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精选8篇)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 篇1

1、放射科安装X线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设计出机房面积,控制室

防护及墙壁、门窗防护方案,经防疫站审批后,方能施工安装,安装后须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测试合格颁发许可证后方能投入使

用。

2、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防护知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放射专业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暴露于原发射线束之

中,在不影响诊疗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设备允许

时尽可能采取遥控和远距离操作。

4、操作人员曝光时,应在控制室内操作,如需要在机房内操作者,必须穿铅衣,必要时戴铅手套,防止射线损伤。

5、曝光时,注意病人防护,尽量缩小视野特别应注意病人生殖腺等

敏感部位的防护,尽量减少病人曝光量。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时一定要关好机房铅门,防止射线对

其他人员的损伤。

7、床边拍片时,工作人员必须穿铅衣,尽可能远离射线源并注意周围其他病人的防护。

8、进入机房的其他人员,曝光时应离开机房,必须留在机房者,需

穿铅衣,并尽可能远离射线源。

9、要经常检查防护物的防护效能,各种放射源只准在国家规定允许

剂量的条件下使用,避免工作人员接受超量照射。

10、工作人员每季度定期进行一次化验检查血象,低于正常者需暂停

接触射线的工作,改换其他工作,待恢复正常后再恢复机器操作,如复查仍不正常者,按国家有关规定治疗,休息。

11、体检资料由个人妥善保存,不正常项目及休息治疗情况,由科室

统一登记保管。

12、长期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给予

相应的保健待遇。

13、有生育计划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适当的假期

或科内岗位的调整安排。

14、本科设防护监督员一名,不定期检查上述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向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 篇2

关键词:护士,放射性核素,职业暴露,防护

随着肿瘤治疗的进展, 各种核素检查、粒子治疗等在肿瘤病人的治疗中越来越频繁地被运用。某些接受了相关治疗的病人返回病房后体内仍存在一定剂量的放射线, 而随之带来的是肿瘤科医护人员, 特别是护士越来越频繁地遭受放射性职业暴露。目前因为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医院条件限制等原因, 护士并不能进行良好的放射职业防护。本研究就肿瘤科护士放射性职业暴露及防护问题进行综述, 旨在为肿瘤科护士提供相关的防护知识, 同时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为肿瘤科护士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1 常见的放射源

1.1 接受完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 (ECT) 检查的病人

ECT是通过将99mTc核素注射到人体内, 发射出的射线在体外对人体受检查部位或器官进行断层扫描的技术, 可在短时间内诊断出病人疾病部位, 影像清晰, 对比度和分辨率优于其他显像技术[1]。由于ECT对人体既有内照射, 又有外照射, 同时体内有放射性核素的病人作为活动的辐射源, 对周围人群也可能造成照射[2]。肿瘤科护士更是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接受完ECT检查的病人, 而长期的放射性暴露对自身的健康无疑是很大隐患。有研究指出, 在医院负责ECT显像剂配制和注射的护士, 每年健康体检均有发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四肢出现不规则的淤斑、牙龈出血、双下肢乏力等症状[3]。

1.2 接受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 检查的病人

PET-C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分析生物组织化学即器官的功能、血流、代谢变化情况的影像学技术, 是目前唯一可以了解组织分子生物学代谢改变和对肿瘤早期诊断的影像技术[4]。目前临床绝大多数PET-CT检查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为18F-FDG[5]。PET-CT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源有2种, 分别是CT扫描时所发射的X射线和注射的放射性药物氟脱氧葡萄糖F18 (18F-FDG) 所发射的γ射线, 而后者为主要来源[6]。18F-FDG半衰期约109.8min[7], 除心脏组织外, 18F-FDG一般在3h~24h从人体被排泄, 有研究显示注射18F-FDG 2h后, 约30%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尿液被排泄[8]。可见注射18F-FDG后一段时间内的病人及其排泄物都会对周围的人员, 如陪护者、医护工作者等产生潜在的辐射危害。

1.3125I粒子植入后的病人

125I粒子植入是在组织间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 利用粒子源产生的X射线、γ射线对肿瘤进行持续性照射以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9]。它由于创伤小、定位准确、疗效肯定等优点, 现已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10]。125I植入组织后主要产生γ射线, 具有半衰期较长 (59.6d) , 能量较低, 有足够的穿透能力但距离短 (1.7cm) 易防护等特点, 但由于低能量的射线对机体内水分子的电离作用, 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引起机体损伤[10,11,12]。可见125I粒子植入术后的病人同样会对肿瘤科护士产生辐射危害, 长期接触后会造成血液细胞减低、神经衰弱、染色体畸变、生殖细胞凋亡、影响胎儿发育等后果[12]。

