,应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郑卫之乡”,溱洧唱和为其滥觞。民国时期的王培义据孟子“河西善讴”(河指淇河,今河南鹤壁)的记载,得出了“‘河南讴’之起始远在尧舜之时,即晚亦生自战国”的结论。其实,河南这块土地上的艺术萌芽比这还要早。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犹能吹奏出动人的旋律。安阳殷墟出土的3500年前的刻有鼓、龠、舞的甲骨文,表明当时的音乐歌舞已达到相当水平;禹县(今禹州)出土的周代巫傩青铜面具,则无疑是戏曲脸谱的上古先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已经是令人向往的歌舞圣地了。《诗经·宛丘》中宛丘山下那“坎击其鼓”、“无冬无夏”的民间狂欢,魏文侯“听郑卫之音,则不知疲倦”的痴迷,都让我们无法不去想象当时中原大地笙歌嘹亮、歌舞盈日的盛况。两汉是“百戏”领风骚的朝代,作为东汉京都的洛阳,其歌舞戏剧之盛不言而喻。河南新密汉墓出土的“宴饮百戏壁画”,洛阳出土的歌舞百戏陶俑,南阳出土的达百块之多的有关歌舞百戏场面的汉代画像砖等,都足以表明当时河南戏剧的普遍繁荣。而《北齐书》、《教坊记》、《通典》等多部史籍中记载的产生于隋末河内(今沁阳),广泛流行于唐代的《踏谣娘》,不仅有了人物性格、角色装扮、舞蹈动作,而且有了独唱、帮腔,已经使用了“代言体”手法。韩德英(河南省戏剧史研究专家):中原戏曲起源可追溯到夏启时代。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已有“求倡侏儒,而为奇伟之戏”(宋·高承《事物纪原》)的记载。更值得一提的是,“诸宫调”创始于北宋都城汴梁(开封)。诸宫调是由多种宫调组合成的—个完整的长曲,元杂剧的形成直接受诸宫调影响。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颂之。”《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一节记载:“诸宫调本京师(开封)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而当时汴梁最有影响和深得观众欢迎的节目,要数瓦舍勾栏艺人们演出的杂剧《目连救母》。《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这是一个有相当高艺术水平的连台戏,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标志着戏曲的形成。从已出土的戏曲文物中,也可以说明宋代杂剧的昌兴和普遍流行,如1949年以来先后出土的有荥阳宋墓石棺杂剧图、偃师宋墓杂剧雕砖、禹县(今禹州)宋墓杂剧雕砖、温县宋杂剧雕砖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杂剧演员一般四人或五人,伴奏乐队多者五至七人,少者二人作演艺状。
郑传寅(武汉大学古典戏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南戏和说唱艺术等成果的基础上,元杂剧出现。它标志着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在灿若群星的元杂剧作家群中,“豫省亦颇不乏”(王培义语)有名的大家。知名的河南籍作家有郑廷玉、李好古、姚守中、赵文殷、赵天锡、陆显之、宫天挺、钟嗣成等。
被称之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就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著名剧作家李好古是西平路(今河南西平县)人。他写过杂剧3种。《录鬼簿》吊词说:“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还说他博学能文,腹内有万卷诗书,所作文字足以流传后世。《张生煮海》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杂剧。这出神话剧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统治的色彩,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太和正音普》评说:“李好古之词,如孤松挂月,清秀优美,磊落不凡。”写出《看钱奴》的郑廷玉是彰德(今河南安阳市)人,他曾作杂剧23种,现存者6种。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类,名次排在关汉卿、高文秀之后,位居第三。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其词“如佩玉鸣銮”。郑廷玉熟悉社会生活,洞察人情世态,作品题材广泛,对元代的社会生活、市井百态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描摹和反映,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被钟嗣成在《录鬼簿》置于“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之首的宫天挺是开州(今河南濮阳)人,他的杂剧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元代一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乔吉齐名;而写下传世之作《录鬼簿》的钟嗣成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他在这部著作中记录了元代152位曲家的生平及其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其书体例,也有开创意义,在后世学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河南的“中州调”,也是杂剧重要的腔系之一。
