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精选8篇)

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实施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与新型教育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各级教育机构中的校内管理事务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非固定资产实训资产管理工作。结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以强化管理人员的资产成本意识,通过对实训资产的估值与分管,取得更好的实训管理效果,提高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笔者详细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研究资料与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实训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1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现状

当前形势下,已有多项教育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非固定资产实训资产管理工作中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①归口管理不当。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有一些尚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非固定实训资产,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单价较低,其市场采购、日常使用及管理等均由各自使用部门负责,在院校的实训资产管理工作中并未对其进行科学的归口管理。②采购前期论证随意。对于①中所述的不达标实训资产,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均未对其制订科学、详细的采购计划,且对其产品供应及产品质量把关不严,如对于产品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供货条件、价格及交货情况等未实施即时管理和评价。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并未依据市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也未进行产品问价、采购活动,采购前期论证随意性较大,易导致资金占用过度,造成采购不足或采购过量的情况。③缺乏相应管理制度。部分高职院校在(依据既定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下)管控(非固定资产)实训资产的采购总额时,尚未建立完整的资产使用与管理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均是由资产使用部门保管和负责,缺乏院校监管,易导致其价值减损。④实训资产管理信息联动不佳。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其均未建立科学、先进的资产管理技术、保管与领用机制等,无法对不同部门中实训资产的采购、保管等工作进行统一调配,资产管理信息联动不佳,易出现采购重复的情况,浪费资源。

2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

2.1实训资产内控制度的建立

面对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当前环境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需结合校内实际情况,通过院方财务部门专业人员,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等集体商议和讨论,制定和建立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市场采购、产品信息保管、资产使用与管理等多个方面,例如:分级管理网络制度,要求院校内不同部门的实训资产管理工作需采用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及“责任到人”的管理网络,并指派相应管理人员(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等)。同时,高职院校中各个部门需依据非固定资产实训资产的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例如:建立账目,保证账册完整、信息更新及时,以确保账册、账卡与实际账务相统一。

2.2管理制度实施

在建立实训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各大高职院校需引导各部门积极落实并及时调整,具体表现如下。①要求校内各部门提供准确、详细的资金预算,且不能由各自部门中直接说了算,而是需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叉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相应的预算结果。②依据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采购的合理性进行审批,评估或判定其是否为闲置、重置,并要求相应管理部门定期对其进行清查和盘点,保证各项资产信息准确、可靠。同时,在实训资产管理制度试运行过程中,院校的财务部门专业人员需及时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科学梳理,对部分需要改进的细节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管理制度正式运行顺利。例如:实训资产管理部门需制定完善的“资产明细账”,并定期与财务部、使用部等核实校对,做到真正的账实相符,避免重复或遗漏。当物资入库时,各部门需严格审核和验收采购单据,并准确填写对应物资的名称、采购时间、供应商、场地、规格、价格及购买数量等,依据入库单据进行登账处理;若学校购买的物资到账后,物资管理部门需对其进行现场验收,一旦发现差错,及时寻找原因,与有关部门交涉联合制定解决策略,并经过集体探讨和试运行成功后,才可正式通过。总之,当实训资产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后,管理人员需定期评价其实施结果,并针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或反馈信息,以持续改进,使管理措施获得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

3实训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3.1注重前期采购论证

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在实施或运行实训资产管理制度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或控制其前期采购的随意性,但其论证仍不够充分,如未全面考虑“同类资产”之间的“互相抵触”作用。例如:某高职院校在2015年与2016年分别采购了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网中网会计综合实习的平台等,二者属于同类实训软件,如此一来就造成了资产浪费。此种情况下,实训资产管理部门需提前做好前期论证,有目的性地减少同类资产采购,并考虑同类的专业实训资产是否可共用,以减少整体预算额度。

3.2培养管理人员资产成本意识

现阶段,在一些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部门中,许多资产使用人员自身不具备成本意识,往往单方面地认为采购的是院校资产,尚未形成成本意识,该资产最终成了学院办学成本;再加上,校内实训资产管理工作并未涉及网络信息化平台,其仅仅表现为表格形式,甚至有些单纯使用手工处理账页。尽管该项工作由多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互相兼任,但其管理效率仍较低。故当前环境下,各大高职院校需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借助现代化教学软件对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实训资产管理培训,并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各项管理信息数据同步,以培养和强化管理人员的资产成本意识,提高其工作效率。

3.3对实训资产进行科学估值

对于部分高职院校来讲,其校内多存在一些闲置的、无法产生价值的实训资产,同时各个使用部门又无法对其进行随意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资产的管理成本。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对这部分闲置的实训资产进行科学估值,并于校内建立实训资产“退出管理”机制,若确定资产无价值,可一次性集中处理,避免资产浪费。

