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研讨会校长发言稿(精选6篇)
小班教学是我市培养特殊优秀人才的举措之一,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规制的新格局,这对每个学校都是新的考验。旧的思维、旧的做法都需要重新洗牌、重新思考,三年来我们做了不少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小班教学的最大优势,这是本次研讨的目的所在。
优秀教师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度,也影响着学校的风气。尖子生(不仅仅是清华北大)代表着学校教学的最高水平,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阳泉一中而言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座的各位决定着我们学校办学水平的高度。同时,优秀教师也引领着全校的师德师风和学术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所以这个会议不仅仅会对小班教学产生影响,而是将对全校产生引领示范作用,包括师德师风、爱校敬业、学术水平、教学方法、常规落实。“这世上从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这句话适用于各项工作、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班级。所以优秀教师各方面的引领作用更具有特殊意义。
尖子生需要特殊培养。尖子生需要有天赋,更需要培养。所谓培养,就是“带徒弟”,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学生身上体现。教师的价值通过培养学生来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在学生身上。教学是以教为手段、以学为中心、以会为目的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让学生会了多少、多少学生会了,而不是讲了多少、讲了几次。“天才就是专注、优秀就是细心。要对自己不妥协(——窦文涛)。”优秀的同学是一样的,不很优秀的同学各有各的不足。正确的价值观、阳光的心态、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环境、全方位优秀的教师都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尖子生更需如此。良好的基本功=良好的素质=正常发挥。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重基础(基本功),片面追求难度;二是认为学生不错、可以自觉,教师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
尖子生培养的两种途径:一是竞赛——特长(活动)——自主招生——名校;二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名校。
成功需团队(优秀的同事、合作者)。教师是通过学生出名的。教学工作是个体劳动、集体成果。尖子生不能有弱项,也就是不能有弱老师。尖子生培养需要合力,每个人都责任重大,好多时候,尖子生由于某科的问题,与名校失之交背。要学会为学生、为团队负责,起码不拉后腿,决不能由于没有比较而松懈。关于“合作”,人品是原则,如:立己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互补台、团结共赢等都很重要;态度是根本,问题往往出在缺乏一如既往的决心和深入钻研的工作态度,认真与不认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能力是基础,能力具有互补性,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就是要有绝招,即自己独有的思维和方法。
不可否认, 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也是事所必然。它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对城市一元化教育结构的冲击都是不言而喻的, 也具有积极意义。可是, 当它对城市的一所百年老校的冲击都落到校长一个人身上时, 却成了难以承受之重。义烈巷小学地处老城区的小巷深处, 本来占地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 加上房子老旧, 与其他兄弟学校相比, 办学原本就存在一定困难, 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更使这所风雨飘摇中的百年老校雪上加霜:一是教育难度随之加大;二是教师流失严重, 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三是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淡薄,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与学校沟通存在障碍, 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所有这些问题, 对义烈巷小学的校长曾贵利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011年, 武汉市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 时任义烈巷小学校长的黄利刚 (现任武汉市硚口区小学教研室主任) 抢抓机遇, 使义烈巷小学成为了武汉市小班化试点校。2012年走马上任的曾贵利校长虽然是一位柔弱的女性, 但巾帼不让须眉, 她接过前任校长黄利刚申办小班化试点校这面大旗, 潜心实践, 不断求索。不到五年时间, 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武汉市“20+20母语行动”先进学校、武汉市小班化教学实验牵头校等荣誉再度回归义烈巷小学。作为一位具有教育情怀和担当意识的校长, 曾贵利追求的不止于此, 她思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希望通过自己在教育上的努力, 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他们父辈为之奉献的城市大家庭, 希望流动花朵也能在祖国的大家庭里享受阳光雨露, 健康成长、灿烂绽放。
一、志存高远, 系统设计改革方案
在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是一种世界发展趋势, 它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 而且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普遍实施。但在义烈巷小学, 小班化教学却是在老城改造与城镇化推进双重夹击致生源减少后的无奈之举。也就是说, 由于学校生源总体上减少, 客观上可以满足小班化教学对一个班不超过25名学生的要求, 打破了传统的大班额制 (即国家规定的小学标准班额每班45人) 。但是仅仅满足了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小班额条件, 并不意味着小班化教学的水到渠成。
曾贵利校长立足校情, 接过前任立项的课题, 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她带领班子成员细致分析学校的生源特点, 把握学区教育走势;组织教师参观武汉市新洲区的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学校邾城四小, 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奋斗的热情与希望;派骨干教师到小班化教育前沿———南京学习经验, 考察了多所小班化教育示范校。
