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1

江西省崇义县城关小学陈秀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语句,并指导朗读,体会诗人诗一般的语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表达的过程中丰盈语感,发展思维。

4、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各种公共设施旁,写警示语,体验语言的魅力。重难点:

1、品味“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话,并理解相关内容,感受诗人添字后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情感的力量。

2、指导朗读重点语句、段落。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写警示语。

设计理念:

1、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想象,锻炼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悟中读,培养朗读能力。

2、通过说话拓展训练,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对人对物正确的情感态度,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

师生交流对“魅力”一词的理解。

1、听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质疑:什么是魅力?

2、感受外貌形象的魅力。

3、赏析句子,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一、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教师导语:课前,我们充分交流了对“魅力”一词的理解,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相信学了课文之后,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读题释题,激活思维。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带着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随机点击课件完成相关练习。

4、学生质疑:同样的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同样的是繁华的巴黎大街,却不同的遭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5、学生畅说。

(这一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学会质疑。)

三、理解重点语句,感悟语言的魅力。

1、品味句子1:我什么也看不见!

(1)谁来读一读?

(2)通过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位失明老人„„)

(3)指导朗读。(痛苦、悲伤、无奈„„)

(4)面对这位可怜的老人,路上的行人们看到木牌时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体会行人的冷漠、无情,并指导朗读。(板书:冷漠、无情)

★教师导语:同学们,老人一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是多么令人同情呀!那么,是谁使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他是怎样帮助老人的?(1、给钱;

2、添几个字)

2、品味句子2:春天到了,可是„„

(1)指导朗读,师生对话(愉快、热烈、亲切、美好)

★教师相机引导:是啊,“春天到了”多么美好的字眼,多么令人富于想象,让我们大声喊:春天到了!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百花齐放,柳枝飘动„„)

★这诗一般的语言让路上的行人和同学们一样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请仔细阅读第6段,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①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②播放春景课件,随景朗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丰盈语感。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入情入景地朗读,在产生真切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语感。)

③教师导语;春天的美景又何止仅仅是这些呢?

播放春景:春风拂柳、潺潺流水、鸟语花香、留连戏蝶

★仿说句子:是的„„那„„那„„那„„那„„,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④教师导语:你能把课文中的春景联想与这四幅春景,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吗?

同学们,路上的行人们,当你们沉浸在对春天美好想象之时,请大家再往木牌上看,可是怎样?(屏幕全黑)

(2)朗读对话: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老人家,你看不见什么?„„)面对老人,路上的先生、女士、夫人,此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位小姐,你说„„你会给钱吗?

这位先生,你此时什么感受?给他钱了吗?

这位夫人,您上午路过这里了吗?此时你给钱了吗?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同情,关爱„„

(情景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

(3)质疑:学习到这,让我们比较上午、下午的情况„„

是什么使老人乞讨的结果发生巨大变化?

(4)点题:语言的魅力。(板书)

3、小结过渡: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有一句名言:“语言就是力量!”。你能用有魅力的语言描述以下画面吗?

四、联系生活,用有魅力的语言描述画面。(课件出示)

绿茵茵的草地、一片荒漠、滴水龙头、失学儿童。

1、学生自由讨论。

2、师生交流畅说。

(此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描述画面,实现情感与语言文字的完美结合,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五、总结提升: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也说过:“只有智慧的语言才有魅力。让我们在语言中学习智慧,用智慧打造亮丽的语言。这样我们的语言才富有魅力!”

