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五颜六色的花朵(精选10篇)
1、知道各种花的样子以及花的名字。
2、通过印手印的活动锻炼孩子们手部的肌肉。
3、通过表达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通过各种划割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握力以及力量的调节能力。
活动准备 花萼,各种花朵的照片,印泥,签字笔或彩色铅笔,湿巾
活动过程
[导入]
1.用花萼和各种花的照片玩躲猫猫的游戏,并讨论一下这些花。
① 研究一下花萼和各种花朵的照片。
② 老师把各种花的照片放在花萼的后面,然后再一一展示给孩子们看。
③ 用花萼和各种花的照片玩躲猫猫的游戏向孩子们介绍各种花。
-花萼里面藏着什么花?
-花萼里面长着鲜艳的玫瑰花。
④ 讨论一下花萼里的各种花朵。
-玫瑰花有尖尖的刺,如果拿玫瑰花的方法不正确就会被刺扎到。
-黄色的蒲公英无论在哪里都能朝气蓬勃地生长。
-粉红色的金达莱花可以用于饮食。
-我们用手印出各种美丽的花朵怎么样?
[展开]
1.一边看活动纸一边研究。
-这里是哪儿呢?
-整洁的庭院里却没有美丽的花朵。我们用花朵来装饰一下庭院怎么样?
2.用手在活动纸上印出花朵装饰庭院。
①用印泥印出手印。
-庭院里的花盆里没有盛开花朵。
-让我们用手给空着的花盆印出花朵来怎么样?
② 孩子们看过老师印出的花后,按照老师印的样子印手印。
③ 印完后用签字笔或彩色铅笔完成剩余的部分。
-给你自己做的花叶画出花纹。
④ 使用签字笔或彩色铅笔有困难的孩子,老师给予帮助。
[结尾]
1、印完手印后用湿巾把手擦干净。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案;《刷牙歌》
在幼儿音乐课教学中,教案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小袋鼠蒙氏教育音乐教材中《刷牙歌》为例设计教案,基于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幼儿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活动”。“刷牙歌”一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体验自由表达、创造快乐。《刷牙歌》作为一首幼儿歌曲,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且富有童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学习中,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还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教学目标】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倾听《刷牙歌》,创编刷牙节奏,创编象声词,并能与《刷牙歌》间奏连贯表演;学习《刷牙歌》,表现刷牙美感。
【教学准备】幼儿:具备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保护的基本常识;
教师:认真备课;
教具:光盘、多媒体、课件、图片、牙刷实物。
三、教学活动
1.倾听歌曲,学唱歌曲,了解《刷牙歌》内容
教师先出示课件,演示懒洋洋牙疼的表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家看懒洋洋怎么了?”幼儿答出牙疼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演示,选择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幼儿眼球,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
播放《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在儿歌播放的同时,给幼儿播放歌词内容视频和图片,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熟悉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呀?”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歌曲,看着视频,借助视频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一目了然地学习歌曲,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幼儿非常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反复给幼儿播放歌曲,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歌唱,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学习完整演唱。
2.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表演刷牙歌律动
让幼儿合唱《刷牙歌》,熟悉歌曲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合着节拍做刷牙动作。在幼儿学习正确刷牙动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在刷牙的时候,除了歌曲中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的动作,还有什么刷牙动作,大家知道吗?谁能做出动作,我们一起学一学。”
同时,教师结合歌曲间奏处,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情境,创编刷牙象声词,如表示快乐的节奏和“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象声词,“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漱口的水声。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应集中反馈,让幼儿完整歌唱,注意间奏处的节奏、象声词。
【设计意图】结合《刷牙歌》旋律,引导幼儿创编刷牙动作,创编刷牙象声词,跟随刷牙歌节奏表演律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提升幼儿创编的动作,丰富歌曲舞蹈美,将创编的动作连贯成完整的律动舞蹈。
3.拓展学习,完整跳舞,体验律动快乐与美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刷牙歌》,做刷牙动作,跟随节拍发出象声词,做律动,探讨舞蹈队形,完整连贯地跳舞,注意跳舞时,刷牙的表情、动作,感受刷牙美,享受快乐情感,一起跳,体验歌曲快乐与跳舞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总结归纳与拓展应用阶段,在幼儿学习歌曲和创编舞蹈的基础上,获得正确刷牙的基本认知,通过音乐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反思
《刷牙歌》音乐课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计“懒洋洋牙疼”“听歌曲”“创编律动”“完整跳舞”四个亮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高昂兴趣,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刷牙歌音乐课的教学相对开放,幼儿能够通过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刷牙情境还原,结合自身理解表现律动。教师应顺势而导,紧抓幼儿思路,注意幼儿表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刷牙律动,规范幼儿刷牙动作节奏,给幼儿自由的表现机会,让音乐课活起来。从音乐课教学实践看,整节课幼儿都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互动较多,增强了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感。
参考文献:
吴巧云.激发幼儿音乐活动兴趣点滴谈[J].考试周刊,2016(73):187.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几种常见的水果的颜色。
2: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的水果图片(ppt展示),水果的简笔画,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注意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呀?
