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国 感恩中国
803徐欣演讲稿
同学们,展望下当今的生活:用的是名牌,喝的是名酒,开的是名车,住的是别墅„„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名“字”确实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幸福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在2011年的两会上,温总理首次提出了“幸福中国”的宏伟蓝图。于是有人便认为建设“幸福中国”是政府的事。其实不然,建设幸福中国,不是所有中国人的事,而且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
一个民族是否能走向兴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民族是否比一般民族更加勤奋;否则,就难以超越那些发达的国家。人们或许有这样的感觉:一时的勤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几代人的努力,并代代延续下去一定可以积累起巨大的优势。“水滴石穿”,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我们当今的学生们来说,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一名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努力工作,拼搏进取。同时还应做到:想他人之所想,想社会之所想,想中华民族之所想。也就是说要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凭你我之力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幸福,提高全民族的幸福指数!夏明翰先生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就有所有共产党人的豪言:“亏了我一个,幸福几亿人。”
现如今,我国的生活水平相比几十年前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实现了病有医保,老有社保,穷有低保,义教免费,种粮还有补贴等等。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物价调控、医疗改革等等涉及民生的矛盾有些时候在某方面还比较突出。而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十二五”规划,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全民奋斗,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教育免费、就业公平、坚决惩治腐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达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美好,生态平稳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这就是我们将要建设的美好的家园。
在建设美好中国、幸福中国的同时,我们亦不可缺少的是善待和感恩。它们不但是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而一个人的成长,不但要感谢父母、师长,感谢你的上司和同事,更要感谢这个国家。
有时,我们不难发现——人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祖国给你的一切,人民的养育之恩。这是背叛,忘本,有此种心态,干什么工作,走到哪里,最终结果也是被社会所淘汰,所抛弃。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全部来自中国知网 (CNKI) 2002~2013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库, 以“感恩教育”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 共检索到文献1888篇, 其中硕士论文78篇, 博士论文0篇。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对上述检索文献的分析。
一感恩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 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
经过统计分析, 各年限感恩教育的公开论文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2002年之前没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公开发表文献, 2002~2013年, 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 2002~200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很少, 不超过5篇;2004~2007年是增幅最大的时间段, 平均每年的增幅在381%左右;2008年较之2007年公开发表数量有所下降, 然而, 2008~2010年其数量又表现为新一轮的增长, 其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在57%左右, 其中2010年达到了单年发表文献量的最大值, 为322篇;2010~2013年, 每年的文献数量基本持平, 平均在300篇左右。概括而言, 从2002~2013年, 各年发表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4年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论文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2004~2010年的交替增长期, 此阶段的论文发表数量以2008年为中界点, 表现为两次交替持续增长, 其增幅也是惊人的;第三阶段为2010~2013年的稳定发展阶段, 此阶段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虽然稍有下降趋势, 但其波动不大, 每年控制在300篇左右。
2. 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类型
通过对所有文献作者的统计分析及其文献的类型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见下表。
如表所示, 从研究者的职业来看, 研究者包括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社会记者以及其他社会职业, 其涵盖的社会成员较为广泛, 研究的问题涵盖感恩教育的各个方面, 感恩教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 高校师生人数为1264人, 占所有研究者比重的48%, 是研究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 其中硕士生人数78人, 占高校研究者比重的6%。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人数为621人, 所占研究者总比重的24%, 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在校中小学生感恩缺失的状况。社会报刊从感恩教育伊始就对其关注有加, 在可供考证的报纸当中, 其作者有508位, 占研究者总体比重的19%, 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对即将作为社会人的在读学生的感恩缺失进行曝光, 以社会记者的身份见证中国感恩教育的现状。其他人员的人数为227人, 占总体比重的9%, 这些人既有社会中的医生、政府人员等, 也有文献资料无法考证的其他身份的群体。
从文献所从属的类型来看, 在所有的公开发表文献中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占到了17篇, 其中15篇为2010年之后发表的, 表明了近年来, 中国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深化, 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正在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3. 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对感恩教育所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见图2) , 其结果表明, 通过实证 (调查或实践) 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文献有102篇, 占文献总量的5%;通过分析案例展开的研究文献有66篇, 占文献总量的3%;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展开的研究文献有22篇, 占文献总数的1%;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开展的研究文献有78篇, 占文献总数的4%;通过报纸报道的研究文献有128篇, 占文献总数的7%;着重于从推理的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文献有1514篇, 占文献总数的80%。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 中国现行的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倾向于理论研究, 缺乏与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研究, 也缺乏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 难以为中国感恩教育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感恩教育研究建议
