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推荐10篇)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篇1

2011243231

陈婷燕

摘要: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一方面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的功绩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韩信、刘邦之口述说了项羽性格上的缺点。

关键词:项羽本纪,项羽,人物形象、评价

正文: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对于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禁要深思:“项羽到底是成王?还是败寇?”伴随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网、读秀网以及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翻阅查找各种社会上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形象分析的资料,帮助笔者研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翻阅众多的资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四次主要事件为基础的,项羽少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首先我们来看项羽少时。

关于项羽少时的评价,多数是赞美之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项羽少时的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以及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在街上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游时,不禁对他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豪爽志气、这样的宏伟理想,使得人们纷纷称赞。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对于项羽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中写道:“项羽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出身于贵族,父祖辈为楚国大将、霸气骄横的项羽说出的话真是气冲斗牛,这既包含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体现了不谙世事者的无知无畏。”

再看项羽确立领导地位的钜鹿之战,楚军在于秦军正面对抗中,楚军大将宋义畏首畏尾,不敢直面抗击,当是时正值寒冬,将士寒冷饥饿,项羽重情重义,劝谏宋义不成,在军中发表声明,在博得将士的同意后,杀了宋义,自己带领楚军与秦军抗衡,《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将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败了秦军。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这些人“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评价有人说项羽暴力残忍、不守军纪、目无王法,但更多的人还是肯定了项羽对众将士的义气。在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中这样写道:“司马迁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力挽狂澜、力克强秦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极大提升了项羽在反秦诸侯间的地位,“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真正意义上的盟主。”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这样描述:“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事实表明,人们认可项羽在钜鹿之战中的功绩是大于他的过错的。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幕,人们说到楚汉之争,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对于鸿门宴的争议也是整部《项羽本纪》中最大的。在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这样描述:“作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历年来语文教师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之举,基本上是给予否定的。项羽被看成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时至当今,此说仍占主流地位。”这一段话表明了在深远的历史潮流中,鸿门宴中的项羽是遭到批判的,因为事实就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导致了最后的战役的失败,也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但是也不同声音出现。依旧是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果真如是乎?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正确的。虽说他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但就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分析,是为上策。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即使项羽在宴会上杀掉了刘邦,也并不能说他就灭掉了刘邦的10万大军。今日杀掉一个刘邦,说不定明天、后天,从诸侯当中,还会出现什么张邦、李邦来领头与之争天下。而鸿门宴上实际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这也合符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说。再说,项羽这样做,也遵守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游戏规则。更何况当时的刘邦还是跟项羽一同反秦,与之称兄道弟的盟友,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已。如果在宴会上杀掉他,则担当了诛杀有功之臣的恶名,难免失信于天下。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是古往今来大度一点的君王所不为的。项羽所为,不失为远见之举。”在我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需要分层面来分析,如果是从个人道德上,那么项羽无疑是一个楷模,他不计较刘邦欲私立为王,并且接受刘邦的道歉,以客人身份来招待他,还想刘邦供出了告密者,足见项羽的光明磊落、胸襟开阔;但若从国家的意义上开分析,那么项羽显然是个不合格的领导人,不听信自己人的建议,轻信敌人的谗言,寡谋轻信,没有大将之风。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而不去看反面,对历史评价需要客观有据。

最后看项羽悲剧落幕的垓下之战。在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这样指出:“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项羽的人格魅力就是绝不服输,他乌江自刎,向不平的天公发出抗议。他垓下突围本意是渡过乌江返回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较量,但他到了乌江边,眼看在身边的26骑都不能保护,东山冉起的希望破灭,于是毅然改变主意,不渡乌江,以战死沙场来谢幕。因此,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怯懦者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的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项羽赠马亭长,又送人头给故人,以德报怨,这与刘邦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形成鲜明对照。”兴许是由于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留有感情,使得后人读《项羽本纪》时,对项羽的形象褒扬的占多数,即使是他失败的战役中。诋毁项羽的也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刘邦集团在外面对项羽名声的诋毁,说他不守“怀王之约”,但其实这一约定也只是怀王与刘邦对项羽的一次打压。除了历史上的刘邦集团的打压外,在现代也有人对项羽过江东产生了怀疑。张港的《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中写到:“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乌江,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项羽见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慷慨一些,于是他才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我对于张港的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不应该是这般的理解。项羽先是垓下之战的失败,然后又面对爱人自刎在自己面前,同自己共同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无一幸免,而乌江对面的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的战败又会是怎样的失望,在重重压力之下,他选择自杀,这足以见得项羽人格的伟大。项羽的倒下,不是失败,而是以另一种姿态的崛起。

