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论文
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
(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条约内容及危害:将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利益。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二)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3、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4、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009广东文基,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2.(2009海南历史卷,13)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B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3.(2009高考重庆文综,19)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B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4.(2009全国文综一,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B 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5.(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C题眼:‚放宽民间设臵工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6.(2009高考重庆文综,20)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C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1985年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故选C项。
7.(20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8.(2011·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D 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项。
9.(2011·重庆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0.(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B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B项。
11.(2011·四川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应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12.(2011·北京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
13.(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其余三项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5年)时间或史实不符。【答案】B 1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答案】A 15.(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考点】义和团运动【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答案】B 1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答案】D 材料题
1.(2009高考上海单科,33)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2.(2009高考上海单科,37)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解析】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第二问要充分依托材料提示信息概括比较。第三问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答案的组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和多维度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3.(37分)(2007宁夏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⑵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⑶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答案】
⑴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⑵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⑵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4.(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6)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答案要点:(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4.(2011·上海单科·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3分)(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37.(1)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5.(2011·重庆文综·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答案: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
6.(2011·海南单科·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7.(2012年上海历史,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8、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分)
政治: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1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2分)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分)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分)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2分)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2分)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2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9、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10分)
为了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设计从课前系统设计、课堂系统设计、课后系统设计三方面, 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教材版本及教学内容】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子目:虎门销烟与《南京条约》,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内容涉及1840~1900年这60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侵略, 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涌现出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国家的强大,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单元的第一课是《两次鸦片战争》, 今天我只讲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又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迈向近代化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 (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日益近代化的发展史) 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 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 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 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应注意搜集图片、史料等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目标
本节课确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时的学习, 帮助学生:
大致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 (重点) 、《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重点) 等重要史实。
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的差距;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史的开端。
略有感悟:从鸦片的危害感悟“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从战争失败的原因当中感悟“封闭所以落后, 落后可能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 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
三、难点解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相距如此遥远, 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 而且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此, 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
2.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 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教学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甚少, 我想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材料或图片对比,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为了达到本课目标, 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提供学生课堂学习学案, 将本课的学习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读课文, 自主学习;第二环节:探究问题, 深入理解;第三环节:知识整理, 巩固达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设计】
一、教学过程Ⅰ———导入设计
展示美丽的罂粟花组图, 提问学生:知道这美丽的花的名字吗?教师引导:“罂粟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 它的花朵大而艳丽、楚楚动人, 它的果实是制作鸦片的主要原料。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正是由如此美丽动人的花引发。”
展示清朝官、军、民吸食鸦片的图片, 感知鸦片带来的危害。
教师引导:鸦片俗称大烟, 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 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 一染上毒瘾, 则使人倾家荡产、危害社会。1840年, 中英之间就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爆发的经过及结果。
二、教学过程Ⅱ———知识要点学习
操作要求:上课前将学案印发给学生;完成上述导入后, 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教材, 一边完成学案填写, 自主进行本课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下列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次鸦片战争》学案设计
(一) 虎门销烟
1. 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
2. 鸦片的危害:
3. 意义:__
知识链接:当鸦片未盛行之时, 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 故杖 (棍打) 徒 (流放) 已足蔽辜 (抵罪) ;迨 (dài, 等到) 流毒于天下, 则为害甚巨, 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弛缓) 视之, 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 能无股栗 (两腿发抖) !———《林则徐集·奏稿 (中) 》
(二) 鸦片战争
1. 时间:___
2. 发动者:__
3. 结果:清政府被迫求和, 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
4.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 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根据这一句话, 回答下列问题:
哪一条款说明领土完整破坏?
哪一条款说明关税主权破坏?哪一条款说明司法主权破坏?
哪一条款最能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结合地图, 说说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范围是:_________。根据以上回答, 请指出, 我国是否还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2) 社会矛盾的变化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前,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 这一矛盾有没有消除?有什么新的变化?
根据矛盾的变化, 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3) 结论: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 (注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是中国近代史的_________。
知识链接:所谓半殖民地, 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 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 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三) 开发思维
通过阅读课文, 你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教学过程Ⅲ———教学难点突破
整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先由小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以后,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本课重点探究问题。
(一) 出示问题一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一个在亚洲东部, 一个在欧洲西部, 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 且耗时数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会爆发战争呢?当时中英两国基本状况如何?
