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指南论文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教育指南论文(通用8篇)

幼儿教育指南论文 篇1

2014年06月27日09:49来源:睿医资讯

一个专家小组发布了新的骨骼检查(SS)指南,指导临床医师如何判断受到虐待或遭遇意外的2岁以下儿童是否存在骨折现象。这项指南旨在减少不同医院间进行SS的频率差异、减少因种族和社会经济差异而导致的操作不足或过度操作、并增进虐待案例的侦查工作。来自费城儿童医院的Joanne N.Wood及其同事对新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文章6月16日在线发表于《儿科学(Pediatrics)》杂志。

专家小组由代表多个学科的13名专家组成,专家们进行了一项文献综述,根据回顾情况设定了一系列临床场景,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及电子通讯,认定了SS适用的或需进行SS的场景。专家们最终总结了240个场景,SS适用于其中191个场景(80%),而这其中有175个场景(92%)需要进行SS.对于常规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陈旧创伤的案例,美国儿科学会(AAP)反对进行放射性暴露,但对于疑似遭到躯体虐待的2岁以下儿童,AAP则建议进行SS.今年早段时间,AAP发表的更新指南报告了在确定可能的虐待案例时应考虑的因素,这项新制定的应用场景指南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补充。

大体上,指南制定小组在以下方面达成了一致:

1)当因虐待、家庭暴力、或被玩具或其他物品击中而导致骨折时,应进行SS;

2)肋骨骨折和无创伤致骨折病史的患儿应进行SS,除外≥12个月龄会走路的儿童骨折,或桡骨/尺骨或胫骨/腓骨发生buckle骨折;且

3)对于12个月龄以下的儿童,几乎应全部进行SS

专家组还达成一致,若非疑似遭到虐待,患者在以下2种情况下不应进行SS: 1)12-23个月龄的儿童发生胫骨/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具有在奔跑/步行中跌倒的病史,或

幼儿教育指南论文 篇2

分科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育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上有其固有的优势,但也存在弊端。它强调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看重的是教育结果——“幼儿学会了什么?”而在主题教学中,尝试着一种以“过程模式”为主的课程,数学教育更多强调的是思维过程。

刘占兰教授这样解读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1.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2.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3.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短短的四句话有着丰富的内涵。尤其几个关键词“信心”“创新”“应用”,向我们昭示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我们看到:《指南》中对于数学教育目标的阐述不仅指向于数学教育本身,更关注的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凸显的是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诸如:数学学习的态度(喜欢数学,把数学看作交流的手段、学习的工具),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理解和迁移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的数学情感(自信、合作、分享等),体现出更宽泛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以“大教育观”的眼光来审视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从而在理念层面上实现从“单一价值——多元价值”的转变。

目前,教师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数学如何与主题活动相整合。就数学这门学科特点而言,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几乎与其他各领域的活动毫无关联。而整合课程是以整合的思路构想学习活动,强调以整体的、开放的、相关联的方法来确定幼儿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其主题活动强调的是生活情境脉络,是以情感为主线来贯穿始终的。那么,两者的整合,是否就抛却了数学的“有序”性呢?不,《指南》中明确对3岁-4岁、4岁-5岁、5岁-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分别作了清晰而合理的界定。认真审视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活动,我们发现,有序和回归生活并不对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辨证地看待数学教学的“有序”性。这里所谓的“有序”,并不是遵循以往明显的条块分割(数、量、形、时空等),按部就班地进行程序化的教学,而是遵循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寻找一个又一个适切的“最近发展区”,将数、量、形、空间、时间及逻辑关系等诸方面的数学内容相互穿插,自然融入主题活动中。从而在操作层面上实现从“条块分割——联系整合”的转变。

《指南》提出的诸多教育建议让我们找到了数学的“系统性”与主题教学“生活化”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一、学科组引领,挖掘、梳理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资源——从源头上保证数学教育的“有序”性

首先,“目标”梳理。我们依据《指南》要求,重新审视以往的数学教育目标,从适宜性、层次性、挑战性诸方面加以分析,澄清观念,理清思路,重新对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及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作系统性的梳理,从源头上保证数学教育的有序性、逻辑性。

