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精选9篇)
(一)1、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答:(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
3、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5、目前公认的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是什么?课程的目标体系是什么? 答:《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6、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和目标。
答:(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7、课程学习水平的划分和目标。
(答案《标准》P63—65)
8、课程的管理是如何区分的?
答: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度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
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三级课程管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9、实施新课程对教学素材选取的要求是什么?
答:《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文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加强教材的拓展与学科的整合;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结合实际需要,重新选编,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真正地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
10、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见《标准》P34)
答:(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运动兴趣;(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用性;(5)简单易行。
11、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如何使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
答:(1)选择或改编新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内容.(2)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4)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利用.(5)自然环境的利用.(6)社会环境设施的利用.12、新课程要求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答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选用适宜的分组形式或结合几种分组形式来开展教学.(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行政班、2 男女分班或合班、3 按兴趣爱好分班、4 小班化教学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随机分组
优点:简单迅速
缺点:无法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优点: 增强活动的竞争性,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缺点: 学生易形成等级观念和自卑感异质分组(同组内学生存在差异,但各组之间差异不大)
优点:相互激励,活跃课堂氛围合作型分组
优点:有助于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帮教型分组(学生之间的直接帮助)友伴型分组(分组进行活动时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练习)
13、新课程对学习方式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见《标准》P37-38)答:(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中学阶段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4、课改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请举出五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答: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法、程序式教学法、微格教学法。
15、课程评价应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的学习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的评价。
16、新课程要求学习评价的重点是什么?(见《标准》P42)
答:比较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参与程度;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17、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有哪三种?
答:(1)学生自我评定;(2)组内互相评定;(3)教师评定
18、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是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等。
19、教学效果的评价目的是什么?
答: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0、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是什么?
答: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形成性评价的进行比较频繁,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验或评价,着重于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性评价与过程功能相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以下简称《标准》) 在“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议”中指出,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确定本地区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目前, 有些省、市已经结合当地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 制订了区域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也有不少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发展需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情况, 制订了学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以下简称《计划》) ;这对课程标准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 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但笔者认为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层面还不到位, 尤其是承上启下的地方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没有很好地为广大学校提供必要的课程及内容指引, 导致那些习惯于根据大纲进行教学的学校及教师仍然过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 甚至有些一线教师又继续课程改革之前的做法。
《标准》要求各地区的《方案》中“确定本地区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 即由各地区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大纲》 (以下简称《指导大纲》) 。必须先对实施课程标准的区域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 然后才是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指导大纲》。因为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也决定了教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 而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情况直接决定了《指导大纲》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对《指导大纲》的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指导大纲》是《方案》的核心部分, 也是课程标准能否有效得到执行的重要保证。中小学能否完成《指导大纲》的要求, 取决于《指导大纲》是否符合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尽管全国各地的教育发展不均衡, 但都存在“城市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基础好, 农村、山区教育资源匮缺、教学条件差”的普遍现象。目前, 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是体育教师数量和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广东省也不例外, 即使珠江三角洲地带那些条件优越的学校, 也存在体育教师不足的现象。如, 广州市南沙区有25所小学, 只有28名体育教师, 其中南沙街6所小学仅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黄阁镇6所小学, 也只有3名专职体育教师, 而这已经是区里专职体育教师最多的镇。广州南沙区缺少体育教师是由于教师的结构性不均衡造成的, 为了开足开齐体育课, 85%以上的体育课只能由科任教师担任, 体育课虽然开足了, 但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通常来说, 教师、场地、器材等保障到位, 课程标准就有希望得以贯彻。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国家启动西部教育振兴计划以后, 每年都按照国家体育器材条件标准给予配备器材, 但由于各种原因, 致使许多体育器材没有有效利用,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标准》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这就要求各地所制定的《方案》及《指导大纲》应该根据区域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地区体育传统和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 为不同水平的学校提供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标准》的建议, 如何使《方案》、《指导大纲》更符合区域实际, 更有效地指导中小学实施课程标准?笔者愿意谈谈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落实《标准》的措施及思路。
