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入学攻略(通用6篇)
一、心理准备
首先,告诉孩子上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懂得更多的事情。也要引导孩子懂得学校的学习与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不能视课堂学习为儿戏。应该集中精力听讲,认真细心地完成作业,学习结果要达到标准要求,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教育孩子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告诉孩子怎样正确对待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争取在班集体内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引导孩子对集体生活、对老师、同学和学校产生向往和期待。
第三,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熟悉一下校园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在家里也要帮孩子布置出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角,让孩子在家中先体会一下成为小学生的新鲜感受。
第四,切忌吓唬孩子和批评老师。常见到一些家长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再闹,等你到了学校,让老师管你!”也有一些家长,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长,常常很轻率地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和老师,说学校教学质量不行,或说老师水平不够等。这种负面评价使得孩子还未入学就与学校和老师有了抵触情绪,怎么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呢?
孩子从一开始能否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如何。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育工作,孩子上学就不会发憷,就能为孩子的学习、进步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作息时间调整
在孩子入学前几个月,家长最好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一段时期的预演。
如:早睡早起,家长最好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从8月开始,可逐渐安排孩子进行午间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午睡;家长每天晚饭后都要看报,可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孩子上学后,很自然就习惯了晚上做家庭作业。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学习习惯上,入学前的一段日子应增加孩子安静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如剪纸、捏人、写字、画画等,以便入学后能尽快适应课堂学习。此外,还需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比如:记住老师留的作业并能完成)。
在生活习惯上,帮助孩子了解小学一日生活,提前作些准备,提高孩子自我照顾和保护的能力。孩子必须学会正确的穿衣、裤、鞋,有好的饮食及进餐习惯。
在卫生习惯上,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勤剪指甲;保持衣物的整洁和环境的整洁。
此外,还需让孩子懂得一些必要的公德,如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上课不乱插嘴,举手回答问题;不乱翻(拿)别人的东西,爱护学习用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
四、文具物品准备
很多父母都很重视文具的准备,小编觉得文具固然重要,但也不必事无巨细准备得如上战场一般,一来即使文具物品有所欠缺,购买不会是很大的难题,二来事无巨细的.准备,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
当然一些必要的准备还是需要的。
1、书包的选择
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书包,可事先参考新学期书本的尺寸。
需注意书包“背”的舒适性,让孩子养成自己背书包的习惯。
可选择口袋和间隔相对多一些的书包,因为孩子小,这样可以让孩子分门别类放置物品,不至于找东西的时候,得把整个书包“兜底翻”。
书包的颜色和图案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以免孩子对书包很反感,但也不要选择太过时髦的图案,这样容易过时,到时候孩子嚷着要换书包也不利于孩子养成俭朴的习惯。
2、文具的选择
(1)若干木头铅笔,事先削好,并配笔帽。
(2)1个好用的削笔器,教孩子学会自己使用,并告知孩子削下的木屑需清理干净。
(3)2块以上橡皮,建议不要使用香味过浓和过于花哨的橡皮,一则为了健康考虑,二则防止孩子分心。
(4)1把直尺,以15cm为佳,能放入铅笔盒。
(5)1个基本款铅笔盒,以铁皮为宜,坚固耐用外也可防止孩子上课时把玩多功能铅笔盒。
(6)2块塑料垫板,A4和A5尺寸,不带图案的。
(7)1本记录本及若干白纸。练习本一般开学后会统一购买,事先购买的未必符合学校的要求,但书包内备一本记录本可让孩子养成随时记录,起备忘作用。准备若干白纸,以备临时需要涂涂画画。
(8)一些必要的美工用品,比如安全剪刀、油画棒、水彩笔等,这类物品可不着急购买,开会后听听学校的安排未尝不是好主意。
(9)准备一些包书纸,虽然现在书店和文具店普遍有现成的包书用品,但小编觉得让孩子学会用牛皮纸一类传统的纸张包书是必要的,能包一手好书也值得自豪。
3、生活用品
(1)1条手帕,使用手帕是好习惯。
(2)1包纸巾,纸巾的使用已经很普及。
(3)保温壶或水杯:准备好保暖壶,但一般学校有饮用水共应,因此准备好一个不易摔碎的杯子亦可。
(4)抹布:擦桌子用。
五、上学线路研究
孩子上学是一件大事,虽不需如赶高考般细致,但踩点、线路和接送人员的安排也需筹划好。
如果孩子上学由父母接送,那作父母的必须安排好孩子上学的时间与自己的工作时间。如果由祖父母辈接送,那为父母的也应该为长辈安排好行程。
建议上学前踩点几次,一来可以熟悉上学线路,二来也借此带孩子多去新学校走动一下。踩点的时间建议可在周一和其他工作日各进行一次,一般周一可能特别拥堵一些。
