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精选10篇)
一、课程名称: 数学专业英语;课程性质:选修;周学时数:05级1-13周,单周4
节;双周2节,学分数:2;07级1-17周每周2节;学分数:2
二、教师基本信息:姓名:李永青;所在院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研室:函数
论教研室,联系电话:22868116,83535375;电子邮箱:yqli@fjnu.edu.cn
三、课程教学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打下数学专业英语知识基础,掌
握数学专业英语,为学生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通过数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数学专业英语文献。•通过数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等英文部分。
四、课程教学形式:讲授为主;教学进度:
第一章 数学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初步介绍(2学时)
第二章 精读文章(10-14学时)
第三章 英语数学论文写作基础(10 学时)
第四章 查阅英语数学文献的基本知识(6 学时)
第五章 选读文献(4--10 学时)
五、辅导时间、地点、方式(与学生协调后确定)
六、教学具体要求:数学专业英语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专业英语,培养学生
独立阅读数学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和造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七、课程考核时间:学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其中考试
分为两大块内容:英文摘要+翻译。也可学生自选翻译一篇具有专业性又有一定难度的文章替代期末考试,交卷时面谈以确认是自己译的。
八、对选修该课程学生的要求:通过英语4级考试或英语每学期的考试成绩在65分以上。
九、计划内的变动情况(待定)
教师签名:李永青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信息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因此, 积极探索信息化英语教学的策略, 对于实现主体性教学及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理论背景
信息化教育, 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南国农2004) 随着“ 以人为本”“ 终生学习”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导了英语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理论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论, 强调“ 知识建构”, 即知识不是通过教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非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高职英语教学采用信息技术, 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资源, 创造模拟语言运用环境,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影像的多种交互手段,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英语能力, 选择个性化自主学习内容和英语实践机会, 在主动构建英语知识的同时完成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1) 以学习为中心, 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学中,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他们学习,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 通过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 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 自己得出结论, 研究什么样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充分讨论, 认知水平能够得到升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表现在对学校、社区特殊资源的吸收整合, 除了书本、网络所提供的共性资源, 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特有的自然和文化等资源来支持学习者学习。
3)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就是指以师生讨论为载体, 以贯彻问题设计为引线, 以学生自主和分组协作相结合为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教学, 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的设计。一般情况下, 首先创设问题的情景, 形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通过学习者的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 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 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 作为决策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时代倡导的深度学习。
4) 强调协作学习。这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 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按照某种合作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简单的小组或专家组的形式, 就是一种很好的协作学习的策略。此间教师可参加各层次的讨论, 带有竞争性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5) 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加教学活动, 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机制, 评价要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师和学生的水乳交融的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作用, 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 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
1) 教学理念
首先, 学生需要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以任务型教学为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获取、利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及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2) 前期分析
根据调查, 我院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较低, 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在及格线附近。他们对于学英语和用英语普遍缺乏自信。90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他们乐于展现自我的个性特长, 乐于接收新鲜事物。