3.4实施实训资产分管策略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中层以上的领导者,大多数均处于一线教学岗位,或者是某专业领域的教育专家,其工作繁忙,压力较大。此种情况下,学校可考虑分摊资产管理职责,让每位中层以上领导分管某专业的实训资产采购、使用与监管过程,必要情况下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审核开展管理工作,以增强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取得良好的实训资产管理效果。

4结语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相应的管理制度缺失等,从整体上来讲管理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各大高职院校在校内管理工作中结合当前环境下的资产管理现状,建立、完善并有效实施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同时还需从注重前期采购论证、培养管理人员资产成本意识、实训资产科学估值以及实施实训资产分管策略等多个方面对管理措施进行适当优化,以取得良好的实训资产管理效果,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支持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在数量、规模、功能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场所, 它的建设和管理, 对教学与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对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节约并优化教育资源, 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影响深远。

一、实训室管理机构的设置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职能兼顾实训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 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服务性, 以兼具“硬件”维护和保障方面的工作, 涉及面很广。科学设置实训室管理机构, 有助于理顺管理的层次、结构, 理清管理职能。高职院校一直是以学科专业建设与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原则来组织实训室管理的。然而, 由于侧重点与着眼点不同, 管理机构的设置就会有所不同。有时会出现考虑某方面因素却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因素, 出现实训室利用率低、只用不管甚至只建不用等问题。目前,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实训室的管理组织一般是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按专业群或系 (二级学院) 设立实训中心并由系 (二级学院) 管理,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 指导实训教学,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管理。实训中心的人员是实训室管理轴和专职实训教师。这种形式在实训室建设上相对能满足各专业教学的需求和发展, 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初始阶段都采用这种模式管理。由于沿用这种方式多年, 因此这种管理形式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 在设备管理、实训教学管理也比较规范。但在实训室建设上, 如基础实训室, 生产性实训项目开设, 开放性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等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 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等问题。在发挥实训室作用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室的作用方面, 如利用企业产品组织生产性实训, 产品企业有偿回收;利用实训设备进行产品调试与研发;与企业合建实训室等, 实训教师为教学而局限于教学, 不易发挥实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训室校企合作融通方面的局限性比较大。

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是近几年一些办学条件较好高职院校, 为更好地发挥实训室的效能和作用, 正在探索、实践的项目部管理模式。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生产化实训的高职教学要求,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 指导实训教学,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管理, 各实训室按专业群以项目部形式进行管理, 项目部成员为专业教师、实训室管理员、专职实训教师。项目部负责实训教学、实训室建设申报、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融通等。组织以项目部形式构建, 是为了拓展实训室职责的内涵和外延, 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作用, 开展生产性实训, 以及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 更好地发挥实训室的利用率、效能以及社会效益。采取项目部形式进行实训室管理的高职院校不是很多, 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由于是新的组织形式, 而实训室的职能、使用、管理各有其特点, 因此在制度建设、管理职责体系的理顺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项目部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有赖于专业教师的技能和研究能力, 而且对学校实训室建设的要求也较高。

无论是以实训中心的形式进行管理还是以项目部形式进行管理, 各有优点, 也都有所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特色,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 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实训室的管理, 使实训室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发展, 为高职院校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 校企合作融能, 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建设要把好调研、采购、验收三关。学校要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定位统筹规划校内实训室建设。考虑到技术和设备的更新, 实训室的建设还要具有前瞻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和校外实训条件结合, 校外实训能满足的, 校内相应项目的实训室就尽量少建或不建。在实训室建设调研时, 还要对实训设备的环境要求、水电配套要求及设备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要组织教师、企业专家进行规划论证。以避免实训室重复建设、建成后闲置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室还应该走出校门,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道路, 寻求引企入校、合建实训室、建设生产性实训室等。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将工作室、车间建设在学校校园里, 企业的工作室、车间即“实训室”。共建实训室指的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组织、机构, 在结合学校专业教学基础上合作共建的校内实训室。共建实训室的合作对象一般是企业、技能认证机构或产品鉴定机构。共建实训室的另一类对象是设备制造和销售商。厂家采取赠用和特许使用等方式建设校内实训室, 有助于厂家产品推广。生产性实训室是指学校仿制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 按企业模式构建实训室。实训室兼顾教学、生产、科研和对外培训。生产性实训室课程实训内容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或职业情境设计。生产性实训室实训室文化氛围准企业化, 实训载体和内容与企业高度契合。