和所有的教育实验一样, 义烈巷小学的小班化教学也是从形式的改变入手, 以期通过形式的改变最后达到实质的改变。
学习考察归来, 义烈巷小学的教室布置、上课时的桌椅摆放等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关的教学设施设备也得到了更新, 教学组织形式上也有了小组合作。但在听课中, 曾贵利校长发现, 虽然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对小班教学所倡导的理念并不陌生, 但却存在“形式是小班, 实质是大班”“公开课上小组合作, 关起门来基本不合作”的现象。反思这一现象, 曾贵利校长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 要让老师们把先进的理念吃透;第二, 要把先进的理念转变成指导自己行动的观念有一个过程;第三, 学校要帮助教师搭建起小班教学理念和行动间的桥梁, 引领教师进行行动研究, 从而逐步优化小班教学行为。
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曾贵利校长抓住小班化教学试点这个契机, 开始重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 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一次大清理, 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包括对隐藏在传统背后不合时宜的学校管理机制和模式进行创新。通盘考虑后, 学校把“小班化教学试点”更名为“小班化教育实验”, 这意味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德育、教学、科研、管理等, 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模式都会在“小班化教育”这个整体框架下重构。学校首先提出了“适性自主, 明礼养德”的办学理念。所谓“适性”就是关注每一个, 发展每一个, 创造适应每一个孩子天性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 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快乐、健康地成长, 这正好体现了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适性”里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并不是仅仅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传统上比较忽略的孩子的成长。自主、明礼、养德都是指向孩子成长的。比如, 班级文化建设通常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但曾贵利校长深刻地认识到:虽然从表面上看, 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班化教育毫无关系, 但实际上, 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小班化教育有较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这一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曾贵利校长显然眼光更加长远, 她通过“小班化教育”构建班级文化, 虽然没有提“团队意识”, 但集体精神却牢牢地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了。构建班级文化, 她抓了以下四件事:
抓班名、班徽, 凝聚愿景, 在活动中认识班集体;
抓班级公约、班级座右铭, 凸显共性, 在团队中成长;
抓班级岗位, 培养小主人意识, 在服务中学会合作;
在班级开展团队比赛, 在墙面上开辟“小组评比栏”, 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所有这些举措都是通过“小班化教育”实现的, 所以比传统做法的效果要好得多。对此, 该校一年级老师林娟深有体会。
刚开始接到设计班名的任务时, 具体该怎么操作, 我心里不是很明确, 所以在开班会的时候, 就直接交给学生自由设计, 结果———
一男生设计的班名是“我是小狗熊”, 班徽是一只棕色胖熊, 因为自己就像小熊一样强壮;漂亮、喜欢穿公主裙的晨曦设计的班名是“我是小公主”, 班徽是一个美丽的公主, 因为自己就是妈妈的小公主……
不难看出, 孩子们都是围绕着“我”来设计的, 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模糊, 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 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
表面上看, 第一次设计以失败告终, 但实际上孩子们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 体验才会更深刻, 因而第一次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次设计, 我作了一点提示:班级不是只有某一个人, 还有其他同学, 不是只有女生, 还有男生, 它是20个同学组成的集体, 我们设计的班名、班徽要代表全部同学共同的形象。
孩子们很聪明, 马上领悟了, 于是, 有了第二次的惊喜之作———
张妍舒同学设计了爱心小屋, 在小屋里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爱心, 她说这些爱心代表全班同学, 她希望大家永远快乐;刘煜黎同学设计的是“亮亮星星”, 环绕一圈的星星代表班上每一个同学, 每个同学都像星星一样闪亮;邱越同学设计的是“创新班”, 一圈的小芽儿环绕着星星, 他说小芽代表全班同学, 星星代表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 都能创新闪光;可人设计的是破土而出的小芽, 他说故事里讲过小芽很顽强,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长出来, 我们也要像它一样, 不怕困难……
最后, 我把集体意识较为明显的设计稿筛选出来作为参选稿, 请大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名、班徽, 在评议过程中, 学生们再次感知了集体的概念。经过商议, 最后大家推选“快乐小芽”为班名, 并给予了班徽这样的阐述:参差不齐的小芽代表着全班同学, 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 身高不同, 长相不同, 但都像小芽一样不怕困难, 破土而出, 努力向上长,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 大家会幸福快乐地成长。
二、以课程为突破口, 实施教学改革
面对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却随时可能因招不到生源而难以维系的学校, 面对这样一群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民工子女, 曾贵利校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融入城市, 让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如何发挥学校积淀深厚的优势以突破学校困境, 实现洼地崛起?答案是以小班化教学为契机, 以“适性自主, 明礼养德”为办学理念, 紧紧抓住课堂和课程, 在锻造教师队伍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而去实现学校的第二次腾飞。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脱离了教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规律。学校要靠教学出成绩, 孩子们的成长也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来实现。“小班化教育”打破了“小班化教学”就事论事的狭隘视野, 有助于为“小班化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但它毕竟还是需要“小班化教学”来落实。
