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推荐9篇)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体验式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经历、感受, 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由行为的体验发展到内心体验的积聚, 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体验式道德教育应抓住体验、反思与评价、再行动螺旋式上升的三个环节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下面以学校开展的一次感恩教育活动为例, 谈谈我在体验式道德教育实践上的一些思考。
一、活动对象和形式
1. 参与对象:我校高二学生
2. 活动形式:
每次完成体验活动后, 学生要填写“体验手册” (体验对象、体验过程、体验感悟) , 班级则要召开感恩体验活动主题班会, 学校会组织校级的感恩体验活动汇报大会, 交流感恩主题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并将交流过程中的所有有价值的文本汇编成册, 将音像等资料归档保存。
二、活动过程再现
1. 课前准备“我体验”
让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体验身边的人的辛苦, 如以“父母”的身份在家庭里承担相应的任务来感悟父母的艰辛, 以“老师”的身份体验教学和管理班级的辛苦, 以“校工”的身份进行“校园保洁”活动来体验校工的辛劳。通过不同职业的体验活动来感悟我们身边的人默默无闻的付出, 感受他们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作出的奉献。
活动要求:在体验手册上, 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记录下自己体验的过程, 并写下点滴感悟;体验活动可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 也可由几个学生一起合作完成。
2. 课堂活动 (班会课)
(1) 课堂交流———“我分享”
分组交流: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小组内进行体验活动的心得交流, 之后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 代表小组同学展示小组体验活动的概况。
全班交流:每组的中心发言人介绍本组同学开展体验活动的具体过程, 分享活动体验。
为父母做晚餐 (李佳)
今天, 我准备给爸妈做一桌饭菜, 在所有的食材准备好了后, 我将锅烧好, 倒上油, 油一下子溅到我的身上, 十分的疼。待油烧好后, 我将菜倒入锅中, “噼里啪啦”的声音闯入我的耳朵。我模仿着爸妈平时炒菜的样子, 时不时地颠一颠锅。哎呀, 菜都给我颠出来了!好不容易一桌子菜做好了, 我凑近了去闻, 哇塞, 挺香的!说实话, 做饭挺累的,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饭菜端给爸妈。
看着饭菜, 爸妈激动极了。一顿饭下来, 感觉爸妈十分的幸福。也许我做的饭菜不可口, 可他们会在心里想着, 孩子长大了, 懂事了!同学们, 你是否还记得当爸妈辛苦地为我们做好饭时, 我们却对他们说没胃口!你们有没有想过, 这样多伤害他们呀。现在我们逐渐长大, 越来越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了。我们需要父母亲的爱, 当然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爱!有时间陪爸爸妈妈聊聊天, 陪他们出去散散步, 当他们累了, 为他们捶捶背, 为他们分担点家务……这就是我们对父母亲表达爱的最简单的方式。
(2) 课堂交流———“我反思”
(1) 反思自己
(2) 分享感悟
感谢你们 (刘开伟)
我的家境不好, 父亲因为一场重病不能从事工作便一直在家, 奶奶七十多岁了, 所有的重担便都落在了我的母亲身上, 上班做家务十分操劳。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但是我却会时常跟她发生一些争吵, 主要是她认为我对学习放松了, 而我觉得并不是那样。当时的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劳模被说成懒汉。事后我都会想我是不是真的不够用功。反思自己的的各种行为, 我发现确实如此, 母亲是对的。每次的争吵后我都有感觉是自己错了, 但道歉压在心底无法诉说。
说说我的父亲吧。自从他失去工作在家, 母亲在外上班, 和我相处最多时间的除了奶奶就是他了。因为我任性的脾气, 直接受害者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对我的任性总是默默承受, 他的话总是很少, 但我却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儿子全部的爱。
我在这儿吐露心声, 希望家人永远不会因为我感到难过, 希望我能给他们带去欢乐。我希望自己能对得起家人为我作出的牺牲, 为我付出的一切。就像我奶奶经常对我说的:“一家人为你搬出来, 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你好生读书!”感谢你们, 我是家中独子, 全家人为我做出的一切, 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呢?
(3) 课堂体验———互送“感恩卡”
常怀感恩, 体验人间温情。在生活中对给予你帮助、关心、鼓励、甚至提出善意批评的人, 给予真诚的感谢。
3. 课后行动———“我行动”
用实际行动来感恩, 用同样善良的心去感谢关心我们、关爱我们的人, 以体验感恩的快乐。
4. 活动评价
(1) 学生、老师、家长评语
体验活动、反思分享后, 先由小组长给大家写活动评语, 再由老师给学生写评语。这些评语均记录在体验手册上, 最后反馈给家长, 家长也将评语写在体验手册上。
老师写给学生 (李佳) 的评语:
从你降临到这个世界上, 每一步的成长, 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老师的教诲, 朋友的关心, 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国家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 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 也是人之常情。
在感恩体验活动中, 你真能干, 能为父母做满满一桌饭菜, 相信爸妈吃到了一顿他们一生来最香最美的饭菜, 相信你一定体会到了父母养育的辛劳, 今后你也会在父母疲惫的时候为他们倒杯水, 做餐饭, 你也会为此而感到快乐。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就会拥有快乐, 拥有幸福, 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家长写给学生 (李佳) 的评语:
佳佳!你做的饭菜真香, 看到你有模有样地做着菜, 我和爸爸都说我们的女儿真了不起, 将来一定有出息。看着滚烫的油溅到你手上, 我们怪心疼的, 真想替你做了算了, 可是, 我们不能那样做。等你用完油锅, 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佳佳!爸妈发现你长大了, 请原谅我们总把你当小孩子, 对你管得过多, 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佳佳!你不再是一个爱撒娇的小女孩了, 现在已经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独立的大女生了。今后, 只要你觉得有意义的事, 我们一定支持你!
