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精选8篇)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1

一、各地的改革进展情况

文件下发以来,各市、区的农业部门进行了调查测算和方案构建工作,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编制、人事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取得了一些进展。综合各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已发文明确了性质和编制,包括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市。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市委在《关于合并镇机构编制调整和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中对农技服务机构的性质、编制和人员分流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差额改为全额拨款,核定编制191个(改革前在编在岗208人,分流任务较轻);农业局下属的镇畜牧兽医站分设为镇畜牧兽医站和镇兽医卫生监督所。镇兽医卫生监督所为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66名,所需人员从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调入。至今,“三定”工作已全部到位。常熟、吴江两市在政府或编办的文件中规定了编制精简比例或数量,全额拨款的定性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第二种是处在制定方案、积极争取阶段,包括昆山市农业局、太仓市农林局、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昆山市农业局、太仓市农林局已拿出了初步的测算方案,但目前仅停留在与编办、人事部门的商量之中。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所属的区镇畜牧条线,初定区级建立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所核定编制18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余人员确定为差额拨款。

第三种是目前没有新的动作,包括吴中区的农林一块、相城区、高新区等。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苏州市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机构的定性问题。定性问题是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各地对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全民事业单位”定性上的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市、区的情况各式各样,有的作为全额拨款、有的实行定额补助、有的采取自收自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农技队伍建设的问题,市政府在106号文件中作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承担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经过近两年的改革,这个政策并没有普遍落实到位,大部分市、区还停留在方案的设想和制定阶段,真正在政策上明确并实际执行的只有2-3个市。全市尚只有25%左右的乡镇是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待,这当中绝大部分还只是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由财政列支,奖金福利等还只能在年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预算外资金给予一定的补助,还有75%左右的乡镇对农技推广中心(站)是实行定额补贴、差额拨款,财政上一般只核发每人每年5000-6000元,这点钱基本上仅能支付养老和医疗等保险费用。矛盾特别突出的是乡镇畜牧兽医、农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作为自收自支对待的。

二是工资待遇问题。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总体上存在工作经费匮乏、人员收入偏低、横向差距拉大的问题。第一、拨款标准不一。主要表现为同样性质的在编在岗人员:(1)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差别悬殊,高的乡镇核拨达4万元,低的乡镇仅5000元,使得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工资都无法兑现,据统计,标准在4万元以上的乡镇占8%,2-4万元的占45%,1-2万元的30%,1万元以下的占17%。(2)同处一个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对不同专业的人员拨款标准也不一样。有一些乡镇,原来对从事种植业的标准高一点,从事多种经营的标准就低一点,从事畜牧兽医、农机服务的甚至一点都没有,象这种类型的乡镇,要占到全市的70%左右。第二,收入明显偏低。与同镇横向事业单位比较,农技人员收入明显偏低。对全市所有乡镇逐个排比对照,只有25%左右的乡镇的农技人员在工资报酬方面,与经济服务中心基本相当,有50%左右的乡镇差距在1万元以上,还有25%左右的乡镇不到本镇经济服务中心人员收入的一半,个别市、区的少数乡镇的畜牧技术人员年收入不足1万元。同全社会事业单位人员杖胨较啾龋缯蚺┘既嗽钡氖杖朐龇飨云汀=昊厥乱档ノ蝗嗽钡氖杖肽昃龇?0%以上,而乡镇农技人员到去年底的平均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基本上没有增长,30%左右的乡镇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减收。第三,资金缺口严重。由于财政核拨的经费十分有限,绝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都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现在只有10%左右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能够做到资金紧张平衡,70%的乡镇资金缺口额都在50-100万之间,还有20%的乡镇正常的工资开支跟服务性支出都无法维持,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无能为力按时发放,个别乡镇的农技推广中心(站)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费用也拖欠了好几年。

三是服务能力问题。由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的为农服务能力不断衰退,与当前农业发展、农民需求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农技人员的服务技能跟不上。尽管农技人员的队伍比较庞大,但是由于长期无法补充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又得不到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近三年来,乡镇农技人员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比例都不到10%,使得队伍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新阶段农业服务的要求,农技服务的装备手段跟不上。乡镇合并后,服务半径成几倍扩大,一般的乡镇在50平方公里以上,特别大的乡镇接近200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受基本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服务手段的限制,农技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农技服务及时有效跟不上。在乡镇一级服务能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村级服务体系也基本荡然无存,再加上广播喇叭断线、又尚无新的现代化传播设施,不少地方的农技服务事实上出现了空白、断档、滞后的现象。

三、下阶段着力做好的主要工作

建设好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实事抓紧落实到位。当前,各级对“三农”工作都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体现和落实在行动上,就应把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作来抓,坚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那种“忽视”、“短视” 甚至“歧视”等不正确、不公正的做法,落实省、市文件精神,推动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塑形象、再创辉煌。

二要切实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要重申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中心(站)在性质上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该行政区域的农业公益性服务,这是法律所规定的。在编制上,要按照耕地面积大小和产业规模确定合理的编制数,我市确定一般乡镇20-25名,大的乡镇30-35名,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的比例要确保50%以上;在经费上,编内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对编内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乡镇财政对农技推广中心(站)经费要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将各项收费收入与财政拨款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实行零基预算集中支付的方式。与此同时,要一并落实村级农技人员。安排每个村一名村级农技人员,负责公益性农技推广普及工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三要实施稳步改革措施,确保公正、公平。对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机构设置要公正对待,对农技人员的待遇、安置要公平对待。要重点围绕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人员的留与去、进与出,根据本镇经济实力、服务半径、现有人员等实际情况,制定和提出人员安置的具体意见。对留用和新进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和全员聘用制,对分流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妥善安置。使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的改革做到定性、定编、定岗、定人、定责、定酬整体同步推进。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2

宣汉县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 建立起了“以县为中心、中心站为纽带、乡镇站为基础、村及民办农技站为延伸补充”的站社 (专业合作社) 结合、站企 (农产品加工企业) 结合、站户 (特色产业专业大户) 结合、站站 (县局属事业站) 结合技术推广网络, 加快了宣汉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1 抓重点,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体系