三、实训室制度和文化建设

为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 发挥实训室的作用, 必须针对实训室管理的实际问题,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使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一定要有, 如实训室规则、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室各专业共享使用规定、实训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训教学工作规范、实训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关键在于实施, 只有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才能做到设备保养、维护及时, 实训室使用率高, 实训教学规范有序等。对重大仪器设备 (一般按10万元以上进行认定) 要实行单项管理, 建立大型设备使用和登记制度, 要逐台制定操作规范, 定期考核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好情况。对大型设备的管理要明确责任和岗位到人, 要培训方能上岗的就组织专门培训, 人员不轻易调整。

在实训室的共享上, 通过制度规范, 实现各专业群教学和教师的共享使用, 实现实训室与企业和社会的共享, 建设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打破专业界限, 允许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有时间可以自行到实训室, 在实训教师的管理和帮助下进行技能练习;允许相关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技术开发和研究。也允许企业利用学校实训室进行技术开发、产品测试等。努力营造多元的实训室文化氛围。

实训室制度管理还包含实训室文化建设。实训室文化体现在实训室内部设备布局、文字和图形展示、实训室管理等各个方面。实训室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入实训室, 就能感受到实训室文化氛围的陶冶。根据实训教学特点组织设计实训室整体布局, 使教师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操作, 在实训操作中使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指导。精心策划实训室室内文字和图形展示内容。实训室内也可以有名言、警句等的宣传文字, 但内容、版式设计上要与实训室整体环境相协调。实训室的一些基本要求、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等尽可能上墙, 实训组织过程、设备结构图和实训要注意的问题等也尽可能在室内展示, 努力使实训室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能为实训教学服务。实训教学组织、实训室日常管理等都可以以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形式加以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3 (22)

[2].冯旭敏, 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2)

[3].郭家星, 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3)

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5S”管理实践

“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5个管理内容。因每个单词在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5S”。“5S” 起源于日本,是一种优秀的现场管理方法。由于其对塑造企业形象、文明生产、高度标准化、营造舒适宜人的工作现场环境等效果明显,所以逐渐得到各国管理界普遍认同。“5S”管理现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潮流。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集文科、理科、工科、商科、艺术兼有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建设了一批校内实训基地,现拥有9个实训基地,包括6个生产性实训中心,55个实训室。近年来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不断地进行着实践和探索。其中“5S”管理的推行,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将现代企业的“5S”管理理念引入到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中,是一项有益的探索。

1.“5S” 管理的基本内容

1.1整理

整理是“5S”活动的第一步。整理,是指区分要和不要的物品,将不要的物品放在别处,在实训场所只摆放必需的物品。整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对生产现场的物品加以分类。首先要把生产现场所有物品清查一遍,按照物品的功能和作用,做出要与不要的判断。做出分类之后,就要坚决清除不需要的物品,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通过整理,可以减少差错,消除浪费,节约成本,保障实训安全,提高实训质量。

1.2整顿

整顿是将整理活动后需要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和摆放。它是“5S”的第二项活动,是实训现场改善的关键,是“5S”的重点环节。其内容是将物品按照使用类型分类.以寻找时间和工作量最少为原则来放置物品。通过整理、整顿,把与实训现场无关的物品清理干净,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的位置,达到实训现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1.3清扫

清扫就是指把实训现场打扫干净,包括仪器设备、工具、地面、墙壁及其它生产场所。实训现场会产生垃圾、灰尘等,从而使现场变脏、变乱。脏乱的现场和环境会影响仪器、设备的性能,增加仪器设备的故障,影响实验实训的质量,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和身心健康。通过清扫不但可以发现异常和隐患,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1.4清洁

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做法的标准化、制度化。清洁所追求的是对生产现场良好状态长久的保持。清洁的内容包括生产现场环境整齐、美观、整洁,实训场所设备、工具、物品干净整齐。学生实训现场各类人员着装、仪表仪容整洁。

1.5素养

素养是指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工作作风。以及积极主动、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5S”活动始于素养,也终于素养。提高素养就是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遵守国家、企业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能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质量,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2.实训基地引入“5S”管理的意义

2.1有利于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5S”倡导由小事做起,要求员工养成事事“认真规范”的良好习惯,改善企业生产的现场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营造安全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5S”来源于企业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企业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实训基地引入“5S”管理模式,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中企、企中校”的内涵式发展。

2.2有利于提高实验实训的效率和质量

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实训基地管理中引入“5S”模式,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专业管理人员、实训场所、实训设备等进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创造优良的实训环境,对于提高实训效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也是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意识、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将“5S”管理引入实训室,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技能育人、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此外,使学生在校园中体验企业文化,为就业后走上岗位、走进企业、接受并融入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5S” 管理的实施程序