教师用PPT展示相关组图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看图说史。
第一组图:清朝道光皇帝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图像。反映中英政治制度的差别:中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简介: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 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组图:中国男耕女织与英国机器生产两组图片对比。反映中英生产方式上的差别: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英国是强大的工业国。
教师简介:英国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第三组图:清朝闭关锁国漫画与新航路开辟图。反映中英两国在外交形势上的不同:中国是闭关锁国, 英国是对外扩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只留广州一岸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 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 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这虽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 但也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不利于中外交往, 也使清朝政府不能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
教师概括指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 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四组图:中国的木质军舰与英国的铁甲战舰对比。揭示中英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别:中国军备废弛, 军纪败坏;英国坚船利炮, 力量强大。
教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说明: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 需要资金、原料、市场, 觊觎中国已久。
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用了三块“敲门砖”:第一是商品;第二是鸦片;第三是炮舰。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要打开中国大门。 (通过中英差距对比, 为学生探究战争失败的原因做好铺垫。)
(二) 出示问题二
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思考: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 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 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 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 (指中国) 的商务, 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通过分析以上两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 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 赶紧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 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 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 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 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三) 出示问题三
战败之因———不得不面对的思考:据记载, 鸦片战争前夕, 清朝的GDP全球第一, 总量约为全世界的33%, 是大英帝国的7倍,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况且我们又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 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 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
结合“中英差距日显”组图, 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通过思考, 可自由发言, 如, 清王朝腐朽落后、海防力量薄弱、军事装备陈旧等。再利用课本上嘉庆皇帝与大臣孙玉廷的对话引导学生得出战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闭关锁国导致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对世界变化懵然无知。
通过师生对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得出“封闭所以落后, 落后可能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 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 也为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做了铺垫。
四、教学过程Ⅳ———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教师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英国:商品→鸦片→虎门销烟→炮舰→《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51页) 中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反帝反封建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设计】
达标测评:
1.“竹枪一杆, 打得妻离子散, 不闻枪声震天;
铜灯半盏, 烧尽田地房屋, 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
A.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B.家庭和睦, 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 保护环境D.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
2.“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
“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这句话中“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 ()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条款中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作用的是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5. 在右图中填上:
(1) 中英《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 中英《南京条约》强迫割给英国的香港岛。
“我使用的很多英文原始资料是由维多利亚时代参与这场战争的英国军人撰写的,他们是把它纯粹当成一场军事行动来记述的。但是战争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战争充满了伤害、机会主义、错误、谎言和喧嚣。对鸦片战争的研究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关于中国和英国的历史,关于个人的痛苦经历和文化冲突,关于政府和社会的功能或机能失调,关于人们在绝望状态下产生的折中妥协、措置失宜、欺瞒哄骗及悲剧结局。”
《纸牌屋3:最后一击》
作者:迈克尔·道布斯
《纸牌屋3:最后一击》为三部小说之最终篇,为纸牌屋系列小说落上完美帷幕。
继击败前任首相、战胜英国国王之后,弗朗西斯·厄克特的声望抵达巅峰,即将成为英国历史上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而随着年纪增大,政府内外期望他退休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直以武装方式求取独立的英国殖民地塞浦路斯,在政客操纵下,准备与长期有边境争端的希腊签署和平协议。厄克特欲促成此事,为自己增添国际性政绩,却不料此事竟极有可能揭穿他人生中最大的丑闻。而他想要的,不只是权力,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野心。
《群星闪耀时 萨内蒂自传:像男人一样踢球》
作者:(阿)哈维尔·萨内蒂 (意)詹尼·里奥塔
萨内蒂唯一中文版自传。
这是一本萨内蒂敞开心扉的书,他没有堆砌自己的故事,而只是将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一些所见所闻讲给读者听。就像萨内蒂本人所说:“所以,你们永远不要在这本书里寻找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老发烧Low fashion》
作者:张璇
《老发烧》是一本拽的、活色生香地讲时尚生活的书。是年轻的中产阶级对生活方式有趣有品的理解,同时也有细微处的人生技术。鲜衣怒马、穿吃用度、情感欲望,当然更多还是从穿衣打扮说开来。总之,它比屌丝讲究太多、品位又甩土豪好几条街。
新锐时尚作者张璇,关于牛仔裤、内衣、一人食、购物清单、不约的叔叔......衍生的种种病症,给你开出51篇呛味猛药。——捂住心口,酸爽间升级你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
《陪孩子走过6岁入学期》
作者:芮雪
6岁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年,决定未来一二十年的学习生活。6岁还是孩子第二次叛逆期“幼儿叛逆期”的关键一年,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叛逆又独立的一年,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教孩子一堂独立课,让孩子在自信与自觉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里,父母要放下功利心,教孩子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作者:[美]程为坤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缺乏基本认识的女性劳动者,并指出,城市女性成功地占领了公共空间,将其变成了她们的日常空间,并运用公共空间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影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捕捉到了她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有效而又引人争议的各种利用途径。
