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精选10篇)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1

一、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基本情况:全市163个乡镇、19个街道,1600个村,240个社区,均建立了妇女组织,组建率100

%;全市县(市)区直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已建妇女组织277个,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已建妇女组织80个,建立各类联谊组织7个。

主要做法:一是争取党委重视。全市各级妇联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积极争取党委专门召开工、青、妇三个部门会议,专题研究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把社团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固本强基”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定期听取妇联工作汇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相关文件。二是健全基层妇女组织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结构、层次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各级妇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层妇联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积极拓展横向基层妇女组织,成立了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女企业家协会,在各类专业协会和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妇代会。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各级妇联积极争取与多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妇联主席、农村妇代会主任、女经纪人等培训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妇联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着力提升妇联干部及女性人才应对形势的工作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层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县级以上妇联干部95%为大专学历,乡镇妇联干部100%为高中以上学历。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妇联干部带领妇女致富和带头致富的本领较差、服务妇女群众的本领较弱,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妇女的愿望尚有一定的差距。一些村妇代会主任自身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培训和学习不经常、不全面、不深入,工作中只能沿用惯性思维以及旧的工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难以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开展工作起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受经费制约,村妇代会主任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机会受限,视野不开拓、思路拓不展,因此不能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群众满意的活动。

2、兼职比例较高,开展工作力度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因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受限因素,乡镇妇联主席兼两职以上的为60%,村(居)妇干兼职的达80%,专职比例很低,在专职妇联干部中要么年龄偏大没有工作热情,要么是刚参加工作不知如何工作。因兼职较多时间精力有限,投入到妇女工作上的精力就少,重视程度就不够,工作力度也就不大,村级妇代会主任职能明显弱化,村妇代会主任主动开展妇女活动很少,大部分把精力与时间都用在有严指标、硬任务,有工资待遇、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上,对软指标弹性大的妇女工作就大打折扣,从而使有些村妇女工作裹足不前、悄无声息。经费不足也是制约妇女工作开展的因素,据调查,全市乡镇妇联全年工作经费2000元-4000元不等,村级妇代会经费平均不足1000元,大部分经费仅够订阅妇女工作所用的报刊杂志,如若开展活动只能向政府,村委专题申请活动经费。

3、妇联系统干部交流缓慢,基层妇联工作的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妇联系统干部年龄偏大,从事妇女工作时间较长,20年以上的占1/3,交流缓慢,存在黑发进、白发退的现象。市、县两级妇联干部任职10年以上未交流的达60%。个别县(市)区妇联退休及退二线人员目前已是在岗人员的2倍。干部流动过慢,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无活力,影响了妇女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乡镇、村级妇女组织活动经费保障不平衡,高的为10000元以上,个别地方甚至无经费,致使妇联活动受到限制,影响了妇联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妇女占人口一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伟大的生力军,妇女事业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重要尺度。只有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半边天”作用,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1、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支持基层妇女组织的建设。各级党委重视妇女工作,把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关键,推进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镇(区)妇联主席进党委,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保证。建议给基层妇女干部一些政策保护,如:修订和完善《村委会组织法》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条款,明确在换届选举中提高女代表的比例,强调妇代会主任应当作为村党组织成员或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为妇女参政、提高农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提供政策支持。

2、创新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延伸妇联组织工作手臂,解决妇女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问题。建议在《中华妇女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在各类专业协会、民营企业中建立妇委会,设专职妇委会主任,明确妇委会主任的政治、经济待遇。

3、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妇女干部队伍。妇联干部的水平决定着妇女工作的水平。建议:一是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大培养选拔女领导干部的力度,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过程中,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任用女干部的原则;在推行竞争上岗、公选制度中要规定有女干部参与的比例;在适合女干部特点的岗位要优先安排女干部;在女性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单位要优先选拔女干部;在应配未配女干部的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时应优先配备女干部。二是加强妇联干部的转岗、交流和使用。结合干部轮岗交流,给妇联干部换位子、压担子,使她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定期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一批妇联干部,以解决妇联干部来源问题;为兼职过多的乡(镇)、村妇联干部适当“减负”,使她们有更多的精力和相对独立的时间做好妇女工作。四是上级妇联要加大协管力度,认真落实任期不超过两年的规定。乡镇妇联干部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工作需要调动时,须征得上一级妇联组织的同意。

4、改善妇联的工作条件和落实妇联干部的经济待遇。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经济财政发展状况和妇联工作、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按各地女性人口数每人每年一定标准硬性规定妇女工作经费,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拨补妇联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费,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为妇联开展业务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确保村妇代会主任的报酬问题得到落实,享有同村主干相当的经济待遇。因村级妇代会主任也是为广大妇女、家庭服务,可推广村妇代会主任同时兼任计生管理员,既整合社会资源,又解决我市尚有20%既没有进“两委”又没有兼职的村妇代会主任的报酬问题。此外,由于现在进公务员队伍的渠道是定编选招,乡镇妇联干部严重不足,许多从事妇联工作的同志来源于事业单位,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对事编进入妇联工作的同志,工作满3-5年后,经考核合格,特别优秀的可录用为公务员。

5、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级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女干部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妇女的贡献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妇女典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女干部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着重在女性特色教育上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好调研举荐工作,针对女干部的现状、特点、规律、发展趋势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与各界妇女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发现优秀妇女人才,建立健全妇女人才档案,主动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妇女干部。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平乡县,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人员,调研

