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0篇)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1

教科书6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教师:这道题是什么问题?能说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对了,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解决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来研究一些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一步计算问题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回忆,为后面的比较分析作准备。】

二、探索新知

教师:下面我们把这道题变一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2。(显示在刚才那道题下面)

教师:这道题和上一题相比,哪些在变,哪些没变?

要求学生回答出没有变的是:这两道题要求的问题没变,都是求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变化的是:上一题直接告诉了“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而这道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些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题号条件问题

第1题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铺了12天第2题前4天铺49.6m,后8天铺132.8m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教师:既然这两道题求的问题没变,那么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变没有?

学生不难发现,虽然这两道题告知的已知条件不同,但是求的问题还是相同的,所以主要的数量关系还是没有变,仍然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教师:这个数量关系中的条件我们都知道吗?哪些不知道?

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这道题没有直接告知我们“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而要求“平均每天铺的米数”必须要知道“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所以在求“平均每天铺的米数”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求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

教师:好,现在就请你们在“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这两个问题中选择1个来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哪些同学选择的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这个问题?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要求学生说出“铺设管道的总米数”是由前4天铺设的米数加上后8天铺设的米数得到的,所以49.6+132.8=182.4(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1)一共铺设了多少米?49.6+132.8=182.4(m)

教师:哪些同学选择的是“铺设的天数”这个问题?谁又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主要要求学生说出“铺设的天数”是由4天加8天得到的,所以4+8=12(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2)一共铺设了多少天?4+8=12(天)

教师:现在“铺设管道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解决了,下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了。

教师:那么现在“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怎样求?

要求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说出算式:182.4÷12=15.2(天)。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3)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182.4÷12=15.2(天)

教师:问题解决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弄清题意,然后找出主要数量关系和与主要数量关系有关的数量关系,最后列算式解决。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我们解决的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1题第2题

铺设管道总米数÷铺设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米数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题中的两个条件是直接告诉的,而后一题中要先求出这两个条件,才能解答出平均每天铺设米数。

教师:这样经过对比,我们就知道今天我们说的解决的问题比原来要比较复杂一些的意思了,复杂在哪儿呢?复杂在要先求出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这样的题同学们能解决吗?

得到学生肯定的答复后,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汇报。要求学生重点汇报下面几个问题。

1.题中的关系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总价÷件数=每套童装的单价

2.哪些条件是知道的?哪些条件不知道?应该怎样解?

总价知道,件数不知道,应该先算出件数,再算每套童装的单价。

3.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略)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采用改题的方法让学生对复习题和例2进行比较,这样比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在前面掌握的求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道题也是在求平均数,不同的是求平均数的两个条件都不知道,因此要先算出两个条件再求平均数。比较不但突出了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还通过比较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解答--小结”一系列学习过程,体会复合问题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本案例由欧洋提供)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3步计算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感受小数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解答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解答这样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第64页第6题。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过程。随学生的汇报归纳出这道题主要的数量关系是“上调的工资总数÷年数=平均每年上调的工资数”,并随学生的回答分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分析方法来继续研究怎样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简评:通过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回忆,让学生理解两节课学习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把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本节课中来,有效地应用学生已有知识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另外,教学中选用练习中的一道题来进行复习,减少了上节课的练习题量,使学习内容相对均衡一些。】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3。

教师:这个情景图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菜摊条件问题

叔叔的菜摊27元卖6kg蘑菇

阿姨的菜摊52元卖12kg蘑菇哪个菜摊更优惠? 教师:要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我们在学习简单问题时哪方面的问题?根据你已有的经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理解求哪个菜摊更优惠,这是两个菜摊的价格进行比较的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要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算出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两个菜摊的菜是同样多的吗?

学生:不是,一个是6kg蘑菇,另一个是12kg蘑菇。

教师:用多少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方便一些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也可以用6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还可以用12kg的蘑菇价格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选择这些千克数来比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每千克的蘑菇价格来比较,这是比较两个数量多少最常用的方法;由于题中一个菜摊的蘑菇是6kg,另一个是12kg,12kg刚好是6kg的2倍,所以在这道题中,选择6kg和12kg的蘑菇来比较都很简便。

教师:我们一起来选择1个蘑菇的千克数来进行价格上的比较,就选择每千克的蘑菇来比较价格吧。请同学们先算出两个菜摊每千克的价格。

学生计算后,抽1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1)叔叔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27÷5=4.5(元)

(2)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52÷12≈4.3(元)

教师: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阿姨蘑菇的价格只保留一位小数?