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透镜,本书把北京描写成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劳动阶级的女性经验特别突出了20世纪初北京城那些未完成的改变、不充分的发展、前后矛盾的改革,以及没有结果的各种论辩,使我们竭力去探索这些东西对她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常的另一面:美貌、信任与养育的生物学》
作者:[美]乔丹 斯莫勒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导致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史实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西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被西方列强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又引起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重点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要批驳一种认为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重点。需要从两个层次来看,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点分析:
(1)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由于这涉及到外交、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性质变化等问题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澄清和批驳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中国发生重大转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呢?”教师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来总结,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但是必须明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这另一个重点一起思考。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中英鸦片战争的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屈膝求和。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指导学生就表面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这一被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结论。
关于“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建议教师对这些名词结合条约规定进行专门的解释、分析。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结合《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2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前两年有一部非常火的电影叫《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湄公河扫清毒犯的故事,其实在清朝晚期就有一位禁毒的英雄,他就是林则徐,林则徐做了什么事呢?对,是虎门销烟,那么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呢?虎门销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儿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鸦片战争》。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先快速浏览一下今天的课文内容,找出虎门销烟的背景,并阐述虎门销烟带来的影响。好,时间到,现在请靠墙最后一排穿红衣服的男同学,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说中国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英国出现贸易逆差,进而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好,请坐,你的回答很透彻。那么虎门销烟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好,靠墙倒数第三排穿蓝衣服的女同学,你来回答一下,你说虎门销烟唤醒了中国人的爱国意识,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脚步。好,请坐,你的回答很全面。
现在,就请全班同学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呢?
(走下讲台)你们小组讨论的怎么样了?有没有找到答案呢?好,继续加油。
好,同学们时间到,现在就请靠窗户第5排的那个小组的小组代表,先来回答第1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嗯,你说第1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英军一路北上,攻占天津白河口,清政府被迫与英军谈判,并且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好,请坐,你们小组的思路很清晰。那么第2次鸦片战争的事件经过和结果,哪位小组的代表来回答一下?中间第3排的那个小组,你们派代表来回答,嗯,你说,第2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广州,天津和北京,并且火烧了圆明园,最终清政府和英法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好,请坐,你们小组的回答也同样精彩。
同学们,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失败告终,那么鸦片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老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好时间到,靠墙第3排,戴眼镜的男同学你来回答一下,你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好,请坐,你归纳的很准确,老师看到你的同桌好像有补充,下面请同桌来分享一下,哦,你说,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好,请坐,你们两个人的思考能力都很强。现在呢,就是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咱们今天的所学内容,我们今天学了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并且探讨了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呢,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想一下,如果林则徐没有去虎门销烟,那么还会不会发生接下来的鸦片战争呢?第2天上课的时候,咱们来一起分享。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能力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2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学生一般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教学中难点。难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保存了封建主义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学生易说解以为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所以是教学难点。难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多媒体显示】 课前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鸦片战争》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提问】 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反映了什么事件?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入本节课题,问题探究一。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 鸦片战争
【多媒体显示探究】 一、虎门销烟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值 中国输
英总值 入超 正当
贸易值 鸦片
关键词:中西,教育思想,对比,启示
一、鸦片战争后中西教育思想发展对比分析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屡屡在列强面前受辱,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真正结束外国侵略。这期间, 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这百年之中,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世界逐步同化, 通过不断学习、提炼, 反复寻求中国的教育发展之路, 使中国教育思想进入发展的成熟期。