2 相关防护措施

2.1 ECT检查后病人的护理防护

99mTc在经过6个半衰期后, 放射性活度会明显衰减, 医院最好能设置专门的病房, 让接受检查后的病人住院30h~36h后再出院或再转入常规病房[1]。99mTc在衰变过程中主要发射伽马射线, 能量为141KeV, 防护围裙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13], 所以科室里应备有防辐射铅衣, 在护理相关病人时护士先进行防辐射着装准备。此外, 还可与医生沟通, 尽量减少在辐射残余期间非必要的治疗和用药, 减少与病人的近距离接触时间。做好病人宣教, 尽量限制其活动空间。

2.2 PET-CT检查后病人的护理防护

Mustafa等[14]通过测量认为在受检者接受18F-FDG注射2h内, 一般的健康成人最好与其保持0.5m以上的距离, 如果必须近距离接触, 则需要穿4 mm以上的防护装置, 而对于儿童及孕妇则要在6h内避免与受检者的接触。所以, 在护理PET-CT受检者时要注意:18F-FDG注射2h内, 尽量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为其提供专门的等待空间, 尽量与其保持0.5m以上的距离, 并宣教其多饮水, 加速放射物质的排泄;科室备好防辐射衣, 必要时提前进行着装防护。

2.3125I粒子植入后病人的护理防护

由于125I粒子植入6个月后, 病人体表0cm处的辐射剂量基本接近室内天然本底剂量, 所以只需对125I粒子植入后6个月内的病人进行防护[10]。根据放射辐射防护的三原则护士要尽量做到缩短接触时间、增加接触距离, 屏蔽体内粒子辐射。

2.3.1 缩短接触时间

由于接受辐射的剂量会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累积, 所以缩短接触时间可以有效减少辐射总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尽量减少接触频率, 提高护理操作的效率, 缩短每次接触的时间, 有出院指证的病人请医生尽早安排出院等措施, 减少自身接受辐射的时间。

2.3.2 增加接触距离

有研究者通过对接受125I植入术病人各种距离辐射剂量的测定指出, 离病人50cm以上的距离, 辐射剂量基本处于安全范围[10,15], 也有研究者指出, 根据尽可能合理地达到最低水平的最优化原则 (也称ALARA原则) , 能保持1m以上距离则更佳[16]。

2.3.3 屏蔽体内粒子辐射

辐射通过物质层时由于电离碰撞或其他作用过程而被吸收, 射线强度被减弱, 所以在病人与周围人群之间放置特定材料的屏蔽物品能有效阻隔辐射。有研究指出0.18 mm~0.25 mm铅当量的橡胶布可以屏蔽90%~99%的125I粒子辐射剂量[17]。所以对于术后病人, 可用辐射防护垫覆盖手术部位, 科室备铅衣, 护士在为术后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 着铅衣等防辐射衣裙, 可以有效屏蔽病人体内的粒子辐射, 减少自身的辐射损伤。此外, 还可以利用专有的标识, 提高需防护病人的辨识度, 以便工作人员提高防护意识。

3 小结

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防护及安全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防护;安全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6-01

1引言

X射线机的高压部分早期使用感应线圈供电,裸高压线、裸X射线管方式。1910年发展为工频升压真空管高压整流方式。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动控制、程序控制技术应用到X射线机,大型X射线机变得十分复杂、庞大,但总体上仍属于电工元器件产品。1982年,采用逆变方式的X射线高压发生装置实用化,逆变频率不断提高,加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X射线高压发生系统进入完全电子产品时代,系统经历了由繁到简、脱胎换骨的进化。1961年隔室操作多功能检查床出现,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胃肠透视检查进入遥控时代。由于x线电视的使用,X-TV透视已成为基本的诊断手段;电影技术也被引入X射线领域,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动态器官检查的影像记录手段成为心血管专用机的主要记录方式[1]。

2 X射线影像设备的防护目的及原则

2.1X射线机的防护:X射线机及机房的设计均须考虑防护措施,既要保证安全使用,使接受X射线剂量限定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不会造成身体损害,也不要采取过当的防护措施,造成浪费。