引言

2008年, 河北省平乡县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2009~2011年连续3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范县项目》, 2011~2012年连续两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几年改革, 从体系构建、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状况分析研究课题要求, 全县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走访农技人员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

1 基层推广体系体制架构

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三个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构成, 经县编办批准, 均属县农业局内设机构,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并于2013年登记注册, 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区域站与县农技推广中心、局内设各科、站同属股级单位, 业务上受县农技推广中心指导。三个区域站年办公经费20万元, 已列入县财政预算,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农技推广服务对象主要是平乡县内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

2 推广机制建设

一是通过制度机制建设, 强化公益性推广职能, 优化农技人员结构, 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有制度保障和有财力推进的目标。二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 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农技人员定点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 进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 培育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在合作推进农技推广事业的进程中总结、完善、发展合作机制, 搞好农技推广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工作。三是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推广目标和任务, 遴选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农技人员成立专家组, 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科技需求, 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 形成技术操作规范, 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 由区域站具体抓好措施落实。四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在扎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 强化桥梁纽带作用, 上联专家、下联农民, 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 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五是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 依托现有试验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六是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方法,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提高农技人员推广技能和农民生产技能的基本目的。七是推广方式主要以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发放技术明白纸、定期不定期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并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平乡县农业信息网等公共媒体平台, 在作物生长关键期, 及时发布小麦、玉米、油葵、蔬菜等粮经作物供求信息和高产栽培技术信息、播放滚动字幕、举行专题讲座等。

3 物质技术装备

3.1 业务用房建设

跨乡镇设置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其中新建两个、改扩建一个。冯马区域站为综合建站, 经县政府同意, 全县整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平乡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平乡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综合建设平乡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为三层砖混结构, 其中二层为冯马区域站办公场所, 现工程已竣工, 等待验收后投入使用。停西口区域站已完成主体建设, 正在装修中。节固区域站经县政府协调, 解决了办公场所, 已投入使用。

3.2 设施装备建设

三个区域站共配备农技推广服务面包车3辆、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80台 (套) 、投影仪等培训设备4台 (套) , 水分速测仪、光照培养箱等18台 (套) 。设施设备的配备, 使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4 绩效考核机制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 明确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 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层层落实岗位责任,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 奖励先进, 督促末位,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机构人员状况

5.1 人员编制

2008年全县制定了《平乡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 政府批复后开始实施。2009年县编委印发平机编办[2009]1号文件, 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完善了机构, 落实了编制。核定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种植业) 编制58名, 设县农技推广中心1个, 核定编制19人, 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3个, 每个区域站核定编制13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员调剂和选聘问题, 通过调剂、选聘等途径解决了人员问题。其中, 调剂27人, 选聘12人, 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5.2 素质构成

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技人员调查问卷58份, 收回有效问卷49份, 从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5.2.1 年龄构成30岁以下8人, 占16.3%;30~39岁33人, 占67.4%;40岁及以上8人, 占16.3%。

5.2.2 专业构成

涉农专业32名, 占65.3%。其中农学专业12人、园艺专业2人、土肥专业1人、植保专业1人、经营专业1人。非农专业17名, 占34.7%。

5.2.3 职称构成正高1名;副高2名;中级8名;初级及以下38名, 初级占比达77.6%。

5.2.4 待遇状况

月工资1 000~1 500元5人;1 500~2 000元15人;2 000~2 500元3人;2 500~3 000元1人。剩余25人均为区域站人员, 月工资为财政定额800元。年绩效工资1 000~1 500元3人, 2 500~3 000元1人, 3 000~4 000元8人, 剩余37人无绩效工资。49人中46人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 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年补助2 000~3 000元不等。

6 问题及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6.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技推广骨干年龄偏大。业务骨干全部为60后, 年龄都在45~50岁之间, 推广队伍出现断层;二是具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少, 远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农技人员已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三是科班出身人员少, 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的, 专业多不对口。

6.1.2 综合素质较差

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整合了机构、配备了人员, 由于新招录或调剂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人员, 从事工作时间较短, 或受专业限制, 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缺乏专业知识, 职称普遍较低, 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造成技术组装集成能力弱, 为农技推广带来一定影响, 重大农技推广任务还需资质老的推广员们完成。

6.1.3 工资待遇低

人员待遇远低于同种情况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卫生、农业同为基层事业单位, 与教师、基层医务人员也存在一定差距, 教育、卫生多10%的教育、卫生津贴, 农技人员却没有。特别是推广体系改革时, 新招录或调剂人员月工资仅为800元, 不是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全额套改工资, 且无绩效工资, 也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远低于同一年龄段、同一职称、同时参加工作的全额财政人员。下乡补贴方面, 被遴选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的, 才能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给予一定的下乡补助, 无其他下乡补贴。

6.1.4 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对于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国家制定了上浮一级的工资制度, 但现在没有执行, 极大地制约了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队伍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6.2 建议

6.2.1 优化队伍结构

根据岗位需要, 招聘专业人员, 严格执行用人制度, 把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为农服务思想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进来, 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 进而优化队伍结构。

6.2.2 强化知识更新

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知识更新培训班;注重开展技术观摩、现场培训等实践环节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对参加异地研修、涉农专业学历教育的, 学费方面给予补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 不断提升现有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