在新学期的第一天,记得提前出门,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一、一年级新生现状
还记得开学第一天午睡课后的情景, 因为是第一天上课, 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 所以觉得特别累, 下课的音乐响了, 也不见几个苏醒。教师提醒大家可以醒来后, 就继续在教室里看新本子上的名字, 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 多认识几个新同学。这时围上来两三个胆子大的孩子, 一个大眼睛的女孩问教师:“老师, 你怎么不睡觉?你在写什么呀?”教师说:“老师在看本子上的名字, 没有时间睡觉。”这时又凑上来一个虎头虎脑的男生问:“老师, 大班的老师说, 到了小学里谁要是表现不好老师会骂的, 是真的吗?”我一听忍不住笑了:“哦?真这样说的吗?”孩子一脸认真地点点头。教师暗自想:幸亏开学的第一天没有生气发火, 不然在孩子的眼里会留下可能终身难忘的印象呀!为了及时消除孩子刚入学紧张的心理, 教师就故意问:“那你今天有没有听见老师骂你?”孩子们一边使劲摇头一边说:“没有。”为了更好地维护好一年级老师的形象, 教师解释说:“上了小学, 哪个小朋友表现不好老师会批评指正, 这不叫骂。如果你表现很好, 老师同样会喜欢你, 懂吗?”孩子点点头, 放心地一蹦一跳出去了。望着他的背影, 教师不禁陷入了沉思。
一年级的新生是多么可爱呀!他们习惯了幼儿园轻松、愉快的游戏生活, 进入小学都带着好奇和新鲜感, 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会有部分新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甚至会像第二个孩子说得那样, 对小学的老师多少充满了畏惧。当孩子心理有了这种压力, 能学好知识吗?教师又怎能顺利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呢?但是作为教师, 往往会对一群杂乱无章、不懂规矩的新生缺乏应有的耐心。如打了上课铃, 一群小不点儿蹦呀跳呀唱呀闹呀, 个个满头大汗, 乐不可支。教师进来一看如此状况, “啪”的一声响, 教鞭重重地敲在讲台上。顿时, 活跃的身影全都定了格, 一张张笑脸全都傻了, 一双双惊恐的眼睛齐刷刷地指向了讲台前的老师。只见教师一脸严肃, “这可不是幼儿园了, 任你们闹任你们吵。现在上一年级了, 就得懂规矩、守纪律、爱学习。上午布置的作业写好了吗?”“没——有———”稚气的话语拖得长长的。“上小学了, 可不能这样嗲声嗲气了, 说话要干脆, 跟老师说一遍, “没有。”“没有。”孩子们的声音挺干脆, 但没有了童稚。
孩子们就在老师的威严下逐渐变乖了, 但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心的距离却拉开了。那如何善待孩子的童真童趣, 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呢?
二、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策略
1. 从熟悉校园开始
开学第一天, 教师可以牵着学生的小手带领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 认一认教学楼的名字、操场、男厕所、女厕所, 自己的教室在第几层楼, 自己坐在第几排, 在班级里有几个熟悉的小伙伴……让学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 减少孤独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 亲近学生, 研究学生
教师要善于接近学生, 体贴和关心学生, 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教师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 , 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 掌握哪些是乖学生, 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和学生们混熟悉了, 甚至有时还有学生不经意间冒出“妈妈, 我要……”的话。等学生发现叫错了, 会情不不禁地掩起小嘴巴。教师在和学生相视而笑中, 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幸福。
3. 与家长多沟通
充分利用开学初的家长会和“家校路路通”, 与家长探讨新生入学该准备些什么, 既有学习用品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心理准备。同时, 让家长重视做好孩子入学的准备, 及时告诉孩子小学和幼儿园学习的要求有所不同。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小学的学习是一种义务, 要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家长应告诉孩子:上小学要学很多知识, 有了丰富的知识, 就会长很多的本领, 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呀!这样, 就能从心理上消除孩子对学习的畏惧、紧张。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因为小学生活比较紧张, 课程多, 休息时间短, 孩子会很难适应, 家长要在家里有意识地增设有一定难度的游戏、绘画、计算等活动, 逐步延长孩子的安静时间, 以适应小学生活。
三、结束语
“细无声, 润心田”, 这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 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品质。小学一年级教师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孩子, 工作多少有些苦、有些累。但只要教师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 多呵护孩子的童稚, 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就能给他们一个快乐的、属于自己的童年。
摘要:通过从熟悉校园开始;亲近学生, 研究学生;与家长多沟通三方面探究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 从而让他们早日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角色转变,沟通,家校联系,生活
参考文献
[1]王余幸, 刘筱蔼.小学新生适应障碍及预防干预措施[J].中国校医, 2007 (03) .