让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叔叔的蘑菇价格只有一位小数,所以阿姨蘑菇的价格也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比较了。

教师:比较的结果,哪个菜摊的蘑菇价格更优惠?

学生:因为4.5>4.3,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我们用每千克蘑菇的价格来比较,知道阿姨菜摊更优惠。同学们还会用6kg的价格或12kg的价格比较吗?请同学们从中选择1个千克数,比较两个菜摊的价格。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6kg的价格比较:52÷2=26(元),27元>26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用12kg的价格比较:27×2=54(元),54元>52元,所以阿姨菜摊更优惠。

教师:看来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千克数进行比较,除了选择每千克、6kg和12kg比较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千克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的,只要两个菜摊蘑菇的千克数相同就能比较价格了。只是有些千克数好算一些,有些千克数算起来比较麻烦。

教师:对了,这道题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的解答方法,但是,尽管解法不一样,它的结论变了吗?它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变了吗?

让学生理解尽管解答方法不一样,但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就是阿姨菜摊更优惠。并且它的解题思路也是不变的,都是用两个菜摊同样重的菜的价格进行比较。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一是这类题的实质是两个量进行比较,并且是等量比较,这样就能比较出谁最优惠。新教科书中这类题比较多,如比较怎样租船(车)更合算,比较哪种商品更优惠等,掌握了这种比较的方法,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揭示这类题的实质是两个相等的量进行比较,就是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是等量就可以进行比较,因此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每千克、6kg、12kg等不同的质量进行比较,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从中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答结果的唯一性及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生活中还有用两种价格进行比较、了解哪种商品更优惠的问题吗?我们看看这样1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老师在这里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少儿报刊价格表,有的是月价、有的是季价、有的是半年价、也有的是全年价,但这些报纸的大小、每月份数和质量都是相同的,请每个小组从中挑选几种你喜欢的报纸比较一下,看订哪种报纸更优惠。

【简评: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时注意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完善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小组合作计算后汇报,略。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除法解决的问题,举几个例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2

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勇敢机智的海娃……今天,我们来读读小兵张嘎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 张嘎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兵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4.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小兵张嘎是个怎样的小兵吗?

根据回答板书。

三、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2. 从第一、二件事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张嘎?

3. 读第6~11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可以做旁批。

4. 交流:从哪些词句可看出小兵张嘎的聪明、机智、勇敢,爱憎分明?

重点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快预备饭啊!”

重点2:“说时迟……栽在台阶上。”

重点3:课文三处写到小兵张嘎对手枪的喜爱与渴望。

5. 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总结拓展

1. 这个故事真精彩。想不想回家讲给父母听?指导讲故事。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重点从写作方法上谈)

3. 你还读过哪些小战士的故事?交流。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3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感悟以人为本、尊重主体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解题:什么是“最佳”?什么是“路径”?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你认为最好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大胆设想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段的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词,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抽生读文。检查并纠正字音。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可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4.师抽生汇报:微不足道、旖旎、迎刃而解、绵延百里、优雅几个词的意思。提出还未弄懂的问题。

5.学习课后生字、词。读准音,记清形。重点词:旖旎。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依次出示“设计”“最佳设计”“世界最佳设计”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文中讲哪一条路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该怎样读这句话?

2.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具有什么特点?读课文最后一段,用笔勾画出来。(板书:自然天成、新颖别致)出示课件或图片,展示迪斯尼乐园的人行道,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

3.看了这条路,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4.这条路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是如何设计出这样自然天成、新颖别致的路径的?生小组合作学习3~5段,用笔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从中寻找答案。

5.抽生汇报。

课件出示“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

讨论: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受到了什么启发?为什么困扰了格罗培斯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老太太的葡萄园里摘葡萄?如果你到这个葡萄园里摘葡萄,会有什么感受?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自主、尊重、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启发学生感受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相机板书:以人为本)指导学生朗读。

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得到了启示后,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思考:在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东西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这些东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格罗培斯的成功还在于什么?

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你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生读好这些句子。(相机板书:精益求精)

(三)回眸课题,提炼升华。

1.题目《最佳的路径》仅仅是指的这条路吗?还蕴涵着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也是成功的最佳路径。(板书)

2.如果让你来做迪斯尼乐园的导游,你会怎样有创意地给游客介绍这条曾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路径。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的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求两数差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学会分析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列举出题中的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58×98×64700-357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出示以下题目

(1)一个花瓶可以插9朵玫瑰,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朵玫瑰?

