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共9篇)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原理

1、观察几种典型机构及运动,了解其特点。

2、掌握依据实物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即通过查看抽象图形(运动简图)想象出实物机器的运动关系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简要了解各种泵体和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机构。

2、从JGC—A型模型中任选两种,从JGC—B型模型中任选一种,进行机构分析、尺寸测量,绘制简图。

3、在机构运动简图上进行自由度的计算。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JGC—A型、JGC—B型机构简图测绘模型。

3、直尺、纸、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自备)。

四、模拟实物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基本原理

机构运动简图是指反映机构运动情况的简单图形,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间所组成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机构运动简图中可以撒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以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来说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性。

2、测绘方法

1)分析运动情况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首先要把该机器或模型的实际构造和运动情况搞清楚。为此先应确定出其原动件和从动件,再使被测机器或模型缓慢运动,然后按照运

动的传递路线把原动件和从动件之间的各构件的运动情况观察清楚,尤其应注意有微小运动的构件,分清各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性质,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联接次序和运动副数目、种类等。

2)选择投影面

投影面的选择应以能简单清楚地把机构运动情况正确地表达出来为原则。一般应先确定机构原动件的位置,原则是选择机构中的每一构件均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最佳位置(避免构件间的交叉和重叠),然后将机构投影到与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相平行的平面上。必要时可就机器的不同部分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影面,不过应尽量减少投影面。

3)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在确定了原动件和投影面以后,就可以测量机构的运动尺寸了,按着一定的比例尺画出各构件和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

比例尺μL=实际长度LAB(m)/图上长度AB(mm)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构件和运动副的表示应尽量采用国家制图标准中规定的符号去表示。

五、实验步骤

1、选择模型,了解被测模型的名称和用途。

2、仔细观察被测模型,确定出原动件和从动件。

3、从原动件开始按照运动传递路线至到执行构件,仔细观察和分析相互联接的两零件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弄清各构件的运动情况,确定构件数目、运动副数目和种类。

4、选择最佳投影状态(原动件位置)并选择合理的投影面。

5、鉴于实验课时的限制,课内只需在“课内用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画出示意图(大致成比例)即可。再测量运动副之间的尺寸标在示意图上。为防止画错离开实验室又没有办法修改,因此画完后要主动找指导教师检查,确定无误后请教师签字。

6、课后按示意图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在实验报告上绘制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六、思考题

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说明那些内容?

2、绘制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任意确定?会不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

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基本原理,观察齿廓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的基本概念。

3、了解刀具变位对被加工齿轮各参数的影响,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与工具

1、CJDJ—B型齿轮范成仪。

2、纸质齿轮毛坯两张。

3、自备绘图工具。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

范成法是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原理来加工轮齿的。加工时其中一个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仍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所制得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今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必定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

用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画在图纸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2、CJDJ-B型齿轮范成仪结构图

此范成仪是仿照齿轮齿条的啮合原理而构造的,如图所示。

1.齿条插刀2.螺杆3.圆螺母4.啮合溜板5.调整螺钉6.机座7.变位标尺 8.圆螺母9.压板10.心轴11.螺栓12.碟形螺母13.扇形板14.扇形齿轮

3、刀具及安装

齿条插刀为透明有机玻璃,其上开有两个条形螺栓孔。用螺柱和圆螺母固定在啮合溜板上,通过条形孔可调整刀具相对毛坯中心的径向位置,以实现标准

或变位加工;变位量可由啮合溜板两边的标尺读出(mm),刀具上两边的划痕如与标尺的“0”对齐,为标准安装,否则为非标准安装。

4、毛坯及安装

预先沿比齿顶圆稍大一点的圆周剪下毛坯周边,然后沿圆周线剪通中心孔(或用针沿圆周线扎小孔,最后打通)。退下圆螺母和压板,将毛坯套在心轴上,再装上压板,拧入螺母,把毛坯压紧在扇形板上,后者与心轴构成回转副可相对转动。心轴用一特制螺栓和蝶形螺母(扇形板下面,未画出)固定在机座上。机架上有两个,靠外面一个孔,用于加工z=20的齿轮;另一个孔用于加工z=8的齿轮。