学生识字始终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家长、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老师在开学后总是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从“一、二、三”开始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是高效的吗?究竟什么该教,什么不用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调查。
为了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识字教学工作,开展了此次“红山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情况调查”。
二、调查方式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本校2010届一年级全体新生,共108人。调查时间为开学后的第二周(此时学生还未开始小学阶段识字学习)。调查内容采用国家语委会颁布的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字表。
调查方式采用了请家长协助的方式。调查检测前,为了避免家长因为功利心理,造成数据失实,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详细解释调查目的,并向家长承诺,调查数据不作为学生成绩,不排名次,不在班级公布,希望家长配合,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测试利用休息日,请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认识字检测,家长依次指出检测表上汉字,孩子读出所知汉字的读音,读对即被确定为认识该汉字。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字表的字数多的情况,可分时分段进行,最后统计出该生的识字总量。
三、数据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共计108人,无一人不识字。入学前识字总量为67716个,人均识字627个。其中,识字量最大的为3000个字,识字量最少的为7个字。识字量具体分布如下表:
统计分析:入学前识字量在1~500字的有57名学生,占总人数53%;识字量在501~1000字的有24名学生,占总人数22%;识字量在1001~1500字的有12名学生,占总人数11%;识字量在1501~20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001~25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501~3000字的有1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
四、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已经百分之百识字,但在识字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我们这样城郊结合部的学校,这种情况的出现很自然。为了进一步具体地了解学前儿童识字的方法、途径,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跟踪调查。我们分别采用个案追踪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识字量在20个以下和1500个以上的孩子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孩子识字量在20个以下,识字量较少主要有两个因素:
1没有条件识字:有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以识字7个的孩子为例,他父母早年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又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孩子由不识字的奶奶照顾,虽然孩子的智力完全正常,但家长完全不具备引导孩子识字的条件。
2识字意识淡薄:一个家长这样说:“我一直以为,教孩子认字识字完全是小学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孩子识字。”调查发现孩子识字量少有不少是因为家长有能力引导孩子识字,但完全没有帮助孩子识字的意识,认为认字识字是学校老师该做的事情,家长根本不需要引导孩子识字。
(二)孩子识字量在1500个以上,主要是因为家长都很重视识字,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部分家长采用的识字方法主要有:
1生活识字:接受调查的每个家长都提到了这种方法。“生活识字”是外出游玩、超市购物时,借助路牌、广告牌、超市商品、包装袋等帮助孩子识字。
2阅读识字:家长购买一些儿童读物,每天读给孩子听,在反复朗读的同时帮助孩子识字,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就由孩子读给家长听。有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一位爸爸已经开始跟一年级的儿子一起读《庄子》了。
3字卡识字:借助识字卡片帮助孩子识字。
4电视识字:收看电视节目时借助字幕引导孩子识字,同时鼓励孩子收看教育频道的识字节目,边看边学。
5字典识字:部分家长已经教会孩子查字典,引导孩子用查字典的方式识字。
6上课识字: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识字培训班。
这次测试的结果也让部分家长大吃一惊。有一名新生的家长是双职工,经常加班,根本没有时间教孩子识字,通过这次调查,父母意外发现孩子已经认识近500个汉字,一问才知道,就是因为孩子经常和奶奶看戏曲节目,通过字幕识字的。
这些识字方法,我们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都是有效的,是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顺其自然地进行的。只要不是过分苛求孩子,应该说也都是科学的。
五、初步做法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看到学生已有识字量差距这么大,有的教师顿时觉得无所适从,这下课堂教学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学生在学前识字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效率。
新生识字率悬殊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1针对家庭困难没有识字条件的学生,我们发扬“刻苦奉献、团结实干”的红山精神,每天放学后低年级组老师轮流辅导这部分孩子识字,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帮助他们缩小与其他同学在识字量方面的差距。
2针对家长识字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及时与这部分家长一对一沟通,帮助家长明确识字的重要性。家长会上,我们邀请识字量大的孩子家长作经验介绍,向其他家长介绍好的识字方法。
3对于识字量大的这部分学生,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将他们合理地安排到各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时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帮助其他孩子更好地识字,也激发他们自身的识字兴趣。
4最关键的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前测”,学习新课前先用几分钟调查一下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对于大家已经认识的生字,教学中不多赘述;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认识的生字,教学中请会的孩子来教;大家都不会的生字,才是老师课堂教学要“多费口舌”的重点。
尊敬的家长:
您好!欢迎您的孩子来到逢沙小学,成为一名一年级新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孩子进入小学,开始了正轨教育的第一步,家长们一定既兴奋又紧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家长们可以借鉴一下。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关键的:
1、作息时间:
①学生早晨7:40到校,周一有升旗仪式,周一、三、五穿校服。②中午11:00放学,下午到校时间为1:40,下午5:00放学。
2、接送要求:
①请家长在接送区接孩子,勿在校门口等候,以免堵塞校门,影响孩子们放学,学生能够自理,家长不必送孩子进学校、进班级。平时督促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做到不迟到。有事一定要向老师电话或当面请假。