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的最后一段他这样写到:“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是一个缺点很多、优点也很分明的英雄,但在这个个性鲜明、很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身上,他的每一面都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这恐怕就是这个人物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是的,项羽有很多缺点,他面对秦军的被虏将士是残忍暴力的,以至于失去了那一块的民心,因此在后面的逃跑中被老人设计步入泽地;项羽是优柔寡断的,在鸿门宴上心软没有杀了刘邦,错失了最好的时机,导致后来的垓下之战的失败;项羽是寡谋轻信的,项伯的几句求情就让他许诺了。但是,项羽也是胆识过人、刚正直言、坦率磊落的,这些是不容许我们遗忘的。虽然项羽在最后是战败了,但他的英雄形象长久的留在后人的心中,我们勿以成败论英雄。

参考文献: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

为例》

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

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

我见》

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张大可的《论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篇2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 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①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南冥者,天池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不忍杀之,以赐公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马童面之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吾为若德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有关句子。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

②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答:

③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答:

7.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参考答案】

1.B(属:跟随)

2.B(者:的/表提顿,不译 A 若:你 C 为:语气助词,呢 D 以:把)

3.C(王:名词使动用法,让……为王。其余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东:向东进军 B面:背对着 D德:施恩惠)

4.D(③是项羽对自己兵败的看法)

5.B(应是到东城才剩下二十八骑)

6. ①但是现在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作战的过错。(关键词“卒”“罪”)

②项羽又将部下会合在一起,只是损失两个骑兵而已。(“亡”“骑”)

③我骑这匹马五年,没有遇过对手(碰到的都不是我的对手)。(“岁”“敌”)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篇3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

在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 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他的暴戾是喜欢 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 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 向上,善于结交。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性格因素促使刘邦赢得了很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诸多贤才良将的辅助,增强了自己控制局势、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使自己从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

二、政治、军事才能比较

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此时项梁已死,项羽脱颖而出。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以高昂的斗志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向十倍于己的秦军发起了进攻。他俘秦将斩秦卒,九战九胜,摧毁了秦军主力。赫赫战功中,项羽是年轻英武、勇气超群的,是霸气十足的征服者的形象。应该说,项羽破釜沉舟、勇破章邯的壮举是功不可没的。

但这卓著的战绩却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的幼稚。一是函谷关的两次“大怒”是其由军事斗争为主到政治斗争为主的转折时期,也是他由鼎盛到败亡的转折,由完整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这两个“大怒”,一方面表现了项羽的豪勇,另一方面也表现项羽缺乏谋略。后来的分封诸侯、杀义帝、逼反齐人,都说明其政治心理的幼稚,被项羽分封的诸王,多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真正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怀怨恨,刚刚一个月就互相攻杀起来。对“得天下”没有全盘考虑,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往往是被动的、情绪化的。他的英雄气概,缺乏雄才伟略做基础。

汉高祖刘邦以谋略胜,得天下。那么他的形象则不可能用“纠纠武夫”表现。“仁而爱人,喜施”六个字,就把刘、项性格的 截然不同表露得淋漓尽致;一个是宽厚畅达的,一个是彪悍易怒的;一个以仁交人,一个以力服人。两者作比,项羽的政治才能远逊于刘邦;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又逊于项羽。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刘邦与他不一样,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凡此种种,不单说明刘邦治军有方,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代君王的雄才伟略,于“治”,是用了“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平缓矛盾。再后来与项羽兵戎相见,更表现出他对项羽性格的了解,于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是逃跑,或是反间,或是激将,或是诈取„„处处击中项羽要害,以细腻胜粗犷,以智慧胜鲁莽,以众智胜寡断。