六、板书设计

我什么也看不见!(冷漠、无情)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2

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 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 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我们不能把它们摘下来送给学生, 而必须用诗的语言去催发这一朵朵欲放的花苞, 让它们诗意地盛开在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用自己纯真的心感受这份美丽。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情感、知识的积淀和人生的体验融入文本, 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 同时也融入学生的世界、学生的心灵, 从而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品尝文章的内涵, 传递文章的神韵, 感染诗意的心情, 便有了燃烧的火焰, 心灵的交融。诗情画意在课堂的温床上萌发, 焕发生命活力。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于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是诗意的, 诗意就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致;那种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课堂是诗意的, 诗意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儿歌, 《小小的船》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 音乐性很强, 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 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 在蓝天中航行, 驶过星群, 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 有情有韵, 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 心情愉快, 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的情操。当我们潜心走进课文的时候, 文中所蕴涵的一种丰富的美就会深深地感染我们, 它是无数的孩子童年的一个快乐的梦, 它是孩子们对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儿歌很美, 我努力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去撞击他们的心灵, 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 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 坐上月亮船, 拥抱蓝天, 和星星对话。将学生的想象领到一个美的天地中, 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现, 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

二、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激励学生

赞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句六月寒”。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 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 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 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分。关爱学生, 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当学生唯唯诺诺, 怯怯生生时, 教师的鼓励能让他们重拾自信, 获得新生。当学生落落大方, 表现出色时, 教师的夸奖能让他们肯定自我, 信心百倍。当学生骄傲自满, 沾沾自喜时, 教师的提醒能敲响警钟, 使他们保持清醒。老师充满爱意的语言, 营造了课堂的情感场, 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深情投入、真情流露, 使学生受到真正的熏陶;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融合到一起, 融于这爱意浓浓的课堂中。

三、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学记》里说:“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张而弗抑, 开而弗达。”当学生迷失方向时, 教师就是学生的领路人, 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却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的热情。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 让作者的手与学生的手紧紧相握, 让作者的心与学生的心息息相通,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诲, 在知识上得到教益, 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林老师在执教《四个太阳》时, 让学生帮着落叶发请柬邀请小伙伴, 学生依葫芦画瓢, 都夸水果的形状。看到学生的思维陷入定势, 林老师蜻蜓点水:“除了形状之外, 你还可以夸它的味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旧知, 让”酸甜可口“学以致用, 有的触类旁通, 还夸了水果的颜色……

林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 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 引领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捡着智慧的贝壳。

四、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触动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体会到文章的“味”。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 须反复斟酌, 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课中要注意张弛结合, 学得愉快。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 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我们用一颗童心贴近学生的心灵, 用出自真心的爱与学生交流, 用充满童趣的语言, 绘声绘色地展示生活, 惟妙惟肖地写人状物, 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陈老师在教学《风娃娃》时, 先请学生猜谜语, 学生轻而易举就猜中了。陈老师顺势说:“风娃娃是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 它长着胖乎乎的脸, 圆圆的大眼睛, 非常可爱, 想不想认识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和它打招呼吧?”学生一齐读课题。“亲热一点儿。”学生又读课题。“最近, 风娃娃有点不开心了, 它遇到了烦心事, 想让你们帮帮忙。”

一封求助信点燃了学生的爱心,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帮助风娃娃。于是他们主动地追根朔源, 研读文本, 找出问题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最后一封感谢信,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所学的道理, 还让他们收获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它能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我们用它引导学生不断充实自我, 丰富自我, 完美自我。《学记》中说:“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激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孟子也曾说:“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日渐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感染、激励、引导、触动学生。

关键词:演讲,诗意的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教学语言的魅力”研讨综述 篇3

一、罗相和老师主要内容概述

罗老师认为在提升教师语言魅力的途径上,教师可以向相声与小品演员学习风趣幽默,令人解颐的语言;向政治家学习明确果敢,大气磅薄的语言;向诗人、作家学习含蓄深刻文采飞扬的语言;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富有泥土气息的语言;向电视剧学习深广诱人极具魅力的语言,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

在提升教学语言魅力的力度上,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其艺术性体现在语言的启发性、文学性、科学性三方面。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的张力、磁力、穿透力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的启发性体现了语言的张力。那些具有幽默性、想象性、模糊性的语言能够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想象;启迪思维、思想、思考,从而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学习的动力。