爱你的爸妈
(2) 评选感恩之星
由学生申报, 或由教师推荐, 利用班会时间介绍自己的活动过程和体会。申报班级“感恩之星”的学生必须符合评比条件的3条及以上, 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由教师学生投票选举, 每班评出班级“感恩之星”, 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校级“感恩之星”的评选。学校将对申报的个人进行审查核实, 最后确定评选结果, 再将评选结果记录在学生的体验手册上。
三、回顾与思考
1. 体验无处不在, 让德育生活化
有的人总为“没有”时间开展德育活动而苦恼, 其实如果真正做到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时间是非常充裕的。道德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 就必须关注人的生活, 把德育生活化。
德育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从学生主体出发, 根据学生的需要, 设计贴近生活、亲近学生的体验活动, 用“身边的德育”教育学生。在活动中, 学生以他人的身份和视角去体验, 强调的是教育中的角色模拟和换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中的不同事件, 使他们能够认同和遵守社会角色的基本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高尚的情操。
朱小蔓教授有一个比喻非常恰当, 她认为德育是“盐”, 人不吃盐不行, 但也不能单独吃盐, 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 是看不见盐本身的, 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 通过食物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工作很难避开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而独立开展, 它必须和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正如人虽然需要盐分, 但不能直接吃盐而只能从食物中获取一样。所以说, 德育是无声的, 德育是融入到生活中的。
2. 反思与分享,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那种试图通过灌输和管教, 迫使学生“规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 也必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 表现为强烈地希望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等。正是这些内驱力, 才使学生个性的调节和道德的发展成为可能。可见, 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 将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 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 并进行适度的调控。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 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在一系列感恩体验活动中, 学生们通过“做感恩的事、写感恩的文、说感恩的话”等多种亲身体验形式, 去反思, 去感悟。分享体验感悟本身也是学生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它诱发了生命感动, 同时也促进了行动上的感恩回报。聆听别人感悟的学生也得到了一种间接体验, 同时也会收获感动。见贤思齐, 同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 适时评价, 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 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体验式道德教育活动的同时, 同样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式。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 我们不仅要重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活动的表现进行的评价, 也应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发挥其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比如我们制作了各类活动的体验手册, 让学生记录活动后的感想、体会等, 为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强化情感体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适时的评价会产生深远的意义。从一次一次自我、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和激励中, 学生也在不断地增加他们内心的力量。学生发现他可以为爸妈做满满一桌饭菜, 他能给日夜操劳的老师写封感谢信, 他能做些事给有困难的同学带来帮助和安慰, 他能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并回报别人。所有这些都会存储在他的内心, 没有人能夺去。所有这些经历, 都可以在今后受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 给他安慰和鼓励, 也都会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四、结语
综合我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和体验道德教育的理念, 我们确立开展“感恩”主题体验活动。主题体验活动从体验、反思与评价、再行动这三个环节进行实施,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做人要“常怀感恩之情, 常为感恩之行”的亲身体验, 使学生认识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学生将这一思想道德规范通过体验内化为健康的人格品质, 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升华为自我的道德准则。在实施体验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事、做感恩之人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提出了“三贴近”与“三注重”的要求,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实:“学生的高尚品德不是靠说教灌输出来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养成的,道德体验是关键。”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有所欠缺,但好动、好玩、好参与、好表现,如果德育课教学只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与道理说教上,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近年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尝试了“活动体验式”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活动体验式”课型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并审视自己的活动实践,积累正确的经验,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学生必须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进行直接感受,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学生总是以亲历、想象和移情将自己融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心灵去感受、领悟和反思,这体现了一种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关于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二、“活动体验式”课型的教学实施
鉴于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含义与特点,我们在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以来,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与研究。按照“前置预习,先做后学——创设情景,兴趣导入——汇报对比,合作学习——反思自省,体悟内化——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等环节开展教学,通过两年多的实施,我们发现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现有方法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始终置于核心地位,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前置预习,先做后学。
利用活动指导法,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比如,笔者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求学生提前分组做一份调查——在校中职生集体观念状况调查。具体做法是:全班36人分为六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好方案,选择好研究对象并做调查分析,调查内容是本校文明班评比的项目和能反映集体观念的内容。各小组以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法展开调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对结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建议,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并谈感悟。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地去完成预习内容,提前理解所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音像或者相关的影视作品、故事、诗歌和小品等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相应的直觉情感。笔者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让各小组学生折一根筷子和折十双筷子并让他们谈感受来导入新课,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个人与集体力量的不同,从而感悟“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的道理。这一活动虽然很简单,但是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所以他们印象深刻,而且能体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也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三)汇报对比,合作学习。
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源,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笔者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根据先做后学的活动策略,各小组要汇报前置预习所做的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和交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分工合作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调查所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文明班集体的获得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有分工有合作,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髓。这一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和谐、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平等地交流各自的见解,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对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领悟之后大胆质疑,勇于求异。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对其他人的领悟发表不同见解,从他人的言论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观点,在互动、合作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认知、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四)反思自省、体悟内化。
反思自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了解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二是回顾、反思亲身经历的整个过程,思考自身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体会与感悟,发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