1)X射线影像设备以防X射线漏出X射线管管壳和防电击,X射线管的窗口处应根据设备的检查目的不同,放置1.5~3.0 mm厚的铝片,过滤自靶面发出的能量低、波长长的原发(初始)X射线,以降低被检者受照部位的吸收剂量。“窗口外应配置具有灯光野的准直X射线射野限制器,调整原发X射线的照射面积,以保护被检者非受照部位的相邻重要器官。”近代X射线影像设备将检查床变成密封式,床周以金属板完全封闭,可减少散射线。

2)机房的防护要求:放射科的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它和临床科室的关系。在放射科内部,除了机房之外,还要有大约同样面积的辅助房间。这些机房和辅助房间安排的是否合理,不但影响放射科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而且影响病人就诊的方便。“同时保证一般公众成员在X射线机房外面接受的剂量不超过国家标准,因此,必须对X射线机房相邻房间和上下楼层房间的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 [2].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当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视X射线剂量的大小,会使人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某些生理上的反应,使组织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损害或破坏。为防止和减小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必须完善和加强X射线机机房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是否得当,不仅影响着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受线剂量,而且也影响着周围人群,包括候诊病人,机房周围房间里、通道里、以及上、下楼层房间里人员的受线剂量。在机房的建造中,必须加强机房各个环节的防护措施,将人员的受线剂量限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3)机房的使用面积①原则:机房的使用空间大小应以保证安全操作为原则。每台X射线机应有单独的机房,双X射线管组件的X射线机应分别有各自独立的机房。②标准:按X射线机额定容量大小和防护标准规定新建X射线机房,单X射线管组件200 mAX射线机房应不小于24 m2;双X射线管组件的应不小于36 m2。牙科X射线机应有单独的机房。

(4)机房的防护厚度X射线机房的防护厚度,应保证在所预计的每周最大工作负荷条件下,使其周围区域的人员之受照剂量不超过其相应的有效剂量限值。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规定,“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 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和天棚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透视机房各侧墙壁应有1 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机房的建筑材料以砖和混凝土为宜。一般24 cm厚的实心砖墙,只要水泥砂浆饱满,不留缝隙,即可达到2mm铅当量。

机房的门窗必须合理设计,并有与其所在同则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机房内的窗户,其窗下沿最好离地2m。

3 X射线影像设备的防护

X射线影像设备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也对我们产生着危害。如果在容许范围内,则一般影响很小,但也要强调和重视防护。“使用时要控制X射线检查和治疗中的照射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安全合理地使用X射线检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以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X—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犹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3]。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开展得越来越多,射线防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护工作可以从技术角度、放射线工作者和患者3个方面进行。(1)通过增加X射线源与人体间的距离来减少被照射的剂量;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来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2)不仅要对患者的健康負责,更要保护好医生自己。“应遵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卫生标准的规定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规程,正确进行X射线检查的操作。定期监测射线工作者所接受的剂量,及时发现问题。”同室透视时要戴铅橡皮围裙和铅手套,并利用距离防护原则,加强自我防护。(3)为了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和超过容许量的照射,要选择恰当的X射线的检查方法和正确的检查程序。“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在检查时,要配合好医生,按照医生的要求选好位置,摆正姿势。”总之,要恰当的用好X射线影像设备,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石明国主编. 医学影像设备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由芸主编. 医用物理学 (第二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3]张晓,薛义主编. 现代医学技术概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 篇4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

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

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9、工作人员在使用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

10、施行X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1、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

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

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放射科放射线防护制度 篇5

(一)放射防护原则

在实施放射防护工作时,必须对利益、代价和效果进行权衡,以求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防护效果。尽可能做到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保证个人所受辐射剂量不超过国家防护规定的相应限值,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使人体受照射剂量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二)防护措施

1、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具有明确的针对工作人员和患者以及环境的辐射防护措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机房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辐射防护的要求,并经有关专业辐射检测部门检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以保证周围环境无辐射污染。

3、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照射条件,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4、对受检者的非检查部位中的敏感部位(性腺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怀孕妇女一般情况下禁止照射,因抢救生命等特殊情况必须行放射检查时须经上级批准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6、尽量避免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对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患者进入机房的家属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7、放射工作者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时参加体检。工作中必须按规定佩带个人辐射剂量检测计,定时检测并记录入档。禁止超剂量、长时间在辐射环境下工作。

8、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放射防护培训合格证。

放射科辐射防护相关强制性规定

不应将X线胸部检查列为婴幼儿、青少年体检的常规项目。

X线诊断的筛选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

不管是放射工作人员还是一般公众,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未满16周岁者,不得参与放射工作。