②搭城巴的孩子,家长必须亲自接送一个月,把孩子带熟。
3、文具要求:
①我们主张孩子选用实用、简单的文具,提倡用笔袋,不用铁制铅笔盒,笔袋
不能带挂件、小玩具。上学不允许带小刀、玩具、剪刀等危险性物件;水杯不要使用玻璃的、大口杯,以免发生危险,不允许带饮料或零食。
②笔袋里可放橡皮、直尺、5—6支铅笔,并贴好名字,以免丢失。
4、学习习惯要求:
①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因此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让您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家中最好有固定的、专门的学习场所;给新书配好书皮。在学校未统一发放本子之前,备好拼音本和中方格各二本。
②作业的要求 “①”圈几表示几遍,P表示页码。
③家长督促孩子放学后及时、认真完成作业,同时要重视朗读、阅读、口算、认字的作业,第一学期您在监督孩子完成之后,签好名字。
5、收费要求:
孩子上学后,会有收费通知,请家长们在存折上存够金额,方便银行扣费。学校时常会发一些有关放假和安全教育的通知,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阅读并用黑色笔签名。
6、午休午膳要求
一年级全体学生中午在校搭食,老师和家长一起叮嘱学生在校吃饭该注意哪些问题,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天冷时吃饭前喝口热水、饭后先别跑、不挑食等好习惯。
7、其它要求
① 自购2套冬装2套夏装校服,回力白鞋(必须写上名字、班级)。
②带一双拖鞋、一套寝具。(最好带1.2米x1米的被子,并写好班级、姓名)
③家长的手机号码、住址更换,请告之老师,学生要记住家长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
④假期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一些简单常用的汉字,学写数字0-20数字,20以内加减法。
⑤假期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⑥家长常与学校、老师沟通。(可用电话联系、面谈、家访)老师和学校要求家长能抽空配合学校的工作,希望家长能配合。
家长们,相信在您的尊重、理解和支持配合之下,我们一定会让孩子快乐、有序地开始小学生活,一起加油吧!
逢沙小学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良习惯时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
养成习惯,就是要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如果光是让孩子苦练,孩子会感到厌烦。所以,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可以让孩子比赛,看谁坐得直;也可以通过游戏,谁先弯下背谁给对方敬个礼等方法来训练。总之,不能一味苦练,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些有趣的训练。训练时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入手,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多看、多动手、多体会,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动作、语言、眼神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知识的兴趣。
(二)树立榜样,从课前准备开始 首先,让我们看下面一个班主任的案例。
一次上课铃刚响,大家都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上课。而此时,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学生却慢吞吞地走进教室,桌上也没摆放好本节课需用的学习用品。我没生气,但也不打算放过这一细节,因为我知道习惯是从小处养成,而且得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于是,待大家坐定后,我便说:“聪明的孩子都知道在课前把下节课用到的东西准备好,因为他们希望在课堂上节约点时间多学点知识,真是太懂事了。不过有几个孩子还没准备好,我想他们一定是忘了,但是相信他们会很快改过来的。”果然,话还没说完,她已经开始拿书和文具了。
从那以后我和同学们约定:每一节上课前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本节课后只能在自己座位上玩,以示惩罚。此约定人人遵守,无一例外,大家共同监督执行。这样让“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深入学生之心。并且这几天我每节课前都特地来到教室,告诉学生下一节是什么课,帮他们做好课前准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爱上进,好模仿的一年级学生最容易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言行为模仿对象,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榜样来自何方?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外榜样同样来自于学生这个群体的本身。所以,我还在班里树立“课前准备模范”,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更重要的是老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常抓不懈,让学生的好习惯持之以恒
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案例:王同学,男,7岁,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里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在家表现得任性、冲动,稍不顺口,就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特别充沛。
他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屈居中游,纵上所述,王同学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但是,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定说是多动症。
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培这要求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老师在学生习字课和作业要求中,提出书写的具体的要求,并长期严格训练而形成的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儿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比如,儿童在开始习字的时候,容易把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等弄错,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从一笔一画,手把手地教。
任何一种好的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某种要求,这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实践,一个一个地落实并保持。
(四)、因材施教,善待“特殊”儿童
儿童的个性和天赋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再成功习惯的养成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尤其是要善待那些班级里的“特殊”儿童。”
案例:姜杰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遗落在家里;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漏好多题;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父母、老师怎么提醒也不管事。