语言的文学性体现了语言的磁力。那些具有故事性、修辞性、描写性、抒情性的语言,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爱听,才会接受你的观点,才能变成学生的行动。

语言的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穿透力。那些具有个性化、概括性、深刻性、穿透性的语言能够指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总结、提升,能够由表及里、由平面向立体深入下去,全盘考虑,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所学的东西进行概括。

新颖、新鲜、新奇的语言艺术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语言的张力、磁力、穿透力需要成为教师毕生的追求,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来追求这样的境界。

二、张丽老师主要内容概述

张老师首先对教学语言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她认为清晰的概念能够引导人们清醒地思考和有效地提出对策。在众多概念分类中,她认为冯显灿和宋其蕤所做的分类具有代表性,而她更认同温州大学的孙利教授从课堂语言教学环节进行的分类,即教学语言包括课堂用语、教师传授新语言知识的用语、师生就知识点进行言语交际的用语和教师对学生操练进行信息反馈的用语等四种类型。

张老师还辨析了课堂教学语言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她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存在两种语言:一是教师为了讲解语言文字而表述的课堂教学语言,二是语言学习环节中的语言教学的语言。这两者在课堂中交替进行,互为影响,有区分性,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呈现互补状态。在学生的知识建构和生成中,这两种语言也呈现出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状态。

张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体现为规范性、示范性、逻辑性、审美性等方面。这四点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与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示范,也是以身作则,用恰当的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传情达意;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要通过具体的文本为示例,同时,教师的教学体现着语言和思维逻辑之间的关系;教师用审美性较强的语言传递人文关怀,陶冶情操,言意共生,高中生对文本中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引导。

最后,张老师认为当下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着规范缺失、示范不足、启发性不强、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

三、范秋盛老师主要内容概述

范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导入性语言要切合文本内容。他结合了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葡萄月令》这个教学实例,以及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三个教学实例指出了不同文本在课堂导入方面的差异性。他认为富有诗意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碰撞,并且能够融会贯通。

2.启发性语言要有范例引导。他从于世龙老师的《荷塘月色》课例中发现学生的精彩往往是建立在对老师范例的模仿上;而从李仁甫老师2015年冬在无锡三中的课例中发现:李老师的现身说法,用自己作为主角被听课,激发了学生喜欢上课,积极思考交流,争做课堂的主角的热情。

3.评价性语言要符合年龄特征。范老师截取了李仁甫老师课堂实录里的几个片段发现:李老师经常使用重复强调、鼓三次掌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发言。这就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问题,因为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语言是否更丰富,是否更深刻,是否更独到。

4.教师展示性语言要精致、精美。他认为教师课堂的语言展示,应该是学生学习中除教材以外最重要的素材。他结合李仁甫老师的《渔夫》课例发现:看似对学生发言作了简单的提炼总结,其实是教师“提问语言”的展示,教师发问要简洁、明了。他还认为李仁甫老师教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临近最后的总结性的话语展示,和海子的诗一样,诗意盎然、意味绵长。

5.教师语言展示,不仅是有声语言的展示,还有文字语言的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练笔是常事,仿写,扩写,缩写,改写,是课堂的甜点。教师往往也需要展示自己的习作。他说张悦群老师上课,在黑板上,边讲边写,整整一节课,教师前后两块黑板,满满的,下课铃声一响,一篇作文就完成了。他认为这就是语言的展示,当然需要精致一点,精美一点。

最后,范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为一位老医生的诗集而写的一篇短序《青春不老,医者诗心》,然后范老师鼓励学生以《兰亭集序》为范本试着为同学的文集写个序。在这个分享环节,范老师还以2015年在重庆执教《望海潮》一课为例,教会学生仿照填词并先后展示了自己的两首仿作《望海潮·扬州》与《望海潮·重庆》,教学效果明显,取得了那次大赛特等奖!