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允许,不得使用便携式X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

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非特殊需要,不得对孕妇(尤其是受孕后8-10周)进行下腹部X线检查。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候诊者和陪护检查的家属(患者必需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线机房内停留。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为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从事使用射线装置前,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许可,领得许可登记证后方可从事许可登记范围内的放射工作。

二、建立放射防护责任制,配备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建立放射工作管理档案。

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备,其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四、购买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同位素设备时,应当事先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准购批件,凭准购批件办理放射性同位素的订货、购货及运输手续。

五、对受检者使用射线进行诊断、治疗、检查时,必须严格控制受照射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监测和健康的规定,对已从事和准备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体格检查,并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合格者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七、发生或发现放射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发行必须尽快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事故单位应做好应急处理,二十四小时内报告《放射事故报告卡》.(XXX医院)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样例)

为贯彻放射诊疗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医疗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等法规、标准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患者(受检者)的健康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警示告知

1、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和各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在各机房门口设置工作指示灯。

2、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处显眼位置设置“孕妇和儿童对辐射危害敏感,请远离辐射。确需放射检查,请与医生说明并在知情同意书签名。”的温馨提示标语。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二、屏蔽防护

1、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配备与检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应符合一定的铅当量要求,并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

2、放射工作人员实施医疗照射时,只要可行,就应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工作人员在辐射场操作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三、放射检查正当化和最优化的判断

1、医疗照射必须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2、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3、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4、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5、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6、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7、每次检查实施时工作人员必须检查机房门是否关闭。

四、设备维修保养

1、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对机器的使用、保管、清洁、维护负责,机房内保持清洁,不堆放杂物,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器。

2、设备开机后应检查是否正常,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3、设备应开展定期的维护(三个月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

1、放射安全领导小组应每月一次对科室的防护操作进行检查,科室负责人每周应进行检查。

2、对放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科室落实整改。

3、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评先挂钩。

XXX医院

放射科医疗安全及思考 篇6

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和人体疾病的复杂性,临床工作存在很多风险。对每一个患者实行诊疗的过程都会有风险,不同专业承受的风险也不同;有的风险可以预防,但有的风险甚至医生自己都不清楚。由于医疗风险导致的医患矛盾、纠纷不断发生。如何避免和化解这种矛盾成了医生们不得不经常思考的问题。

放射科作为诊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医疗风险。我科一直以来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根据放射科具体情况制订了放射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及医疗风险防范具体措施。从最近两年来看,效果是明显的,我科各类医疗纠纷及差错明显养活,2008年全年未有一例医疗纠纷及医疗差错事件。但即便如此,我们没有掉以轻心,也没有丝毫的放松,有很多方面,我们也显得无奈,显得力不从心。

一是岗位效率和医疗质量的矛盾问题。

技术组方面,每个摄片室接诊病人因为拥堵而产生一些纠纷。现在患者就医时各方面要求较高,到了检查科室时,更是有了进小餐馆的感觉,有些人恨不得一进我们科室就有专人为他服务。我科每天上午都有接近100来患者拍片(有些病人还是多个部位拍照),而且来得都相对集中,多数都集中在上午8点至11点左右。而拍片检查都有个时间过程,特别是CR耗时较长,每天因为等待时间过长导致许多扯皮的事,一不小心还会遭到投诉。而其中还潜在一些医疗风险,辟如病人没有明显不适,没有危重临床症状的病人在等待过程中突然发病而出现意外等情况,这种情况在MRI检查候诊过程中风险性更突出。现在我们引进了DR,DR是缩短了每个病人的检查时间,可我们也同时减少了一个摄片室,在DR室检查的病人更多、更集中。

诊断组方面,严格来说,报告签发审核制度,是报告质量的有效保障,可我科现在实际情况,不可能另设一个岗位来专门审核。一是我科现在人员紧张,二是基层医院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多为农村病人,对检查结果要的比较紧)。另外我科的透视检查,以一切方便与病人角度考虑,应设专门的透视班,可每天透视也就30、40人次,专门设一个岗位,也存在严重岗位效率不足。我科将透视让报告医生兼岗,但报告、透视两头跑,既影响了报告医生诊断思维的连续性,又经常导致病人投诉我们脱岗,我们更担心更大的医疗风险,需透视的危重病人等待透视过程中出事。不过最近因机房调整,我们在透视房装了一台报告工作系统,基本解决了这一矛盾。