程序一:成立“5S” 项目实施小组,明确小组及组员工作职责;结合实训基地的具体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5S” 实施方针和目标,作为“5S”导入的指导原则。

程序二:拟定工作计划与实施办法。 搜集和借鉴其他单位成功的“5S”实施办法和经验;结合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拟定“5S”实施计划及实施办法。

程序三:培训与宣导。 针对“5S”的内容、目的、实施要领、实施办法等编写 《“5S” 培训教材》, 對全体员工开展“5S”培训与宣导,提高全体员工对“5S” 的重视,激发员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 篇4

摘 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实现课堂知识的真正转化,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48593.htm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用于在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提高综合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

内和校外,校内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实训场所,校外则指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成设置在企业内部的供学生实习操作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的局限性

1.1 空间场所有限 校内实训场所空间有限,因为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实训场所,所以学校可提供的实训场所无论在面积还是空间上都受到限制,因此所建立的实训场地也只能模拟真实物流企业的一部分,不可能把企业的全部照搬到学校里面。比如就托盘货架而言,校内实训场所只能提供几排或者几层,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真实的物流企业托盘货架区是什么样子的。

1.2 实训资源不足 校内实训场所一般属于一次性建设,或者根据未来教学需求逐渐添置设施设备,就某种设施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可能该种设施是最先进的,但是在后期就赶不上行业发展而进行更换,所以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像企业一样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购置新设施设备。

1.3 师资力量受限 学校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高校本专业毕业直接招聘到学校的,一部分是在企业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后重返校园的。而对于这两部分教师,都存在传授技能上面的不足。直接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理论技能比较强,在指导实训时也主要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按照企业实际操作进行指导,而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无疑是在技能上弥补了理论教师的不足,但是这部分老师在进入校园后与企业完全脱了节,对于新的事物及技能很难及时了解掌握,不能给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弥补校内实训场所不足 校外企业场地足够大,设施设备足够先进,单就从这一点看,就是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比拟的。企业作业场所是根据不同业务需要建立的,如沃尔玛天津的作业中心就是平仓,方便普通商品进出库。联

想北京的基地是平仓与立体库相结合,并采用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及时的完成客户订单。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无法看到,感受到的。

2.2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实际操作,会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对具体业务操作会有真实的了解。通过企业实际操作,学生还会遇到具体问题,并就问题展开思考及寻找解决办法,而物流企业可以指导学生业务操作的人员全部来自企业一线,拥有真实具体且现代的实际操作经验,完全可以把现实的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无缝连接。与此同时企业的指导教师也具备该行业的素养,这也是我们学生在学校内无法学到的。

2.3 提供学生就业机会 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毕业即失业,从刚刚过去的长春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火爆场面,我们不难了解,对于新晋毕业生就业的压

力有多大。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自身的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外,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比如某个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那么他在毕业后可能会收到企业的邀请加入。这总比拿着简历在企业的质疑声中不停的宣传自己要容易的多,而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多行业人士,这为学生将来进入该行业提供更多的资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实训基地难开发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首先,是否有合适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我们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时一定是经过筛选并且适合学生实习实训的,而就这类企业而言一般是规模大,业务强的行业领头企业,那么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类企业是否愿意在作业期间让学生参观,甚至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操作呢?其次,校外实训

基地建设是否需要学校投入。如果企业本着校企合作的意愿与学校合作,那么可能就会要求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同时,要求学校要有必要的投入,那么就这种状况就很难达成合作意识。最后,校外实训企业提供的业务实训能否同校内学习进度相匹配呢?

3.2 学生不易于管理 我们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般几十人动辄上百人,我们能否实现把上百人拉倒企业实习实训呢,很显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期间是很好控制的,但是一旦进入企业,很可能状况百出。比如学生还不太习惯突然间跑出来这么多叉车,并且这些叉车在快速移动着,而我们对于学生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安全,然后才是其他。

3.3 谁来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如何到校外企业实训,是像企业工人一样早八晚五还是像住宿工人一样常住企业。如果早八晚五,学生要怎么去,学校出车?企业出车?学生自

行出门?如果常住企业,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寝室?学生的伙食要怎么办?这又是一道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就上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无外乎就是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校外实训成本。学校应该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及必要的成本输出,比如为学生提供班车或者为学生实训期间购买保险等。而就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选择在企业业务繁忙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触摸到业务,另一方面企业也缓解了企业业务高峰时期的压力,如京东商城,可以选择在促销时接纳学生实训,而对于这类电子商务平台其促销时段基本是每年的固定时期,这样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也可以根据行业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段让学生外出实习实训。那么对于核心的学生应该做哪些呢,学生应该在学校时就充分接受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学校在学生到校