6.2.3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解决农技人员工资低、待遇差的问题。尤其是要落实区域站农技人员全额财政、绩效工资等待遇, 同时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上浮工资制度, 并在一定年限内上浮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或者建立区域站农技人员补贴制度, 鼓励农技人员充实到基层工作一线, 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6.2.4 优化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基层农技人员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主, 研发和参与科技项目的机会很少。因此, 在职称评定上, 不能一刀切, 需研究探讨适合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 以重实绩、重成效为主, 不只看成果和奖励。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努力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党建带妇建”工作,武汉市江岸区妇联在后湖街开展了“城中村改造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建设”的调研。江岸区妇联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后湖街现有的多种模式并存的基层妇联组织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等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在下一步大范围的在“撤村建居”工作中发挥妇联组织作用提供参考。

一、现状

后湖街从2005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实行3年的过渡期,改变了原有的24个自然村的存在模式,首先是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立了股份制集团公司;其次是撤村建居委会就地翻牌、再次是对新建住宅区域新建社区居委会,因此原有的24个村妇联组织也随之要进行调整和变动:

1、股份制公司、村委会、居委会同时并存中妇女组织情况。现有15个村已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建立了股份制集团公司。各公司均建立了党组织和工会;在改制村中有5个村已进行了“撤村建居”成立了社区居委会、按照《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正准备建立社区妇女联合会,但有一个社区居委会在党支部成员和社区委员中没有女性委员,对建妇联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有10个村委会在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中,原村委部分人员进入了集团公司担任了职务并同时兼任村委会的工作,(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等待进行“撤村建居”工作。这其中原大部分村妇代会主任均未进入集团公司,故不能再留在村委会工作。这里的妇女工作已严重受到影响。

2、正在进行改制村的妇联组织建设情况。有9个村正在进行集体经济组织改制,计划2008年底完成。妇代会主任因受前期各村改制影响,妇代会主任也不大可能进入公司领导层,因此在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有的已各奔东西,有的已没有了工作积极性,妇女工作运作和开展已不畅通。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妇联组织建设严重缺失。从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开始,后湖街原有的24个村的陆续改制状况来看,无论是改制后的公司还是过渡中的村或是已撤村后的居委会,大部分妇女组织或妇联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在履行职能方面不能很好的到位。

原因分析:村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成立了股份制集团公司,村民变成了股民,公司按照《公司法》经营运作,它不再承担原来的村民(现在的股民或居民)的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它只按法律规定成立企业工会,而没有建立女职工委员会,原因是大部分工会因没有女性委员而不能建妇女组织,也就是说在企业建立妇女组织还没有条件和基础。如此一来造成了凡是改制后成立的公司、如果董事会或党支部及所设工会中又没有女性成员,妇女工作活动的开展受到严重影响。

建立集团公司后,村里的资产全部归入集团公司,但妇女工作又留在过渡期的村委会中或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来承担,由于村委会基本上都由集团公司决策层挂名兼任,村委会机构和人员包括妇联都成了空架子;而成立了社区居委会的因制度、经费等等客观原因,各种关系还未理顺,不十分规范和健全,所以也未建立社区妇联。种种原因导致了改制后会有一段时间基层妇联组织的缺失。

2、妇女工作经费和人员难以保证。原因分析:首先是没有女性领导牵头妇

女工作,造成妇女工作难以到位。原因是女性难以进入改制后的公司管理层,公司高层基本由男性垄断,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公司对妇女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妇女各项活动的开展,而且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中因没有女性,在兼任村委会工作中也会影响村妇女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刚刚成立的居委会中有的也没有女性委员。其次工作经费十分困难。村中所有资产全部由改制后的公司掌管,村委会开展活动只能靠向公司申请,而居委会的各项活动也只能靠政府每月办公经费。这些经费也只能应付日常的水电、电话、报刊等开门费。

3、影响妇女儿童权益的及时落实。由于妇联组织机构设置的缺失,人员配备、工作经费中的问题,正常的工作受到了影响,对妇女的合法诉求无法及时解决,特别是在改制中存在的妇女儿童的老矛盾、新问题的出现,也难以有妇联组织出面解决,而后湖街今年将全部完成改制,村民基本都会变成股民和居民,如此下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现状,就会影响整个后湖街辖区妇女工作的开展。后湖地区女性占总人口的半数,妇女工作不能全面有效的开展,妇女儿童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家庭纠纷、社会矛盾不能及时的化解,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隐患。

三、建议和对策

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要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在加强党组织建设同时带动和促进妇联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妇女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努力发挥好妇联组织的作用。针对下步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提出如下建议:

1、与江岸区委组织部认真研究,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党建带妇建”工作意见(岸组[2007]39号)文件。建议街工委按照这个文件精神,建立“党建带妇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切实加强对妇联和妇女工作的领导。做到“五带”,即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班子建设、带队伍建设、带阵地建设。及时研究和解决妇女工作和妇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妇女,哪里就要建立妇联组织的原则。特别是解决基层妇联组织在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新问题。

2、街道妇联组织要急党政所需,想妇女所想,尽妇联所能,主动争取党组织的重视支持,做好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指导工作,在撤村建居妇联组织建设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以新的社区居委会成立为契机,以完善社区妇联组织为出发点,要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动妇女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优秀女性选进社区妇联组织。并做好全面的情况沟通、上下衔接、信息反馈工作。