5、范成运动

即齿条刀具节线与被加工齿轮节圆作纯滚动。内侧加工有齿条啮合溜板(刀具)可相对于机座移动,它与扇形板(毛坯)上固联的两个扇形齿轮之一相啮合(加工z=20的齿轮时为大扇形齿轮,加工z=8的齿轮时为另一个),从而实现了刀具与毛坯的范成运动。纯滚动可由啮合溜板、扇形板及机座上的刻度看出。

6、切削及进给运动

范成仪上刀具与毛坯之间无切削及轴向进给运动。以插刀齿顶节线与齿顶圆对刀后,即可径向进给,但为避免误差,一般一次进刀到位。

7、齿廓的范成运动

用手间歇的推动啮合溜板,每移动3mm用铅笔在纸坯上沿刀具齿形轮廓画出刀具位置,即插削位置。将啮合溜板从左极限位置推到右极限位置,刀刃的一系列位置便可包络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其中阴影部分为齿槽,实际加工时将被切掉。

在上述过程中应注意轮坯上齿廓形成的过程。观察标准渐开线齿廓有无根切现象。如有根切则分析其原因。

四、实验内容

1、范成m=8mm,z=20的标准齿轮。

(1)先剪好齿轮纸坯。

(2)根据被加工齿轮齿数,选定心轴的位置及与齿条啮合的扇形齿轮。

(3)装上纸坯。

(4)调整好位量,画包络齿廓。

2、范成m=20mm,z=8的标准齿轮。

3、范成m=20mm,z=8,x=0.5的正变位齿轮。

五、思考题

1、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ha*+c*)m?

2、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和轮坯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有何要求?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 篇2

一、以往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以前, 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针对机械原理课程安排的实验主要有: (1) 机械 (机构) 认知实验; (2) 机构运动简图 (示意图) 的测绘; (3)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 (4) 回转构件的动平衡。这些实验在我校机械原理实验教学中沿袭了相当长的时期, 它们大部分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的实验, 而综合型、 设计型的实验内容很少。然而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社会对21世纪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而这些实验内容从根本上并未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因此也就日益突出, 概括起来其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验内容陈旧

原有的实验内容以基础性实验为主, 多数属于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单一, 整个实验一般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规定方法, 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规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进行, 因此实验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实验设备简陋和实验方法落后

我校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所用的设备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购置的, 这些实验设备不仅陈旧老化, 而且有些已经损坏, 这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且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设备数量也在“日益减少”, 这就会造成实验过程中5、6个学生共用一台仪器设备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也为学生抄袭实验数据提供了机会, 也就达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另外, 原有的实验模式都是通过教师动手演示、学生观看来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和任务, 整个实验过程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也会影响实践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 实验教材和实验思路死板

现在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所使用的实验教材多数都是自行编写的, 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缺乏新意。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等, 最后往往还给学生附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和要求绘制的实验曲线, 甚至还有实验报告格式。这显然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不仅缺乏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没有创新意识, 因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四) 实验教学模式的落后以及实验体系的不完善

整个机械原理实验教学体系从内容上看, 实验内容单一, 综合性不强, 并且是纯机械性实验, 没有融入计算机、控制等相关技术, 加上受到课程总课时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项目都能够正常开出, 有的实验项目, 一方面学生做起来兴趣不高, 实际效果不是很好;另一方面, 脱离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体现不出现代科技在实验中的应用。

二、机械原理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机械原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 为了改变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限制, 为了加强实验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论证, 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 我们建立了新型的“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逐层递进的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利用新实验体系,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强调了机械 (机构) 模型的演示、机械运动简图 (示意图) 的测绘、回转构件的动平衡等基础实验, 而且也突出了实用型实验、创新型实验, 强调了组合式可调平面连杆机构模型组装实验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实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在具体的实验内容上, 我们先后开设了“机构创新组合和设计”和“机构运动分析及虚拟设计”等实验。这些实验在管理和操作上实行的是开放式管理, 学生可在实验室内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装配与制作, 将自己的设计从图纸转变为实物模型,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的目的。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 这种实验模式被证明是适应机械原理课程体系教改的模式和需要的, 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借助于典型的机构来反映机构的结构特点

由于学生缺乏生产实践知识, 在感性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对于其没见过的东西仅靠教师用语言去描述很难理解和接受。借助于教学展柜中典型机构的运动演示可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 对学生学习本课程有很大的启发。比如利用展柜中的蒸汽机模型既可以使他们看到该模型采用了曲柄滑块机构, 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可以把蒸汽的热能转换为曲柄转动的机械能。 这种实验可以把理论教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通过仪器设备的演示变为直观的现象, 学生通过直观现象的观察, 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对今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良好的训练。

