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教学(精选10篇)
巧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
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教学。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一、初中史料的类型
1. 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一般包括文献资料和文艺史料。这些文字史料有的直接出现在初中历史的课本中, 如: 以黑体字加方框的形式穿插在文本中间, 具有提示和解释文本的作用。有的文字史料则需要我们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获得, 这部分资料一般比较专业,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 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包括古迹和纪念品等。这些实物史料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见识到许多这样的史料。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史料。如, 兵马俑、长城、北京故宫、清十三陵等, 这些都可以为历史的教学所用。
3. 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包括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这种史料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史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比如, 在历史课中插入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史料, 重现日本侵华时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斗志。
4. 音像史料
真实的音像史料在历史中是比较少的, 即使有也是出现在近代。在历史中还有一种音像史料, 那就是后人根据文字记录的历史事件拍摄成的电影或电视, 这些音像史料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得较少, 因为毕竟是经过专业演绎而成的, 真实的内容较少。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枯燥处出示史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很多历史章节的编写确实枯燥乏味, 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 学生在听的时候也无精打采。为了改善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就应该恰当出示史料,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 在讲 《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课, 笔者为了更好地讲授而引用了一副对联: “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这副对联明显、贴切地反映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 大搞六十庆典的丑恶行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已面临国破家亡的窘境。
2. 作业时出示史料,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笔者在教九年级的学生时, 常常为他们布置分析史料的作业, 这样做是为了与中考接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作业中接触课外的史料,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还能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一个好成绩。比如, 一次作业中, 笔者为学生选择了一道这样的史料题目: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 ……洛水暴涨, 漂六百余家。……十三日, 诏曰:“暴雨为灾, 大水泛滥…… 诸司供进 ( 进奉的财物) , 悉令减省。凡所力役, 量事停废。遭水之家, 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 ……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问题: 根据材料,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有哪些?
这道题目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不易, 因为是史料, 所以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出现的, 学生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再者学生在学习 “贞观之治”的时候也没有专门学过这一部分内容, 当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们感觉到束手无策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此类问题, 教师不能只把问题抛给学生而不教授解题方法。在本题中, 笔者教授的方法就是研读史料、细读史料。
我们借用史料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搭建现实和历史的桥梁, 让学生通过史料认识历史,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小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8) .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启示[J].历史教学, 2002 (11) .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巧用史料 彰显立意
【作者简介】朱桂芳,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江苏南京,210000)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针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多结论、少史实”的特点,许多教师常常会补充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或文字材料,整节课下来,教师好像在带领学生们看“画展”,似乎很热闹,其实学生没有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
为什么有趣的史料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呢?宗其原因,主要是有了情境、失了立意,有了史料、丢了灵魂。这样的课堂,教师即使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获得的也往往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历史信息,而不是明确的历史认知,更缺少心灵的震撼。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为例,探索怎样通过巧用史料彰显教学立意。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它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均摒弃前嫌,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反思战争、珍爱和平”作为为本课教学的立意和灵魂,并围绕教学立意选取史料,以史料彰显教学立意。
一、选择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从认识升华中体现立意