范红娟(中国古典戏曲博士、郑州师专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明代河南民间戏曲演唱活动十分活跃,乡村“春祈秋报”赛会活动多用戏曲。明后期,除了昆、弋、弦索等广泛流行外,以开封为中心的地区,兴起了俗曲、小调,如“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泥捏人”“鞋打卦”等。不仅一般平民百姓喜爱传唱,就是文人墨客街市闻之,也赞赏不已,称这些“出诸里巷妇女之口”的小曲,为“时词中状元也”。(明·李开仙《词谑》)这些俗曲、小调,为河南地方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朱元璋之孙、周定王长子朱有瞛在开封写出了《诚斋乐府》,收有31种杂剧,明·沈德符称其“稳惬流利,犹有金元风范。”明代河南还有一些传奇作家,如李先芳、卢楠、桑绍良、李雨商等。睢州(今河南睢县)文人赵陛对,也“尝为乐府小剧,以寄其愤”,影响颇大。
清代河南也出现了一些杂剧、传奇作家,比如陈天清、王髄、吕履恒、吕公溥、李树谷等。吕履恒,字元素,河南新安人。康熙甲戌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是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剧作家、方志学家。撰有传奇4种,今存《洛神庙》一种,是现存最早的豫西调剧本。此剧成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曾于杭州、宣化、湖南长沙等数地搬演。履恒工诗,著有《梦月岩诗集》20卷。时人王阮亭曰:“《梦月岩》诗高浑超诣,正以不甚似杜为佳。”;吕公溥是吕履恒之孙,主持荆山书院多年,著有《寸田诗草》,袁枚为之序,称其为“诗中雄伯”。作为当时著名剧作家,他有杂剧《弥勒笑》传世。该剧是根据张漱石的《梦中缘》改编成的梆子戏剧本,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明后期至清康乾时代,地方戏在“花雅之争”的铿锵锣鼓中纷纷登场亮相。弦索腔、锣戏、卷戏、梆子戏和昆曲、徽剧等数十个剧种,在中原大地争奇斗艳。当今河南流行的主要剧种和稀有剧种,或萌芽,或形成,或成熟,都在这一时期。
马紫晨(河南省著名戏曲史专家、民俗专家):仅从明万历之后的400余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戏剧品种即有近80个,其中戏曲剧种60多个,最终形成了以豫剧、曲剧、越调为主体,大平调、大弦戏、宛梆、道情、二夹弦、怀梆、四平调、蒲剧、豫南花鼓戏等多种剧种百花齐放的戏曲体系。目前,河南尚有35个剧种在活动或残留踪迹可查;16个剧种有专业剧团演出。2006年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是豫剧、曲剧、越调等10个剧种;2007年2月,进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除前述外,又有二夹弦、落腔、花鼓戏等12个剧种。其品种、数量均居全国各省前列。尤其是享誉神州的豫剧,从1984年起,在全国的专业剧团数量即达239个,流行区域则有22个省(市、区),包括上座率、经济自给率、从业人数和观众覆盖面等在内,当今的豫剧确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而仅有几十年历史的河南曲剧,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依其专业演出团体数量而名列全国365个剧种的第9位。石磊(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说豫剧是全国性的大剧种,一点也不夸张。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新疆、江苏、山东甚至西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团。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大的文化气候影响,豫剧的分布区域虽然有所萎缩,但其分布区域之广,专业剧团之多,观众覆盖面之广,目前在众多的地方戏家族中仍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就连宝岛台湾也活跃着一支国光剧团豫剧队。豫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远离其生存母体,而能在对她来说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台湾省存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之久,它不仅没有消亡、衰败,而且壮大发展,演遍了全宝岛,并于1997年演到世界三大洲的17个国家,这种奇特的艺术现象,在我国300余个地方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豫剧独有的骄傲,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现在正在梳理有关《海峡两岸豫剧艺术交流的历史与现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到了不少的资料,其中有关台湾戏剧与中原戏剧与文化血缘关系的论述。