3、改制后的公司。应有明文规定在工会中设一名女工委员,由党组织中的女性委员兼任女工委员承担妇女工作,为公司内的女职工服务,带领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动员和引导有条件的公司,设立女职工委员会。

4、撤村建居的。建议:一是在选举社区居委会时同步选举社区妇联,由当选的居委会党支部女性委员或居委会成员中的女性,作为社区妇联主席候选人,经选举后,负责社区妇女工作。二是在居委会选举前,广泛宣传发动女性参与竞选,避免成立后的居委会没有女性。三是对已经成立的没有女性的居委会,建议能通过设立一名女性专职书记兼任社区妇联工作或是在居委会女性“专干”中选出一名负责社区妇联工作。四是因在改制过渡期,尽量不影响工作,除政府对居委会的拨付的经费外,集团公司也应有计划的给予补贴。使居委会能较好的渡

过困难期,并能在建居后起好步开好头。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4

情 况 汇 报

基层妇女组织是妇女工作的基础和源泉,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妇联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全市妇联“三有”建设取得新进展,泉交河镇妇联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了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泉交河镇现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5万人,其中妇女人数为1.4万,每村都建立了妇女组织,组建率为100%。13个村、社区的妇联主席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平均年龄45.6岁; 40周岁以下的占16%。干部队伍活水潺潺,妇联工作生机勃勃。妇女们积极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有32名妇女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兼任妇联主席的人数占41%。

二、领导重视抓组建,不断充实基层妇联力量

泉交河镇不断扩大妇联的群众基础,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实现了“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妇女基层组织建设,更好的开展“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工作,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不断加强妇联主席及巾帼志愿者工作能力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组织她们学政治、学理论、学法律、1 学业务,着力提高妇女组织的整体素质、执政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着力提升妇女干部和女性人才应对形势的工作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使各位妇联主席工作认真,办事公道,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三、工作扎实有创新,不断活跃基层妇女工作

近年来,泉交河镇妇联普遍开展了“文明家庭”、“平安示范家庭”等创建工作,把农村妇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各村妇联主席在带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积极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在“乡风文明”中作贡献,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在“管理民主”中有作为,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在镇妇联的组织下,多次开展妇女活动,为贫困妇女开展免费“两癌”检查,开展妇女维权活动,开展“三八”妇女节活动等,增强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村村建立了广场舞队、女子舞龙队、腰鼓队、女子合唱团,丰富了妇女的文娱生活,加强了妇女精神文明建设。

四、工作活动有地方,不断加强阵地建设。

加强阵地建设,在村民服务中心建设了“妇女儿童之家”,使每个“妇女儿童之家”都达到了标准,在“妇女儿童之家”中,积极为妇女提供技术培训、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增强妇女群众的致富本领。设立“妇女儿 2 童维权站”,对于来访的妇女热心招待,认真倾听,及时处理和划界各种矛盾,加强疏导教育,为妇女排忧解难,维护妇女权益。充分了解妇女意愿。

五、存在的困难

很多妇联主席都是宣传委员、计生委员、妇女主任一肩挑,同时大部分村妇联主席在工作中无意识地把计划生育工作和妇女工作活生生地隔离开来,把精力和时间主要用于计划生育工作,使该唱主角的妇女工作反而成为了搭头,这造成了妇联主席角色意识,责任意识的淡薄化。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5

1、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来,还有部份地方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还未建立健全,成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村级防疫工作条件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难于保证常年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淡薄,主动配合性差.由于我市地处西部山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很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

1.3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华蓥市辖13个乡镇(街道),有4个乡镇畜牧站无办公用房,3个畜牧站的办公室为危房,其他乡镇畜牧站的办公条件也很差,乡镇畜牧站的防疫、检疫、诊断等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器械、工作手段普遍落后,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动物防疫监管难以到位,综合防治效果较低。由于村级防疫队伍还未健全,对分散的饲养户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平时补针工作难度大,使免疫接种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间难以达到规定指标,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个别边远地区甚至出现免疫死角,成为动物疫病发生的潜在隐患。

2、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行政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而且是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动物防疫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观念,并以此为准则确立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目标。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2.2 建立完善机制。各地应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对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现有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工作理念,逐步健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切实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环境,积极提升乡镇动物防疫站业务能力。

2.3 广泛宣传发动。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组成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2.4 搞好防疫监管。要继续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隔离、强制封锁、强制消毒、强制检疫)措施,切实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以口蹄疫、禽流感为主的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改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各级政府要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快速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5 坚持依法防疫。动物防疫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要确保三个100%。做好畜禽免疫和耳标标识的佩戴工作。春秋两防工作结束后,应加强督促检查、查漏补缺,对免疫指标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力争使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耳标配戴率达到100%,对新补栏畜禽、怀孕畜、仔畜、漏免畜及因病缓免畜要及时补针,做到动物防疫密度常年保持100%,以全面提高畜禽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关于村级组织运转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6