反思战争,就要反思战争胜利的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我们才迎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如果我们引用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的文献史料,这显然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史料的选择和使用要合理,应寻找真实实用的资料,力求生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例子,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1】
如在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时,笔者呈现两则史料:
材料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7月8日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在展示史料的基础上,笔者设问: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抵抗。你能找到此时两党有什么共同的主张吗?答案很明显,无需教师做更多的引导。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总结:是的!从8月开始,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此国共摒弃前嫌,再度携手,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的民族在宣告:中国宁做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日寇步步紧逼,大片国土沦丧,国共两党从失败中反思,从反思中汲取教训。面对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有了共同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至此,中国政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内战不已到一致对外,从奉行不抵抗到组织抗战,从单一的民间抗日到全民族抗日。这一政局的变化,昭示着中国抗日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联合,从失败走向胜利。以上一组史料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思维,正确认识了抗战胜利的原因,解读历史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选择富有生动细节描述的史料,从体验感知中体现立意
反思战争,也要反思战争的过程。战争是残酷的、非人道的,反思战争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战争灾难的正确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珍爱今天和平的时光。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普遍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如果历史课堂的教学缺乏细节,没有情境,就会缺少生气。细节性史料具有特别的证明价值, 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鲜活性,引发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思考。【2】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笔者对学生说:日本在中国首都南京展开这场屠杀,企图从精神上摧毁中华民族的意志。日本真的摧毁了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了吗?我为大家介绍一位不屈的中国人梁志成(多媒体展示)。
十七日早晨,日寇打破了他家的大门,绑走了梁志成。当日寇军官知道他是一个司机后,就命令他把一辆满载机枪子弹的汽车开往下关。梁志成觉得决不能把这些子弹运去杀害自己的同胞,所以当他被推上卡车,一个日寇军官用枪强迫他开车的时候,他不顾死亡的威胁,突然一拳打倒了那个监视他的日寇军官,跟着猛扑到那个日寇身上,双手狠狠地扼住他的喉咙。车上的日寇发现了,跳下来用马刀乱砍梁志成;那个日寇军官也狼狈地爬起来,拾起手枪向梁志成开了一枪。梁志成倒在血泊中昏迷过去。下午,他逐渐苏醒,挣扎着爬回家。第二天拂晓时,梁志成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咬紧牙关对他姐姐说,告诉我的朋友,我是给日本人杀死的,要告诉大家,我至死也没有帮日本鬼子做过一件事!
充满感性的文字,富有情感的叙述,学生获得的不是一些干瘪的历史概念,冰凉的历史线索和枯燥的历史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这些历史细节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这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通过上述史料,学生体会到南京大屠杀非但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反而将那些麻木的中国人唤醒。这一刻,中华民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我们的民族在呐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用史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史料的选择要服务主题、引用准确、使用有度、分析到位,更要引发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史料,活化历史,既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兴趣,也有助于历史学习;既提高了读史料的能力,又能彰显教学立意。
三、选择存在明显认知冲突的史料,从品读感悟中体现立意
反思战争更要反思对待战争的态度。一个民族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因此,对待战争的态度,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政治倾向问题。二战以后,德国通过彻底的改革,与纳粹德国彻底告别;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却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态度暧昧。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认识到“对待战争态度”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展示这样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据欧新社2015年10月21日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二战时巴勒斯坦的伊斯兰领袖侯赛尼煽动纳粹头目希特勒,才发生犹太人大屠杀。此言一出引发轩然大波,不仅犹太学者纷纷驳斥,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强调,“该为犹太大屠杀负责的是我们”。
在提供上述史料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第一幅为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华沙之跪”。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反法西斯起义纪念碑敬献花圈。他礼节性地躬身,随即,后退几步,双膝骤然跪地,面向纪念碑,以宗教般忏悔的姿态,在敷上一层薄冰的石板上纹丝不动地跪立半分钟。德国《明镜周刊》随团记者写道:“他对此项罪孽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他的屈膝是为所有必须屈膝却没在此屈膝的那些人而做——因为这些人缺失勇气或匮乏能力或无法鼓足勇气。”第二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安倍自2012年12月上台执政以来,一次参拜靖国神社三次献祭品,向供奉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表示感谢和敬意,其实质是对二战胜利成果和对战后秩序的否定。材料二的新闻发生在2015年10月20日,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惊人之语”, 德国总理默克尔没有沉默,而是明确的将责任揽给德国。
历史被今人重提,往往是因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重温华沙之跪意味着:在历史的悬崖边,欲再次站立,重塑脊梁,只有先屈膝。“战争使人变成魔鬼,死亡使魔鬼变回人。”通过以上两组史料,为学生营造了认知冲突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振奋状态,同时,也彰显了本课的教学立意。