三、文化修养比较

初始阶段,刘邦、项羽所处的层次几近相当,而且都有惊人言词。二者文化水平都不高。然而二人后来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其所处环境和接触的人存在着差异。项羽因与秦有家仇,从小就受到叔父项梁的管教。而且项梁略有指挥才能,所以在其战死之前,项羽并没有得到独立应付社会的机会,对社会上奸诈、丑恶的一面可谓“知之甚少”,这就为他以后悲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刘邦呢?虽然看起来德性不佳,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独立思考的。做泗水亭长是他自己的选择,在声色、酒水与小吏朋友们的薰染下,他的社会经验无疑比项羽要丰富得多,所以敢大肆赊酒喝、敢不持一钱却假报进款目。可见他不仅熟识社会的林林总总,还谙熟其中技法。从朋友那里赚好处,是他使用的最娴熟的技法之一:开始是萧何,再是曹参、樊哙,对他的举荐与“保”。可见这里刘邦注重的是对人的关系的运用,是通过感情联络来换取忠实友谊的。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项二人的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二人网罗人才、驾驭人才的斗智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即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他的思想观念、性格特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决定一定的命运。项羽之 败印证了这一真理:性格即命运。

性格与机遇往往决定人的成败,在客观机遇相同的情况下,怎祥利用良好心态来争取和创造更大更有利的条件,刘邦与项羽的形象和个性心理比较正好说明这个问题,引申于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意义无不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4

四面楚歌垓下起;正是天绝项王时,三尺剑上美人血;千丈涛中英雄尸。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题记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儿女情长,弹剑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你就像一颗亮得刺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极度辉煌过后,是毁灭。异于寻常的流星,你的毁灭是惊天动地的,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声的叹息。

你,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就是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上天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来争夺天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

一场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这暗世的哀鸣,是你扬起楚江东的旗帜,多少江东子弟为你出生入死,为了你讴歌传颂,杀殷通太守,是你挥就的号角,定陶之战是你悲痛的伤痕,但你又绝不言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龙盘虎戟,披上你乌金的铠甲,冲向硝烟漫漫的战场。你知道在黑暗的茧里,只有化蝶之美,才能破天这万世的秦皇马俑,直到你遇见一个青瓷如水然而竟有一番热血澎湃的女子,她叫虞姬,她是你守将虞子期的妹妹,一位仰慕你的女子便改变了你的一生,但你知道,男儿有志,不可被美色迷惑,曾经已有这样的历史陈迹告诉你,纣王被酒池肉林的迷惑而自焚灭之,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竟一笑倾城之国,而现在也有一个叫秦二世的皇帝正在秦宫深处竟把妃子纤腰几回醉。然而你一开始的拒绝,但虞美人知道,男儿有志,她也绝不羁绊你的未来,终有一天,你才发现这赤血青瓷竟有这般的豪壮柔情。

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怒喝,你的乌骓,你的霸王枪„„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可你也是一个有着矛盾并非完美的一个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即使范增暗示了无数遍。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你在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代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你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你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战场上,没人是你的对手!彭城之战的三万骑兵,击溃了五十多万的刘邦联军,这史诗般的战役,是你最为闪耀的时刻。即便最后在乌江边,砍杀了百数敌军,鲜血染红了你的全身。你的霸气,震慑了所有人,千金的重赏,亦无人敢近。直到你自刎一段时间后,大家才敢蜂拥而上去抢尸领赏。

你是个英雄,但我更情愿承认你是一个豪侠。你做不来政客。也就注定你不能是皇帝,所以在你与刘邦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来。你平生意气,看重性情,心怀坦诚,柔肠百结。你一生只爱虞姬,至死不忘将自己的乌骓交与乌江亭长,对马尚且如此,对人呢?《鸿门宴》中,项羽因为不忍放虎归山,后人苛责项羽应该赶尽杀绝,但如果那样做了,就不是项羽,不是那个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项羽了。项羽是绝代的,而“刘邦”却比比皆是。纯情的项羽留在了浩浩青史中,绽放着千年的豪情。“刘邦”只有阴谋着历史,教唆着后代的弄权者们杀父弑兄,为了利益尔虞我诈。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暴力!你也幸运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然而最后却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为你舞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剑后自刎,轻轻地,她走了。