关键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

陈仓区辖11镇 (不含高新区托管4镇) , 3个街道办事处, 238个村, 1 590个村民小组, 12.25万户, 44万人, 有耕地52.08万亩。2012年区财政收入2.8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 678元。全区现有村干部789名, 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38名、主任207名、副书记、副主任99名、会计238名。书记、主任一肩挑的31名。村民小组长1 590名, 大学生村官78名。从2007年起, 区财政切实加大保障力度, 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及现任村干部、离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团干、计生专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人员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区财政累计用于村级运转经费资金达6 877万元, 有效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高效运转。

一、做法成效

近年来, 陈仓区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充分发挥综改部门职能特点, 从一些根源性问题入手, 积极探索实践, 不断改革创新, 通过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财力保障、机制保障, 逐步建立了多重激励、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 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由自筹向统筹转变、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管理由无序向规范转变, 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 及时决策, 政策保障到位。围绕“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的目标, 在兼顾大村、小村、穷村、富村、川塬村、山区村情况的基础上, 充分调研论证, 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村级组织及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村民 (居民) 监委会经费保障及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 对干部编制、岗位设定、待遇保障、日常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行, 特别是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 打通了村级组织运转的“瓶颈”, 村干部经济上得实惠、思想上得关怀、工作上得支持、生活上得关爱, 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高, 村级组织的执行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运转更加高效。

二是多措并举, 提高效能, 组织保障到位。逐步将建制村由492个减少到238个;减少村干部岗位, 严格控制领取补贴的常设村干部人数, 大力推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 累计减少村干部685人。以推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对村班子实行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定补贴标准。统一建档立卡, 严格实行审批制, 把好进出口关。

三是落实资金, 确保运转, 财力保障到位。区上将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作为重中之重, 每年将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切块列入财政预算, 不断增强运转经费的统筹能力。统一由区综改办设立专账, 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拨付、发放实行全程跟踪监督。镇、街“农村财务服务中心”, 设立专户, 对干部报酬实行“一折通”发放, 确保了村干部报酬封闭运行、及时兑现, 维护了村干部的切身利益, 村干部心更稳、气更顺、劲更足了。

四是多方联动, 管理监督, 机制保障到位。发挥区综改办协调作用, 镇街党委政府、区委组织部、团委、妇联、民政、计生等共同参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管理监督工作, 形成了工作合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推行“双审双批”:对村级组织岗位设置、干部职数、补贴标准等情况, 在镇街申报的基础上, 先由组织部把关审查, 再由区综改办逐一审核, 建立微机信息库, 资金实行统一申报、统一审批、统一拨付, 有效保护了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在监督考核中推行“联审联签”:镇街全面推行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 开展以“村班子、村干部承诺年度目标任务, 党务、村务公开, 党员群众评议村班子、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活动, 监督和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区上不断完善村干部考评考核办法, 依据履行职责、工作实绩、信访维稳、群众评议等, 区综改、纪检、组织、维稳、信访、计生、安监等部门每年共同对村干部年度考核等次进行联审联签, 对在信访维稳、计生、安全、项目建设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村, 按比例扣减村干部奖励补贴, 对受到党政纪处分的, 扣除全部奖励补贴。

二、困难问题

一是保障人员范围偏小。目前, 陈仓区由上级转移支付保障的村常设干部有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会计。而对常年参与村上工作、承担一定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团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其他人员没有明确纳入上级转移支付保障范围。

二是正常离任副职村干部没有纳入保障范围。从2007年起, 每年为正常离任的正、副职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实践证明, 如果只限正职, 将引发离任村干部之间的不和谐, 引发现任村班子内部的不稳定。而且离任正职村干部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有的任职经历中还有副职时间段;有的任副职时间长, 任正职时间短, 如何认定这些人的任职年限、补贴额度, 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是村级公务费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标准。随着经济

本栏目由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开办

社会的不断发展, 村级组织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 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性工作越来越繁杂, 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开支范围越来越广, 公务费原标准明显偏低, 已不能适应目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现实需求。如周原镇亚子村去年财政拨运转经费35 292元。支村干部报酬23 817元, 办公费3 050元, 电费2 100元, 通信费350元, 订报刊3 575元, 会议接待1 500元, 公益岗位和误工补贴8 500元等, 共支42 892元, 短7 600元。另维稳还支13 600元, 环境整治支27 000元, 累计超支48 200元, 至今这部分开支没有下落, 基层干部对此头痛不已。

四是区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增大。2012年全区用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支出为983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 448万元, 另外, 还须安排227万元来保证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团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其他人员发放工作补贴。在增收空间趋紧、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 区财政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人员范围。将村监委会主任、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团干、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其他人员纳入中省市转移支付保障范围, 给予县区一定的财力补助, 专项用于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工作补贴标准。

二是建议将正常离任副职村干部纳入补贴范围。根据农村的实际, 60岁以上正常离任的副职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加任职补贴政策, 按每年加发3元补贴计算。并在任职年限、补贴额度界定方面明确相应的指导性意见, 便于基层在执行中统一把握。同时, 建议正常离任的正、副职村干部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和市、县区财政分比例承担。

三是建议逐步提高村级公务费标准。建议人口在1 500人以下的村, 每年拨付2-3万元;3 000人以下的村, 每年拨付3-4万元;3 000人以上的村, 每年拨付4-5万元为宜。由中省市县区按比例承担, 并由县区安排一定的机动应急经费。

