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价值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价值(推荐8篇)

旅游价值 篇1

所谓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种教育创新,也是一种经济创新。广义上的红色旅游,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第二个层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红”,即蕴涵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精神。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庆日、旅游黄金周和学生寒暑假,到教育基地参观游览人数明显增长。一些单位还自发组织“重走长征路”、“伟人故里游”、“抗日根据地游”等活动。由此可见,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自不必多说了,下面我想从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两方面谈谈红色旅游。

 红色旅游的社会价值

通过红色旅游,一方面可以树立发展民族精神的目的。一个民族的活力首先体现在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上,民族的复兴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色旅游标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团结进取、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各种红色旅游产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在崇尚“个性追求和物质享受”的今天,无疑是一种特别的教育和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向心力的凝聚。国家向心力是促进和维护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关键,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凝聚大家的力量,必须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国家向心力。红色旅游是很具有渲染力和亲和力的,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和新中国成立过程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对于全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增进对新中国成长过程的了解,建立对党的信心,以及培养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一个民族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一批宝贵的优秀的文化财富,除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之外,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文化,即红色精神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兴起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优良传统文化这一红色精神的崇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象征。因为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同时,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这种追求独立解放、挑战生命极限的超越精神,也是全世界反压迫、反殖民统治、追求正义事业的壮丽篇章,理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革命优良传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而红色旅游资源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物的参观游览,就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

 红色旅游的教育价值

红色旅游中蕴含着一种文化,通过红色旅游能够向国民弘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共产党人勇于奉献、不计得失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有了这种思想观和价值观,可以使人获得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因此,通过红色旅游可以昭示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使人们加深对共产党人革命思想精髓的了解,增进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巩固。通过红色旅游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增强对党的先进性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使人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进行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旅游活动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圣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红色旅游将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旅游价值 篇2

1 地理位置

鸡公山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北距郑州市340km,距信阳市38km,南距武汉174km。鸡公山旅游区主要由鸡公山风景区、长生谷生态旅游景区和波尔登森林公园组成,总面积为3 120hm2。

2 旅游现状

2.1 旅游建设现状

2.1.1 鸡公山风景区。

早在1978年6月就被列入国家对外开放的避暑胜地,1982年和1988年分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现主要景点有报晓峰、自然博物馆、卧牛石、百步天梯、鬼门关、仙人洞、动物园、月湖、颐庐、姊妹楼、活佛寺、美岭舞厅、中正防空洞、将军楼、烟雨楼、会景楼、美国教堂、瑞典大厦、索道、东沟瀑布群等。

2.1.2 长生谷生态旅游景区。

于2001年开发建设,主要建设景点有桥头图腾、秀女潭、老鹰窝、犀牛卧波、栈道、吊桥、石门关、一线瀑、龙珠瀑等。修建游览步道5km,公路1km,停车场1 000m2,建设了秀女潭、休闲山庄服务点,可开展餐饮、购物、住宿报务。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

2.1.3 波尔登森林公园。

于2004年开发建设,主要建设景点有波尔登纪念林、碑亭、古茶溪、茗湖、森林游乐园、竹海,茗湖山庄餐饮服务点210m2。2006年9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2.2 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2.2.1 山地景观。

(1)奇峰。鸡公山奇峰险峻,古往今来,人们以形象、典故、神话给予其种种命名,奇峰中著名的当数报晓峰、骆驼峰、篱笆寨、狮子峰等,特别是报晓峰,海拔764.5m,主峰突兀拔起,酷似引颈欲啼的雄鸡,鸡公山因此而得名。(2)怪石。怪石是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花岗岩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著名的有五怪石、将军石、小将军石、旗杆石、月牙石、鹰嘴石、鸳鸯石、金印石、船石等。

2.2.2 水域景观。

(1)瀑布。鸡公山有瀑布20余处,如大滴水瀑布、龙潭瀑布、松林湾瀑布、七叠瀑、一线瀑、秀女潭瀑布、龙珠瀑等。多集中于东沟,形成瀑布群,或飞流直下,或长龙戏水,气象万千。(2)泉。鸡公山有“山间一阵雨,林中百座泉”之说。1936年齐光著《鸡公山指南》载:“甘泉达百数十处,更非他山可及也。”现有宝剑泉、清泉、甘泉、普济泉、灵泉等23处[1]。

2.2.3 生物景观。

生物资源是鸡公山旅游区的最主要的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多年的调查,共有植物259科,728属,2 061种及变种。区内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如香果树、青檀、野大豆、天竺桂等,鸡公山特有植物4种:鸡公柳、鸡公山山梅花、鸡公山茶杆竹等;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58种,其中鸟类170种,冠鹎和黑短脚鹎为河南省新记录;兽类45种,记录昆虫1 041种;区内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7种,如白冠长尾雉、白鹳、斑羚、大鲵等[2]。落羽杉、池杉原产北美,1919年引种于保护区李家寨保护站境内,树形高大,树姿优美,树下生有千姿百态的气根,极富观赏价值。其落羽杉种苗后引种到全国各地,成为我国最早引种落羽杉的基地和国内引种落羽杉的祖根圣地。

2.2.4 人文景观。

鸡公山人文资源丰富,既有中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既有绿色文化,也有红色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1)关:武胜关、白沙关。武胜关为我国9大名关之一,为古时荆楚通中原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白沙关为古驿道。(2)鸡公山自然博物馆。位于报晓峰东300m处,全馆分3层,建筑面积1 700m2,馆内陈列有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河南省自然保护区以及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珍贵资料,贮藏有各种动植物标本和土壤、地质、人文历史等展品,是保护区的浓缩体。(3)鸡公山植物园。鸡公山植物园位于长生谷上部,规划面积100hm2,有7个植物功能区。自1976年建园以来,引种和保存了原生高等植物1 0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200余种[2],为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3 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鸡公山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其旅游资源涵盖了8大类61个基本类型(见表1),有自然景点78个,人文景点48处,显示出鸡公山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鸡公山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依据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评分标准,鸡公山景观资源评价得分为86分,生态环境资源评价得分为95分,均达到一级标准(见表2、表3),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凉爽、物种丰富、珍稀度高。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内涵深厚,是开展科考、科研、科普和休闲保健、避暑度假的一方胜地,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4 鸡公山旅游价值评估

采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旅游价值[3]。鸡公山旅游总价值为鸡公山风景区、长生谷景区、波尔登森林公园旅游价值之和。鸡公山风景区与长生谷景区相距约2km,长生谷景区与波尔登森林公园相距约5km。