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待人热情外向,爱交朋友、爱帮助别人,姜杰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任何事都能办,可总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办好,显然,这样的孩子做事计划性不强,做事又没有常性,做事条理性差,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扬长避短。当孩子对新鲜事物产生新奇感,有强烈热情时;当孩子对同学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热情帮助时……老师要及时对其正确引导,提示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马虎会造成什么损失?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事事养成计划性。老师利用晨会、周会或个别教育的时间,教育学生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始等,也可以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时间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书包,早上出门前的思考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手让其独立。
经过帮助和引导后,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件事,其间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让学生去碰,要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教训是最好的教训,自己亲身体验的经验是最好的经验。
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准备,听、说、读、写、行,坐,玩。(九、十月重点)
2、写字姿势:一拳、一尺一寸(3个一)(九、十月训练重点)
3、上课听清老师的要求,发言先举手,培养有序表达及同桌合作学习)(十一、十二、一月重点)
为了规范学生的课堂常规:“我是小学生,上课小手放得好。小脚并并拢,身子坐得正。小眼睛仔细看,小耳朵专心听。发言先举手,才是好学生。”又如“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
培养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
1.要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反映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做作业要独立按时完成,还要字体工整,做到节节清,日日清。
如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会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再计算。也就是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到,是要看清题目要求,符号和数字不要看错;心到,是指在看题读题的基础上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手到,是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
2.检查
做完作业后还要学会检查,要求学生,仔细检查所做的每一步题,看是否有错误的地方,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检查的形式也可多样,比如自己检查,和同桌交换检查等。这样不但能及时纠正,而且还可以提高鉴别错误的能力。
3.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好的评价也是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动力。比如在作业的批改上,我们采用等级制度,全对且字体工整的在作业本上分发笑脸章,全对但字体不够工整的作业本上得红星相对少,有错的作业本中红星少,并且要把错题改过来。这样的评价,即鼓励了学习认真的学生,又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
另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发挥榜样的力量,把那些书写工整,做题正确的学生的作业本一一展示出来,让这些孩子介绍自己写的好的经验,让其他孩子分享美,感受美,产生自己也创造美的思想。
培养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
1.要求
孩子上一年级了,有时会有家庭作业要完成,家长要给他们提供固定、整洁、安静的学习的场所。小孩子自制能力弱,容易受外在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家长要要求孩子做到:
放学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完成家庭作业,在这之前,可以在短时间内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
桌子上不放与学习有关的玩具和其他物品;做作业前就要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能半途中断作业去找学习用品;
作业少了要一气完成,作业量大了可以中间休息几分钟再接着做;完成作业才可以看电视、玩玩具;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要注意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教师在学校已经对此做过要求,家长有必要再进一步强调,即写作业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握笔时手离书本一寸。
2.检查
同样,孩子做完作业后,家长也要进行检查,但并不是发现错误马上指出来,可以暗示孩子哪一行有一个错字或错题,然后让孩子重点检查有错误的位置,这样检查的效率会比较高些;再往后,家长检查后,只告诉孩子作业上有错,但不告诉他错在哪儿,让他自己检查出来;直至到孩子能做完作业自己检查,家长最后把关。
3.评价
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面对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做的作业,可以口头表扬,肯定孩子;可以让家庭其他成员欣赏,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法在家用盖小红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
总之,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学习习惯的养成越早越有效,要从小事抓起,坚持不懈.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面对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更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当一个7岁的儿童踏进学校大门时,他身边的生活环境变了,他的任务变了,他的行为准则也变了,对于这些变化,他只知道他是小学生,要开始学习了,而到底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的生活,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他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来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榜样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一方面要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可以用设立“声音洪亮小标兵”、“团结协作小奖杯”、“课堂交往小专家”、“书写规范小标兵”等,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促使其他同学更用心。
二、实际演练