岗位效率和医疗质量的矛盾,应该是我国医疗行业的普遍矛盾。我国医疗资源有限而国人众多,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解善。

二是放射科与临床科室相关协调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所有检查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共同的问题。

因为申请单书写不规范,如检查部位不明确,检查部位与所述病史不符,相关病史不详细等现象造成病人找放射科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放射科有自身原因,有疑问申请单没有坚决执行打回确认制度,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临床科室申请单书写不慎重、不规范造成的。

对有些急诊外伤或一些危重病人,病人表面情况并没有实际那么严重,由于我科专业上的局限性,我们可能对这类病人的病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没有临床医生陪护和提醒,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检查或没有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而导致重大意外发生。还有些情况,病人的情况临床医生都没有正确判断,而直接送往检查科室检查,而我科医生如果也没有仔细观察病人情况,就有可能在检查过程中死在放射科;特别是中、晚班时,只有一个医生应诊,如果同时有多个急诊病人时,出事的风险更大,对这类情况,我们检查科室只能希望临床科室医生严格把关,对不能承受相关检查的病人不能盲目开单检查,必须要检查的,一定要有临床医生陪护。而我们检查科室,也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对急诊、危重病人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医疗纠纷的增加影响和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如何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给医院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思索。本人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只能是谈谈一些浅见。

加强医疗管理,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医疗质量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完善院、科、个人三级管理体系,设立奖罚机制;具体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从细节入手,搞好各个环节控制,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卫生系统文明服务规范,使其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转换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想方设法为病人提供方便,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医务人员要强化竞争意识,适应多元化服务,提升文化、学历和多学科知识,加强业务学习,以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满足病人的就医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法律学习,加大医疗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医务人员懂得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这样就需具备以下2种意识。

纠纷意识 随着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不断,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人们也经常听到医院抱怨现在的病人越来越难“伺候”。其实医院应当在抱怨之余冷静地思考,认清当前的形势和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在向弱势群体倾斜,立法的进步体现了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和纠纷意识,在诊疗活动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稍有不慎就可能侵害到患者的利益,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举证责任意识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使医疗机构承担了较大的责任。该《规定》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即通常说的“举证责任倒置”。在医疗诉讼中,原告一般是患者,被告通常是医院。按照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因此,在一般的民事案件中,通常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水池贮源γ射线辐照建设项目防护与安全设计为对象, 对建设项目屏蔽设计、辐射安全、辐射监测、职业健康管理以及应急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评价范围包括: (1) 设备及区域范围:辐照装置及其辐照室和控制室、水冷却、通风设备用房等辅助用房相关区域及其周围环境; (2) 防护与安全设施和措施范围:建设项目及其周围相关区域放射防护与安全设施设计、建设单位拟采取的辐射监测计划和健康监护计划等放射防护管理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安全防护措施; (3) 人员范围:建设项目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公众。

1.2 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放射卫生标准[1,2,3,4,5,6], 采用理论估算、现场调查及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2.1.1 建设项目规模

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 000 m2, 建筑设施包括辐照室、贮源水池、控制室、风机和水处理室以及货物仓库、办公等辅助机房。

2.1.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

建设单位用地选择相对独立, 属于较偏僻的地区并设置围墙, 距围墙50 m范围内无常住居民。

2.2 工程分析及辐照工艺流程

2.2.1 工程分析

60Coγ辐照加工装置主要的工艺系统包括60Co源及升降传动系统、辐照室及贮源水井、工艺输送系统、水处理系统、通风系统、辐射安全联锁系统以及辐射检测系统等。

2.2.2 辐照工艺流程

(1) 辐照:该项目采用动态辐照方式。需辐照物料在操作大厅装料区由人工装入辐照箱 (转运器) 内, 然后将辐照箱悬挂在传送装置上, 经辐照室产品进出口和迷道进入辐照室, 控制传送速度使物品接受事先确定的辐射剂量, 完成辐照后经迷路的出口运出辐照室, 经质检合格后, 在操作大厅卸料区由人工卸出, 入库待运。辐照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1。

(2) 倒装源:本装置采用水井储源, 源井内使用去离子水作为屏蔽。辐照室内建有副井, 用于装换源。装源时将源罐用电动葫芦钓入副井内, 在水下打开铅密封盖, 用长杆工具取出源棒, 通过溜源管移至辐照室内储源井的源棒篮内。在井水的屏蔽防护下, 借助水下照明装置, 操作人员在井口处用长杆工具将源棒篮内的60Co源取出, 再装入源架, 完成装源操作。