(2)有40朵玫瑰花,够插在这样的4个花瓶里吗?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二、新课教学

出示第37页例2情景图。

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什么?那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解答?

怎么估算呢?装得下吗?

既然肯定不能装完,那究竟这7本相册装了以后还剩下多少张没装呢?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解答呢?

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还剩的相片数=一共的相片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观察上面表中的条件,在这个主要的数量关系式中,什么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求?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还剩的相片数=一共的相片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请在我们的解答方案后写出你的解答算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4题的情景图。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题结果的严谨性。

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奔扑阆旅娓魈

78×6938×6138×5205×3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出示以下题目

(1)三年级一班有50个同学,每个同学发4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三年级二班有46个同学,每个同学发5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3)三年级一班发了200个作业本,三年级二班发了230个作业本,两个班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三)。

二、新课教学

出示第38页例3情景图。

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它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好了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这道题除了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式也能解答?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得出了这道题两种不一样的数量关系式,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数量关系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它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2题。

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7~11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1,2题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促进学生乘法运算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2.经历整理与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整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的意识和习惯。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

60×4=2×300=80×7=500×6=7×400=

120×3=3×110=7×14=6×210=5×15=

二、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估算。

367×7607×4410×3

学生估算出结果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然后板书估算的方法是:

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做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

能举个例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吗?

这三道题都用了估算的方法,你们估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这些估算结果谁对呢?

你认为哪个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呢?

三、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出示整理与复习第1题,要求学生笔算出结果后,再说笔算方法。

学生比较后回答。

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不计算直接连线,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明白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2,4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三、东、南、西、北

认识东、南、西、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

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

2.理解运用

(1)教师:请孩子们看书中47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这个叫做方向标,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联想到其他几个方向吗?(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

(3)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

(4)指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第(2)小题

三、解决简单问题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重庆市,看一看,找一找,我们的家乡重庆的东、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

★ 《认识东、南、西、北》教案

★ 认识简单的路线(新人教三下)

★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人教新课标初二Unit

★ 一年级下认识时间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左右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 李卫东风筝课堂实录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倒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5

年级五年级主备人赵群备课时间年10月14日

周次 9 课次 1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63-64页例1、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一1-3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一一列举”的策略

教学难点:会用“一一列举”的策略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有条理,有序的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 一一列举

计 一、谈话导入。

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8路公交车是每隔10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过渡: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

1、教学例1

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2、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

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四、形成策略。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五、运用策略。

练习十一1-3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五年级主备人赵群备课时间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9 课次 2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一4-5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列表整理

学法指导 有序列举

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

1、谈话

2、教学例3。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

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

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

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

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

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

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

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观察:表格里3人间的间数依次填1、2、3……是按3人间间数从小到大地列举;“1”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填“10”,表示还要10个2人间能全部住下,且正好住满;“2”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画横线,表示这个方案不符合要求。

提问:按这种顺序列举,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5、谈话: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可以怎样列举?

指名说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按这种顺序列举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6、比较: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列举比较简便?让学生把答句填写完整。

7、反思:例3和上节课学习的两道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觉得列举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读题,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共同交流。

2、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在练习本上画表格,独立完成。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分析。

3、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

各自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思考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五年级主备人赵群备课时间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9 课次 3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3)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6-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优化方法

学法指导 有序的列举

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www.xkb1.com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6

页码 看海

--------1

古诗两首

--------5

三峡之秋

--------9 4 游漓江

--------12 积累与运用

(一)--------14 5 捅马蜂窝

--------17 6 我没有钓到那条鱼--------21 7 藏羚羊的故事

蝈蝈

积累与运用

(二)母鸡

一只贝

狼群

美丽的眼睛

积累与运用

(三)少年闰土

弹琴姑娘

高斯智断瓶中线 16 诗两首

积累与运用

(四)不平常的信

革命烈士诗两首 19 许世友四跪慈母 20 鸡毛信

积累与运用

(五)我的老师

阳光很活泼

信任

网上呼救

积累与运用

(六)鹬蚌相争

自然之道

蜘蛛脱险

心田上的百合花 积累与运用

(七)颐和园的长廊

女娲创造人类

古诗两首

埃及金字塔

积累与运用

(八)--------24--------28--------30--------34

--------37--------40--------43--------46

--------48

--------49--------52--------55--------58

--------62

--------65--------68

--------72--------74

--------76--------79--------82

--------85--------88--------90

--------93--------96

--------99--------101--------104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7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会解答求一个数的若干倍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正确判断积与被乘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一)口算

0.9×67×0.081.87×00.3×0.6

0.24×21.4×0.31.6×54×0.25

60×0.57.8×1

(二)说出下面各算式表示的意义

2.4×0.81.36×42.58×0.2

二、指导探索

(一)教学例30.056×0.15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

3.指导学生验算方法

教师提问:怎样检验小数乘法计算是否正确?