小班化教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 该怎么实施?除了教师们的行动研究外, 学校如果能拿出顶层设计的整套方案来, 无疑会让教师们感觉更清晰。
曾贵利校长对小班化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学生为本, 适性自主。“自主”不仅是自学, 还包括学生相互教学, 根据自身情况自我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为本”的“本”, 一方面是“根本”, 即一切为了学生, 另一方面也是“本体”, 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倡导让学生自己走, 教师“伴着学生一起前行”。
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曾贵利校长认为, 小班化教学更要关注课程改革。在她看来, 教学改革绕不开“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关注课程就是关注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把握不准, “怎么教”毛将焉附?义烈巷小学的办学理念是“适性自主, 明礼养德”, 适性即是指适应学生发展及教育发展的规律, 适应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那么相应的课程建设如何发挥这种优势, 凸显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长, 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又如何让课程去适应每一名学生的需要,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可能?基于这两个层面的思考, 曾贵利校长确定以小班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实践。
(一) 优化实施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也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课程, 曾贵利校长说, 重要的是夯实基础。除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开齐开足外, 更重要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实施。
1. 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和联动
该校学生动手能力强, 但课外学习积淀不够, 学习方式单一。为此学校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拓展和联动。以语文学科为例, 针对节选课文做了如下拓展:课内学习节选的课文———课外延伸阅读课文的原著———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等等。如此安排,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 也扩大了每个学生的阅读量, 更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将语文乐园中的探究性学习与社会生活联动, 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
2. 在课程实施中探寻学习方式和课堂模式的变革
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该校借助武汉市硚口区小学数学课题《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进行了数学学习方式子课题的研究, 构建了教材文本与学习方式相关模型, 探索了数学常用学习方式及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明显得到了改善。
(二) 打造适性适趣的校本课程
伴随着义烈巷小学从洼地崛起, 生源质量逐渐提高, 孩子们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曾贵利校长也与时俱进升华了“十二五”时期的办学理念, 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创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 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教育” (即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让教育顺应学生天性, 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灵性, 完善学生人性) 的学校发展方略, 包括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等。
适性, 指适合学生的个性, 适趣即适合学生的兴趣。作为“适合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该校力求做到多元化、活动化、个性化。共开发了三类课程:基于学科拓展的课程;基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基于传统文化主题的实践性课程即该校正在开发的“CH-PI” (CH—PI”是“Cultural heritage———Practice innovation”的英文缩写, 译为“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 实践体验课程。这三类课程的开设,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 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适性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CH-PI”课程是该校的首创。它是由“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非遗课程”、“国学经典”、“科技制作”四大板块构成的以活动为主要形态的综合课程,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课程实施体现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 实施的结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更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CH-PI”课程中的“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为例, 所谓“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课程, 就是融学习 (Study) 、实践 (Practice) 、教育 (Education) 为一体。由于活动性是“适合教育”的三大原则之一, 它要求突出体验与实践, 提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应用程度, 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活动性的学习以发挥课程助学和育人功能呢?为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 该校以综合实践为点, 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作为目标, 开发了“SPE整合课程”, 也就是以一个活动主题为载体, 实行大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相关课程。