新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学校的一切常规对他们来讲是一片空白,他们还没有养成常规习惯。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按常规训练内容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去做一做,演练演练,行为习惯就在这演练过程中开始形成,常规教育就在这演练过程中生效了。这时,班主任首先要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实际表演练习,只教给他们行为准则,而不让他们去做,就难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质习惯。英国17世纪的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培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用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新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如:要使新生掌握内容繁琐碎杂一日生活常规的具体做法,单凭班主任的讲解绝对不行,必须通过实际演练,新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例如“早上自主学习阶段”的常规教育,这个阶段时间较长,而且是学生一天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段时间,如果班主任只泛泛地提出要求“早晨到校要读书”,一年级的新生无法掌握具体做法,更谈不上正确去做。早晨几点到校?怎样走进学校?怎样在楼道内走?怎样进入教室?进教室后怎样做?……一系列问题,新生只好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去摸索。这些具体问题,真是繁琐,即使班主任讲清具体做法,没有演练,他们也很难记住。我们就可以把这阶段再细分为几个环节:“进校-进教室-掏书-读书”,然后再进行实际演练。
让学生做一做,演练演练,明确各项内容的具体要求,就在这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记在心中,落在行动上,养成习惯了。平时,可紧密结合教学过程随时讲评学生的常规遵守情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中去。“你的站姿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美”、“你的声音像播音员一样甜”。并对难以形成的习惯进行反复地行为演练。“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反复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三、“儿歌”辅助 说儿歌,是一年级新生喜欢的活动。利用儿歌来强化新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说儿歌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让学生记住听到上课音乐声响了,马上坐好,等待上课的要求,养成习惯,可以说儿歌:“铃声响,快快走到座位去。人坐正,腰板直。”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可教说儿歌:“上课时,向前看,脑子跟着问题转,想出结果争发言。”
说记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常规要求,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但要注意教、记儿歌的时机,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情感体验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想让别人感到自己能力超群,出类拔萃。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并产生完美感、荣誉感。为了维护这种光辉形象,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用“肯定”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用“赞赏”激发学生的自律、自强,从而培养学生成功的习惯。
楚图南认为,成功的人生就是一系列成功习惯的累积,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失败习惯的累积。他说:“我们知道人是一束习惯,这种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我们又知道我们生在世上,实在有许多大事业,等待我们去做。固然成功与否,是靠我们的聪明才力,但是,我想如果没有成功的习惯,我们的聪明才力将无所施展。
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习惯就要坚持一个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总之,培养新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应遵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简单重复模仿到有意识训练,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应遵循“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
■生活准备:学点简单劳动技能
有的学校会在开学前,或者开学第一天开展入学教育或者新生家长会,届时学校会对作息时间、功课表、各科的学习要求等广而告之。孩子可以在这一天提前认识学校,包括学校都有哪些规定,各项设施都有哪些作用,厕所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等。
现在独生子女的生活,家长包办的比较多,入学前训练孩子的生活能力非常有必要。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书包、文具盒、书籍、书桌),每天晚上睡觉前,将第二天要用的铅笔削好,所用的物品准备好;本子、书角揉皱了,要学会抻直;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等。
入学后,孩子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要分担班级和学校里的一些劳动任务,所以平时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学习一点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扫地、抹桌椅等等
以下是本人在工作中逐步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一个儿童的行为习惯开始都来自于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崇敬之情,他们最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果老师教育学生做人要讲诚信,那么老师首先要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兑现。又如在全市大力提倡“垃圾不落地”迎接世博会的活动中,教师也要做在前,见到垃圾、纸屑就及时弯腰捡拾,真正体现“带头作用”,从而教育、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赞扬肯定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虽然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着内敛……但他们行为习惯的好坏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天性多动、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她很善良、还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她总是尽力帮助。有时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有时送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有时还常常放学留下来,帮当天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对于她,我抓住她的优点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还夸奖她是班中的“小雷锋”,并推荐她为某月的“文明标兵”。这使她充满了自信,一学年下来,学习进步了,并带动他们小组获得了“校优秀小组”的称号。三、三、物质奖励法 一年级的孩子充满了童真,对于他们小小的物质奖励,也可以成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催化剂。我时常在课堂内外,给表现较好的学生下发一些表示奖励标志的物品,如小纸花、小三角等,然后和他们定下规则,集满10 朵小花,就可以换一支笔,集满15 朵可以换写字本等学习用品。这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取一份小奖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四、四、舆论约束法 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班级纪律严明,学生自控能力强的班级中,其实早已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班风和集体氛围,这时,如果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来到这种环境中,他也不敢随便破坏纪律,因为全班其他同学都会来指责他、监督他。一个班集体的强大舆论起到了约束他人行为习惯的作用。五、五、集体对比法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求胜心,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情绪多变,争强好胜的性格更为明显。合理利用一年级新生这种好胜的心态,开展年级文明大比拼,“我当文明小使者”“文明示范班”等集体评比活动,既能树立班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言行,将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荣誉,从而使他们自觉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