走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的误区 篇5

陈国栋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动口动笔不动手的误区。本文通过对物流人才培养层次和方法的分析,指出误区所在,并分析了误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物流 实训 培养目标

古人云: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这句话只要稍加注解,改成“君子动口(笔),小人动手”就是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的真实写照。例如,南京有一家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实训课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项是北京罗杰斯物流软件操作及物流模型操作,第二项是用友ERP沙盘模拟,第三项是管理沟通实训,第四项是江苏省助理物流师考证实训(通过率几乎100%)。再如,南京还有一家国家级高职示范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大型实训室,主要实训项目是自动分拣,设备是真的,但缺乏真实的运作,只能模拟,主要是观察体会。这些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基本是动口或动笔形式,毕业时走出校门距离顶岗工作相差不少,那么,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训应该怎样开展?

物流岗位或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基层物流操作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上架、分拣、堆垛、包装、配送等,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操作能力的训练、吃苦耐劳精神的加强和企业文化意识的培养。但随着先进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和推广,对物流操作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分拣员等。

第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他们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运营,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更有效、更合理,此外还要有整个物流大系统的理念,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使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因此,中层物流管理人才应掌握物流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经济管理、决策分析、外语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包括仓储(配送)经理、运输经理、调度、供应链协调员、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质量经理、采购经理等。

第三,高层物流管理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包括物流规划师、物流系统分析师、物流咨询师、物流策划师等。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第二类人才。目标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怎样实现培养目标。物流一词来自军事后勤。在军事后勤领域,乃至整个军事领域,士兵必须完成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军官则要完成基本军事技能训练+指挥训练。军官必须完成的基本军事技能训练部分,训练标准也比士兵高,不然军官在士兵面前就没有威信。中基层管理岗位或二线物流岗位文员必须熟练掌握一线员工的技能,才能顺利进行工作分配、工作指导和绩效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基层管理岗位或二线物流岗位文员,实训内容却不涉及一线技能,乃是一种空中楼阁,这也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误区。

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有三:

第一,实训安排避重就轻。俗话说:“知易行难”。管理岗位或文员岗位技能都是动口、动笔、动电脑,技能≈知识,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例如三字码、excel表格、物流软件操作等。一线技能都是动手为主,需要反复吃苦训练,技能才能固化,训练不是很难,但是比较辛苦。

第二,学院不愿投入。物流一线技能,如条形码、叉车、液压车、吊车、分拣、包装、堆码等。叉车、液压车训练需要设备和场地。条形码、价格标签、分拣、包装、堆码等需要大量消耗品供训练。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费,高职院校一般都不愿投入。

第三,学生不愿吃苦。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有一种病态心理,眼高手低,最愿意在办公室做白领,最不愿意在一线工作。如果学院的实训安排比较辛苦,下一届招生时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就会明显减少。

如何才能走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的误区?可以如下样尝试:

第一,实训安排时调整动手和动口、动笔的比例。可以动口、动笔的实训占50%,动手的实训占50%,这样学生和家长容易接受。

第二,学院适当投入。叉车、液压车等设备比较耐用,一台液压车价格在1200元至2000元之间,一台1.5吨叉车一般在6万元。打码机、空白价格标签如果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货,也不会太贵。这些投入只相当工科专业实训投资的一个零头。

第三,转变学生不愿吃苦的观念。新生入学后,将传统军训改为到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做一周的拓展训练,能够转变独生子女身上的很多习惯和观念。军训是流于形式,拓展训练是根据目标安排拓展训练项目,效果差别巨大。我带的班级有一位女生,平时很文弱,在拓展训练高空断桥项目上,哭着不敢上,好不容易上去后又哭着不敢跨越断桥,不敢下来,她一人单项耗时近半小时,最终完成后,在该女生身上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她变得非常自信、非常能吃苦。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高职院校

以人为本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输出地之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国家重视的大事,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得以显现。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较为传统,缺乏改革和进步,其弊端逐渐显露。一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采取了较为僵化的模式,不够灵活多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二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如今的社会转型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较为单一,没有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规范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必须与时俱进,认识到现有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培养“社会化”的人才,以此来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适应学生灵活多变的想法,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解除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束缚,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最大的自由,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对于社会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为社会输出有个性、多样化、能创新的新型人才,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利用青年活跃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可以减轻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引起的抵抗,使得学校工作高校有序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因此以人为本的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当代教育汇总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进行思考。