比如, 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怎样将这种文化与课程相整合, 让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呢?该校尝试在五年级研究开发了“风筝课程”, 围绕风筝的历史、制作与放飞, 将语文、数学、美术、劳技、体育、科学、信息这七门功课进行整合教学。语文课上学生们学习古诗《风筝》《村居》, 并了解风筝的历史;数学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风筝制作中的应用:美术课运用构图与色彩的对比, 设计风筝图案;劳技课制作风筝;体育课组织学生放飞风筝;信息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制作幻灯片的知识制作有关风筝的PPT, 科学课让大家讨论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 怎样才能飞得更高。
最有意思的是一名学生在风筝制作评比中以一只漂亮的大金鱼风筝一举夺得一等奖, 可在接下来的放飞活动中, 他的“大金鱼”却始终飞不上天, 最后, 他悟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选用的骨架材料太重、风筝线所系的点不是轴心。
在“SPE整合课程”中, 该校老师带领学生乃至家长在课程中玩得不亦乐乎, 学得津津有味, 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 它顺应了学生的天性;第二, 它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第三它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 它让每一位学生, 即使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而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是在这种做中学、玩中学中得到培养, 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三、扬长补短, 全面开花
国家课程的优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个性开发, 使义烈巷小学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切实的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014年5月13日至15日, 武汉市硚口区小班化实验学校来到广州, 参加第四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5月15日下午, 义烈巷小学校长曾贵利作为湖北省的唯一代表在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论坛上作经验交流, 她所作的《优化课程发展每一个》的报告, 赢来掌声一片。
2015年5月8日, 武汉市小班化教育经验分享会在硚口区义烈巷小学顺利召开。本次分享会的重头戏是义烈巷小学英语教师高隽和她所带的四年级孩子展示的一节英语课《My classroom》。这节课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学习几个英语单词, 而是通过全英语教学让孩子们动手“布置”教室, 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表面上看, 孩子们动手制作纸飞机等手工制品占用了正规的学习时间, 但老师通过把孩子们分成若干个group work (合作学习小组) , 调动了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孩子们不仅学习情绪高涨, 而且通过“talk and show”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孩子们学习成效斐然。每个孩子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能连比带划地用英文介绍自己制作的装扮教室的饰品。
该校曾贵利校长自豪地告诉记者, 早在2013年12月武汉市小学英语综合展示活动现场会就在义烈巷小学举行, 当时全校学生100%参与, 师生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全场英语教师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在座的市教研员朱腊梅老师连用“震撼”这个词来表达她心中的感受。朱腊梅老师说:“之所以用‘震撼’这个词来表示, 是因为没想到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小巷的孩子也能学好英语, 而且还能学得这么快乐。”
据曾贵利校长介绍, 义烈巷小学的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原因, 回家完全不能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更别说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英语学科一度是该校学生学习的短板。为让小巷的孩子也能学好英语, 学校立足课堂, 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 让每位学生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营造师生互动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设计学生参与的内容和形式, 让每一个学生始终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拓展了英语绘本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给每一个孩子以展示的平台;学校还与“三声满校园”“阳光体育半小时”和“国旗下演讲”相联动, 开展英语歌曲大家唱、快乐口语活动, 并率先在武汉市尝试让学生进行国旗下双语演讲。多样化的英语作业不仅延伸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还让学校每位教师都分担了指导学生英语课后学习的任务。正是有了这样的改革, 学生们曾经的短板成为他们综合发展的增长点, 学校的两位英语教师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分别成长为市、区骨干教师。学校拥有这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么好的师资, 这么好的改革举措, 这就不难理解, 在该校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经过短短两三年的教育就能跟土生土长的城里孩子一样表现得大方、自信、开朗、彬彬有礼,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英语教育的成果只是义烈巷小学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冰山一角”, 该校通过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 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义烈巷小学在小班化背景下通过课程开发和整合, 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与生长点;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走进了每个孩子心灵。在曾贵利校长带领下, 义烈巷小学变成了孩子们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精英教育;小班教学;研讨课;班级规模