他们的认知特点有:能够同一时间内承担多重任务 (multitasking) , 喜欢感官式学习和快速反馈诉求 (sensory learning and quick rewards) , 学习柔性化与选择性 (flexibility and choice) , 以及乐于参加互动式、体验式活动 (interaction) 。
本课选用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在学习经贸英语前, 他们已学过国际贸易实务这一外贸基础课程, 因此, 对于对外贸易知识有了一定储备, 同时, 通过英语口语和听力等课程的学习, 使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但是他们学习的学习兴趣不高, 自主性不强。
3) 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重在课文中词汇句法的讲解, 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高职英语学习要求“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而商贸英语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对外贸易活动中英语这一工具的使用, 结合本课的主题, 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延伸细化。知识目标:掌握书面询价和报价的结构要点和词句;能力目标:能够书写询价函和报价函, 进行有效询价和报价。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 提高相应的职业素养。
4) 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 本课将采用任务型活动教学策略。教师导学, 学生为主体, 任务为基础。以“ 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 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练。
5 教学设计
1)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安排学生登录教学平台下载导学案, 并以书中的范文为蓝本, 让学生上网采购一款平板电脑, 写一篇询价函和报价函, 之后上传至教学平台。这一课前任务不仅避免词句预习的枯燥, 并且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课前教师登录平台查看学生的作业, 找到共性错误, 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本课教学。
2) 情境创设
在创设情境 (Lead-in) 环节, 教师选择两组学生表演一段询价和报价的对话, 一方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另一方面为新课学习创设了情境。
3) 新知探究
课上教师明确教学任务, 即以范文为蓝本, 运用本课知识采购目标商品的询价函和报价函。为了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学习两个方面的知识:结构要点和词句表达。
学习结构要点为本课的重点, 本环节采用了动画游戏, 学生将每段要点拖拽到相应位置, 顺序排列正确后, 会弹出鼓励声音和界面, 接着弹出一片正确的范文, 供学生深入学习, 动画生动直观, 操作方便, 易于记忆。
接着教师将每段要点变成图片, 梳理信函的结构要素, 加深学生的印象, 记忆更深刻。
学习范文中的词句为本课的另一重点, 本课设置了分组自学、小组学习、教师指导三个环节。
(1) 分组自学
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根据学案的指示, 运用软件自学两篇范文中的各一段内容。
接着进入软件词汇库输入本段新单词, 系统自动生成发音词义用法和例句, 供学生全面学习, 并配有相应的练习, 以游戏的方式显示单词学习的进度, 提高趣味性。软件清晰直观, 讲练结合, 生动有趣, 解决了传统单词讲解需要大量板书, 学生易产生看不清, 听不进, 分了心的问题。
单词游戏通关后点击全文学习句子, 软件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教材。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情况, 重点学习难以把握的句子, 可反复跟读训练发音, 可查看译文, 了解含义, 达到“研读、精读”的效果。并设有相应的测试, 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段内容。如回答正确, 则题目消失。有声的教学软件刺激感官, 即指即学, 易于认知, 弥补了传统课堂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逐一指导的不足。
(2) 小组交流
分组自学后, 每组派出四名代表担任老师, 根据学案的指示, 教授其他三组本段内容, 并通过相互问答, 进行巩固。这一过程既反馈了每组自学情况, 也让全班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接受新知识。活跃了课堂,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锻炼了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3) 老师指导
最后软件会对学习情况进行统计, 老师根据反馈开展针对性指导和训练。实现了教学课堂中, 信息的即时反馈, 提高了效率。
4) 课堂实战
学习后, 学生独立完成一篇采购电脑的询价函和报价函。这为本课难点, 笔者采用小组分工的形式, 8个学生为一组, 每2个完成其中一段, 小组讨论后将四段内容汇总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为解决传统写作的问题, 笔者设计了一款写作软件。
进入在线写作, 会出现“提示”功能, 学生点击后, 会出现每段需使用的句型及词组, 这些提示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完成写作, 并促使他们使用本课新知识。每个学生完成片段写作后, 可自评上传至教师端, 完成同一任务的组员可实现共享, 进行互评。写作软件提示清晰, 实现了自评互评,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5) 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信函。
6) 拓展提高
课后作业, 学生需采购一款手机, 并书写询价函和报价函。
信息化不是目的, 而是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方式。我们应根据学生和课程的需求, 精心选择教学资料, 设计教学任务,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探寻思想文化知识, 掌握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6 结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尤其在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不断丰富和提高, 以便更好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摘要:针对如何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一问题, 该文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灵活合理地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 满足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效果, 让学生“做中学, 玩中学”。在本文中, 笔者用自己参加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等奖作品来举例示范。
关键词: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访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 .