1.1 抓改革, 理顺体制

一是开展机制创新, 理顺了体制。2008年, 宣汉县对乡镇农业服务人员进行了“定性、定员、定编”, 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人员分离。2010年后, 为科学合理用好、管好队伍, 农业、农机部门合并, 宣汉县政府将原有的15个片区农技站改革为中心农业服务站, 将全县54个乡镇农技站、农机站合并为54个农业技术推广站 (简称农技站) , 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牌子, 乡镇公益性农技员定编179人, 其中, 农技125人, 农机54人。二是上收“四权”。2008年, 全县乡镇农技站统一实行了人、才、物、事“四权”上收, 归宣汉县农业局统一管理, 乡镇使用;涉及农技人员工作调整的, 宣汉县农业主管部门主动征求地方党委、政府意见。三是改革社会保障机制。全县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公益性人员工资、福利保障等实行县级财政预算;经营性人员实行社保、医保统一购买。

1.2 抓服务, 健全网络

按照“强化县级站、激活乡镇站、延伸村级站”的思路, 宣汉县明确提出所有农业项目由县农业局决策和监督、县级职能站指导、乡镇站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同时, 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扶贫新村、县级部门挂包帮村, 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设施, 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 聘用村级农技员, 探索建立村级服务站, 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招商引资、培训专业大户、农技员技术入股等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了378个专业合作社 (较2012年增加48.2%) , 让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体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示范延伸了村、社农技推广网点, 并在特色产业村 (君塘镇滴水村) 、基地 (黄金镇黑木耳基地) 、园区 (双河镇方斗食用菌园区) 建立了推广协会、研究所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真正构建了县—乡—村—社四级推广服务网络。

1.3 抓管理, 规范运行

一是健全制度。设置了15个中心农技站, 实行县农技中心统一牵头管理、中心农技站负责辖区内乡镇站代管的管理办法。按照“定岗、定责、定目标、定任务、定方法、定奖惩”的原则, 先后制定了《乡镇农技员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乡镇农技员请销假管理办法》等文件, 建立了规范严明的制度, 规范了农技人员行为。二是定期办公会。实行一月一例会, 一会一主题, 一季度一工作推进会, 半年一总结会的“四会制”办公, 有理有节地进行了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实行挂、包、帮、联制。为大力推动宣汉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宣汉县实行农业局党组挂片、县级职能站包站、中心站帮乡镇站、乡镇站联系推广示范片的四级制。四是严格考核。绩效考评制度除实行县农业局、所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按照5∶3∶2的比例三方共同考核外, 还要求每个农技员进行自评, 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审挂钩。

1.4 抓创新, 强化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宣汉全县54个乡镇实行一乡一站, 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法人资格、有农技员地位, 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基层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 宣汉县农业局对其人、才、物进行管理, 并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业务指导。同时, 宣汉县委县政府等主要领导不定期对农业生产进行调研指导, 为发展宣汉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业务保障。明确乡镇农技站八大公益性职能, 要求农技人员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乡镇政府不得随意安排和调用农技人员从事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三是经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采取县财政统一预算、县农业局决策、县级职能站指导、乡镇站具体实施, 县乡形成巨大合力。四是人才保障。宣汉县在坚持“盘活存量、用好总量、珍惜限量”的基础上, 实行了“弹性”引才, 率先通过弹性事业编制引进了玉米、食用菌、茶果等产业急需人才18名, 其中, 研究生17人, 博士1人;“柔性”引智, 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院校开展院县、院站、局乡合作, 聘请了32名专家学者;“硬性”培育土专家, 通过开展交流学习、异地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 努力培养示范户、专业大户, 让其尽早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1.5 抓建设, 改善条件

按照“争取党政支持建窝子、建好基地树牌子、上下互动探路子”的乡镇农技体系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国家项目作用, 采取“四种方式” (新建、联建、购买、改建) 、实行“五个统一” (统一管理, 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标示, 统一购置设备) 、推行“六大举措” (项目支持、资源整合、部门减免、乡镇政府支持、县级站所帮扶、单位自筹) , 着力改善基层农技站办公环境和推广设备条件建设。目前, 全县已经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的乡镇农业服务站, 有效改善了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环境。

1.6 抓探索, 破解难题

宣汉县按照“东茶西菜、南烟北菌、城郊李 (大巴山脆李) 果”的产业布局规划, 坚持“改革促发展, 发展促转变”,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努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

(1) 站社结合, 培育“新业主”。通过政策引导、部门帮扶、项目支持等手段, 以乡农业服务站为法人, 将本辖乡镇内有文化、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农村专业能人统一起来, 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等, 专合社既向群众提供专业服务, 也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的农业产业新业主, 解决了“种不来田、谁来种田”问题。宣汉县通过近2年的发展, 已在乡镇农业服务站内建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387个。

(2) 站企结合, 培育“新龙头”。全县15个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 按照全县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积极探索产中、产后服务新经验,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主动出击与当地农业公司合作, 农技站以技术、物质、信息资源入股企业, 解决了农业企业有资金无技术支持的问题。胡家镇农技站自2000年以来与四川云蒙米业公司开展的站企联合, 累计实施建立了“云蒙山优质大米基地”1 333.33 hm2, 该公司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 便成为了达州市龙头企业。截至2013年底, 与宣汉县乡镇农技站合作的企业中已有3家成为市级龙头企业, 其中2家企业正在争取创建省级龙头企业。

(3) 站户结合, 培育“新农民”。为激发广大山区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热情, 解决“新生代农民”不会种田、种不好田的问题, 宣汉县把“新农民”培养作为乡镇农业服务站工作的重要一环, 实行责任“挂、包、帮”, 大力培育产业生产大户, 通过面对面、手把手、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努力激发农民学技术、用科技的积极性。

