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共8篇)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1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十一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力度解决全县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县环境保护工作。

本计划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实现我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出发,对今后五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把关系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环境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一、指导思想、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融合县县南部山区自然风景保护区、城市人文保护区、乡村田园保护区、沙漠植被保护区四个不同特色的生态功能区域,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营造生态社会,建设赋有县县特色的生态区域,打造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县。

(二)目标

1、总体目标

全县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建设与管理迈上新台阶,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努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具体目标

2011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州指标范围之内;工业废水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做到增产不增污。

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区、湿地保护区和生态县建设与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创建一批环境优美村、镇,生态园林村、镇。

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规划、环境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得到加强,环境科研条件与监测手段明显改善,环境信息实行数字化管理,宣传教育得到强化,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与联合执法能力有较大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1、南部山区生态资源保护主要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加强山区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对有关部门和个人投资建设的土地开发项目和旅游区建设项目,如渭户沟、吾塘沟等,要求投资单位及个人,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设置防火、卫生等设施。在显著位置设置环境保护标语牌,以提高旅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2、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对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要与旅游主体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并加强日常管理。禁止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倾倒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旅游局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停止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森林砍伐,延长一般用材林砍伐周期;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全县湿地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加大湿地占用的恢复治理;加强外来物种防治的执法监督,重点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种植和养植、市场销售等开展检查。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林业局 配合部门:畜牧局

(二)城市人文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1、实施以烟尘粉尘治理和机动车尾气监督管理为重点的“蓝天工程”(1)推进超标排放烟尘、粉尘污染源治理工程。一是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加强总量控制工作,对锅炉采取改造更新等措施,到2011年削减烟尘排放5%。二是加强能源改造,彻底取消原煤散烧,治理改造锅炉40台。控制城区新建燃煤设施。县城环城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各类燃煤工业锅炉,禁止新建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取暖锅炉,新建的燃煤锅炉必须配套高效脱硫、除尘和低氮燃烧技术,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三是加快城区污染企业治理工作,2007年完成庭都油脂公司废气达标治理工程,2008年完成万顺热力公司、庭州热力公司废气达标治理工程。四是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对新建的高硫份、高灰份煤矿,必须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对已建成的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要逐步限期建成配套的洗选设施,到2011年重点煤矿生产企业要基本配套建成煤炭洗选设施。五是严格控制县城范围内所有小型锅炉烟煤的使用。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配合部门:建设局、煤碳局、规划局

(2)推进集中供热、供气工程。一是扩大集中供热范围,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到2011年,县城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二是加快城市燃气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区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配合部门:环保局、规划局、土管局、能源办

(3)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工程。公安交管部门要严把车辆年检关,对机动车审验严格按照车辆尾气排放标准进行检测,不符合或超标的不予审验,并对其限期整改,进行尾气治理。加强车用燃油燃气质量控制。继续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广使用汽车双燃料装置,建设一批加气站,2010年全县双燃料汽车使用率达到80%以上。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公安局 牵头部门:运管站

(4)推进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工程。一是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城区范围内所有施工现场拆迁、修路、建房等工程项目所产生的扬尘污染,施工方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降尘处理。二是对城区内所有清运渣石、沙土、煤炭及垃圾等散装物料的车辆加强监管,采取车辆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护栏,车辆加盖蓬布等措施,防止扩散。三是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加强道路冲洗、清扫、洒水降尘,确保道路干净、整洁。四是控制植物种植扬尘污染。城区园林绿化弃土必须24小时内清运,24小时未完成种植的裸土必须及时覆盖。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5)推进旧城改造工程。一是加大城市拆迁力度,加强餐饮居民生活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居民清洁能源利用率。采取措施降低居民烟煤使用量,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二是取缔“露天烧烤",控制油烟、废气污染。饮食服务业单位、排放油烟的食品加工单位和非经营性单位内部职工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干线附近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配合部门:工商局、环保局、规划局

2、实施以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

(1)推进全县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的保护工程。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和城区水面的保护。2007年,实现在自来水通达的建成区杜绝开采地下水 的行为。扎实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按照国家要求,全面完成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直接排污口的取缔工作,继续推进主城区水质不达标的自备水厂的关闭工作。加强水产养殖的监管力度,全面取缔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水产养殖。完成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推进全县主、次级河流污染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南部山区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严格排查污染源,严禁超标污水排入河道。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水利局

配合部门:建设局、环保局

(2)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做好城区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全部垃圾运至垃圾填埋厂进行处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对东沙河、西沙河等河道沿岸加强管理,清扫排入河道的废弃物,并对沿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全县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推进50张病床以上医院污水的污染整治工作。2007年完成县人民医院污水达标治理工作。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4)维护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平衡。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新污染。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从2007年4月起,提高标准,出台并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不再新增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性项目。不再审批选址在工业园区范围以外的生产性项目。二是逐步完善并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限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以及清洁生产审核。督促新建、扩建、改建工业项目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现有企业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对化工、医药、建材、造纸等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推进全县企业开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四是继续开展“环境友好企业”评选工作。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配合部门:计划委、经贸委、水利局

3、实施以整治娱乐场所和建筑施工噪声为重点的“安静工程”

(1)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把住噪声污染控制关。对现有的娱乐场所和建筑工地进行普查,建立

污染源档案,对不符合要求的,同时进行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到2010年,排放噪声不达标不得生产或营业,各种噪声不能超过功能区噪声标准。

(2)防治交通噪声污染。开展城市道路敏感路段调查,对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的敏感目标实施保护。优化完善主城区城市禁鸣标识设置。

