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的世界教学反思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泥的世界教学反思(精选4篇)

陶泥的世界教学反思 篇1

《陶泥的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的第九课。其课型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本课我采用了“赏析—探究—尝试—发现—制作—评价”的教学模式,执教时我实践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体验掌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运用陶泥塑造立体的生活用品,指导学生在常见的造型上,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新颖独特的造型。2.通过欣赏,指导学生在表现技法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及点、线、面的组合,制作成生活用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部分古代中外富有特色的陶泥作品图片启迪学生,既使学生了解到陶泥作品的造型丰富多变,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美,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继而出示现代的陶泥作品,在欣赏、观察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这些作品美在哪里,并分析、交流如何制作。在学生大致探讨出制作方法后,及时的将教材中的技法点击着重讲解并示范,并请学生尝试几种制作技法,这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在学生作业阶段,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重点,我先出示了两幅作品,采用对比的方式,强化了作业要求。在展示与评价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

法。在作业评价上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精神。

一、成功之处

1.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加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特别关注,在特定的情景下,他们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我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感官加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使学生乐在其中、专注其中、感悟其中。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熏陶。

2.体现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

这节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精神得以培养。我对学生技能知识的传授,始终是在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中得到的,而杜绝了教师单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活动的成功和快乐,并从中逐渐掌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整个教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师教的较灵活、朴实,传统中又有创新,学生学的主动、投入、兴趣浓厚。

3.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尝试以及美术教学的艺术直观性。

在教学中我没有对陶泥方法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创设情景、提供思路和条件,充分地让学生进行体验感受和尝

试表现,从而主动得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图片欣赏、学生作品展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既具有艺术性,又一目了然、简明扼要,学科特点明显。

二、反思之处

1.由于时间问题,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环节相对较弱,未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可在辅导学生作业时对其态度、情感、方法、表达等进行渗透,不一定等作业完后才评价。

2.在陶泥作品形象的创新上,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想像并变化的造型,使多数学生忽视了多种形象的陶泥造型。

3.在启发学生创作方面应该再细致、再透彻些,使更多的学生能懂得如何表达。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教学缺乏创新,是整个教学较薄弱的环节,值得以后多加探索和研究。

陶泥的世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书刊等都是大众传媒。

2.知道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的大千世界,也可以让外面的世界了解我们,感受媒体的作用。

3.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大众传媒的重要性。

2.难点: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习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查找神州七号的资料及有关家乡福州的资料。

2.调查我们身边通过媒体带来好处的事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七嘴八舌话媒体

(一)激趣导入,了解大众传媒

1.回顾“神七飞天”的场面:同学们,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临了,我们一同期待吧!请看大屏幕。

(点击课件,大屏幕出现“神七飞天”的壮观场面)

2.交流:同学们,这就是“神七飞天”的画面,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引入课题:神舟飞船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光荣,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梦想, 这是中国在2008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送给世界的又一个惊叹,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又一次绽放出的光芒。同学们,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神七飞天这一消息的?看来,电视、网络、报纸让你们了解了很多信息。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信息呢?

4.小结: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给我们提供了了解信息的途径。透过这一个个小窗口,不仅可以看到“神七飞天”的壮观场面,还可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世界各地的锦绣河山,各种有趣的动植物,等等。小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板书课题)

(二)七嘴八舌话媒体

1.交流:这么多的大众传媒你最喜欢哪一种?它让你知道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来“七嘴八舌话媒体”(点击课件),畅谈自己的感受吧!

2.小结:同学们,大众传媒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神奇美丽的地球。有了大众传媒,我们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3.过渡:同学们,福州市也是这大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是否也能让外界了解福州呢?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这一个个小窗口来秀一秀家乡吧!首先让我们看一段视频。

活动二通过窗口秀家乡

1.播放课件福州宣传片,交流:刚才大家所见的仅是我们家乡、我们学校一个小小的部分,身为福州人,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呢?