[2]侯志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尝试[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4]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解利, 汪颖.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4) .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
一、教材分析
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内容选自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徐小贞总主编的教材《新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课程的“生活、学习、工作”项目之一。课程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语言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后续专业英语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品介绍这一内容在各大企业和商场货物订购、销售等环节经常使用,熟练掌握该内容对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知识目标为理解产品的相关特征的描述,包括产品外形、材质、颜色、款式、价格等;了解在购买产品前要考虑的因素;掌握产品介绍的常用句型。技能目标为通过布置课前任务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任务情境设置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听说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态度目标为通过学习团队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在于产品介绍的相关用语型,包括产品外形、材质、款式、价格等。教学难点在于能向客户简单介绍自己的产品;做一个完整的产品基本情况介绍。突破重难点关键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便利。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音频、视频、网页、word文档,集图、文、音、视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项目的完成需要大约8课时时间,本课堂学习是该项目教学的第一个子项目听说部分,吸取项目教学法的精华,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本次教学任务。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化,创设工学结合的案例情境,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兴趣和岗位意识。将整体任务细化为四个小任务情境,拓展深化。教学内容结束后,将小任务整合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任务,分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依据“组内强弱搭配及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8个学习团队,每个学习团队设领队1名,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按照角色分配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团队活动中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三年制大专一年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对现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调查得出:90后的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上网,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喜欢张扬自我,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英语方面,他们喜视听惧读写,大部分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如何在各种场景中用英语清晰准确地介绍公司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了学生进一步的需求,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较强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主体设计
本着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目的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快乐、真实的课堂情境。课堂教学由两条主干构成:一是教师指导,二是学生学习团队活动。两条主干交织运行,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一个个任务情境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团队竞争的形式,引导学生内化由相关知识点组成的问题情境链,逐步地引导学生从“产品特征”、“考虑因素”、“产品介绍”再到“作品呈现”,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导读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课前问题的思考;学生根据教材学习Product产品介绍相关知识并制作PPT演示文档;教师准备相应的音频、视频及任务的讲解。
(二)课中教学
(1)创设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为四个小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方式,让学生能轻松掌握一个个重点知识。
(2)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与实际工作生活中一个个问题息息相关的。通过“课前导读”的问题引出情境1一个女售货员正在介绍一款打印机给顾客,听对话填写有关长、宽、高、重量的信息。完成情境1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知道长、宽、高等产品特征的表达方式。为学生独立完成后面情境做铺垫。学生在掌握了情境1后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和搭档用这一情景对话。情境2——一名顾客正在询问一些家具的情况,听对话填写表格中缺失的有关材料、价格、颜色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前两个情境是描述产品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引出情境3——讨论交易会上送什么礼物,主要听出双方支持和反对某个产品作为礼物送出的理由。引導学生思考“前三个情境是分开来描述产品特征的,如果要完整地介绍一款产品怎么办?”引出情境4——一名售货员正在向顾客展示一款新的翻译器,听介绍,选择清单中被提到的产品特征。
(3)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产品的各种特征的表达方式、及购买产品时会考虑到的因素,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四个情境的训练,形成一个大的工作任务--做产品介绍,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升。
(三)课后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团队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找出弱项,不断进步。
五、教学反思
在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采用团队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整合知识的能力。实践说明利用信息化教学,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也较好,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不好把握,课堂毕竟时间有限,学习团队合作探究、组间竞赛超过预计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把握和调整步骤。另外,教学资源,尤其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或者网络实例,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和整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曹熙斌,杨方琦.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6: 56-57.
合
【摘要】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
shallow talk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ourse kan wen 【abstract】so-called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course integration, be pass an academics course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the academics teaching organically knot put together, teach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course with learn to merge into an integral whole, be a kind of tool the technique, exaltation teach and the efficiency for learn, improvement teach and the effect for learn, change tradition of teaching mode.【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integration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宽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1.多媒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柏拉图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黑板+粉笔”,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学生接受的刺激较呆板,往往兴趣不浓。多媒体计算机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将书本上固化的内容,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既活化了教学形式,又活化了教学内容。