2.2.3 辐射源项及辐射危害分析

2.2.3. 1 辐射源项概况

建设项目拟采用γ辐射源为C-188型60Co密封源, 最大装填活度为3.7×1016Bq (100万居里) 。放射源外形呈棒状圆柱体, 源棒直径为11.1mm, 长度为451 mm。双层不锈钢包壳, 每根源棒的活度约为3.7×1014Bq (1万居里) 。源架结构为内外框架结合式单板源架, 上下两层, 2 360 mm (长) ×1 420 mm (高) 。最多可装270根源棒。

2.2.3. 2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辐射源

辐照装置在正常运行状态时产生的放射性危害主要是γ射线贯穿辐射和散射辐射危害。根据辐射产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 贯穿辐射屏蔽室的辐射; (2) 贯穿贮源井水的辐射; (3) 贯穿运输容器的辐射; (4) 散射辐射:γ射线作用在辐照加工产品容器等上和屏蔽室内壁上所产生的1次和多次散射线。对于屏蔽室迷路外墙和迷路入口处, 应考虑散射辐射; (5) 天空散射:贯穿出屏蔽室顶板的直射线和散射线, 被屏蔽室上方空气层所散射, 对屏蔽室外围区域地面上公众可能造成的照射。 (6) 废源:60Co源的使用寿命可达15 a以上, 在使用到一定寿期后, 将作为废源处理。 (7) 放射性废物:贮源井水比浓度超过10 Bq/L时, 树脂和过滤器等则可能成为放射性废物。

2.2.3. 3 在异常运行或事故状态下的辐射源

设备故障、人员失职、管理失误都将导致辐照装置的异常运行甚至出现事故状态。主要产生方式为: (1) 在辐射源未屏蔽状态下工作人员由人员门进入辐照室; (2) 在辐射源未屏蔽状态下工作人员由货物门进入辐照室; (3) 源棒散落到源架外部; (4) 工作人员在辐照室内时放射源离开了屏蔽状态; (5) 源棒破裂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6) 工作人员跌入贮源井内。

2.2.3. 4 非放射性危害因素

辐照装置运行时产生的非放射性危害因素主要有: (1) O3和NOx危害; (2) H2危害; (3) 噪声。

2.2.3. 5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3], 建设项目属于目录中其他制造业类别的核辐射加工项目, 为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的建设项目。

2.3 防护措施评价

2.3.1 工作场所布局和分区

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主要包括辐照室、人员及产品进出迷路以及控制室、水处理及补水室、风压机和进风机房、产品进出车间等辅助用房。平面布局见图2。依据GB 18871-2002要求将放射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辐照室、迷路入口以内范围属于需要专门采取防护和安全措施的区域, 划为控制区;辐照室周围水处理、补水室、风压机和进风机房、产品进出车间等相关区域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但需要经常对职业照射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 划为监督区。见图2。建设项目工作场所布局基本合理, 辅助性功能用房基本齐全, 控制与监督区分区明确, 便于职业照射、公众照射的控制及其相关的辐射防护管理。对于控制区的管理, 建设单位拟按照GB 18871-2002、GB 17568-2008等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拟采取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相应的辐射水平指示、人员进出控制措施和安全装置等相关管理措施, 防止人员误入辐照室。对于监督区管理, 建设单位拟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 明确监督区边界和范围, 并定期审查监督区的条件以便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或更改监督区边界。工作场所布局、拟采取的分区和管理措施基本可以满足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

2.3.2 辐照装置屏蔽设计的评价

依据国家有关标准[4,5]中计算公式和放射防护有关原则对辐照装置屏蔽设计进行核实估算。以关注点周围剂量当量控制率水平计算需要厚度以及以设计厚度计算各关注点剂量率。辐照装置防护屏蔽计算结果见表1。由估算结果可见辐照装置屏蔽设计符合辐照场所相关区域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要求。

注:a放射源装填活度为3.7×1016Bq, 年辐照时间取8 000 h, 放射工作人员及非放射工作人员年工作时间取2 000 h;b根据工艺需要, 只设计带联锁的栅栏门, 无实际屏蔽体;c无屏蔽要求;d关注点剂量率为无屏蔽时水平;e为天空散射控制水平。f为单位n Sv/h。