历史不可重复的过去,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而史料恰好能比较生动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围绕一定的教学立意选取史料,再通过史料彰显教学立意,形成史料与教学有机互动,不仅仅让史料有了生命,教学有了灵魂,更让课堂有了宽度、广度、深度与温度。
【参考文献】
[1]张立艳.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进行史料教学的。
为了让七年级刚接触历史的学生觉得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采取了以下的方式。在史料教学中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阅读文字史料有一定的困难,图标史料有时学生会出现看不懂的问题,还要老师去费尽心机的去讲解读图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的是能够直观得出信息的图片史料,和少量学生能解读明白的文字史料。
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先为学生展示出了《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我国都有哪些远古人类?”然后在让学生认清地图中的两条河流——黄河和长江,再让学生观察这些远古人类多分布在什么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我国远古人类分布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自己思考和观察,并得出结论,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不难。
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周天子地位开始衰微,我引用了一段《史记·周本纪》的原文:“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阅读完这段材料,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在史料中找到周室衰微的原因和结果。
在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我更是采用的大量的历史文字和图片。这一课中突出的是民族融合,那么我就以民族融合为中心搜集了相关的历史史料。在讲北方民族融合时,我为学生展示了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和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以体现在服饰上出现的民族融合;展示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以体现在饮食上出现的民族融合;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以体现在生产方式上出现的民族融合,由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就是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我引用了两段史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通过对史料的释读,学生能理解北魏孝文帝采取的“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一改革措施的内容及改革力度。
张华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 伴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通过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目前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关键词] 史料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如何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教师提供大量的史料。如果说线索是历史教学的骨架,那么史料就是历史教学的血肉。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可以说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
一、史料、史料分类与史料教学
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可以为研究历史和讨论历史提供有根据的东西。它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宝贵素材,其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和丰富的遗产。史料的形式和分类相当广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某事物是否能成为史料,一般必须由史学专家根据其专业的知识进行判定。
史料有很多种分类方法,较常见分类方法有按照史料的原始程度和史料的呈现形式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原始程度分,可分为原始史料(即第一手资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说来前者为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历史事件的文物和当事人直接记录的时事,真实性要比后者强一些;后者为由后人转述、探讨、研究和重新解释。其实大多时候是很难分清原始史料和是二手史料,如口述史,虽说是记述同时代的历史事情,但很多未必是亲眼目睹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第二种是按照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前者如史书、地方志、户籍资料、学术作品、报刊杂志等,后者如绘画、壁画、刺绣等文物古迹、各种实物、音像资料等。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材料的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1]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阅读、理解、思考,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懂得如何公正并且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学生通过史料学习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独立的个人思维品质。[2]史料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享受历史课堂特有的学习乐趣,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真正的道理。
二、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历史课堂上,不提供史料、情景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3]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1)史料与中学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是师生了解过去历史,建立相关历史知识的途径。只有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好历史。胡适曾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客观是历史教学也是历史课堂的最低底线。在评价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杜绝“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4]避免“只从今天的形式和价值观来裁判过去”。因此,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2)回归历史学科的特性,体现“史味”和“史魂”。
既然是历史课,那么就不能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堂就要有历史课堂的味道。那么什么是历史课堂的“味道”呢?