2.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就能更充分的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他们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而且可以激发思维、指导思维、发展思维、训练思维、培养思维,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 merry christmas!一课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情景:(1)利用主人公 peter和kate 正在高兴地又蹦又跳的动画,设置悬念,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学源于思,起于疑。”(2)屏幕上飞出一些玩具,plane , doll , car , kite , ball , balloon , boat.接着妈妈拿出圣诞树,创设情景,解开悬念,复习单词。(3)用卡通动画的形式,模拟生活情景。peter , kate 和妈妈装饰圣诞树,peter 和 kate 间相互对话。(4)动画飞入圣诞老人,同时响起 “merrychristmas”的歌曲,营造氛围,引出新授内容 “it’s santa!”和“merry christmas!”通过课件的展示,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强化了视听训练,感受了生活,了解了西方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在情景中理解句子的实意,要比抽象的理解容易的多。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情景,把所学的教材活化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了较大的教学优势。它突破了口语,文字单项信息传递的传统教学的界限,使口语,文字与声像结合,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电教媒体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方向)的学生第三学期起开设的一门必选课。该课程以教授基本的教学理论为切入点,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学期都用课程总学时的30%组织实践课程。本学期,实践课的安排尤其丰富。
1. 到教育学院听专家讲座。我们定期安排教学方法的专家讲座,聘请过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就教学法和教师艺术进行过讲座,也聘请过具备外国专家资格的加拿大教师Ken就如何更好地教授听力课和口语课进行了两次讲座,从英语的本土语言者的角度把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和教学实践结合到一起,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2. 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我校的实践活动集中安排在三个小学,分别是大连市试验小学,大连市五四路小学,大连市解放小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我校学生上公开课,同时由其他同学听课评课。这类活动实用性很强,对于正在当英语教师的学生而言是个交流的好机会,对于从未当过老师的同学而言,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邀请中学生到我校参加我校学生的微型课堂观摩课。我们邀请到新华中学初三的学生30名到我校的新二教室进行微型课堂的观摩课,由我校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本科学生为他们进行微型授课(即每个内容15分钟)。这个活动可以为多个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相对比较集中。针对这次微型课堂的观摩课,我们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教学研讨会,对学生们的教学情况予以研讨,深受广大同学的喜欢。
这门课程的实践的实用意义之一还在于它也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之一。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是进行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的一些想法和疑问正为学生的论文开题提供了思路,鼓励了他们的教学法研讨。
课程性质:通修课授课年级:2008级153人 学分:2考试方式:笔试
教材:《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章振邦主编上海出版社出版
本学期讲授内容为教材的后15个章节,并根据学生要参加全国英语专业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穿插讲解了2000年至2009年的全真试题的结构部分,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反应良好。
在授课过程中做到认真备课,细致讲授,耐心辅导,针对学生思辩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的现实状况,增加了课堂提问和讨论的次数,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和增和分析的能力。其中为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全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综合测试。期末试卷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度、广度合理,难易度适中,基本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期末考试90分以上29人,80分以上50人,70分以上29人,60分以上23人,不及格19人。(以上为卷面成绩)。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程度。
就教学而言,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需加大实践性训练的力度,多做各种题型,就学生而言,除认真研读教材,尚需有意识地增加实践环节,加大习题量,以巩固理论知识。
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 学法的理 论是“输 入与互动 假设” (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 。Krashen区分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 学习 (learning) 和习得 (acguistion) , 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 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从而掌握语言。Krashen认为 , 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就任务设计而言, Numan认为:任务 (task) 具有结构性, 并由教学目标 (goals) 、输入 (input) 、活动形式 (activity) , 教师与学生角色 (teacher/student role) 和环境 (setting) 组成。任务的实施分三个步骤: (1) 任务前 (pre-task) ; (2) 任务中 (while task) ; (3) 任务后 (post-task) 。
二、信息技术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Internet) 等。所谓课程整合, 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 就英语这一学科来说, 任务型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途径。因此要想使英语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以及对信息技术内涵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任务实施过程的三个步骤、尝试实现信息技术与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整合。
1.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因特网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潜力, 它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渠道, 更重要的是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因此,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教学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前提基础和可能条件。
2.利用信息技术, 使其为任务前的准备和任务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
任务前的准备包括学生接受任务前的准备和老师教学目标 (goals) 的确定。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任务前的准备。例如, 要上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去了解一些有关国内外旅游胜地的资料, 为下周制订旅行计划做准备。这时, 学生就可以利用Internet这一知识库和资源库, 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料, 完成任务前的准备。
3.运用信息技术令任务的引入方式更加生动、丰富, 具有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接受任务, 输入知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角度来说, 任务型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型学习。”过去在教新单词时句型都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去练习巩固,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反应转为主动输入。如, 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上What’s the matter?中的身体器官单词时, 就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人体部位, 让学生帮助老师选择人体部位构成一幅男孩的图片。下面是学生的建议:
Ss: Face, I think round face is better. Then nose, small nose. A big mouth, two big eyes, long arms and long legs. Brown hair. No long hair. That’s for girls. Short hair. 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拼出了一幅有趣的男孩的图片。其实, 学生在构建图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说出了本课的有关身体部位的生词, 碰到一些不会说的他们会去查词汇表或者问同学。这就是一个知识主动输入的过程。这与老师展示身体部位的图片引入生词然后学生跟读的过程有着质的区别, 后者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这么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掌握了单词的读音和拼写。