一、本科精英教育以小班教学为重要特征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中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9%,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战略发展仍有两个方向,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周期短、实用性和社区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的生产一线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级熟练劳动者;另一方面要着力办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小型文理学院,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发展对科学研究、军事、商业、政治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处在“金字塔尖”的精英教育作为重要方向不能被忽视和弱化。
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为代表的西方名校,以持续培养出精英人才享誉世界。这些名校之所以能引领世界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沿,与其精英教育模式紧密相连。随着精英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精英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和传统的精英教育单纯为国家培养官员、学术人才的功能相比,知识经济、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更多关注经济因素和社会的良性发展[1]。在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西方各国为了社会良性发展,还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精英教育体系。
所谓精英,并非仅是那些能够在既有社会和知识体系中有最佳表现的人才,其特征更在于对未来学科、领域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引领,因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是精英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育的内在逻辑中,精英教育对教育方式的要求不是知识灌输与继承,而是更加重视启发式、批判式教育。
在课程的形态上,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讲授课(lecture)教学对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难以区分,有远大抱负的学生和仅仅要求取得文凭的学生同处一个教室,教师讲授主要以知识传承为主。由于座位拥挤、人数众多,客观的环境阻碍讨论充分展开,更难以开展深入讨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性差,课堂教学因而只能是灌输式。由于大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讲课进度和深度,因而从理论上讲大班讲授课教学并无助于培育精英。甚至可以说,在大班教学背景下涌现出来的精英是自我发展而非教育的结果。
小班研讨课(seminar)教学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成本高昂,但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因而成为世界名校培养未来精英的重要教育因素之一。小班研讨课教学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研讨课上,由于学生人数少以及对知识性质认识的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由于师生互动和教师的引导,小班研讨课能够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导引[2]。
以此为思考方向,我们会发现牛津剑桥所实行的导师制,本身就是一种一对一的极致的小班研讨课教学。
美国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和小型文理学院均以精英教育作为其办学目标。在其班级规模统计中,小班教学成为其精英教育的核心教育元素,其中前者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后者如威廉姆斯学院。在这些学校的招生宣传中,小班教学的比例成为一大亮点。以下是2010年美国部分私立大学的本科班级规模百分比数据。
表1 2010年美国私立大学班级规模百分比
以上数据来源于美国《2010大学手册(47th)》,选取的学校是2010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前15的10所私立大学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同样承担培养精英的任务,但与私立大学相比并非其主要任务。在班级规模统计中,尽管与私立大学相比小班教学比例特别是20人以下班级规模的数据存在差距,小班教学仍然是其一大亮点。
表2 2010年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班级规模百分比
以上数据来源于美国《2010大学手册(47th)》,选取的是2010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前50中的10所研究型公立大学
二、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及本科班级规模现状
2008年,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讨论,北京大学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上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之一是“引领”,这个概念对应于“跟随”。所谓跟随就是在引领者提出理念和模式之后的从业者,跟随者即使所做的工作十分精细和成功,其仍然是跟随者。从以“引领”作为关键词的要求看,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从过去5年看,以上定位基本获得了教师比较广泛的认同。
为了实现以上精英教育目标,大学必须拥有最优良的资源,包括学问高深、视野独特的教师资源,科学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些都是精英教育必要的条件。条件与目标应该在班级规模方面有所呈现,小班教学应当成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的特征之一。为比较方便,我们以美国的统计标准对北京大学2010—2011学年(2010年9月—2011年7月)本科班级规模进行了初步统计。
表3 北京大学2010—2011年本科课程班级规模百分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北大20人以下的班级占所有本科课程的比例仅为3.8%,而100人以上的课程约占27.2%(更进一步统计,200人以上的班级占4%)。