旅游价值=交通费+门票费+饮食费+住宿费+其他费用+旅游时间花费价值。

4.1 交通费用

交通费用分为几个部分,即信阳至鸡公山山下往返;从鸡公山山下至鸡公山风景区往返;长生谷景区植物园出口至鸡公山山下单程,因为长生谷景区入口处靠近山下,景区长约2km,均为山路,从植物园出口有约30%的游客乘坐交通车返回山下,其余则直接进入鸡公山风景区;信阳至波尔登森林公园往返,未计算从出发地至信阳的费用(见表4)。

(元/人·次)

注:45%游客徒步,30%游客返回。

4.2 门票费用

鸡公山门票费用有3种,即鸡公山风景区门票费、长生谷景区门票费和波尔登森林公园门票费(见表5)。

(元/人)

注:波尔登森林公园学生占60%。

4.3 饮食费用

鸡公山饮食费用有2种,即鸡公山风景区饮食费用和波尔登森林公园门票费。目前,长生谷景区餐饮店只有1家,规模小,接待有限,饮食费用可不计(见表6)。

(元/人)

4.4 住宿费用

只计鸡公山风景区住宿费用,其他景区不具备住宿接待条件。鸡公山山顶建有多家宾馆,费用在40~120元/d之间,平均住宿费用取80元/d。鸡公山山顶景区游客中有15%需要住宿,因此住宿费平均取12元/d。

4.5 其他费用

包括拍摄照片、摄像、购买各种纪念品的费用,费用可不计。

4.6 旅游时间价值

旅游时间价值=旅行总时间花费×单位时间的机会工资成本,则有:(1)旅行总时间=途中往返乘车时间+途中往返中转停留时间+鸡公山旅游区停留时间;(2)机会工资成本一般为实际工资的30%~50%,本研究使用40%的打折率。根据目前平均工资水平,实际工资取1 800元,即:6元/h。因此,旅游时间价值=每小时工资标准×旅行总小时数×40%(见表7)。

注:不计住宿时间。

4.7 各景区游客统计

各景区游客数量统计均为2008年各景区门票销售点游客统计数(见表8)。

(万人)

2008年鸡公山旅游总价值为3 202万元,其中鸡公山风景区旅游价值为2 692万元、长生谷景区旅游价值为218万元,波尔登森林公园旅游价值292万元(见表9)。而实际的旅游价值远远超出计算的结果,因为调查的结果存在偏差,有些费用没有计算。

同时需要指出,随着鸡公山景区规模的扩大,旅游设施的完善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鸡公山的游客量会迎来快速的增长阶段,旅游经济收入也会大幅度的增长。

(万元)

摘要:鸡公山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物和旅游资源丰富。分析了鸡公山旅游建设现状、旅游资源特征及旅游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价值评估。

关键词:鸡公山,旅游现状,旅游价值

参考文献

[1]姜传高.鸡公山志[M].郑州:河南人民业出版社,1987.

[2]宋朝枢.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旅游价值 篇3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文化;文化旅游;灵韵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7-02

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都”、“桐城派故里”,桐城市拥有“桐城派”的金子文化招牌,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以桐城派为品牌的文化旅游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桐城文化博物园”项目的建设标志桐城派文化旅游上升到历史新起点。但在众多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思路中,单一的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占据主导位置,如桐城派名人资源、桐城派文化遗存游等。而能够吸收桐城派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整体文化风貌和文化旅游美学的层面考察桐城派文化旅游尚未出现,本文试着从文化品牌和旅游美学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文化旅游的价值。

一、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新视野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以文派而知名,同时集有学派、诗派的内容,自清朝中叶自晚清民初,桐城派流传两百余年,期间诞生作家多达一千二百余人余人,作品难以计数,分布全国十九个省市[1],桐城派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代有人才,堪称明清时期的一道文化奇观。随着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文化世家、书院教育、学术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成为一种新趋势[2],桐城派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打开了视野,桐城派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旅游领域,桐城派的众多构成要素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构想。

桐城派博大精深,在科举、仕宦、家学方面独具特色。“在小小的一县范围之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及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3]明清时期,桐城是仅次于歙县的“状元县”;桐城派作家累积文化世家,方刘姚马张等文化世家,传承百余年,根基深厚,人才辈出,“方刘姚”天下闻名;桐城号称“文献之邦”,据民国时期学者刘声木《桐城派文学渊源考》、《桐城派撰述考》搜集,桐城派作家著作多达两千余部。

文化旅游是知名度经济,桐城文化知名在于桐城派。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地方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桐城派被作为“旧文化”的代表而遭到“新文化”派的严厉抨击而逐渐退出文化主流。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赋予桐城派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文化寻根”热,这为桐城派文化旅游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桐城派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独特的文化创造机理对文化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桐城派文化现象和文化创造机理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桐城派文化“灵韵”与旅游美学

文化旅游依赖于文化景观的可观可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呈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灵韵”之美,现代大众文化景观通常是“震惊”体验。本雅明提出了“灵韵”的古典文化与“技术复制”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别。现代艺术生产是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与传播,通常是利用求新求异的创新来吸引注意力。古典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生产具有“此地此刻性”,“‘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4]灵韵即是文化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借用“灵韵”的概念,我们认为衡量历史文化旅游价值最重要价值在于文化“灵韵”守护与呈现。

桐城派的文化灵韵不仅仅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还是一个文化整体,涉及山水自然、园林庭院、书院教育、文化世家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桐城派的赋予桐城这座城市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和品格,一种“文学桐城”的灵韵。透过桐城派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理解桐城这座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从而深入体验桐城派的灵韵之美。

桐城派作家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构建了一种完美的文化地理想象。在桐城派作家的笔下,桐城的山水、城市、土地与桐城派作家的心灵之间互为映照,山水的奇绝正是桐城派作家创作的文化自信。“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5]像这些话并非对自己家乡山水的偏爱,实际是桐城特殊的人文环境里形成的一种文化信仰。理解桐城派,寻找桐城派需要回到桐城这片土地之上,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守护桐城派作家用生命歌咏的山水田园灵韵。

1.桐城派的生活审美灵韵

桐城派作家在读书与出仕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美学。城市是读书用世的地方,是实现功名理想的地方。城市后面还有可以隐逸的山林,是舒展性灵的处所。独特的地理空间形成了桐城派文人的生活美学。