(3)开展噪声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城区机动车违章鸣号整治、营业性娱乐场所噪声污染整治和城市居住小区小型加工企业专项综合整治,继续开展高、中考期间的噪声专项整治。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配合部门:公安局、建设局、文体局

(三)乡村田园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1、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2、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划定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到标准。加快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一是加强水库工程建设,2011年前新建水溪沟、二工河水库;对东二畦、黄水槽子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及山区小塘坝进行除险加固。二是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结合美化、绿化工程,对县城东、西沙河护坡、堤岸进行修建。对其他河道,按照新的水利规范标准,结合中型灌区改造工作,修建渠首等控制性引水工程,对影响河道行洪的障碍物进行清理;对主要河道的险工险段进行防洪设施建设,全县的所有河流完成流域规划。三是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吾塘沟流域、东大龙口河流域、渭户沟流域、新地沟流域、大东沟流域、二工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占全县水土流失部面积的26%以上。

3、防止农作物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灌带来的化学污染和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4、控制规模化畜禽渔养殖业的污染。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

5、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开辟工业利用秸杆新途径。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6、保护小城镇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促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

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

7、重点推进环保模范小城镇建设和对区域生态恢复有明显效应的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开发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村镇重点推进清洁能源、绿化、治污和粪肥、垃圾综合整治工程,创建环保模范村、镇。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各乡镇

配合部门:农业局、环保局、水利局

8、加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现有农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村庄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通过对田、水、林、路、村的综合治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耕地、湿地,严禁在植被脆弱区域的沼泽地,滩涂地等湿地进行开发开垦,加强植被的封育养育。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开垦耕地,已有坡度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在我县行政区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煤炭、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必须在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依法关闭禁采区内的矿山、矿点,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土管局

9、对现有宜林荒山、荒坡、荒滩、戈壁全部进行绿化。县林业局制定规划,在2011年实现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可视范围内的所绿化覆盖率达到100%。

(四)沙漠植被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1、依托草原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大北部荒漠生态资源的保护。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禁牧措施,使草群植被处于自然更新状态,草层高度、草地生产力,牧草品质得到较大提高,草群中各种植被的构成比例趋于合理。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和草地资源的有序利用。

2、控制天然草场载畜量,防止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实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营造基础防风防沙林,保护农田、草场,减少风沙危害。采取封沙育林、育草与营造人工防风防沙相结合的措施,在北沙漠边沿及沙漠地区建立保护带,以遏制沙漠植被的生长受到破坏及土地的沙化。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畜牧局、林业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

三、预期达到的环境指标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513吨;

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2225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099吨; 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00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2800吨,其中危险废物得到安全贮存或处置;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

2、城镇环境保护指标

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5%; 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标;

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65%;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 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0%;

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其中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6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山区天然林及荒漠林100%得到有效保护;

农田防护林、人工草地面积每年递增10%、5%。80%的旅游景区环保设施齐全,环保工作达标。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农业用地的30%以上。

全县30702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围栏建设。

4、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四、组织机构及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成立县生态保护综合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综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副县长同志兼任,办公室成员从成员单位抽调。办公室及成员单位主要职责为:

(一)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的组织落实、督促检查、综合考核、总结表彰及信息联络等有关工作。二是负责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对全县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组织调查、分析,并提出

整改建议,责令相关部门严肃查处。

(二)计划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中、长期及计划时,应坚持可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保工程项目的立项,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国家和本县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设备,或者采用禁止采用的工艺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要及时报请县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其停业、关闭。

合理调整全县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对防治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要实行优惠政策。

(四)财政部门要对征收的排污费和其他与环保有关的费用实行专款专用。要落实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三废”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五)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各级项目审批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严格新、扩、改建设项目环保把关,坚决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对未经环保部门登记审批的建设项目,计划、经贸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凡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审批机关和审批人员的责任。各级工业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对没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

(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资源保护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部门应当对、全县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保护农业环境,推广使用合理农业技术,合理使用土地,防止植被破坏和土壤污染,要监督管理并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地膜对土地的污染。组织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和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组织、指导农业生产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预防和治理。

林业部门要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有计划的限量采伐,采伐后应及时更新抚育。严禁乱采滥伐、毁林开荒。加快南部山区及北部荒漠地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沙漠南侵。

畜牧管理部门要负责保护草地资源,防止过量放牧,已造成草地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应补种牧草恢复植被。

水利部门要统筹规划,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对在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的要进行审查、监督,在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前提下,要注意兼顾下游水环境质量,运用好控制性水利工程,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国土资源部门要对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预防和治理由于地质勘探、采矿、选矿等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六)文化、公安主管部门,要加强城市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并对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的安全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做好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大气的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部门要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登记管理,并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质量监督部门对生产、经营的环保产品实施监督。

(七)科技、教育部门要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先安排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要在大、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素质。

(八)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容量,对城市实施综合整治,对未经环境评估和环保部门审批的重大项目,不得立项。要积极采取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煤气、推广型煤。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要制定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防治管理程序的规定,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加强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和运输车辆的管理,禁止乱堆乱放建筑材料,防治施工噪声和施工扬尘污染。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严禁露天焚烧城市垃圾,减少二次扬尘污染。

(九)各乡镇要认真执行有关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结合本地资源,技术及环境状况,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努力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禁止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禁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冶金、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产品生产向乡镇企业扩散。

四、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今后五年,必须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调动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一)尽快建立适应我县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使之制度化。从决策、计划、实施上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工作“预防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