三、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想法

1、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人文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作为工作核心,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文的管理氛围要求高职院校创建和谐、友爱的校园,尊重每一个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相处,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而非高高在上的管教;尊重学生的想法,接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根据学生的想法做好反馈,让学生来做校园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创新,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信任学生不是说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允许学生有犯错的机会,以良师益友的角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引导学生自主的规划管理学习生活方方面面,与学校管理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创建人文管理氛围还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一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师与学生和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拥有在社会立足的资本。二是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和部门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三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不让学生在思想上“跑偏”。四是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学生基本家庭情况档案,特别关注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资助,可以通过助学贷款、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减免学费等方式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机会、承担风险,让学生可以放心的实现自己的想法。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质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学校转变思路,主动去适应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要求。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中就是“以生为本”,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判断标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背景、习惯、兴趣、爱好。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完善独立人格,改正自身缺点,发挥自身长处,把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发展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可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推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朝着民主化、多样化、立体化发展。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还能够进行自我培养,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这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不断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少,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二是实现全面发展,包括情感的认知、三观的形成等。三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3、改善校园条件,全方位服务学生

校园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实力。在硬件上要建设优美校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好教学设备的配置,引进新的机械器械,建设实验室和操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在软件上要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邀请专家、名人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生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如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中心等。只有硬件软件一起抓,才能够真正全方位的服务学生,做到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荣.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与职业,(23):27-28.

[2]金素英.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8-9,10.

[3]马伟,靳桂龙.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新课程下旬,(10):172-172.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的新模式 篇7

要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并使之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还必须具备全面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调查表明:职业素养已成为企业考察人才的重要指标, 职业素养不高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为强化实践教学, 彰显办学特色, 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经深入思考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定位, 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笔者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学生实训进行了如下思考。

1 创新实训模式, 实现全面对接

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如果要用一句话概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任务的话, 那就是:完成由青年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什么是职业人?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 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获得其合理报酬, 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 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称之为职业人。

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就可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职业岗位中;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 只要学到了实际技能, 就能拥有工作、前途和高薪。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 是我国高职目前普遍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技能至上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使得高职教育只看到知识与技能的显性价值, 而忽视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深层面的“素质”教育[1]。无数事实证明,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固然重要, 但是要想胜任岗位工作, 并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仅靠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是不够的, 而在于他是否具备了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我们也常见企业招聘时常常要考察应聘者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能力、协作能力、心理素质、职业意识、身体素质等。可见, 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 很多企业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 既然社会需要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毕业生, 那么, 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教学目标之一。

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内容。“素质冰山”理论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很小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特征;水下的大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一座冰山, 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内化隐性素养, 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 是职业素养中的根基部分;而职业技能则是外化显性素养, 是冰山浮在水面的很小的部分, 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2]。隐形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由此可见, 显性职业素养只是人的职业素养的表面素养、浅层素养、可考量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 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 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 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部分[3]。

强调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并不是弱化对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就业和职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职业技能是立身之本, 是进入某一职业领域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然而其重要性只有在隐性素质的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为实现学校培养与岗位需要的全面对接, 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平台, 以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 以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的实训模式。实训的目标应设定为: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学生的岗位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促进学生的职业体能增强、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 实施综合实训, 创设现场情境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素养, 应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 以培养隐形职业素养为重点。不论是课程内的实训环节, 还是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都应以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要求为题展开, 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贯彻于职业技能训练的始终。把“增强学生就业意识, 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确立为实训工作的主旨, 这也和学校提出的构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吻合。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工作要着力实现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的工作目标。把实训目标分解为技能操作目标、专业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要以实训工作与企业理念文化融合为核心, 引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能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是与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契合点。它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尤其是职业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安排实训环节时, 注重融入企业理念文化, 用成功校友和企业劳模的事迹教育学生。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以高尚的职业情操、严肃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学生, 使学生在苦练职业技能的同时, 提升职业素养, 逐步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 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岗位设置、工作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在校内实训基地内悬挂、张贴相关安全警示、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标语及图片, 创造真实的工作场景, 能够让学生产生置身于企业一线的现场感,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前感受将来工作岗位的氛围, 大大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

3 采取多种形式, 提升职业素养

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训大纲和方案应按照培养职业人的目标进行编写和策划, 在实训过程中还应在以下六个方面实施强化:

一是强化职业意识。在安排实训环节时, 注重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要求实训指导教师结合企业生产现状进行传授技能, 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行为规范及企业文化有初步了解。实训伊始, 就要求学生在思想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即只要进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大门, 你就是一个职业人, 你的一举一动要符合职业人的要求。要求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采用企业管理模式, 实现“三个相一致”, 即:实训现场与企业生产车间相一致, 学生实训与员工生产相一致, 教师教学与师傅指导相一致。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强化劳动纪律管理, 学生进现场要求统一穿着工作服, 行为举止符合职业行为规范, 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工作态度一丝不苟, 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强化时间观念, 严明工作纪律。在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的过程中,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 激发起奋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是强化质量意识。对实训作业件的检查, 严把质量关。产品检验只有合格和不合格, 作业件是产品不是作业, 不合格的作业件, 坚决返工重做。企业文化中有“质量即是生命”的口号, “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 提出“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等口号, 教育学生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

三是强化安全意识。在实训过程中, 把加强学生的文明生产、安全为天的教育放在首位, 强调文明实训, 规范操作, 并加强职业行为规范和安全生产检查。对不符合文明实训和安全生产的行为决不姑息, 教会学生科学、规范地工作方法。

四是强化协作意识。部分实训教学采取小组工作式的教学方法, 设置共同完成的环节, 小组成员必须克服困难, 密切配合, 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训任务, 引导学生学会共处、交流沟通,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是强化劳动意识。在实训中教育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育学生注意职业体能锻炼。使学生懂得优质的产品是由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强健的职业体能和辛勤的劳动付出等多方面来保证的。

六是强化创新意识。某些实训可采取仿、改、创三阶段训练法。“仿”是指在实训的初期, 通过向学生讲解有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理解其原理, 领略其优异之处, 让学生动手仿制。“改”是在“仿”的基础上, 经过改变成为新的作品。“创”是在完成前两阶段之后, 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进行产品设计,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4]。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探索新的实训模式, 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 着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可为学生的就业、胜任岗位工作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实训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基本技能培训为平台、以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的实训模式, 实现学校培养与工作岗位需要的全面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模式,职业素养,全面对接

参考文献

[1]盖克荣.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0) :101-102.

[2]杨琳.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 (03) :120-124.

[3]刘利益.论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3 (21) :101-102.

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管理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综合实训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86-03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组织开展实训教学、强化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在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所以高职院校校内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该是在行业专家指导协作下共同建立的集教学、科研、培训和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护理综合实训基地。

一、护理综合实训室的建设规划

(一) 护理综合实训室建设的目的

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该本着“自主、创新、共享、发展”的实训教学理念建设成为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的护理综合实训室能够真正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摇篮,能够完全承担护理各专科实训教学和模拟仿真教学的需要。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该无论在环境、布局、装饰,还是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礼仪等都能完全和医院“零距离”接轨,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进入临床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合格“准护士”保驾护航,同时又能面向社会进行开放,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护理人员提供合适的培训基地。

(二) 护理综合实训室建设的共享性

因为护理各学科一般包含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母婴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这些专科实训教学所需要的用物和仪器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为实训室的共享性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护理综合实训室可以统筹安排,使仪器设备和实训物品最大化共享和应用。其次,在实训室的综合应用中也充分体现共享性,根据医院工作流程模拟各个环节,整合护理各学科的实训课,形成综合的护理实训,这样就可以把医院各不同科室的工作场景在实训室展现出来,适用于整个护理专业学生,使学生对医院的工作流程有个整体的概念,并能亲身感知体验。共享性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护理综合实训室的多功能性。高职护理综合实训室集校内学生的实训场所、科研培训基地、各大医院的培训场地及各项护理相关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于一身,既能满足在校学生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担负社会服务的责任,为公众谋福祉。

(三) 护理综合实训室建设的先进性

高职院校护理各专科实训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集操作、思考、探寻、分析、解决为目的的仿真学习;因此护理综合实训室要利用先进的仿真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模拟医院的工作环境。营造具有浓郁护理教育与医院文化相结合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品德教育、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渗透到实训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各大医院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指导综合实训室的建设,并且协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仿真软件,应用在综合实训室的管理中。采购一批集教学、科研、培训和鉴定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仿真模型,并建立有录播功能的微格实训室供学生考核和操作评价使用。总之,从实训室各种硬件的配置到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软件,从高素质的师资配备到合理的实训方案的制定均应达到先进水平,使学生在护理综合实训室所学的是先进、实用、与临床工作“零距离”接轨的技能。

二、护理综合实训室的主要功能

(一)护理学生的实训场所

护理综合实训室最重要的功能是校内学生的实训教学场所。综合实训室担负着校内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训练各项护理职业技能的重任。护理综合实训室依据护理各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模仿医院工作场景,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教学。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实训学习的需要,实训室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设备,如操作后可回放的录播微格实训室,学生可以自由点播的标准化操作多媒体系统和针对各个专科设定的标准化病例。中心控制室有中心监控系统,对学生的实训活动可以起到监听和指导作用。护理综合实训室还把相关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图以海报形式展示在实训室的墙壁或桌面上,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随时可以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如何既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医院工作,又能让学生思考分析找出原理,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内讨论分析,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整个操作过程、感受各种细节,使实训不只是虚拟的,而是与医院的真实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轨,在保证实训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科实训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护理教师科研基地