在全校153个20人以下的小班中,我们对学科进行了了解,其中大部分是外国语学院课程,大约占67%,另外为公共英语课程。这表明,在北京大学其他院系中小班教学很少开展。
在大班课程中,通选课、双学位课程占了一定比例,有的课程上课人数甚至达到四五百人。
仅从班级规模数据看,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实际状况难以实现精英教育的目标。
三、推进小班教学的建议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认识到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小班教学是精英教育的关键。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曾表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从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打造一个精英教育的高校,需要小班的课堂。”[3]为此,四川大学已经制订了相关战略,并于2011年12月开始教师培训工作。复旦大学在其2011年《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报告》中透露,复旦正在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将来教学班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50%以上。大连理工大学有300多门课程已经实现“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4]。
在北京大学确定其本科教育目标之后,缩小班级规模,逐步将大班讲授课转变为小班研讨课应当是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目前,以下措施需要考虑。
1. 确立全校统一的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制度
缩小班级规模、推进小班教学,需要教师在数量上和精力上对教学更加投入,除去思想动员之外,建立合理的教师工作量制度刻不容缓。相关制度的缺失会使小班化改革中的教师动员存在困难。目前北京大学并没有全校统一的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规范,合理的逻辑是在确立小班教学的基本目标规模之后,提出与建立全校较为统一的教学工作量制度。例如,如果北京大学计划使20人以下的小班能达到与北美研究型公立大学可比的40%,学校应当提出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量要求,例如是否可以要求教师的周学时达到6~8学时。
在增加小班数量进而提高比例的同时,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目前班级规模超过100人的课程情况,采取措施增加教师开出平行班级的数量以限制超大课程,同时增加大课程讲授配合小班研讨课,目标是大幅度减少大于100人以上的班级数量。
与此目标相配合,学校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各院系的人事编制、经费划拨公式,其中人员编制与经费划拨与开设的课程门次、班级规模以及选修的学生数量挂钩,而不仅仅只看本院系、本专业的学生数。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院系多开新课程,开出小班研讨课,实现精英教育的目标。
2. 培训以提高教师上研讨课的教学能力
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必须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
小班研讨课教师与讲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从认识论角度看存在不同。大班讲授课教师扮演更多的是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没太多时间与精力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成为讲授课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小班研讨课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关键,频繁的师生沟通讨论是重要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更能增进师生彼此了解,有利于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小班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深度、跨度和灵活度。在这一价值追求下,教师的功能、角色与地位都需要得到新的诠释与定位,新的功能与角色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新的素质结构与特征[5]。
小班研讨课能否取得实效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大班讲授课教学向小班教学转变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知识观、认识论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简单缩小班级的教师并不会自然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观念,必须通过有效的专门训练和其他的支持才能完成转变。
和国外高校比较,我们的差距不仅仅在于班级规模的数量和比例上,更在于教育观念。教师由习惯于讲授课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研讨课教学,需要花大量时间投入,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与考核制度、教师学术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等等细节,这仍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目前北京大学和全国多所高校举办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其基本逻辑就是讲授课,停止这类大赛是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3. 培训助教,完善助教制度
研讨课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比较简单,就是一学期都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小班的学生;第二种就是大班讲授课教学同时辅以小班研讨课。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后一种方式需要动用更多的助教。助教主体是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后、博士和硕士,适当情况下也可以包括优秀的本科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教授开设的课程“科学是什么”,分成四个小班每周安排一次讨论;经济学院秦春华开设的课程“信托与租赁”在正常教学之外组织若干次小组讨论,任课教师和助教积极参与其中。