比如作为台湾本土生成最古老的戏剧形式——南管、傀儡、皮影,此三者均源自宋代。特别是南管这种戏曲样式,从其曲牌结构、套曲结构、管门板眼以及乐器形制、乐队建制等,均与宋大曲有相似之处。而像傀儡、皮影戏,则是早年盛行于古都汴京的戏剧形式,宋室南迁时,随大批中原士族带入闽南,而最后辗转入台。台湾的古老剧种之一北管,与北曲杂剧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均属包括郑、汴、洛三大古都在内的中原音韵之正声。所以,在台湾戏曲史研究方面具权威信的学者、台湾大学的客座教授曾永义先生曾经说:“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里深受欢迎的南管、傀儡、皮影及北管,若追本溯源,都和河南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
——中原戏曲以质朴自然取胜
“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诞生于中原大地的戏曲艺术,带着天生的民间性格,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无论是豫剧的激昂豪放、曲剧的清新柔美还是越调的苍劲沉雄,都渗透着中原人的群体性格,都关照着普通百姓的好恶爱恨,是世世代代中原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那一台台在全国赢得如潮好评的剧目,那如火如荼的戏迷演唱活动,那遍地开花的戏曲茶楼,那备受关注的“梨园春现象”,共同构成了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
魏明伦(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著名剧作家):不得不承认,在当今中国地方戏市场中,豫剧是个特殊的个案,不但在河南,而且在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市场。豫剧为什么在中国戏曲、中国戏剧甚至中国舞台剧陷入“台上热闹,台下冷清”这么一种现状的时候,还能有那么多以农民为主的观众?大概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河南戏曲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如此家常,如此世俗,如此与生活不可分,那种热爱是骨子里的。我们一般认为豫剧很“土”,但那种土是一种大俗大雅。如果河南戏曲一直扎根民众,则未来生命力很强。
郑传寅:豫剧生机蓬勃,活力无限,信手拈来尽是自然口语,寻常琐事,沁人心脾。激动处掏肝剖肺痛快淋漓,深情处细说情真意笃。说它土,土得可爱,令人想紧紧拥抱,说它俗,却一点不空泛。豫剧的剧场规律不如京剧严谨,但是也因此不像京剧会受惯性套式拘束。我以为,豫剧的艺术不在于情节题材的花样翻新,观众要听的是最原始、最贴心的感情。
姚金成:河南人,因其性格开朗豪爽,故表达情感酣畅淋漓,大喜大悲,敢爱敢恨;因其固守“仁义礼信”的道德标准,故崇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戏剧结局。如《卷席筒》中苍娃的母亲做了坏事,连亲生儿子也不原谅她,而且还去替无辜的嫂嫂坐监。河南这块土地,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其民间语言犹如经过千熬百煮的浓汤浓汁,朴素、凝练、准确、生动。河南戏,因把握住了平正畅达的民众心理,故能够得到广大观众的情感认同和“疯狂般地拥护”。无论是苦难年代还是太平岁月,在戏台与看台这块天地里,永远是骚动的海、欢乐的洋。对拥挤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里是他们精神的圣土、欢乐的殿堂,他们对戏曲有着近乎虔诚的热爱和依恋。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经历了长期灾荒、战乱、贫穷的河南人,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坚忍、豁达的性格,因为他们在和自己血脉相连的戏曲中,找到了排解苦难、纾解愤懑、寄托情感、寻找快乐的途径。有如此“贴心”的戏曲伴随,再苦的日子也是甜的。
纪慧玲(媒体资深戏剧记者):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知道豫剧,第一次听到河南梆子的声音,王海玲一身喜红,摇摇晃晃坐在大花轿里活泼利落的形象还深印我脑海。我以为河南戏地方味儿就是这么足,这么地道,这么独树一帜。
戏剧学者汪其楣特别翻查了早期看戏笔记,温习当年回忆,还是觉得,即使同一戏码,比如《白蛇传》、《金水桥》、《奇双会》,豫剧的诠释都比京剧好。我主观认为,河南戏有浓厚的乡土味,生活气息,一直就是这个味道吸引人,让她与京剧一板一眼、大义凛然的气味不同。
范红娟:我的感觉,中原戏曲对中国戏曲最大的影响在于中原戏曲的世俗性,它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基本品格和发展流变的基本走向。宋杂剧伴随着市井的喧嚣而繁盛。勾栏演出使中国戏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产生了商业化的戏曲演员,戏曲演员脱离了皇室贵族的豢养而和市民观众建立起一种商业性的经济依存关系。它导致戏曲走下神坛、迈出宫廷,走向市井民间。此后,世俗性一直成为中国戏曲的主流品格。即使是被称为“大雅之音”,常在小庭深院中演出的昆曲,也一样由于其叙事性和传奇性而被涂抹上一层俗世的油彩,这不能不说是来自于中原文化传统的哺育。至于各类地方戏曲词的俗俚化、音乐的民歌化、表演的身段化,无一不承袭着中原文化的世俗性色彩。