笔者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内化:第一个活动是各组派代表谈感悟和收获,以取长补短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出实际可行的提高本班集体观念的方法和措施。这一环节通过适当启发,学生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与他人分享,看到了各自的长处也了解了不足,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行为。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活动环节是“个人自省,发现问题”,各组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写下“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我曾经 ;我现在感到 ;我将来会 。”写好后以不记名的形式交给各小组长做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达到自省内化的目的,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活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体验,能促使学生将积极的价值观内化,以至实现人格的发展。笔者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这一活动环节首先是教师点题,重申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是小组填写评价表,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之间更加努力、团结、向上。课堂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集体主义精神的歌曲、谚语、成语和名言等,各组出一份手抄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在收集资料和合作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再次感悟集体观念。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学生真正受到了“知与行”合一的教育,深刻体会到集体观念对于班级和个人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健康的竞争意识。
三 、“活动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有活动,有形式,无体验。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应避免出现有活动无体验,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不能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应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参与度及过程有认真的设计和指导。
(2)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适用性。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情景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宜运用此教学方法。
(3)活动中应避免放任自流的状态。中职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控性较差,如果控制不当,则难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创设活动,引发学生体验后,决不能袖手旁观或无所事事,而应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使师生、生生间的体验和感悟充满交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总而言之,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求真意识、向善态度和爱美倾向得到沉淀。没有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自身的感悟和内化,就不会获得真知,不会有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品德的升华。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寻求知识的“协作者”,并与学生共同体验、共同享受求知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德育课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林思宁. 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钟启泉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刘惊铎. 道德体验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美)D·A库伯. 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子课题实施方案
近城小学
杨佳祥 李晓兰
普雪梅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习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它既是对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心理活动的综合训 练。因此,写作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谈 “文”色变,无话可写。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写文章便面露难色,甚至愁眉苦脸,面对题目,抓耳 挠腮,很久写不出一句话。第二,选材局限,话题俗套。不少学生选材思路狭隘、材料陈旧、立意平淡。学生的作文内容屡屡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说假话,写假事;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教学进度为写作文而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缺乏真切的体验。在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学校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带领学生体验生活几乎为零。即使安排了课外活动,也往往跳不出学科的框架。小学作文教学迫切需要改变当前脱离学生生活、学习与活动,缺乏亲历亲为或情境体验,单纯“为完成学习内容”而进行的作文教学现状。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验”是指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从心理学角度说,“体验”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 感悟来理解客体(外界事物)所得到的心灵反应。体验式 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创设具体、特定的情境,引领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体验 等活动,从中获得写作内容的启示、写作方法的掌握、写 作动机的激发,以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策略本身具有 以下三种含义: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根据形势发展 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为了得到好的效果而讲究 斗争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应用于具体课堂教学中,可以 理解为: 在特定情境下,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 式方法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 作 文教学 “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 感”。因此,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有利于我们从具体指 导策略上纠正以往 “重知轻能、重法轻情”的偏颇,让作文训练回归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表达对社会、人生、自我的感悟与体验,提升作文能力水平,实现作文 训练过程与主体生命历程的和谐统一,交融共生。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主要是命题作文,一方面,许多老师认为作文课就是布置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写就行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缺乏写作热情,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大弱项,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学生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作文教学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命一个题目,讲一通写作方法,提几点写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且不说所命题目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是否有话可说,单说命题作文是否符合儿童的写作心理过程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就是说,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反映在人脑中,产生了思想情感或某种看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看法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章。可见,人们写文章,首先是胸中有了“积蓄”,不吐不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和动机,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感人。把作文教学简化为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写的过程,这是对作文教学的歪曲,也是造成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
随着课程改革地推进,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已有好几年的研究历史了,并取得了许多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面比较广泛,不易深入。另外,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在“体验式作文教学”这一范围的作文教学研究涉猎不多,即使有,也是在作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对于相应的“有效策略”及“模式”研究是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体验的基础上,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体验性作文教学”这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情作文”的研究目标。
四、理论依据
1、“体验”即“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生活(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认识,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教育与亲身体验结合起来,在亲身体验中教育,在教育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习作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
五、研究目标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控制和评价。
2、通过研究提高课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努力探索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优化、体系开放的作文教学结构,形成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样式及其策略。
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作文学习动机,发展个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收集、分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把握课题研究的实质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2)实践经验总结法。根据不断开展的实践活动、实践作文教学进行分析综合,然后上升成规律认识,为今后继续开展趣味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强调教师、学生的参与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研究,以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挖掘趣味作文素材,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7年9月:
1、搜集资料,了解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已有的情况),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
2、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2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计划。
前期调查: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教师课堂评价”前期调查和数据分析。
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9年5月,探索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优化策略。根据制定的教师评价语言研究的实施计划,进行实证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第四阶段:2019年6月——2019年7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教师评价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预期成果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和课堂研究实录,教学反思集和科研论文。
2、通过研究提高课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努力探索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优化、体系开放的作文教学结构,形成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样式及其策略。
