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乐趣(精选10篇)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位,您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他们回答说:“我们两个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选择爱,因为有爱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教育的智慧和成功。
一、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作为数学教师想让每一个孩子学好数学,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你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记得每次接班时,我都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见面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介绍一下自己,说说个人的爱好,自己对老师的渴求及对成绩的要求。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很快有了一定的了解,缩小彼此的陌生感,从那一刻起,我会决心用智慧之爱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就这一方面,我是从以下几点践行的。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始终认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和我的心弦产生共鸣。过去我们是用没有启发的方式灌输知识,而今天,我们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我校特有的教育专家讲坛,使我们每位教师转变了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端正了学生为主体的态度。作为教师如何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都清楚在一个班级里总会出现不爱举手发言的,有的学生自认为会了,但是在沉默中大多数是一知半解,这种情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倦带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精心准备每一天的内容,用我的课堂来吸引他们,让孩子们主动举起小手发言。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在低年级时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一听讲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故事讲过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解释聪明的乌鸦喝到水是因为把石头投入瓶中石头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等,我继续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和装半杯水的玻璃杯进行演示,让学生深刻体会体积的意义。通过这一环节既吸引孩子兴趣,又使孩子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二)引发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体验数学乐趣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1、这样就需要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和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我每一堂课都是带着一种请去上的,使孩子在学习中不受压抑,不受批评,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讲《简易方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小时侯都玩过跷跷板吧,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回答一头轻一头重,或等重这就是平衡。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平衡现象吗?有的说挑山工,有的知识面广的学生提出杠杆问题以及研究力臂问题,我适当进行点拨,并大势表扬,就象那些教育家一样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从那时起爱提问的孩子多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真的喜欢上了数学。
2、创设问题情景也是引导学生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材虽然简单,但是我不拘尼于现状,深挖教材,贯彻新课标敢于创新,不限制学生思维。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法时,我放手让学生运用实物试着推导,然后学生汇报,结果不仅总结出我们常见的(长*宽+长*高+宽*高)*2,还有的同学利用底面周长*高是侧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等方法。当你给学生提供空间,学生会发现你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倍加感受数学的魅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课堂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课后出现问题怎么办,为了方便学生,我每接一个年级都要设计一个〈〈采蜜集〉〉,第一页写出本集的规则及要求,课代表必须定期上交,经过我仔细的审阅认为有必要的题形让全班共享,没必要的针对个人讲解,日积月累《采蜜集》渐渐的起到了实效。
(三)鼓励竞争,让学生共同进步
每个人都清楚,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培育学生的这种意识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建立每月数学之星。对于每个学生机会均等,例如课上回答出色,受到教师表扬,进步明显,考试成绩优秀等给予加分,月底总结,总分前15名者成为本月数学之星。
2、结对子。为了更好的帮助学困生,我采取让优等生一对一帮助,哪一组共同进步大就加分奖励。
3、千分制度。每年临近期末,我就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竞赛中去,使他们在竞争的同时全班每一个人都会有更大的飞跃,让学生共同进步。
二、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所带的班级除了平日作指导外,期末一般都采取两班学困生集中培训一个月的方式(利用午休进行)。由于我的坚持和孩子们的付出,我所带的一个班在去年五年测试中百分之百及格。当我拿着成绩单走进教室告诉**学困生68分,**76分时,全般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那掌声震耳欲聋,教室外也许不知怎么回事,但我和孩子们非常清楚,这是我们经过半年的努力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相长,体验教师的幸福
我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在月色中散步,突然碰到一个小偷正从他家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的穷家中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找不到,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望着小偷的背影,老人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晨,老人在他的门前发现那件叠的整整齐齐的大衣,老人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我们就像这位老人,用自己独有的教育方法来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进行着一种无痕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的付出也会在学生的一言一行得到回报。记得本学期讲统计一课,我调查同学们喜欢哪些科目,并说出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数学,因为我喜欢常老师。我从他的表情可断定他是发自内心的,我真的被感动者;还有过新年时有一个学生送我一张贺卡,里面写着: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马上来到的新年里,我只想把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送给您。我被感动着;以及在课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时,我的愉快和幸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舒服!