四是建议明确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统一由县区综改部门负责拨付管理。从这几年的实践看, 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由县区综改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拨、统一监督,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充分发挥了综改部门的职能作用, 又便于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 还可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监督缺位的问题。

妇联两法两规划执行状况调研报告 篇7

一、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扩大“两法两规划”的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中华人民共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两法”)和《湖南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湖南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两规划”)是全面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武器。搞好“两法两规划”的贯彻落实,对于进一步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妇女儿童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委、县政府把宣传、贯彻、执行“两法两规划”的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

1、层层建立领导班子,为“两法两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两法两规划”颁布后,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部、司法局等18个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18个乡镇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县现有班子成员175人,形成了组织网络。

2、加大宣传力度,使“两法两规划”的宣传家喻户晓。一是把“两法两规划”的贯彻实施纳入了“五五”普法和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妇联、工会、司法、法院、劳动等单位联合行动,利用赶集的机会在各墟场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同时,结合我县非公有制企业队伍庞大的实际,将厂矿企业作为宣传“两法两规划”的主阵地,通过宣传栏、讲座、发放资料等渠道切实落实。2007年以来,全县共召开大小宣传会议79次,出动宣传车辆121台次,办培训班87期,培训骨干7830人,印发宣传资料37000多份,编唱苗、山歌262首,张贴标语750多条,办专栏70余个。二是借助新闻媒介、广泛宣传,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群众受教育面达95%以上。三是在县妇联工作简报《妇女动态》上开设维权专栏,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平台。

(二)领导重视,部门落实,社会联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进步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社会系统工程,贯彻落实“两法两规划”是全社会、各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多次组织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注重发挥各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为“两法两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各族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地位逐步提高,妇女儿童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1、妇女参政议政状况进一步改善。为了使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组织部门和妇联在推荐、培养、选择女干部及提高妇女参政比例上下了很大功夫,县委制定了《**县培养选拔女干部规划》,明确规定了各个层次的妇女参政比例,同时建立健全了妇女人才信息库,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女干部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我县现有女公务员262人,占全县公务员总数的21.8%;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女干部,其中,县委班子配备2人,县人大班子配备1人,县政府班子配备1人,县政协班子配备1人。全县18个乡镇领导班子中共配备女干部26名,占领导班子干部总数的16.9%,比2006年提高6.9个百分点;17个乡镇领导班子配备了女干部,占乡镇总数的94.4%,比2006年提高27.4个百分点,其中女党政一把手4人,有7个乡镇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达2名以上。全县117个县直科级单位领导班子中,共配备女干部89名,比2006年增加28人;已配备女干部的领导班子有80个,占68.4%,比2006年上升24.4个百分点;其中担任党政一把手的有19名,占16.2%,比2006年减少1人。县人大代表中女代表28名,占15.5%;县政协委员中女委员53名,占总数的28.04%。全县基本完成了《规划》提出选拔女干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目标要求。妇女参证议政比例和能力提高后,在四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妇女的劳动权利得到加强和保护。一是妇女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县人事局、县劳动局作出了招工录干工作中男女平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女性的规定。二是妇女权益保护有所改善。全县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妇女在“五基”能得到应有的照顾,还能定期接受妇检和保健。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得到照顾后,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全县女性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48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9692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25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为13355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34664人,较2006年均有了很大地提高。

3、妇女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得到保障和发展。近几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妇女儿童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7年10月,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的文件,制定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资助农村寄宿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保障、建立教育基金会和优化教育环境等8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强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2009年初,在落实国家“两免一补”资金1800多万元的基础上,又首开全省先河,变“两免一补”为“四免四补”,惠及全县50000多名中小学生,涉及村民或居民26000多户,为群众直接减轻经济负担800多万元。2008年秋季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8%;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初中毛入学率为106.11%。

各乡镇妇联依托家长学校、远程教育等载体,强化对广大农村妇女进行理论政策、文化知识、创业技能、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对基层妇联干部服务能力、农村女能人发展能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培训。

4、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妇幼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县妇幼保健事业取得长远的进展,卫生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县妇幼卫生机构基本建立健全,全县有五所医院获爱婴医院称号,县妇幼保健所在全州首家通过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达标验收。2008年全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60%,比2006年提高了20.83个百分点,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4.92%,新法接生率为100%,孕产妇死亡率在24.17/十万以下,孕产妇保健教育率为100%,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78.33%,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四苗”接种率分别为99.5%、99.3%、98.9%和99.4%。

5、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广泛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创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巾帼建功”标兵、“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岗位成才典型。同时以妇女和家庭为载体,积极开展了“迎奥运妇女健身活动”、“平安家庭”、“和谐家庭”、“美德在农家”等群众性活动。2008年以来,全县共表彰了20名“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巾帼建功”标兵,同时积极推荐一批自立自强、无私奉献的优秀妇女代表和精诚团结、工作扎实的单位,参加州、省妇联以及全国妇联组织的评选活动。涌现出11名“全州勤劳致富屋里人”,1名“全州巾帼建功标兵”,3个“全州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和“全州巾帼文明岗”,1名“全省创业成功女性”,1名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由于把“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目标相结合,妇女在城乡各行各业做出显著成绩,她们的经济收入普遍增加,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6、妇女儿童的人身权益受到有力保护。“两法两规划”颁布后,政法部门从严格执法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和研究我县妇女权益受侵害的问题,结合公、检、法、司的职能,把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犯罪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公安机关措施得力,快侦快破;检察部门重点突击,快审快结,严厉打击,在履行检察工作职能时,将受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的案件放在突出位置,做到快审理、快批捕、快起诉。各级妇女组织、教育等部门多方协调,积极配合,在打击残害妇女儿童的刑事犯罪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2007年以来,共破获强奸案件10起,破获组织、强迫、引诱、介绍、容留妇女卖淫案件7起。