读书的庭院。桐城保存了较多的桐城派作家的私人庭院,它们一般规模较大,散落在桐城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平和宁静,是读书、待客、游乐的处所。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姚鼐时代“初复堂”、姚元之“竹叶亭”、 姚莹“中复堂”、方守敦“勺园”等皆保存完好。以姚家为例,姚鼐在“惜抱轩”留下的对联“万类同春人已合,大室为虚岁年长”,极具文化价值,姚鼐手植的银杏树,距今两百余年,枝繁叶茂,是桐城派的见证,每年都吸引不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此地寻觅桐城派大家的文化气息。近代姚永概慎宜轩对联“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见证着姚家世代传递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桐城另一代表性家族方家“勺园”则庭院深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庭院气息,现代作家舒芜(方管)在《勺园花木》里回忆了少时在勺园里的读书生活,勺园原为桐城派作家方宗诚的藏书楼“九间楼”,后方守敦在此地建凌寒亭和园林,“三十年前于勺园之西隙地种竹,得凌云之姿万竿矣。舍南曾以旧材架屋三盈,为啸读徒倚之地,四时皆宜焉。吾弟取柳子厚句意,命名曰凌寒。”[6]方氏子弟在园中过着悠游自在、和平宁静的“啸读”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到以诗书传家的文化家族生活原型。文化世家的生活是艺术化的,是诗意的栖居,现代桐城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人生艺术化”,正式继承了桐城派作家的生活美学精神。

在庭院之外,桐城派作家们活动的另一个场所是文庙与书院。桐城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七百年历史,历代重修,保存完好,是江淮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也是桐城派的象征。桐城的书院教育兴盛是桐城派兴盛的基础,桐城派作家多有在书院任教的经历,桐城派作家积极参与本地书院的兴办。其中桐乡书院最具代表性,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戴钧衡创办,直到民国元年改为小学堂。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

2.桐城派的自然审美灵韵

在城市之外,山林成为桐城派作家隐逸的处所。桐城境内的龙眠山、浮山、龙山等形胜之地成为桐城派作家的首选。龙眠山在桐城以北仅四公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自宋代画家李公麟建“龙眠山庄”以来,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吟咏,建隐居别业,逍遥山水之间。桐城派作家更是将龙眠山视若文化圣山,龙眠山中至今还留有许多桐城派作家题咏过的景点,如姚鼐《游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更广意义上,桐城派不仅仅是读书处士的士大夫文化,还有隐逸山林的优雅情怀。

3.桐城派的历史审美灵韵

桐城派在五四新文化时期遭遇到新文化派严厉的抨击,被称作是“妖魔”、“谬种”,在新旧文化转型和新的知识典范的建构过程中,桐城派遭遇到最大的危机,被迫退出文化主流,但桐城派的文化精神并未消失,桐城派的历史贡献正得到人们的承认和重视。一个传奇的文学流派如何绵延两百余年,传播至全国十九个省,与清朝相始终,通过桐城派的发展变迁能亲切体验到明清文化风情。自清初到民国时期,自清初方以智逃禅,到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姚鼐的古文讲学,姚莹成功抗击英国侵略台湾,曾国藩的桐城派中兴和洋务运动,吴汝纶创立莲池学派,创办安徽第一所现代学堂桐城学堂,还有刺客吴越、侠女施剑翘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美感。

桐城山水和城市空间构成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在众多遗迹遗韵中,桐城派创造显现出一种独特美学区趣味。桐城派文化旅游审美精华在于桐城派诗意的生活审美,桐城派雅洁的山水审美和桐城派浩远的历史审美。

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桐城派文化旅游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真正要把桐城派的文化品牌转变成文化旅游品牌,还要在文化特色上发掘潜力,只有地区旅游特色就越突出,吸引力也就越强。地域性、体验性、创意性是文化旅游的特征。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遗产,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回归桐城地域性文化土壤,结合桐城地域文化,利用好桐城派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上下功夫。

1.桐城派品牌凸显与战略规划

以提炼桐城派为文化符号,塑造“天下文章出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名城。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如安庆市规划“桐城——怀宁——枞阳文化旅游带”有利于整合分布于怀宁和枞阳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安庆市将“桐城派文化”纳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里,将极大扩大桐城派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以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重建为主线

通过对桐城老城区实行减法,集中建设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区。实现桐城派文化的景观物化和载体化,提炼、纯化城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桐城派作家故居和活动街区,修建桐城派名人广场等。

目前,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即是以桐城文庙为核心,拓展发展空间,凸显文庙的祭祀与教育功能,设置文豪蜡像馆,采用新技术,全面展示桐城派文化。整修东大街、紫来桥、北大街,恢复传统民居、店铺、作坊、名人故居等。依托桐城中学已有景观,丰富人物雕塑;维修朱光潜故居,建成小型展馆。扩建投子寺,恢复望湖亭、柚木井、卓锡泉、碑刻等古迹,建设投子山佛教文化园。文博园设立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古代科举文化三大展区。建成之后,既是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中心,又是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青少年学生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中心。最终形成积历史参观、文化体验、文化养生等多元的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名城”之外,要做活“山水”文章,全面塑造特色的“文学桐城”城市意象。确立城市文化核心,以桐城派文学为核心符号,进而做好城市文化意象推广。桐城已成功举办两届“诗意与地理体验游——桐城诗歌节”;还有正在建设的以龙眠山水为载体,以文学为内容的“印象龙眠——中国桐城文学论坛”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都将塑造“文学桐城”的城市意象。桐城得名缘于本地盛产桐树,桐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桐子花开”本身就是文学的境界,在古典文学中,以“桐”或“桐花”为意象的文学诗词不绝,在城市周围种植梧桐园,举办“桐花节”,会营造城市的诗意品质。

桐城古城与龙眠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精神家园,桐城派作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城市和山水的诗文作品,以“诗意的栖居”营造这片精神家园将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3.以景观化、故事化整合优化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修建宰相府邸、名人故居、世家宗祠、名宦祠、先贤祠、文庙、博物馆、文化书院、讲述历史故事的雕塑、景观,以桐城派历史为线索开展以名人故居、文博展览、修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黄梅戏表演改编桐城派故事,增加趣味性。

联合桐城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传统老字号商铺、水芹地农耕文化、特色美食、民俗、传统手工艺营造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氛围。

4.以文化创意推介桐城派文化旅游

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成功在于在做足文化旅游内涵,凸出文化特色,以“桐城派文化旅游带”为主线,“开发桐城士大夫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寻根游”等专项旅游;开展“文学艺术旅游”,举办“古文夏令营”;开展“龙眠隐逸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养生游”,“桐城派故事表演”等。

总之,桐城的文化空间孕育了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化旅游开发须厘清和城市深厚联系和内在文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紧密联系桐城历史文化的内在机理,发掘桐城派美学特质,才会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灵韵”。

参考文献:

[1]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

[2]程大立.第五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后记[M].合肥:黄山书社,1990:472.

[4]沃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99.