总之, “任务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有创意地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提供信息平台;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 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 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7.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大学英语课程;优势;教学整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也对我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如今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有效运用,在信息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锻炼其口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達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融合下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通过移动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实第二课堂
开展移动学习其实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弥补现有学习方式的不足,它不同于其他学习手段,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优势。移动学习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对学习的限制,学生不必停留在电脑桌前或多媒体教室内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而是能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利用各种方式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除了可以进行“记事本”、“查单词”等简单的学习,而且具有“短时学习”、“资料查询”等较为复杂的功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充实且丰富,其隐形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及时解决第二课堂中的问题,并且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课后学习,丰富学习内容
在信息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通过校园网和因特网开展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使其得意持续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多,包括欣赏英语影视、拓展课外知识、人机对话、单元测试、预习新课内容、温习过往知识,完成课后作业等。网站上除了学习资料非常丰富,而且视听素材形象、动静结合,一些网站提供了大量课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对时事新闻等进行了解。人机对话除了能使学生克服胆怯与恐惧心理,促使其勇于开口说英语,还能对教学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的交际、听说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课下可采用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和学生沟通焦虑,了解其学习动态,增进师生情感,听取学生的建议,及时改进教学的不足之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变换课堂活动方式与分配时间。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或素材导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其在思考时运用英语思维,这样虽然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但是都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或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讲幽默故事、学唱英文歌曲、英文对话等课堂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多媒体设备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对教学策略与方法加以调整,采取情景型、主体型、任务型等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训练其语言技巧,使其语言信息输入加大,提高其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需要适当启发、鼓励与引导学生,为其创造语言环境,提供学习与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其英语交际能力提高。
二、信息技术融合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
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由于大学英语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与教学需要,所以课程设置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模块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专业英语、视听说、读写译,教师要传授国际文化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机结合专业英语类、语言文化类、语言技能类等选修与必修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具体而言,在沿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开设听力与写译课程,主要是传授翻译、写作等知识;以读写译与视听说相结合的多环境、多模态、多媒体全方位立体课取代传统的听力课;学生必须学习与专业有关的专业英语;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选修高级课程。其次要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以学生为主体,依靠网络支撑创造个性化、互动交际的教学模式。最后要探索新的测试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为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思维意识,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校还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能够设计与整合信息化教学,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其信息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培训教师,培养其信息素养,学校应当加大在信息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且为英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足够的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力度建设信息资源。
三、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英语游戏教学
近几年,游戏教学法逐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将一些小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趣味性增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因为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习情绪会变得十分愉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这样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电子产品的普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配备一台电脑,而且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电脑游戏,大多数教师很反感游戏,认为是贪玩,其实其不仅有娱乐功能,也有一定的学习功能。比如日本的一些小学采用掌上游戏机NDS(任天堂公司生产)来辅助开展英语教学。许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在学习英语时并无太大的兴趣,但是却很喜欢玩电脑游戏,而且对于频繁出现于电脑游戏中的词汇,如“Quit”、“Game Over”、“Pause”、“Control”、“Level”、“Options”等都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导学生,使其在娱乐的同时进行英语学习,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大部分电脑游戏并非一个人就可以玩,需要集体共同参与,所以引入游戏能够营造集体学习氛围。教师在正式开始讲课前可以留出几分钟,选择一些英语小游戏和学生交流互动,有效减轻其学习压力,调动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顺利开展后续的教学。而且这些小游戏与教学内容相比十分丰富多彩,立即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长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例如,Worm Adventures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与记忆英语单词,可以使单词学习的趣味性增强,避免学生感到乏味、枯燥,而且还可以了解、掌握许多经典或实用的句子。
(二)应用英文影片教学
在信息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个很好的载体就是英文电影,其表现方式生动、形象而直观,提供的语言材料非常真实,可以将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与语言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调动其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观看英文电影时,不仅能学习英语语言,而且还可以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效果。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剪切经典的电影片段,如《小鬼当家》、《冰河世纪》等,使学生在欢笑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魅力,真正地“走进”电影之中,在观赏的同时感受人物语言的连续性、节奏、语速、语调和语音等,学会如何地道地表达英语,培养其说与听的能力。在选择影片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爱好等,要求语言清晰、语速中等、情节有吸引力,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观赏兴趣,学生在观看时只能看到英文字幕,这样才能更好地处于英语氛围中,发现语言的魅力。《指环王》中的“One honest voice can be louder than a crowd.”“I would rather share on lifetime with youthan face all the ages of this world alone.”《哈利波特》中的“There is no good and evil,there is only power and those too weak to seek it.”“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it is our choices.”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台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时及时记录,或看完后整理,通过不断积累丰富语言知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播放影片钱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和影片内容有关的问题,或者介绍影片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学习主动性增强;在播放影片时,可适当开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列出影片中有用的短语或者模仿某个人物说话;播完影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篇英文影评,或者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影片中某个人物的性格,或复述经典句子等。