四、网友精彩发言分享

网友浙江杭州杭启义认为汉语言最大的魅力是它的思辨性。汉语的思辨性:如“衣”,隐也,是用来遮蔽身体的;又“彰”也,因为着衣,就会使人更加显眼。一字兼涵相反两意。

网友江苏崔久主认为,教学语言有时候“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罗相和老师补充认为,体态语言也是教学语言魅力值得思考的一个因素。

张丽老师补充认为,方言存在的魅力更多在于文化;关于教学语言,她觉得要多读书,读文本,增强自我的专业知识素养;多读教育教学类的书籍,改变教育理念;多读教学案例集,从模仿开始,形成个性。

湖北杨汉民老师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要学会翻译,而且要准确生动。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4

(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河南信阳市浉河区三小 董 华

《语言的魅力》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四 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会认4个生字,指导书写8个字及掌握新词。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了“春天到了,可是”以后的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以读代讲;并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诗人看见一位行乞的老人一上午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得到,便在老人的木牌上添了几个字。诗人添了什么字?结果怎样?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圈字画词自学。交流识记方法,检查。

3、指名读文,正音。

4、再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书写:魅、黎、绅、第二课时

(一)激趣入题:

1、讲故事:卡耐基小时候的故事。提出问题:是什么使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走上成功之路?

2、板书课题。

(1)“魅力”是什么意思?

(2)你是怎么理解“语言的魅力”的?

(二)复习,引入新课:

1、谁还记得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木牌上原来写着什么?诗人加上了什么?

3、出示问题:让·彼浩勒添字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四)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让·彼浩勒添字前:路人无动于衷,老人可怜。(1)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2)路上有什么人?还会有什么人?理解“华丽”。

(3)看到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会怎么想呢?怎么做呢?谁来表演一下“姗姗而去”?

(4)有感情地读一读。

2、让·彼浩勒添字后的变化:(1)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2)读一读。

3、诗人添上的这几个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谁来说一说或读一读。

(1)指名说或读。

(2)看到“春天到了”,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3)欣赏课件(师述):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草木萌动,杨柳吐绿,百花齐放,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多美呀!

(4)出示句子:“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指导朗读。

(5)诗人添上了“春天到了”,仅仅是让人想象春天那美丽的景色吗?

(6)这么美好的景色,老人能看到吗?

(师)那蓝天白云,老人(生)无法看到。

(师)那绿树红花,老人(生)无法看到。

(师)那莺歌燕舞,老人(生)无法看到。

(师)那流水人家,老人(生)无法看到。(7)此时人们内心涌动的是什么?

(8)出示句子:“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指导朗读。

(9)巩固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后,语 言的魅力所在。

(10)师范读,指名读。同位比一比。

4、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充满诗意、打动人心的语言呢?找出有关的自然段,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齐读。

(五)拓展迁移:

出示图片:花坛、电灯开关。设计警示语,比一比,谁的语言最有魅力。板书设计:

的 魅

力 春天到了,产生联想 可是

形成对比 我什么也看不见!

激起同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二)指导背诵第六自然段:

(三)练习用“可是”说话:

(四)拓展迁移:

1、交流搜集的有魅力的广告语;

2、生活中听到的有魅力的语言;

3、为草坪、水塘设计警示语。

(五)指导书写:

品读 感悟 彰显魅力

——《语言的魅力》说课

一、教材简析

《语言的魅力》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全文共六个自然段,一至五自然段重在叙事,讲了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第六自然段重在说理,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特设定: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感受恰当的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重在积累、发展能力。(3)会认4个生字,指导书写8个字及掌握新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各有侧重而又相互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重、难点:(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2)理解让·彼浩勒添了“春天到了,可是”以后的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二、教法

1、朗读感悟,以读代讲。在教学时,抓住让·彼浩勒添字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读一读,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指导学生从读中悟,从读中学,再把所悟、所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展示给大家,还课堂于学生。

2、创设情境,激起共鸣。通过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体会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老人的不幸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之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为引领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我所执教的就是这一课时。本课重、难点的解决集中体现在这个课时。

(一)激趣入题

1、讲故事:卡耐基小时候的故事。

提出问题:是什么使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走上成功之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2、板书课题,理解“魅力”和课题的意思。进一步巩固字词教学。

3、谁还记得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复习,出示问题“让·彼浩勒添字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紧扣中心,抓住重点,切入难点,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让·彼浩勒添字前:路人无动于衷,老人可怜。面对路人的无动于衷,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2)路上有什么人?还会有什么人?看到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会怎么想呢?