1、史味:通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关结论。阅读史料,就是要将学生引进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能够做到“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去想象”。思考的过程就是要培养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史魂:历史学科是主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应该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否则历史课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特性。这里要澄清的是,历史课的灵魂问题不是简单地给谁唱赞歌;歌颂谁的伟大和神圣。而是使中学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进一步增强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将来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史料的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历史领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分析鉴别史料,获得有用的相关历史信息;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发现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思考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或许这种判断或见解与别人有着悬殊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活学历史,同时也学活历史。
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获得了史料之后,如何对所拥有的史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史料教学坚持课本材料优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引用的史料丰富多彩,有图片、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电影等,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用了大量的视频、电影,而忽视了课本提供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史料相比,不仅有正规的出处和详细的说明,还经过严格的审查,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应得到重视。(2)史料教学选用史料要谨慎
由于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史料选取时要谨慎。如古代史史料中会出现大量文言文,而繁体字、生僻字在文言文中又频繁出现;世界史史料则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大相径庭以及翻译习惯问题,中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较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其中,在教学环节中谨慎选择史料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所引用史料不在于量大,而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思考,并且充分消化所学知识。(3)史料教学无一成不变的结论
历史教学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证据”来构成学生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推理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时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任何历史陈述、推测、观点和猜想只要论证合理,推断符合逻辑,其结论就可以被认可。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才可以在史料的探究和发现中大胆想象和推测,合理运用推理论证的程序,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见解,完成对史料的解读和历史的学习,真正提升历史的认识水平。(4)史料教学要有良好的辅助支持
为将学生置于史料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辅相成。“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包括教师、信息资源、先进技术。”[5]为保证史料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启迪学生会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流利的交流,是当今世界最看重的能力。”[6]毫无疑问,在以多样性和多变性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思维品质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晓斌:基于史料运用的中学历史教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3]丁贤勇、陶水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摘 要: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高中历史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本文将具体探讨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一、引言
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学生历史学?的必备素养之一,所谓的史料实证,就是对历史材料进行确认,判断历史材料的正确性。学生只有具备史料实证素养,才能对历史进行检验,对史事进行评价。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而史料实证素养正是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一。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更新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注重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重现历史事实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学生经常会面临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轨的问题。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发生在过去,具有不可复原的特征。想要对历史事实进行重现,必须获取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对历史事实进行补充。实证方法以各种历史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可以重现历史事实,让学生走进历史、见证历史、认识历史。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史料实证方法至为关键,如果没有应用这种方法,历史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二)深化历史认知
由于历史事实无法恢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相对弱化。在阅读教材内容时,学生只能对历史进行想象,而无法对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史料实证为历史理解提供了新方法,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合理解释。在史料实证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对历史知识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自觉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
(三)优化历史评价
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在对历史意义进行评价时,应该阅读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史料,让历史事实更加完整。史料实证方法是历史评价的依托,如果忽视了史料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就会使历史事实失去真实性。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必须不断增强史料实证素养,对历史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三、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进行学习延伸
仅仅把教学放在课堂上,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影响教学空间的拓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以课本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依据,没有形成独立判断的历史价值观,致使理论分析不足,历史素养难以提升。很多历史问题都有重复思考的价值,以历史人物分析为例,教材上关于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少,学生必须挖掘更多的史料内容,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评价。以历史事实为例,很多历史事实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在当今社会却有局限性,学生需要提升自己的史料实证素养,对历史事实重新认识。
