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音乐解析(共7篇)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曲式分析
呈示部、引子: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主部: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3.连接部与副部: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4.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结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十八相送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十八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这十八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十八里路显得太短太短。
楼台会
祝英台的父亲家书招祝英台归家,英台与梁山伯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临别时祝将“九妹”(其实就是指自己)许配给梁(属于私订终身),约定梁在乞巧之日到祝家提亲。后来梁从师母那里知道祝乃女子,高兴地到祝家去。但此时英台已被父亲许配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来了以后,祝父让英台好生劝慰梁。于是梁祝二人在英台的楼台上相会,英台将实情告诉梁,梁十分震惊伤心,英台表示此心永远属于梁,两人互诉相思相约之情,后约定生不同衾死同穴,伤心地分手,梁不久病死,英台得知后,在嫁往马家的那天经过梁的墓,哭诉一番,天地为动,墓被雷劈开,英台跳进墓里,与梁化为蝴蝶。
花谢花开无时尽,年年花间觅仙踪; 瑶池泪洒化蝶恨,天上人间侬伴君; 此生不与知音共,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许,楼台再会诉衷情;
一、艺术特色
《梁祝》最鲜明、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是它的民族化特色。所谓“民族化”, 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 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 (《辞海》)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种艺术, 都以各自独有的民族化特色为其生命和灵魂, 也为其核心和亮点, 正如俄国作家赫尔岑所言:“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 (《赫尔岑论文学》)
不仅本民族传统艺术要强调民族化, 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艺术品种, 也要强调民族化, 而且更甚。
事实正是如此。众所周知, 对于中国而言,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但是, 中国的所有外来艺术品种, 都不约而同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 例如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 钢琴民族化作品《黄河钢琴协奏曲》、《青年钢琴协奏曲》、《战台风》, 民族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江姐》、《伤逝》……小提琴也同样走出一条民族化的成功之路, 如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创作的小提琴曲《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等, 民族化特色均十分突出。
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它以民族化的无穷魅力, 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在题材上, 《梁祝》以同名越剧的中国民间爱情传说为题材, 富有民族化内涵, 也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
在音乐素材上, 《梁祝》以越剧唱腔中的部分曲调为音乐素材, 并加以重新整合、提升创造, 使越剧唱腔的艺术美与中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美完美结合, 民族韵味十分浓厚。
在作曲法上, 《梁祝》做到中西结合, 以民族化为主。以长于表现矛盾冲突的奏鸣曲式为结构基本框架, 将音乐的陈述、发展的逻辑与规律, 同民族艺术欣赏习惯上的情节性要求相结合, 做到“情节”与“情结”的合二而一, 并使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得以充分发挥。
二、艺术成就
《梁祝》达到了中、西音乐精华的有机统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统一、独奏与协奏的有机统一, 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其一是色彩鲜明, 形象突出。全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扬音乐形象贯穿始终, 人物性别、性格的不同音乐色彩, 均十分鲜明, 其音乐形象, 也十分突出。
其二是主题深刻, 情感浓郁。全曲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爱情为主题, 既纯真可贵, 又凝重悲壮, 既朴实无华, 又天真浪漫。内蕴深厚, 情绪复杂, 主题深刻, 情感浓郁。
其三是结构严谨, 形式秀美。全曲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大故事情节, 分别安排奏鸣曲式的三大结构———里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之中。层层递进, 相辅相成, 完美和谐, 浑然一体, 水乳交融, 天衣无缝。演奏形式上, 采取协奏方式, 既有独奏, 又有重奏, 形式秀美, 音乐动人。如呈示部的“草桥结拜”中, 以小提琴与大提琴各自的独奏, 象征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声音形象;随后又由小提琴独奏出华彩乐段, 表现出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恋之情, 并运用了中国民间的“加花”、“变奏”等音乐手法与技巧性变化, 使音乐更加秀美。在展开部的“英台抗婚”中, 先以铜管奏出代表封建势力的“逼婚”主题, 又以小提琴独奏展示“抗婚”主题。在“楼台相会, 互诉衷情”时, 再一次以大提琴与小提琴复奏, 并运用了戏曲唱腔的[闪板]、[快板]、[紧拉慢唱]等手法, 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哭灵投坟”。在再现部的“坟前化蝶”中, 采用了笛子、竖琴等乐器, 营造出朦胧浪漫的情调, 使形式美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艺术经验
《梁祝》的成功, 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艺术经验:第一, 民族特色, 主攻方向。民族特色是一切艺术品的得力点、得益点, 《梁祝》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第二, 年轻有为, 强强联手。《梁祝》创作与首演于1959年, 当时, 作曲家何占豪年仅26岁, 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进修班的学生;作曲家陈钢年仅24岁, 是该院作曲系的学生;首演独奏者俞丽拿, 也是该院的青年学生。他们通力合作, 携手攻关, 创造了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第三, 领导支持, 群众相助。学院领导与广大师生, 都倾注了满腔热情, 才使这部精品应运而生。
《梁祝》的民族化艺术特色, 使它跻身于世界音乐经典之林, 为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和所有中国人, 赢得了殊荣和骄傲。
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写《梁祝》的听后感,网上也有许多关于这个作品的鉴赏,相信老师看过的围绕这首曲子写的文章不胜枚举。有同学劝我另选题材,我有犹豫过,但最终仍旧未改变决定。我憧憬爱情,所以我对《梁祝》有着特殊的热忱。