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散思维,发展语言,为感受诗人添字后的变化做铺垫,同时也深入理解了“无动于衷”这个词语的意思。

另外,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文中出现的词语:说一说“衣衫褴褛”的意思;给“华丽”换个词;表演一下“姗姗而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2、让·彼浩勒添字后的变化: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读有关自然段,图文结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体会诗人添字后所产生的变化,层层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

3、诗人添上的这几个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谁来说一说或读一读。依据学生个体发展水平而定,尊重孩子的差异,珍视学生阅 读的独特感受。这是学习的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1)看到“春天到了”,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欣赏课件:美丽的春天。让学生到如身临其境,激起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春天到了”的魅力。

(3)诗人添上了“春天到了”,仅仅是让人想象春天那美丽的景色吗?

(4)这么美好的景色,老人能看到吗?

(师)那蓝天白云,老人(生)无法看到。

(师)那绿树红花,老人(生)无法看到。

(师)那莺歌燕舞,老人(生)无法看到。

(师)那流水人家,老人(生)无法看到。

(5)此时人们内心涌动的是什么?

一环紧扣一环,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美丽的景色和老人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打动路人,感染师生,与文本获得共鸣,由衷地感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巨大魅力,情感也因此而升华。

(6)巩固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后,语言的魅力所在。说出学之所得,既是对学习的总结提高,又能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4、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充满诗意、打动人心的语言呢?找出有关的自然段,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 力不仅仅是能使人产生联想,形成对比,激起同情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和爱护,用爱打动别人,用爱影响他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深化文章主题。

以上的教学,我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主读、自觉读,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阅读的主人。

(四)拓展迁移:

写警示语,设计魅力语言,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

的 魅

力 春天到了,产生联想 可是

形成对比 我什么也看不见!

激起同情

这样设计板书,集中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体现教材的特色与特性,充分表现了语言魅力所在,一目了然,形象直观。

第三课时

重点是作业处理和练习背诵第六自然段。重视基础训练的过程和语言的积累,潜移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5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中加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3、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体会、交流中加深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归纳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搜集。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语言的魅力》这一课,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解决了同学们在字词方面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在课题下认真书写魅力这个词语,注意竖反弯钩是主笔要写得舒展,里面的未字一横短,二横长。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交流:

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课文,我们不仅要会详细的复述,也要能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只要我们经常练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3、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4、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双目失明的老人一共讲了几次话,用横线把它画下来。强调你一共找了几句话,先说第一句话。

三、读中体会老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语言的魅力。

“唉!”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话,你体会到老人现在什么心情?教师相机板书“悲伤”,并引领:你从哪些字词中能体会到老人的悲伤?(哎、叹息、悲伤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带着悲伤的语气再读这一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师:同学们想一想老人悲伤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老人很可怜、很悲伤。

生交流教师强调抓住重点词语、抓住重点句子这两种学习方法。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感情。

激情导读:如此繁华的巴黎大街,如此衣着美丽的绅士贵妇与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同学们读到着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爱心、有同情心)

师:诗人让彼浩勒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的人。谁来找出盲老人说的第二段话。

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自由第二句,老人现在的心情怎么样?板书“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老人高兴的心情?(多极了)老人为什么高兴?