2.那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呢?
二:教师向幼儿展示水果图片
1.水果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2.同一种水果也有不同颜色(例:红苹果和青苹果)
三:幼儿开始给水果涂色
1.教师把准备的水果的简笔画给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涂色
2.教师示范涂色的方法,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开始涂色
3.幼儿开始涂色,教师巡回指导
4.涂完色的交上来,教师给签上名字
四:教师总结
水果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小朋友们平时和爸爸妈妈去买水果的时候可以多观察观察,水果还有哪些颜色。多吃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吃水果,现在,小朋友们去洗手,我们一起去吃水果吧。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中,本人能充分运用实物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方面,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味道。活动中本人不断抛出问题,利用图片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思考,并能准确告诉答案。
1. 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观察放大的花卉图片了解并学习色彩渐变的方法。
2. 尝试用饱满的构图和渐变的色彩表现自己喜欢的单朵花卉。
3. 细致观察感受花卉的美,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幻灯片(花卉照片、画家奥基弗的绘画作品);范例纸、水粉、水粉笔、水桶;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花卉照片,感知色彩、造型的美。
在大自然中,有很多漂亮的花,请你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造型和色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师播放6幅花卉照片的幻灯片,根据幼儿的选择点击放大欣赏)
总结:这些花儿造型、色彩都不同,有的是连在一起的一片大花瓣,有的是绽放得很多片花瓣。色彩有的是从深到浅,有的是从浅到深,还有的中间深两头浅,但是这些花都很美。
二、欣赏奥基弗的作品及放大的花卉图片,学习表现色彩渐变及画一朵大花的方法。
有一位叫奥基弗的美国女画家,她特别喜欢画花,我们来欣赏一下。
你看了她画的花以后有什么感觉?花儿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播放奥基弗作品的幻灯片)
为什么你会感觉它画的花很大呢?(画面上只有一朵花,而且铺满了整张画纸。画纸边缘留下空白的地方很少,有的花瓣都伸到外面去了)
这儿有一朵小小的小紫花,它要变变变,变成了一朵大大的花。为什么同样是一朵花,左边的很小,右边的看起来很大呢?(教师播放小花渐渐变大的幻灯片,引导幼儿对比讨论。)
总结:花瓣要画大,画纸边缘留下空白的地方要少,也可以让花瓣伸到画面外面去。
三、师生共同示范。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画家奥基弗,画一朵自己喜欢的美丽的大花。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粉颜料,请你们给花儿涂上渐变的色彩。谁愿意来试一试,涂出马蹄莲渐变的色彩。(请一名幼儿上来涂色,教师帮助总结方法)
四、交待要求,幼儿创作。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粉颜料,有冷色系的也有暖色系的。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去画一朵自己喜欢的大大的花。可以先想一想,自己花一朵什么样的花?花瓣是什么形状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想好了就可以开始了。
五、展示作品,欣赏评价。
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纸条插编的方法来打扮花朵的花心,学习搓皱纸的技能装饰叶子。
2.体验插编的有趣,喜欢编织活动。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插编的方法和搓皱纸的技能。
活动难点:
两条纸条交替插编。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题
1.出示已经编织好的花朵,激发幼儿兴趣。提问:这些花朵和我们平时看见的有什么不一样,它漂亮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充分说出感受。
3.花心和花的叶子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花心是用纸条进行编织的,而花的叶子是用皱纸搓在一起绕起来的。)
4.教师小结,讲述这样的编织方法叫间接交叉编织。
二、编织的方法
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动手编一朵小花吧,看谁编的最漂亮!