(4) 站市结合, 培育“新品牌”。宣汉县充分利用阵地建设条件优势, 一方面强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同时, 利用网络、电视、版报、标语等宣传平台和方式, 大力培育宣传农业品牌。全县已建立了以黄金镇、老君乡、庙安乡、漆碑乡为核心的4个省级万亩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并成功创制出了“宣品天下”农业公用品牌, 乡镇农技站协助九顶茶叶、云蒙米业、庙安八庙等企业及专合社申报了一批企业商标和企业产品品牌, 申请认证了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5个地理标识认证。其中, “九顶雪眉”茶叶商标已正式申报国家弛名商标。同时, 乡镇农业服务站技术人员主动带领当地群众和经营能人、农村经纪人, 到重庆、成都、西安考察农产品市场, 进行产品市场推介, 为市场经营业主牵线搭桥, 及时将宣汉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2 促改革, 壮大乡镇农技推广体系

2.1 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乡镇农技推广队伍

一是人员层次亟待解决。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宣汉县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柔性引进, 聘用了一批特岗农技人员或实用性技术人才, 为农技队伍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确保基层农技队伍健康发展。二是知识老化亟待解决。尽管现有人员多数从涉农专业学校招录, 但也存在知识更新不够、创新力不足、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 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外派集中培训、上派调训等, 多类别、多形式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

2.2 大胆探索社会化服务, 强化自身“造血”功能

通过专合社、经纪人等, 围绕当地已具备一定服务规模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开展农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服务。同时, 鼓励农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 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组建专合社, 把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延伸, 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技人员受益、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

2.3 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 提升服务能力

基层农技人员进入田间地头指导和服务, 全凭嘴讲解、手示范、腿步行等方式, 无交通工具、宣传工具和无主要设施设备 (如检测仪、显微镜等) , 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推广手段, 从而达到高质高效服务人民。

2.4 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需发展大环境

基层农技体系建设不好, 有碍当地农业发展, 有碍服务“三农”经济建设, 有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有碍国家粮食安全, 有碍社会稳定等, 因此, 发展乡镇农技体系建设必须要有更好的发展大环境。如:国家政策倾斜、农业项目明确规定、部门支持等。

(1) 发展现代农业务必大力发展现代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宣汉县虽然已初步探索出县、乡、村、社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但对于村、社两级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雏形阶段, 不是全覆盖, 要达到每个行政村每个专合社 (或其他新型职业农民) 都有健全的服务网络, 还需要大手笔投入, 最终真正达到县、乡、村、社全覆盖的“四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 建一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务必有行政政策倾斜。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是一项很重要工程, 涉及队伍、机制、网络、服务等多项工作, 需要大量投入, 特别是在项目编制上, 应在建设项目中增设列支或明文规定涉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如乡镇条件建设、示范县补助项目、高标准农田等, 进一步壮大激活基层农技队伍, 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36

为了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国家在乡镇建立了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其属于基层的公益性服务,对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乡镇区域对于农技推广的重视度不够,从而造成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廣发展的比较缓慢。另外,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缺乏、推广措施不健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技推广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分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进一步推进乡镇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的科技兴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农技推广基础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但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并且相比于城市来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要发展乡镇农业技术就需要建立起乡镇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和机构,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技术指导工作,以便将农技推广真正落到实处。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全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15.6万个,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3.3万个,县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12.3万个[1],相比于2012年虽有所增长,但增长的趋势比较平缓,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乡镇农技推广还是处在比较缓慢的发展现状。国家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促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稳定状态。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以及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各个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有利于乡镇地区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实施。

2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相对不足

相比于城市,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财政困难、基本供给保证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农技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更是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和长期稳定的发展[2]。某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无法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经营盈利方面而忽略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工作还有待提升,在新品种的实验示范以及推广方面也缺少有力措施,有关农业设施物资检验以及化验分析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设置的任意性较大,造成大量的人才损失;第二,某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能很好胜地任所在岗位的工作,整体上无法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甚至影响了农技的推广;第三,很多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着一岗多位的问题,常常会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精力相对有限;第四,机构职能方面相对比较模糊,工作重点部分不够明确。

2.3 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高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技术人员的缺失造成了某些岗位的工作负荷比较大,常常存在着一人兼任多岗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向着更加专、精方向发展,农技人员很难高质量兼任不同类型的技术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具有的能力很难单独承担实验示范以及重要技术推广项目,没有系统的岗位培训制度,缺少先进技术以及知识的获取途径,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升,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不相符。

2.4 基本物资保障不力,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对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来说,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造成其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常常缺少固定的办公场所。同时由于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主要工作在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社会地位,并且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很难找到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技术人员从事此方面的工作,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因为待遇相对较差且工作环境艰苦对此工作望而却步,这都造成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无法顺利建设。

3 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措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乡镇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

在建设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相关农技推广人员归入到财政预算当中,要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要保证专款专用,同时要严格监督相关的账目,确保其应用到实处[3]。另外,要积极引进全新的技术和品种,采购先进仪器设备,建设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同时,要积极进行建设现代化的农技推广服务,要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置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保证相关信息渠道的畅通。

3.2 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

要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改革运行机制,更加注重专业化以及公益性方面的职能。要科学地界定和划分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要不断向市场推出经营性服务内容。要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统一体系所具有的信息优势。要积极推进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最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以及多种形式的农业布局。农技推广组织要积极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不断将全新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化中,从而为农业企业提供出质量较高、性能良好的原材料,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充分利用不同业务机构的协同合作来确保农技推广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农业的增收提供合理、科学的技术支持[4]。

3.3 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电视等现代媒介来增强农技推广方面的宣传力度,要通过相关政策倾斜来推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发表相应的高质量论文,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网站进行推广。对于那些具有乡镇特色的产品来说,可以建立起具有特点的农产品采摘园来加大人流量,推动产品的宣传。同时还可以建立起更加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农业技术示范园以及产品展示基地宣传产品。

3.4 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要通过政策方面的倾斜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来,要采取严格的制度淘汰不合格人员。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来引进和培养人才,例如建立农技人员的聘任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等。要有计划地逐渐培训深造农技推广技术人员,或聘请外部的专家组织讲座的方式进行交流培训,或派遣骨干人员外出进行进修和考察等,从而不断扩展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另外,要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通过竞争上岗、以岗定薪的形式来相应地优化调整体系人员结构,要通过实际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成绩来确定待遇水平,通过高效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流畅的发展渠道,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活力。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絕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为乡镇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以及理论方面的支持。在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相对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高、基本物资保障不力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等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措施进行解决,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瑕苓.浅议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5):15-17.

