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精选12篇)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 ) `(2)悉如外人( )
(3)阡陌交通( ) (4)便要还家(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小题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小题6: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共4分,每空1分)
(1)对……感到诧异 (2)都,全 (3)交错相通 (4)通“邀”,邀请
小题1:D(2分)
小题1:(1)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2分)(重点词“乃”、“无论”,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2分,重点词“俨然”、“属”, 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小题1:D(3分)
小题1:成语是:世外桃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
小题1: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3分,能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因为”,后一个“来”;B项前一个“的”,后一个“到”;C项前一个“做”,后一个“对”;D两个都是“即使”。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重点词“乃”、“无论”、“俨然”、“属”。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辨析能力,逐项阅读辨析后不难找出说法有误的一项。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听后很惊讶,非常感兴趣。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廿二日, 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 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 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 余之游将自此始, 恶能无记?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古文与骈文》, 王洲明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
鉴赏空间
作为游记小品文, 《桃花源记》在虚实相生中让我们摆脱尘世的喧嚣与黑暗, 走进一个桃花灼灼、清流潺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的世外妙境。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则展现了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 透出了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 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表达了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读有所思]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豁然开朗: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
(3)悉如外人:________ (4)泉香而酒洌:________
(5)杂然而前陈者: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________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________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概括出来。(4分)
《桃花源记》:________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晋太元中()
2、缘溪行()
3、便舍船()
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
6、阡陌()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
10、不足为外人道()
11、及郡下()
12、诣太守()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所从来。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3、处处志之
4、寻向所志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
人: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2、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jìn
2、yuán xī
3、shě
4、huò
5、shè yǎn
6、qiān mò
7、tiáo
8、yāo huán
9、suì jiàn
10、wèi
11、jùn
12、yì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豁:开阔。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问(渔人)从哪里来。所:处所。
5、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详细地说出。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舍弃、离开。动词
2、房屋。名词
3、做记号。动词
4、标记。名词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和孩子。专指妻子。
3、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2、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⑴“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⑵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⑶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错。“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
2、错。“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3、正确。
4、错。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结构层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2: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4: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1:⑴交错相通 ⑵通“邀”,邀请 ⑶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⑷使……劳累。
小题1:⑴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小孩,都休闲愉快,自得其乐。)
⑵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小题1: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小题1:试题分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句话的含义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诉了他们”,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谁,做了什么”,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无丝竹之乱耳”的含义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没有什么”,即“无∕丝竹之乱耳”。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1)“交通”古今异义词,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交错相通。(2)“要”,通假字,通“邀”,邀请。(3)“白丁”,一词多义,此处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安闲的样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斯”(这)、“惟”(只是)、“馨”(品德高尚)等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0分)
1、便舍船
2、屋舍
3、豁然
4、俨然
5、阡陌
6、垂髫
7、邑人
8、间隔
9、为具言
10、诣太守
二、解释加点的字:(40分)
1、缘溪行
2、落英
3、甚异之
4、穷其林
5、俨然
6、悉如外人
7、才通人
8、遂与外人间隔
9、并怡然自乐
10、咸来问讯
11、邑人
12、叹惋
13、延至其家
14、语云
15、不足
16、既出
17、便扶向路
18、及郡下
19、诣太守
20、欣然规往
21、未果
22、问津
武陵人捕鱼为业
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
具答之
随其往
闻之
便舍船
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屋舍俨然
寻病终
寻向所志
三、解释古今义:(10分)
1、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
古义:
今义:
3、绝境
古义:
今义:
4、无论
古义:
今义:
5、鲜美
古义:
今义:
四、找出通假字,并注音解释:(8分)
1、具答之
通,读,意为。
2、便要还家
通,读,意为。
五、填空:(17分)
1、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时著名的诗人。
2、课文虚构了的生活,与东晋末年的现实形成尖锐的。
3、从本文故事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现在借指
。出自本文的成语还有、等。
4、课文以
为线索,即、桃源、桃源、。
六、翻译句子:(15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阅读第1、2段,完成练习。(42分)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9分):①选文描写桃花林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②选文描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③选文描写桃花源居民风习的句子是
2、“黄发垂髫”指,运用了的修辞。(4分)
3、“属”在文中读,意为
;在“神情与苏黄不属”中读,意为
。(8分)
4、第2段写的是()(3分)A写桃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B写桃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C写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幸福生活。D写渔人进入桃源的经过和感受。
5、给第2段分层并归纳层意(6分):第一层:(①—)
第二层(—)
第三层(—⑧)
6、补充被省略的内容(4分):()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7、解释古今义(8分):
①交通
古义:
今义:
②鲜美
古义:
今义:
二、阅读第3段,完成练习。(58分)
1、“便要还家”中的“要”意为,本段中与此字义相同的一个字是
。(3分)
2、“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三句表达的意思是()(3分)
A桃源中的生活幸福。
B桃源里从来不来外人,人们稀奇。
C桃源中人想听外边的消息。D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悉如外人
B为具言所闻
C咸来问讯
D并怡然自乐
4、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是因为()(3分)A桃源中美好宁静的生活被渔人发现了。
B村中人害怕渔人。C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暗示了()(3分)A桃源中人害怕外人知道后也进入桃源。B不值得向外道歉。
C桃源中人洁身自好,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设下伏笔。
6、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具答之B便要还家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用文中原句回答村中人来此桃源的原因(3分):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此中人语云
C皆出酒食
不复出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9、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3分):
10、解释古今义(12分):①妻子
古义:
今义:
②绝境
古义:
今义:
③无论
古义:
今义: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8分):①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②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③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家
④不
足
为
外
人
道
也
12、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3分)
A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到桃源的经过。
B因为渔人说出了自己在桃源的所见所闻。