2.教师讲解花心和花叶子不同的编织方法。
3.引导幼儿观察两条纸条的不同顺序。
4.重点示范编连续两条纸条的不同顺序。
三、幼儿操作
1.提示幼儿要将编好的每条色纸铺平,并与上一条色纸紧挨着。
2.提示幼儿可以运用规律排序的方法搭配色彩。
3.观察幼儿操作,注重个别幼儿的指导。
4.引导编好的小朋友对空白的地方进行装饰。
四、作品展示
1.你最喜欢那一朵小花,为什么?
2.幼儿共同欣赏,分享快乐。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学期的经验,幼儿已经知道了间接交叉编织的方法,所以在活动中教师介绍编织方法的时候不是很仔细,也没有细化,只是适当地提醒了下,第一条编织和第二条编织方法是一样的,但是顺序是不同的,刚好相反,可是让幼儿自己操作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幼儿每一条的纸条都是一样的顺序,因此,没有成功。如果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发现,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让幼儿知道第二张纸条怎样来插编,让幼儿找到插编的规律,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在下一个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克服活动中的难点。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创造力;审美
艺术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着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当代美学的理论认为,艺术欣赏是欣赏者从艺术本体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悟之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新的感悟与品鉴结果,从而使审美对象具有个体的独特思想。可见,艺术欣赏不仅是欣赏者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性活动。所以,幼儿园的艺术欣赏教育应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术作品能力的教育。艺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幼儿感受美、体验美之后通过自己想象进行思想上创造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幼儿可以在全新的或熟悉的周围教育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发展幼儿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弊端。本文通过对实际欣赏艺术作品教学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力求寻找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当完善自我,提高艺术能力
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幼儿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不足,因而必须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才能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教师的艺术素养要有足够的水平,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艺术气息,当然,其中也不免有孩子本身的天分因素。教师应当充分抓住作品的特点并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兴趣。
1.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教师的艺术素养程度也受到职业的考察。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对艺术品有着基础的生理感觉后,通过艺术理论进行理性判断,也是追求艺术美的过程。教师应当对部分美术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知识,进而找到适合幼儿培养创造力的点,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同时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论能力,进而才能逐步提高艺术欣赏教学能力。
2.教师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教师根据已有的审美和理论观念,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通过对艺术作品不断的观察品鉴、理论分析、思想探讨等,所形成的鉴赏作品能力是指对艺术作品认知和审美鉴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调动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仔细探索、技法分析等,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在不断地对作品的细细品读中探索作品的美与不足,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艺术作品从视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享受。幼儿教师虽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且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向有艺术专业特长的人学习,请教如何品鉴美术作品的面貌、创作思想与方法等探索得知方式,在其引导以及努力的学习下,能够实质性地提高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幼互相交流的过程。幼儿美术欣赏中的交流应该是在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尊重的环境影响下,教师与幼儿以口頭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为中介,围绕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悟,理解想象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对美的艺术感悟的共振,共同欣赏艺术作品美的过程。对话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与幼儿都是欣赏的主体。如果在欣赏教育的对话中,教师只是提问人与评价者的角色,那么对话交流就失去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以及通过对话交流得到尊重的个人意义。所以,在美术欣赏教育对话中,教师应该知道与孩子之间处于一个相同的平台,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接纳幼儿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强迫幼儿去接受权威对于作品的欣赏观点或教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个人看法;教师尤其要鼓励幼儿突破创作者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意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勇于探索自我感受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观点,从而使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欣赏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运用扎实的知识理论和高水平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桂勇.华德福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重点难点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认识常见的花,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目标
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知道一些常见的花的名字,如:菊花,一串红。
激发幼儿对花朵的好奇心,喜欢花朵,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 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园内的菊花和一串红花坛看一看、闻一闻,观赏花朵。知道它们的名字。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去看一些漂亮的小伙伴,大家想不想去看看是谁?”