7、留守儿童得到关心关注。县妇联以县里在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工作契机,深入开展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县领导的决策服务。还先后开展了“共享蓝天”联谊、大学生暑期支教、爱心结对子、走访帮扶贫困留守儿童等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各级妇联组织为留守儿童落实15000多名“爱心妈妈”和“代理家长”,社会各界踊跃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1、妇女参政议政的层次偏低,女领导干部中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

2、妇女参政议政的领域偏窄,女干部涉足的领域多集中在无管理职能或管理职能小的部门,“议政”的多,“参政”的少。

(二)实施”两法两规划”的难点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妇女的劳动权益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实生活中,女职工下岗多、女大学生就业难、妇女在“四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妇女在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等男女不平等现象大量存在。二是家庭暴力屡禁不止。妇女上访案件中,家庭暴力约占70%,每年都有10起以上,法律对这些受害妇女却常常表现为无能为力,施暴人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三)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社会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发育轻心里健康的倾向,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子女教育保护问题比较突出;校园及其周边仍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未成年人上网现象比较严重等。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两法两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与妇女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妇女在四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优秀妇女典型,增强全社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要把促进下岗女职工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下岗女职工转岗、转业和自谋职业,同时引导她们转变择业观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中创新业,出佳绩。

(三)加强“四自”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暴力往往被视为家庭私事,时常出现“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司法机关不理”的“四不管”现象。有些基层组织和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重视不够,认为是一般的家务事,不予过问或一味调和,即使有投诉也只是批评教育了事,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的实施暴力行为。只有加强妇女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才能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四)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度。一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督促指导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加强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普法内容,拓展普法形式,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二要特别关注未成年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出路问题,尽快建立相应的帮教制度,鼓励他们重新做人,避免和减少再次犯罪。三要社会各方面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文化、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还校园一片净土;要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链,突出抓好少年向青年转型阶段的教育,同时,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要突出帮教,把“有人管、有人教”落到实处。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8

范街道事迹

街道妇联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层妇联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健全机构,推进妇女组织网络化建设

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以村级换届为契机动员妇女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实践,推进妇女干部选代表、进两委,街道14个村共有女村民代表179人,占35.4%,女两委班子成员20人,占21%,每村都有一名以上女委员,配备率达100%,切实推进基层妇女参政议政。村委换届结束后,街道妇联组织各村社区顺利完成了村妇代会换届选举工作,妇代会主任100%进村两委。加强基层妇女队伍建设。街道定期召开妇联干部会议,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培训,切实增强干部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全面,作风扎实,勇于创新的妇联干部队伍。主动配合组织部门培养妇女入党积极分子,组织150多人巾帼志愿者,广泛开展宣传服务等公益活动。加强妇女活动阵地建设。街道在各村、社区成立了妇女学校、妇女活动室、维权投诉站、创业就业服务站等,健全制度,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切实发挥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妇女之家”创建工作。目前全街道14个村、6个社区全部建成有场所、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的“妇女之家”。

二、立足发展,发挥妇女组织引导妇女创业就业作用 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就业转移工作。我们通过组织培训、转移就业、劳动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妇女创业能力和水平。

今年开展各类培训讲座13期1720人,培育女经纪人4名,来料加工发放共4个。在**大厦推出20多种岗位项目为广大妇女搭建就业平台,向**公司、**企业等进行就业推荐,让75位失业妇女重新上岗。夯实巾帼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在长街建立培育一批妇女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妇女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平台。在**社区建立女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网络经营格子铺实践等创业实践活动。邀请创业典型、人力资源专家深入社区开设“名师讲坛”,帮助妇女树立创业信心。统筹新老女性共谋发展。深化新女性“第二故乡创新业”活动,做好信息服务、咨询指导、就业推介、岗位开拓、爱心帮扶等工作。依托“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在新女性中开展创新创业宣教和“金色阳光”志愿者行动。依托社区女性素质学校举办婚姻与维权法律知识讲座、行为礼仪教育、《劳动合同法》知识等讲座。

三、凝聚合力,多彩活动服务品质之城建设

有效整合“家”字品牌,组织动员全街道广大家庭和巾帼志愿者共同服务“品质之城”建设。实施“家庭文明和谐行动”。通过举办爱心义卖、推广排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精心打造家庭文化节、健身节、邻居节。通过好婆媳评比、陪百岁老人过元宵、为敬老院老人赠送新衣服、礼品等方式,精心打造敬老孝亲节。实施“巾帼共建生态宜居家园行动”。开展巾帼环保志愿宣传督导服务,组织巾帼志愿者走村入户发放环境综合整治倡议书。举办节能减排培训会、“清洁家园”社会公益活动、低碳讲座,开展家庭节能减排示范户评比活动。实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展“平安家庭”及“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面,开展“新路桥女性平安之家”活动,为他们提供维权、保健等咨