[5]朱红,等.桐城古代散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238.

[6]舒芜,李季农.桐城现代名家文选[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196.

红色旅游规划:彰显时代价值 篇4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红色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在2011年6月最新颁布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积极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的创新机构,专注于从事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挖掘和景区的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红色旅游已经进入大发展时期,在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上要做好文章,为旅游景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红色旅游规划中,可以采用以下四大创新手法:

1、打造红色产业区

2、实景演绎,再现历史

3、做活红色旅游,实现娱乐互动

4、数字游览

旅游景点对联的审美价值初探 篇5

一、突出景点特色

旅游点都有自己的内涵、各自的特色,游人则往往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要让游客迅速了解景点内涵,把握景点特色,旅游点对联往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关,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入京津的必经之途,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上的一幅对联就突出了它的这些特点:‚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韩信墓上的一幅对联,更以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的发迹与死亡,突出了与其生死攸关的三个人物‚生死一知: 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指萧何,是他推荐韩信做了刘邦的大将,成就了韩信的一生事业;又是他诱骗韩信至长乐宫被诛杀。‚两妇人‛,一个是舍饭救少年韩信的漂母,一个是残杀韩信的吕后。十个字即道破了如此复杂的历史,非大手笔写不出这样的佳作。这样的点题,容易使游客更深刻地领会了旅游点的意义,更增添了游览的兴味,言简意赅地揭示丰富的蕴含,便丰富的知识内涵深深地刻印在游客的脑海里。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寒山寺是座六朝古刹,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南朝梁,名闻暇尔的原因缘自唐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寒山寺的一联就道明了这一点::‚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佳句不须多。‛当然这幅对联远没有张继《枫桥夜泊》诗那么流传广泛,妇孺皆知,但道出了读者、游人对寒山寺和张继那首诗一番感慨,联中包含的文史信息并不贫乏。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但现在能背得下来的人并不多。而南昌滕王阁上的一幅对联则高度概括了《滕王阁序》之文意,突出了这一景点的特色,游人要把它记住则很容易,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我辈复登临: ,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汉阳月牙湖畔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俞伯牙钟子期而建造的。史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于是伯子期结为至交,约定第二年中秋明月清风时再会。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古琴台上的一幅对联,就艺术地概括了这段佳话‚一曲高山一曲流水: ,千载传佳话。几分明月几分清风,四时邀游人。‛这样的对联,点明主旨,突出特色,既使游人更好地领略了胜地风光,又给游人以丰富的知识与美的享受。

二、增添景点情趣

如果说,以上对联只是传达了景点本身包含的意蕴,只是起了简单的导游作用,那么,另外有的对联则扩大了景点蕴含,增添了无穷情趣。有的景点,也许只是简朴的楼台亭榭,一般的山林湖泉,孤立看景,可能无甚奇处。但一幅佳联,就可以使游人扩大视野,生发联想,平添无穷乐趣。嘉定花神庙,不过是一座庙而已。游客们所见庙宇可谓多矣,光凭庙舍建筑,确无过人之处。但是,它门前的那幅对联,却给游人平添无尽暇思,引得人们驻足吟颂:‚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碧氵解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有的对联,本身就充溢着浓厚的文学底蕴,展现出一幅精美画卷。如济南大明湖历下亭的一联‚风雨送新凉: ,看一派柳浪竹烟,空翠染成摩洁画。湖山开晚霁,爱十里红情绿意,冷香飞上浣花诗。‛‚摩洁‛即王维,他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浣花诗‛则指五代前蜀韦庄的诗集《浣花集》,韦庄既是大诗人又是大词人以这样两人的诗画作比,大明湖的景致更能令人神往了。江西九江琵琶亭上的一联,容易把人带进一个寒水素月、桅影朦胧、灯光摇曳、琵琶传情的夜晚‚灯影幢幢: ,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九江即唐时浔阳,白居易贬谪于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为纪念此事而建的琵琶亭上的这一联,正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传达了当时的哀怨。杭州有个虎跑泉‚虎跑泉,水龙井茶‛,向来被誉为‚饮中极品‛,它上面有一联即从此语出发,以直白的言辞,浓郁的禅意,传达出深邃的蕴含‚愿借吾师手:而志在高山,钟子期中半叶蕉,煽灭若辈热中热。留得此地山上一勺水,渴解众生难上难。‛有的对联借助于特殊的修辞手法和对联形式,以浓厚的文字功底,凭语言取胜,写得妙趣横生,趣味盎然。青海湖日月山石碑上的一联就属这种对联。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这幅对联既切题又工稳,是别开生面的‚绞连对‛‚日上山: ,月上山,山上日月明。青海湖,水海湖,湖海青水清。‛再看两幅极其巧妙的‚回文联‛,它们既是语言绝,又传景色之妙。如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屋水连天。‛桂林斗鸡山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成都望江楼上有幅名联‚望江楼: ,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薛涛井,薛涛冢,薛涛井畔薛涛冢,涛冢至今,涛井至今。‛望江楼在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因附近有唐代女诗人薛涛遣址而闻名。此联引人之处,除了它的特殊修辞、格式和意趣外,还在于围绕它的一段传说。据说最初只有上联嵌于望江楼,下联却久久无人对出。至清代旌阳彭大侠才对出这一下联。这一联也算对得很工稳了,但仍有不足之处:第一,上联‚楼‛、‚流‛同韵近音,下联‚井‛、‚冢‛异韵异音;第二,上联‚江‛为平声,下联‚涛‛也是平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20 世纪30 年代,因成都近郊发现印月古井,于是有人因此获得灵感,对出更妙的一帧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万年,月井万年。‛真是对得天衣无缝!正是这则传说引起了无数今人的兴味暇思,此联成了这里的一道著名的人文景观。

三、抒写作者情怀

游览旅游胜地,面对佳妙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人们容易心潮澎湃、激情泉涌。不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挥毫写下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胸中激情化为笔底波澜,除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外,也给景点留下了无数抒情写意的妙对佳联,使今天的游人于欣赏美景之余,还能在品读这些对联之际体会前人的襟怀,磨砺自己的心志。诗人臧克家为济南大明湖畔的辛弃疾记念祠题了一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冲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作者在对联中既热情赞颂了辛弃疾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成就,又沉痛表达了对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惜。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所撰联‚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联语虽短,但作者对杜甫的崇高赞誉溢于言表,作者对民生的殷切关注流注笔端!作为读书人,在对联中表达自己读书求知、追慕前贤的心愿,大有人在。如书于镇江市招隐寺读书台的一联‚萧梁逝水: ,往迹犹新,问谁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沦海横流,人间何世,趁我余光秉烛,补读平生未见书。‛这里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处,他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词赋选集,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在这一联中不仅赞颂了萧统的文史功绩,而且表达了自己惜时读书的美好愿望。又如书于陕西临潼华清池的一联:‚绣岭萎荆榛,只余堠馆留宾,记当年赐浴池边,长恨空呤白傅。环园新结构,云是唐宫旧址,问我辈沉香亭北,雅才谁嗣青莲。‛华清池即唐时之汤泉宫, 在此沐浴。联中的白傅、青莲指白居易和李白他们皆有关于杨贵妃的传世名作。此联不仅慨叹杨贵妃的身世,且以极其丰富的联想,表达了对白居易、李白的仰慕之情,激励后人努力继承前贤。安微合肥包公祠上的一联,对今天的反腐倡廉亦有启迪‚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不