做过了, 你就学会了——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学片段: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复习课) ……
1、教师出示:叔叔准备用白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的粮囤, 存放粮食, 这张白铁皮长6.28米, 宽1.57米, 叔叔要小英帮忙算算:怎样围法放的粮食多?小英不假思索地说:“这还要算吗, 既然是同一条席子围成的圆柱形粮囤, 那么放的粮食应该一样多。”你同意小英的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验证呢? (实验、计算)
3、让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来验证一下: (1) 实验法: (拿出老师事先准备的透明的长方形) a比较长方形的大小;b卷成圆柱形 (两种不同的卷法) ;c在底面积小的圆柱里放入大米;d把底面积大的圆柱套在外面;e慢慢把里面的圆柱拎起来把米留在里面;f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2) 计算法:
4、讨论:从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规律?
综合上述认识, 最终形成: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围成的圆柱体积大。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 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 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说过了, 你就明白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常人的本能, 但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产生这些想法的过程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过去把“说”单列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而数学学习只重思维和写, 把学数学的过程搞得枯燥无味。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 而且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因此, 学数学的方式必须改变。让学生“说数学”就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对于同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一知半解, 有的学生会讲出为什么, 有的学生会讲出思路的由来, 有的学生会归纳总结出规律, 还有的学生会提出新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 改变旧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不能单靠自己讲和评,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 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
总之, 数学语言由于它自身的特点, 已经成为了一种宇宙间的通用语言。数学语言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经常让学生开口说数学, 努力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载体, 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乘着数学语言的翅膀腾飞。
用过了, 你就理解了——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用”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读,获取知识的切入点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创造一定的情境,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突破口,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材中的“读一读”环节中设计一些与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增强了数学教材的实用性。例如,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我将“你知道吗”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计时法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如今的计时法是多年研究以来的结晶,使学生认识到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对生活和工作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
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这一精神,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问,主动探寻的落脚点
学习主动权要交给学生,因为只有让学生觉得自己缺少什么,他们才会追求自己想达到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更有效的,不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在基于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询问,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
例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板书课题,然后问道:“孩子们,看到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和长方形有关系吗?它的公式如何推导?”此时,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已无须教师去激发,都能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又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的一道应用题:“王奶奶买来母鸡7只,公鸡28只,_______?”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公鸡和母鸡一共多少只?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母鸡比公鸡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母鸡就和公鸡同样多了?公鸡的数量是母鸡的几倍?”短短几分钟,学生就自主学习提出了5个高价值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教学效果无疑要比教师讲解好得多。
三、做,内化知识的出发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是所有小学生共同的特征,他们对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数学活动,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教材中的“做一做”板块,可以作为实践这一教学思想的主阵地。如,在学习一一列举的策略时我问学生: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可以围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依据已学知识讨论得出:22米就是所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而周长除以2正是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之和,然后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最终一一列举出来。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了乐趣。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去发现问题,为学习新课获得最近的认识经验,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更愿意去学。
四、想,构建思维的侧重点
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将一个个数字、一条条定律这种枯燥、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启发性。特别是教材中的“想一想”,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例如,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你会画一个面积是15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画法。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面积都是15平方厘米,大家画的为什么都不一样?”让他们大胆猜想,充分思考,给他们留出一个自由自在思考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待相同的问题或许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想法,我们在提问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引发他们的进取心。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发展方向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将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读”“问”“做”“想”这四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的乐趣,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叶梅花.如何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轻松的音乐,艳丽的图画,生动的故事都会使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因此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而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提高交际水平的决定因素。为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和发展口语交际的水平,我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初见成效
一、让学生在目标中导行