其次,“主线”引领。我们从骨干教师中选拔出了几位数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学科组,他们的任务是在每个主题实施前,负责挖掘主题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并按照幼儿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前后梳理,从而使数学教学框架既适应主题发展的线索,又兼顾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在主题活动“商店”中,学科组认为:该主题中涉及的数学教育因素很多,但在各活动中都没有做透深挖,所以从整体看数学领域涉及量较少,偏重于语言、社会领域。学科组对该主题中所蕴涵的数学教育因素进行了深入挖掘,然后又对照主题发展的情境脉络以及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建构了以下数学教学框架:

1.分类:按照商品的属性、特性分类。(相关活动:“买礼物”“衣服分类”)

2.统计:按照商品的价格、对商品的喜好统计。(相关活动:“价格统计”“我喜欢的商品”)

3.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相关活动:“蜘蛛买鞋”“逛超市”)

二、重组、改造、生成教学方案,给予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从根本上保证数学教育的“生活”性

生活与游戏是幼儿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我们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理清来龙去脉,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创新。我们发现,当下使用的教材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内容流失。未涵盖数、量、形、空间、时间及逻辑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安排进教学进程。2.分布不均。数学在整个主题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学科组在审议中需补充和调整这些内容。

三、非正式数学活动与正式数学活动的互补——取舍融不进主题的数学内容

解读《指南》教育理念 篇3

关键词:童年生活 幼儿 个性发展 成长

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我知道《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下面我依据《指南》的理念,结合幼儿园的各项常规活动,谈自己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幼儿在园一日常规的9个环节中,除了集体教育活动环节外,其它8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统称为生活环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主张,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了3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的期望。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学习《指南》后,我和老师们针对幼儿的生活教育各个环节,用“小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针对入园,设计了“入园好时光”“甜蜜的问候”等活动;针对活动,设计了“活动懂自护”活动;针对饮水,设计了“科学来喝水”活动;针对午睡,设计了“甜蜜午睡时”;针对离园,设计了“幸福离园曲”等。用儿歌作为活动的依托,幼儿对于这样的教育形式很容易接受,也富有童趣。每天都这样去做,八大生活教育的常规就逐渐养成了。我觉得幼儿教育,能力培养是关键。

二、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指南》中指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途径,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相对生活环节来讲,集体教育环节是丰富多彩的,我在给教师们规范备课要求的时候,规定每一节课,都要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对新知识去充分的体验和理解。依据《指南》中对语言学习与发展要求,我们在大班阅读课上制定了六步教学法,即质疑、说意、讲述、表演、猜想、假设。课堂上寓教于乐,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避免了老师们小学化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

在《指南》科学目标中对幼儿的数、量及数量关系的理解,根据《指南》的目标和教学建议:幼儿在5~6岁,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根据《指南》的教学建议,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用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数之间的关系。如4个小动物怎么住进两间房子,怎么将5块饼干分给两个小朋友。行文至此,我也深感《指南》的微观层面的指导。细致入微,易于理解。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的必修之课。

四、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大家都知道切错苹果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学习了《指南》中艺术目标后,教师们鼓励幼儿在美术、手工等作品中大胆想象,同一作品,班与班不同,鼓励作品不拘一格,鼓励创新精神,尊重幼儿的创造,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另外,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明显。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允许幼儿按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对于幼儿的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开展节日主题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比如,在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很多家长反馈给老师说,他们的孩子变了,懂事了。其中,有个孩子的奶奶说的话让我感动,她说:我的孙子懂事了,那天给我一朵折纸康乃馨,对我说,奶奶我爱你,奶奶辛苦了!我说:大孙子,谁让你这么做的,他说:是老师。老师说,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给妈妈送礼物,我没有妈妈,一直是奶奶照顾我,所以我就把礼物给奶奶,听到孩子说出这么懂事的话,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这个孩子的奶奶边叙述边掉下了欣慰的泪水。每个孩子都有其个体差异,孩子的成长路上,各个方面的教育太重要了,因为我们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五、要重视家园共育