护理综合实训室也具有科研和培训基地的功能。护理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时,可以广泛利用护理综合实训室的场地和设备,也可以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护理综合实训室实训教学中进行尝试,把护理综合实训室作为一个平台进行调查研究,验证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教学成效,得出结论,并把各项先进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

(三)各大医院和社会团体的培训场地

护理综合实训室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路子,具有各大医院和社会团体的培训场地的功能。综合实训室不但可用于各大医院新护士或者校企合作的订单班的培训,还可以成为各大医院操作大赛的训练场和考场,这样一来,校企合作可达到最大的共赢,完全顺应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格局。护理综合实训室还在寒暑假时间以社会服务的形式向社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或向学生进行假期培训等。各大医院和社会团体在利用实训室资源的同时,为学院带来了众多利益,如资金、与时俱进的信息和技术、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等。

三、护理综合护理实训室日常管理和运行

(一)多方共同参与、校企合作管理的模式

职业技能教育需要良好的实训管理体系加以保证。护理综合实训室的管理采用系部主管领导,实训中心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医院护理部主管领导,实训室专职实训员,各科专任教师,行业兼职教师和在校护理学生共同参与管理,形成校企合作,每人负责一块的管理模式。整个护理综合实训室的长远规划和整体把握由系部主管领导负责;而实训中心主任负责整个实训中心的具体日常管理,根据教学和各项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护理综合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各教研室主任、专兼职教师负责制定各科护理实训课的实训内容及操作评分标准,他们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与临床专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共同探讨,依照临床护理的工作场景和临床对护理操作的需要程度设计和制定护理实训教学项目;实训室专职实验员负责实训所需的仪器设备的准备、保养、维护、修理和实训教学日常管理工作;在校护理学生则负责实训课前用物准备、实训室环境卫生、业余实训室开放管理等工作。各大医院护理部主管领导和行业专家参与实训室的规划、护理实训项目的制定和实训质量的监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每人负责一部分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充分保证护理综合实训室规范运行,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全方位发挥群体中每个人的优势,尤其是让在校护理学生参与到实训室管理中,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价值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二)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实现实训室的开放、共享

建设护理综合实训室和购置设备时,要从实际出发,既要体现其先进性,也要防止盲目攀高、不切实际;另外还要加强对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管理,对实训室和教学设备使用率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提高实训室和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护理综合实训室按照各教研室发过来的实训课开课计划表,实行星期一到星期日统一安排实训室的方法,除各课内使用的实训室外,其他实训室全天对在校生、医院和社会团体开放,从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满足校内实训和社会培训需要。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实训中心根据各教研室、各大医院和社会团体上交的实训项目和培训项目,统一安排,合理分配实训室。对在校生课内时间开展实训教学,采用白天和部分晚上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可对学生提供条件,既可解决部分实训课程安排紧张的问题,又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充分保证校内学生实训的同时,采取独立承担或者与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社会职业培训服务单位合作的方式,面向社会进行社区护士、母婴养护师、月嫂、保育员、护老员、康复师、理疗师等职业培训和鉴定。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在以往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状况,建立一只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产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各课程组的专任教师全部由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取得高校教(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87页)师资格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为各科实训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些“双师型”教师们都具有临床工作资格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教学时能够从临床的实际需求出发,教授给学生最先进、最有效、最实用的临床护理技术,确保实训教学质量。

作为高职院校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护理综合实训室的建设与医院做到“零距离”接轨,给学生提供高度仿真的职业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各项护理临床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一进入医院就能马上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成为名符其实的合格“准护士”。护理综合实训室除了承担高职校内护理、助产、医学及相关专业的临床技能实训项目,还完成了大量社区护士、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和考核任务,并且积极与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社会职业培训服务单位合作,进行了母婴养护师、保育员、月嫂、护老员、康复师、理疗师等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

高职院校护理综合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高职院校要在不断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训室的科学管理,让更多的共享主体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当中,把综合实验室建设成护理专业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卫生技术人员、护理人员培训考核基地和护理相关职业培训工作的社会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 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张婷.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4)

[3]刘艳宏,邹杰,刘爱武.CI设计在护理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职业教育),2010(3)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作者介绍】郑宏来(1978- ),男,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上一篇:怎样写自荐书:自荐书的格式下一篇:鼻子跑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