(三)鼓励学生制作课件
多媒体技术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该技术可以创设真实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达到逼真的效果,组成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课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采用的素材主要包括动画、声音、文字和图像等,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知识的情况下就能制作十分精美的课件。学生通过课件学习新知识时,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其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且在电子图书阅览室、自主学习中心或者通过校园网收集素材、查阅资料,协助教师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比如,需要讲解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内容时,学生可以提前搜索Easter Day、Father's Day、Thanksgiving Day等的习俗,附上有关的图片,或者小饰品,用“Traditionally,it is a time to give thanks for the harvest and express gratitude in general.”等句子加以说明。这种方法除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探索精神,而且在搜索素材、制造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建立新型网络课堂
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任务是向学生传输与灌输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导致知识成为了差生的包袱,而且无法使好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难以明显提升学习效果。现阶段在各种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放一些有趣的学习资料、英语学习网页、多媒体课件与自己的电子档案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进度、接受能力、需要、兴趣等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并展开自主学习,在调动其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增强。而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的视野愈发开拓,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有了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融合下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其综合能力,突破传统的局限,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拓展。学校和教师需要顺应信息技术融合的背景,积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科学的测试评估体系。同时学校需进行教师培训,确保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其信息素养,从而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影片、引入英语小游戏等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木林,彭灵芝.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語生态化课程体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08-112.
[2]周小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评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1,(7):51-54.
[3]党争胜,莫永华.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4,(2):63-66.
[4]吴长青.构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探析——工程技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个案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1):56-59.
[5]刘辉.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基于学科研究的大学外语教学思考——2012全国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2,(02):76-80.
[6]章木林,张霞.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35-38.
[7]谷志忠,张天伟.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的发展、应用和跨学科思考——2008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13,(06):75-8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
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关键词]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的教育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题一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言归于好程互动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际上和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涵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双追求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文化——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首先在更深的层次上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哪些基本原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不仅关涉课程结构与课程过程的平衡和统一.而且是当代课程本质的实现形式之一,在文化哲学视野里,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在课程结构与过程的统一的意义上,课程就是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学习总是具体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以及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一)知识的整合 A07 在分科课程的历史传统里.对人的学习而言.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知识的“外在”与“内化”的关系、不同知识系列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准备”与“获取”的关系.所以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科知识的学习,二是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学习实质上是行为的持续而较为稳定的变化,行为变化只有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很少是仅仅应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的;而更多的是超越学科界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问题或情境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并且十分重要.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文化背景里,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比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经验的整合 这里所谓的经验,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哲学一元论意义上的经验,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观念来自经验的建构,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但是当前我国课程只停留在作为内容的外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经验的内化,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等待着接受外在的知识而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冲主动的过程,就需要使课程成为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使学生学习生涯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经验。
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三方面.转化就是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同比,就是内在的“心理经验图式”将学习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形成的各经验散片“吸收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应,就是能动地把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心理经验图式“,以应对经验世界变化着的情境和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经验的整合原理.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时空统一的整合.一是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创新学习环境.通过精选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世界,创设出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使之具备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这是对不同空间里的学习资源的整合。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颗畅地融会到已有经验的意义系统之中.这是学习中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在时间进程上的整合,三是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整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整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整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价值的整合