一、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广东省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是按照《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对广东地区的体育教学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及理念
介绍课程标准的目标及课程理念, 主要强调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体育技能, 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体系
把《标准》对各个水平的内容要求与广东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解读, 强调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置学习目标和安排学习内容;介绍如何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如何通过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去达成教学效果。并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着重提出要求, 如谈到“身体健康”时, 强调“《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 (广东省为了趋势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水平, 于2006年颁发的标准, 作为体育教学的评价内容之一) 是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考试评价标准, 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需要, 在每节体育课中结合课的内容安排5~10分钟体能素质练习, 做到课课有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 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体育教学中, 应把耐力项目作为体育课的必考内容之一。”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施
根据《标准》与广东省中小学条件, 对各地体育教学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包括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三方面。
1. 教学要求
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 上好每节体育课。在小学水平一 (1、2年级) 的4节体育课中, 可采用2+1+1的教学形式 (其中2节常规体育课, 1节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或体育特色教学课, 1节形体课) ;3至9年级的3节体育课可以采用2+1教学形式 (其中2节常规体育课, 1节特色体育项目课) 。
2. 教学手段
为学校及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手段, 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规律, 也可以为督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教学手段包括三方面: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基本流程和体育教学方法。
(1) 简单介绍小学、初中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小学的情景教学、主题教学, 初中的大、小单元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学校体育特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2) 体育教学的基本流程主要向教师介绍达成各种学习目标时可以选择的教学流程。体育教学流程是完成课程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表现形式, 各种教学安排均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各种教学形式, 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流程需要根据课的目标、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设计, 因课而异。指导意见中列举了两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流程, 一是田径及球类的教学流程, 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体会—讲解示范—分组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 —游戏或竞赛—素质练习;二是武术及体操的教学流程, 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复习动作 (非新授课) 讲解示范与练习—分组练习及展示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创编过程) —素质练习。在这些教学流程中, 注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同时强调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体验动作及小组创编动作, 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能力。介绍这些流程时, 着重帮助教师厘清新课程的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思路, 引导教师建立培养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教学中, 除了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外, 还要把体育技能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中, 身体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关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适时进行, 也可以利用雨天室内体育课对学生开展有关健康知识的教育。
3. 教学实施
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课堂教学常规 (广东省于2009年颁发了“广东省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常规”, 针对体育课中必须坚持及遵循的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课前3要求, 课中9必须, 课后两做好) 。每个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注重“四备”, 即备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 备学生技术技能及体能素质水平, 备体育场地器材, 备自己的技术、技能及教学方法, 重视安全教育等等;二是坚持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 这是学校、教师、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水平选择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选择与学生兴趣、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水平选择学习内容 (在教学目标范围内) , 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 形成动作技能, 发展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坚持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体能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动作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创新精神。
(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与管理
包括学生学业评价、体育教学评价 (见表1) 与体育教师评价三方面, 其中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内容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和体育课成绩组成。
(五)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校本教研的开展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从学校、社区聘请有体育、舞蹈、健身专长的人才, 以及师范院系的高年级学生, 担任小学低年级的形体课及体育传统项目、体育特色项目的教学。善于利用社会、家庭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所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团体、民间体育组织的力量, 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及构建体育特色的要求。
二、编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大纲》
根据广东经济与教育发展的现况, 编写了为不同情况的学校提供不同层次的指导大纲, 即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学校、普通学校、山区及部分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提供不同的三类大纲 (每类大纲都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不同层次的大纲编排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一个大纲中按照每个水平排列出几种层次的内容, 供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择;二是直接按照不同水平进行编排。俄罗斯在1992年就颁发了几个教学大纲给学校选择, 其中就有专门为农村小学编写的内容比较简单的健身性体育教学大纲;德国的各州课程标准也规定各地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而广东则提出了体育教学指导大纲的“四分”思路:分类制定、分层实施、分别指导、分级评估的编排原则。指导大纲分成高中、初中、小学三个水平, 以及发达、较发达及欠发达三个层次。其中, 发达层次以珠江三角洲学校为主的教材体系, 要求能够反映现代化教育思想, 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和教学改革的前沿体育教学体系, 体现广东教育改革思路, 以占领教育高地, 尽显广东特色为目标, 如, 以游泳、南拳等地方特色内容与现代体育项目高尔夫教学特色等内容相结合的教材体系, 彰显学校特色项目为教学龙头与相应的教学措施等新思路;发达层次为普通地区学校的教材体系, 是在保证广大学校能够在自身条件基础上完成《标准》要求教学体系;欠发达层次是山区及部分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 制定的指导大纲则以能够组织体育活动教学为出发点, 建立在兼职体育教师可以完成基础的体育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体系, 相对简单易学, 如跳绳、踢毽子等 (见表2) 。