(二) 借助于动态的机构演示直观地反映机构的性能和特性

机械原理课主要讲述的是各种机构的运动过程和运动原理, 但是其运动过程在课堂很难达到“直观” 的效果。为使学生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掌握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我们开设了机构运动测绘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具体机器模型的结构和运动分析, 加深对机器或机构运动过程和运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进行拖拉机前轮导向系统的测绘和运动分析实验时, 通过让学生亲手动手控制和操作拖拉机的导向系统, 他们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的结构组成, 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执行构件间的运动和协调关系, 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学会和掌握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运动分析和计算并绘制出传动系统图。

(三) 借助于透明可见的演示教具清晰地反映机构的运动原理

机械中机构的运动原理所涉及到的要素、参数及其变化在实际产品中有一些是不可见的。如渐开线齿廓啮合点的轨迹即啮合线是一条定直线, 在实际齿轮传动中是看不见的一条线, 从而使学生学习时感到很抽象。此时通过齿轮啮合的电动模型, 可清晰看见啮合过程中轮廓啮合点在透明的有机玻璃底板上留下的轨迹是一条定直线, 使得啮合点的运动一目了然,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并为后面学习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等内容打下基础。

(四) 借助于机器或机构的动态参数变化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深学生在机构的原动件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运动时对其余运动构件上各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以及这些运动构件的位置、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影响进行计算和分析过程的理解, 我们开设了机构运动参数的测定实验。通过该实验, 学生可以了解运动参量的测试方法, 为后续设计方案的检验提供必要的数据;也可以使学生借助于实验手段直接地看到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试结果以及和理论分析结果互相对比的结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习效果。

(五) 借助于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们开设了各种综合性实验。 它主要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实验室通过各种机构、 电机、电线以及测量传感器等原材料,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借助于机构搭接实验平台来搭接出各种会动的机器模型。这些实验富有趣味性、科学性、 实用性和挑战性, 与枯燥和乏味的理论课相比更能够吸引学生, 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上述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强化他们的工程意识, 促使他们将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这一种模式还可引导学生在实验室里搞自己的小发明参与科技竞赛, 因为通过模型制作, 可以检验学生设计的正确性,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创新教育。

摘要:机械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机械原理实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机械原理 (第7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葛文杰.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0) :4-7.

[3]郭红利, 张李娴, 张军昌, 等.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5) :60-61.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效果

在很多工科院校不同专业的组成中,机械电子专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在于市场的需求量较大。这类专业中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课程在开设的方程中,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带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制定出可靠的培养计划。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增强课程开设实际的作用效果。

1 传统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科院校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传统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单一,具体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对于学生实际的锻炼价值不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实验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学习效率较低。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很多的实验原理或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或者实际操作,降低了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实验的完整性较差。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具体要求逐步完成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较弱,无法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自主探究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时,他们对于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课程的兴趣就会慢慢地下降,实验教学活动开展失去了意义。在此形势影响下,加快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

2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方向

2.1 完善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处理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认真地观察实验数据,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相关原理。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性教学体系,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主要的措施包括: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出全新的基础性教学体系。现阶段某些行业对于工科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开设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先过于落后的实验内容,细化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增加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和设计性试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中主要是以验证性和观察性实验为主,对于学生的锻炼价值不大。在完善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入一些重要的、经典型设计实验,利用学生个人的能力去完成相关的实验要求,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③实验完成结果的评价标准趋于多样化。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某些实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掌握科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整体的教学效果差。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评价实验结果时,参考的标准应该趋于多样化。比如,学生在实验中的态度、实验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的质量、实验报告的书写状况等。建立和完善多方面的实验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质量,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求职欲,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2.2 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中的很多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像一些轴承部件的设计、零件粗糙度的计算、轴系的装配尺寸等,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对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有着全面的认识,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行为。而学生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实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各种设计类的教学实验,学校应该合理地安排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为学生的正常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师应该在实验的选题及实验完成所需的时间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促使他们能够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相关的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报告,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比如,在一些设计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画出实验要求的机构运动图、相关的设计装配图等。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要求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装配图完成实物拼接,加强对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

3 结束语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学生整体的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增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处理机械原理和设计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文中通过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为相关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任金波,张翔.《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2]邵园园,玄冠涛,候加林.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

[3]郭慧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J].才智,2014(18).