2.3.3 防护安全设施评价

建设项目设计有独立多用途钥匙控制、便携式辐射巡测仪 (与钥匙控制相连) 、出入口固定式辐射监测器、辐照警示装置、辐照室内无人检查按钮、紧急降源装置、控制台紧急按钮、门联锁、门延时防护锁、出入口多重光电开关、出入口踏板开关联锁、辐照室人员出入口校验源、停电降源装置、源架迫降装置、贮源井水位控制装置、通风系统正常运行联锁装置、烟雾报警装置以及辐照室屏蔽塞联锁系统等一系列防护安全设施和措施, 安全装置均为“故障-安全”式设计, 对照国家相关标准[4,5,6]要求逐项检查, 辐照装置防护安全设置设计符合纵深防御、多元性、独立作用和冗余性的原则。

2.3.4 放射性废物处理

2.3.4. 1 固体放射性废物

辐照装置产生的固体放射性废物包括退役源、事故情况下产生的去污擦拭物和其他受污染的物品及泄漏源以及废离子交换树脂 (一般有微量的放射性) 。根据合同均由钴源生产厂家负责回收。

2.3.4. 2 液体放射性废物

设计有水处理装置以除去其中的杂质和可能的放射性物质, 并实时监测保证贮源水井中放射性比活度应不大于10 Bq/L。当发生放射源泄漏, 导致井水污染时, 将由放射源生产厂家负责对受污染的井水进行处理。

2.3.4. 3 放射性废气

事故状态下井水受到严重污染时, 由于水的蒸发可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该装置辐照室拟安装换气能力较强的排风系统, 一旦产生放射性废气, 计划通过屋顶烟囱过滤回收。

2.3.5 通风

2.3.5. 1 通风设施设计

建设项目辐照室设计有机械通风系统, 新风从辐照室西南角进风机房通过进风管道进入辐照室, 从辐照室东北角排风口机械抽风排出。2个排风口分别位于辐照室上部和下部, 利于H2、O3及NOx的排出。排风管道呈“U”型穿过墙体通过烟囱排放室外, 利于有害气体扩散且不存在循环进风问题。当源提升到辐照位置时风机自动启动运行, 排除辐照室内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O3。源降至安全位置时, 风机定期启动运行, 排除由于射线与水相互作用产生H2, 以防止氢爆发生。

2.3.5. 2 通风量

建设项目的通风设计排风量为13 000 m3/h, 辐照室容积约为810 m3。根据相关标准[4]中公式核实估算, 在连续排风情况下, 辐照室内O3平衡浓度为1.83 mg/m3, 空气中H2饱和百分含量为0.000 4%。停止辐照7 min后辐照室O3浓度降至0.3 mg/m3;停止10 min后, 辐照室O3浓度才降至0.16 mg/m3。综合分析辐照室通风量不符合要求。排风功率需提高至18 000 m3/h。

2.4 辐射监测

2.4.1 建设单位的自主监测

建设单位制定了自主监测方案, 内容包括常规日监测检查、常规月监测检查、常规半年监测检查、换源或加源时的监测检查以及换源或加源后的监测检查等内容, 符合文献[4]标准的要求。

2.4.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委托监测

建设单位制定有监测计划。计划规定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 个人剂量计由获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授予资质的卫生服务机构发放, 并定期监测。个人剂量档案由省级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与建设单位分别保存, 符合文献[7]标准的要求。

2.5 职业病危害综合评价

2.5.1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由防护屏蔽核实估算结果结合相关人员工作时间和居留因子估算辐照运行对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公众的照射剂量,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放射工作人员工作区域的辐射水平最大值在天然本底辐射水平的涨落范围之内, 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明显的附加剂量;对辐照室周围和厂区外50 m相关公众人员的附加剂量最大分别约为0.09 m Sv/a和0.004 m Sv/a, 不会造成辐射危害。

辐照室排风量设计不够, 在连续排风的情况下, 停止辐照5 min后, 辐照室臭氧、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浓度不能在5 min之内降至限值以下。

2.5.2 在异常和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在建设项目异常运行和事故状态下, 人员可能受到超剂量的照射, 甚至是致死剂量的照射, 可能引发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疾病等确定效应及增大放射性肿瘤等随机效应的发生概率。

2.6 应急准备与响应

建设单位放射事故应急组织健全、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内容可行, 操作性强。为了使建设项目运行后具有有效的应急能力, 建设单位应进一步细化应急计划, 对物资准备、培训与演练、通讯保障、人员稳定、处置方法进行细化完善, 认真做好应急准备各项工作。