改建等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决策和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层层建立行之有效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奖惩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列入各级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任期内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起重大决策监督制,重大项目责任追究制。在环境与发展中重大决策实施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与发展决策或重大项目要建立公众听证制度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努力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增加投入,强化监管,发挥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年有所增加。

制定和完善投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环保项目。扩大环保筹资渠道。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完善有利于废物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三)运用激励性政策措施,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采用激励措施,实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与企业、公众的自愿性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规强制、行政管理、市场引导、公众自愿等手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氛围。

建设生态县,引导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改善城镇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动员公众自觉保护环境;建设环保型工厂和工业园区,开展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引导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之路,节能降耗减污,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普及绿色消费观念,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

把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增强他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自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并引导初步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2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 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 危害大, 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 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 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 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 害虫又将肆虐发展, 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2]。同时, 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 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 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 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 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 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 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 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 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 长此以往, 土壤肥力减弱, 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 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 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 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 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 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 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 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 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 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 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 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 土壤质量下降, 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 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 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 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3]。因此,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 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 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 因此, 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 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 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 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 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 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 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 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 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 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4]。

此外, 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 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 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 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参考文献

[1]王环.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1) :94-96.

[2]陶鼎来.农业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 (4) :4-6.

[3]徐东瑞, 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3, 18 (2) :114-117.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西汉屯垦 生态环境

一、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导致日益严重的沙漠化

汉武帝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一直很重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汉书·地理志》记载:“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静逆亡道,家属徙焉。”公元前121年,西汉统一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公元前111年,设置张掖郡、敦煌郡。汉代以前, 河西地区的经济类型以游牧为主, 汉王朝开发河西, 将匈奴等族赶出河西, 徙民屯田, 必然要反复翻动地表土壤, 不仅破坏植被, 恶化生态,而且容易造成就地起沙。河西走廊原来是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天然牧场,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业开发时期就发生在汉代,汉武帝开拓河西,设置郡县,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戍边,使河西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我国西北的富庶之地。但随着绿洲腹地大量开垦,河流的水源大部分都被引入人工农田垦区之中,就必然导致河流下流一些地段的水资源短缺,况且这里正处风沙侵蚀的最前沿,人工开发破坏了地面固沙植被,流沙活动加剧,这些地区就首先出现了沙漠化进程,以致逐渐向荒漠演化。滥砍森林,随意开河挖渠,在生态脆弱的绿洲上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所有这些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森林和植被的破坏,绿洲最后也遭废弃,为沙漠所吞并。所以,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日益恶化,最后导致沙漠化问题突出。“加大了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导致历史时期西北生态状况每况愈下,呈逐渐恶化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西北地区后来出现的大沙漠即肇始于此。”[1]

二、不合理活动对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大

河西走廊,为我国历史上生态环境变迁及其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典型地区,造成历史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其中过度樵采破坏绿洲边缘荒漠植被,导致风沙活动活跃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第一次高潮: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宣帝时,汉匈和好,边境清静,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长达60多年的和平时期,“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2],河套地区的经济开发随之达到高潮。上百万移民迁入后,河套地区农牧经济的优势得到发挥。先是,移民们初到河套缺少种畜,叉担心匈奴抢掠,发展畜牧业确有困难。武帝在元鼎五年(前112年)视察河套时发现这一问题,杀了不修亭徼的北地太守等一批官员,诏“令民得畜牧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3]。西汉国家也在河套发展畜牧业,设立国营牧场一“苑”。由河西汉简等有关史料知,早在汉代大规模开发之初,因用作薪柴、牲畜饲草等,对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伐刈即已开始,并且数量不菲。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移民屯边,遣兵守疆以来,人为因素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变迁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河西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导致战乱频仍,也决定了历朝对河西的开发,重政治军事,轻生态保护。汉朝开发河西,其目的是为了断匈奴右臂,防止蒙古高原的匈奴和青藏高原的羌族联合起来,形成对中原王朝的包围之势,所以派重兵驻扎,为解决千里运粮的难题,大兴屯田,刀耕火种,用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拉开了破坏河西生态环境的序幕。河西土地的利用,农牧交替频繁,导致了荒漠化的发生。河西农牧交替的频繁,是世界上任何地区所未有,土地利用方式的轮番替换,开垦、耕种、弃耕、放牧、沙化、再开垦。当农耕民族统治这块地区时,开垦种田,当游牧民族主宰这块地区时,弃垦放牧。这些开垦的土地,一旦抛弃,由于河西走廊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河湖相松散堆积物,疏松多沙,且地表裸露季节,正值少雨和大风季节,周围又被大面积的荒漠风沙所包围,沙漠化的发生就接踵而至。沙漠化日益严重,烧荒垦田,刀耕火种,大水漫田,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也无助于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过度樵采放牧,固沙植物的减少,导致风沙的流动。大量移民,导致了水源涵养林的破坏和下游沙漠化的发生。沙漠面积的不断扩大则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带则在农牧交错地带,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破坏, 令自然环境步步恶化的必然结果。

三、导致西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西北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了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种种原因,使大面积土地撩荒, 或过度放牧,最终导致本地区沙漠的扩展和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只有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 这些不利的自然因素才会发生作用,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影响尤会强烈,成为本地区沙漠化的开端,并且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继续, 汉族人口退出后, 垦区被放弃, 土地撩荒,这里又成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场所。在地表没有任何植物被覆的条件下,已被翻在地面上的成沙物质随风吹扬, 必然形成流动沙丘。这种生态危机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核心是水资源的短缺,突出地表现为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盐渍化、旱涝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呈现出荒漠化“局部逆转、整体扩大”的总趋势。