六、争章规范法 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就要在少先队的争章活动中争取苗苗章,然后加入中国少年儿童团,光荣地戴上绿领巾。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有利契机。因为在争苗苗章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一年级新生要完成许多争章指标,而每一个指标就是一种良好行为的养成。例如:要小朋友们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等。老师通过指导争章,辅导行为,版章奖章,布置争章园地等,有效规范了大家的行为。
七、七、加强辅导法 低年级班级与高年级班级可以结成友谊班。让高年级里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做低年级学生的小辅导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为小辅导员就像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之间更容易交流和沟通。而且得力的小辅导员能代替老师帮助新生开展晨读、午休、卫生打扫等工作,这使班级的整个管理时时有人,处处到位。
八、八、童谣激趣法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小学生一日常规》,但要让一年级新生把一条条复杂的规则熟记于心,恐怕有些难度。因此,我试着编写了不少有关行为规范方面的儿歌和童谣,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能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各项规则。例如:课前预备铃一响,我教他们一起念,“铃声一响快进教室,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小手放好小脚放平,安安静静等待老师。”等。这些有趣的童谣,让孩子们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一年级学生虽年龄小、意志薄弱,但他们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因此对于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巴甫洛夫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只有在早期,培养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班主任要帮助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以采取下列几种的基本策略。
一、实际演练
新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这时,班主任首先要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环境。要帮助新生熟悉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就要先让新生认识学校的一日生活,对新生进行一日生活常规教育。而实际演练即实际演示练习,是新生尽快掌握一日生活常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这里,“一日生活”是指新生在学校一天的生活。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从早晨到校,到预备铃响,为“早读阶段”;一天中所有上课时间统称为“课堂阶段”;每两个课堂之间称为“课间阶段”;上午第四节课下课以后,到离校,称为“午放学阶段”;中午进校,到预备铃响,为“午间阶段”;第六节课下课,到离校,为“晚放学阶段”。以上六个阶段的各项规则、要求,称为“一日生活常规”。㈠一年级新生需要实际演练
新生—6岁多的儿童,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主要是直观的,而且很爱模仿,常常是见什么学什么。实际演练,为新生认识、掌握一日生活规则,提供了更直接的实践机会。㈡一日常规教育的内容需要实际演练
一日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繁琐碎杂,要使新生掌握一日生活常规的具体做法,单凭班主任的讲解绝对不行,必须通过实际演练,新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
例如“早读阶段”的常规教育。一日生活中,早读阶段时间较长,在这较长的时间内,如果班主任只泛泛地要求“早晨到校要读书”,新生无法掌握具体做法,更谈不上正确去做。早晨几点到校?怎样走进学校?怎样在楼道内走?怎样进入教室?进教室后怎样做?……一系列问题,新生只好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去摸索。这样,悟性好的早读可能做的好一些,而悟性稍差一些的早读时可能就要犯错误了。就以上具体问题而言,真是繁琐,即使班主任讲清具体做法,没有演练,新生也很难记住。
要使新生按早读阶段的常规去做,可把早读阶段再细分为几个环节:“进校-上楼梯-进教室-掏书-读书”。班主任在讲清每个细节的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演练。如“进教室”这一环节,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班主任首先讲清“推-关-走-坐-摘-放-掏-读”8个动作。即进教室要轻轻地推开门,轻轻地关上,悄悄地走到座位,悄悄地坐下,慢慢儿地摘下书包,慢慢儿地放下,迅速掏出书,打开书朗读。
2.班主任示范:班主任在讲清要求后,进行示范表演,必要时边说边演。
3.新生演练过关:在班主任示范后,让新生一个一个地表演练习,一个一个地过关,为增加新生演练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进教室表演”比赛。
一日生活常规教育的每项内容的每个细节,都应该给学生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做一做,演练演练,各项内容的具体要求,就在这演练的过程中记在心中,落在行动上,养成习惯了。
㈢常规习惯的养成需要演练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实际表演练习,只教给他们行为准则,而不让他们去做,就难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质习惯。英国17世纪的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培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用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新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当新生踏进学校大门时,学校的一日生活常规对他们来讲是一片空白,他们还没有养成常规习惯。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按常规训练内容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去做一做,演练演练,行为习惯就在这演练过程中开始形成,常规教育就在这演练过程中生效了。
为上学生记住听到上课铃响了,马上坐好,等待上课的要求,养成习惯,可以说儿歌:“铃声响,把嘴闭。快步走到座位去。腰挺直,手扶膝。两脚平平放在地。何前看,头抬起。看谁坐得最神气。”
为让学生养成爱护教室设备,维护教室环境卫生的习惯,可以说儿歌:“整洁教室是我家,我们大家都爱她。桌椅讲台黑板擦,摆放整齐不能差。你擦地来我浇花,一切脏物远去吧。”
为让学生养成回家先写作业的习惯,可说儿歌:“放学回到家,先把作业查,样样都复习,项项都别差。”
为让学生养成准备第二天学习用品的习惯,可说儿歌:“上床睡觉前,有件事必干,明天上啥课,用品备齐全。”
为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可说儿歌:“上课时,向前看,脑子跟着问题转,想出结果争发言。听发言,作判断,纠正错误要勇敢,何时都要抒己见。”