《指南》强调,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园共育是教育的关键。

做好家长工作,沟通最重要,解决问题是目标。要把理解和换位思考作为沟通的前提,记得有一次,关于小班幼儿尿裤子的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回到家裤子是湿的,就打电话给老师,开门见山地喊道:你缺心眼儿啊,裤子湿了不给换。老师听到这句话,很生气,也感觉到自己没有地位,随口也说了一句:你家孩子有病你不知道?也不领着去看看。由此,矛盾激发,我听着两方面打给我的电话,这个孩子是小班的一个男孩,平时半个小时不去厕所就会尿裤子,幼儿几乎每次午睡后褥子都被尿湿,老师也劝过家长。以前也有过这样的幼儿,后来去检查是生病了,你最好也带孩子去看看病。几个月来,家长也没有带孩子去检查,老师还是坚持着晾晒被褥,换洗裤子。我对老师和家长说:你们没有理解对方,作为老师,要想到家长有多在乎孩子,不容一点闪失,要理解她说的那句冲动的话。把事情解释给家长听,注意沟通的语气,不要逞一时之气。我又告诉家长,幼儿尿湿裤子具体在哪儿都没弄清楚,因为乘校车回家还要一个多小时。作为家长不该向老师兴师问罪。要考虑到老师的自尊,懂得在孩子面前帮老师树立威信。劝说下,家长同意带孩子去看病,并感激老师几个月来对孩子的关爱。老师也理解家长的莽撞。正如应彩云的一句话:我们的爱,一定要让家长看得见,再固执的家长都会为爱所动。家园联系至关重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学期初的幼教工作会上,刘岫岩局长说过一句话:我们要用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理念,精心地做好幼教工作,对幼儿的爱护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其健康成长。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指南》会成为我今后幼教工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幼教工作,让幼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伍香平.幼儿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9.

幼儿发展指南心得 篇4

幼儿园组织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学习,除了全园教师的共同学习以外,我们在平时的教研组活动中,也会以小组学习和自学的形式,深入学习《指南》。在认真的学习过后,我觉得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很实用,对教师的工作也很有指导作用,能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范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细细品味后是深深的思索。

通过学习《指南》使我再次明确教师的本职是:热爱幼教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另外我也明白到生活中其实处处有教育,只是在于我是否能发现,一旦发现,随机教育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只要我对幼儿用心了,我就能做得很好。

《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但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惟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穷可能性。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共同树立对幼儿期望值正确的思想,以身作则,摆正教育重心,全方位的帮助孩子成长,充分的调动了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另外, 我对《指南》中原则里的一点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进行了深入学习、思考;说起“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纲要》中也是指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她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她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这一理念中可以看出《纲要》已将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在《指南》中,也再一次提到了这一点,讲述了该如何创设丰富的幼儿教育环境;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中渗透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幼儿内心世界,正是“润物细无声”,实践中我们在课程、游戏、日常生活中渗透一些环境教育内容。对幼儿来说,也许这个方式更容易接受。

我们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要把有关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有关科目中。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地对幼儿渗透环境教育。如在音乐活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热爱绿色,保护绿色的情感;在欣赏歌曲《小青蛙,你唱吧》时,对幼儿渗透了小青蛙捉害虫功劳大的教育,激发幼儿保护有益动物的愿望,引导幼儿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给人舒适,悦耳动听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画出《大森林》、《海底世界》、《亲亲大自然》等童趣溢然的画面。在美术活动与手工制作时,提醒幼儿纸张双面利用,并与幼儿一起回收废纸。在体育游戏“种小树”中,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愿望。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地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就会使幼儿受益匪浅。

二、从幼儿兴趣、经验出发,创设育人环境。

1 、创设有主题特色性的主题墙。

我们注重创设活动室的育人环境,对室内装饰提出了严格要求。教室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主题墙的布置,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布置零散,内容不贴近幼儿生活。如果不加以归纳、整理,整个活动的流程便显得不太清晰,这样不但不便于家长了解整个活动的开展,难以实现家园互动,也不利于教师在结束主题时做资料的整理,失去了教学反思的依据,幼儿对主题墙的感兴趣的时间也不会保留很长,更不会去探索、讨论。于是我们在设计主题墙时,要坚持以鲜明的格调,有整体的布局,并与主题相结合,将主题内容呈现出来,构筑新知识。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所制作的背景是幼儿常见的蓝天、洁白的云、画面的手工制作也是幼儿熟悉的小花、小草、小燕子、柳树等。当幼儿看到这主题时,结合自己以往已有的经验,不用老师多说,也就大致了解“春天”的含义了。当然内容一层不变也是不行的,在难度上要随主题的更进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样的主题,增加难度,采用了以感官为依据划分单元主题的方法。设置了“春天”——我《看到……》、《听到……》、《尝到……》、《感觉到……》几个板块的内容,并分别用眼睛、嘴巴等最直观的图案来设置单元小标题,将这些全部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与“它们”对话,这样对春天的认识形象的升华了。