仅赞美了包公的清廉,更感叹像包公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作者那痛恨贪鄙、祈求清正的情感展现无遗。董必武在浙江嘉兴南湖所题的一联,回顾了党的历史,歌颂了革命的发展,对后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烟雨楼台: ,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四、启迪教育后人

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是人生的根本性的大问题。在旅游点上,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对联,莫过于那些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启迪心灵的作品。人们吟颂着,品味着,甚至抄录

着,从中感受到一种心胸的荡涤,灵魂的升华。上海城隍庙的一联‚做个好人: ,心在身安魂梦稳。行此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这一联看似浅显,道出的却是做人的根本。河南洛阳白马寺的一幅对联,它从佛学禅理出发,取相反角度,也有着同样的立意‚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广东肇庆鼎湖山半山腰有个半山亭,它上面的一联是‚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这幅对联嵌在这里真是太合适了!想想看,游人气喘吁吁登

到此处,见到这样一幅对联,必然受到鼓舞,登山意志大增。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的一联,从禅理出发,由峰及人,警策世人自强不息,与周围环境形成了浑然一体‚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对那些放弃个人努力,一心企盼神灵护佑的人,福州鼓山弥勒殿上的一联,用诙谐风趣的话语,给他们以善意的嘲讽,使人们在一笑之中产生心灵的感应‚手上只一金元: ,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人们常见弥勒佛前一副对联‚大肚能容: ,容世上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然而,天津蓟县盘山莲花岭天成寺弥勒佛前的一联,却另辟蹊径,不落俗套,亦发人深省‚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南京随园乃清代袁枚别墅,清人黄仲则在此题了一联,颂扬文章千古,慨叹宦海沉浮:‚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太原祠圣母殿上的一联更祈望着‚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这些对联不仅介绍了景点特色,起到了导游的作用,而且无论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教化警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审美价值上,有着丰富的蕴含。对联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璀灿的明珠,为旅游景点增添了奇光异彩。当人们留连于大自然的风光,在历史人文景观中荡漾时,品读着这样一些对联,会为我们如此深邃的文化瑰宝而陶醉。唐玄宗常携杨贵妃在此沐浴。联中的白傅、青莲指白居易和李白,他们皆有关于杨贵妃的传世名作。此联不仅慨叹杨贵妃的身世,且以极其丰富的联想,表达了对白居易、李白的仰慕之情,激励后人努力继承前贤。安微合肥包公祠上的一联,对今天的反腐倡廉亦有启迪‚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不仅赞美了包公的清廉,更感叹像包公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作者那痛恨贪鄙、祈求清正的情感展现无遗。董必武在浙江嘉兴南湖所题的一联,回顾了党的历史,歌颂了革命的发展,对后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烟雨楼台: ,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四、启迪教育后人

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是人生的根本性的大问题。在旅游点上,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对联,莫过于那些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启迪心灵的作品。人们吟颂着,品味着,甚至抄录着,从中感受到一种心胸的荡涤,灵魂的升华。上海城隍庙的一联‚做个好人: ,心在身安魂梦稳。行此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这一联看似浅显,道出的却是做人的根本。河南洛阳白马寺的一幅对联,它从佛学禅理出发,取相反角度,也有着同样的立意‚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广东肇庆鼎湖山半山腰有个半山亭,它上面的一联是‚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这幅对联嵌在这里真是太合适了!想想看,游人气喘吁吁登到此处,见到这样一幅对联,必然受到鼓舞,登山意志大增。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的一联,从禅理出发,由峰及人,警策世人自强不息,与周围环境形成了浑然一体‚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对那些放弃个人努力,一心企盼神灵护佑的人,福州鼓山弥勒殿上的一联,用诙谐风趣的话语,给他们以善意的嘲讽,使人们在一笑之中产生心灵的感应‚手上只一金元: ,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人们常见弥勒佛前一副对联‚大肚能容: ,容世上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然而,天津蓟县盘山莲花岭天

成寺弥勒佛前的一联,却另辟蹊径,不落俗套,亦发人深省‚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南京随园乃清代袁枚别墅,清人黄仲则在此题了一联,颂

旅游价值 篇6

民族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文化宝库,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结晶,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民族艺术的价值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民族艺术的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4],但针对旅游价值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本文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苗族舞蹈为例,探讨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构建评价体系,并作应用性研究,为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

相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显性旅游资源而言,民族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隐性的旅游资源,民族艺术的介入使得文化旅游实现了艺术增殖,提高了旅游市场开发价值,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民族艺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价值

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艺术逐渐消失,传承并保留至今的就成为了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她们还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有的还保存着原真的生态环境,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大众游客来说,产生了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是民俗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和艺术欣赏的宝贵旅游资源。

(二)精神价值

民族艺术展现出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功能。透过民族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以及民族的心理意识。民族艺术富含气韵与意境,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享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

(三)经济价值

民族艺术的特色性、稀缺性、原真性和观赏性以及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让前来欣赏的游客逐年增多。这些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还增加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收入,同时扩大了民族艺术的影响力,树立了民族艺术的品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意见法,是在 20 世纪40年代由美国的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预测工具。德尔菲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价征询法,借助于专家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而汇聚的群体决策行为,采用背对背的专家组成员意见调查方式,经过多轮征询,各成员的意见趋向统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集智。本文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各项评价指标。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运筹学理论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一些事项进行决策性判断,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是依据调查者对调查事件两两对比的重要性进行赋值,用特征值法、和积法等方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适用于处理数量较小的专家样本。[7]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二)专家组成员的确定