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作文学习动机,发展个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生物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生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生物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让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自主体验以及探索,才能够有效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1]。因此,要重视生物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以便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实施生物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生物知识,且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长此以往,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改进当前的生物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是改善生物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体验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作为依据,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或实际情境,让学生可以真实体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体验式教学法能够使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
二、高中生物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情境,以提升感悟能力
还原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式教学法,还原情境具体指对生物知识进行还原,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以及感悟高中生物知识。例如,在人教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材料,即两盆相同的植物,将其中的一盆放置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处,另一盆则接受阳光照射。教师要先解释光合作用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绿色植物才能正常释放氧气,否则只能释放二氧化碳。解释完理论之后,便可以展示准备好的植物;随后在放置两盆植物的密闭容器中放入燃烧的火柴,火柴被置入后,学生会发现其中的一根火柴燃烧更旺,而另一根则是立即熄灭。由于高中生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快就能明白光合作用的原理。这时,生物教师可将植物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的原因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这一知识点。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对情境进行还原,能够使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感悟与接受,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改善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是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及生活经验快速理解生物知识[3]。例如,在教学“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长跑运动的相关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参加长跑运动后的特殊感受(浑身没劲、肌肉酸痛、大口呼吸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应及时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告知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酸痛以及喘气等特殊感受,及告知学生感觉浑身没劲以及肌肉酸痛的原因是:有氧运动无法提供充足能量,需要进行无氧运动才能补充细胞能量;在进行无氧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就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出现会导致肌肉酸痛。运动之后需要大口呼吸的原因是:身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需要大量氧气,只有通过大口呼吸才能够获得所需氧气。这样,学生结合情境回忆自身经历,并在教师点拨下,准确地理解与掌握了生物知识,并从中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
3.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是进行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根据高中生物教学需要设定角色,并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识以及增强生物学习兴趣。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只需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以及场景设计参考意见,并点评角色扮演效果即可[4]。例如,在教学“氨基酸”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氨基酸的角色,随后进行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课堂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积极推广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各位乘客,由于机械故障,我们的飞机将在十分钟以后坠落,请大家抓紧时间将自己想要说的话留下来!”舒缓的音乐突然变了调,空姐的声音也急促起来。“我们的空乘人员为大家准备了笔和纸,请大家给父母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这一幕,没有真实的发生在客机上,却出现在了泸州七中的主题班会课上。这是七中的一位班主任老师设计的一堂“体验式”德育课堂的实录。
静穆的教室一下子骚动起来,“怎么会这样呢?”,“我怎么办呢?”在沙沙沙的写字声中,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学生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或者泪流满面,也有几个孩子没有进入现场的氛围,好像看热闹似的看着抽泣的同学。
“各位乘客,还有三分钟飞机就要坠落了!请你在遗书的背面为你的爸爸妈妈招聘儿女,条件自定,请大家抓紧,时间不等人了”,这个话语一出,班级里的学生全部都安静下来了,刚刚看热闹的几个同学也开始了奋笔疾书。教室里的抽泣声更大了!
随着空乘人员将每一个人的“遗书”收回来,准备装好存留的任务一完成,主持人宣布“各位乘客,我们的飞机经过紧急抢修,现在已经排除了故障,三十分钟以后,将顺利降落于XX国际机场”。
活动继续开展,学生们开始了交流分享环节的活动。“亲爱的爸爸妈妈,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我做了那么多的错事,可是你们从来都没有嫌弃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我„„”参与交流的学生泣不成声,现场很多同学也痛哭流涕。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原来确实做过很多错事,请你们原谅。在今天这封特殊的信里面,因为时间紧迫,我只想告诉你们,我爱你们!”一位平时特别张狂的同学,哭泣着大声的喊出了他对父母的爱与担忧。
“我与父亲相依为命四年多了,他平时确实太忙——”,一位同学痛哭失声,后来得知,他是一位位警察的孩子,这是一个离异家庭,他的感触与其他同学更会大不一样。等待他平静一些以后,继续叙述对父亲的爱与依恋。现场的老师们无不动容,纷纷拿出纸巾擦拭自己红红的眼睛。“爸爸,我以前真的太不懂事了!以后,我会改变的,请您放心„„”哽咽的孩子泣不成声。
在感天动地的氛围中,学生的交流活动告一段落。一堂班会课结束后,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了许多的思索:平时空洞的说教,让我们的学生平时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多与父母交流沟通,又有多少孩子做好这个工作了呢?可是,今天的活动过程中,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了,不是正好吗?从今以后,能不能就多出几个孝顺的孩子,多出几个善解人意的人呢?
这就是“体验式”德育。泸州七中正在全面推行,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是指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或游戏,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个人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胆识、情绪管理、自理能力、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它往往局限在照搬教材、空洞说教和形式化的活动方面,缺乏创造性和真情实感;它还常把德育量化为指标作为考核学生品德的武器,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德育,形成了传授道德知识为主格局,却忽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缺乏学生亲身体验的德育是苍白的,是低效的,它不仅不能触及学生的“道德灵魂”,反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陷入“假大空”的说教境地,很难达到德育目标。而“体验式”德育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泸州七中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探索和不懈努力,全校老师坚持探索“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初中学生参与的活动主题,掌握了各学月在学生中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教育契机。尤其是在“各学月活动主题的设计,系列活动的开展,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深切的感受到让学生参与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好处。
泸州七中“体验式”德育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学校坚持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首先是重点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让七中的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落实班级管理的重心,营造文化浓郁、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为“多元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最大价值”打下基础;第三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力求引导班主任老师们关注异常,关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学生等,对典型学生要进行特殊关爱和个别追踪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体验式德育活动”开展各项教育引导活动,不忘记关爱所有学生的初衷。
2、学校通过三种途径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
第一、以班级为单位的体验式德育活动——体验式德育主题班会、体验式学科教学课、体验式主题家长会等;
第二、以学校为单位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学校的体验式德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七色光艺术节”系列活动和文艺汇演、“五月的花海德育节”系列活动的全员参与、各班级参与的运动会、学生的社团活动等; 第三、以社会为单位的体验式德育活动——体验式德育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活动、正确用字的调查研究、清明节为烈士扫墓、与驻泸部队联谊活动等。
3、积极发动学生参与“体验式德育活动”主题的设计和体验;积极调动班主任老师参与“体验式德育活动”的热情,设计适合班情和班级学情的主题班会活动;改变过去的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授课方式,将家长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加强家校联系、让孩子们与师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顺畅,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健康成长的“大后方”——温馨和谐的家庭港湾。
二、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办学再上新的台阶。
1.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学会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能主动应对挫折、冲突、压力、紧张、丧失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并通过自我探索、认清自身内在的潜力和特长,确立合适的志向目标,使学生个体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2.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变化: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各个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工作更为有序,使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心育能力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构建和谐幸福的校园,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更良好的氛围。