比如,教师在对洪秀全这个人物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应用课本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延缓了中国的殖民化进程,抵御了列强的侵略,体现了华夏儿女的不屈精神。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实现了封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打击了国外列强,鼓舞了国人的士气。但事实上,洪秀全这个人物具有多面性特征,并不能根据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对洪秀全进行单一评价。根据历史材料记载,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抢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并将众多美女纳入麾下。他不允许百姓结婚,为了一己私利滥杀无辜,成为一个骄奢淫逸之人。为了对洪秀全做出科学评价,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自主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与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高中历史蕴含的知识较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的教材中叙述的历史事件较多,加大了学生历史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没有采用史料实证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调研,致使实证素材分析不足,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历史结论。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挖掘互联网中的海量教学资源,补充学生的史料知识库。
比如,教师在讲古代商业发展知识时,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高中历史教材偏重唐朝、元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唐朝经济和元朝经济发展进行了细致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对两宋和明清时期的商业情况没有进行过多叙述,只是传递了两宋明清经济繁荣这一观念。在历史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把握,经常出现知识遗忘和知识混淆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记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在教学课堂上增加历史地图方面的材料、历史战争方面的材料以及人物评价方面的材料,逐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进行实证剖析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证训练的重要性,没有让学生根据史料自主展开历史分析,致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史料实证方法,让学生开展实证剖析。
比如,教师在讲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时,应该从正面和负面角度展开评价。历史书上主要为学生论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没有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评价的材料,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历史材料、辛亥革命没有形成彻底反封建纲领的历史材料等等,以此让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科学评价。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大纲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参考文献:
一、在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 实施史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可言”, 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与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注重运用史料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已成为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史料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 强调教师的讲授, 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 其传授知识的高效性不容置疑, 但也日益面临挑战.进入21世纪后, 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增, 开始不再满足于接受式学习.尤其是扩招后, 学生学习自觉性下降, 教学遇到很大困难, 课堂纪律也会经常出现问题.而史料教学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 鉴别、分析史料, 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 学生明白了事理, 了解了历史, 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提升了道德修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获取历史信息掌握基本的史实, 不应仅限于学习教材中对史实的解读, 还应通过运用各种史料, 通过师生共同的解读, 来完成对基本史实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 又为学生进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为形成历史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鲜活的源头之水.
与传统教材相比, 新教材在正文、小字部分、知识连接、解析与探究等各个版块中, 都增加了丰富而新颖的史料, 有文字史料、历史遗迹、文物照片、地图、文学艺术作品等.而文字性史料又有官方的档案记录、私人的日记、史学研究成果的摘引等.这些史料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当然要运用好这些史料.
纵观近年来高考, 材料解析题成为试题中的一大亮点, 更是一大难点.因为材料题最具历史学科能力的题型, 而学生在考试中最畏惧的是材料解析题, 失分最大的地方也就在于此.究其原因, 是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材料中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进行欣赏, 阅读, 分析, 理解, 归纳, 未能灵活、科学、有效地选用丰富的史料和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功能.因此, 实施“史料教学模式”教学已经势在必行.
二、如何具体实施史料教学模式
1. 导入新课
恰当运用史料,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兴趣, 引起思考.———
在课堂上, 适当地运用各种史料 (文字、图片、图表等) 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课上,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三则史料:
甲:笃信巫医和占卜家, 有两个情妇, 多年吸烟史, 而且嗜好马提尼酒.
乙: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每天中午才肯起床, 读大学时曾吸食鸦片, 每晚喝一公斤白兰地.
丙:曾是国家战斗英雄, 保持素食习惯, 从不吸烟, 年轻时没做过违法的事.
问题:同学们在上述三位人物中, 选举一位你认为能造福人类的世界领袖, 并简要说明理由.
同学们选定了自己认为的最佳人选, 纷纷发表己见, 甚至还展开了辩论.随后我向学生宣布说甲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乙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丙是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学生瞠目结舌, 在爆笑后随即陷入沉默, 显然学生都在思考什么.我适时抛出问题———“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推选代表发言.归纳学生的发言如下:要依据历史人物进行的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而不是他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其活动凡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对当时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 原则上应予以肯定, 反之则否定;评价时还应坚持辩证的原则, 一分为二的评价.这一史料的运用及其设疑,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推进新课
首先是读史料.利用教材史料, 培养基本能力, 特别是阅读能力.新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 且以直接史料为多, 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 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 非常丰富.这是进行史料教学法最基本的阶段.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史料大部分是文言文, 所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是粗通文字, 理解大意.比如讲授郡县制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 废除分封制, 这时候可以用引言中的一段文字:“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这就需要学生理解此段文字的大意, 从而知道李斯建议郡县制的缘由, 以及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目的.