《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悲剧,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筝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较二胡更加润滑、更加浑厚,听起来让我感觉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因此,我认为以古筝弹奏《梁祝》更能表达其意。协奏版本的《梁祝》,通过独奏和乐队协同能够演绎更多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听起来是最有感觉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赏过,就不再重复协奏版本的分析,转而尝试对古筝独奏版本进行分析。
独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节只能通过较为单调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来表达。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筝的低音缓慢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这里我联想到的是嫩绿的草丛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鲜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紧凑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场,虽然男扮女装,但仍旧难掩其楚楚动人的姿态。弦音出现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达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怀。随后音乐节奏放慢,浑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过程。继而主旋律不缓不急地奏出,时而伴随着轻快、调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读、同享喜忧的生活。活泼的音乐渐渐消退,随之而来是轻而慢的弦音,犹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语还休的压抑心情。接着音乐先是低沉阴暗,后则表现为高音和加快的节奏,刻画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紧接着的时而单音调断断续续、时而连音连绵,宛若楼台会中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随后音乐出现高音连续,偶尔伴随着单音调的出现,激昂果断,表现了英台哭灵并跳入坟内的情景。最后音乐一转,音调宛若两只从坟中飞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美好的想象中结束。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主要音乐片段。
2、理解曲式结构——协奏曲。教学重点
根据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结构赏析,并学唱《化蝶》这首填词歌曲。
理解主要音乐片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如新课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动画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节选),然后老师问学生:
(1)听前面几分钟里啊,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或者什么曲子)?(2)那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请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那么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物呢?谁能给我们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这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由何占豪和陈钢创作,以同名越剧的唱腔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名叫《蝴蝶的爱情》。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欣赏和学唱这首由民间故事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的作品,1958年完曲。作品创作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题材选自民间故事,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根据剧情精心融合交响乐与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刻的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讴歌了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带小标题。用《梁祝》故事中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投坟化蝶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
乐曲开始是简短的引子,用弦乐震音,引出长笛的独奏和双簧管演奏的旋律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致。接着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呈示。开始在竖琴琶音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主题;继之大提琴、小提琴形成悄声细语的对答;及后又有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勾画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在小提琴独奏华彩段连接部后,便引出回旋曲式的副部主题,梁祝同窗三载的愉快生活就展现眼前。音乐到此转为慢板,暗示着好景不长,祝英台受父命归故里。大、小提琴奏出“对答”旋律,表现了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而结束呈示部。
第二部分——展开部(由三个部分组成)
1、抗婚
大锣和低音管弦乐器深沉不按的音调预示着不祥的征兆。铜管乐演奏出封建势力的主题,又紧接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主题变化的抗婚主题,抛起了全曲强烈冲突的高潮。
2、楼台会
22小节的慢板插部,大、小提琴对话,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楼台会的复杂心情入微展现。
3、哭灵投坟
音乐运用京剧倒板及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刻画祝英台的反抗和控诉,用小提琴独奏的极强音表示祝英台的一声呼喊,英台跃身投坟,以身殉情。展开部的末尾以引子素材发展而成,它是对祝英台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第三部分——再现部
长笛奏出华彩乐句、竖琴以级进滑奏相衬,用旋律将人们引入仙境。小提琴加弱音器演奏再现爱情主题,乐队音响展示出梁、祝在封建势力下受迫而死,双双化作彩蝶,在花间自由飞舞,寄托了人们对梁、祝的真挚同情和祝福,并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讲解
1、什么是协奏曲?
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由多种乐器组成,按乐器的种类不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的同一乐曲。欣赏 歌曲分析:
《化蝶》是阎肃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与陈钢所做)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爱情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费了一番苦心。在创作《梁祝》时,从越剧音乐中取材。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师: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视频《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第一部分。
思考:歌曲能分成几个乐段?
每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各段在情绪是如何变化的呢 ?