为确保指标和权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选取20位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1),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其中,民族学学者占20%,艺术学学者占20%,旅游学学者占30%,他们皆为大学教师;资深游客占30%,资深游客的条件是每年出游三次以上,且须是贵州籍人。专家组成员较高的条件要求,是准确构建民族艺术旅游价值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三)旅游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8]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艺术的特点,笔者选取其中部分指标,采用匿名通信方式征询专家组成员意见,他们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指标,但需说明理由。通过三轮征询,建立一个递阶层次结构的模型树,即目标层、项目层和因子层。目标层即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层分别是资源禀赋、内涵质量、保障条件、精神价值、影响力、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等7个项目,因子层有20个要素因子,具体见表2。

(四)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赋值

将上述确定的模型树发给20位专家,让他们对项目层和因子层中的各项指标两两之间确定重要性,分为9个级别,如表1。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目标层A,建立矩阵A=(Bij)n*n (n=7),

即A=1 B12 … B17

B21 1 … B27

[…] […] […] […]

B71 B72 … 1 其中Bij(i=1,2,3,…,7;j=1,2,3,…,7)表示相对于目标层而言,项目层中指标Bi与指标Bj比较的相对重要性赋值。矩阵A是专家通过指标间成对比较判断得到的,因此,A称为判断矩阵,也是一个正互反矩阵[Bij>0,Bij=1(当i=j),Bij=1/Bji],矩阵对角线为各要素自身的比较,所以数值为1。

同样,对于项目层B,建立7个矩阵。如

B1=1 C12 C13 C14

C21 1 C23 C24

C31 C32 1 C214

C41 C42 C43 1

表示相对于项目层B1的判断矩阵,以此类推建立判断矩阵B2至B7。

3.权重计算

利用和积法求上述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以矩阵A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将A中元素按列归一化

Bij =

(2)将归一化后的矩阵的同一行的各列相加

w′i =Bij

(3)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权重向量

wi= w′i /n

(4)最大特征根为

λmax=,(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以上各式中n=7,i,j=1,2,3,…7。

4.一致性检验

萨迪引入了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e Ratio)用于评判构建的判断矩阵是否可以接受。公式为:

C.R.=

其中,R.I.(Random Consistency Index)为随机一致性指标。(2)当C.R.<0.1时,认为权重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否则就需要对本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至一致性检验满足要求为止。

运用上述方法对专家赋值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妈祖服饰旅游价值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妈祖服饰,旅游价值

一、妈祖服饰

妈祖文化历史悠久, 妈祖被世人所尊崇。妈祖服饰作为妈祖文化的一部分, 有其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研究价值, 不仅凸显了妈祖文化信仰, 也具有很强的功能价值。随着妈祖民俗文化逐渐被重视, 大量有关妈祖的资源被逐步开发出来, 作为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服饰, 将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

但妈祖服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 有关专家人士应该关注该现象, 使湄洲岛上的妈祖服饰得到重视, 加强对妈祖服饰的开发, 不仅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也可作为一种很独特, 很到位的宣传方式, 向外界宣传湄洲岛, 从而扩大湄洲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湄洲岛旅游, 进而带动旅游目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挥妈祖服饰最大价值。

二、妈祖服饰的旅游价值:

(一) 文化价值

妈祖信仰, 作为一种广泛的民俗文化, 是台湾地区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妈祖信仰, 不仅对民俗学具有重要意义, 对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三通”也具有现实意义。

妈祖服饰, 作为妈祖信仰的集中体现, 是旅游者了解、体味妈祖信仰和文化的窗口。收藏妈祖服饰, 特别是在节假日身着妈祖服饰, 可以提高湄洲旅游本身的品位和文化氛围, 进一步宣传妈祖文化和福建风情, 还可进一步获得广大旅游者特别是妈祖信徒和台湾民众的亲近和认同,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提高文化归宿感和忠诚感。进而通过文化载体推动统一大势, 提高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除妈祖服饰外, 湄洲岛上还有很多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同时, 作为妈祖信仰和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结合渔村食住文化、捕鱼文化、造船文化、渔具文化等, 通过合理的布局, 构建一个完整的湄洲生态民俗宗教文化旅游景观,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提高文化整体性和多样性, 进而提高旅游价值。

(二) 品牌价值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设计, 或是他们的不同组合, 用以识别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对于旅游产品和服务而言, 同样适用。

当然, 品牌形象地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是旅游所在地经过长期优质服务和精心传承积淀的结果。作为历史传承和积淀的结晶——妈祖服饰, 不仅是历史和人们选择的结果, 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同时由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观赏性以及长存性, 也易于记忆和识别。此外, 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体的妈祖服饰, 是湄洲旅游景点和妈祖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再现, 是其最好品牌代名词和文化创意LOGO。

透过妈祖服饰这一有形物质载体, 可以持续地唤起旅游者对妈祖文化和湄洲旅游景点的记忆识别, 并将其与其他文化旅游景点区别开来, 从而在旅游者的心智模式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游客一看到妈祖服饰或听到与妈祖服饰及其相关的词语, 就会下意识的想到妈祖, 进而会自然而言的想到妈祖的诞生地——湄洲岛。在旅客的潜意识里, 妈祖服饰属于妈祖, 是湄洲岛的特色, 也是妈祖文化的专利。也就是说, 此时妈祖服饰和妈祖文化以及湄洲旅游景点等同起来, 三方联动。因而在旅游者和妈祖信徒的心智中, 妈祖服饰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服饰, 而是同时具有鲜明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寓意。

妈祖服饰不仅可以很好的将湄洲旅游景点和妈祖文化识别出来, 突出其旅游的特色, 提高其旅游的品牌品位和价值, 也有利于提高其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进行免费的宣传。

(三) 广告价值

广告是最具有劝说性的促销组合要素。现代社会, 广告无孔不入, 已经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 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广告的普及, 人们对广告产生了视觉疲劳, 往往那些和人们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广告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宣传湄洲岛关键和和核心在于找到满足旅游者的利益诉求点,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广告宣传的效果。

宣传湄洲岛, 最突出的卖点和利益诉求点是湄洲岛上的妈祖及妈祖文化, 而妈祖服饰不仅是妈祖的化身, 同时也很好融合了妈祖文化, 是妈祖和妈祖文化的最好结合点, 自然也是旅游者最好的利益诉求点。将妈祖服饰作为一种流动广告媒体进行宣传, 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电视广告宣传和室外广告宣传的时空局限以及高昂的制作、宣传成本, 同时还可以拓展广告的媒体渠道和宣传铺盖率, 提高宣传的效果。此外, 通过介入一些民族特色服饰展览会和礼仪展示及活动赞助, 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媒体宣传形式, 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