第二步是广泛收集史料, 拓展阅读面, 结合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 既不能对史实进行更为立体的、生动的解读, 也不能更好地激发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广泛收集史料, 做出大胆的适当的剪裁取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或者将重要的文字资料印发给学生, 适当地加以点拨甚至引发讨论.如引导学生总结太平天国的爆发原因时, 通过以下材料来完成.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 10年当中, 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 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三: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 极力搜刮, 加捐加税.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 遍及十几个省.
对每则材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完成解读:材料说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问题逐渐深入, 接近真相, 在回答问题时, 学生需要利用第二专题有关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内容, 通过此材料学生可以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步是补充典型史料, 结合问题探究, 突破教材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历史原貌, 才能更清晰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讲解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都要通过还原典型的历史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录像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 把这一切都放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悟、去理解, 才是历史学科的真正发展方向.经过这样的反复实践, 当学生面临新材料时才会得心应手, 发现材料背后的历史, 也才能顺利应对高考.例如, 在引导学生探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时, 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见闻通过讨论得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基本上归纳出几个主要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的矛盾;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国民党亲英美派的积极努力等.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说:“历史事件, 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特殊时段, 特殊人物的活动, 往往会对历史发展起关键的影响.在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众多的力量中, 我们不可忽视个别人物的作用.关键人物张、杨、周自不必说, 但是同学们对宋美龄在西安事变时的活动可能知之不多.”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关于宋美龄积极营救蒋介石的音像资料———大意是宋美龄惊闻西安事变, 立即中止疗养, 赶回南京, 针对国民党内部各派的分歧, 尤其是针对亲日派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的主张, 宋美龄发挥其过人的政治才干, 多方陈说, 弥合分歧, 并携其兄宋子文和美国人端纳亲入“虎穴”, 营救蒋介石……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我让学生用最少的字概括对宋美龄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妙语连珠.有一学生概括为“巧解国难, 伉俪情深”, 引起满堂喝彩.这一史料的运用,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印象, 延伸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的理性思考, 顺便揭示了“特殊人物”的鲜为人知的一面.
3. 布置作业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 讲完辛亥革命后,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 得出结论, 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 如, 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
总之, 史料教学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 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 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摘要:史料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 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 实施“史料教学模式”教学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教学;重要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主要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处理,帮助学生通过史料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史料便是由一些历史材料构成的,和人类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提高教学的真实性,便非常有必要从史料教学出发,将史料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在进行史料研习的时候,必须充分合理地运用课本中的史料
课本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
候,每一个史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很多模块都进行了大量史料的引用,并且这些史料都比较典型深
刻,其自身的启迪性也不是普通史料可以比拟的,所
以根据实际需要,老师有必要对课本中的史料进行研习,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本,这样在讲课的时候,举例说明便能够信手拈来,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进行史料运用的时候,老师还应该侧重将史料和课本知识以及课本中的难点重点进行结合,让学生进行讨
论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进行史料研习的时候,不但要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史料,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
在研习史料的时候,老师不能够仅仅依靠和利用课本上的史料,还必须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恰当的史料补充。虽然课本中史料的典型性和启迪性都非常强,但是在实际研习和运用的时候也不能死板地运
用,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史料的补充,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若是老师一味地采用课本上的史料研习,学生很容易对史料失去兴趣,认为老师讲的都是课本上有的,听不听课无所谓,所以在研习史料的时候,必须进行恰当的补充,确保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在进行史料研习的时候,必须注重史与论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史料研习的时候,必须注重史料教学,还必须突出学生在史料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史料研究和利用的时候,必须更注意史料的丰富性,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历史事件,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必须进行合理的史料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启示和结论。
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在进行史料研究的时候,必须保证观点都是通过史料得出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必须做到结论是从史料中得出来的。
老师在进行史料研究的時候,还必须注重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认识到史料并不是平面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四、在进行史料研究的时候,还必须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学而言,老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应该是教学的主体,在进行教学史料研究的时候,老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史料的掌握能力,所选择的史料也应该是适合学生水平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注重大量史料的搜集,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史料,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能够得出结论,史料教学对于历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够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史料教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所以老师必须做好史料教学。但是很多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对于老师的要求便会更高,老师必须更好地进行史料的研习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2]张亚东.简析高中历史“史料研习与探究”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2(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而这些要求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选用史料进行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历史教师认可,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选择却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下面,本人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一、要选择切合课题、服务于目标的史料