张之洞 (1837—1909年) , 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 《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 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 (1858—1927年) , 在他《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反映了很多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训练的要求, 封建色彩明显, 但另一方面, 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 重视学前教育, 主张男女平等教育, 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 这些教育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梁启超 (1873—1929年) , 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各科教材教法的教育家, 他的国民教育思想, 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 都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严复 (1853—1921年) 年, 是维新巨子中绝无仅有的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 他的“德智体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初具理论形态。
蔡元培 (1868—1940年) , 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方针, 影响至为深远。他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灵魂, 这场改革不仅使北大自身改变了面貌,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新文化运动中, 民主战士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批判, 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 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的旧教育。
李大钊 (1889—1927年) ,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 工农教育和青年教育的思想, 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实际影响。
杨贤江 (1895—1931年) ,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 这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晏阳初 (1890—1990年) , 在乡村教育中总结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1926年把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移到农村, 1943年被选为“现代世界最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
梁漱溟 (1892—1988年) , 他的贡献在于“乡村教育理论和实验”, 所谓乡村教育, 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 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 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良。
黄炎培 (1878—1965年) ,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 形成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
陈鹤琴 (1891—1982年) , 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 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 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 他倡导“活教育”思想, 明显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陶行知 (1891—1946年) ,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从“生活即教育”为其理论的核心, 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他的“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也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至今都富于启示, 是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可以看出, 在这一时期, 中国教育家层出不穷, 涌现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大家, 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在当时积贫积弱的年代, 教育思想的革新给屈辱中求生存的中国蕴含以生命复活的希望和活力。通过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缩短, 教育家及时吸收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教育思想, 充实中国的教育思想, 使中国的教育思想全面成熟起来。虽然在当时的国情下, 没有取得教育的巨大成就, 但至少对教育的认识不再是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看出, 现在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都在这个成熟时期的覆盖下。
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叶, 欧美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所包括内容十分广泛, 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潮, 并逐步汇集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 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蒙台梭利 (1870—1952年) , 她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与不懈努力, 推动了新教育运动及儿童教育的发展。她与齐名的福禄培尔一样, 受卢梭的影响。她的幼儿教育理论, 在教育内容上, 包括主张“工作”, 自我教育、感官教育 (包括读、写、算的练习) 、实际生活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主张个别活动, 单独学习;在教师作用问题上, 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 被称为“指导者”, 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
杜威 (1859—1952年) , 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标示他的崭新的教育观。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是“从做中学”。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 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 而且论证精微。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 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乐趣的, 有益于儿童个人的, 又是富有实效的,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的教育观的目的是, 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使学生富有智慧, 这个目的高于其他目标如知识与技能。杜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影响。
1889年, 美国教育家雷迪 (1858—1932年) 创办乡村寄宿学校, 标志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德国的利茨 (1868—1919年) , 参观雷迪学校之后, 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
爱伦·凯 (1849—1926年) , 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 她的《儿童的世界》被视为新教育的经典作品, 她主张依据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改革旧教育, 以造就身心健全、自由独立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人。
德可乐利 (1871—1932年) , 比利时教育家, 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也受到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的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与杜威相似, 将兴趣视为儿童成长方向的指示器。
罗素 (1872—1970) , 美国教育家,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四种品性, 他的教育思想以其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为特征, 也是新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这一时期, 中西方是处于对流的开放时期, 中国的教育家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 使中国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制度逐步成熟起来, 与西方越来越接轨。这一时期, 西方教育达到鼎盛时期, 各种教育思想层出不断, 新教育、进步教育、实验教育等对传统西方教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和革新。
二、启示