2.看一看、闻一闻。
师:“用你们的小眼睛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伙伴呢?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
3.说一说花的名字。
师:“有没有小朋友认识这些小伙伴,知道它们的名字?”(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问:像什么?进行猜一猜。在猜过或者想过之后告诉它们答案,更容易记住。)
二、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1.带领幼儿回教室。
师:“还有更多漂亮的小伙伴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呢,我们回教室去看看吧。”
2.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花在说什么?”师:“大家好,我叫梅花,我生活在冬天。”提问:它的名字叫什么?生活在哪个季节?
3.出示水仙花的图片。
师:“大家好,我叫水仙花。我生活在水里。”提问:它叫什么名字?它生活在哪里?
4.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看!好多好多漂亮的花。”提问:你们觉得这些花一样么?
颜色一样么?形状一样么?(不一样)师:“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他们和小朋友一样,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
三、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关心、爱护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花儿把幼儿园装饰的美不美?
如果没有了这些漂亮的花幼儿园还美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总结:如果我们把花儿采下来的话,花宝宝会疼,会伤心的。我们的幼儿园也就不美了。所以我们要关心、爱护花草树木,不去采摘。
四、拓展延伸激发幼儿对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花叫什么名字呢?课后可以和老师来说一说,也可以去看看其他的花儿,看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花。
通过教学后出现的问题有:
问题一:设计目标的的不合理。
《美丽的花朵》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观察放大的花卉图片了解并学习色彩渐变的方法。2.尝试用饱满的构图和渐变的色彩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卉。3.细致观察感受花卉的美,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指导着幼儿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是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围绕教学目标。为此我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特意设计了只有一朵渐变色大花的图片,让小朋友看它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你会感觉它画的花很大呢?(画面上只有一朵花,而且铺满了整张画纸。画纸边缘留下空白的地方很少,有的花瓣都伸到外面去了)我反復强调是一朵大大的花,最后要求小朋友绘画时提出的要求是学着画一朵有渐变效果的大大的花。由此为目标服务。但最后在幼儿的作品中有出现三朵花卉,并且没有用到渐变色。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的我又该采取一个什么措施呢? 三、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
分析:我在为目标设计环节时没有考虑到体现幼儿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比如:强调用渐变色、只能画一朵大大的花、处事半成品突出技能技巧在作品当中的呈现。在教学过程设计提问时,只想着自已怎样自始之终一个一个问题地引导幼儿跟着教学目标走,从未想着给幼儿留有自已想法。所以最后大部分幼儿作品都是一朵大大的花卉。虽然作品呈现的效果达到了我目标的要求,但这却是需要我去思考和反思的。我的目标设计的中体现了高结构性,在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教师较多高控行为。恰恰画了三朵花卉的那个小朋友却是我在今后教学当中所要提倡的。《纲要》中明确提到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问题二、渐变的效果不明显。
由于平时小朋友对水粉画运用的次数不是很多,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为了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我特意在第三环节中设计并强调渐变色的技能技巧。先出示一副半成品的马蹄莲,然后逐一示范并告诉小朋友渐变色的由来。再请个别小朋友示范,本以为这样应该可以达到我想要的渐变色的效果。但从最后小朋友的作品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思考:为什么强调多次,作品效果还是不明显?
分析:选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时要符合儿童的适宜性原则
一、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以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是应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入手,选择那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有愉快情绪体验的内容。而不是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片面强调美术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因为只有那些儿童直接感受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他们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
二、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还应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包括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美术 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已经掌握美术知识的技能。过高或过低估计儿童发展水平,都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问题三:评价环节的设问的无效性。
最后评价环节,我把小朋友的画都集中放在一起,然后提问:(你喜欢哪一朵花?问什么喜欢它?)小朋友回答基本都一样。我喜欢哪一朵,因为她漂亮,因为花瓣好看,因为颜色鲜艳……
思考:在这个环节里,我这样提问真的适合吗?