[4]王聪慧,熊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3(06).

《检测原理》实验报告 篇4

课程名称

检测原理实验

学生学院

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

2014 级物联网(2)班

3114001491

学生姓名

卢 阳

课程教师

潘运红

2015 年 11 月 23 日

实验一

热电偶测温及校验 一、实验目的 与要求(一)目的:

1.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

2.掌握热电偶校验的基本方法;

3.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及格。

(二)要求:

观察热电偶,了解温控电加热器工作原理;通过对 K 型热电偶的测温和校验,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的校验的基本方法;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合格。

热 电偶 被

二、实验结 果和数据处理 三、结论

答:根据国家颁布的标准,据表 1 判断热电偶是否合格。

表 1

热电偶温度允许误差表 50℃ 70℃ 90℃ 110℃ 130℃ 150℃ 标准热电偶热电势(mv)1.7 2.8 4.1 5.5 6.9 8.3 2 1.6 2.8 4.1 5.5 6.9 8.3 3 1.6 2.8 4.1 5.5 6.9 8.3 4 1.6 2.8 4.1 5.5 6.9 8.3平均电势(mv)1.63 2.8 4.1 5.5 6.9 8.3 修正电势(mv)1.495 1.495 1.495 1.495 1.495 1.495 实际电势(mv)3.125 4.295 5.595 6.995 8.395 9.795 分度表温度(℃)5

被校热电偶热电势(mv)1.0 1.8 2.6 3.5 4.4 5.2 2 1.0 1.8 2.6 3.5 4.4 5.2 3 1.0 1.8 2.6 3.5 4.4 5.2 4 1.0 1.8 2.6 3.5 4.3 5.2平均电势(mv)1.0 1.8 2.6 3.5 4.38 5.2 修正电势(mv)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实际电势(mv)2.0 2.8 3.6 4.5 5.38 6.2 分度表温度(℃)5

两偶温度误差(℃)0 1 0 0 1 0 两偶误差(Δδ%)0 2% 0 0 2% 0

经 计 算,两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故此次试验所用的热电偶是合格的。

四、思考题 1.分析产生校验误差的各种因素,思考如何处理可以减小误差? 答:(1)炉温不够恒定,变动太大导致测量值不同,消除方法为炉温达到检定温度时,应确保炉温恒定才进行检定(在 5 分钟内温度波动变化不大于 1~2℃,观察标准热电偶的毫伏值)。

(2)冷端温度不为零度。消除方法为检定前要确保冰点恒温器内存在冰水混合物,这样可确保冷端温度为零度。

(3)直流电位差计忘记调零。消除方法为使用电位差计前先进行调零。

2.将平台上的热电偶转换开关打向左边,显示的温度值真实与否?为什么? 答:将转换开关打向左边,指示温度是标准热电偶 K 测试点温度,显示的温度与 E 分度热电偶有差别。当转换开关转向 K 分度热电偶时,温度数字温度并非为加热炉内温度,会引起误差。

热电偶名称 分度号 温度范围 允许偏差 镍铬—镍硅 K 0~400℃ ±3% 镍铬-锰白铜 E ≤300℃ ±3%

实验三

光纤位 移传感器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与要求(一)目的:

1.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光纤位移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二)要求:

光纤传感技术是适随着光纤通信和集成光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感技术。通过光纤位移传感器来测量位移,掌握这种传感器的特性。本光纤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纤采用 Y 型结构,两束多模光纤合并于一端组成光纤探头,一束作为接收,另一端作为光源发射,近红外二极管发出的近红外光经光源光纤照射至被测物,由被测物反射的光信号经接收光纤传输至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反射光的强弱与反射物与光纤探头的距离成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光强的检测就可得知位置量的变化。

二、实验 结果和数据处理

X(mm)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V(mv)

18.8 389.3 819 1146

1

X(mm)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V(mv)

763 681 6

399 363 332 304

三、结论 接收光纤光源光纤∆xX反射体变换器VVout光纤位移传感器光纤探头 图 5

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原理及接线 答:

光纤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

光纤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纤采用 Y 型结构,两束多模光纤合并于一端组成光纤探头,一束作为接收,另一端作为光源发射,近红外二极管发出的近红外光经光源光纤照射至被测物,由被测物反射的光信号经接收光纤传输至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反射光的强弱与反射物与光纤探头的距离成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光强的检测就可得知位置量的变化。

****** 2 4 6 8 10 12V-X 曲线 位移距离如再加大,就可观察到光纤传感器输出特性曲线的前坡与后坡波形,作出 V-X 曲线,通常测量用的是线性较好的前坡范围。

思考题 1.与为什么要分析线性较好的范围? 答:这与光纤传感器的特性有关,当位移达到某一值以后,输出信号与位移不再呈线性关系此时达不到测量目的。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目的

(1)将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和双端口存储器模块联机;

(2)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数据通路;

(3)掌握数字逻辑电路中故障的一般规律,以及排除故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独立分析故障现象,并排除故障。

二、实验电路

图9.14示出了数据通路实验电路图,它是将前面进行的双端口存储器实验模块和一个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存储器的指令端口不参与本次实验,通用寄存器组连接运算器模块,本实验涉及其中的操作数寄存器DR2。

由于RAM是三态门输出,因而可以将RAM连接到数据总线BUS上。此外,BUS上还连接着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这样,写入RAM的数据可由通用寄存器提供,而从RAM读出的数据也可送到通用寄存器保存。

RAM和DR2在前面的实验中使用过。对于通用寄存器组RF,它由一个在系统可编程(In System Programable)芯片ispLSI 1016固化了通用寄存器组的功能而成,其功能与双端口寄存器组MC14580相类似,内含四个8位的通用寄存器,带有一个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从而可以同时写入一路数据,读出两路数据。输入端口取名为WR端口,连接一个8位的缓冲寄存器ER(已集成在ispLSI 1016芯片中),输出端口取名为RS端口、RD端口,分别连接运算器模块的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DR2,其中,连接DR1的RS端口还可通过一个8位的三态门RSO直接向BUS输出。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模块的控制信号中,RS1、RS0用于选择从RS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RD1、RD0用于选择从RD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上述选择信号在T1脉冲的上升沿到来时生效。而WR1、WR0则用于选择从WR端口写入的通用寄存器。WRD是写入控制信号,WRD=1时,在T2上升沿的时刻,从ER写入数据;WRD=0时,ER中的数据不写入通用寄存器中。LDER信号控制ER从BUS写入数据,RS-BUS信号则控制RS端口到BUS的输出三态门。以上控制信号各自连接一个二进制开关。

三、实验设备

(1)JYS-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2)双踪示波器一台(3)直流万用表一只(4)逻辑测试笔一支

四、实验任务

(1)将实验电路与操作面板的有关信号进行线路连接,方法同前面的实验。(2)用8位数据开关向RF中的四个通用寄存器分别置入以下数据(十六进制):R0=0F,R1=F0,R2=55,R3=AA。

给R0置入0F的步骤是:先用8位数码开关将0F置入ER,并且选择WR1=WR0=0,再将ER的数据置入RF。给其他通用寄存器置入数据的步骤与此类似。

(3)分别将R0至R3中的数据同时读入到DR2寄存器和BUS上,观察其数据是否存入R0至R3中的数据,并记录数据。其中BUS上的数据可直接用指示灯显示,DR2中的数据可用逻辑笔测试有关引脚。

(4)用8位数码开关向AR1送入一个地址0F,然后将R0中的0F写入RAM。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将R1至R3中的数据写入RAM中的F0、55、AA单元。

(5)分别将RAM中AA单元的数据写入R0,55单元的数据写入R1,F0单元写入R2,0F单元写入R3。然后将R3、R2、R1、R0中的数据读出到BUS上,通过指示灯验证读出的数据是否正确,并记录数据。

(6)进行RF并行输入输出试验。

1.选择RS端口对应R0,RD端口对应R1,WR端口对应R2,并使WRD=1,观察并行输入输出的结果。选择RS端口对应R2,验证刚才的写入是否生效。记录数据。2.保持RS端口和WR端口同时对应R2,WRD=1,而ER中置入新的数据,观察并行输入输出的结果,RS端口输出的是旧的还是新的数据?(7)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故障?如何克服的?