我们国家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是多一些保护生态的成功的经验,少意些环境破坏的失败的遗憾!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层对环境保护的认议、决心、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舍饲养羊、封山禁牧、禁止滥采伐等野生固沙植物和加快西部自然保护建设步伐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对遏制西部生态持续恶化,重建西部秀美山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西部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需要几代人乃至更长时间的顽强奋斗。因而,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确实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提高到关系西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现代化实现和国家安全稳定与否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必须坚持开发与生态内在机理相协调的战略,遵循生态伦理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西域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西汉首开西域屯田之功,大开移民戍边之风,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和地区稳定及以后历代中央王朝进行西域屯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战略价值不可低估。汉武帝首次西北开发成效显著, 在当时有限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开发。尤其在河西地区,已达到“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的程度。河西河套“仓廪丰足”、“民庶殷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经唐代再度开发,终于使西北地区达到历史发展最高峰。卓越的成效说明汉武帝开发西北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 且其策略和措施有诸多成功之处。

西汉时期屯田的规模非常之大,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亦缓和了土地问题, 但屯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作用, 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重等等。总的看法是秦汉时代的屯田虽然在一时取得了成效, 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却是得不偿失。汉武帝在总结前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 统筹考虑国家安全、民族关系以及社会问题, 逐步确立起开发西北的战略思路, 组织了首次政府行为的西北开发。其措施体系以军事开辟、徙民屯垦、发展交通、实行双向开放为具体内容, 具有局部开发与全社会发展互相照应, 军事入手, 着眼经济前提下的全方位开发, 经营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诸多特点。此时期的开发为历史上西部开发之肇始, 开创了历代开发西北的基本模式, 初步奠定了西北城镇聚落和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 改善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结构, 给西北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过, 巨额政府开支和大量民力投入也一度产生了削弱国力和增加人民负担的负面影响, 值得我们去深思。

今天开发西部农业, 应注意因地制宜, 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林草、畜牧、粮食各有侧重, 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尽力扭转已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格局。只有这样历史的、系统地考察这一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归因于历史、归罪于先民,这才能真正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时期农业开发中的生态问题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也才能真正地直面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与途径。总结历史上开发、治理和建设西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对于我们西部大开发,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业新.秦汉时期西北开发史鉴[J].北京:光明日报,2003

[2]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76页

[3]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4339页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4

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江西省 > 九江市

【法规名称】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九江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6-08-25 【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九府发〔2006〕25号 【实施日期】2006-08-25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九府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全市及沿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江西省修河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执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原生态追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加强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实施各项生态工程,促进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利用好修河水资源、水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基本解决流域内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源头区域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沿河三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有较大提高,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水环境目标

至201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即源头水达Ⅱ类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标准,其它达到Ⅲ类水标准。至202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源头水力争达到Ⅰ类标准,全流域水量充足,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

(二)林业建设目标

至2010年,三县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65%以上,林业建设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至2020年,修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修河源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修河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流域森林林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水土保持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万亩;至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

(四)矿山生态保护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基本改善,矿山“三废”排放必须稳定控制在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之内,开采回采率提高5%以上,选矿回收率提高3%以上。矿山土地复垦率达5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50%以上。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矿山公园。

至2020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矿产资源科学有序开发,矿山生态环境得

到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的各项农村环境指标必须达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80(公斤/公顷,折纯);

—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85;

—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75。

(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至201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均建设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污水集中处理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修河是鄱阳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属于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河130余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保持修河的优良水质和充足的水量,对于促进修河沿岸各县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饮用水安全以及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修河流域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修河流域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实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凡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和咨询;加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力营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并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生动活泼地宣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措施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沿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机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组成单位如下:

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副组长: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产局、市旅游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修水县人民政府、武宁县人民政府、永修县人民政府。

2、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对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每三年对修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森林资源状况、水土保持状况、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及时掌握全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调整策略和方法环保、发展计划、林业、水利、国土、农业、水产等部门和修河沿线各级政府要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做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三)加强修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

1、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机制,为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九江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实施办法》,沿修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理委员会必须对本辖区出水水质负责。

2、加强和完善沿修河流域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开通12369环保投诉热线电话。至2008年,沿修河三县均具备一定的水质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至2010年,修河沿线各出水段面均建设完成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3、加强修河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2006年,各县均须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申报和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工作。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坚决打击河道无序开采、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

4、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沿修河流域三县和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切实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工业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进园项目的环境管理上,严格把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及人民健康的项目入园。

5、根据国内进程逐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2006年首先开展重点污染源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至2008年逐步完成所有污染源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规划,加强建设项目和老污染源环境管理,坚持以新带老和增产不增污的原则,保证新、扩、改项目全面达标排放。

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对畜禽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对未办环保审批手续的要补办环评手续;未治理的,要监督其限期治理。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机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对水产养殖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和管理,控制水域网箱养殖数量不超过水域面积的2%,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严格监控养殖水域的水质。

7、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管力度,把好新建矿山准入关。凡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与矿山开发相适应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保障和管理措施,必须要有经批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现有在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坚决不予审批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采矿权申请。同时,根据国家和江西省的矿山环境规划及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

(四)加强修河流域林业建设工作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区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修河流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和捕食受保护水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加强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修河流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大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和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监测工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

(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修河流域地方政府应围绕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和全市“3+1”发展战略,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工业等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品牌,确立生态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修水、武宁两县可侧重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永修县可以星火工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工业针对三县现有的一些老污染源,可以结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关停、并、转、迁手段解决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对可以进行治理的企业,建议改进生产工艺和设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产业升级,以达到削减或消除污染的目的;对有些污染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目标。