[2]彭海波,陈敏,郭凝.完善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浅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4(9):18-19.

[3]何鸿飞.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战略[J].北京农业,2013(36):88-91.

[4]蔡射霞,朱会林.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8(10):22-25.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4

(2010年3月)

尊敬的xx,尊敬的省委组织部调研组各位领导:

在我们积极筹备县乡党委换届,深度推进组织工作介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刻,xx及各位领导莅临我市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组织部对xx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让我们倍感鼓舞、深受鞭策。受市委书记赵涌涛同志委托,在此,我代表中共xx市委、xx市委组织部,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xx位于xx盆地西部、xx东郊,幅员2215平方公里,辖55个乡(镇),总人口145万,其中主城区人口23万。是全国粮油、肉类、水果生产区和xx粮经作物主产区之一,是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市(县)、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示范市、“三农”工作先进市,连续5年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乡镇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将其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执政资源、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围绕“建和谐班子、带过硬队伍、兴务实作风”目标,着力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统筹选优配强党政班子,切实加大干部实践历练和培养力度,建立落实管理和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创先争优活动,乡镇干部队伍呈现人心思进、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生动局面,为推动“三先”发展、建设成都经济区经济强市提供了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乡镇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55个乡镇总编制数2055个,其中行政编制1280个,事业编制775个。在编在岗人员1942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363人,普通公务员865人,事业干部714人。通过多年的努力,总体来看,我市乡镇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较好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但也存在事业干部偏多、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市乡镇事业干部约占乡镇干部总数的36.8%;乡镇干部大部分处在40—50年龄段,35岁以下约占4.2%;学历以专科、本科为主,中专以下约占32.6%。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优化结构、选优配强为重点,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打造强有力的执政骨干。坚持把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作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鲜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道正派、五湖四海,崇尚实干、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倡导树立“干部紧跟项目走”、“干成事业、成就干部”的理念,逗硬落实“六用六不用”要求,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优选乡镇党政正职,实施全市统筹,对涉及区域合作、重点项目的乡镇优先配备。注重班子年龄、学历、履历等结构合理化配备,大力选拔熟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善抓项目,会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委以重任。加大科级领导干部纵横交流力度,推进市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干部交流,采取下派挂职的方式加强重点乡镇班子建设,试行在同一个地方满10年、任同一职位满10年交流制度。仅2010年,我们就下派10名干部到乡镇

任职,调整同一地方任职或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干部8名。分别在xx乡、xx乡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党委班子试点,优化干部选拔方式,遴选品行端正、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充实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党委书记2名、党委副书记2名、党委委员3名。

(二)以注重培训、一线历练为重点,深挖乡镇干部队伍潜力,锤炼高素质的执政队伍。紧紧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采取调训、集训、轮训和外训等形式,切实加强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仅2010年,我市就依托市委党校,先后举办8期主体班,培训乡镇科级领导干部400余人,普通乡镇机关干部800余人次,选送32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温州外训,组织60名乡镇主要领导赴香港、上海、深圳、广东从化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6场次专题讲座。建立定期集中学习制度,广泛开展中心组学习,有效提高了各级干部的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积极探索一线培养干部机制,深入推进“双挂双派”计划,通过商请下挂、推荐上挂、外派锻炼、下派磨练等方式,让180名干部经受锻炼。其中,选派30名乡镇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学习,外派18名乡镇干部和专业人才赴汶川、理县支援藏区,抽调28名优秀干部到重点项目、重大任务一线协助工作,开启了多层次、多渠道培训锻炼干部的新局面。

(三)以建章立制、优化作风为重点,强化乡镇干部队伍管理,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乡镇干部立足基层创先进、身在岗位争优秀,激发干事创业激情。2009年底专门开展“暖冬行动”,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民服务、听民诉求、解民急难、促民增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强化乡镇干部抓落实力度。推行干部考勤制度、去向公示制度等,加大普通乡镇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健全1+4考核评价机制,将乡镇干部作为考核的重点、纳入专门版块。深入开展一年一述职、一年一评风、一年一表彰、一年一谈话、一年一集训、一年一分析“六个一”活动,推行班子定期分析,着力加强乡镇科级干部监督管理。

(四)以关心爱护、表彰激励为重点,搭建乡镇干部成长平台,激发干部队伍生机活力。始终把目光投向基础、投向条件艰苦地区,着力在物质上关心、政治上关爱。全面落实公务员“津补贴”、事业人员“绩效工资”,努力保障乡镇机关干部物质待遇稳步提高。实施团聚工程,解决乡镇干部异地分居问题。实施政策照顾,每年副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领导干部遴选都拿出一定比例名额定向从乡镇机关干部考录。出台有关政策,对正常退出现职的乡镇科级领导干部均保留了原职级待遇,对达到一定任职年限的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在退出现职后可以享受高一级待遇,一定程度上解除“天花板”干部的心病,促进了和谐离岗,也为年轻干部“有为有位”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各年龄段干部工作积极性。每年定期开展优秀党委书记(乡镇长)和优秀公务员、优秀基层干部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乡镇编制相对较少,人员缺乏。目前,我市大部分乡镇行政编制大乡镇一般为20来人、小乡镇不超过15人,事业编制大乡镇一般为20来人,小乡镇一般不到10人,平均满编满员不过30人。2011年我市乡镇机关除去科级领导干部职位编制后,空余编制仅有52个。当前我市灾后重建、区域合作、工业园区建设等任务较重,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项目较多,维护稳定、环境综合整治等压力较大,很多乡镇感觉人手严重不够,在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工作推进不得不将本乡镇事业人员纳入统筹安排,有不少事业干部还充当行政部门的临时负责人。加之,乡镇公务员待遇低、条件差,考调情况多,流失比较严重。乡镇工作人员缺乏对推进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建议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基础上,对县市区适当增加行政编制,重点向乡镇倾斜,同时出台政策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