播放歌曲。学生欣赏、讨论并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先请学生回答。。
师总结:歌曲是有三个相同的乐段组成的,每个乐段有4个乐句构成,歌曲的开头有前奏,中间有间奏,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乐段的三次反复。我们来一一分析下每段都分别讲述了什么,根据歌词的意思,我们来念一下第一段歌词。生念第一段歌词。
师引导学生总结: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爱情故事的传诵。生念第二段歌词。
师引导学生总结:表达了同窗共度生活的回顾以及十八相送惜别的心情。
生念第三歌词。
师引导学生总结:突出了“化蝶”结局,人们对梁祝爱情的肯定与歌颂。
接下来每段我们都用2个字来概括下,请同学们来思考概括下。
师提醒帮助生作答。第一段:相爱。第二段:惜别。第三段:化蝶。
结合乐谱,再次欣赏歌曲,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视频伴奏学唱。学唱音乐片段
师:在深入了解了歌曲之后我们再次来欣赏下歌曲,这次同学们可以跟着范唱轻声哼唱下旋律。再次聆听歌曲。
师:接下来,跟着多媒体的视频我们用“呜”来哼唱歌曲的第一段。熟悉旋律。
生用“呜”哼唱。
师:好,我们来把歌词填入旋律,先来演唱第一段。难句解决。师:同样的旋律的第二段跟第三段。
师:出示多媒体视频,要求学生跟唱歌词。把3段连起来完整的演唱一遍。生完整演唱歌曲。
同学们唱的很好,接受能力非常快!师: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会出现“化蝶”这一情节? 生:讨论回答。师:表现人们对自由的一种向往,对封建观念的一种抵抗,充满了传奇色彩。
■ 赵 玫
------------------
《山花》2006年第04期
浏览 人次
在上海,第一次以越剧的方式看《梁祝》。
其实很早就知道《梁祝》是越剧中的一部经典,也知道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亦是取材于越剧《梁祝·楼台会》中的经典唱段。那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最美的旋律。后来这旋律不仅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中一段极富光彩的乐章。
而无论越剧的《梁祝》还是小提琴的《梁祝》都来自上海。
而无论越剧的《梁祝》抑或小提琴的《梁祝》都成为了经典。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艺术的创造
《梁祝》源自于中国一部古老的爱情传说。如今它已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一说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与死亡,永恒的悲剧。不是出自莎士比亚笔下,却也美奂美仑,凄切悲凉,令人无尽地唏嘘与慨叹。于是这个故事被当作“酵母”,由此繁衍出无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这便是古代传说不朽的魅力,这样,无数岁月过去,故事却依然不肯退色。非但没有退色,反而老树新花,越开越灿烂,灿烂得以至令人眩目。这大概就是2005年9月,越剧《梁祝》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时为什么座无虚席的缘故吧。
慕名来看越剧《梁祝》,怀着某种朝圣般的感觉。尽管所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员已不是往日的表演大师,却也后生可畏,时常一句唱腔便能换来满堂喝彩,可见观众喜爱的程度。
既然已谙知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兴趣自然也就转成了倾听越剧那优雅的音调。然而在观看整部戏剧的时候,却意外收获了许多新的感觉。不期而然的,那许许多多的新的认知。譬如发现在越剧的表演中(又何尝仅仅是越剧),有很多过去不曾注意过的戏剧性别因素掺杂其中。那些很意味深长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表演,男角的和女角的错位。尤其女扮男装这一特殊的表演方式,不仅在戏剧中,就是在古代生活中也可谓比比皆是。这在今天看起来,实在是让人回味无穷。
我无法解释自己在欣赏戏剧的时候为什么变得那么复杂而苛刻。为什么要旁生枝节地想到那么多与剧情相去甚远的话题。后来自己为自己开脱,之所以在荡气回肠的舞台前能联想到表演方式的种种,之所以在被悲剧感动的同时还能保持客观冷静的眼光,或许是因为此时的自己已经有了太多的人生的认知、人性的体验,抑或是因为有感于当下世界各类同性恋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电影)的蓬勃兴起与蔚然成风。
看过越剧《梁祝》后方得知此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是给了华人导演李安。而李安此次所携前往电影节的影片《断臂山》竟是一部同性恋影片。此前没有人看好李安的这部独立制作的影片,但是浪漫的意大利人却偏偏把这个电影节上最高的荣誉给了李安,就是为了奖励影片中那两个在逆境中挣扎的有着断袖之癖的但同时也感人至深的男人。这是话外的话。
还是回到《梁祝》。我所看到的《梁祝》。还有我所感觉的,以及我所思考的。一场一场地„„
《草桥结拜》
女扮男装的富家女儿祝英台在这场戏中与平民出身的才子梁山伯相识。由此依照中国的传统设置了才子佳人抑或郎才女貌的人物关系,但同时也就埋下了最终棒打鸳鸯散的伏笔。在传统观念中,“门不当、户不对”历来是爱情乃至婚姻的大忌。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嫌贫爱富,这应该是世界的通病吧,也是天下相爱的人们可能要面对的“痛”。
然而梁山伯与祝英台还不单单被这一重封建的枷锁所束缚,女性被压迫应当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惟有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极为不平等的待遇,才会引发出祝英台用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英台为了拥有这一份获得知识的权利只得女扮男装,而随她游学的使女自然也要扮作书童与之相伴。在那个封建而压抑的社会中,能鼓足勇气女扮男装,应当也是英台这样的进步女性对性别歧视的一种反抗吧。
由此英台被隐瞒的性别身份就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而后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与冲突,应当都是由这个被隐瞒的性别而派生出来的。
于是一种不公平出现了,那就是一方面祝英台对所有事实的了如指掌,而另一方面,却是梁山伯长时间地被蒙在鼓里,被假象所欺骗。这也许就是故事抑或戏剧中的那种被称作“误会法”的创作技巧,只有不断的“误会”与“被误会”,才能让角色之间的关系不停地发展下去,而至最终的“高潮”。戏剧要求如此,但对于始终处在被蒙蔽位置上的男主人公梁山伯显然是不公平的。就等于他在明处,是靶子;而英台却在暗处,是暗箭,时时刻刻都可以向梁山伯发起进攻(情感上的进攻)。所以梁山伯永远懵懂而被动,祝英台却始终清醒而主动。梁山伯不知道这个兄弟一般的同窗为什么总是对他百般亲近,而祝英台却从—见到梁山伯的那一瞬间就已经一厢情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他。
大概也是因为梁山伯一直所处的这种被动位置,观众才会对这个不幸的男人始终满怀同情。
《同窗》
这一折充分表现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两小无猜,童言无忌(准确说是两个年轻男人之间的亲密友情)。但就在这种单纯的关系中,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感觉仍迥然不同。三年寒窗苦读,彼此心心相印,然而在英台,她除了小心维护着她与“梁兄”的那一份友谊,还精心酿造了她对梁山伯的一份小儿女情长。所以祝英台在本质上始终坚守在异性恋的层面上,尽管有时候她也要和山伯称兄道弟,虚以周旋。可惜梁山伯对此毫无觉察,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时时处处小心照顾呵护的兄弟会是一位姑娘。于是作为真人真性情的梁山伯只是一味浇灌着兄弟之间的友谊之花。在山伯看来,同窗即兄弟、即友人、即爱人(只是因为英台女性气质的友情,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暧昧的味道),非常简单的判断和选择,他根本就看不出祝英台的每一个举手投足其实都是在表演。
然而所谓的真相其实更为复杂,首先梁祝之间表面上的同窗之情,因为祝英台暗藏的—往情深,就使得他们的友情有了一种恋情的味道。同时又因为剧中扮演男主角的是—位女性(又—个女扮男装。第—个女扮男装是祝英台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样就让舞台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性别关系变得更加混乱而复杂。表面上是两位男性之间的兄弟情深,本质上却是两位女性卿卿我我?于是呈现给观众两种被隐瞒的真相:舞台上的男性友情是假,男女恋情是真;生活中的男女角色是假,演员均为女性才是真实的。
多么复杂的性别关系?