四、生态保护工程

实施8项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修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在修河两岸实施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工程。即对修河河岸外第一层主山脊内所有林木全部实行封育,确需更新采伐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指导采伐全过程,严禁其他任何形式和类型的林木采伐。

(2)在修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高保护能力和级别。积极加强阔叶林为主的水土涵养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合理规划和营造水源涵养林,使全修河流域各主要源头均能得到有效保护。

(3)在修河流域等重要区位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除已实施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区位,在一些生态脆弱区、风景名胜区、水保功能区等着手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市级先期启动20-40万亩,并参照国家标准予以补偿,补偿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参照国家标准,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同时,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在修河两岸和鄱阳湖区域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植物园、濒危动植物保护库等,对修河及鄱阳湖流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依法制止和严肃查处破坏和威胁修河和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违规采砂、盲目造林、私自筑坝围堤、酷渔滥捕偷猎或毒杀候鸟、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野保队伍和监测体系建设。

(5)全面开展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工艺落后、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或无证经营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要出台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总数和加工总量的控制性文件。不得再上马消耗天然阔叶树的木材加工项目,对现有企业原料来源要严格监管并逐步引导其转产。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理措施

在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中,积极推进流域上游(修水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永修、武宁为重点的坡改梯治理。实行全流域(重点为修河两岸)封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科学运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2、主要建设内容

(1)至201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万亩,其中:坡改梯0.2万亩,水保林5万亩,经果林0.6万亩,水保种草0.2万亩,封禁治理15万亩,保土耕作1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0%。

(2)至202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其中:坡改梯0.5万亩,水保林11万亩,经果林1万亩,水保种草0.5万亩,封禁治理30万亩,保土耕作2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70%。

3、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三)以矿山退役和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1、原则与目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全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矿山规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组织全市闭坑矿山调查,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2、重点治理工程

(1)修水县724铀矿治理工程。主要完成退役尾砂库治理及选矿厂废液处理,解决修河上游的污染问题。

(2)修水县古市金矿治理工程。该矿处于大片农田保护区内,重点完成复垦复耕及河道恢复与岸坡治理。

3、责任单位:市国土局,修水县人民政府。

(四)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能源替代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

1、推广农村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至2010年,永修、武宁、修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8万户,沼气普及率达到28%;至2020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16万户,沼气普及率达56%。

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鱼、菜”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至2010年,修河流域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到3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30个;至2020年,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8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65个。

3、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手段的科学施肥技术。至2010年,在修河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0万亩;至2020年,达到400万亩。

4、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改散养为圈养,改农户个人养殖为小区养殖。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畜禽干粪进行堆沤处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或建大型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排入好氧塘用于水面养殖。

5、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以病险水库和河道堤岸除险加固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至2010年,完成修河流域主要病险水利工程的除病险加固保护工程;至2020年,完成修河流域90%以上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工程和其他保护措施。

2、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六)以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至2010年,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县城均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修水县规模为5万吨/日,武宁县规模为4万吨/日,永修县规模为4万吨/日。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三县县城、集镇、居民小区可采用无动力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法等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治理。

(2)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工业园区于2007年前应分别配套建设一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对于国家特别规定的行业,污水必须经过预处理,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厂,确保园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至2010年均建设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处理规模为永修县60-80吨/日,修水县80-100吨/日,武宁县60-80吨/日。

2、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

(七)生态旅游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期建设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大自然本色和生态环境为宗旨。

2、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发展柘林湖生态旅游,永修县与武宁县的水上运动,修水县的黄龙山景区,永修县鄱阳湖候鸟观光等项目;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国际会议中心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突出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有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交融合一的生态旅游。

3、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

(八)生态移民工程

主要在修水县境内修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

2、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移民安置工作,做好移民新迁入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妥善安排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二是移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对移民迁出地区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3、生态移民计划安排:计划至2010年,将修水县修河源头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上、耕地少、交通闭塞的地方的人口全部迁出到修水县城或东部乡镇。据测算,移民总数为33534人,约需资金10000万元。移民分布情况具体见表4-1。

表4—1修河源头区域生态移民计划安排

迁出乡镇人均耕地(亩/人)迁出人口(人)

黄龙0.93976

白岭0.826118

全丰0.669453

路口0.773549

古市0.6413438

合计0.7733534

4、责任单位: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6-2008年)

1、加大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普及和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节水意识,增强公民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守法意识,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地珍惜水资源,自发地监督和参与保护水环境、优化水资源的行动。

2、成立领导与工作机构,建立评估制度,贯彻落实各项措施。

3、编制修河流域各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趋势;启动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基本控制和解决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二)第二阶段(2009-2015年)

1、对第一阶段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

2、全面实施完成八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3、定期开展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三)第三阶段(2016-2020年)

1、继续规范和强化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巩固重点生态工程的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会议精神,根据乡党委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两个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解决制约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大发动的实施意见》(X发[2012]6号)要求,结合全乡实际,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2012年7月底开始,集中三个月时间,以“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天蓝水净、地绿山青”为目标,在全乡深入开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大发动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开展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大发动是进一步大力营造全县发展软、硬环境的重大举措。近年来,XXX乡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但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其他地区的软硬件环境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硬环境方面,交通、饮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强;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条件还不够高;水质、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的改善任务任然繁重。软环境方面,服务水平、标准、能力及效率等方面仍存在 很大差距;仍存大局意识不强,公仆意识不浓,办事效率低,程序不明,规章不清,业务及服务水平不过硬等现象。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下大力解决,再好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再好的机遇也难以抓住,再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因此,全乡上下要牢固树立“欠发达”就不能“欠环境”的理念,各村各站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抓纲带目,步步深入,彻底清除科学发展、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文明程度及服务水准,以本行业特有的人性化服务和良好的文明形象,营造对外服务的良好氛围,全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共同创造环境、悉心维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总体目标