2、创设以人为本的活动区。

《幼儿发展指南》指出:“注重幼儿实践活动,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幼儿实践活动。因此开设活动区是非常重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幼儿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在这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中,幼儿不受约束,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

由于活动区多数是自选活动,所以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或活动特点设置,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选择材料也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生活经验而定。如:科学发现区里,铁块与木块的数量形成对比,直观形象,适宜小班幼儿;磁铁为什么会吸铁的东西?不能吸木制的东西?了解磁铁有正负极之说,适宜大班幼儿。还可以让幼儿自己收集各种材料,如:瓶子、珠子、图片、树叶、纽扣、纸盒等等,孩子们不厌其烦的主动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小东西,在孩子们眼中,它们无一不是宝贝,通过创意和遐想就会变化无穷,把活动区装点得富有童趣,充满了艺术气息。孩子们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每天做做玩玩,活动区变成了孩子们的创造乐园,独特的作品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当然,环境要跟着幼儿的需要而变化,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变化。因此要经常更换材料、更换活动区、更换活动形式。

3 、创设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展示台。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历程。那怎么样让环境真正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发挥作用呢?怎样来体现呢?我想墙壁的空间是最好的展示台。

活动后的延伸活动,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有时老师甚至是一语带过,其实在延伸活动中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时给幼儿创设一个知识展示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将活动中学到的本领一一呈现,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平台。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幼儿口述,家长记录)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张贴在墙面上,既填补了墙面的空白,也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主题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把发生在家里和身边的故事带到教室,并在墙壁上展示出来,这肯定就是孩子们的兴奋点,在这里有他们喜欢讨论的话题,有他们爱玩的东西,有他们爱吃的东西……真正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展现出来了。如:大班主题活动“兵器”,这是比较抽象的主题。我们通过家长,收集到了好多玩具枪和图片,还有一个个动听的小故事。我们将这些实物都钉在墙上,将图片张贴出来,把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的图画、故事连环画等作品都在墙壁上展示出来,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不停的说着,每天早上来园时、下课时这墙壁下面总是围绕着很多的孩子。我们还利用走廊空白处进行年段幼儿集体布置,如:在走廊上布置幼儿的绘画作品,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手工展示。这些布置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是孩子们和老师的成果展示。

三、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一般都是成人为幼儿提供,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去,结果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的发挥。我认为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而要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决不可仅仅是教师创设出环境,把幼儿摆进去,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这样可以使幼儿对自己亲手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爱护珍惜环境,成就感又得到鼓励,而不再一味担心幼儿损坏我们的布置了。我们首先降低了墙面布置的高度,在幼儿伸手可及的区域进行布置,再为幼儿提供参与墙面布置的机会和条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师生一起布置墙面,创设环境。还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可以是家里和父母共同收集的材料,也可以自己制作、绘画的作品。在中班开展主题活动“丰收的秋”时,我们设计了很大的秋天背景,幼儿和家长收集了丰富多彩的树叶、果实、种子,在教师指导下,并进行作品创作,幼儿将图片贴到墙上相应的位置,使幼儿一眼就能看出秋天的特点等,具体形象,简便易行,还将枯燥内容形象化,最主要是孩子自己参与其中。这样的环境的环境布置,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种师生共同布置环境的活动增进了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和感情,体现了幼儿意愿。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创设和利用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全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的创设,在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个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唱歌”,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幼儿园落实指南材料 篇5

我园为了让全体教师在保教工作中切实贯彻《指南》精神,实施科学保教,我们围绕《指南》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开展培训,让《指南》落地。

我园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除了自学还派出30余人次参加市、区级培训。园内教研采用参与式培训、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我园通过这样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各位老师集思广益,思维得到了碰撞,并在教研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科学保教,让《指南》与实践对接。

1、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

(1)首先从时间安排上做了调整,为了能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进区时间,我们将过渡环节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和时间上的隐性浪费。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种安排科学合理,每个环节动静交替,轻松自然,给孩子争取了更多的活动时间。