(四) 经济价值

作为湄洲旅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可将妈祖服饰产品开发为体验性产品, 让游客有穿妈祖服饰、梳妈祖头体验, 并与文化讲解、摄影、摄像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方式更灵活地点线面三位一体传播妈祖文化, 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此外, 还可开发以妈祖服饰为主题的纪念卡、纪念币、纪念章、画册、光盘、挂历、明信片、书籍的纪念品系列。如果条件容许, 还可以开发以妈祖文化和妈祖服饰为背景和题材的动漫, 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小结

妈祖服饰除具有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广告价值、经济价值外, 还有很多价值, 如:域名价值、冠名价值等。

总之, 以文化价值为核心, 通过持续深度挖掘, 不断向外扩展其旅游价值, 形成多元旅游价值综合体。在历史文化价值基础上, 发挥乘数效应, 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广告价值多方联动, 形成协同效应, 产生1+1>2的旅游价值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妈祖信仰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服饰, 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深入开发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心理的不断深挖, 将被挖掘出更多的旅游价值, 促进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和妈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余荣敏.试论妈祖服饰文化及其传承与开发.莆田学院学报[J].2007年第4期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依据比较 篇8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依据;功利价值,正义价值;良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13—05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导向与要求。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否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和实践层面的冲突?应当如何理解这些定义,并将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可持续旅游发展不仅仅只是一种发展方式或工具的选择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基于不同的价值诉求,可持续旅游发展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道路,而辨明其中的价值诉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现实社会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

1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的价值依据分析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的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有着它的哲学、实践、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直接理论基础。

许多国际通用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融合了不同学科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以下几个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原则是什么?各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与利益应当如何体现?运用哲学和伦理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中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及价值原则的比对,了解这些概念的异同之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所依据的价值理念,将可持续旅游发展划分为功利价值主导型和道义价值主导型两类。其中的功利价值主要指社会功利价值,而道义价值又分为正义价值和良心价值。

1.1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与功利价值

斯通(seaton,1992)在对“优质旅游”的阐释中,指出可持续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与发展经济学相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各种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旅游需求主体即旅游消费者、相关生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旅游业发展中环境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就必须符合一定的市场规则,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行为就必须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正义准则。世界旅游组织(WTO,1993)就将可持续旅游定义为,“它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用来达到如下目的: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经历;维护当地社区和游客所依靠的环境的质量。”这一定义表达了旅游业界对旅游业发展模式及其环境影响的关注,带有明显的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视角特征,体现了旅游业界对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功利价值的认同。

1.2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与道义价值

除了发展经济学等各种经济学理论,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更多地获得了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持a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国际组织的相关经典文献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就体现了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及环境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背景。在多学科视角下,可持续旅游发展已超越了功利的价值目标,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主体从人逐步扩展到人类社会,甚至非人类的自然界,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开放性、系统性原则,人类学中的种属平等原则,伦理学中的人际、代际、人地正义原则等各种原则成为指导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的重要依据。加拿大温哥华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1990)所定义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就强调“在旅游发展中维护公平,它是对各种资源的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需要。”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发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1995)指出:“可持续旅游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联合国《朝向旅游可持续发展》(2001)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是:“能在长期内仍然保持活力而不会或可能阻止其他活动和过程的成功发展而使(人的或物质的)环境发生退化或改变的方式。”虽然措辞各有不同,这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都强调了旅游发展的社会正义和生态及文化完整原则,体现了人们对于旅游业发展中人类责任的思考,体现了人们对旅游业发展的道义价值的追求。

作为其直接理论基础,环境及发展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环境与生态哲学等各理论流派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而追溯各理论流派的价值诉求,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分层梳理。

2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直接理论基础与价值依据

简而言之,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是一个建立在功利价值、正义价值或良心价值等不同价值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发展经济学注重旅游资源配置的效率,社会学、人类学的部分流派注重旅游体验与产品的提升,这些学科提供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的指导,体现了对功利价值的追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密切关注旅游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而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学则更多地考虑了人、产业、社会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的发展,体现了对良心价值的追求。

2.1经济导向——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在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体系中,价值主体是作为个体的人。其价值目标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个人所在的团体或社区生活质量的提升及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这一价值传统可以追溯至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旅游社会学部分流派的一些基本理念。

在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中,可持续旅游落实为实现旅游经济收益而设计的系列管理模式或模型,具有其有用性和工具价值。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主张用经济学工具进行环境评价、自然资源管理、污染控制等工作;发展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所产生

的利益会自动地、逐步地分散到社会全体成员和所有阶层,自然而然地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科登和索洛(Coden,Solow,1950)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萧尔(shaw,1973)的经济人合理性等观点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而发展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认为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法制不健全导致的寻租活动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应根据交易成本、产权和契约的规定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其中,科斯(Coase,1960)和诺斯(North,1980)的产权理论、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的交易成本理论、卢卡斯(Lucas,1988)的经济增长理论、马丁(Martin,1991)的经济增长趋同趋势模型、格罗斯曼和克鲁格(Grossman,Krueger,1995)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和研究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

社会学中的结构理论和人类学中的上层建筑理论认为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性质,他们的经济关系人假设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颇有相似之处。而在旅游社会学交换学派的视野中,人和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过程都被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交换,而交换过程中的人总是理性的,总在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旅游则被看作是主客双方各种资源交换的过程,旅游者追求旅游效用最大化;旅游发展是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博弈的结果。这一立场,与新制度经济学对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看法相当一致。这种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观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旅游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它引入了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契约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期获得旅游业发展的利润最大化。

在此价值基础上建立的可持续旅游评价标准是往往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测算以货币化,使用统一的价值量作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诸因素度量的共同尺度,戴利(Daly,1989)的经济福利模型WMSD,世界银行(1995)的新国家财富计量标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03)推出的资源环境卫星账户就是其中的代表。而现代计量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一些测量方法和技术也为旅游可持续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落实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从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早期的评价指标(金波,1999;曾珍香,2000;王良健,2001;汪薇,2003)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支撑系统的评价上,也多运用经济学效益费用分析方法,提取衡量社会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的绝对统计数据和评价因子,以货币化的价值评价为主,中间只包含了少量体现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和行业服务水准的评价因子,这些评价标准与方法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所描述的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和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以及最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幸福,却往往会因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立场而大相径庭,也常常会由于缺乏对权力因素的考虑而导致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不公的状况。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经济乘数效应低于预期、各种经济漏损、接待地物价上涨等旅游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等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广受关注。

结合我国各地旅游发展的状况,各地旅游发展确实为各地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民众对于旅游发展普遍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政府所支持的旅游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大部分是放在经济学的范畴中,在旅游产业研究中,以带动地方或区域旅游经济、增强旅游企业效益为目的的研究仍然是旅游研究的主体;产权分析、博弈模型和结构方程分析等经济学研究工具是被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基于功利价值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在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有统治性地位。