在早期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会下大工夫去查阅资料,结果在搞清楚了许多问题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觉得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每一则史料都要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课堂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例如,面对“红军长征”这一课题,相关的史料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取决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想体现红军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如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如果想体现长征中红军与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红军沿途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和人民群众救治伤员、筹集粮食、踊跃参军的英勇事迹。
二、要选择相对精当、具有价值的史料
选择史料是为了运用,正如沈为慧老师所说的,是为了要“榨干史料”,再加上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因此数量过多、内容过长、缺少“油水”的史料尽量不要选,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而切合课题灵魂,短小、精当、富有价值的史料就要大胆选择和运用,通过问题设计,将其中蕴含的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复习有关洋务运动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选择经典史料《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的两句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并设计问题:该材料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政治派别?该派别领导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运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史料的分析较好地回忆并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三、要选择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的史料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其认知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也有差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史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思维,而切不可以难取胜。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的时候,选取的史料大都来自古代典籍,虽然历史价值高,但文字艰涩难懂,老师阅读尚且有困难,更别说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尽量少用这些史料或者将它们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要选择形式多样、内容多维度的史料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各个维度的史料要结合使用,这样不仅能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首先,史料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如果课堂上呈现的史料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大量的文字史料的反复出现,必然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和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让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各种史料发挥作用,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史料内容也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学中我们会提供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做出评价,但如果我们提供的史料维度、视角、史观等过于单一,根据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学生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维能力,就必须选择多维度的史料。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己具备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的爱上历史这门学科才能真正爱上学历史。史料教学中有许多有趣的环环相扣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可引用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所对的一幅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由此设问:(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又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幅对联可谓是妙趣横生,用历史史实中的对联引入课堂教学,又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激起学生探究史实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去,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1.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更加具体化,但是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的历史性使学生难以窥得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貌,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于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选择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发展[1]。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史料,就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更好的理解历史、掌握历史。例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通过克莱武的这段话,学生可以得出殖民主义无理与残酷,完整的再现了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与压榨。
1.3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究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史料教学则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学生可以根据史料自己归纳总结史论,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权威”的解释。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2关于合理运用史料教学的相关建议
史料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那么如何更好的运用史料教学呢?现针对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2.1合理选取史料:
合理选取史料不仅要做到合理选取教材中的史料,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的补充相关的史料,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历史知识。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都是从各类史书中精心筛选出来的精华,基本上体现了教材中的各种史学观点。合理运用这些文字史料,有利于教师解决材料的重点、难点[2]。教师自行补充的史料要做到精挑细选,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很好的甄别史料的价值,多积累与教学相关的史料,同时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设备,史料的展现不局限于讲授,可以采用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展现给学生。
2.2针对不同史料,精心设问:
选取合适的史料之后,还要根据史料进行设问。通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提问将学生吸引到历史学习当中去,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管是课本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史料,教师都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3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史料,以便课前预习知识。课堂上可以请同学交流搜集的史料,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充分的了解。新课教授完毕后仍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史料,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在这个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同时养成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自主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史料教学百利而无一害。恰当的应用史料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历史课堂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史料教学的合理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好开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丽丹.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推进初中历史有效教学[J].中学时代,2013,21:125.
【巧用史料教学】推荐阅读: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05-26
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01-19
六年级数学教学心得:教学中巧用12-09
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10-08
巧用班班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07-04
音乐课中巧用教学评价09-08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教学11-25
巧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教学 王利引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