这种“女扮男装”在戏剧《梁祝》中可以有多种阐释:
首先,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交往,因心生爱慕,所以她应该是以女色去吸引山伯,而决非山伯以为的那样,以兄弟之情友爱同窗。
其次,表演中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表面上是以男性角色吸引对方(男性吸引男性),但本质上却是两位女演员在演爱情戏,是不是也有同性恋之嫌?
中国戏剧历来有女扮男装抑或男扮女装的传统。越剧通常女扮男装(文革中及稍后也曾各按其性别本分,但终于不伦不类,又回到传统),其他喜剧样
式则多为男扮女装,比如京剧中的旦角(自梅兰芳始,种种坤角表演者均为男性大师),甚至外来的现代文明戏《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也是由男性的李叔同先生亲自扮演。以至于早期电影中的女主角,也都是由男性率先出演。所以,男人在艺术中表演女人的风气自古有之,浸润至慢慢变得天经地义。于是舞台上便成为了男人的天下,即或要演绎男女之间爱情的悲欢离合,也要舞台上的男演员们互相煽情,以假乱真。
小时候看戏也看过多种女扮男装(比如越剧)或男扮女装(譬如京剧)的,但那时候却觉得非常正常,无可置疑。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今天却对舞台上下剧情里外的性别角色格外敏感,或是心思不那么单纯了,或是庞杂的世事无奇不有,抑或是多了许多关于“同性恋”这一领域的知识,便心有旁骛了吧。
当代电影《霸王别姬》中,有男扮女装饰演虞姬的张国荣真的爱上了饰演霸王的男演员。那么如果在《红楼梦》中,女扮男装饰演宝玉的女演员真的爱上了林妹妹又怎么办?
当扮着男人的女人向扮着女人的女人表演爱情,或者,当扮着女人的男人向扮着男人的男人倾诉衷肠,怎样的心理?或者怎样的目光?
当然这都是一些小说的素材,在这里只是一种假设,以及假设后面更为放肆的假设。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从不乏这种女扮男装的英雄事例,所谓史书中的那些“贞节”、“烈妇”。古有《木兰从军》。木兰生为女性,惟有改变性别身份,才能得以替父从军。后又有革命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亦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演绎而成。女革命者白山苦于没有上战场抛撒热血的机会,于是只好学木兰剃光秀发,勒紧胸膛,乔装男性,奔赴沙场。炮火中与男性战友结下情谊,一如英台般渐渐心生女性的爱意。只是负伤后才暴露性别,终于以心相许。
这种种的性别错位大约都是封建社会对女性残酷的压抑所致,无论学习,无论打仗,甚至表演都惟有变成男性,女人才有可能在不属于她们的诸种领域中一显身手,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扬眉剑出鞘。
接下来是著名的《十八相送》,也是全剧中的最紧要的章节。
英台因父亲生病匆匆赶往家中,念及三年同窗之情,山伯不辞劳苦十八相送。
送别时山伯所怀依旧手足之情,兄弟间的恋恋不舍,一步—回头,煞是感人。此间梁山伯的感情自然是真感情,那种即将分手才觉出三年苦短的痛楚,那种永失好友才恍然若失的悲凉。山伯的这种感情是同性之间的,也是纯洁而真挚的,但不幸被英台隐瞒的蝴Ij所玷污,友情中那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眷眷恋情。
英台却是一如既往地爱。那种完全彻底地男女之间的爱。越是离别她就越是想将这一份异性之恋表现出来,三年来她已经被男扮女装的性别身份压抑得难以承受。于是离别成为了一个契机,尽管山伯依旧懵懵懂懂,英台却早巳骨鲠在喉。于是在山伯相送的回家路上,她不遗余力地以鸳鸯自比,以拜堂相示,恨不能在这最后的时刻袒露心迹,还其女儿身。
山伯反而疑虑重重,他或者已经觉出了某种莫名其妙的感情(男性之间的、超越了友情的那种),他或者怕,或者不忍心拒绝即将离去的英台。他宁可把英台露骨的比喻和亲昵的举动当作好友之间伤离别的癫狂与悲哀。
英台真戏假做,又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山伯却是真戏真作,因为三年来他从来不知真正的真相,以为他所面对的假象就是真相。所以这个舞台上的梁山伯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除了扮演者的性别是假的。
《十八相送》中的很多细节都至关重要,会在未来剧情的发展中推波助澜。
《思祝》
一场梁山伯的独角戏。在原先与英台长相厮守的书房里。如今此处却已经人去楼空。那空空落落的一派萧索。那是“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凉。走了英台,就等于是走空了整个书房。于是山伯独守空房,辗转反侧,思念不已。他大概没有想到一个兄弟的走,竟会让他生出如许深重的悲哀。尽管他所怀的爱情本质上是异性的,但是由于他并不真正知晓英台的真面目,他的思念就难免沾染了同性之恋的嫌疑,因为英台在他的心目中自始至终是一位男性。
幸好英台临行前托付了师母,也幸好师母在山伯为英台的离去而伤痛欲绝的时刻及时赶来。于是真相大白,三年以及三年之后的误会顿时烟消云散。师母挺身做媒,玉成好事;山伯恍然大悟,如获至宝。至此终于一切都回到了正常而健康的轨道上。梁山伯爱祝英台,终于爱得有道理了。此前他也爱英台,无论她是兄弟还是姐妹。那时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论同性还是异性。最终回到异性之恋让梁山伯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当三年来的兄弟之谊一朝转化为男女爱情湛至无需转化的过程),如愿以偿的梁山伯所剩的就是星夜赶往祝家庄拜见未来的岳父大人了。
此间的梁山伯二十岁,祝英台十九岁,刚好到了婚配的绝好年龄。
于是梁山伯心潮澎湃,三年的恋爱终于修成正果,这是他自己都不曾期许的。尤其在那个古老年代,如此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最终走上婚姻殿堂的,实为风毛麟角。但是梁祝做到了。
《回十八》
此前的《十八相送》在此得到了最完美的再现。种种原先的细节和场景被再度演示,只是视角和思维都不同了。于是被遮掩的恋情明朗了,同性的苦恋转化成为了异性的相许了,所以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待着这一对相恋男女的,似乎只有无限的锦绣。
换了眼光的“十八相送”不再是含混不清的。无论是定情的玉坠,鸳鸯的自比,还是井中的临水照花,祠堂的夫妻相拜,都已成为了被应验的预言。此时的梁山伯是欢乐而健康的,心中满怀激情。他一遍一遍地重温着祝英台的种种暗示,句句真言,原来小妹“十八相送’时就已然以身相许,托付终身,梁山伯好不快活!