练习朗读,读出老人高兴的语气。

出示两句话:同桌对比读这两句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文章的2、3、4、5自然段,老师读旁白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悲伤,高兴”是一对反义词,同样的一天,同样繁华的巴黎大街,同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做着同一件事――乞讨,而结果却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使事情的结果发生了如此的的变化呢?找出老人木牌上原来的字和诗人所加上的字。教师板书两句话,学生自由读,比较句子。

四、以情激情

这几个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作用呢?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评价。

师:是呀!诗人只是轻松的加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六个子,可是对与这位盲乞丐意义就不同了,因为在正常人眼里,春天是美丽的,有蓝天白云、有绿树红花、有莺歌燕舞、有流水人家,可是,盲老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这么美的景色了,怎能不让人产生同情之心呢?|(出示课件)请大家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再读第六自然段。

归纳升华:“我什么也看不见,”是叙述性语言,只表达了盲老人自己的感觉,行人感觉与自己无关。一句诗化的语言“春天来了,可是”让人们想到了如此美丽的春天但盲老人却一生都没有机会看见,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又怎能不产生同情之心呢?他们又怎会不主动的为这位盲老人做些什么呢?因为几个字,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心,使得冷漠的人变的热情,悲伤的盲老人变的高兴,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来吧,让我们心怀感动。

五、整体回归,自主品读,感悟语言的魅力。

不仅诗人加的这几个字是有魅力的,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吸引我们、感动我们的有魅力的词句,请大家再去读一读,也推荐给其他同学。让大家分享你的感受,体会语言的魅力。讨论交流。

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后天是国际读书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富有魅力的有关读书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出示课件

七、布置作业

1、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魅力的语言,你愿意去找一找吗?把你找到的、今天学到的和想到的都记录在札记本上。

2、为学校的花池设计警示语。

八、课堂小结:

《语言的魅力》教案设计 篇6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谈话:

师板书“魅力”,指名读。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自由读全文:

读后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摘出重点句:

通过读书,你认为没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有魅力的语言又是哪一句?(用红笔在其上方补充“春天到了,可是”)

四、默读课文:

1、从哪看出这句话没有魅力?(读好第1-3自然段)

自读、画批,读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

(1)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语体会。

(2)从老人的神态、语言去体会。

(3)从老人收入的情况去体会。

2、从哪看出添上几个字以后就变成了有魅力的语言?(读好第4、5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老人神态的变化、收入的变化去体会。

师过渡:还是这条繁华的巴黎大街,还是这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前后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里我们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去探究呢?(引导学生提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勾画板书。(用木牌形状把这句话框起来)

学生齐读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读。(读出感情,给学生以示范。)

学生再读。

五、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魅力。

难点: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

文章阅读 qqshu.cc 文章阅读 qqshu.cc 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

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试背。

师小结:改动后的这句,使人从无动于衷(板书)到纷纷相助(板书),这句话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打动人心(板书)。

六、语言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三幅图,用有魅力的语言给图配上警示语。

给出空白的一句,让学生写自己选定的内容。

要求:能够打动人心,以情感人。

写好后,全班交流。

七、全文小结:

诗人让?彼浩勒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帮助了一个盲老人,同学们,你们看,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呀,学好它,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幸福。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那么,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 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 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讲课应言之有物, 论之有实, 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 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和成语典故等,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做到言之有物, 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 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 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 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 并通过自己的情感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 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 又不失文学色彩, 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 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 有物讲理, 理清楚;无物讲理, 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言之成理, 论之有据, 以理服人, 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 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 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前, 教师应对教材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就会条理清晰,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 探究反思

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 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 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情, 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 而应该建立在心灵相通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理中蕴情, 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 做到情动于衷, 形诸于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以形象为手段, 以美育为突破口, 以情感为纽带, 激生情, 启其疑, 引其思, 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七、言之有韵, 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本身虽无意义, 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 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 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 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结合, 疏密相间,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抑扬顿挫, 错落有致, 声情并茂,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师就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追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8