(一) 分类制定
(二) 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制定各个类型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大纲》
(三) 分层实施
达到《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 (试行) 》中珠江三角洲学校标准的学校为第一层次;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标准》的学校为第二层次;尚未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标准》的学校为第三层次。
(四) 分别指导: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水平的指导。对层次一的教师从现代化教育发展角度制定培训方案, 对层次二的教师按照一般的体育教师培训方案, 对层次三的兼职教师, 主要以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兼职教师形成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目前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外新教学理念的引进,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做了大量的尝试,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班级教学中,其形式也由以前的大班形式向小班或小组的形式转变。如当前出现的几种形式:
(1)男女分班上课。考虑到男女生的各方面差异,为了方便教学,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上课,男学生由男教师教,女学生由女教师教,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教学质量。
(2)按照兴趣分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样样会、样样都不精的状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少了,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程度就会越来越大,也就会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不管上课人数是多还是少,分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形式,也更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容易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分组教学可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1)随机分组。这种分组有一定的公平性,而且简单方便。但是没有考虑学生的爱好和能力。
(2)同质分组。这种分组可以增强竞争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是也比较容易产生等级观念,一些弱势学生会产生自卑感。
(3)异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运用到游戏和竞赛中,如果采用“异质性别分组”效果会更好,使男女生在一起互相鼓励,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4)合作型分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进行练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更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法
1.学习新课程理念,掌握好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1)调整教学计划。以往的教学计划是比较机械地照搬,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对教学时数的规定没有限制,这就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单元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合理编排教学计划。在单元教学中穿插一些分散的教学内容,如穿插游戏或是发展体能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掌握集中教学的内容。例如:把奔跑性的游戏安排在一节课里,学生会感到新鲜、好奇,但第二次、第三次再出现,学生就会厌烦,因此就要考虑把单元教学与分散教学结合起来。
(3)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活动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目标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去实现,这可能会比课堂的45分钟教学要好得多。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还可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其他课程资源
(1)人力资源。这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其措施主要有:①充分挖掘学生好玩的天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展示特长,对其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加以鼓励和肯定。③对于班主任和校医,应充分利用其工作特点,配合体育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支持体育教师共同达成目标。④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家长,举行一系列的联谊活动,为学生做出榜样。
(2)体育设施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增加器材的使用效率;对于学校缺少的器材,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器材,从而满足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
(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新兴运动是目前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如健美、攀岩、郊游、远足、现代舞等,这些运动项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方向。
(4)课外体育资源。这里包括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延长课间操时间,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从而改变课间操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也多渠道增加了体育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适应力有一定的帮助。
东华镇中学作为中心学校,东华镇重点中学,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在全镇是重点单位,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的窗口,是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阵地,它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以育人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领导对体育工作很重视,每学年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包括体育安全工作,学校体育重大活动,学年工作总结等。
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体育课教学更富有特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发展地方特色为主。
首先,抓好“两操”,包括早操和课间操(武术)。这是学校每天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健身活动,是展示师生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参加大课间操活动,学校安排各班采用点名制,每天由班级指定人员对出操人数进行点名,直接与班级的评比挂钩。
其次,抓好课余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纽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爱好、运动习惯、运动能力和锻炼学生心理品质、意志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学生在校参加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的一项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大、小型体育竞赛,以学生“阳光伙伴”、体育励志活动为主体的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参与率高达全校人数的 90%以上,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以人为本,健康高雅,和谐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题
(李健出品,必属精品。祝大家考好o(∩_∩)o„)
1、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什么?1/P(答出3点可给满分)
(1)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
(2)系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体育能力和习惯。
(3)促进学生个性和身心和谐发展。
(4)科学开展竞技运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2、什么是终身体育?4/P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
3、体适能的概念是什么?评估体适能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19/P
概念: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进行日常事务,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余暇、应付突发事件,而不致过度疲倦。心肺耐力适能是评估体适能最健康的指标。