如此意绪的不断反复强调,有点像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等诸种小说因素已变得不再重要,只需意象的重复、思绪的跳动、意识的流淌,小说就足以完成了。
特别要提到的还有越剧中那种极为独特的心理独白方式——幕后的伴唱。这种伴唱或者是独唱,或者是女声合唱,这是在其他剧种中鲜有见到的(也许我孤陋寡闻)。这种歌唱一般的伴唱(越剧更接近于歌唱,这也许就是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为什么能那么容易将越剧唱腔转化为音乐旋律的缘故)通常有两种功能,其一是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刻画。哪怕演员在表演和唱段中已经某种程度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但越剧还是以为那种由自己说出或唱出的内心不够人木三分。于是纯粹代表内心意识的伴唱来了,站在非常独立的位置上,只代表那个正在进行活动的思维。这样的唱段通常很好听。特别是那些女声的合唱。总是那么委婉动听,如泣如诉的。于是观众仿佛真的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种伴唱的功能以旁白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舞台上看不到的那个剧作家(如果在小说中,就是作家本人)。惟有他能够冷静而客观地叙述正在发生的这个故事,惟有他既能够对观众有所引导,又能够对
剧情有所交待。这样的一种客观而旁观的姿态是剧中人所难以唱出的,所以也要借助于作为叙述者的伴唱。
无论是内心活动的伴唱,还是叙述者的伴唱,《梁祝》中都有所体现。这应该是传统戏剧中非常现代的因素。我不懂越剧,只是感觉到了这种方式的存在。
总之《回十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小说中的“意识流”。梁山伯所有的回忆(回忆本身就是意识的活动)都是跳动的,流淌着的,在此没有情节的进展,也没有戏剧的冲突,只有对人物内心更为深刻的塑造。
《劝婚》
真正的冲突在此爆发,不仅故事发生了逆转,在某种意义上也规定了男女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此前的戏中虽然也曾起伏跌宕,但是比起这一场戏来实属杯水**。
卸下男装的英台回到家中,想不到她所面对的却是父亲的劝婚(在此用“劝”这个字而不是用“逼”,预示着祝英台就只有逆来顺受,而不能“抗婚”了)。此时祝公远无疑是站在慈父的立场上,但他同时也扮演着封建卫道土的角色。他自作主张将女儿许配马家公子马文才,他认为这对于女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婚姻。马文才是太守之子,有权有势,所以祝家和马家门当户对的联姻,应当也是封建社会婚姻的首选,所以祝公远没有错。
祝公远在女儿婚姻的选择上只关注外在的、也就是社会门第的那个层面,他当然不会考虑女儿是否喜欢那个马家的公子马文才,更不会知道女儿早就以心相许梁山伯。在那个社会中应当说祝公远作为父亲的选择无可厚非,因为他只能遵崇那个社会的价值规则,哪怕最终酿就了女儿的悲剧。
已然私订终身的祝英台躲躲闪闪,但最终不得不爆出实情。面对女儿爱上穷书生的现实,祝公远火冒三丈,雷霆万钧。于是父女之间剧烈冲突,谁也不肯退让。女儿所强调的是内心的感情,而父亲所指斥的,也恰恰就是这种有辱门庭的恋爱自由。
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罪人。祝公远开始罗列女儿的种种罪责:丢人现眼的自由恋爱;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轻视鄙薄;毫无廉耻的私订终身;而做出如许举动的竟然是一个女人(歧视妇女的问题被再度提起。祝公远的意思大概是,这种私定终身的事情如果是男性所为尚可原谅,如果是女性就只能十恶不赦)。
为什么女人就不能决定终身y既然她与梁山伯是那么相爱?