3.构建初中学生“体验式德育活动”实施的平台:在“学校大型体验式德育活动开展、班级体验式德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孩子们体验活动过程的愉悦,获得成长经验,享受活动乐趣,拓宽知识面,得到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双丰收。
三、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大型集体活动的固化,形成蓬勃发展、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
(一)、两“节”活动,乐在七中:学校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工作开展的重点活动,秋期是以“七色光艺术节”为依托,春期则以“五月的花海德育节”为基础,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七色绚丽之光,辉耀七中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二)、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师生的愉悦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三)、感恩情怀,伴我成长:培养全校师生的感恩情怀,关注环保问题,教育引导师生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四)、书香相伴,滋养人生起点: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沉浸书海,与伟人哲人们相伴,得到有益的教育引导。
四、班级“体验式德育活动”顺利开展,建设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乐园。
班级是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主阵地,各班级根据学校的活动主题设计适合班情学情的活动主题,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各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动、广播站、文学社”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得到全面的锻炼。全新的体验式家长会活动的开展,加强家校沟通,为班级优良班风的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最终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以致用”这十二字方针。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奉献的乐趣;在参观驻泸部队官兵的营房、观看官兵们整齐划一的队列操练以后,学生体验到了“纪律”的内涵;在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调查“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在了解社会用字的习惯活动之时,孩子们明确了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在积极参加泸州七中“好公民、好孩子、好学生”活动评选过程中,孩子们到社区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实事,享受助人为乐的滋味;在为家长做一件实事的活动中,很多孩子学着为家长洗脚、做饭菜、扫地整理家庭卫生,感受到了家长的艰辛和不易。
„„
体验德育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它不仅仅一般的设岗位、创环境、演角色,它是活的教育,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成长,内化品格。
德育原本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真善美,感悟生活的美好,珍惜宝贵的生命机会。更是为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的能力、感恩情怀、善良正直的情感等。我们探索“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施模式,竭力寻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德育与学生心灵无缝对接;让德育富有魅力和效力。”为了学生的后续发展,为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泸州七中,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在奋斗!
在学校里, 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形式非常多, 班会作为其中主要的学生集体活动形式之一,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班会作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 各个学校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体验式班会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式和途径, 在借鉴体验式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本土文化及教育对象的特点, 为探索如何有效地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体验式班会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以活动、情境等为中介, 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受、联想、体悟, 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为纽带, 通过行为、心理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达到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升华情感的目的, 并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受教育的外显行为, 以实现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 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角色、学习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看,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
体验式班会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融合了传统班会的特点及学科教学的特点, 具有独特的目的, 主要在于使学生完成思想转变和素质提升。它使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呈现、体验、转换、整合, 以达到由现实体验当下情境, 由当下情境回归现实体验, 在体验式的互动中达到教育目的。
体验式班会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共同交流, 主要强调在做中学, 更注重即时感受, 通过分享个人体验和感悟, 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这种先行后知的班会就叫做体验式班会。要坚持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强调“以学生为本”。体验教育要强调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自议体验体会, 做真正意义上教育教学的主人。
体验式班会的特点
与传统的班会课相比, 体验式班会从理论基础、方法途径、结果实现等方面展现出了许多优势, 而这些优势也是体验式班会得以在学生中有效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保证。体验式班会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状况, 能有效地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目标。
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 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理论指导科学性体验式班会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 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传统的班会课堂上, 思想灌输的教育倾向较为严重, 对学生的要求性强, 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均已成年, 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已经有较高水平。此外, 在信息高度膨胀的当今社会,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 教师能获取的知识资讯, 学生基本也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随着时代的进步, 要求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以探讨的口吻开展班会活动, 并且要承认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应允许多元观念存在, 允许一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在班会目的之外, 不认同教师和多数人的观点。
班会过程技术化, 注重经历体验的过程, 活动推进技术性在传统的班会中, 往往会制定很明确的班会目的, 表现在班会组织开展过程中会体现出很强的导向性, 甚至于是一定程度上的勉强, 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目的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感和抵触, 或者消极配合。此外, 传统班会的形式固化单一, 基本上是教师宣导, 学生听讲, 偶尔加一些互动。体验式班会在进行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当下体验。在设计体验式班会时, 教师需要通过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 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 设置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情境呈现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以个体、小组和集体等三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这些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带到体验情境中, 从而使教师观察到教育对象的自然状态,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班会过程的情境化, 可以活跃班级气氛, 通过活动的技术化, 使学生的内心活动得到全景式的呈现, 将学生的内心活动外化、物化、具体化, 学生对自己的包装会减少, 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增加真实性, 而真实性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师生共同参与, 目标实现在“不知不觉”中, 结果实现人文性在传统的班会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班会效果的优劣和结果的实现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 供教师“雕琢”。体验式班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班会目标的“执著”,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内心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学生分成个人、小组、班级三个层面, 而三个层面均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对实现班会目标的推动力。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细心观察、冷静思考, 从旁进行点拨, 促进学生的反思。
在技工院校开展体验式班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 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清晰。与普通教育相比较,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价值认同、能力结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技工院校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心理、行为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实行符合自身规定性的、有效的德育管理。
目前,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中技 (中专) 、高技 (专科) 、高职 (专科) 、技师 (本科) 等层次, 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为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
技校生在理论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 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纪律意识弱, 做事缺乏耐心、恒心。除此之外, 他们朝气蓬勃, 个性突出, 勇于表现自己, 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 技工院校学生表现更为个性化、更为独立, 能感觉到知识的重要, 渴求以知识改变命运。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是全日制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高技、技师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7%以上, 这部分学生年龄多在17~21岁之间, 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 生理上趋于成熟或业已成熟, 心理上要求独立, 个体意识较为强烈, 有较强的自由民主要求, 但受限于社会经验和知识, 自身还不能真正独立起来, 面临各种心理冲突, 容易产生各种困扰和思想混乱。因此, 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课堂教育教学, 在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同时, 教师还要承担陪伴、引领的责任。