4、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的特征有哪些?21/P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亚健康具的特征:生理、心理、躯体均存在活力减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现象、免疫功能下降等。
5、什么是有氧运动? 30/P
有氧运动是指:一切运动大肌肉群,有重复性,可以持续20分钟以上,保持心律在一定水平的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代谢耐力项目,称为有氧运动。
6、什么是运动处方?34/P
运动处方:根据锻炼者的健康状况、按照科学锻炼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7、什么是有氧耐力? 38/P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供应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8、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44/P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和效能的状态。
9、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46/P(答出3点可给满分)
(1)有助于智力的发育。
(2)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情绪,清除心理疾病。
(3)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4)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0、准备活动的作用有哪些?59/P(答出3点可给满分)
(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为正式练习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最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2)增强氧气运输系统的活性,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强,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网扩张,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供应。
(3)体温适度升高。
(4)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预防运动损伤。
【摘要】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中,它义不容辞地应为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它在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中地位将会凸显。学校体育课程要改革,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那么课程基本理念就必须要体现的出来,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制定体育课程的基本思想。可见课程的基本理念将是对学校体育课程能否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个检验标准。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人文关怀
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把培养或完善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它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和高尚审美情趣,既懂得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融入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突出人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为此,我们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注入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众和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关于“人文”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西方的“人文”、“人性”、“人道”都是近义词,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人文关怀”一词是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和注重人与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与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独裁方式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等。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是浸透了人的意志、情感、潜意识中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不应有任何的强制与虚假,也拒绝任何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二、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促进和完善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学校课程必将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转型,原有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经不可竭止地冲击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学校课程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掌握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价值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中,可见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的融入也必将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注入生机。
三、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进人了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第一”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兴趣是激发、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初始动机和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下转第54页)(上接第79页)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关怀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关怀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友谊的珍重,对同学的宽容以及重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尹华丁,周应德.社区体育与人文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孟刚,王瑛.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与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一、强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课程的最高和最终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而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并在各方面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手段, 它是为实现健康的目标服务的。课程改革几年来,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为广大的体育教师所认同, 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都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特别重要, 因为体育既与学生的升学关系不大, 更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准。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 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他们才会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谈到体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有人会说,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有几十种不同的兴趣,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又怎么能满足这么多学生的兴趣呢?实际上, 相似的年龄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兴趣和爱好, 一个有40多名学生的班级不可能有40多种不同的运动兴趣, 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篮球, 一部分学生喜欢健美操等。至于有个别学生喜欢某种特殊的运动项目, 教师可指导其课外进行学习。通过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 广大体育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 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重视选择学生化、趣味性强、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笔者根据多年对体育课堂教学信息的了解以及平时教学的许多案例, 表明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例如在一堂县级公开课“导趣、导思、导练”的案例中, 教师创设了《西游记》中的一段情景, 让学生在其所喜欢、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各种身体练习活动。再如, “美化情境, 激发兴趣”的案例中, 教师对投掷教材进行了改造, 将沙包改造成扎上彩条的毽球, 投沙包改成投毽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多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表明, 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并不意味着提倡“放养式”的教学。例如, 有的教师上体育课给学生几个球, 让学生去玩, 自己则东张西望或“身在曹营心在汉”, 心思全然没有放在教学上, 这是新课程严禁拒绝的。教师要和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 而且与先天的因素有关, 例如, 一个学生无需付出多大的努力, 100米跑可达到13秒, 另一个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能跑出14秒的成绩。这就是客观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 会造成有些学生受益, 另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体育课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课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又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而体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引下,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水平五(十至十二年级)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广大教师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更多的教学突破口。