祝英台据理与父亲辩驳。她希望父亲能体察她的苦衷。
难道祝公远就没有苦衷?他已经收下了马家的彩礼,毁婚当然是辱没门庭的事情。即或英台可以不顾廉耻地随了那一贫如洗的书生,他祝公远的结局却就只有乘鹤而去了。
于是在亲情面前祝英台动摇了。毕竟父亲是生养她的亲人。父亲对她也确乎充满了慈父的爱。而她又难舍难弃她的梁山伯。于是亲情与爱情开始冲突。世间从来就没有两全其美。祝英台必须做出选择,哪怕这选择是痛苦而绝望的。
原本爱情与亲情都是人性中美好的部分。但是美好与美好冲突的时候,战争也还是会出现。譬如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是美好的,但是当另一个女人也爱上这个男人就只剩下嫉恨了,以至于你死我活。
在父女相峙中突然门外梁山伯求见。
英台喜出望外,又心怀惊悸。因为她知道选择只有一个,为了父亲,她只能毁掉与梁山伯的盟约。祝公远要求女儿与心爱的人以兄妹相见,并劝说梁山伯从此偃旗息鼓。
《楼台会》
《劝婚》将主人公未来命运的走向定格,而《楼台会》则是整出戏剧中最煽情的一章。小提琴协奏曲的主旋律即取材于此,那些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长调也在此永恒。看得出无论剧作家、曲作家,还是表演者都在此处下足了功夫。所以这一章才会如此感人至深,催人不能不泪下。
在楼台,满怀欣喜的梁山伯终于见到了祝英台。他被满腔的幸福占满了,所以根本就看不出祝英台的一脸悲愤。于是新的不平衡又出现了,那就是梁山伯又被新的假象所蒙蔽。他是那么一往情深,以为就要把心爱的贤妹娶回家中,永不分离。而这一次的真相依旧在祝英台一边。尽管她迟早要说出那个冷酷的结局,但这种被误会的段落依然被舞台上和舞台背后的艺术家们极力渲染着。大概只有这样将梁山伯的欢乐推向顶峰;当一盆冷水迎面泼过来时,才能够达到那种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戏剧效果吧。
梁山伯径自诉说着他思念英台的痛苦,诉说着被师母点破后的惊喜,以及对十八相送的回忆„„他告诉英台他是怎样地快乐,而他们的未来又是那么地美好。这自然也就难为了祝英台。面对一腔激情的梁山伯她怎么忍心袒露真相?是的她不是不想嫁给梁山伯,只是囿于伦理和亲情,他们最终不能比翼齐飞。面对欣喜异常而至手舞足蹈的梁山伯,祝英台只能强装欢颜,默默隐忍着内心苦痛,等待着那个不得不痛击山伯的时刻。
这段误会中的表演坚持了很久(非常残酷),被蒙在鼓里的梁山伯和被囚禁在痛苦中的祝英台。表演中最令人同情的那个人是满腔热忱的梁山伯,因为尽管祝英台还没有挑明,但观众心里是明了的。所以梁山伯越是激情澎湃,喜气洋洋,人们就越是为他掬一捧叹息的热泪。
当英台终于唱出事情的原委,那现实的冷酷,以及,悲哀的结局„„
当真相大白,厄运难逃,永劫不复„„
于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就只剩下“梁兄”与“贤妹”的称呼了,令人难忘。
有情人终不成眷属。一对年轻人发自心底的恋情,最终还是被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所扼杀。
于是那痛是怎样的深,那终将的离别又是怎样地寸断肝肠。
悲剧是注定了的。于是演这命定的悲剧。那样的悲悲切切,卿卿我我,难舍难分。于是想到梁山伯终究为女性所扮,剧中那种种男女相拥而泣的细节亦由女性来表现,所以尽管是表演,却依然读出了别种但总之,悲剧是注定了的。
《送兄》
很直白也很简朴的提示。依然是《楼台会》的延续。显得有些絮絮叨叨。再度重现《十八相送》无非是,原以为会怎样怎样,如今却怎样怎样„„
悲怆的感觉愈加强烈,由凄切哀婉,至捶胸顿足,死的心亦有了。何况“梁兄”满心欢喜,日夜兼程,鞍马劳顿地来到祝家庄,原以为玉成好事,皆大欢喜,却又遭逢晴天霹雳,于是身心俱损,一落千丈,人便骤然之间也就没有了人形。
然后是呜呜咽咽,痛不欲生。梁兄身损心碎的样子很快显现出来。于是一阵阵晕厥,一次次倒地。爬起来后又几声哭腔,哭过之后,又掩面辞行。一个英俊潇洒好端端的男人,几个回合就被打倒在地,不再有男人堂堂正正的模样。
窃以为男儿有泪确不该轻弹。尤其在这样的儿女情长面前。不如男子汉般硬朗朗离去。回家后再抱病身亡,留下无穷遗恨。那或许还能赚得人们更多崇敬,并了然原来男人尽管不说,而痛,却是彻骨而致命的,以至于死。
还有一种障碍来自女性的表演。女人毕竟阴柔,无论如何演不来男人的刚烈勇武,也难为了那个气断山河的女扮男装的梁山伯。
《山伯临终》
自《楼台会》后,似乎无论怎样的唱段都不再有分量。不过是不同程度的重复而已,所以懂了“见好就收”这句于人于事都极为有用的格言。所以这部分应该有所收略精简。
总算梁山伯的那张凄冷的病榻令人难忘。一个孤零零的男人,永失我爱,那么他的生命中还有什么?因为是爱情悲剧,所以大可不必去追求什么男人的野心和志向。为爱情而死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何况他还有抑郁不欢、积劳成疾的借口呢。如果仅仅是精神的疾患,梁山伯或许会有康复的一天,但是这一次他的身体也患病了,病人膏盲。于是他只能日渐枯萎,在恨病交加中终于没有能挺将过来。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欣慰的,那就是他即或死也死在了对祝英台的思念中,即或魂归,也是归了与祝英台生离死别的离恨天。
然后是梁山伯行将就木的时刻无数白色的蝴蝶舞来。带他走。他便也欣然追随,以为那才是极乐的所在。此时天空仿佛被打开了一个洞,有无限光芒从洞的深处射出。山伯是在彩蝶的伴随之下踏上不归路的。向着那天体的光芒。白色的光芒。就是天堂吧。
故事到此已是无限凄美了。
《哭坟》
英台是活在世俗中的空壳。她从了父命,只能嫁给太守的儿子,别无选择。于是婚嫁的那天她穿上新娘的红衣,坐上八抬的轿子,途中便闻听山伯的死讯,于是泣不成声,改道前往祭悼梁兄的坟冢,哪知英台的喜日即是山伯的忌日呀!
这里或许还有一个暗示,那就是哭坟时祝英台还没有嫁作他人妇。所以祝英台应该是清白的,清白的身子和清白的心。当然她和梁山伯也是清白的,还没有来得及与她心爱的梁兄云山雾雨,就已然被封建的社会棒打鸳鸯了。所以英台至死都是贞洁的,所以她是以清清白白的女儿身与墓中梁兄永结百年之好的。
演员是脱下身土红袍、露出白色孝服才跪在梁山伯墓前哭坟的。那或者是祝英台早有准备,山伯的死,已经让她不愿再顾及社会的禁忌以及家族的荣誉了。
人都死了。
所爱的人都死了。
还有什么?