(2)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安排注意到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如“秋天的树朋友”除了带领幼儿去户外观察树之外,还收集一些关于树的科学知识,又让幼儿在美工区域画自己喜欢的树,或者用树叶贴画、还让幼儿把自己与树结缘的故事制成绘本放在语言区域里供其他幼儿阅读,这其中包涵着健康、科学、语言三大领域的渗透,还包含着艺术情感体现;再次从活动形式上进行了改进,以往的活动是导入——提问——讨论——操作——评价,自落实《指南》后,将活动形式进行了整改,现在的活动形式是导入——操作——探究——小结——再探究——再评价,有效提升了幼儿的能力。

(3)开展有质量的两小时户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充分利用每一个角落,满足不同幼儿的运动需要,创设了休闲区、秋千、各种轮车、多功能积木、地道战、迷宫以及攀爬梯等;孩子用轮胎玩乐、在楼梯上聊天、骑自行车、玩探险游戏、筑长城、搭立交桥、合作开火车等,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2、课题引领,促进教师在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

一是由教师主观概括性描述幼儿-----能用白描的手法客观细致的描述幼儿的表现。

二是由盲目的观察------能有计划的观察,并尝试用《指南》中对应的子领域目标和典型行为表现来关注幼儿前后行为,关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的获得。

三是由笼统的评价幼儿----能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同时分析学习兴趣、学习品质、与同伴的互动的状况;分析教师对幼儿的关注、理解、互动和回应策略等。

三、理念更新,收获《指南》成效。

1、教师理念更新:自从学习《指南》后,每位老师理念得到了提升,从每一次活动后的整理,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上交的每一篇教育反思、平时教研活动中的交流讨论等,都体现了出我们老师确实将《指南》的理念已转化成了教育教学行为。我园教师撰写的案例30余篇获市级一等奖。

2、家长观念改变:从家长调查问卷、平时和家长的交流来看,我园的家长已经认同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他们虽然不懂《指南》的内涵是什么,但他们知道现在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孩子喜欢的、好的教育。

3、幼儿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困惑及需求。

1、教师在幼儿户外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目的性不够强,缺乏全面的规划;幼儿户外活动目标的把握不够到位,对幼儿的动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2、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分析判断幼儿行为的能力不强,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全面的分析。

3、教师到外地先进园所学习的机会少。

幼儿园实施《指南》总结 篇6

幼儿园为了让全体教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指南》的精神,改进幼儿园的保教管理工作,实施科学保教,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培训学习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指南》培训方案,并围绕《指南》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现将开展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一、组织好全员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做好培训是确保每一位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园在景洪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幼儿园教师培训《指南》时,派出了6位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参加,通过教育局2天的培训后,回到幼儿园后,我们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每一位参加过培训的老师,主抓一个领域的培训工作,如:某某老师主讲《指南》中的健康领域,某某老师主讲《指南》中的语言领域,某某老师主讲《指南》中的科学领域,某某老师主讲《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某某老师主讲《指南》中的社会领域。我们努力改变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培训、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通过《指南》语言领域的学习后,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思考并讨论“目前幼儿园幼儿在听和说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什么是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教师在与幼儿交往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如:讲解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我们结合案例“你画的是什么啊!”和“这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两个案例老师们很快总结出了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在讲解幼儿的艺术感受有什么特点时,出示了《妈妈给楚楚洗澡》、《爸爸生气了》两幅图画给老师们欣赏,老师们很快就说出了幼儿的艺术感受首先要在感知基础上,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是直觉的、想象的、情感的,幼儿是个性的、不同于成人的。我园通过这样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各位老师集思广益,思维得到了碰撞,体验到不同的教学个性,并在教研的氛围中体验到快乐。

二、用《指南》的精神和内涵引领和指导日常保教工作。我园为每位教师订了一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导教师自学通读,了解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领域中32个目标和87条相应的教育建议,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涵,树立正确的理念和意识,用《指南》的精神和内涵引领和指导我们的日常保教工作。

三、每个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实践者,从日常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运用《指南》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反思教育实践,让广大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自身理念和行为的变化,在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信心。要通过《指南》的贯彻落实,彻底改变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发展、机械依赖教材上课的现状,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一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