(运算乘法交换律检验;再重新算一遍;检查尾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等)

(二)教学例4

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独立解答.

2.教师提问:

(1)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一倍数×倍数=几倍数)

(2)18.5×2.4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表示求18.5的2.4倍是多少)

3.比较:例3和例4的两个算式,积与被乘数比较,谁大?谁小?

4.练习:不计算,说明下面各算式中积与被乘数的关系.

10.8×0.92.4×1.850×0.360.48×0.75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积小于第一个因数?

在什么情况下,积等于第一个因数?

在什么情况下,积大于第一个因数?

5.小结: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

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积等于第一个因数(零除外);

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

6.练习:不计算,判断下面各题的结果是否正确.

0.72×0.15=1.080.36×1.8=0.648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你都有什么收获?

(二)对于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计算

0.37×2.90.56×0.080.072×0.15

0.18×8.454.5×0.0023.7×0.016

(二)判断对错.

1.0.6时等于6分.()

2.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3.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是4,积的小数位数也一定是4.()

(三)工地有水泥24.5吨,沙子的重量是水泥的2.5倍,石子的重量是沙子的4倍,石子有多少吨?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82×0.93.4×1.260.039+1.75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8

蜘蛛外表丑陋,让人感到害怕。然而,当危险来监之际,是选择沮丧灰心,还是选择勇敢面对的、蜘蛛用它的行动征服了作者,也征服了广大的读者。在它再度脱险的一刹那,蜘蛛那丑陋的、让人害怕的形象突然变得那么可爱。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遇险一脱险一再遇险—再脱险。”蜘蛛的命运如此多舛,从蜘蛛的脱险中,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无论身处怎样境地,都不能沮丧灰心,自暴自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从中受到凡事要勇敢坚强、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的启发。

3、学习作者用词准确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凡事要勇敢坚强、不要沮丧灰心,不要自暴自弃的启发。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xiaoxue.xuekeedu.com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激趣导入

“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猜一猜是哪种动物?

2、你对蜘蛛有哪些了解?(出示蜘蛛的相关图片信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1)读了课题,你读懂些什么?(2)还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蜘蛛遇到了怎样的危险? 它是怎样脱险的?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通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和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在黑板上板书。)

2、检查初读

(1)读准下面的词语(指名读,师生评价)笼罩 兴高采烈 坍塌 粉身碎骨 影影绰绰 沮丧 自暴自弃 生气勃勃 xiaoxue.xuekeedu.com(2)请七位同学依次接读课文。(学生评价,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3)感知大意

读好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谁能抓住重点内容概括得更简练些?

(本文讲述了蜘蛛遇险一脱险一再遇险—再脱险的动人故事。)随机板书:遇险一脱险一再遇险—再脱险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回顾课文内容,明确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2、梳理问题:

(1)蜘蛛怎样遇险?又是怎样脱险?(2)蜘蛛脱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3、提示引路,自主探究。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蜘蛛为什么会遇险,情况怎样? xiaoxue.xuekeedu.com(2)蜘蛛是怎样脱险的?

(3)你从蜘蛛脱险中受到哪些启发?

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出批注。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一)同桌交流:

过渡:课文讲了蜘蛛两次遇险,两次脱险的经历,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它是怎样脱险的。

(二)感悟第一次遇险。

1、蜘蛛为什么会遇险,情况怎么样?

出示:笼罩 兴高采烈 蜘蛛此时可能会怎么想?

2、知道危险后它是怎么做的?

A:不一会儿,也许是因为觉得热而感到不安,它顺着端面跑到尽头,迎接它的却是一片火海。蜘蛛又奔到另一端,那一端也是一片火海。

过渡:火包围了劈柴,蜘蛛所在的劈柴突然垮下,此时蜘蛛又怎样呢? B:蜘蛛却生气勃勃,在地板上跑起来了。教师引导:此时蜘蛛会怎么想?