祝英台扑倒在梁山伯的坟上,哭,并且唱。
唱段中最重要的一句,也是最能够改变命运的一句,就是,如若苍天有眼,那就让山伯的坟墓裂开,将她也埋葬其中。所谓的不能同生,但愿同死;而不能同死,但愿同葬。
这是英台向苍天要的。
那么苍天能给予她吗?
苍天或者也要有所掂量,他要审查乞求者是否心诚?
然后突然之间的飞雪满天雷声大作。紧接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霹雳从天而降。果然就轰然劈开了梁山伯的墓穴(当然这是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然后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漫天蝴蝶,翩翩起舞。
《化蝶》
一个完美的结局。中国式的。生前不能做到,化作蝴蝶总能梦想成真吧。
于是想到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见化蝶早有历史。战国时代的庄先生曾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只是梦醒后依然庄周,不知蝴蝶何往。而杜鹃啼血的典故也十分凄美,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因国破身亡魂化为鸟。此鸟暮春啼苦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哀凄悲,动人心肺,名为杜鹃。于是杜鹃啼血,也就成为了死去的望帝在啼悼远逝的破碎山河。
总之要有所托付,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于是《梁祝》也不出其右。于是《化蝶}也就成为了梁祝悲惨故事中最辉煌灿烂、也最经典传神的一笔。山伯英台此生无缘结秦晋之好,那么就在来世化为蝴蝶,相伴终生吧。
同时这一笔也给了心中悲怆的观众们一丝有效的心理安慰,不管天上地下,生生死死,反正有情人终成眷属,哪怕是化作蝴蝶,但毕竟可以一道在蔚蓝的天空下碧绿的草丛中自由地上下翻飞翩翩起舞了
蝶的意象。多么美丽。被烘托着。历尽千辛万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于飞升了上去。化作了蝶。
尾声中舞台上彩蝶翻飞,一片灿烂辉煌的景象。
这是为了人们对晦暗的未来有所期待,也是为了相爱的人永远不要对爱情失去希望。
今日的政治学习之前,张尔带领我们欣赏《梁祝》,她很自然地结合着音乐解说着,一会说这时出现的是舒缓的小提琴的声音,又一会说,此刻出现的是阴森恐怖的大擦,奇怪的是,我只是觉得音乐很好听,而听不出这声音来自小提琴或者大擦,由此想到,每个人能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更由此想到,我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能理解的也是不一样的。我怎可能要求他们在同一天背出同一段课文;我怎可能要求他们听写都能拿满分。这样想来,今日批改听写时的郁闷也就消散了。原本,我是设想狠狠惩罚那些听写错了十来个的孩子,因为,上次布置听写时,我已经研究了他们的承受本事想让他们根据自我的现有水平或选择听写30个,或听写40个,最多也就50个。我这个教师应当不是“狠心牌”的吧。可是,摆在我面前的是什么?78分,68分,甚至刺眼的58分!所以,我怒火丛生,我想着一个一个惩罚的招儿,不巧,今日是无作业日,故而,我的很多惩罚措施只是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当时,甚是遗憾,而此刻,我感激这“无作业日”,他让我的浮躁、不理性扼杀在萌芽阶段。我应当好好反思。是的,细想,上一周外出学习,这一周回来忙着赶课,急了点,粗了点,故而,忽略了细节,光记得“赶!赶!赶!”更让我愧疚的是,抄写19课生字时,才发现第17课生字居然还没有写上,我呀!我让“忙”乱了我的教学节奏,我有足够的底气去质问他们吗?如果说,也有同学听写取得好成绩,或者满分,那是因为他们夺了一份额外的勤奋。
很多时候,做教师的想不明白,是因为我们没有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大胖子,我必须能理解那些跑50米气喘吁吁的孩子;如果我是没有音乐细胞的,我必须能理解那些对着口风琴手足无措的孩子;如果我是记性很差的,我必须能理解那些把课文背了10多遍还背不出的孩子;如果我是色弱的,我必须能理解那些画得一塌糊涂的孩子;如果……如果……这太多的如果警醒着我。我的工作不一样于其他,不允许有太多的如果。
宗旨:搞笑、有故事情节、道具丰富、时间在10分钟左右
一
旁白: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没后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哦,拿错剧本了。。自从祝英台恢复了女儿身后,她倾国倾城的容貌不仅迷住了梁山伯,也迷倒了富家公子马文才。二人为了博取英台的芳心,更是展开了一场旷世之战。
二
旁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梁山伯独自一人徘徊在十字街头,愁眉不展,心中满是思索„„
梁:(慢慢踱步到台中央说)你们不认识我?(停顿)那好,我也不认识你们。还是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传说中那个私房钱不足2块的好同志梁~山~伯~。
我在这里干什么? 哦„我那~是在等我的英台妹,等着她一起去移动交话费。英台——还没来,我还在等。。,喂,喂,喂?我拿着小灵通,站在路口中,左手换右手,右手还是打不通!
书童:(跟在梁后,一脸无奈)公子又在抽风了„..祝:(翩翩起舞,自古红颜多薄命,人比黄瓜瘦。我,就是毕业于哈佛的,也就是哈尔滨男子佛学院的人比花娇的祝英台~~~大家可以叫我,台妹~~~(害羞状)
梁:(转身牵英台的手说)台妹,大白天的你也出来了?!
祝:没话费10086天天call我。(含情脉脉看着梁山伯)山伯哥,奴家想死你啦~~~ 梁:哎哟哟~~
甜死我了~~~
合:
梁:英台妹,跟着我你会受苦的!
祝:我不在乎!(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咦,你不是说你是很有身份的人么?
书童抢话:公子是有身份的人,什么是有身份的人呢?就是有身份证的人就是有身份的人!祝: 你不是有房吗?