一、体育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而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强身健体”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些目标不是单靠每周几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只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去,来提高健康水平。
1.在学校成立各种体育协会
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与的活动项目。体育协会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有利于老师发挥专长,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局面。
2.充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上课时间,还应该向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延伸,将假日的体育活动也纳入体育教学的一部分。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校体育走进家庭和社区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老师孤立的完成的,好的教育模式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体育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还要了解学生在家里和校外的情况,从而把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地延伸到校外。
1.布置体育家庭作业
在社会大声疾呼“为中小学生减负”时,提出体育课要布置家庭作业,在表面上看,似乎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矛盾。事实上,学生的负担过重指的是课外作业,而不是体育活动。学生在减负之后,有了许多的空闲时间,学生往往会把这些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游戏、看电视、上网等。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适量的体育健身目标,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练习。体育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调动家长关心学校体育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气氛。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和课堂教学以及体质测试项目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内外相结合的目的。
2.开展亲子活动
现代健康理念已将健康的概念拓宽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亲子之情虽是与生俱来,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大多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及不断学习、提高中,与孩子的接触不再象往日那样频繁。学校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间歇地组织学生和父母共同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一把,让父母为他们骄傲,父母鼓励的目光是孩子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和斗志。而这也正是开展亲子活动的目的之一。
3.在校园内开展趣味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兼顾了趣味性与团队性,即竞技、娱乐、健身等综合于一体的全新趣味训练活动,它能激发人们团队协作、敢于拼搏、永争第一的精神,在玩中享受快乐,在欢乐中得到收获。趣味运动会的比赛规则简单,比赛安全,加上我们倡导快乐体育的理念,把参与者对运动快乐的体验作为首要的目标,让参赛者和观众在比赛过程中进行真正的互动,所以可以吸引更多没有体育基础的同学参与。因此,体育教育改革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校运动会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弊端。根据地方差异,举办趣味运动会,创造各种条件,在运动会中设置形式多样的竞赛项目,融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娱乐、健身、教育于一体,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4.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广大居民对社区举办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对社区体育的指导作用,利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型体育比赛,吸引并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SARS病毒”、“禽流感”和“埃博拉”的入侵,较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学校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宣传增强体质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必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体育活动的宣传与表演,把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又增加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三、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以产生最大的使用效果。
1.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人力资源基本上由五部分构成:即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学校附属部门的工作人员。体育教师应调动各方面的人员关心和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协调好学校各部门的关系,首先取信于校长和学校的管理人员,以期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班主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有了班主任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很大的提高,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才能展现生机,显示活力。体育特长生在学校具有偶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参与并组织学校的体育活动。
2.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体育器材具有多种功能,只要转换视角与思维方式,就可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在功能。
(1)挖掘体育设施资源,制作简单器材。好的器材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除了现有的体育器械,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
(2)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在我国,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3)合理布置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确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区。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应注意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部分运动项目可以采用简化或异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便于在学校开展;引进新兴的运动项目:如野外生存训练、校园华尔兹、轮滑、网球、现代舞等;以及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这样就可以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多样化和校本化。
四、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的确立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发展”这个中心,科学地构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恰当地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服务;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钟声. 竞赛趣味化项目多样化[J]. 中国学校体育,2003.1.
[3] 季浏 主编. 体育与健康[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 常瑞宏、何晓丽.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4.