你真的累了,死对你来说,只是解脱。在你闭上眼睛那一刻前,我想你是微笑的,因为你看到是你和虞姬骑着马,欢笑着,追逐着,嬉戏着,然后慢慢地消失在远方。

英雄末路,美人青泪,男儿应志走四方,理智在爱情之上,选择远大的理想,而你——项羽正是如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悲情的项羽,你爱虞姬,你爱你的部下。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 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悍而戾”)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 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 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2. 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 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篇6

文章开始就说项羽的身世,“季父项梁,梁父项燕”(八十三页第一段),这也就点明了项羽是不平凡的,不仅在于他是将门之后,更因为他从一开始也就与秦有着莫大的仇恨。

介绍完项羽家族身世状况后,作者仅用“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八十三页第二段)这句话便勾勒出项羽少时便已经气度不凡,异于同龄人,未来必成大事。

而与季父同观秦皇出行时一句“彼可取而待也”(八十三页第二段)更显示出他目光远大,敢为他人不敢为之事的反叛精神和与生俱来的帝王抱负。

在说理处的语言也格外精湛。范曾一出场说项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十五页第四段)与后面陈余说章攼“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乎?”由此项羽得以大破秦军(八十八页第二段)。

在巨鹿之战中“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八十七页第一段)项羽的深谋远虑,勇谋胆识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众人忌惮秦畏缩不前时,他兼备勇气和眼光,雄心勃勃,目光远大,体恤民情,民心所向。司马迁善用类比手法“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八十七页第一段)

鸿门宴体现的是项羽性格中重情重义、少城府,憨厚宽容的一面,这也恰与汉王刘邦的狡猾机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九十一页第二段)他的这方面性格却成为他战略上的弱点,而又被刘邦巧妙利用。而司马迁在对于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九十页第二段)的神态动作描写也是细致入微的。同样生动形象的类比:“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写出了刘邦的艰险处境。(九十一页第二段)。

而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已预见了西楚霸业的衰亡,曾经诛暴秦的大英雄如今沦为连妻子和爱驹都不能保全的地步,是凄悲是悔恨是怨愤,更多的还是无奈。

在四面楚歌中, “瞋目而叱之”(九十八页第三段)便是得赤泉候人马俱惊的。项羽放言“天欲亡我,我何渡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亡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不独愧于心乎?” (九十九页第二段)这更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情怀,他深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愿蒙耻求生。项羽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在悲壮中亦放光辉。

最后,司马迁不掩盖项羽失败的事实,也从“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以自立”归纳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以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一百页第一段)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荒谬性。但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始终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的。他是灭秦的勇士,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历史进程的推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临危之际,不愿蒙耻苟生,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项羽阐释了真正的英雄本色,而这也是世人深深敬仰和赞颂的。

读后感-项羽本纪 篇7

《项羽本纪》中,作者司马迁通过对楚汉之争的方方面面的描写,写出了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项羽身为名将之后,从小习武学兵,在叔父项梁的指导下,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身高八尺有余,四肢强健,才能勇气过人。在起义掌握兵权之后,更是体现其军事方面才华横溢,其雄才大略不禁让人赞叹不已。可惜啊可惜,如此一声震一时的霸王,最终也未能成为一统江山的帝王。

说到历史,人们就不免要将其和对手刘邦作一番比较了。从《项羽本纪》和《刘邦本纪》可以发现,项羽的有军事才华,但刚愎自用,不识谋略,项羽贪图富贵,喜好酒色,却慷慨好施,知人善用。一比较便可发现,项羽只重军事武力,缺乏谋略,所刘邦最终取得天下。

当项王自刎乌江之时,不免感叹,这就是政治。其残酷就随着那溅出的血便可知。项羽适合当将,缺少政治手腕,而刘邦知人善用,懂得用智。夺江山不仅是军事之争,更是政治之争。正所谓“战争一开始便已经结束了”,因为个人的性格特性,所以死昂鱼的失败可以说也是注定的。