2.7 放射防护管理与职业健康监护

建设单位成立了辐射安全防护管理领导小组, 且职责明确;防护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基本全面。为更好地进行放射防护管理与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补充细化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计划。使其符合文献[8]法规的要求。

3 讨论

按照国家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板) 》的相关规定, 综合判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类别的新建项目,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60Co放射源发出的γ射线;辐照装置防护屏蔽设计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电离辐射的危害, 预期正常运行情况下工作人员、相关公众所致的年有效剂量小于管理目标值;辐照装置防护安全装置及防护措施设计符合“故障-安全”、纵深防御、多元性、独立作用和冗余性的原则;建设项目设计的水处理系统, 可使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可以保证贮源水井中放射性比活度应不大于10 Bq/L;辐照室通风系统设计合理,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排风功率不符合标准要求;个人剂量、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安全防护装置等监测计划完整基本可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除职业健康管理外基本健全且有效可行, 基本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要求;应急预案基本健全, 基本可以保证事故发生时有效的组织与处理。

建议: (1) 排风功率设计提高至18 000 m3/h; (2) 完善补充放射事故应急细则或实施方案, 认真落实应急准备各项工作; (3) 制定独立放射事故上报制度,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4) 补充细化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计划; (5) 建设项目在投入正式运行前, 须经有资质的评价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并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摘要:目的 对某水池贮源γ射线辐照装置职业病危害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 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放射卫生标准, 采用理论估算、现场调查以及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项目的辐照装置设计、工作场所布置基本合理;辐射安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放射人员和相关公众接受的最大剂量估算值小于建设单位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关键词:辐照装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参考文献

[1]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GBZ/T 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S].

[3]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板) [Z].

[4]GB 10252-2009.γ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S].

[5]GB 17279-1998.水池贮源型γ辐照装置设计安全准则[S].

[6]GB 17568-2008.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S].

[7]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 篇8

关键词 皮肤防护剂 放射性损伤 皮肤黏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0.192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8月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14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45岁。对照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24~67,中位年龄50岁。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主要成分聚乙二醇等。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6MV直线加速器,放疗方案均采用常规放疗,即Dt 2.0GY,5次/周。两组放疗部位接近,射野、剂量大小相近。

观察标准:采用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⑴急性皮肤损伤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③2级:触痛性或鲜红色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④3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样水肿;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⑵急性黏膜损伤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③2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用止痛药;④3级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麻醉药;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皮肤出现1级放射损伤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当皮肤吸收剂量达到20GY、30GY、40GY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这提示放射皮肤防护剂能明显提高皮肤的辐射耐受剂量,延缓皮肤损伤的发生。见表1。

观察组黏膜发生严重放射损伤(3级)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讨 论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对人体患病部位进行照射,使病变的组织细胞损伤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但往往受照射的部位不仅包括患病组织,还包括一些正常组织,这些正常组织的细胞也会受到射线的损伤。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杀死病变组织细胞,同时有效保护正常组织细胞,一直是放疗医生所追求的目标。肿瘤患者放疗期间,由于肿瘤细胞接受电离辐射的同时,机体自身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易被大量损伤,免疫力降低,更易被致病菌侵入伤口,造成感染,形成皮肤黏膜损伤[2]。因此预防皮肤黏膜放射损伤对于保证放疗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放射性损伤的发生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有关[3],而所有有效防护剂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在分子的一端有1个-SH基(或者潜在的SH基)在分子的另一端则有1个强的碱性功能基团如胺或胍,中间由2~3个碳原子的直链将他们相连。巯基化合物是对稀疏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的有效防护剂。作用机制包括自由基的清除。临床发现自由基由于外层有1个不配对的电子,因此非常活跃,然其寿命只有5~10秒,在有氧存在时,可出现F+O2=FO2(F代表自由基)。这个高活跃的产物FO2已在其系统内组成1个新的带电分子。而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里含有大量巯基化合物,可通过和氧争夺自由基而阻断这一反应,从而对稀疏辐射反应起到最大保护作用[4]。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 房彤.头颈部肿瘤病人急性放射性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的调查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5):350-350.

3 吴士良,王尉平,徐岚,等.60COγ射线局部外照射对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中国核科技报告,1998,6.

4 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上一篇:加入WTO对海事审判的影响与对策下一篇:创文明城市建文明校园黑板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