书童抢话:与人合租的。
祝:你不是有车吗?
书童抢话:非机动。
祝:没问你,哪儿凉快哪边呆着去~(回头望向梁)你不是在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吗? 梁:我,我在肯德鸡打杂。
祝:Ho,my God!我也只能不在乎了!
合:
旁白:此时,马文才也带着保镖散步来到这里。
保镖乙:走开走开,(清理道路状)我们的保镖的职责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马:(带墨镜,一手拿扇,带两个保镖上)凉风有讯,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我就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腰缠万贯,号称江南第一大才子的马文才是也。这里风景不错嘛。
保镖:(跨列状)是!
保镖甲:都说我们公子风流成性,挥金如土,称霸一方,但又有谁知道在他坚强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柔弱的心。
马(唱)喜状,摘掉墨镜,扔掉扇子)台妹!(发现梁山伯在英台旁边呈嫉妒愤怒状)你,你怎么会跟这个民工在一起呀?!
保镖乙:(讨好状)老大,现在都流行叫“蓝领”啦!旁白(我太有才了,上辈子我肯定是裁缝)
马:(回头狠狠瞪了保镖甲一眼,保镖甲唯喏地往后退。)(跑向祝)你不是等着跟我结婚了吗?
(马,梁二人怒目状对视)马:爷我今儿就告诉你,其实祝mm喜欢的是我!当初在学校,祝mm和我可是有段凄美的爱情啊!那时,可爱的祝mm说愿意为了我的爱情去死!
梁:这不可能!
马:怎么不可能!她说:你要是再追我我就去死!(全场昏倒)
梁:那有没有人证、物证、暂住证?有种咱们比试比试!
马:你 你你你你„„„„!!(很气愤状)编剧呢,编剧,出来出来:
编剧:(跑到马文才面前)什么事呀,马公子?
马:你干嘛写的剧本,不是说已经把英台妹妹许配给我吗?怎么又多了这一出?
编剧:这不怪我呀,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能再操办婚事„„再说了,昨天梁山伯那小子请导演吃饭了。
梁:(走到马文才面前说)怎么了,马公子,不敢比是吧?看看你那副德行,怎么看怎么像马桶„„
保镖甲(掏出手帕擦汗转脸悄悄对观众):还好没说我们公子长的像冯巩。
梁(嚣张状):害怕了就乖乖回家玩魔兽去。
马文才向保镖示意,两保镖走在梁山伯前,面怒凶相说:谁说我们公子不敢比,小样,小心我们整死你!
旁白:第一局:智力题
书童:猩猩最讨厌什么线?
马公子:不知道„„
书童: 巫师为什么要骑扫把不骑板凳呢?
马公子:不知道„„
书童:超人的内裤为什么总是穿在外面?
马公子:不知道„„
书童(转身对祝):你看看你看看,这么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白痴,您嫁给他怎么能放心啊!书童问梁:公子,你回答。
梁:猩猩讨厌平行线。因为平行线没有相交(香蕉)。
巫师骑扫把因为这样比骑板凳帅多了,而且遇到敌人强大时,自己打不过就可以伪装成扫地工。
超人内裤穿在里面了,谁知道你是超人?
书童拍板:公子赢!
旁白:第二局:演奏乐器
马对英台说:英台妹妹,今天我不吹梁祝,我给你奏一曲马祝。
马转身对两保镖说:你们两给我伴舞。
(狗狗版新年快乐响起,马文才在一旁深情的吹着笛子,两保镖学着狗狗调在全场跑)马结束后梁上前半蹲状态弹吉他,斗牛士音乐响起,书童学牛串。
中间断弦,梁输。
旁白:第三局:对歌,只能用唱的来博取英台的爱。判定结果又英台自己决定
马:。
祝在一旁:
得意,保镖甲打扇,保镖乙捶背),一边是爱情(望向梁,梁的眼神深情款款),我真的很难选择(低头叹气)!
梁:(马和保镖目瞪口呆状,头同时偏向一边)
马:
梁:命拉住英台不放,英台挣扎)。
马: 祝摇头大叫:别再唱啦。
旁白:这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祝:!
马:为什么不喜欢我?
祝:因为你的脸太大,挡住了我的阳光,何况,你那么有钱,还欠我20吊钱不还。
(走登山步到梁山伯面前唱)
前伸手拉起梁)再往后倒)。
梁:台妹!俺稀罕你哈。
祝:山伯哥!
马(冲过去分开他们):小样儿,看我宰了你!(《双截棍》音乐响起,梁和马做太极打斗的慢动作)
马: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祝:山伯哥,快使用双截棍。
梁(冷静地):其实,解决朝鲜核问题是不能用武力的,最好的办法还是„„祝:我们私奔吧!
梁 :OK,闪人!
保镖甲:(保镖将马文才推到台中央,马站稳后说)我们老大,马文才,什么都没有,只有钱,当初闲暇在家的时候就爱数钱玩,可自从认识了英台小姐„
马:(马走到英台面前,梁伸手护住英台),我就想让她跟我一起数钱。但这对真心相爱的恋人让我败下阵来。在此,我将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语气凝重):(突然变换语气,显得欢快活泼)将由马氏集团倾情提供价值五万元的钻戒两枚,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姻美满,家庭幸福。谢谢!保镖乙:(神情严肃摆造型)台下的观众朋友大家鼓掌啊!我看谁没鼓掌,到晚上我就趴你家窗户~~
【梁祝 音乐解析】推荐阅读:
交响乐梁祝赏析10-17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07-04
音乐教案-音乐欣赏10-05
音乐《扮家家》音乐教案10-20
《摘草莓》大班音乐优秀音乐教案06-17
大班音乐森林音乐会教案07-15
高雅音乐天鹅湖音乐赏析07-20
1.音乐与人生高中音乐教案07-25
音乐鉴赏中国通俗音乐学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