项羽本纪文言现象整理 篇8

属①连接,引申为跟随 项王渡淮,骑者属者百余人耳

②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从属,隶属,归属 诸侯皆属焉。拔①抽取,抽除

项庄拔剑起舞

②攻下,攻克 已拔,皆坑之

通假字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通“徭”,徭役 ②问一田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③骑皆伏曰 “伏”通“服”,佩服

古今异义

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古:学习认字与写字 今:学习书本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古:指流寓在当地的客民 今:宾朋客人 古:指当地的土著丁壮 今:儿子兄弟 ③左右皆泣

古:身边的下属 今:方位名词 ④愿为诸君快战

古:痛快的打一仗 今:快速战斗 ⑤汉军皆披靡

古:此处指汉军溃败 今:勇猛无敌 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指一片地域 ⑦吾知公长者

古:年高有德行的人 今:泛指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⑧然羽非有尺寸

古:比喻微小的权势 今:指体量大小

词类活用

①毋妄言,族矣(名作动,灭族)②梁以此奇籍(意动,以„„为奇)③皆沉船,破釜甑(使动,使„„破)④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修筑营垒)⑤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⑦项王则夜起(名作状,在夜里)⑧直夜溃围南出(名作状,向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以(之)赐公

汉王为(之)发哀

吾闻之(于)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3、定语后置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4、被动句

纵①发放

莫敢纵兵

②连词,即使,纵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独①只有,唯独 今独臣有船

②难道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伐①功劳 自矜功伐

②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

④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通“示”,出示,展示

⑤羽岂其苗裔邪? “邪”通 “耶”,语气词,吗 ⑥乘埶起陇亩之中 “埶”通“势”,形势

⑨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治理 今:管理 ⑩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古:在此,这时候 今:承接连词

古:意气激昂 今:大方,不吝啬 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悬赏 今:购买 ⑫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古:才能和勇气 今:才能 ⑬以故事得已

古:先例,旧例 今: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⑭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古:妻子和儿子 今:指丈夫的配偶;爱人 ⑮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缘故;表原因的虚词;用来,靠它来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意外事故 今:很,大

⑨田父绐曰:“左”(名作动,向左走)⑩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作状,向东)⑪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⑫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向西走).

⑬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使„„为王)⑭马童面之(名作动,背向)

⑮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为动,为„„而死)⑯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名作状,像蜂一样)

吾属今为之虏矣

5、宾语前置

乃谓其骑曰:“何如?” 籍何以生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6、状语后置 与籍避仇于吴中 乘势起陇亩之中 饮于帐中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具告以事)

7、疑问句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兴之暴也

是何楚人之多也

8、固定句式 孰与君少长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9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有人说项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当时的百姓无益,这样的人出任首领注定就是个悲剧。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10

项羽,这位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尽管,离我们很远,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却变的栩栩如生,翻看《项羽本纪》,脑海中仿佛就是一幅幅项羽冲锋杀敌的壮烈场面。不知是应该感动呢还是惋惜,总觉得,项羽的结局不该如此。他的胆量,他的谋略,他的气魄,他的智慧本可以让他成为一名流芳百世的明君;但他的自负,他的残暴,他的妄自菲薄却终究带给他成为一代鬼雄的结局。

短短30年的人生,却充满了辉煌与精彩。项羽从小就显现出来的霸气注定了他能成为一代枭雄。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让叔父项梁都相信,他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年时期的籍就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无不惧之。

钜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他注定,是楚国人的骄傲。

垓下决战,韩信指挥汉军排出十面埋伏的阵法,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的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秣,军无援。在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无险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的。项羽是军事天才,他深知这一仗的败局已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围求生。胜败乃兵家常事,打成这样的结局,他心中无可奈何,也异常难过。

夜已深,他无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姬才能够明白。他坐在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姬,放声痛哭。

带着八百精兵的项羽在最后扔奋力拼杀,斩敌数百。但是他只是一个人,面对的确是几十万大军,他累了,他选择了牺牲而不是偷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乌江流水滔滔而去,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太多的感受,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而没有选择项羽?

上一篇:小事见真情作文300字下一篇:简谈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