(二)事业干部身份尴尬,难以突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所有乡镇干部凡进必考。由于历史遗留的因素,现有事业干部(除收归市级部门直管)大部分都已超过35岁,失去了考公务员机会,即使年轻点,也因为基层条件限制,竞争力较弱。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批事业干部熟悉农村工作、具有一套农村工作经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施重大项目的中坚力量,与公务员做同样的工作,有的表现甚至比公务员还突出。由于身份限制,他们无法提拔为乡镇领导干部,更不能晋升非领导职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建议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这部分事业干部进行定向考录,或允许县级组织部门在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中适当打破身份界限,或取消乡镇事业编制、整体过度为公务员,畅通他们成长进步渠道,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领导干部退出现职,界限难以准确把握。按照省委有关文件精神,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龄不搞层层递减,应保留一部分基层经验丰富、工作得力的50岁以上的干部,但实际操作中,由于领导职数限制,加之领导能力、身体状况等量化考核难,为了正常的新老更迭,全省很多地方往往划定任职年龄界限,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领导职位空出来了,但却占用了一般工作人员编制,一些年富力强退出领导岗位的老同志,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党委政府安排工作多以安抚为主,具体工作承担较少,一定程度上增加乡镇用人难度。基层对退出领导职务的界限标准把握比较难。今年是换届年,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建议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在换届工作中给予一定指导,在退二线干部管理方面进行探索。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5

2012年7月18日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现将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点阶段

(一)基本情况。根据《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实施意见》(慈党„2010‟19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创新试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安监、编委办、公安、质监、环保、药监、城管等部门组成的市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项目指导组,对试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推进。我局班子也进行了分工,由马清局长牵头组建好机关内部工作班子,有效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充分调查研究。我局会同相关镇(街道)先后赴湖州市德清县、长兴县和宁波市鄞州区等兄弟单位学习考察当地乡镇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同时,与试点镇(街道)主要领导主动进行沟通,做好开展试点的动员与宣传工作。并通过书面与实地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基本摸清了各镇(街道)交通、消防、环保、食品药品及特种设备等各线在基层的机构和人员配置情况。三是扎实试点创新。经过综合考虑,我市选取观海卫、胜山、坎墩三个镇(街道)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为下阶段全面推广提供实践经验。为使试点工作 有序推进,由我局草拟了《XX市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方案》,在充分征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后,经市委办审核发文(慈党办„2011‟10号),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各试点镇(街道)根据实际分别制订了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四是认真分析总结。为充分发挥试点工作成效,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在试点过程中,我局马清局长带领相关人员多次对各试点镇(街道)开展指导、调研、督查活动,实时掌握试点工作动态,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难题,分析总结试点经验教训。到去年年底,各试点镇(街道)按照方案要求基本完成了试点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市督查组的考核验收。

(二)主要成效。一是搭好台子。按照《XX市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方案》要求,各试点镇(街道)基本落实了“一设、两建、三挂、四增”的创新内容。即:设立一个镇级组织协调机构,在镇(街道)设立公共安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为辖区内公共安全工作和应急救援服务方面的组织协调机构。同时,明确镇(街道)内部各线职责。建立两支队伍,在镇(街道)建立一支由当地交警、消防队伍以及部分企业职工、村(社区)安全干部、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服务队伍。在村(社区)建立一支由当地安全生产专管员以及交通、消防、环保、特种设备和食品药品协管员组成的公共安全管理队伍。挂上三块牌子,在镇(街道)综合办公室挂上镇级公共2 安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共安全应急办公室和公共安全监察中队等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增加四套机制,建立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简政放权、组织协调、工作保障和执法监察四套机制,确保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工作规范、运转协调。二是建好班子。为使公共安全监管体系真正有效运行,各试点镇(街道)在制定试点方案前,着重梳理了辖区内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组织机构及分管领导的关系,对于存在的职能交叉、混淆、分散及监管盲区现象进行排摸,重新调整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所负的安全监管职责,避免了多头指挥或无人领导局面的出现,有效整合了监管力量,完善了监管网络。观海卫镇在公共安全监管领导小组下设立了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六个监管组织;坎墩街道设立了工业(三产)、农业、城建、城市综合管理、社会事业、宣传统战、消防和公复场所、道路交通、电力等九个专项监管小组;胜山镇组织了安全生产、消防、交通安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村镇建设、社会事业监管、三产等八个公共安全管理监督组。同时,各试点镇(街道)采用正式编制为主、临聘人员为辅的方式加强人员内部调剂,基本保障了镇(街道)级公共安全监管工作力量。此外,在依托村、居(社区)安全协管员的基础上,各试点镇(街道)不同程度地扩充了基层监管队伍,建立了村、居(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小组,重新调整了公共安全协管员的职责。如观海卫镇在村级建立了“1+1”模式(即在村建立一个公共安全管理小 组和一支公共安全管理队伍),由村干部任管理小组领导,落实了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特种设备和食品药品安全六个专(兼)职安全协管员;坎墩街道除在各村建立公共安全管理小组并配备专职公共安全协管员负责所辖村的公共安全日常监管任务外,将辖区内规模以上及园区企业划分成4个片区,专门落实4名公共安全协管员分别负责一个片区的日常监管工作;胜山镇在所辖的11个村分别设立了公共安全监督点,并聘用了公共安全协管员共11名。三是挑好担子。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监管网络,理顺理清公共安全监管责任的基础上,各试点镇(街道)进一步强化了公共安全监管职能,确保公共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运作。纵向上,层层落实了公共安全监管责任,基本形成镇长(主任)统一管理,工业副镇长及政法副书记具体协调,各线领导分线落实的运作模式;横向上,强化了“监、管合一”,将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纳入了公共安全监管体系,与其他各线的安全监管工作同步推进,明确一个责任领导在负责自身分管线上职责的同时抓好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建设了一支反应快速、处置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在强化各线安全监管职能的基础上为全镇(街道)的安全保驾护航。据统计,各试点镇(街道)共建立民兵应急分队14个,落实人员317名;建立义务消防队68个,落实人员454名;建立企业/园区应急分队150个,落实人员1063。