一、精彩的导入语利于学生进入求知状态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省时高效的导入,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刺激和最佳的切入拨动学生的心弦,尽快使其形成“兴奋中心”,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以极具魅力的语言,采用悬念式、激疑式、激趣式、情境设置式等方式导入,学生存在的心理定势就容易改变,心理障碍就容易排除,积极因素就容易调动,探求欲就容易激发。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能尽快进入求知状态。如某名师讲述烘托映衬手法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 “O”,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话音刚落,“圆球”“西瓜”“太阳”“月亮”“篮球框”……答案不一而足。老师说,大家的答案都有道理,请想一想,若它只能是十五的月亮,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命题成立。经过讨论,采纳了一个学生的意见,在“O”下面勾画出几朵云,一轮大而圆的月亮在云中升起的图像就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指着图案说,现在这个“O”只能是月亮,这是烘托、映衬手法使之然。没有云的衬托,这命题就难以成立,由此可见烘托、映衬手法的作用不可小视。像这样能够诱发美的课堂导入,自然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求知状态。

二、和谐的讲析语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讲析语是否恰当和有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讲析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讲析过程中,标准流畅、精确严密、疏密有致、声情并茂、充满信任的富有激励因素的讲析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讲析语言若不注重和谐美、诱发美,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无法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在审美快感中愉快积极地接受知识信息,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讲析语的诱发美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斯霞,前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体现出的是音乐性,她的讲析如潺潺流水,蕴含着一种意境,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她的学生在多年以后都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难以忘怀。后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则表现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使学生不由得产生共鸣。当然,她们讲析课文的艺术性和体现出来的诱发美,并非一日之功。其诗化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调,快慢有致的节奏,富于变化的感情色彩及运用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这也就是说,教学语言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高质量的和谐生动的讲析语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提问语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形成矛盾冲突,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语言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语言的巧妙,提问语气语调的诱发协调,提问时机的恰当把握,提问难易度的适度控制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问语言的质量与课堂密度、课堂效应息息相关,能够诱发美的提问语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提问语言能够诱发美,提问语言难易适度,“立竿”就“见影”;提问时机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迸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问,在知识的对称点诱发问,在知识变化处诱发问,在认识冲突处诱发问,在总结规律处诱发问,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效率就高,效果就明显。诱发美的课堂提问语言,能启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诱发出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语:“这个孩子想要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不会反对?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也各有理由,而思维较严密的学生则说:“不存在会不会反对的问题,因为他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死去了。”这种提问语言设计得巧妙有趣,既会加深学生对“遗男”“孀妻”的理解,又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问语言的诱发美,重在一个“导”字,以已知导未知,激发探求欲;以“惑”导“解惑”,诱发成功欲;以定向导逆向,激发表现欲;以学导迁移,培养自信欲。追求提问语言的诱发美,导得巧妙,导得得法,学生就能进入亢奋状态,“一个个的把问题像珍珠滚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艺术呀!”(陶行知)

四、简练的过渡语利于教学环节层层推进

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明晰的课堂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应有刀砍斧凿的痕迹,不应支离破碎。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巧夺天工,追求课堂的高频率、快节奏,无疑应追求过渡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巧的过渡语言将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不知不觉进入“又一村”。以自然的方式、探讨的语气,完成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学生就会处于陶醉状态。知识的大门在学生面前一扇扇地打开,随着课堂环节的层层推进,认知也逐步深化。如听魏书生、洪宗礼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时间总像特别短,其原因就在于教者过渡语言天衣无缝,教学语言能够诱发美,使听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五、精当的小结语利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语言的精当与否,与课堂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诱发美的小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收到凝聚精华、深化认知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之功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其目标应是明确的,重点应是突出的。要使目标达成度高,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的小结诱发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依旧昏昏然,所获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小结语言忽略了精心的组织,不能够诱发美,这样以其师的昏昏必然不能使学生昭昭。教师若能注重小结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当的语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进入昭昭状态。教师设计小结语言,应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要承接上文的讲析,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要强化课堂中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启迪心智,充分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教师要始终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美,使语文教学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状态中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这样必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正面效应,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上一篇:我国居住区发展下一篇:中考考点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