(一)把握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把人文精神作为环境基石,把产业定位作为发展导向,把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前提,把良好生态作为战略优势,把社会和谐作为根本保障,实现“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总目标。

(二)突出重点。对发展环境,要着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着力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优化政治生态;对生态环境,要着力实施水环境治理、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程,着力进行大发动,把全乡上下的力 量凝聚起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自觉将环境管理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三)注重效果。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管事管用,紧密联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将学、思、查、改贯穿始终。坚持严查摆、高对标、真整改,瞄准发达、先进地区,对照区域或行业先进水平,聚集问题、剖析典型,找准症结、梳理问题,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三、方法步骤

开展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大发动活动,从2012年7月26日开始至9月底结束,分为学习研讨、查罢剖析、整改落实三个环节。

(一)学习讨论(2012年7月26日至8月5日)。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1.安排部署。召开领导班子会,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由乡党委书记做动员会讲话,将全体乡村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乡党委的安排部署上来。同时,各村要通过刷写标语、公开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2.强化学习。重点学习领会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精神,特别是省、市、县主要领导关于改善“两个环境”重要讲话精神,《张家口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张发[2012]17号)、《张家口市2012年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张发[2012]21号)、《蔚县关于开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大 发动的实施意见》(蔚发[2012]6号)等一系列部署要求和重要文件。乡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主要领导做辅导报告;开展环境建设征文活动和改善环境主题教育,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专题研讨。乡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改善环境我该抓什么”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应负的责任与使命;同时要在全体乡村干部中积极开展“改善环境我该改什么”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正确履职、发挥作用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广大干部职工要围绕“改善环境我能做什么”展开思考与讨论,切实提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高度共识。

(二)查摆剖析(2012年8月6日至9月5日)。主要任务是对照“两个着力”要求,重点开展“九查”活动:一查发展理念。是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过程中,是否存有“重经济轻环境、重眼前轻长远”等不符合、不利于发展环境、选矿环境建设的思想观念和片面认识;在重大决策时,是否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是否存在环境评估不到位问题。二查责任意识。是否勇于承担责任,尽职尽责;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是否存在环卫服务意识不够,工作懈怠、不思进取等问题;是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争一流,始终坚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三查审批事项。看审批事项是不是程序最简、时间最短,审批流程是否规范等问题。四查政策落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乡党委的决策部署是否坚定有 力,是否存在阳奉阴违、推诿扯皮和“中梗阻”现象;是否存在落实政策不积极,以及障碍多、手续繁、兑现难的问题;是否存在科室权力个人化,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五查市场秩序。是否存有干扰工程项目建设的路霸、村霸;是否存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制假售假、坑害群众等违法行为。六查社会管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否有新思路、新举措,主观上是否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思想、理念思路、方式手段、体制机制等是否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职能是否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是否发挥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着力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七查政治生态。是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是否有完备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地评价干部,着力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八查生态建设。是否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组织实施水环境治理、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程。九查发展方式。是否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硬,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是否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构建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生产、办公体系;是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通过设臵意见箱、问卷调查、群众评议、实地走访、专题座谈、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单位内部干部职工、基层服务对象的意见,针对存在问 题,认真查找原因,深刻反思,写出心得体会和对照检查材料。

(三)强化整改(2012年9月6日至9月30日)。

认真寻标、对标、定标、达标、验标,明确整改方向和具体措施,狠抓整改落实。寻标,就是要放宽视野,在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行业中寻找一流标杆;对标,就是要对照检查,明确差距,查找原因;定标,就是要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强化落实;达标,就是要瞄准先进,攻坚克难,争创一流;验标,就是要检查考核,检验成效,追究问责。1.落实整改责任。立足群众期盼,致力强化责任,紧密结合查找出的突出问题,逐一明确整改方面,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作出整改承诺,明确整改时限。2.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对症下药,抓住当期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中最紧迫、最急需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列出目标清单,开展集中攻坚。要实施审批事项大清理,狠抓生态环境大治理,推进产业结构大调整,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将“两个着力”要求落到实处。3.开展“回头看”活动。针对整改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领导“点评”,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进一步修改完善整改方案。4.注重建章立制。将环境建设的成果制度化,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科学到位的考核制度、全程跟进的督查制度,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靠制度维护环境、提升环境。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乡要站在“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知名美好XXX”的高度,与乡党委统一步调,把环境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乡党委成立改善“两个环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安排部署、检查落实。实行党政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深刻理解“两个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抓标治本、步步深入,抓纲带目、重点推进,真正让环境建设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和生命力。

(二)集中建设、强化检查。“两个环境”活动领导小组定时对全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村、站所,限期整改,确保这次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改善和优化环境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舆论、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结合全乡发展实际,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查找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监督整改落实,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共建 的强大声势。

掀起“两个环境”建设的热潮,是市、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全乡上下一定要按照决策要求抓好落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统筹兼顾、强势推进,狠 抓落实,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美好XXX做出突出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中共XXX乡委员会 XXX乡人民政府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6

论述了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强调了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与生态保护要注意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作 者:侯宪英 Hou xianying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农机培训学校,037004 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年,卷(期): “”(6) 分类号:F320.1 关键词:农业工程   生态环境   动态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7