教师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因此口语交际目标的确立教师必须应有恰当的把握,要有深层次的思考,绝不能单纯的看作原来的听说训练,要在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相关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整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口语交际的训练应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对此我在教学中从目标的确立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例如三年级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经过研讨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将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只有坚持向综合性学习方向努力,定好目标,指导操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在课堂中构思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际中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交际,这体现了语言教学实践性要求。交际情境的构思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境进行交际,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如教学二年级《秋天里》,可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秋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教师激发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田野,去观察秋天,亲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秋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在一年级《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运到家”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更有实效性。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交际方法、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在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中,只有针对不同内容,精心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永远具有积极的参与状态。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对于学生来说要不断的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在课改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好的效果。
1、指导课前的准备。
一般说来,口语交际应做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比如,材料的搜集、信息等。比如三年级《讲名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交际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
2、引导有序观察,按顺序交际。
新课改的实验教材有许多的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比如:一年级《该怎么办》教学时,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学生逐渐地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好习惯。
3、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三年级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此外,在实际过程中多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编故事、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形式也是多样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与教师交流、全班交流等。
四、注重自主评价的实效 新课标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口语交际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评价:学会倾听,判断正误;学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质疑,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如在三年级《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交际“导游”、“解说员”、“游客”等。在交际之后,评出“星级导游”、“最佳解说员”、“优秀游客”等,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发现同学的优点,取长补短。如在《夸夸我的新同学》教学中将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对自己是一种促进,对他人是一种激励,交际之后再引导学生评价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谁汇报得生动、有条理,多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提高能力。
感受非遗魅力 体验手工乐趣
近日,和平街道工程社区党委、团支部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翟家大院撕纸传承人翟海涛到未成年人活动室为孩子们传授手撕画和面塑制作。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手撕画,找不着感觉。翟海涛老师从最简单的兔子和老鼠开始作起,带领大家从嘴到耳朵再到脚一步一步撕下来。当孩子们的作品集中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大家都笑的合不拢嘴。不少小朋友把可爱的兔子撕变了形,成了猪啊、牛啊等动物形象。不过还是有几位小朋友撕的兔子跟老师有的一拼,非常像。学习了怎样撕兔子和老鼠后翟老师又带领大家用黏土制作了兔子吃萝卜。孩子们都说从来没有见过撕纸这样的制作方式,很新鲜,很有趣,晚上6点多,孩子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家。作为一名志愿者,翟老师表示将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为大家传授撕纸艺术,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和平街道 陆莉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 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积累太少,语言词汇贫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动,殊不知这样的题材学生更难驾驭,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
五、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改革目标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
(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
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作”,中年级叫“习作”。在小修订教材中,习作练习已作了修改。大修订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习作练习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丰富了习作训练的形式。实虚并举,既安排了记实作文,又安排了想象作文,还安排了日记,书信,读后感等常用应用文的练习。想象作文一般每册安排两次。
作文的安排尽量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以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此,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基本上不搞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宽泛的内容范围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
2、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作文,另选自己想写的内容作文。
3、每册安排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作文。
4、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做强调了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好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在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才容易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好文章。
二、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___》,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 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
一、走进时代,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阅读文学作品这项活动是由作者、文本和读者三方面因素组成的, 缺一不可。在作品中, 作者把自己观念、意识、情感和意图注入作品。因此, 任何作品, 都会烙上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记。那么,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 了解作者的经历, 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如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 如果教师不作引导和提示, 就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的话, 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阅读经验等的差异,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 我先是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爱, 其方式、途径、内涵是不同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问题: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因为起床晚而迟到?你们的父亲通常是怎样对待这种事的?