四、通过《指南》学习,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采的节日活动。

在“感恩节”上,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贺卡送给自己要感谢的人,表达对她们的爱;在“圣诞节”时,孩子们了解西方的节日并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在“六一儿童节”上,孩子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五、开展广泛宣传,营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我园将以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广泛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引导广大家长和社 会各界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创设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在2013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期间,我园开展了以“学习《指南》,了解孩子”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我们在幼儿园里组织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解读《指南》,引导家长学会认真观察了解孩子,充分尊重理解孩子,正确鼓励支持孩子;我们编印了《指南》家长宣传册,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街道,向群众发放宣传单、进行科学育儿宣传活动,广泛传播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宣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措施,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育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六、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幼小衔接。

《指南》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还有赖于小学教育的支持配合和科学衔接。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发放宣传单等形式,面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措施,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育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用《指南》指导幼儿图书阅读教学 篇7

一、解读《指南》

(一)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指南》分解目标:1.专注地阅读图书。2.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3.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专注、喜欢、感兴趣。

解读:

“专注”是幼儿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是幼儿未来学习应具备的素质。“专注”包含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细致入微。只有“专注”才能有好的阅读效果,培养幼儿“专注”的学习品质是教师组织阅读活动的任务之一。

“喜欢”是指幼儿在阅读时要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优秀的图书、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而且要通过陪伴幼儿阅读、请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讲出来、提供话题让幼儿讨论等手段来唤起幼儿的阅读热情,让幼儿感受参与阅读的快乐。

“感兴趣”,平时幼儿会对什么感兴趣?模仿生活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也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学习的。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南》分解目标:1.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3.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4.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关键词:说、猜想、看法、感受美

解读:

“说”是幼儿阅读的基本能力,只有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不解的说出来才能与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阅读中,教师要把说的机会留给幼儿,要耐心倾听幼儿说,还要指导幼儿说得有质量。

“猜想”是幼儿常用的阅读方法,幼儿自主阅读大多是自己看图猜想图书的意思。“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本身有探索事物的欲望,让幼儿猜想即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发挥幼儿的能力,引导其主动学习。二是在阅读中要培养幼儿有根据地猜想,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猜想的机会,而且要启发幼儿观察图画与图画之间的联系,有根据地猜想,发展思维能力。

“看法”,幼儿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就会不同,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允许多种看法的存在。

“感受美”,引导幼儿感受图书中的语言美、童趣美、情感美是组织图书阅读的重要任务。

总结:自主学习是贯穿《指南》全文的核心理念。《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就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阅读时幼儿主动用眼、用嘴、用心、用脑积极参与,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书中的信息,用自己的速度阅读。目标中的关键词专注、喜欢、感兴趣、猜想、看法等均指向幼儿自主阅读。幼儿园应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素养、阅读品质,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要放眼于幼儿的未来,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做准备。

二、问题研讨

在实践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典型的、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阅读的效果,值得研讨。我们让教师对照《指南》寻找解答问题的依据,在研讨中增加对《指南》的理解,在运用《指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问题研讨整理如下:

问题一:自主阅读主要在课堂进行吗?

自主阅读以幼儿日常生活中自发的、自由的阅读为主。《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到: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避免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从提供环境、经常阅读等要求中可以判断自主阅读以日常阅读为主,几节课(哪怕每一节课都是精品)是不能替代幼儿日常阅读的。集体教学活动的统一目标和规定步伐容易使教师等不及幼儿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发现一切,个体阅读受集体制约,不是真正的自主阅读。

问题二:自主阅读教师不要指导吗?

自主阅读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是指导的第一步。“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等内容是教师指导的着力点。

问题三:自主阅读中教师如何指导?

1.图书是幼儿阅读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要善于组织各方面的资源,如幼儿园现有图书、家庭购买图书、已经毕业的校友捐书等。数量多、富有情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条件。2.经常与幼儿一起看图书、一起讨论或回忆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有条理讲述、与人讨论自己的发现。3.推测、想象、改编、自编、配图,在阅读中发展创造力。4.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模仿语言节奏和韵律,用动作、表情、声音表达情绪。5.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感受图书作用、体会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问题四:自主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自主阅读以日常阅读为主,课堂阅读为辅。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相信优秀图书的魅力。只要幼儿有能力看得懂,教师就给予时间等待幼儿慢慢完成。教师在陪伴幼儿阅读时观察幼儿阅读中出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在集体活动时共同解决。幼儿阅读在先,课堂指导在后。如在幼儿自主阅读后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幼儿思考多幅画面之间的联系、体验情感、欣赏图画美等。

问题五:大班幼儿喜欢读中班的图书是水平不高吗?