五、实验要求(1)做好实验预习和准备工作,掌握实验电路的数据通路特点和通用寄存器组的功能特性。(2)写出实验报告,内容为

1.实验目的;

2.如碰到故障,记录故障现象,排除故障的分析思路,故障定位及故障的性质; 3.实验数据记录;

久如何编写机械专业实验报告 篇6

1 实验报告的内容

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 一般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回答问题等。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实验, 根据实际情况, 对以上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合并和删减。

1.1 实验名称

学生所进行的实验一般都是教师指定实验名称的实验, 应按指定的实验写上实验名称。

1.2 实验目的

任何实验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并应在实验报告的开头部分写明, 如实验目的分为几点时, 则宜用分行形式写出, 务求简明扼要, 以使读者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实验。

1.3 实验原理

在这一部分里, 应扼要地叙述报告作者所进行实验的原理依据, 实验的方案及重要的数学表达式。

1.4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本节应包括介绍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及说明测量方法等内容。介绍仪器设备时应简要说明该设备或仪器的型号、结构与特点、主要组成部分、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等。说明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可以采用文字说明, 也可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

1.5 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

实验测量所得的各种数据,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所以即使名义上实验条件不变, 测量的数据不可能完全重复一致, 总存在着一定的离散性。为此, 要对测量数据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实验数据处理正确与否, 关系到能否得出精确可信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 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用曲线表示实验结果具有直观、明了等优点, 它能表明某一参数变化的趋势, 而且便于与各种分析方法联系起来, 并有助于得出经验公式。所以常作为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实验数据表格化, 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达形式, 表格的设计和表格中数据的排列既要有科学性, 又要符合读者的逻辑思维, 使读者能从实验数据的演变中易于自然地得出某种科学的结论。

这里有必要重复强调的是对数据的处理, 应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能无根据地、有意地掩盖有代表性的异常数据, 更不能糊凑数据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1.6 分析和结论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实验的成果, 也是实验报告的核心, 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此, 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分析研究, 以期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实验结论, 必须是十分明了而清楚, 不能似是而非。

此外, 对于实验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 也可在此提出, 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如果实验中走过的弯路或教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亦可写出, 以供借鉴。在这里还可以提出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或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 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巩固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常常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分析思考, 学生应认真地以书面形式回答问题。

2 实验举例:钢的热处理

2.1 实验名称

钢的热处理。

2.2 实验目的

(1) 通过对钢试样的热处理, 了解冷却速度及含碳量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2) 得出钢淬火回火温度与硬度间的关系, 从而了解回火温度对马氏体回火生成物性能的影响。

(3) 熟悉淬火与回火的操作。

(4) 学会正确使用硬度计。

2.3 实验原理

所谓热处理就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 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以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钢是机械制造业中最常用的材料。钢件经热处理 (淬火) 后, 可以获得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能, 也可以借热处理 (退火) 方法来降低工件的硬度, 改善其切削性能。

2.4 实验装置

淬火加热炉及控温仪、回火炉、淬火水槽和油槽、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2.5 实验步骤

(1) 每人领取下表中的一个试样材料。

(2) 测量各试样的原始硬度并记录于表中。

(3) 对上述试样进行不同规范的热处理。可参考如下规范。

(1) 加热温度:根据试样的含碳量确定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为Ac3+30~50℃, 过共析钢取Ac1+30~50℃ (一般由教师计算确定) 。

(2) 保温时间:对方形的边长或圆形的直径以每1mm/min计算。

(3) 冷却方法:采取水冷、油冷或空冷。

(4) 回火组的三位学生分别将已经过水淬的T10钢试样进行硬度测量, 并记录在表中, 然后分别进行200℃、400℃、600℃回火 (回火保温时间30min, 取出试样后在水中或空气中冷却) 。

(5) 测量经不同规范热处理后的试样硬度, 并记录于表中。

2.6 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分析实验结果)

(1)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钢的含碳量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冷却速度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3) 作出T10钢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曲线, 并分析钢回火时所发生的组织转变。

(4) 问题讨论。

(1) 钢淬火时的冷却速度是否愈大愈好?

(2) 如将尺寸分别为Φ3×10、Φ10×10、Φ50×50的T10钢试样都进行油淬, 其硬度是否相同?原因何在?

(3) 与碳钢相比, 合金钢Cr12的热处理有何特点?