作者在文中描述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引导学生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对课文进行自读、自悟, 并帮助学生粗略了解文本内容, 初步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进入文本, 更容易地理解文中使用的字、词、句, 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被文中情节所吸引, 使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二、走进文本,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习既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又是一个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自身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文本, 品读各种角色, 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 我在学生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后,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去朗读文章, 扮演其中的角色, 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议:朗读得好, 他好在什么地方?朗读得不好,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让学生懂得, 要想在朗读中读得有声有色, 有感情、有韵味, 就必须走进文本,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后, 我在班里组织辩论会, 指定正方、反方, 分别代表家长方与“我”方, 围绕“到底应不应该跟万芳要回羚羊”展开辩论, 让学生进入角色, 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辩出智慧, 辩强思维, 辩明道理。又如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并向学生提出, 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让学生懂得, 爱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只有真正进入文本, 理解文本, 才能体会文中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 才能体会作者的真实表达, 才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用词的准确、用意的深刻, 语言的生动, 描述的精彩, 才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三、走进生活, 体会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语文是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反映。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 离开了生活实际, 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人说,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触语文,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的气息, 语文中处处反映生活。因此, 我在教《春》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回顾春天的景色, 到大自然去体验春天的气息, 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感悟课文、理解文本。在教《漫游语文世界》这一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媒体所使用的凝练又实用的广告语, 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 掌握这些广告用语的特征和格式,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编写校园、卫生、公物等方面的警示语。这种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训练方式,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积极性, 点燃了学生内心自主创新的火花。“小草正在睡觉, 请不要打扰它们”、“垃圾也有家, 请带它归家”、“桌子在流泪, 因为你在它身上刻下了伤痕”……一条条充满人性光辉的警示语跃然纸上。成功的体验在学生身上不断得到满足, 也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处处用语文的乐趣。因此,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走进课堂, 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回归课堂, 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这样学生学习起语文来便会觉得有用、有味道。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乐趣 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33
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画在纸上吗?”学生摇头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就在学生无从下手时,我让学生看中国地图:“你们知道中国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吗?”学生好像悟到了什么,露出了笑容。就这样,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篮球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很快就画出了篮球场,使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因此,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才会有真切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挖掘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给学生各小组发三组小棒,即一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一组小棒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一组小棒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让学生用这三组小棒分别围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只有一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其他两组小棒怎么拼摆都没办法围成三角形。这时,我提出:“分别量出各组每根小棒的长度,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思考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测量计算后发现:三根小棒,任意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对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不用我再去点拨,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去探究,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探究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准备圆锥、圆柱等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第一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三次倒满,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第二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四次装满,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4;第三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也是三次装满,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第四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结论不确定,怎么办呢?我及时给予启发:“请各组将实验的圆柱和圆锥比较一下,并看看第一组、第三组中圆柱和圆锥的情况。”学生马上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这两组用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我追问:“是不是所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这个关系呢?请同学们交换学具再试试看。”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交换学具进行实验,最后发现: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 3……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快乐。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把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汇报交流时,有的小组认为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有的小组则表示反对。我没有马上进行评判,而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验证自己的结论。学生兴趣很高,小组之间据理力争,最后错误的小组终于理解并向同学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最后战胜困难,获取了知识。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探究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一、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
无论是商务精英还是年轻职场人,忙碌的他们对时间很敏感,可返乡时因客运压力,造成各种零散的零碎时间。在平板中装上WPS移动版,返乡途中只需运行WPS移动版,便可随时移动阅读TXT/Word/PDF等电子书,读书看报,将路途中的“零碎时间”转化为新价值。
在体验中,WPS移动版带来了相当出色的阅读体验,除了可以阅读TXT连载小说、Word电子书、PDF期刊等格式文档外,实际阅读时资料文档的加载速度也相当快,阅读操作时内容页面的切换流畅无比,且WPS移动版阅读界面清爽简洁,符合大多数人追求的阅读方式。
WPS移动版可以阅读本地或在线存储的电子文档,无论是TXT/Word/WPS还是PDF专业书籍,WPS移动版都可以完美展现内容,
手机或平板配合WPS移动版,可以实现移动阅读,且在实际阅读时可轻松手势操作,笔者感觉到WPS移动版在平板中运行极为流畅。
二、漫漫旅途不再单调
实际体验中发现,WPS移动版有着超快运行速度、超强兼容性以及超好的阅读体验,成为广大旅客们移动阅读的最佳利器。
时下,电子阅读已深受广大书友接受和钟爱,而WPS移动版支持多达几十种格式文档的查看及编辑,这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读书看报的阅读习惯。特别在春节返乡旅途中,“平板+WPS移动版”相当于移动图书馆,方便阅读各种读物,让返乡旅途生活不再无聊寂寞。
实际体验发现,WPS移动版针对阅读用户加入了PDF书签定位功能,方便用户阅读长篇小说,这对于返乡途中阅读PDF文档很有用。只要手持平板,可随时运行WPS移动版阅读各类电子书籍,阅读时轻触屏幕即可操控,直观快捷,容易上手,轻松享受旅途阅读乐趣!