因此,助教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助教具有先天优势,他们和学生年龄接近、经历类似,能很好地和学生取得沟通。助教需要具有相关课程素养,才能真正在学科的讨论班中准备好资料,营造好讨论氛围,组织好学生的自由探讨。助教在理解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学习交流方面有潜力可挖。由于今天的助教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教师,其在研讨课上的实践对于未来的教师生涯也是一种实习。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发言,谦虚的话就不啰嗦了吧。
最近这些年一直都在当班主任。总觉得当班主任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我觉得,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最近这几届,我带的班的班训一直没有变过,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培养目标。“勤思善学,敢拼敢搏;团结和谐,乐观真诚”。作为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这是基本要求,本分要求。敢拼敢搏,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人生之必修。团结和谐,这是集体的需要,不管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团队之中,这都是最重要的品质。乐观真诚,这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个性,人生不能缺少。这些不仅是对学生在班级中的要求,更是对学生一生的要求。这是我教给学生的人生信念。因为我相信,只有在正确的人生信念的引导下,才能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对于如何管理一个班级,我讲究的是宽严并济,张弛有度,营造快乐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于班级学生管理,我从来不搞一刀切。我讲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宽严并济,对于特殊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爱。比如我班众所周知的某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不是体育特长生却拼命的要求每天打篮球,否则宁愿不读书。经过和家长协商并报年级分管科长同意,在签下了安全协议后,同意他活动课去跟随篮球队进行训练,但是其他时间严格要求搞学习,而且训练也得服从教练的安排。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实验,该生的学习成绩竟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长也说孩子现在学习的劲头真的强多了。班上还有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平时真的是懒得出奇,不忘初心学习,甚至想离家出走。他爸妈是开麻将馆为生的,孩子总是说我不读书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就像父母一样开个麻将馆,说得父母哑口无言,几乎都想放弃了。可是我还是不想放弃。我给孩子认真分析,告诉他即使开麻将馆也必须努力想办法让人愿意到你家里打麻将、也需要付出努力的道理,告诉他开麻将馆的种种心酸苦楚。孩子终于有所转变,甚至自觉交出了手机,连爸妈都感到惊奇万分。对于班级无法回避的学习问题,我讲究的是轻松学习,向课堂向自习要质量,我班课间学生往往是轻松自在的。记得暑假有一个外班的家长遇见我对我说:我们家的孩子太羡慕你们644班了,他说你们班的学生下课了玩得最开心,可是考试成绩却是最好的。可是他可能不知道,我对于课堂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我需要的是课堂的效率。我会努力去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宽严并济,张弛有度,这就是我的治班原则。
当然,治班最重要的还有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这届孩子们中间,我最初被称为三大恶人之一,可现在外号变成了“习支爸爸”。我想,这个外号是对我关心关爱孩子们最好的褒奖,而这个转变,也是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对学生外表严厉内心关爱的最好体现。而这份关爱,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比如说,我上课自习时在教室巡查,看到有孩子趴在课桌上,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认定孩子违纪了而要去叫醒他,我会轻轻的摸摸孩子的额头或者耳垂,看孩子是不是生病发烧了。我觉得不要老是把孩子往坏处去想,这样就会少很多冤假错案。即使孩子是真的想要睡觉了,这种方式叫醒他孩子也许更容易接受。再有,每次没有放假的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会自己掏钱买来粽子或月饼,陪孩子们一起过节。今年端午节,我在孩子们还没有进教室时就把赶早买来的粽子发到孩子们课桌上,孩子们进教室后看到这情景,十分感动,我进教室上课时他们自觉报以热烈掌声。
关爱是一种本性,严格是一种责任,而将两者统一到工作中去,就成了一种教育,一种温暖的力量。我是这样做的,我相信大家也是这样做的。愿我们秉承爱的信念,高举爱的戒尺,轻轻地落在学生的心田。
首先,我要感谢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来到我们学校就读学校课程。我们真诚希望领导们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纠正和改善我们的学校。
根据教育局的协调安排,本学院在课程内实施有效的课室改革,是一个稳固和有效的课程,是我的学校课程找到一个方法,找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找到一个间隙。
课程改革需要勇气和勇气,毅力和智慧。先进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毅力,课程改革不能成功,所以较少谈话,稳步前进成为我的学校座右铭。
虽然一些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在浅水区,但我们毕竟要醒来,有些行动。按照逐步实施,面对面,总体先进的工作原则,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在大学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们以高效课堂理论的指导为出发,以学习邱的成功经验为突破口,以实验班教师为典型的思维工作模式,促进课堂整体改革目的,并逐一实现。
今天,五六年级的班老师为大家 有很多问题要改进,但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做,并且会更好更好,有一种快乐不能抑制,也就是说,是教室生活,学生参与的高度热情,内向的学生快乐,以前没有参加的学生逐渐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这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
俗话说,一开始很难,但我觉得很难做好工作。自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校以陈伟为首的9名实验教师大胆尝试。
这里我把几个老师在博客写的探索过程中探索启蒙的感觉,摘录并与大家分享:
陈伟:任何决定做事情都会决心向前迈进,我们把老师做爱心的人做好,努力工作,为心中的事业做好。
乔尘:在灰尘中显示的微风,我想无聊,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将无愧的青春献给我心爱的教育是我追求永恒的主题。