2.2社会导向——基于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在基于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体系中,其价值主体不再局限于个体的人,而扩展为整个人类社会;其价值目标不只是经济或环境目标的实现,而更多地包涵着对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的普遍正义、民族及传统文化保存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的思考。在这里,可持续旅游不再只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工具,它包含着社会正义、平等自由、机会公平和差别公平等理念,包含着矫正社会不公因素的制度理性。其意义在于,它倡导在正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合理的制度和秩序以引导旅游业及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其制度价值和必然性。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这一价值取向,既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正伦理精神,包含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思考,体现了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一322BC)到罗尔斯(Rawls,1921—2002)等哲人在政治哲学领域的成就,又得益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在旅游研究领域的积累与探索。社会学与人类学主流学派认为,人的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应该单独由经济因素来解释,他们注重对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的研究以及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的探讨与评价。旅游社会学的冲突学派就特别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系统地产生冲突,它关注旅游中各种社会冲突现象,尤其是对于主客关系、种族与性别歧视、话语权问题、旅游帝国主义及新殖民主义等问题的探讨”。特纳和艾什(Turner,Ash,1975)的中心对边缘控制理论、马瑟雄和沃尔(Matheison,Wall,1982)的社区反应理论、道科西(Doxey,1976)的愤怒指数理论、马瑟和里奇特(Matthew,Richter,1991)的从属理论等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发展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研究中;而旅游人类学的涵化理论则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或发展,强调追溯个体发展的轨迹,研究目的地人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民在旅游引入后的变化,并试图帮助正在经历旅游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的目的地人民。路兹(Nunez,1989)对东西文化接触中借入现象的讨论、克里克和纳什(Crick,Nash,1989)的旅游帝国主义观点、皮尔斯(Pearee,1992)对不同类型旅游接触的后果分析都是以由旅游发展所引起的国际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为焦点。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者们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社会正义与平衡发展的价值理念。历年的世界旅游日口号中就有不少是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文化、人权、责任应成为现代旅游发展所必需考虑的因素。如: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世界和平及相互理解的贡献(1980);旅游与假日是权利更是所有人的责任(1983);通过负起责任而受益(1995);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1996);旅游业: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

工具(2001);旅游:为妇女敞开大门(2007),等等。

体现在可持续旅游的评价标准上,运用社会经济学、统计学方法衡量旅游发展的非货币价值的指标体系也逐渐成为旅游发展评价的主流方法。联合国开发署(1990)人文发展指数HDI,经合组织推广的RSR(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联合国统计局(1994)推出的基于DFSR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的指标体系,英国政府(1996)基于经济一环境一行为者模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而我国近几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牛亚菲,2002;万幼清,2006;唐善茂,2006;刘益,2006)也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纳入旅游业发展对社会政治与经济权利公正分配影响的思考,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产业组织以及行业管理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注重从旅游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上来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指标采用上也多运用相对的比率数据,以旅游业的非货币价值评价为主。

旅游业发展的正义价值已逐步通过各种国际组织以法律和规约的形式树立起来。《21世纪议程》(uN,1992)和《中国21世纪议程》(1994)都强调了公众参与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全球旅游伦理规范》(1999)已经把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文化权利公正分配的目标摆在旅游经济发展目标的前面。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新旅游蓝图》(2003)倡导旅游业各利益相关者协同努力,促进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增长。国际组织的这一系列举措为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政治和经济框架内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思路和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旅游研究中,基于进化理论和涵化发展理论的各种旅游发展生命周期模型,基于冲突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等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与研究工具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从研究成果上来看,基于社会公正和文化保存立场探讨旅游发展给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政治制度带来影响的成果较为丰富;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政府、企业及社区在不同旅游管理模式中应起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论述。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何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旅游企业和社区应当如何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来规约和评价,都将是基于正义价值旅游研究的主要任务。

2.3 自然权利导向——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在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体系中,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平等权利,都是权利主体。其价值目标也超越了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指向生物圈的和谐、繁荣和完整。这样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不再只具有工具价值或制度价值,它更是一种道德命令,具有其应然性。

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是近百年来环境与生态伦理思潮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环境经济学为可持续旅游环境提供了理论分析与评价工具,现代环境与生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实践层面的支持,而现代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学则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价值依据。基于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比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更注重人的各种权利,而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则将权利的主体无限扩张到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之物,体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宽阔胸怀。

在环境与生态伦理学的诸多流派中,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以及生物整体主义是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辛格(singer,1973)认为动物解放运动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继续,需要人类更多地发挥利他的精神;雷根(Regan,1983)认为动物权利运动就是人权运动的一个部分;史怀哲(schweitzer,1915)认为应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泰勒(Taylor,1986)认为所有的物种都应获得平等的权利;利奥波德(Leopold,1949)基于人对大地的道德情感,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其普通成员;奈斯(Naess,1974)指出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作自我利益的过程;罗尔斯顿(Rolston,1975)认为,人既对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个体负有义务,也对整个生态系统负有义务,这就是人类价值之所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1995)所定义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就吸收了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完整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强调社会普利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基础上,又纳入了对人、社会和生物圈等多重价值主体的思考;既包含了人们基于功利价值和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的现实考虑,又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资源保护观念和旅游发展观,强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伦理学和美学内涵,弘扬了善的价值。

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理念集中体现在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在研究领域,瓦克南杰(Wackemagel,1996)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就在国内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实践领域,200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而当年世界旅游日口号就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生态旅游”常常被当作是一种旅游营销的工具与手段,掺杂着人们的各种功利价值诉求,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生态旅游传递的是人们基于良心的价值理想。

我们也应认识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人的各种权利尚未得到很好的实现时,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仍然面临着许多实践障碍;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寥寥无几;许多打着生态旅游旗号的景区却仍然以扩大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也缺乏相应的环境监控设施和技术力量;生态旅游规划和社区参与计划往往只能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层面而不能付诸实施等等。在我国,虽然针对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和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不断地被推出,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管理以及游客管理中,但其中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却是寥寥无几,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仍存在巨大的落差。

3结语

虽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在可持续目标下的旅游研究中,各个学科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从不同的层面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各种思路,它们各有优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发展方式,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更依赖于一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在选择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理论与工具时,我们也应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在对功利价值、社会价值和良心价值的追求中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结合本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准,考量地方资源等各种条件,既顾及现实的功利需求,践行可以实现的社会正义,又不失对自然应有的道德情感。在选择工具时,既注重道德理性,又保持工具理性,既坚守道德的底线原则,又能运用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寻求各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案。

上一篇:初中生课内读物下一篇:企业的环保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