开封市火电中学王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开封市10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并采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新课标下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体育器材陈旧、数量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分析了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从而为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改革引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体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此,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席卷而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以及教学与评价的依据,符合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经过本人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课程标准在开封市各个学校的改革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本研究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从而为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开封市10所中小学共47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78名,女生200名。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有关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方面的专著及文献,为本
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对部分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成绩的评定和对教师教法等方面的意见。
2.2.3 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
2.2.4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78份,回收443份,回收率92.7 %,有效 1
问卷415份,有效率93.7%。
2.2.5 归纳分析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3 结果与分析
3.1新课程标准简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2现阶段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体育器材陈旧、数量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组织不合理、教学评价方法单调等。
3.2.1 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为主体,但这样的理念并未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得到实现,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材来看,其形式、内容、结构、体系虽然有所变动,但与传统教材大同小异,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从体育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仍以教材要求安排实践课教学内容,循规蹈矩,限制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虽然一些中小学试图尝试体育选项教学、体能分班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然而,由于体育教学思想僵化,以及缺乏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深刻认识,使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层面,难以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真正体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同时调查发现,各个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队列队形、广播操、体育游戏等,甚至有的学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自由活动。对现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意率的调查结果中发现,不满意占43.8%,一般占27.5%,而满意者占28.2%。学生对目前试行的教学内容不大喜欢,而对竞争性强,对抗性激烈,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轮滑、跆拳道等很感兴趣。而现在学习的体育教学内容,学起来复杂、枯燥,又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学生们学习大多是被动的。据调查,有67.9%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放松玩耍,73.5%的学生课后从不练习上课所学的内容,18.2%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健身项目。
3.2.2 体育课教学方法单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开封市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电化教学等手段与方法。许多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填鸭式、灌溉式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接受运动技术的暂时性,忽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的连续性、长远性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重复累赘,教法缺乏新意,教学组织上多采用体操队形集体学习。教学实践中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些教学内容与考试,从而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感到无兴趣,教师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无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
3.2.3 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体育课教学常规模式是:首先是进行慢跑;其次进行徒手操;再进行某项运动技术的学习;最后进行放松整理活动。
经调查,8所学校在教学之前进行了慢跑,之后偶尔进行徒手操练习,其它两所都未进行准备活动;在课程结束部分,只有三所学校进行偶尔一次的放松,其它学校都未进行放松整理活动。可见,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极不完善,因此,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前此种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很传统,但它是有效的,仍是大多中小学所普遍采用的。然而,此模式极不完善。它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弊端,都是教师讲,学生学,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由教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这种情况与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思想相矛盾,有待于大大改进。
3.2.4 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经调查,有72.5%的中小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对怎样运用学到的技术动作去强身健体,怎样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往往学完某项运动技术后几个月,由于长期不练习却都已忘记。咎其原因,主要是未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把所要考试的内容进行传授,未教授学生怎样运用运动技术动作进行强身健体,而学生们只注重考试成绩,盲目进行体育锻炼,而忽视了自身对运动能力的培养。
3.2.5 体育文化知识教学明显滞后,趋向形式化
经调查,所有中小学都缺乏体育理论教学比重,理论教学时数偏少或几乎没有,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
3.2.6 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经调查:中小学中,专业的体育教师非常少,多数为兼职老师,体育老师还兼有其他文化课程。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也不同,这样也就导致体育教师的知识构成、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体育教师本身世界观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体育教师的目前水平参差不齐。
3.2.7 体育设施资源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整个教育的资金投入就明显不足,而作为教育中备受争议的体育教育更是投入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广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3.3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设想
3.3.1 确立以“健康第一”和“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健康。因而,所有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应围绕这个中心。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应打破传统框框,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中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运用启发性、娱乐性等教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上体育课,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提高体育意识,培养运动能力与习惯。
3.3.2 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
运动兴趣是与参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运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运动兴趣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运动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能够加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手段;再者,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运用“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3.3.3改进学生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常规的传习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尽快掌握某项运动的一般常用的基本技术、技能,并运用于实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建议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3.4 体育理论教学具体化
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举办体育锻炼、体育基础知识、某项运动裁判等方法讲座,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健身价值以及锻炼的基本规律和裁判知识。教会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一些图解知识,使学生看书自练,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科学锻炼及自我评价,并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质量,使体育运动理论教学趋于具体化。
3.3.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新型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课程改革需要的体育教师,是新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新型体育师资。因此, 应注意体育师资的培养,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评价方法等,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推动素质的全面实施。
3.3.6 改革评价体系, 运用多元方法和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 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如何选择合理的、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考试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学习, 这显然缺乏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从考察学生的时态入手,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使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 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进步程度等多元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又不易挫伤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进步和发展。结论与建议
4.1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完善和实践认知的提高,体育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等已不符合时代和学生的要求,急待加以改进。
4.2 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上体育课,增强体能,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4.3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三方面发展。在完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动态性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5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年(5)
[4] 赵立.韩桂凤.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的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1998年(3)
[5] 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27)
[6]仝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全面教育[J].内江科技.2007年
(10).156
【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荐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11-28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07-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11-04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06-25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09-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年版)11-13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课程12-06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09-23
五年级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学计划09-26
地方课程培训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