李立军:新课程改革我和学生一起长大,学生在一起,下一次旅行是黎明
贾红旭:课程改革 让我欣赏课堂教学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李庚佳:感受课程改革的三个方面的变化,教师思维的变化,变化的准备方法,学生的变化。
陈旭:如果我过去是原来的小马在河边,不知道水深,不容易进水,现在听母马自己决定亲自试试我相信课程会让一个普通的老师在一个共同的类,会使普通的孩子学习不普通。
张:我相信学生,学生给了我一个大惊喜,教室回到了孩子。
赵立军:作为课程改革俱乐部的成员,必须从一点一点开始,落实到实施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团队中,越来越多的人跟上团队,课堂老师在最老的郭立娟老师为我们举个例子,所有的班老师都在表演,谦虚的学习,同年,相互学习经验,不断修订,更多的教师不落后,致力于研究指导性案例的准备。
心的大动作,作为一个小动作,教训改革先锋通过大胆的尝试指定我们的方向,出路,你还犹豫什么?不幸的是,有些人不走了 有能力做,但展望未来,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故事已长期枯萎。
快乐是你的存在和你周围的人不懈地,以惊人的力量,不累和不安,不是为了被困的陷阱,尊严在学校后的新知识,一天反映新的,更多的教室更高效。
课程改革是一个旅程,只有起点不是结束,课程改革不知道,而是线,只有在路上你可以享受最美丽的风景,我期待着加入你的课程,支持,合作发展,以良心诠释教育是一种对坚持和爱的爱。
我们何田小学地处新洲、红安、麻城的交界处.时下,农民工子女外出就读,城市化趋势、择校风等诸多因素,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逼出了“小班额”学校。这是农村小学办学的严峻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主动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让农村师生尽享“阳光小班”带来的种种好处。
我校以“阳光小班”校园文化构建为着力点,大力开展“阳光小班,愉快课堂”的探索实践活动。一走进校园就可以看到醒目文化墙布置一新,走近教学楼就可以看到走廊里面的“开放心情,做快乐学生”“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校园生活乐悠悠、安全意识天天有”、“ 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 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等宣传牌,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阳光、快乐”无处不在。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能找到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的照片和荣誉、听到自己的声音。每一个学生的才艺都能得到展示。现就我校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推进和实施的具体做法
1、小班化教学的推进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大为增加。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进行课堂双边活动,密度加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2、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和参与演示性学习活动;教师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课前备课能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课堂。
3、小班化教学的推进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小班化教学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排忧解难,他们自然会加倍努力以回报。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很有灵气,这就是学生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也就是小班化教学工作的亮点
4、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推进了教师分层式教学。教师能从备课开始,到教材的设计处理,教法选择,评价模式,作业的布置均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平等地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
二、小班化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推进了教师对探究性的教法研究。小班化教学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自主意识得到培养,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自主、生动、活泼地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评比中,教师初步形成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教学手段等,具体表现在:
1、教师能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2、语文、数学学科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认识一些事物,得出一些结论。
3、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了如指掌,无论优差都照顾得极好。
4、教师能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对各小组的组员构成进行认真考虑,不是随意的进行组合,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等级,分组时,均等配置,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并且符合教学发展需要。
5、教师能根据学生在空间和自然观察等智能方面的优势,在课堂中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录像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基本上能够通过录像来感悟知识,收到了良好的课堂
三、改进的措施:
1、加强如何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选择适合本校小班化教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2、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用不着担心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应在每堂课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
3、坚持小组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要创设具有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事能力、同学之间平等交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