摘要:本文强调了学生实验报告的重要性。介绍了如何编写学生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分析与结论、回答问题等。

关键词:机械专业,实验报告,钢热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兰芬.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5.

《机械原理》教学中的思考和尝试 篇7

【关键词】:机械原理 教学 立体思维 机构

1.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是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该课程的内容,归纳成机构的结构和运动学以及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两大部分。由于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对机构的感性认识,不少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感到费力、不好接受。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授课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升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根据讲授课程的具体情况,教师本人尽力去创新拓宽,教书同时适时兼育人,无疑会给学生以示范和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学生的成长,创新精神的培养。机械原理教学中,笔者经反复思考,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2.《机械原理》教学的思考和几点尝试:

(1) 应用立体思维,使学生立体认识《机械原理》

立体思维也叫整体思维或空间思维,是指对人们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地考察研究,力图真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他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当人们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各个方向去考虑问题时,就是要“立起来思考”,以期达到认识事物整体真相的目的。

大学四年课程设置情况, 《机械原理》在大学四年课程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若学生大概能了解,则如一人前往一陌生地前 查看交通图一样,内心不至于迷糊茫然。 故第一次课讲绪论时,先对大学四年课程作简要介绍、并解释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机械原理》所处位置和作用。大学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如大一、大二时开设的高数、英语、物理、体育、哲学等属于基础课;而后针对机械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是专业基础课(注:机械制图一般大一时开课);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会开设专业课。这样安排是基于前面的课程作为后开课程的基础,即基础课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是相关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基础;故开设的时间不是随意定的,是有先后次序的,因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要相关课程的基础。《机械原理》属于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除了一般基础课作为它的基础,还需要用到机械制图、理论力学等知识。故机械原理在大学课程体系处于中间位置,开设的时间应在机械制图、理论力学之后,《机械原理》后一般机械类专业开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机械类专业课,他们都需要《机械原理》的知识。故《机械原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 机构的概念与广义机构

《机械原理》中,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教材中,“机构是能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各构件的基本组合体”,课程中只介绍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传统机构,若不拓展,很多学生可能就会认为机构就是 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容易形成对机构的狭隘认识。,实际上,机构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

对机构的定义,从广义机构综合的角度:机构是一个强制运动链,它能作重复的运动循环。或者说能作重复的运动循环的强制运动链,即是机构。由于运动是唯一反映机构最本质的东西,因此,机构就不应再局限于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传统的刚体机构,而应包括更多,如液动机构、气动机构、电磁机构、光电机构、柔顺机构等。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液、气、声、光、电、磁等工作原理的这类机构应用日益广泛。这类机构统称为广义机构。而传统的机构如齿轮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等,为了与广义的非刚体机构区别,暂称为狭义机构。在广义机构中,由于利用一些新的工作介质和工作原理,较传统纯刚体机构(狭义机构)更能方便地实现运动和动力的转换,并能实现某些传统机构难以完成的复杂运动。故机构的概念理解,不能只限于狭义机构(刚体机构),还包括更广的范围。《机械原理》中,侧重介绍“狭义机构”,但不能认为机构就是指齿轮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等狭义机构。

(3) 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一些课外话题,教书兼育人

例如,《机械原理》讲第四章凸轮机构 “从动件运动规律,”,从动件运动规律,其位移线图,一般呈现“升—停—回—停 ”,即凸轮机构的运动在一个循环中,凸轮一直转动,把从动件从离凸轮回转中心最近处推到最远处,而后从动件休止 ,之后,从动件从最远处返回到距离凸轮回转中心最近处。下一圈,凸轮回转,重复前面的运动,这样从动件的运动:升—停—回—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实际人生的轨迹莫不如此,起起伏伏乃是常理,不可能永远不变。当我们成功幸运时,不可能永远如此,如凸轮从动件,到达最高处,停歇过后就必然下降,当处于最低处时,同时蕴含着上升的希望,故幸福发达时勿得意忘形;失败低谷时切莫失去希望。变化乃是永恒的规律,没有什么能够恒常,此道理看似容易明白,但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想到应用到自己身上。插入这种内容的时机,需把握好,需要注意一是不能时间太长免得影响授课进度,再者看学生状态,当他们状态不佳时插入,效果最好。

3、结论:

《机械原理》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实践:(1)绪论时,通过简要分析,旨在使学生对该课程形成立体化的认识;(2)、机构概念的拓展,使学生正确理解机构,避免对机构理解的狭隘化;(3)、适时插入一些课外话题,以育人为导向,可以一定程度地活跃课堂气氛。经与学生交流,多数同学赞同以上教学做法,其他同行们若感兴趣,不妨试一试。

参考文献:

[1] 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李学荣. 新机器机构的创造发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会计学原理实验报告格式 篇8

实验一

会计的基本书写规范 及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学院:海运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一)会计的基本书写规范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要求熟悉会计基本书写方法,掌握会计基本书写技巧。

二、实验要求

…… ……

三、实验设备:计算机、基础会计教学系统软件

四、实验步骤

(一)观看会计小写数字标准字体书写规范

(二)实验操作:会计小写金额、大字金额的转换

五、实验心得

……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要求

浅谈“机械原理”教学要点 篇9

1.感性入手,联系实际

“机械原理”所研究的各种机构在工厂及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机械原理”教学要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典型实例,引出教学内容;在讲解原理时,要注意联系应用实例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传动现象。这样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求知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在各自熟悉、常用的机器机构中选择实例,不必过于受教材的拘束。

2.基本原理,讲透讲细

“机械原理”的教学重点在于基本原理的讲授,原理讲得清,学生才能将机构学“懂”。 因此教师要在讲授基本原理上下功夫,需要在内容的深刻理解、教材的处理、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反复推敲、不断改进,把基本原理简练、生动地讲明讲透,使学生牢固掌握。

3.讲演算画,浑为一体

讲授“机械原理”,常常需要讲解、演示、写算、画图同时进行。例如讲授齿轮啮合原理,教师一边讲解啮合线为一条定直线等知识,一边用齿轮啮合仪进行演示,同时要进行基节、传动比的计算推导,还要在黑板上画出啮合过程图。这种“四结合”的教法能适应“机械原理”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感觉、视觉、听觉同时调动,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概念准确,逻辑严密

逻辑性强是“机械原理”区别于其他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明显特点;同时中心的概念、名词较多,这些概念是学好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中务必要做到阐述准确、严谨,使学生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概念。

5.举一反三,以矢图的

俗话说:有的放矢,“的”是要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矢”就是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们强调感性入手、联系实际,但是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际机构类型成千上万,实际问题花样繁多,不可能也不必要举例过多或将课堂变成模型展览。而应剖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矢”,以更好谋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之“的”。

6.公式标准,练中求记

基本计算公式、基本参数的标准值必须记住,但学生肯定很难记准、记牢。因此,要多安排一些例题演算,在演算例题、习题中反复练习,练中求记。

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1.直观性教学

加强直观教学,通常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各类机构均应配相应的教具模型或实物,在教学中进行展示;

(2)讲授机构的工作原理尽量配以投影仪、挂图、幻灯片等直观教学手段;

(3)应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现场参观;

(4)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增强直观教学的科学性;

(5)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发明或改进教具、模型。

2.启发性教学

(1)讨论式。教师布置题目,由学生进行有准备地讨论,教师加以辅导。这种方式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为突出特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较好地达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讨论中,学生通过正误两方面的经验而受到深刻的启发,因而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虽然技校学生独立分析与阐述问题的能力有限,但是也应该逐步培养他们。例如,课上练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完后到黑板前演算和讲解自己的解答,或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先由学习较好的学生开始展开讨论,以启发和带动全班学生。

(2)回答式。对于关键性内容,教师先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积极思考,然后由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互动性强,但要求教师的提问应难易得当,答案繁简适中。提问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兴趣就会中断,答案太繁,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师生的配合;提问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即能齐声回答,虽然课堂上答声朗朗,但并未有真正的启发作用。

(3)讲授式。教师通过简练、生动的语言及自问自答对所讲内容进行富有哲理、逻辑性很强、层层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连续思考。虽然表面上课堂气氛平淡,但同样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由于“机械原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某些理论可直接用于工程实践。另外,“机械原理”不仅用以解释现有机械的组成及原理,而且具有“创始意念”的作用。作为技工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除需掌握机械操作与维修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接受、改造和革新机械的知识储备,在这方面,“机械原理”方面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把要点一一讲透,学生才能清晰理解,也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上一篇:庭审笔录及代理词下一篇:理工类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