(三)存在问题。通过近一年的试点,各试点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体系总体运转顺畅,基层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更趋规范4 化、制度化、常态化。但结合对各试点镇(街道)的调研,我们发现阻碍和制约下阶段全面推广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有以下三点问题:一是公共安全监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把公共安全监管等同于安全生产工作,把公共安全监管职能倾向于落在安监机构职能范围内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各线安全监管责任尚未真正到位。其中,最大分歧与难点突出表现在消防安全责任的落实上,这也是建立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中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三是公共安全监管队伍需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监管是需要深入基层的工作,依托一线力量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目前基层安全监管普遍面临人手少、能力弱、装备差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整合监管资源,保障公共安全监管投入,完善镇、村各级的工作制度,是下步工作的重点。

二、全面推广阶段

为切实推动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实现到2012年底前各镇(街道)全面建成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层面,对市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项目指导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我局马清同志任组长,市维稳办、市委政法委(综治办)、市应急办、市安监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15个有关部门任成员的公共安全专项组,统一部署开展全市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我局专门组 建了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组,由局分管领导负责,局办公室作为责任科室,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二)统一思想认识。年初,我局制订了2012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思路,提出要积极培育安全生产中介代理、教育基地、诚信管理、公共安全监管四大平台,明确要在总结前期开展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好的方式方法,结合我市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出台具推广性及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根据市“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我局将加强基层公共安全监管工作作为2012年度需破解的难题之一,并在《XX日报》进行了公示,提高了舆论关注力度,增强了责任意识。7月上旬,我市组织召开了全市安委会(扩大)会议,胡建国副市长在会上对全面推进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及强调,进一步统一了市级各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为下步全面推广做好了思想发动。

(三)强化工作措施。一是完善实施方案。在试点工作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矛盾及问题,结合我市公共安全监管实际,我局在市委政法委领导的指导下,对《XX市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方案》进行了修订及完善,并充分征求了各地、各有关部门意见,基本形成了适用于全市各镇(街道)的实施意见,6月初,XX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了《XX市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慈社管6 „2012‟12号)。方案确定了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实了各线领导,梳理了工作职责,为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全面推广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二是加强宣传指导。为使各镇(街道)充分认识开展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我局正在组织编印《XX市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指导手册》,将有关政策文件、试点经验材料进行了汇编,并专门绘制了《XX市镇(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体系组织网络示意图》,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再补充、再细化,使其更好地指导实践。三是抓好督促落实。建立联络员制度,各镇(街道)及市级有关部门要将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人,明确分管领导及联络员,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调研、督查等形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工作实效。同时,切实履行公共安全专项组的职责,发挥各有关部门对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作用,形成定期监督机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分阶段对各镇(街道)开展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并予以通报,扎实推进工作进度。

三、近期工作设想

(一)制订一个实施办法。根据《XX市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订一个实施办法,对下步工作步骤、时限、责任、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分解落实。

(二)召开一次动员会议。组织召开由各镇(街道)、市级有关部门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分管领导及联络员参加的会议,进行专题动员与部署,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全面动员与宣传。

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篇6

为了配合妇联开展“双学双比”以及“巾帼科技致富千万工程”活动,我局在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中,立足市情,结合我们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广大妇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至去年氏,我市乡镇企业从业妇女人数达183189人,参加技术培训妇女人数达5.6万人次,为转移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出贡献,具体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抓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我们与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脱贫办、科协、茶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密切协作,组织广大妇女参与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授课,介绍农村畜牧水产养殖、果树种植、食用菌栽培管理以及水稻良种推广等科技知识。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0期,参训妇女 2000多人次,近3万名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寿宁县14个乡镇创办了18所婚育富民夜校,共有学员3227人。每所夜校由名誉校长、校长、副校长、班主任组成夜校日常工作,根据村落区域和村计生小组的分布设立班委。夜校每周上一单元课,授课内容有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农业技能技术、婚育计生知识等。同时还多次聘请专家给学员讲授无公害茶园建设、水稻病虫防治、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妇幼保健等知识、技能。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农村妇女生产、生活需求,因时因地举办花菇、花卉、高山反季节蔬菜、蛋黄小番茄栽培,长毛兔养殖,无公害茶园管理,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等培训班。

二、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我们在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工作中,积极引导农村女劳动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科技,用科技。寿宁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扶持了3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示范带动面广的“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生产、培训、示范、辐射、创收、就业的作用。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村妇女”的发展之路。南阳镇山坑村是寿宁县 “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之一,以培训村妇女学习实用技术为已任,聘请省、市、县农业技术人员到村里讲课、指导,让妇女用学到的知识、技术应用于生产。山坑妇女依靠科技改变了命运,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改植茶园1200亩,发展无公害有机茶400亩,引进黄担、铁观音、单桂304等乌龙茶系列新品种,培植茶苗基地20亩,种植台湾黄花菜新品种200亩,引进四川公黄羊5只改良黑山羊品种,种植蓬莱仙枣、牡丹石榴等水果500亩,率先发展沼气50个,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成了闻名遐迩的寿宁明星村。

屏南县,通过争取农业、扶贫、科协等部门的支持,开办农函大,积极引导农村女劳动力参加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全县种植反季节蔬菜由去年的4.5万亩发展到今年的6万亩。市场由原来单一的福州亚峰市场发展到4省11个城市市场,品种从原有花菜、白菜、萝卜发展到荷兰豆、绿金针菜、大葱、西芹等九种大品种,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食用菌业实现了木生菌向草生菌为主方向发展,呈现香菇、茶树菇、草菇、杏鲍菇、紫灵芝、木耳等多菌类共同发展的格局,年创产值1.6亿元。涌现了棠口反季节蔬菜、甘棠西瓜、代溪无核柿、路下荷兰豆、岭下锥粟、岭白木耳、寿山草菇、长桥茶薪菇、屏城水蜜桃、双溪白花菜等10大农业重点生产基地及一大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农庄,初步形成“龙头+基地”、“基地+农户”、“妇代会+协会”的农业生产格局。以高溪村为例,由于妇女的生活水平、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去年全村栽培茶薪菇100多万袋,草菇30多万袋,种大葱80多亩,养鸭2万只。五个示范村在科技培训、科技示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参与“双学双比”和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活动中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三、狠抓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我局把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作为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关键,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配合农村劳务开发服务办搞好农村妇女劳动力摸底工作,并建立档案,成立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联系站,我们与企业联系,收集用工信息,义务帮助企业招收用工人员。有效促进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两年来,在农业局、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妇女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几年来共有1560名乡镇企业从业妇女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同时,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中的典型事例,形成鼓励农村妇女外出打工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社会氛围,拓宽就业渠道。