1. 中国自孔子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 西方自苏格拉底至20世纪中叶, 中西教育思想的演变中, 中国教育思想与西方发展旗鼓相当。但从西方文艺复兴后,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西方教育思想异常活跃, 教育家、大教育家层出不穷。而中国仍然是农耕社会, 思想禁锢, 国门关闭, 造成中国教育思想的明显落后, 也造成中国与西方一些列强的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悬殊。鸦片战争后, 虽然中国战火纷飞, 但中国的国门是打开的, 中国得益于开放的国门, 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使中国的教育走出封建的镣铐, 竭力去摆脱封建残余势力的干扰, 通过兼收并蓄, 使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成熟起来, 从封闭的天朝王国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 可以看出开放与交流是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思想的发展, 就不会有教育的创新, 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国力, 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演变史, 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2. 在教育法规的框架下, 给学校一片培育教育思想、生长教育思想、发展教育思想的土壤。我国教育思想发展与西方对比, 没有经过强盛发展时期, 建国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加上教育思想一再“左倾”和禁锢, 没有出现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指导, 但在这个总框架下, 必须与时俱进, 教育的最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 特别是在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上, 中西方虽然政治制度不同, 但要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 所采取的方法是相同的, 在方法上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区别。前苏联也出现了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大教育家, 都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 就是有力的例证。
3. 走出教育官本位, 实施教育专家治校的管理模式, 造就中国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在从小学校长到大学校长, 都相应有行政级别, 把当校长看成是当官, 而不是治学治校。学校校长是办学模式的决策者, 是教育思想的倡导者, 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实施者。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改革的灵魂, 不仅是使北大自身改变了面貌,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就是众多例证之一。
4. 我国的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 在一个人口大国搞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上面教育思想演变史看, 中国进入现代教育制度的时间不过百余年时间, 中间还有军阀混战、八年抗日战争、十年文化大革命, 存在各类问题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我们如何冷静面对问题, 客观地、历史性地寻找办法。我们要从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中体会到, 教育不是一种方案一种思想就能全面解决问题的, 特别是我国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我们更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寻找解决办法。只有使人才培养模式百花齐放, 各类人才层出不穷, 各类创新才有基础和温床, 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的今天, 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创新实力,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这节课我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历史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记者采访),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达到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者,协作者。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1.经过几年来多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和新教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的知识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课程资源的重组和素材的选择
1.对本课课程资源的处理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更加充实。
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理清知识脉络,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改变以往教教材的做法,体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虎门销烟的信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畅谈感受。
(2)通过《南京条约》内容的逐条分析,得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虎门销烟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 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教学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合作学习策略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和记者采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
3.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制成多媒体课件,如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演示《鸦片战争形势图》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有两个人正在吸食鸦片的图片,问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畅谈鸦片的危害,之后出示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然后话题一转,那么在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痛苦的回忆呢?导入本课。通过画面和问题的提出,紧扣当今国际上和中国大力开展扫毒活动的事实,创设历史情境,给学生留下疑问。
(二)导学阶段
1.阅读质疑: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会阅读,新课之前,让学生快速阅读书上内容,并自主提出本课所希望探究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2.制定目标: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按照知识内在结构整理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并激发学生去探究解决自己所提出问题的强烈欲望。
3.合作探究:我们先来探究同学们提出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和“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看一段音像资料,看完之后,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任选其中一道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下去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巧设情境: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对这种灾难当时的清政府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段音像资料,之后全班模拟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场面,以不同的身份,记者进行采访,让学生谈感想,感悟体验历史,巧设情境,从而创造性地得出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学科整合:中国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音像资料,鸦片战争爆发,结合课件《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6.知识迁移:让学生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能力。
7.结束语:配乐朗诵。激励起学生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去努力学习。
(三)、评价阶段:借鉴历史,畅谈感受
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教学评价
课前我没有预想到学生会对鸦片战争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看法,当时觉得学生只会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的危害很大持肯定的态度,没想到有的学生说鸦片战争对中国有好处,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我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讨论。
【鸦片战争论文】推荐阅读:
鸦片战争的意义06-10
历史细节与鸦片战争07-01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07-17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06-04
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06-04
鸦片战争实录的读后感10-08
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作文10-09
对于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12-08
第12课鸦片战争导学案09-30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