1 新源县草原生态现状

新源县草原总面积为50.78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为45.93万hm2,其中夏草场为15.31万hm2、春秋草场为2.90万hm2、冬草场为11.32万hm2、冬秋草场为16.40万hm2[1]。境内草原以山地草原及草甸为主,草原类型垂直分布明显,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低平地草甸、草甸草原及草原等八大类型。有草原植物40科400余种,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中生类植物为主,并伴有中旱生植物生长,极少数地区有旱生植物[2]。2004—2014年新源县畜牧总量与牧业收益情况见图1(数据来源于《新源县统计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10年新源县畜禽数量有所波动,2010年后至2013年趋于平稳,而畜牧业产值呈增长趋势。畜牧数量的持续稳定与草原保护政策有着密切联系,这也表明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对本地牧业产值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 熵权法理论

采用熵权法求权重的前提条件是构建一个原始数据矩阵,针对m个待评项目,n个评价指标,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式中:rij表示为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的评价值。

熵权法求权值的主要步骤如下:

式中:pij为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的指标值的比重。

式中:ej为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式中:wj为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权。

3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

3.1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为了客观地评价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体系,本研究采用多层次、多因子构成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体系,主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多个子政策来反映。经过综合分析,选取草原改良工程政策(B1)、“四防措施”政策(B2)以及草原保护监督政策(B3)。这三种主导因素构成的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指标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和图1。其熵值是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以及新疆草原监测数据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熵值测算方法如下。

注:某系数等于该措施执行后的草地面积与执行前之比。

由图1可知:三种主导因素又可分为因子(指标)C1~C12。其中C1指标(退耕还草工程)指从保护和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转变为种草,恢复植被;C2指标(退牧还草工程)是将退化的草场进行围栏建设使草原植被高度、盖度得到恢复而进行的保护措施项目;C3指标(生态移民项目)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C4指标(天然草地保护工程)是为发展畜牧业健康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而进行的一系列保护草原生态屏障的措施项目;C5、C6指标(防虫、防鼠措施)为根据气候、地形等实际情况,综合使用多种生物防治手段,目的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C7指标(防火灾措施)是以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的草原保护工作;C8指标(防毒害草措施)则是为防止毒害草大量繁衍、优良牧草减少以及牲畜中毒而进行的人工挖除、化学防治等治理手段;C9、C10指标(限牧、圈牧监督措施)是对植被较少,生态环境恶化的草场进行的禁牧和指定放牧并进行监管的一项治理措施;C11指标(载蓄量监督)是为防止超载饲养和控制饱和饲养进行监管以提高草场品质和产量达到草场合理利用的一项监管措施;C12指标(草原围栏监督)是为防止牧民投机性混合草场放牧、非法放牧和掠夺式放牧而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监管的一项防治措施。

由表1与图1可知,新源县草原保护政策实施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二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三个主导因素下的12个因子进行指定权值。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新源县草原监测数据以及新源县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三个主导因素中,草原改良工程政策(B1)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四防”措施政策(B2),最后是草原保护监督政策(B3)。说明国家草原保护政策的执行效益较高,地方执行力度和投入还有待加强。

2005—2014年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实施12个因子指标值见表2。

对表2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取,根据熵计算公式计算12个因子的熵值为:。

计算每个因子的偏差度,得到偏差度向量为:

同理,代入公式(4),三大类的权重为B=(0.0155 4,0.730 7,0.113 9)。

万亩

对偏差度进行归一化,得到12个因子的权重结果见表3。

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评价三大指标权重见表4。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草原改良工程的权重最大,其次是草原保护监督政策,比重最低的是“四防”措施。可见在该地区的草原保护建设中草原改良工程的实施最全面、最有效果。“四防”措施因素属于自然因素范畴,需要提高新源县草原的草地面积以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需要防范虫害、鼠害、火灾、毒草害。

最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熵权综合评价值,将各指标的权值分别与其对应的指标相乘后求和,公式:

由公式(5)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值(U),见表5。

通过计算的权值可以看出,2005—2014年这10年的综合评价值有差异,每年权重的差异反映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从权重高低排序结果来看,新源县实施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以来,2005—2006年权重值开始走高,可见政策实施效果开始初显。但2007—2009年权重值却不升反降,其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那3年新源县连续发生多次地质灾害,如2007年春季多次洪水泛滥、牧区山体滑坡;2008年少雨、干旱;2009年矿区开发、扩建,征占草原及草原环境污染、破环等,对新源县所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010—2014年权值比重一路走高,可见在国家扶持政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新源县政府各部门上上下下整治草原创造效益。

3.2 综合评价

1)经济效益。一方面,新源县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监督力度,对缓解本地草原生态恶化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有效降低了草原退化、沙化程度,有效遏制了鼠害、虫害、毒害草对草原的破坏程度,使得草原恢复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草原的产草量,带动了畜牧业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牧民收入;另一方面,牧民定居,生活方式改变,促使草原畜牧业逐步向现代化转变,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避免了了“先破坏,后治理”的局面,大大节约了治理成本。

2)社会效益。国家以及地方草原保护政策一方面鼓励牧民科学发展畜牧业,了解草原与畜牧的关系,提高草原保护意识,同时采用定居的生活方式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牧民的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牧民在接受教育后,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同时可发展本族特色文化,如乐器、歌舞等,从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3)生态效益。长期以来,新源县哈萨克牧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过着四季游牧的生活,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致使草原严重超载放牧,造成了天然草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问题,草畜矛盾和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加剧。国家、自治区还积极推行退牧还草工程、禁牧休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工程有助于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加大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促使草原生态回归良性循环。新源县通过实施《新源县恢复开垦草原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办法》,对2015—2017年恢复开垦草原的,由县畜牧兽医局于恢复当年一次性每亩补贴22元牧草种子费。针对退耕还草工程,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极大促进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那拉提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新源县畜牧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牧民的定居生活方式为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科学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人力资源,通过旅游业获取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刘新平.新源县草地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5,52(2):366-370.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篇8