四、培育女能人为脱贫致富作贡献

我市乡镇企业在培育女能人,为脱贫致富作贡献中成绩突出。如福鼎市的全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市政协委员郑婉如,曾经带领街道妇女创办福鼎茂华玩具厂,帮助妇女脱贫致富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显著成绩。如今她又在创办教育事业中再立新功。福安市陈碧玉,现为福安市机电配套行业协会会长,福安市信和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安市冠中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福安市前进社区计生宣传服务小组长。23年前,她靠仅有的2000元积蓄凭着熟识的车工技艺,先购进一台车床,在自已狭小的房子里办起电机配件加工作坊,开始了本人的艰创业。20年过去了,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福安的电机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空。2004年底,牵头组织了16家企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入会会员企业194家,于2005年3月成立了福安市机电配套行业协

会,出任协会会长,为引导机电配套(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协会成立后,为解决机电配套(件)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领导协会理事会成员不辞辛苦地走访了194家会员企业,从中筛选了88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净资产、发展前景广阔、业主信誉好的重点配件企业,成立福建省首家民营担保有限公司——福安信和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180万元。与此同时,频繁穿梭企业与银行之间,多次上省城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最终得到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到建设银行2亿元的担保贷款额度,扶持重点机电配套件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提供贷款1亿多元,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机电配套(件)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机电配套业创造了前所未有发展良机。同时她还乐心公益事业,几年来,走家串户服务妇女姐妹,安置90多名困难计生“三户”下岗工作就业。同时又是福安市潭头镇下阳村小学名誉校长,捐出5000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当起“爱心妈妈”。

总之,在这次实施“百千万工程”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经验,继续把“双学双比”、“百千万工程”活动工作抓紧抓实,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

**市乡镇企业局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7

1 四川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发展现状。四川省进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 各地基层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工作经费等得到保障, 队伍素质也得到提高, 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以成都市郫县为例, 按成都市机构改革精神, 郫县农委、农发局、畜牧局、农机局整合成立了郫县农村发展局。该局成立了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有农技人员73人, 中心下设粮油土肥站、植保经作站和花卉办、4个农业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和8个农技片区站。8个农技片区站中, 每个农技片区站编制配置了5名农技人员, 各农技片区站设立站长1人, 农技员、植保员、多经员、土肥员各1人, 制定了农技片区站和站员工作职责并制作挂上墙, 业务工作受县农技推广中心指导。通过改革, 农技片区站服务区域扩大了, 公益性职能得到强化, 农技片区站明确为县农村发展局下属事业单位, 人、财、物、工作直接由县农村发展局管理, 农技人员的工资、经费、奖金等全部由局上统一承担, 农技人员不再承担辖区镇非农技推广工作。经过不断充实和调整, 郫县建成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农技片区站为骨干、服务对象为基础、运用现代服务手段的快捷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有效地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通过抓好农业特色基地建设, 引导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贡献。

(2) 存在问题。一是不能正确处理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方面的关系, 存在只抓技术推广忽视经营服务, 甚至不发展经营的现象, 也存在片面追求经营利润, 技术推广培训和经营服务本末倒置的现象。二是“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得不够好。按有关规定, “乡镇农技站实行县农技中心和乡政府双重管理, 以县农技中心为主的管理体制”。而相当多的县、市将乡镇农技站下放给乡政府管理使用, 只在业务上接受县农技中心的指导, 致使农技人员忙于政府其他行政工作, 正常的农技服务工作无法开展。因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农技片区站的工作明显缺少镇、村、社级干部的支持和帮助。大部分镇政府不主动与农技片区站联系农业工作, 导致一方面镇政府的农业工作缺人干, 另一方面农技片区站的工作难以开展。三是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 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长期不顺, 部分乡镇农技站资产被挪用、人员分流, 非专业人员顶替占编现象普遍存在, 农技骨干大量流失;相当部分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对农业新品种、种养及加工技术等不熟悉, 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和产前、产后服务束手无策。四是农技服务基础条件差。经过多年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农技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得到保障, 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仍然跟不上。许多地方农技推广部门经费少, 只够发工资和日常开支, 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高产示范等所需的经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五是农技推广形式单一, 只满足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行政推广模式”, 服务内容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田间指导上, 推广多凭个人经验, 很少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3)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农技推广机制不完善。农技推广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政策、项目等方面的沟通, 重复立项;农技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等单位相互联系少、合作少, 导致推广与科研脱节;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 制约了科技成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完全“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二是农技队伍的日常管理需要加强。当前县和乡镇政府两级管理权限不明确, 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对农技队伍的日常管理尚不够完善;对农技人员的年度考核、继续教育、工资调整、档案管理、外出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都还不够规范。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科技特派员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自然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采用了特派员推广模式, 他们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 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技推广不再单纯强调科技人员无私奉献, 而是将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利益纽带, 把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行为, 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科技人员受益、政府满意的“三赢”。

宁夏区政府出台了系列助推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一是“三不”政策, 对创业的科技特派员, 所属单位不查账, 不追究, 不过问;二是“三保两优先”政策, 对参与创业的科技人员, 保留编制、保留工资、保留关系;对于成效显著的科技特派员, 通过绩效考核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称, 优先提拔重用;三是金融支持措施, 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行动资金;四是贷款担保, 设立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金担保中心, 为提出申请的科技特派员和创业实体提供一定的担保服务和贴息等优惠政策。此外, 还减免有关税费。