C因为他们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惜。
13、在现代汉语中,有人对自己周围的事情浑然不知,朋友善意地说:“你简直是桃源中人了。”朋友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14、作者所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社会?该如何评价?(6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4题。(27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10分)
⑴率妻子邑人
(2)来此绝境
(3)
无论魏晋
(4)此中人语云
(5)咸来问讯
(6)与外人间隔
(7)停数日辞去
(8)不足为外人道
(9)便要还家
(10)不复出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那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3分)
4、陶渊明在现实社会黑暗的现实情况下,他个人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他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因此,有人把他的笔下桃花源称之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一则材料,说出“乌托邦”的意思。(4分)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的民风纯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由于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的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里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称之为“乌托邦”。
二、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26分)
1、“便要还家”中“要
”的意思是
;第二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分)
2、“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
;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
。(4分)
3、译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4分)
4、第2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4分)
(1)
(2)
5、文中除了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的待人之道。(2分)
6、桃源中人的生活有什么特点?表明作者怎样的追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说说作者这样的理想能否实现。(6分)
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基础练习
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_时代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成语来源于《桃花源记》。
3.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无论
绝境
交通
语段训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解释下列词语。
(1)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9.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
10.阅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
(1)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第2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拓展运用
(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给文中加黑字注音。
间( ) 邑( ) 延( ) 语( )
13.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常识,在原文停顿的地方,用“ / ”断句(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14.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
译:
15.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16.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
1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
(二)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召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在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8.对加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初:当初) B.始欲着“推”字(着:用)
C.遂于驴上吟哦(于:到) D.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具对:详细回答)
19.“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的正确译文是( )
A.韩愈停住马,不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B.韩愈停住马,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C.韩愈让马站起来,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D.韩愈立住马,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20.最能表现贾岛炼字全神贯注的一项是( )
A.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B.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C.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一)解释下列词语:
1、才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要
7、俨然:
8、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无论:
12、向
13、遂
14、规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2、志处处志之(做标志)寻向所志(标志)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边的人告诉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
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
齐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
(四)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
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东晋陶渊明世外桃源
(五)理解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
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
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
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
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桃花源记 》复习2
一、基础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B)
A.便舍船 shâ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âi捕鱼为业wãi ....
C.男女衣着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 .zhuó便要...
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C)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二、阅读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______。”
6.“外人”此指____,“黄发垂髫”指___和___。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 小孩
7.填出文段省去的句子。(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竟然连汉朝也不知道,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了。
8.“便要还家”中的通假字是“___”,通“___”,意思是___。要 邀 邀请
9.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悉、并、咸、皆
10.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桃花源记 》复习3
一、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huán)不足为外人道(wâi)
遂与外人间隔(suì jiàn)诣太守(yì)此中人语云(yù)武陵人捕鱼为业(wãi)俨然(yǎn)刘子骥(jì)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2)才通人仅...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欣然规往计划 ....
(5)皆叹惋感叹惊讶(6)便扶向路沿,顺着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等方面))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C)
A.C.B.D.(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
五、课内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补足原文。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原文填空:
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期中考试范围
一、词语:1——3单元书后词语表内所有词语
古诗文背诵默写:《次北固山下》《登岳阳楼》《使至塞上》《黄鹤楼》
《归园田居》《破阵子》《卜算子咏梅》《蝉》《孤雁》《鹧鸪》
二、文学常识(高尔基、鲁迅、陶渊明、杜甫、王维、辛弃疾、陆游)
三、综合性学习:
四、名著推荐——《西游记》前五十回
五、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于园》《黄鹤楼》选一,加一篇课外。
六、记叙文阅读:
七、说明文阅读: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填入合适的词语。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四、在括号里写出带下划线词的反义词。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五、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猜谜。
李字去了木念什么?(打一字)
谜底:_____
1、、形近字组词。
秧( ) 锻( ) 番( ) 勃( )
殃( ) 缎( ) 翻( ) 脖( )
2、、近义词填空。
偶尔( ) 依赖( ) 特别( ) 模仿( )
优雅( )
【课内阅读】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 )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 )枯萎了(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体裁
2、“语重心长”的意思
是
3、用横线画出点名文章中心的句子。
4.“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桃花心木》第二课时配套练习心”一句中“不确定”的意思 这句话的含义
是:
5.“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树苗不会枯萎的.原因:
6、为文中的括号填适当的关联词语
7、概括前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1)
(2)
8、“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的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一句是景物描写,作用是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 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答: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推荐阅读:
桃花源记练习06-13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11-17
《桃花源记》语文阅读和答案09-14
桃花心木阅读理解06-27
大林寺桃花阅读理解答案09-21
游“桃花”—游桃花岛作文11-19
桃花源记课文11-19
桃花源记赏析04-14
暗恋桃花源解读11-13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