2.讨论:言谈之间,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家乡、对学校的爱是那么浓烈。想想看,我们学校、家乡还有哪些引以为豪的人和事?

3.小组讨论:我们准备通过什么媒体、以什么方式发送出去呢?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体,来谈谈如何透过媒体“秀”家乡。课前叶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去准备,接下来我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拟订方案。(课件出示:透过窗口秀家乡)

4.组际交流,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汇报。

5.小结:大众媒体让我们通过这一个个小窗口获取更多的信息,去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透过这一个个小窗口让世界认识我们,了解我们,这就是它的巨大作用。既然它的作用那么大,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身边的媒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活动三巧用窗口解难题

1.情境讨论:国庆长假快到了,叶老师想到永泰的青云山游玩,不过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课件出示):身处福州的我,不知道青云山在哪?门票多少钱?有什么好景点?谁能帮我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支招并现场操作,帮助老师解决上述问题。

3.交流:看来大众传媒的确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呀!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那它是不是对我们有益无害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从正确使用媒体、合理利用媒体等几个方面畅谈)

4.小结:合理运用传媒可以为我们带来便捷,但是错误使用它则会给我们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选择大众传媒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安全和健康的内容,获取有用的信息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全课总结

1.交流:学完这一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2.总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小养成看报纸、读课外书、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好习惯,使自己成为信息时代的强者,通过无数扇小窗口,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之一是课程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本着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设计了三个活动:

透过窗口看世界——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大众传媒是什么,感知大众传媒的特点和优势,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小窗口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重大作用,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性。

通过窗口秀家乡——让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会合理科学地使用这些媒体,向外界展现我们的家乡风貌,深刻体会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巧用窗口解问题——让学生直观而深切地体会大众传媒的作用,知道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懂得利用身边的传媒解决生活问题,真正起到回归生活、指导生活的目的。

整个课堂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孩子们减轻了课堂上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地交流,这样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作者单位: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

福建福州350009)

陶泥的作文400字 篇3

到了那妈妈把我单独留下她就回家了。我看了看今天的课程,安排的真紧张呀,我又要做笔筒还要做花儿,先做哪个呢我犹豫不决,想想还是先做笔筒吧,免得做出的花儿没地方放,先做笔筒再做花,花就可以先插到笔筒里了。

于是我开始做笔筒了,我先团了个泥球, 然后压扁,这就是笔筒的底了。我又撮了个长条,在笔筒上绕一圈之后,还多出一小块,我正想扔掉时,老师立刻阻止了我,她对我说:“把它这样接着绕上去,就可以了。”我照样做,可是根本不够绕一圈呀!我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师。她对我笑笑说:“再撮一根吧,接着那根的头再绕不就行了。”噢!我明白了。接下来的工作我就按老师说的去做,很快笔筒就做好了。可是没有一点东西装饰显得空荡荡的,也不漂亮,我就又做了个爱心,贴在上面,还在爱心上刻上了“LOVE”呢!

笔筒做好了,该做花了,首先我把泥巴撮成水滴状,插在木棍上这就做好了花心,又做了三个小水滴,然后压扁,便成了化瓣,再把它们粘到花心上,最后再做两片小叶子,粘在花瓣底下,一朵花就做好了,今天我一共做了四朵花,其中一朵花超大,我把它涂成了粉色,它显得特别娇嫩,看着我的作品,我不禁有些自豪。

巧借陶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篇4

一、陶泥使用于切割拼组之间——想想做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般来说,圆柱表面积新课完成后,教材安排的练习二(教材第15~18页),教师往往会分2课时完成,课堂作业本也相应安排了两页作业,但这两页的作业情况真的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业本第7页。教师都可能有所体会,此页上安排的作业只靠记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不能解决的,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第2题(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劈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只有文字表述而无图象,许多学生因为不理解0.8与圆柱之间的联系而无法独立解决。从圆柱的认识到圆柱表面积学习,教材重点是对圆柱侧面展开的理解,作业本第6页侧重的也是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计算及生活运用,而第7页的作业却跳跃至圆柱拼切之后的表面积变化。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几何体拼切之后的面积变化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何况圆柱的表面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如果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没有进行过相关操作,这样的作业正确率是可想而知的。为此,笔者借用陶泥,在教材练习二中搭了一座“桥”,激活与强化学生在五年级时的切拼经验,让学生在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知识技能之外,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座“桥”就搭在教材17页第11题上:

如果以题论题,这道题目花1分钟就能解决,而且96%的学生都会正确作答。但笔者认为,用好用足这道题,对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与正确解决图形类实际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笔者在上这节练习课时,事先让每个学生用陶泥做了一个圆柱,并把这道题作了一些处理,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横切面的理解。先出示图1,让学生想一想,按图1切法切后产生的面是什么形状?除了圆形还有其他可能吗?接着告知学生,这样切后产生的面叫做横切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动手将课前做好的陶泥圆柱像图1这样切一切,并再次出示问题:切成的两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否一样?让学生用自己切的圆柱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当两个“新鲜”的切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两者的不相等关系一目了然。教师再追问:如果按这种切法切成三个小圆柱,表面积之和会有什么变化?四个呢?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动手试一试。学生通过先前的动手操作,已有了“切一刀产生两个面”的体验,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是不需要再去切的,但对仍无法想象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再切一切。最后再归纳得出:切一刀会增加两个切面。反之,如果将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拼在一起,表面积就会减少两个底面积。

第二层:纵切面的理解。出示图2,告知学生图2的切法产生的面叫纵切面,先想一想纵切面会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切面的长与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在想后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想法。继而再问:切面除了长方形外还有其他可能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正方形?在学生理解了底面直径、高与切面之间的关系后,再追问:将圆柱纵切成两份后,表面积有变化吗?怎样变的?

学生经过课堂上对陶泥圆柱的切拼后,当其将来碰到形如“将一个圆柱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的表面积就是原来的一半”这样的概念辨析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第三层:出示沿高展开图,问展开图是什么图形,一定是长方形吗,什么情况下会是正方形。由于在认识圆柱的新课教学中,学生对侧面展开图已进行过操作,所以,这里的重点是要与第二层的纵切面进行对比。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明白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或将圆柱纵切,都有可能出现正方形,但如果侧面展开图为正方形,那么底面周长与高相等,如果纵切面为正方形,则是底面直径与高相等,两者是不一样的。

将不起眼的陶泥引入课堂,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虽似浪费时间,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数学活动的经验,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

二、陶泥使用于等积变形之时——做做想想,智慧出于指尖

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实践感悟过的东西。学习了圆锥的体积之后,学生在判断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时就比较轻松,但一遇到稍复杂的变式题时,就又束手无策了。如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几厘米?学生对于两者之间的3倍关系印象深刻,但却弄不清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谁的高是3份,谁的高是1份。这时,软软的陶泥又可大显身手,因为陶泥是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上佳物品。

教师可以让学生取两块相同体积的陶泥,分别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但要求底面一样大。学生通过操作,就会直观地看到如果底面相等的话,圆锥的高必然要比圆柱的高高出许多。然后让学生做一做,如果高一样,底又会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之后,再用课件展示推理过程(见下图)。

图3 图4 图5 图6

先出示图3、图4(图3与图4等底等高),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进行想象与推理:如果想使圆锥的体积变得与圆柱一样,底不能变,只能变什么?怎么变?(出示图5)如果高不变,只能变什么?怎么变?(出示图6)通过想象及推理,学生的活动经验得到丰富。可以说,这个先做再想的过程符合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这一建议。

其实陶泥的运用并不仅限于六年级,五年级学生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同样也可引入。很多学生对于“在大长方体(正方体)上切掉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有时变有时不变”理解起来很是困难。假如教师能在陶泥上做做文章,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切一切、想一想、看一看,那么,表面积的变与不变,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操作,特别是在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时。因为经过操作之后,学生头脑里才会留下活动经验,而这种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抗震结构设计下一篇:中心学校庆元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