政策扶持对当地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在全区700多家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中, 规模以上的有200多家, 注册资金就超过12亿元, 成为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3 对四川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1) 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定位、增强实力。首先, 明确农技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体制创新, 使县级各农技推广机构成为当地本行业的技术推广龙头;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通过整合, 作为县级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承担公益性职能。其次, 加强一线人员力量, 把好基层站农技人员进出关, 进一步稳定乡镇农技队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的人员要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按照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改革要求, 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避免把农技人员聘任到其他岗位而造成农技队伍在编不在岗、缺编缺岗或在编串岗的现象发生。

(2) 加大财政投入, 切实落实经费保障措施。一是要依据乡镇面积、人口、产业特点以及农技推广服务内容, 遵循科学、高效、合理和一岗多能的原则核定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岗位、配备农技人员。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经费必须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长, 县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项目推广的专项投入。既为广大农技人员提供“练兵”基地, 又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8

【关键词】乡镇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 对策

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及推广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众所周知,现代农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种植业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市场为方向,加工业为保障的一个产业体系。畜牧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加入 WTO 和西部大开发、农业结构大调整战略的实施,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广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要大力发展畜牧业,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二、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简陋

由于乡镇畜牧兽医站是由集体所有制转成全民所有制的单位,经济上一直是自收自支,即“找米下锅”。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搞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级对基层站投入不足,故而致使农村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简陋,疾病诊断及化验设备短缺,甚至一些基层站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已落后于规模养殖场。虽然近年来通过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改造了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增添了部分畜牧兽医诊断、化验等设备,提高了部分乡镇站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但是,对于若大的农村畜牧兽医工作来说,要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还有一段过程,还需我们长期的努力。

2.人才缺乏,队伍素质偏低

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在民间兽医和骗畜组建兽医协会的基础上,于1958 年建立起来的。因此,乡镇站现有职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而加入的畜牧兽医队伍,整体看业务水平不够高。乡镇畜牧兽医站虽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但经济上属自收自支,各级财政不负担其人员工资。故虽然乡镇站编制有空可以进人,但由于其条件差,收入少,设施简陋,畜牧兽医专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乡镇站工作。由于历史偏见,基层人员不愿去学骗割,有的乡镇骗畜人员奇缺,不得不请社会上的骗畜人员代替,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岗位断档的问题,今后将会更加突出。

3.保障乏力,防疫工作很难落实

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实施强制免疫以外的动物疫病预防,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而面对现实情况,虽然县级实行了生猪“骗免同行,耳标为记”和春秋两季普防的制度,但还有少数乡镇落实差,经检查达不到规定标准而需重新补打防疫针。生猪的防疫工作落实起来都困难,那么非猪畜禽的防疫工作落实的难度就更大了。究其原因,一是乡镇政府不大重视,多年来没出现疫病,大都存在松懈麻痹思想。二是不少农户防疫意识淡薄,自己认为死一两只鸡无所谓。三是对无证的游医游骗打击不力。

三、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1.注重体制建设,强化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的领导力量

乡镇兽医站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坚持机构不能撤,性质不能变,编制不能减,并改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人心稳定,工作安心,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从市场经济着手,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更好地适应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这样,必须加强对畜牧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从体制上对推广网络加以规范、完善。

2.切实提高畜牧科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提高科技含量,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才能增强服务于民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畜牧科技的需要。要全面落实好科技人员的各项优惠措施,确保科技人员应有的政治、经济待遇,稳定队伍,防止人才流失;要定期学习有关文件、法律、法规,正确而又及时地向农民宣传,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经营。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到高校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到外地参观、考察,并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激发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时俱进,推动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3.广泛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畜牧养殖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技术。农民文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畜牧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农民只有小学或初中,这种状况对畜牧技术推广产生了阻碍作用,很难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需要。因此,乡镇兽医站应通过科技下乡、组织参观、考察、媒体宣传等形式,推广科学养殖新技术。可以让科技示范户讲述经验,现身说法;也可以通过培养典型,抓点带面,看得见,学得来。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摆脱小农意识,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和挑战,逐步向新型农民转变。

4.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服务力度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乡镇兽医站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门诊治疗和经营方式,要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思想,通过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技术溶于综合服务当中;要深入畜牧第一线,在产前、产中、产后寻找自己活动的空间;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广泛宣传,全面指导。通过全方位服务,推广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成果,加快畜牧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5.健全畜牧执法与服务体系

目前,市场上兽药、饲料品牌繁多,虽然给群众提供方便,但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一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企业缺乏一个统一标准,各厂家生产的合格品牌,但营养值或有效成分含量悬殊较大,弄得农民分不清真假,致使不法经销商以假乱真,牟取暴利;二是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低,很多从事兽药饲料销售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引导,有时甚至是误导;三是一些小厂为迎合农民心里,在饲料中添加超量的微量元素,激素等,致使粪便发黑、皮红毛亮、吃了肯睡现象发生,造成饲料成本增高,产品安全性能下降,同时污染了周边环境。为实现新时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加大畜牧执法力度,对兽药、饲料、种畜禽、以及动物防疫工作实行严格监管,从追求数量为主向追求质量为主的转变。畜牧生产者在搞好成本控制的同时,实行科学化、标准化养殖,生产出更多无公害畜禽产品;良种、兽药、饲料等畜牧服务企业要切实严把质量关,制定出国家统一标准,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备的质量检测体系,同时组织各方面力量搞好畜禽程序化免疫,控制各种疫情,净化养殖环境。

6.政策支持与引导

为适应市场,由政府引導,通过创办畜牧协会、领办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吸引农民走科学养殖标准化的路子,制定出更多相关优惠政策,从养殖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样才能改变过去的运行模式,建立新的畜牧发展战略机制,科技兴农就会大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邱锦渊.实现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管理规范化的思考.中国动物检疫,2005,22(6).

上一篇:2022“三八”国际妇女节表彰会主持词下一篇:论文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