所谓适合大班幼儿阅读的图书、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图书都是人为的划分。幼儿自主阅读不应该有人为的限制,优秀图书更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中、大班幼儿阅读同一本书得到的养分会有所不同,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不同。如中班幼儿阅读时教师“教”的份量会多些,大班幼儿阅读时“自学”的份量可以更大,大班幼儿还可以模仿书中的方式写故事。如果是中班的教材,大班幼儿没有读过就更适合幼儿自主阅读。只要幼儿喜欢就是好材料。

问题六:为什么PPT不能替代图书

PPT往往只截取书中的部分画面,课堂上教师不断提问和统一要求会打断幼儿自然的阅读行程。幼儿阅读从翻阅图书开始,是自主行为,而使用PPT是教师操作材料,幼儿失去的是阅读的感觉、与图书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幼儿自主阅读时可以多次自由翻页,感知纸质、感知故事节奏、感知图画美。图书的价值是多元的,PPT的价值是单一的。

三、实践案例:大班自主阅读《逃家小兔》

活动说明:

幼儿小麦在图书区阅读《逃家小兔》,看到泽泽来,小麦邀请他一起看,小蕊也凑过来。下午,小蕊第一个拿到书,和龙龙一起看。第二天,龙龙第一个抢到书,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想看。老师询问全班幼儿,多数幼儿表示喜欢看这本书,于是教师从园里借了多本《逃家小兔》放在阅读区,供幼儿阅读,并提供支持。

活动目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积极探寻图画信息,大胆猜测小兔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2.会主动与他人一起读书、交谈、游戏,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品味故事展示的生活情趣。

准备:

幼儿两人一本《逃家小兔》,阅读2~3天。

活动过程:

一读,探寻故事大概情节。

1.集体预告:这是一本新书,封面漂亮吗?封面就像一扇大门,我们看看大门上有谁?还没有开门我们就知道这里面是小兔和妈妈的故事。大门上有四个字,认识的小朋友读一读。

2.提出任务:谁要逃跑呢?有一天,小兔对妈妈说:我要逃走了。妈妈说:如果你要逃走,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小兔想办法逃跑,妈妈想办法追他,逃逃逃,追追追,小兔想了哪些办法逃跑,妈妈又想了哪些办法去追,小朋友一定很想知道吧!老师把这些书放在图书区,欢迎小朋友来看书。

3.幼儿自主阅读:晨间活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区域活动、离园前幼儿都可以自己看书。

教师观察幼儿阅读,以读者的身份与幼儿个别交谈:小兔在哪里?妈妈在哪里?你怎么知道这条鱼是小兔变的?妈妈想到什么好办法追他?小兔又变成什么?妈妈又想到什么好办法追他?

二读,认同、欣赏故事内容。

1.集体交流:许多小朋友都看了逃家小兔,现在你知道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知道这条鱼就是小兔变的?妈妈在哪里?变成了什么?花园里哪朵花是小兔变的?有什么不同吗?妈妈又在哪里?变成了什么?

小结:不管小兔怎样变,聪明的妈妈总是能找到他,追到他。

师:小兔变成一朵花时妈妈能变成钓鱼人吗?为什么不能?当小兔变成鳟鱼的时候,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来钓他?当小兔变成小鸟时,妈妈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小结:不管小兔怎么变,妈妈都能找到他的长耳朵。

2.学习故事里的语言:猜一猜小兔想变成鳟鱼时会怎么说,妈妈想变成钓鱼人时又会怎么说?

看,这儿小兔是这么说的:“如果你”。

小兔要变成小鸟、帆船、空中飞人时会怎么说,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小朋友看书的时候可以猜一猜他们说了什么,一边看一边讲,你就会成为故事大王的。

3.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我(老师)能看到小兔这一面就想到妈妈那一面变成什么,而且很快,你能吗?我们来玩看谁猜得快。

帆船和谁在一起?帆船和风在一起!

小鸟和谁在一起?小鸟和大树在一起!