说记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常规要求,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但要注意教、记儿歌的时机,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三、检查激励
一年级新生自治力差,违反要求、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班主任要尽量避开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然后检查。当学生做得规范时,及时给予奖励,并声明谁做好了、什么时候做好了都给奖励。一次奖励要比1O次批评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对奖励记得清楚,印象深刻。
例如,要让学生站队时达到“快、静、齐”的要求,全班40多人不可能一下子都达到,总有几个做不到的。这时,班主任要奖励好的,对做不好的给以具体指导,再检查,一旦做到了,马上给他奖励,哪怕是一朵小红花,都能使他难忘,他以后再站队时会尽力做好。
又如,培养学生做课前准备的习惯。我们都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册等码好,放在桌子的里角。要求提出后,就要去检查。谁做到了就给予奖励。每节课前都检查,并及时奖励,久而久之,学生课前谁备用具的习惯就养成了。
孩子上一年级了,意味着他们一生学业的开始,从幼儿园能否顺利过渡到小学,对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本人从事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教材上两节课的内容,而是一项较长时期的工作,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方面
小学一年级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孩子们心里没有底。作为教师,首先要带孩子们熟悉学校的环境,了解学校的学习活动,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孩子们认识学校,熟悉各功能教育,熟悉各活动场所,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因为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有空闲时间就到处乱跑,到处乱看。这样也减少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年级课堂作业及考试等情况,从而让孩子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接着教师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任务,让孩子们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自豪,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和做事,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基础,同时要培养孩子承担任务的意识,形成接受和完成任务的习惯。
二、学习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倾听习惯、注意力、表达能力。一年级新生突出的问题是不会倾听,老师讲课还好一些,学生一发言,其他学生就都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只顾做自己的事,不懂得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取知识、得到启发。要解决这一难题得让学生明白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对人的一种最起码的尊重,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让他重复老师、同学刚才所说的话,并通过一些游戏如“悄悄话”进行强化,尽量多提供让孩子复述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倾听。
只有教过一年级新生的老师才知道,课堂中最难的莫过于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全班的孩子们集中注意力上完一节课是件多难的事。上课时,总有学生在做一些如玩手、玩橡皮、看书上图画等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课堂上的一些常规,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执行,并尽可能设计多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游戏、故事、竞赛来提高和维持孩子们的注意力,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应该积极地表扬。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应作好“打持久仗”的准备。
不敢表达、表达不清、表达方式不对是一年级新生学习中的又一大障碍,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能用普通话响亮地说话,不管他说得怎样,都应得到热情的赞美,并努力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从而让孩子们体验到表达中的快乐和成就感。鼓励孩子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说一段话,能把他身边发生的事情讲清楚、道明白。只要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敢于大声说话,表达能力才能提高。
三、自理能力
进入一年级后,孩子们不仅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还要能独立解决原来由幼儿园老师帮助解决的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在入学后要关注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除了吃饭、穿衣外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如收拾书本、清理书包等;懂得讲卫生和注意保护自己等。办理很多孩子每天总把自己的“地盘”搞得乱七八糟,自己的东西丢得到处都是,而全不以为然。刘淑贤的妈妈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向我抱怨孩子的什么什么东西丢了。问他是怎么丢得,就是放在椅子下面踢打踢打就没了,而且掉到地上的东西也不知道捡起来。为什么自己的东西到处乱扔,不知道保管好呢?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在家中所有的事情父母包办,让孩子缺乏自立意识。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做事干净利索,不拖沓。
四、交往能力
孩子来到小学,面临新的伙伴群,要使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与新伙伴和谐的关系是很重要。一年级新生社会化程度不高,他们在群体中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而很少想到帮助别人,有了纠纷常常求助于老师,缺乏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因此一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主动和不相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谦让些,还可教孩子一些解决纠纷的办法,如玩游戏时进行轮流、猜拳等方法。学会夸奖别人,会对别人说“对不起”,班里的王俊垚开学没几天就成了年级的“红人——蜘蛛垚”,原因是新学校没有和他认识的小伙伴,他又急于想找到朋友玩,于是见到喜欢的就打一下,然后再打招呼,或直接跑走。一来二去这种行为不但没结交到朋友,还招惹得全年级小朋友的讨厌。所以这是我们就应该指导他怎样与人相处的方法。与此同时,要让学生与老师沟通,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告诉老师。
【一年级新生入学攻略】推荐阅读:
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06-04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案07-13
一年级新生入学培训09-28
一年级新生入学温馨提示11-12
一年级新生入学欢迎词简短10-14
大一新生入学攻略09-23
2024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培训教学设计07-02
一年级开学新生家长会09-07
一年级新生开学通知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