体验式班会要求调动起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与此同时, 德育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班会氛围, 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到班会活动中, 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回应与引导。因此, 体验式班会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和途径, 结合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在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中, 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也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验式班会的实践探索
2013年, 笔者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的1个技师班、4个高技班中, 开展了五个主题共12次体验式班会。
下厂实习班级离校前教育———“整装前行”每年6月份是职校生下厂实习、校园生活暂时中断的季节, 他们将赴实习单位开始全新的实习生活。这段时期, 学生将告别熟悉的校园生活, 走上陌生的实习岗位, 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彷徨、茫然、不舍、无奈等情绪。此时, 他们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 也更需要有各种力量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召开下厂实习前的班会, 通过一定的仪式和环节, 可以唤起学生的珍惜与感激之情, 产生心理正能量, 勇于挑战新的实习生活。
新生进校后的爱校教育———“原来你也在这里”每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后, 难免会有诸多不适应, 学生从高中过渡到职校, 从学习形式和生活环境上, 都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本次班会旨在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 培养互相之间的熟悉度, 提升心理舒适度, 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 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 拉近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形成集体意识, 初步产生凝聚力。
学生进校一个月后的班级团队建设———“我爱我班”学生在校读书, 班级和在班级里形成的小团体, 是陪伴自己最重要的人际圈, 经过上一阶段的爱校教育, 学生基本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之后, 通过这次体验式班会, 可以帮助学生将认同感细化, 具体到班级及班级里的某些人, 使心容易安定在当前环境中。让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 把班级分成合作团队, 形成小组, 团队的细化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现实感。
学生进校两个月后的感恩教育———“妈妈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孝经》中提出:“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感恩教育特别是对父母的感恩, 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初始。学生入校后的前两次体验式班会, 都是针对当下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做的“此时此地”的班会体验。在这个前提下, 通过感恩教育, 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整合内心情感, 与父母建立良好的联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学生进校三个月后的同伴教育———“你我同行, 相知相惜”同伴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互相之间的影响和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学生在校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在经过三个月的共同相处后, 同学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通过这次体验式班会, 可以宣传班级内好的人和事, 形成班级正面的舆论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行。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互相学习, 对个体的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评选班级优秀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会进行反思、交流, 激发个体、小组和班级的动力, 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以上五个主题的体验式班会, 第一个主题的离校前班会是单独召开的, 后面四个主题的体验式班会是层层递进的, 形成一个学期系列的体验式班会。实践证明, 体验式班会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形式, 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 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值得推广开展。
体验式教学在技工院校应用的前景展望
除了体验式班会外, 笔者还召开过3次体验式班干部会, 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团干部的培养, 均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除了开展班会课以外,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途径, 体验式教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德育领域, 可以应用在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养等方面;在常规教学领域, 教师可以学习体验式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传输式”教学, 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 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日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验式教学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3.
[2]郭佳, 李光霞.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关键词:德育课;体验教学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指向诸如高考在内的选拔评价式的教学成果,而是注重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体现为职业素养养成发展服务的引导式的教学目的。
但是,综观当前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相当多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说教”,即直接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长期的实践及数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容易走向德育教育目的的反面。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教师的说教自然不会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则不会获得正确的评价标准。新加坡教育部品德教育顾问巴尔赫切博士说:“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要改变人的思想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和重建他的是非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意识的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当前“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动学生的情智去感知、参与、体验、领悟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并非从根本上反对知识论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是一种扬弃与超越,寻求一种新的“视界融合”。它更加突出道德教育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它不仅注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诱导和激发,以及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道德觉悟能力和道德境界,实现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正如胡绳在《想和做》一书指出的:“人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可见,要增强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其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实践运用上要突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启发、引导体验。
1.在教学内容上突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启发感悟体验。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它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讲述“职业能力的形成”时,笔者结合很多学生只看到成功人士成功的结果而很少了解其奋斗过程的实际进行教学。笔者先让学生谈他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成龙、李嘉诚等名人的事迹,然后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编辑的视频资料“成功的背后”,把德育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了解盖茨、成龙、李嘉诚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历程的真实情境。学生在这逼真的情境中对职业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情境进行体验,受到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成功的原因何在?我们烹饪和导游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你是否具备?有何差距?如何提高?学生在讨论中思想碰撞,认识到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重平时积累,才会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笔者一般采取引导学生“读书、看报”的方式实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有关的阅读资料、书籍和指定每周的看报、点评时事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彼此间的距离拉近。而把学生自发形成的意识情感与课堂上由教师创设的情景氛围内外结合,以此有效地达到共鸣体验,从而理解领悟德育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突显体验特点上,笔者还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存在的问题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生活实际,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亲心”体验。这样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感到德育课亲切、实际、可信、可行和适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除了从教学内容上创设内容和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外,还注重从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直观感受、角色模拟、动手操作、师生角色置换以及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尽可能把德育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而进行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过程,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从而使教和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共同发展。笔者在近年的实践中,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体验式方法。
第一,直观感受型。教师从教学的内容、特点出发,设置能激起学生内心感情冲动,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可以借助直观的音像、诗歌、小品等形式。操作步骤一般为:选择材料→呈现材料→设疑→讨论→感悟。
第二,角色模拟型。在教师的指引与伙伴合作的帮助下,通过活动获取丰富的情感和道理。这种类型常用于模拟的招聘、法庭审判等课例教学中。操作步骤一般为:收集、整理背景材料→设计情境→分配角色→明确任务→活动体验→讨论反思。
第三,动手操作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中学”,让知识与学生的动手操作交织在一起。这种类型常用于图表、课件制作和收集资料中。操作步骤一般为:提供操作内容→操作体验→总结操作方法→成果展示→交流感悟。