3、指名读出蜘蛛急切逃生、坚强勇敢的情感。(师生评价)

4、如果你是那只蜘蛛,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三)感悟第二次遇险。xiaoxue.xuekeedu.com

1、第二次遇到什么危险,情况怎么样? 出示:这时,我的小狗发现了它,而且象往常碰到昆虫时一样,淌出一大滩口涎,形成了一片口涎的“海洋”。在这片“海水”中,影影绰绰看得出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

①“海洋”“海水”“小岛”分别指的是什么? ②谈一谈看到此种情景你的感受。

2、怎样脱险的?

出示:渐渐地,“小岛”动弹起来,从“海里”爬上“陆地”。蜘蛛似乎只剩了两条腿,但后来变成三条,四条?? 就这样,粘在了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它很快向一个黑暗的角落爬区去。

①指名读、评价。

②从蜘蛛脱险的有关句子中,你感受和体会到了些什么?

(四)朗读感悟,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段,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2、谈一谈当自己身处险境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3、学习了这篇课文,蜘蛛遇险尚且如此,那么今后我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是该怎么做呢?

三、质疑再探:

1、课文读到这里,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弄明白了吗?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是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1)为什么把口涎比作“海洋”,把蜘蛛比作“小岛;(2)你还知道有哪些和蜘蛛一样动物的事迹?;

四、运用拓展:;

1、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指导可;

2、学习了这节课,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出一两道题考;

3、教师补充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段的体会,再抄写下来;

4、总结谈话;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荆棘与

xiaoxue.xuekeedu.com 预设:

(1)为什么把口涎比作“海洋”,把蜘蛛比作“小岛”?(2)你还知道有哪些和蜘蛛一样动物的事迹?

四、运用拓展:

1、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指导可从内容、写法、情感方面谈收获)

2、学习了这节课,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出一两道题考考你的学习伙伴。(教师根据学生自编题情况,展示典型试题在班级交流。)

3、教师补充题。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段的体会,再抄写下来。

4、总结谈话。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能沮丧灰心,自暴自弃,要充满信心,勇敢的面对。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9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初步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5、13、21、32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为什么?

2.把上面各数用两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5=()×() 13=()×()

21=()×()32=()×()

教师:填出的这些数与原数有什么关系?

3.以上几个自然数都可以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其它的自然数行吗?

教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自然数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板书:把一个自然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新授

1.如果我们做一个规定,“1除外”(板书于因数外),也就是因数不能用1,这句话还能这么说吗?举例说明.

教师:在因数不用1的前提下,什么数仍能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什么数就不能?

(合数能,质数不能)

板书:把一个合数用两个因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2.根据这条结论把下面几个合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6、15、24、28

6=2×3 24=2×12

15=3×5 =3×8

=4×6

28=4×7

=2×14

3.这些合数(指24、28)的因数中还有合数12、8、6……根据刚才的结论又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现在不限制因数的个数(擦去结论中的“两个”)把这些合数用最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24=2×2×2×3

教师:6和15还能不能用更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为什么不能?

明确:这些因数都是质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质因数)

根据黑板上的例子说一说什么叫质因数?

4.反馈练习

6的质因数有( ).2和3是6的( )

2和3还是谁的质因数?24的质因数有哪些?

28的质因数有哪些?

如果说3和5是质因数对吗?怎么改?

(12、4、6……)这几个因数是不是质因数?

5.现在我们是把一个合数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原结论中添上“质”字,去掉“1除外”.

同步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三、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并说明理由.

(1)35分解质因数是35=1×5×7 ()

(2)60分解质因数是60=2×3×10()

(3)27分解质因数是27=3×3×3 ()

(4)14分解质因数是2×7=14 ()

2.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1)口答:4、6、8、9、10.

(2)笔答:16、18、54.

3.把9、90、900分解质因数,你发现什么?

四、小结

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

1.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81216245472

2.下面的数是由哪几个质数相乘得到的.

102127354950

解决问题2(西师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1.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描述画面。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要求读正确。

2. 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 自学生字词。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三、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他的哪些事?

四、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 默读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用“”画出写景优美或场面生动的句子,不懂的地方用“?”标记,可用铅笔在书上写旁批。

2. 交流讨论。

(1)读了课文,你觉得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学生自由发言,并在书上找相关内容说明。回答不全面可互相补充。同时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闰土:机智勇敢、知识丰富、活泼可爱。)

(2)讨论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求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尽量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3)学生质疑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1. 从第1、第4段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的词句,仔细品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试背第1段。

六、拓展延伸

1. 仿照文中第1段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断。

2. 课后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上一篇:巡视整改动员讲话下一篇:信息与计算应用专业技校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