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价值学习遵循价值认识规律,”价值认识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大致表现为价A07 值感知、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⑦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发展社、社会历史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它实质上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价值现是经过选择获得的.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是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时必须同时具备其他可选择的内容;是经慎重考虑后的选择⑧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的整合就是建构价值学习的自由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必须贯通学习者的价值认识、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的全过程.在教育和课程领域.价值的整合涵括了在民主化背景中“多元价值”的认同,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人自身关系中的“体知情意”价值的整合。这关涉个人的生理与心理价值的关系.生理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心理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目标是个人的身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理想的模式是“全人教育”。二是在社会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多元文化”价值的整合.这关涉全球文化与民族文比、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般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目标是“多元共存”,理想的模式是“通识教育”。所以在民主化社会.教育和课程的独特职能就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共同的经验。
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价值的整合原理,就是遵循价值以发展的选择性和过程性来充分开发和超越信息技术课程化的“虚拟”价值,其具体含义为: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全方位地研制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使关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的所有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它是虚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学习者在虚拟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实现价值感知和价值理解.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又超越信息技术的虚拟限定,开发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决,真.正地实现价值体验。
价值的整合需要认识和解决虚拟的学习生活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连续性问题。在价值的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现实的危险或陷阱,这就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可能引发学习者满足于虚拟生活世界,对投入到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价值感知和理解与价值体验的断裂,不过,这一威胁虽然存在但不是主流,主流是虚拟学习对真实实践活动学习的促进.所以,一方面,我们在研制多媒体网络课程中,必须认识并强化虚拟的正面影响.与流行的臆测相反,课程体系里虚拟的生活世界,更能培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的强烈意向,更能激发学习者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真实生活加以亲身体验的兴趣。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并定向于学习者投入社会真实生活的意向和兴趣.发现、探究和解决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它们与学习者的适动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研制社会问题中心学习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中,需要实现信息化。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选择的议题或活动内容应该主要是信息文化的内容.或至少是与信息文比有关的内容,这样就既与多媒体网络课程相关联.又与信息时代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二是在组织学习者开展社会问题中心的活动学习中.既贯穿信息化思想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使学习者在价值感知与理解向价直体验的进展中获得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保障
(四)课程研制的整合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信息文化必然催生与之相适切的新课题文化。前述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以及价值的整合.实际上是在酝酿着信息课程文化的创生,而这一创生只有在自觉的课程研制过程中通过规划或设计,实施和评价才能确立和实现.因此,所谓课程研制的整合原理,指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生出信息比课程文化.课程研制是进行课程规划,并把课程设计投入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进行评估,反A07 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包括课程规划或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基本阶段.在课程规划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确定信息化的理论取向、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经验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等,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阶段,采取适宜的多种教育活动样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在课程评价阶段,建构起信息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研制过程的状态,待别是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以确认和推进信息化课程文比。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文化.所以需要在此着重提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强凋学习者参与课程研制.在已有课程研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学习者仅仪被动地参与了课程实施,甚至仅仅被动地参与下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活动”,很少参与课程评价.并几乎被排斥在课程规划或设计之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谓学习者参与课程研制,就是学习者要全程参与规划,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研制全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课程规划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从过去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课程研制者。这样,教师与学生同时成为课程研制的主体,就可以尝试解决当前我国课程研制中教育技术专家、教育理论专家学科专家与教师、学生分离甚至对立的问题,让技术专家、理论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一起研制课程、在全国性和地区性层面的课程研制中,以技术专家、理论专家和学科专家为主,教师和学生为辅;而在学校层面的课程研制中,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各类专家是指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本原理,紧接而来的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而撩人心弦的基本策略问题,它召唤人们挥洒才情去梳理和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的完满思路和可行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A07 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联系电话 *** 黄潭中学 余
【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推荐阅读:
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09-22
八年级英语课程教学计划10-26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论文11-07
《法律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1-2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评析论文10-0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10-18
实用英语语音语调课程教学大纲课案11-2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