各位BBMM,把自编或孩子编的趣味数学题亮出来吧,大家一起来分享,给我们孩子的数学学习多添加一点乐趣。俺已经抛了一些砖,再抛一回。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一)小学一年级时,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加法的意义,曾经问孩子:船上有20只鸡,30只鸭,请问船长年纪有多大?孩子没有上当,被这种搞笑的题目乐坏了,还屁颠屁颠拿去考别的小
朋友。
(二)孩子二年级学乘除法了,又问他:船长贩运鸡鸭,船上有20只鸡,30只鸭,请问船上有几条腿?孩子说:(20+30)×2=100,船上共有100条腿。
不对。你忘记了船长也有腿。
对对对,应该是102条腿。
不对。我又没有说船长有两条腿,这个故事里的船长是一个独腿船长。
那好,你要先告诉我,船上有没有一条腿的鸡、一条腿的鸭?有没有别的人?(孩子开始提防上当了)
还有船长的儿子,他没有缺胳膊少腿。船上没有一条腿的鸡鸭,不过有一只瘸腿的鸡。
请问船上到底有几条腿。
儿子格格地笑了,但没有上当:瘸腿也是腿。船上一共有103条腿。
(三)儿子来劲了,编故事难我。他说:船上有20只鸡,30只鸭,还有船长的儿子,他的儿
子12岁了,请问船长多少岁?
我说:你没有告诉我船长大儿子几岁,没法算,没有答案。
儿子坏笑:有,答案是>12岁。
对对对,船长大于12岁。一般20岁以上的人才会有宝宝,因此船长的岁数估计是>
32岁,也就是30多岁。
不管大于12,还是大于32,都是有答案的。你说没有解,就是不对。
你说得对,是我错了。
(四)二年级下学期复习阶段,接着编船长的故事:船长今年36岁,他的儿子今年12岁,请
问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几倍?
儿子:36÷12=3,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3倍。
再问:儿子出生时,船长几岁?
36-12=24,那个时候船长24岁。
再过几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
这下可难了。正规的解法是:设过x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4+x=2(12+x),解方程得x=12,因此再过12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我家
孩子不会这样解,但他有他的办法。
儿子拿出一张纸,趴在桌子上推算:再过1年,儿子13岁,船长37岁;再过2年,儿子14岁,船长38岁……再过12年,儿子24岁,船长48岁。老爸,我算出来了,再过12
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
对。你一步一步推算的办法也很好。就是太麻烦,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办法?
儿子想不出来。
我问:刚才不是算过了,儿子出生时船长多少岁?
24岁。
再过24年,儿子多少岁,船长多少岁?
儿子24岁,船长48岁。
这个时候,船长的岁数是不是儿子的两倍。
刚好两倍。
那么,刚才那道题可以怎解?
48-36=12,再过12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
对。请你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
船长是儿子两倍大时的岁数减去现在的岁数,就是要算的年数。
思路对头。不过,题目里的已知条件没有说船长48岁时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呀!你列的算式里怎么可以有题目里没有出现的数字呢?
那就是:24×2-36=
已知条件中也没有24,你的24是怎么得来的?
我知道了,(36-12)×2-36=
对了,这才是利用已知条件列出的正确算式。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知道。
你说说看。
儿子说得有些乱,但意思正确。
我稍加改造,颠倒过来重述了一遍儿子的话:你的意思是,要知道再过几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就要先知道船长现在几岁、那个时候几岁。儿子出生的时候船长多少岁,再过同样多的年数,船长的岁数就正好是儿子的两倍。而儿子出生时船长的岁数,可以用现在船长的岁数减去现在儿子的岁数求得。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是的。
那么,你再说你列出的这个算式的意思。
先算儿子出生时的船长的岁数,36-12=24;再算船长岁数是儿子两倍时的岁数,24×2=48;最后算再过多少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两倍,48-36=12.是这样的。不过,你一下子列出这个算式,就不一定要这样一步一步去算,还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
不懂。
你看(36-12)×2-36这个算式里的(36-12)×2,是不是两个(36-12)相加?