第四,师生置换型。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针对某一符合学生兴趣、技能水平的内容,在与同组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后,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由学生讲课。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验一下讲演、互动的滋味,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与理解。这种类型多用于符合学生某一兴趣和技能水平的内容。操作步骤一般为:确定教学内容→选拔老师→讨论确定教学方案→讲课→总结。
第五,社会调查型。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参与广泛的社会调查,学生从调查中感悟,并亲临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占有第一手资料,去认识周围的对象,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亲身经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地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能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地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步骤一般为:制定调查计划→问卷、走访调查→召开分析讨论会→总结、展示成果。
三、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效应普遍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该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最大化。然而,运用该模式,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因为不同学生的社会阅历有很大的差异,情感生活体验各有千秋。教师应鼓励学生把个性的体验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要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在体验性目标设计上关心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并在活动内容选择上,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愉快、成功感以及理智感等;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尊、公平和公正。因此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 注意学生全方位全员参与。
学生个体全方位参与,是指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充分、恰当地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用脑子思考,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说话,用双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全员参与,集体合作与交流,集体的“活动与实践”“考察与探索”以及“经历与体验”。
3. 注意体验与课本知识相互协调。
从教材角度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的经验,个人的兴趣、爱好、愉快、成就感应为学生个体文化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学生生活在他所未知的世界万物之中,无法事事直接去体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体验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要把学生直接经验的改造,间接经验的整合转化为学习的素材,内化和升华为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注意体验与社会资源相结合。
体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的熔炉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在体验中促使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可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文物馆等,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优良的品质和存在的问题,体验正反两方面,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育健康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注意体验活动时间的适度有效。
每一个体验活动的基本环节为情境材料的呈现—问题的提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的点拨提炼等,要顺利完成决非易事,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时间,要么是预设的活动环节未能完成,要么是活动操作频率过快,活动不充分,活动高潮未能有效体现,所以,从教学实践来看,一节课的活动环节一般在1~3个为宜,这样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相应的课堂时间,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活动并发表意见,真正让学生获得体验,促进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四、结语
中国有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人生经历而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所以,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尝试是广大德育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是贯彻有效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更是时代的呼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能够把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它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帮助,更符合教育的本意与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广州市旅游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
[2]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石鸥.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4]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旭远等.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吴小章
【摘要】:当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还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模式”中,喜欢以“活动”的方式跟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最大缺陷却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最终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失败。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的德育活动——“体验式教育” 值得让人深思。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 高耗低效 基本条件 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变化,出现了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但学校的德育工作却显得滞后,不与时代合拍,德育工作还定位在“高、大、空”上,学校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造成德育机器高效低能,甚至无能。如何抓住机遇,深化德育改革,提高德育效能以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
学校思想道德体验式教育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是把外求和内求有机结合的德育形态。其重视外部自然界和人际之间道德信息的传递,追求体验者内外全面的感悟;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追求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需要的和谐;其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现了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内在性。通过创设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触发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切身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效能。
一、造成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景下的表现迥异,表现出知行不
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普遍缺乏自觉纪律、缺乏自我负责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现象。造成德育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内外两方面:
(1)内因:随着社会经济全面深入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个性心理品德上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克服自己欲望自制力,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无法自我消除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使传统型的德育模式无力解决,迫切需要新型的德育途径加以引导和调节。
(2)外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德育整体工程”,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而欠务实,形式枯燥单调,对学生未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评优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情感性;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中的消极因素无情地冲击着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育之堤。而现代社会各种通讯技术与交际媒介已成为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来源,导致了学校德育工作难度的加大。
因此,充分发挥教育整体的效能,变单渠道的封闭式教育为多渠道的开放式教育,发挥学校在多渠道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育一致性的良好氛围,是学生思想道德、道德行为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体验式教育模式”正是适应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心理体验,且上个世纪50年代,布鲁纳发现的认知结构理论已为体验式教育找到了心理学的依据。
二、体验式教育模式开展的基本条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验过程是建立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必须依赖外界的刺激进行个体内心的体悟。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和观念,以致反思、再生产新经验的反复循环的心智活动。
1、活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启发诱导,在于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受教育者自己“进入角色“去感悟、去体会,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把学生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和责任主体对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让我们把丰富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德育的教育视野,让学生亲身接触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领悟人生。如从活动空间看,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等;从活动内容看,有学习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科技活动、社交活动、家务活动、旅游活动等。
2、情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广义上讲,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体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学校教育还必须向现实生活领域不断扩张,引导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3、体悟:体悟能力作为体验的内部条件,需要依靠实践活动和具体的情境等外在条件的激发,并在此过程中得到训练,逐步形成学生内在的素质,成为有效进行道德体验的一个支点。体悟,作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是一种由教育对象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完全没有机会“说教”、“灌输”或“包办代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使其在教育教程中产生以“我“为中心的自主意识,从而奠定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三、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会生存》一书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因此,德育必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学校思想道德体验教育的核心是走进生活世界,实现体验、内化和外化的道德培养过程,所侧重培养的是生活中最基础的道德认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