分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的目的是1、了解学前儿童对当前达到的水平。2、对以往的美术教育做出反思。3、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评价活动,如果不能帮助被评对象找出工作活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有价值的帮助,那么这种评价就不具有现实意义。我设计的这些提问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这种教师主动发起幼儿被动应答的提问实际上是浅层次的师幼互动。今后教学活动中应减少活去掉这些无效性的提问。
正常人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这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血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亚铁血红素含有二价铁离子,这就是造成血液红色的原因。
血液循环到肺部以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就呈鲜红色。然后循环到全身各处,将氧输送给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接受了细胞产生的=氧化碳,含氧量大为降低,血液就变为暗红色。继而再循环到肺部,排出=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血液就又变成鲜红色了。
健康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男性为12~16克,女性为11~15克,若低于这个标准,就是贫血,含量愈低,贫血愈重,此时血液就呈淡红色。病人颜面苍白、口唇无华,还有一系列贫血症状。
重度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由于缺氧,使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当还原血红蛋白升高到每100毫升血液5克以上时,血液就变成暗紫色。此时病人的皮肤粘膜出现紫绀,正因为此,肺原性心脏病被称为黑色心脏病。
煤气中毒病人,他的血红蛋白与一氧亿碳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当碳氧血红蛋白达到30~40%时,血液就呈樱桃红色,使病人皮肤也呈樱桃红色,尤以颜面、前胸和大腿内侧为明显。
蔬菜中的青菜、小白菜、菠菜、韭菜,新鲜腌制的咸菜、变质的残剩菜等,都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大量食用后,肠道细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吸收入血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这样,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就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从而造成组织缺氧。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变为棕色或紫黑色,患者皮肤粘膜紫绀,所以亚硝酸盐中毒又叫做肠原性紫绀症。
最近几年,日本、美国和我国都制造了乳白色盼人造血,并已应用于临床。这种血是氟碳化合物乳剂,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与氧结合的能办比真血还高两倍呢!输血不受血型限制,又能大批量生产。但这种乳白色的血不含白细胞、血小板、抗体等,所以还不能完全代替真血。
因为血红蛋白含铁,所以人和脊椎动物的血都是红色的。大多数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如虾、蟹,蚌、蜗牛等,它们的血里含的不是血红蛋白,而是血蓝蛋白,血蓝蛋白含铜而不含铁,所以血呈蓝绿色。这种血其实是一种“血淋巴”,充斥于体腔中或“开型”的循环系里,其功能跟血一样,都是运输氧气,维持生命,所以称为血。
双氧水
我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
双氧水是种强氧化剂,因为它有产氧的作用,当与细菌接触时,能破坏细菌菌体,杀死细菌。因此,双氧水是理想的伤口消毒剂。
场景:宝宝口腔溃疡、糜烂、化脓时
妈妈这么做:
妈妈一旦发现宝宝口腔溃疡、糜烂、化脓,可用消毒棉签沾少量双氧水轻涂在宝宝患处。
1双氧水不得口服,日常应放在宝宝不易触及的地方。
2不可用浓度高的双氧水进行伤口消毒,以免灼伤宝宝皮肤及患处。
3使用双氧水时,应避免与碱性及还原性物质混合使用,以免破坏药效。
酒精
我是无色的,有酒味哟!