对,就是两个36减两个12。
那么,(36-12)×2-36就可以等于?
等于两个36减两12再减一个36,也就是一个36减两个12,两个12等于24,36减
24等于12。这样算更简单!
你用递等式把这个计算过程写出来。
(36-12)×2-36=36×2-12×2-36=36-12×2=36-24=12
这个题有两个地方要用聪明方法,哪两个地方?
列算式的时候,第二种方法更聪明。计算的时候,也可以用聪明方法。
找聪明方法,是不是很开心?
是,聪明方法更有意思。
(五)儿子出题了。问:船长48岁时的岁数是儿子的2倍,36岁时是儿子的3倍,什么时候
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4倍?
我说:你现在有答案了吗?
没有。
那好,我们各算各的,看谁先算出。
我用方程式的方法很快就算出来了,儿子许久才找到答案。他还是用推算的老办法算出
来的:
儿子1岁时,船长25岁,是儿子的25倍;
儿子2岁时,船长26岁,是儿子的13倍;
儿子3岁时,船长27岁,是儿子的9倍;
儿子4岁时,船长28岁,是儿子的7倍;
儿子6岁时,船长30岁,是儿子的5倍;
儿子8岁时,船长32岁,是儿子的4倍。
我家孩子问我:有没有更聪明的方法解这道题?
我当然不好说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还硬撑着说:有呀!24除以3,不就
等于8.为什么要24÷3?
36-12=24,4-1=3.也就是(36-12)÷(4-1)=24÷3=8
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这个,这个。儿子出生时,船长24岁。过多少年,儿子就长多少岁,船长也长多少岁。如果过了一些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4倍,那么,儿子的岁数怎么算?
船长的岁数除以4,就是儿子的岁数。
对。那么,船长的岁数怎么算?
儿子的岁数乘以4,就是船长的岁数。
对。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算法。
没有了。不懂。
那个时候,船长的岁数是不是等于24岁再加上儿子的岁数?
是的。
也就是说,24岁加上儿子的岁数,就是儿子岁数的4倍,对不对?
对。
那个时候,船长的岁数减去儿子的岁数,这个得数是儿子岁数的几倍?
不知道。
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4倍,现在减去儿子的岁数,就等于减掉了1倍。对不对?
对。
那么,还剩下几倍?
3倍。
就是说,船长的岁数减去儿子的岁数,这个得数是儿子岁数的3倍,是不是?
是。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算儿子的岁数?
不知道。
用船长岁数减儿子岁数的差,除以3,得到是不是儿子的岁数?
是。
船长岁数减儿子岁数,差是多少?
不知道。
就是说,船长比儿子大多少岁?
24岁。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6-12=24(岁).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用船长岁数减儿子岁数,它们差除以3,就是我们要求得的儿子的岁数。现在算一下,儿子几岁?
我不知道是它们的差是多少。
不是刚刚算出来是24岁吗?
噢,24除以3,等于8。儿子8岁。
你验算一下,儿子8岁时,船长的岁数是不是儿子的4倍。
(24+8)÷8=32÷8=4.对,是4倍。
现在你明白了吗?
儿子表示还是不明白:题目说船长的岁数是儿子的4倍。为什么要24÷3?24÷3是等于8,可是24岁是儿子岁数的3倍,不是4倍。
我把孩子绕晕了。看来,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驾驭这么复杂的思维。我求之过深了,只好放弃。于是对孩子说:你用你的方法求到了正确答案,就是聪明的方法。爸爸说的方法,你再大一点就会明白。没有想到的是,他并不在意自己不懂这种方法。人家急于要跟我讨论的是:船长的岁数可以恰好是儿子的2倍、3倍、4倍、5倍、7倍、9倍、13倍、25倍,为什么不可能恰好是6倍、8倍、10倍……?这就很自然地进入除法余数的方面的复习。
【体验数学乐趣】推荐阅读:
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教育论文10-07
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07-14
让学困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的乐趣06-03
航天科技体验05-27
交互体验报告09-10
幸福体验09-17
生态体验德育09-18
暑期实践体验10-01
创新体验竞赛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