新建淮扬镇线路自淮安市淮安南站引出后,跨新长线、苏北灌溉总渠后并行京沪高速公路西侧南行,经淮安市楚州区、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市,于邗江区杭集镇西侧设扬州南站,出站后南行,在长江镇扬河段下游五峰山处跨越长江,进入镇江市域西折接入沪宁城际铁路丹徒站。同时在扬州南和邵伯线路所沟通扬州站。正线全长208.25km;设计行车速度:250km/h;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

2工程所在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地处苏北平原区,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线路沿线地形平坦,且灌溉农业发达,河道、沟渠经过多年改造,布局合理,水土流失影响较小。

沿线河流水系较发育,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高水河、三阳河、泰东河、高邮湖和邵伯湖。多数河流平时水流平稳且通航,是长江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线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较多,在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在该区域划定了一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文物保护单位。

3工程实施对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

3.1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距推荐方案线路距离较近的有高邮东湖湿地保护区、高邮东湖湿地森林公园、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和渌洋湖森林公园。

高邮东湖湿地保护区位于高邮市马棚镇,内含高邮东湖湿地森林公园。主要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本线避开了高邮东湖湿地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和主要湿地,从外围保护地带边缘通过。

渌洋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都市北部,为扬州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有70多种鸟类和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渌洋湖森林公园与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重叠15.1平方公里。本工程距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边界0.3km,距离核心区3.2km。

为减少对保护区的影响,以桥梁形式经过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边缘,主要生态影响为:施工期土石方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森林公园内水体、植被造成破坏;施工作业对鸟类和野生动物造成惊扰;营运期铁路运行噪声对鸟类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列车生活污水排放对水体和环境的影响。

3.2对洪水调蓄区的影响

线路距高邮湖洪水调蓄区和邵伯湖洪水调蓄区5km以外,对洪水调蓄区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3.3对清水通道维护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本工程线路距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夹江清水通道维护区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饮用水源保护区距离较远,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线路以桥梁形式跨越了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宝应潼河、高水河和廖家沟清水通道维护区。同时,跨越了高水河和廖家沟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在桥墩基础施工时,若桥墩基础施工产生的弃土及泥浆,处理不当会扰动局部水体,造成水质浑浊,对河流中的水生生物也将产生一定影响。运营期间,桥面雨污水排入河中会对清水通道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3.4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分析

推荐线路远离了三山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名胜区、润扬森林公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对其没有影响。

线路距离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1km,紧邻既有宁启线北侧,由于既有宁启线长期运营,本线建成后对风景区景观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为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总用地10.032km2。本线穿越山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工程建设的主要不利影响为施工期占地和土石方工程对植被、水土保持和景观的影响。

3.5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工程选线时已绕避了沿线已知的大多数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距离在1km以内的只有城头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线路引入丹阳车站时会占用一条市政道路,还建该道路时可能会侵入城头山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需要征询其主管部门的意见,做好施工防护措施。

工程开工前还将在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实施文物勘探及抢救性挖掘等措施,避免对未知地下文物的影响。

3.6对水土保持影响分析

本线桥梁比重较大,只要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及时段,合理处置桥梁基础开挖弃方,可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堵塞河道、污染水质,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的破坏。

4控制生态破坏的对策及初步方案

1)设计中充分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作好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的环境保护设计。2)沿线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线路已尽量绕避沿线生态敏感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重要文物古迹等。个别无法绕避的敏感区域采用桥梁形式穿越外围保护地带。3)对于与线路距离较近的高邮东湖湿地保护区、高邮东湖湿地森林公园、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和渌洋湖森林公园,工程施工时,需严格控制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作业等活动,不得进入敏感保护区,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设置取、弃土场及施工营地等临时用地。同时,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及教育工作。4)沿线河网水系发育,河流湖泊较多,且有南水北调清水维护通道等水质敏感区域,线路桥梁比重较大。桥梁设计中充分考虑水体功能,结合现场环境,缩小施工活动范围,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对水体的扰动,保护水域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5)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嚴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6)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附近的明线和地面工程的设计应注意与周边景观的相容性。对于山风景名胜区,应在下阶段设计和施工中,征询风景区主管部门意见,严格按照相关保护规定设计施工,对穿越的桥梁进行景观设计,尽量避免架桥造成的环境视觉分割效应。7)沿线土地多为耕地,设计中合理进行土石方调配,充分移挖作填,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取弃土选择合理的场地,不占好田,同时做好防护和排水工作,取弃土场集中设置,减少水土流失。8)桥梁施工安排在非雨季进行,应充分利用枯水季节完成水下建筑施工。施工中切实加强水上安全措施,对挖基土等及时清运,严禁弃置河滩、防止淤塞河道,产生水土流失,保护施工水域水道畅通。9)结合当地条件,对铁路站场和区间铁路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对弃土碴场进行复垦造田,不能复垦时,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控制水土流失。10)加强施工管理,保护好施工场地周围的农作物和植被,临时设施应进行整体部署,不得随意修建。施工时施工材料不乱堆放,施工废弃物集中妥善处理,施工结束清理施工现场,进行迹地恢复。

5环境影响结论

上一篇:我们还年轻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室内设计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