1、捕捉道德表现,进行随机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具有定向作用,不断积累的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要多积累体验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强化。生物课上,教师要求观察蚯蚓的特征,一位同学用嘴品尝后告诉老师蚯蚓是咸的。老师说,“在科学面前,我不如你”。一位班主任老师,对新报到的七年级学生需要家长陪同的现象若有所思,第二天便作了题为“不要为父亲弯腰”的演讲,在她充满激情的演讲中不少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还有同学流下了泪,大家相约“在漫漫的人生历程中,要给父亲捶背,不要让父亲弯腰”。根据学生的日常道德表现随机教学,及时强化,会使良好道德行为者备受鼓舞,使有不良道德行为者及时醒悟。
2、营造德育氛围,进行渗透教育
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曾在分析家庭满足学生道德教育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应参照家庭模式进行教育。这种做法不现实却并非毫无道理;“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故事启发我们去寻求社会、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情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喜爱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道德生活体验,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在心灵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
(1)走进学习生活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道德体验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把为教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如把当“一天班主任”、“一日班长”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项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体验分歧和争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合作态度和竞争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中体验优良文化和传统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案例:我在班级中组织了“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其中在《我的一家人》教学活动中,通过亲子共同参加健康的活动,使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欢乐和幸福,学会尊敬、关心父母; 让孩子和父母更多地接触,更好地沟通,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本次活动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①“向你介绍我的家”: 展示“全家福”,旨在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找到“全家福”。把反映生活中家庭温暖的点滴资料收集起来,通过自编自唱歌曲、讲故事、演小品、群组舞蹈、照片集锦版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共同体验家人的关爱,从中更进一步领悟了感性知识、本领和做人的道理;
② “讲讲家中的趣事”:让学生自己把感受到的快乐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家长们听得笑眯眯的,还不时帮自己的孩子补充完整;
③ “亲子活动”环节中安排了游戏一:“爸爸妈妈的小秘密”; 游戏二:“抱气球比赛 ”,游戏气氛非常热烈。通过游戏使学生体验到游戏时的感受,感悟到要与父母多沟通,更能享受家的幸福,游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体验,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流露真我,轻松地体验到某种道德认识。
④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活动:“假如我来做父母”,让学生演一演:如果孩子努力学着做了一件事,作为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会对孩子说什么?如果孩子晚上迟迟没回家,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孩子回来后会说什么?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节中得到心灵的交汇,情感的共鸣。
课后感悟: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七年级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但喜欢看,而且乐于表演。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体悟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使台上台下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融于直接体验中。尤其通过转换角色表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那融融的的爱。
反思: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灌输性、接受性学习只会教给学生一些死的规范、条文,把这些所学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是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2)、走进交往生活
当代独生子女多,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多元化的生活世界要求学生具备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此学校体验教育要积极创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另外,我们更要增强活动和交往的探索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
柯尔伯格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一些并非有意的失误,引导他去总结,有利于提高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其次,增强学生对活动与交往的参与性,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方法,陶行知也强调“做即是学,学即是做”。这些提法对我们很有教益。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责、权、利”的完整统一体。
(3)、走进日常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怎样养成生活习惯,是摆在学生面前的新问题。学校思想德育教育应该抓住这一主题,创设情景或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得到真实体验和感悟。
〈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多的体验场所,要引导学生把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根据父母的工作情况跟父母一天的工作劳动量,体验父母的辛苦和紧张,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提倡回报感恩活动,如:每周至少给长辈通一次电话,为父母做一次早餐„„特别是我班一位男生的“寒假生活ABC”中记载了“我为外婆写春联”、“我的自理小天地”、“生活五味瓶”等精彩的照片和主人公的旁白,受到了到会采访记者的一致赞赏。在班上交流的“亲情日记”中,使我亲切地感受到,学生从中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帮困助残,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2〉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案例:学校组织围绕环保为主题的“绿色地球,我的家”的班会活动,分给我们班级的是“超级变变变”这一项目,要求进行环保制作。我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提出制作的一些设想,学生们兴趣盎然,讨论和发言劲头十足。第二天,学生的作品相继展示在大家的面前,我首先用赞赏的语言鼓励爱动脑筋的同学,同时,让合作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逐步明白了任何事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不断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发挥最佳潜能,争取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现实作品。经过大家的努力,一系列的环保作品诞生了:家用电器系列有“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洗衣机”“节能净水器”、“联想电脑”、“洗碗机”、“消毒柜”等;生活用品系列有“鞋架”、“三门大衣橱柜”、“水果盆”、“电脑桌”、“太阳灶”;美化家庭系列有“环保型别墅”、“农家小园”、“避暑山庄”、“摩天高楼群”等,除此之外,还有服装系列、装饰材料系列等,在大队活动表演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反思:教师要善于创造学生参与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将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根据根据自我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生活负责。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从中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3〉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每个人都要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生活。因此,我根据本地具体的社会参与实践,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把体验一天父母的工作岗位如:“销售员”、“装配工”、“售货员”、“送水工”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如:布置的“寒假生活ABC体验大行动”中,学生纷纷以“体验日记”、“DV光盘制作”“群组照片”等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其中有“我当唐鹰小老板”、“今天,我是环卫工人”、“我是车间主任”、“我是楼长”、“我当出色的邮递员”等等。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做一个合格小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4〉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我结合学生所学的自然知识、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探秘、远足、野营、旅游等活动,鼓励他们多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同时,懂得在大自然生存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学会自我保护、互相救助的本领。
体验教育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体验教育是活的教育,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成长。因此,我们只有必须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去构建以“体验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为全新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刻苦铭心,才能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教育目标才能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真正引领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①《构建德育的立交桥》 ——《班主任之友》2001 年 第4期
②《促进学生体验的教育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③《从概念界定看“实践性知识”》——《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4期
【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推荐阅读:
生态体验德育09-18
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06-16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10-29
体验式教学法的改革05-24
体育课中的体验式学习06-10
初中的政治体验式教学浅议论文09-25
户外拓展体验式训练10-13
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10-19
体验式培训心得体会06-13
体验式营销培训总结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