石磊:大凡一个民族艺术品种的诞生,与它植根于这个民族群体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地理环境之上的群体意识、群体性格、习惯,特别是民族群体的文化,包括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定势,有直接关系,蕴藏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现在,面对大的社会环境,戏曲艺术的走势趋于瓶颈,一些人的视线,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视线淡出了这一艺术品种,但这完全不代表它真正价值的消失。尤其是我们河南地方戏(包括一些稀有剧种),它所富含的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它所具备的审美价值是其他包括号称“国粹”的京剧艺术在内的诸多地方性剧种所不能代替的。面对着这样厚重的河南戏曲文化资产,如何去保护、保存、传播、开掘和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戏曲艺术工作者眼前的问题。尤其是面临着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艺术“同化”现象,人们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强,人类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适应、去发现,而不是去扭转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如何使作为艺术商品的戏曲艺术根据它自身在文化市场的运作中所得到的种种信息反馈去调节、完善、革新自己原有的步伐;既使这些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珍贵遗产保存完美无损,又不使其沦为博物馆藏品,这是积自上世纪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运动至今的近一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是人们在今后的戏曲改革工作中首先应该严肃考虑和面对的问题。用口来醒事
拿戈去惊人
——关注现实、惩恶扬善的中原戏曲基调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明代高则成《琵琶记》开头的话点明了中国戏曲的精神。而河南由于长期以来久居全国的政治中心,加上儒家哲学中重政治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因而造就了中原戏曲自觉的政治意识、时代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在贴近现实、惩恶扬善这一点上,中原戏曲显得坚决彻底。尤其是豫剧长期以来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调,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唱红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影响波及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世界。三国、包公、杨家将、岳家将等历史故事被改编为中原戏曲优秀剧目后,久演不衰,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财富。
杨兰春(著名剧作家):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朝阳沟》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七天里连写带排就上演了?”我觉得跟我在登封市大冶镇曹村一带的生活经历有关系。1945年,战争时期,我在那儿亲眼看见当地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更看到他们与八路军的鱼水深情和血肉关系。1957年,再次回到曹村,和老乡们朝夕相处。当地有老农民对我说:“老杨,你说这新社会,谁家的孩子不念两天书,谁家的姑娘不上几天
学?读两天书上两天学都不想种
地了,这地叫谁种呢?哪能把脖子
扎起来?”我觉得农民说出了一个
真理。那时正是党号召城市青年
上山下乡,我就抓住了这个主题:
城市知识青年王银环下乡与劳动
人民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什么在1958年“大跃进”背景
下写出的《朝阳沟》到今天还有生 命力?我觉得它基本上是从写人
物出发,用唱词来表现各个人物的真实情感,刻画出有性格、有灵
魂的活生生的人。因为贴近生活,所以容易为观众接受。
【戏曲教案】推荐阅读:
戏曲艺术教案06-26
戏曲知识教案10-07
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教案)09-15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10-14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教案06-21
戏曲教学设计07-19
戏曲进校园总结09-11
戏曲艺术教育09-23
中国传统戏曲赏析09-28
戏曲晚会主持词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