石头和谁在一起?石头和爬山人在一起!

幼儿与幼儿之间游戏。

4.教幼儿玩看谁接得快的游戏,练习故事对话。

5.幼儿做动作老师猜小兔变成什么,老师做动作幼儿猜妈妈变成什么。

三读,品味故事中的生活情趣。

1.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喜欢看这本书,你最爱看哪几页,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看了这个故事书你觉得怎样?(有趣、好笑、好玩、幸福)

哪里有趣?好玩?(师讲一小段,用动作、语调表现有趣)

老师这样讲有趣吗?讲故事时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感觉表演出来才棒呢!谁来试试?

幼儿轮流讲一段,鼓励幼儿声音、节奏、语调、动作有所不同。

2.领悟小兔爱妈妈,妈妈爱小兔。

师:小兔喜欢逃跑,他真的不要妈妈了?最后他怎么又回来了?

妈妈真辛苦,爬那么高的山,走在钢索上多危险,妈妈干嘛要追小兔呀?

小结:这是小兔和妈妈在玩游戏呢。小兔离不开妈妈,妈妈最爱小兔。

3.迁移。

看到小兔和妈妈开心地玩游戏,幸福地在一起,你觉得就像谁和谁在一起?如果是你和妈妈在玩这个游戏,你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你可以画下来,讲自己和妈妈的游戏故事。

幼儿自己画故事,教师欣赏幼儿的创作。

幼儿教育指南论文 篇8

儿童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中学(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主动学(在主动状态下学习)、过程学(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多样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样发展)、共同学(在与同伴、老师、成人交往中学习)等。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

一、激情引趣,抓住幼儿自主探究的契机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五彩画卷,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变化都是幼儿注意的方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科技环境,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要求。教师注重美化活动环境,让墙饰与本班的科学教育目标相结合,真正成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资源。例如,在开展“车子叭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各种汽车的图片、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汽车带来一起布置环境,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交通工具,置身于奇妙的汽车城里。

科学活动十分珍惜儿童的好奇心,首先我们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关于“风”的活动中,教师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让幼儿站着吹风,迎着风跑,顺着风跑,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幼儿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话题。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不同方式和内容多鼓励、赞扬幼儿,使孩子感到被承认的快乐。

二、提出设疑,引领幼儿自主探究的方向

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初,教师可适时地设置疑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操作活动。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操作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三、动手操作,丰富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科学知识是深奥的,科学技术是复杂的,对于幼儿来说,如果远离他们的经验、感受,他们就难以理解。我们就充分挖掘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尽可能设计拟人化的形象,引导他们参与操作,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根据活动内容,让幼儿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自己选取操作材料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操作。操作的目的是证实或推翻操作前自己提出的假设。从小长期接受这种训练,将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我们以“风从哪里来”的活动为例,带着问题与假设,孩子们开始了探索活动。他们和教师一起找来各种物品,有吹风机、气球、气筒、手动鼓风器、笛子、塑料吹气管子等,使用各种物品去探索。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假设,产生了成功后的兴奋。也有的孩子操作结果不尽满意,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孩子的这些体验将成为今后学习探索的原动力。小组活动中的幼儿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有助于他们互相促进,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记录信息,交流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及结束后,幼儿要详细地将操作过程与结果记录在操作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符号标记、也可以画成图。例如在“好玩的水”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动手操作后,知道物体的沉浮、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体验玩水的乐趣,幼儿自己尝试用教师提供的物品图片,记录下沉浮、溶解的物质。有时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符号标记,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操作记录本人手一册,并长期使用和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幼儿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操作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地反思。因此操作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五、表达交流,分享幼儿自主探究的感受

科学发现是一个交流过程,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自己验证假设,自己得出结论,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在操作结束时,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每个操作结论还要经过同伴的质疑。在认识“小兔子“的活动中,让幼儿说说小兔子的形态、特征,让他们通过交流探索知道小兔子的生活习性,并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对表达不清的幼儿也应认真倾听并在鼓励的同时帮助他们表达清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获得新经验,感受愉悦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就能有力地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个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

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科学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引发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读”科学转向“做”科学,使幼儿逐渐养成客观、缜密、谨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实事求是、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面对人生的科学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使科学精神真正进入幼儿心灵,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求职信 简历下一篇:水塘承包合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