场景1:宝宝接触不洁物品
妈妈这么做:
想让宝宝的小手干干净净不太容易,当宝宝接触不洁物品后,妈妈可用医用棉花,蘸点酒精,做成酒精棉帮宝宝清洁小手。
场景2:宝宝擦伤
妈妈这么做:
宝宝擦伤出血后,如果伤势不严重,妈妈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宝宝伤口,然后用酒精以伤口为中心向皮肤四周擦洗,起到为皮肤周遭消毒的目的。
1酒精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可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
2酒精不适于涂抹宝宝较深的伤口,因为难以到达伤口深处,存在破伤风感染的风险。
3宝宝发烧后,许多妈妈会借由酒精擦拭宝宝身体帮助其降温,使用时必须加温水稀释后方能使用。
医用碘伏
我是浅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等,适用于烧伤、擦伤等一般外伤。由于与碘酒、酒精相比,碘伏引起的刺激疼痛较轻微,更易给宝宝使用。
场景1:宝宝皮损受伤
妈妈这么做:
宝宝皮损受伤后,妈妈可直接用消毒棉签蘸少量碘伏直接涂擦到宝宝患处。
场景2:宝宝患了口腔炎
妈妈这么做:
口腔炎是宝宝常见病,当宝宝患口腔炎时,妈妈可将碘伏稀释2倍后给宝宝漱口,同时积极就诊。
1碘伏稀溶液毒性低,没有腐蚀性,但稀溶液不稳定,需要在使用前配制。
2禁止与红药水同时使用,以免因生成碘化汞,引起汞中毒。
碘酒
碘酒也叫碘酊,是碘和碘化钾的酒精溶液,常用做皮肤的消毒剂。碘酒的杀菌作用强而快,1分钟即可杀灭各种细菌、霉菌及细菌芽胞。
场景1:宝宝皮肤黏膜受损妈妈这么做:
宝宝皮肤受损,妈妈可选用0.5%~1%碘酒帮宝宝伤口杀菌消毒,以消毒棉签轻蘸碘酒涂于患处即可。
场景3:宝宝被蚊虫叮咬
妈妈这么做:
宝宝若被蚊虫叮咬可涂擦碘酒,因为碘酒对皮肤红肿可起到消肿效果。
场景2:宝宝身上长了小疥疮
妈妈这么做:
当宝宝身上长有小疥疮时,2%的碘酒很好用,这种浓度的碘酒一般用于皮肤消毒与感染,妈妈直接涂擦在宝宝患处即可。
1为宝宝涂抹碘酒要注意不可大面积使用,以防出现碘中毒。
2碘酒的杀菌力大小与溶液的浓度,及对人体组织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强弱成正比,妈妈买碘酒时要特别注意碘酒浓度,依说明书对症使用。切忌为宝宝涂抹浓度过高的碘酒,以免刺激皮肤起泡、脱皮或是引发皮炎。
3碘过敏宝宝忌用。对于碘过敏的宝宝来说,涂擦碘可引起严重发热与全身皮疹反应,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
4碘酒不可与红药水同时涂擦,以免因生成碘化汞,产生汞中毒。
红花油
我是红棕色澄清液体。气特异,味辛辣。
红花油是常用的中医外用药,适用于宝宝外伤的消炎消肿、止血止痛。有镇痛、抗炎等作用。
场景1:宝宝被蚊虫叮咬
妈妈这么做:
宝宝被蚊虫叮咬后,妈妈除了可以给宝宝涂碘酒外,也可以为宝宝涂点红花油,以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
场景2:宝宝跌伤或扭伤时
妈妈这么做:
相比小碰伤,宝贝跌伤或扭伤要严重得多,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外器质性损伤后妈妈可取几滴红花油倒在手掌上,轻轻揉搓双手,然后把手放在宝宝伤处适当用力按摩,帮助宝宝缓解疼痛。
1红花油常用于跌打扭伤导致的软组织挫伤和轻微烫伤,不能用于擦伤、割伤等有皮肤破损的外伤,妈妈使用过程中不能接触宝宝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
2宝宝受伤要涂擦红花油时,妈妈要注意在损伤24小时之后再用,否则会加重伤情。
3过敏体质宝宝慎用。
4因为是外用药,妈妈切记平时收放时要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以免造成内服,影响宝宝健康。
慎用的五颜六色药水
风油精
风油精有止痛、止痒的作用,可它同时也含有樟脑等影响宝宝健康的成分,所以不建议妈妈使用。
红药水
俗称“二百二”,具有杀菌、消毒、防腐、愈合伤口的作用,但由于它抑菌作用较低,同时含有重金属汞的有机化合物,与碘相遇后,会产生剧毒物质碘化汞,所以妈妈应避免为宝宝使用。
紫药水
是皮肤黏膜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杀菌及收敛作用。但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紫药水中的甲紫有潜在的致癌可能。所以不建议给宝宝使用。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五颜六色的花朵】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老师和花朵04-05
幼儿园大班美术《我设计的幼儿园》教案04-15
大班主题教案:美丽的桥—幼儿园大班教案01-10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06-10
幼儿园大班《新年的钟声》教案01-26
春雨的色彩幼儿园大班教案03-31
幼儿园大班教案《笨拙的螃蟹》04-04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爱跳舞的芭比》03-23
幼儿园大班美丽的祖国妈妈美术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