询服务活动。目前我街道现有平安家庭12775户,占全街道总户数的83.9%,村、社区“平安家庭”创建率达100%。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每年六一节期间,各村、社区、各中小学校都开展系列庆祝活动,丰富儿童业余生活。多方互助救助弱势儿童。开展“暖阳工程”每年为近百名困难儿童提供救助。与团委一起联合举办“七彩夏日、助力成长”少年儿童暑期系列活动,针对新**人子女开展学业辅导、关爱成长、走进自然、安全保护、爱心捐赠等活动。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9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典型材料 篇10

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建设

乡妇联重视政治思想建设工作,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工

作首位,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法律法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to知识,学习历届妇联会议精神,坚持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妇联干部头脑,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为把妇联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乡妇联狠抓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并把学习十六大精神与贯彻“两纲”、“两法”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开展“巾帼系列行动”与“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同时不与“六农”、“六送”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紧密联系,编制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干部职工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XX年,xxx乡妇联在全乡妇女中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新时期农民素质活动,对3名先进个人和“五好文明家庭”进行了表彰。在全乡广大妇女中初步形成计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乡妇联认真传达上级妇联组织的各次会议精神,团结动员和带领全乡广大妇女在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在妇女干部和群众中掀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特别是在XX年,全国发生非典型肺炎传染病疫情,乡妇联号召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抗击“非典”活动,使“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乡未发现一例“非典”病例。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妇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开展妇女工作发展妇女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妇联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乡妇联始终坚持把加强妇联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

抓,以增强妇联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加强村妇代会建设。村妇代会是妇联工作的基础。现全乡7个村全部建有村妇代会,配齐配强了村妇代会主任,进入村支部和村委会的人员逐年增加。村妇代会做到了制度健全,并能够积极参与“村为主”开展工作。二是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典型示范村”活动。为进一步增强村妇代会组织活力,按照上级妇联组织的要求,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争创先进妇联组织组织活动。被列为“典型示范村”的有2个。三是实施妇女工程项目。以项目抓机遇谋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改善生活环境。乡妇联积极争取一些扶贫项目,组织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260口,争取到省妇联1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用于妇女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实效。

三、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三项主体活动深入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乡妇联把“巾帼扶贫”、“巾帼扫盲”、“巾帼成才”纳入竞赛活动内容。全乡有2524名农村妇女参加“双学双比”活动,占农村干部妇女劳动力总数的90.6。在“巾帼扫盲”方面,乡妇联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好妇女文化科技培训,特别是XX年7月,组织各村妇女120名参加“绿证”培训班,讲授有关农业适用技术。乡妇联还配合有关单位办扫盲班20个,组织468名文盲妇女参加扫盲班学习,脱肓380人;配合乡农技站、林业站办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妇女400人次,通过培训,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的妇女占参训人员的96,掌握三门以上适用技术的妇女占参训人员的80,25名妇女获得了绿色证书。在“巾帼扶贫”行动方面,乡妇联、各村妇代会主任、女科技示范户、女党员分别与贫困妇女结对子帮扶,共帮扶180户贫困妇女,现已脱贫。在帮扶过程中,乡妇联还将计生“三结合”

纳入“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在扶贫注重对计生“三结合”户给予优先照顾。

大力开展“巾帼建功”活动。

以“巾帼文明”、“巾帼创业”、“巾帼成才”作为出发点,以此激发全乡广大妇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道德建设,收到明显效果,有力推动全乡“三个文明”建设。

开展创建“五好文明

家庭”活动。

为增强“家庭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弘扬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六盘水市公民公民首先行为规范,走村串寨,调查了解妇女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调解一些民间纠纷,让她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三下乡”活动,使广大农村妇女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差的情况下,义务就诊,检查身体。

为增加妇女群众的知识,乡妇联还邀请了市妇联有关领导为全乡农村妇女讲解有关妇女“五期”保健知识,时时关心妇女同志的身体健康。同时,乡妇联节假日还走访一些生活上比较困难的老年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每年“三八”、“六一”期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为维护全乡的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宣传贯彻“两纲”、“两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搞好维权工作,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乡妇联把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妇联的基本职责,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两法”、“两纲”的宣传,增强妇女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共开展法律知识宣传25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册,受益人达3000余人次,妇联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五”普法、平安工程等工作。在禁毒、“非典”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宣传动员广大妇女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禁毒、抗击“非典”大行动。

乡妇联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对来信来访群众做到热情接待、耐心听讲、细心解答,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来信来访反映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伤害的案件,配合公安、司法部门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不良行为,进一步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两纲”的贯彻实施。

几年来,乡妇联一直致力于“两纲”的实施,乡妇联协助政府积极推动“两纲”目标任务的完成。按照上级教委、卫生、爱卫办等部门实施的《“两纲”分实施计划》和《妇女儿童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按纲要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妇幼保健、普及教育、改水改厕等有关计划。进一步落实农村医疗保障和农村妇幼保健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破伤风。

为解决贫困女童的入学难问题,乡妇联在上级妇联的支持下,争取华夏银行、香港慈恩公司、特区移动通讯公司等单位的贫困儿童助学款,解决贫困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配合教育部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使全乡儿童入学率达到现在的98.6,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96.4。

上一篇:校园环境保护下一篇:小学校长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