1. 变研究的数量为研究的质量
从十二年内有1888篇的研究文献, 从感恩教育文献数量上看是惊人的, 但经过深入研究便会发现, 现有的研究多数还处于表层的分析状态, 并未就感恩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其研究内容的肤浅, 导致有价值的文献数量不多, 且很多文章研究的领域存在重复现象, 文章也仅仅是字词的堆叠,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要将感恩教育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 同时拓宽研究的视角, 从多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感恩教育的实质。 (2) 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合, 使零散的文献得以系统化, 以便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情况形成系统的认识, 以避免后续研究的片面性、盲目性。
2. 在方法上, 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 中国感恩教育从实证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的, 相关文献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 多数文献是根据研究者搜集的资料, 或者是一些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做出的主观推导或者判断。其实, 这也是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通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学科中心和问题中心。学科中心不太注重教育实践发展的实际, 主要从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问题, 层层展开, 推理、演绎得出结论, 有独特的话语体系, 讲求结论、观点的自洽性;问题中心研究范式一般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研究方法, 形成教育理论。因而研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导出感恩教育的应然面貌, 而不是中国感恩教育的实然状况。因而, 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难以起到指导感恩教育实践的效果, 而就感恩教育的本身而言, 它是重实践和操作的, 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亲身的体验之后, 才能体味到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 在以后的感恩教育研究中, 应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 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证性研究, 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感恩教育。
3. 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
从感恩教育的起因来看, 它是一种社会活动, 而社会活动往往具有复杂性。因而感恩教育的形式也绝非仅仅通过教化和思想的灌输, 应跳出教育的圈子, 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而从研究思维的转向来看, 后现代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全新的视角, 感恩教育并不是“感恩”与“学生”的二元结构对立, 任何事物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基点, 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 应当允许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多元的普遍主义, 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弘扬多元纷争与发散式思维方式, 都难以实现其使命。反观中国的感恩教育, 若要真正办好, 除了从教育视角研究感恩教育之外, 还应该就感恩教育的其他视角寻求更多支持, 然而,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后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全方位、立体式、多领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将为后续的研究拓宽思路, 也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效的落实。
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 也是新时期对中国广大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 中国感恩教育研究业已经历十二年, 对期间所有文献内、外部进行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感恩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交替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的方法呈现多元性。然而, 中国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研究质量不高、实证性研究匮乏、研究视野狭隘的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感恩教育,调查,文献
参考文献
[1]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0) :71
[2]刘尧.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范式问题与反思[J].中国电子教育, 2011 (3)
她42岁踏上了“寻根”之旅,受到了以色列总理的接见
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一个长着犹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是犹太人,孩子的母亲是一位苏北农村的女子。父亲听到了这个喜讯,乐得合不扰嘴,他给女孩起名叫沙拉。
1956年,她们举家搬到了上海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会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联合会三层的大洋楼里她分享着父亲的慈爱,她和邻家的小朋友一样接受了许多共产主义教育,她读毛主席著作,听解放军英雄故事,学愚公移山精神。
虽然是犹太混血儿,但是跟其他上海小孩一样,沙拉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沙拉的父亲在大名路242号开了一个商铺做小生意,生活过得还算安稳,当时的上海政府还给予了每月70元的犹太人补助金。
后来,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沙拉,年迈的父亲带着孩子搬入了复兴中路的花园洋房里。在那里,沙拉一天天地长大,父亲却一天天衰老下去。
有一次,父亲把小沙拉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你到任何地方都不要忘了感激中国人,是中国人民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帮助。”
按照犹太人习俗,女孩子12岁生日时,要过一个盛大的“成人节”,庆祝长大成人。父亲不止一次地抚摸着沙拉的头发说:孩子,快快长大吧,长大了,我就可以给你过一个“成人节”了。
1962年4月,沙拉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父亲的去世使她失去了家庭温暖,特别是后来的那场“文革”洗劫,又把这位异国少女带入了一个更加可怕的深渊。
1967年秋天,“红卫兵”把沙拉赶出了洋楼,还剪去了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以色列政府寄给她的信件也被查抄,就连父亲安葬在青浦吉安公墓的墓地也被彻底铲平。从这时起,沙拉的噩梦开始了。沙拉的生母在她很小时就改嫁他人,有了自己的孩子。
当失去父亲的沙拉回到母亲身边时,母女之间竟然已形同陌路。沙拉说:“我母亲总认为我的脸是外国人,给她带来很多羞辱。”母亲不会养一个白吃饭的人,所以,初中都没有念完的沙拉成了上海铜厂一名靠体力吃饭的女工。而且由于母亲的揭发诬告,沙拉被当成“政治犯”被红卫兵关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一关就是1年。劳动改造回来的沙拉终于对这个惟一可依靠的家彻底失望了。
沙拉幻想着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她再一次被捉弄了。她的第一个丈夫婚后不久就被发现生活不检点,沙拉只好离开他。这次短暂的婚姻,留给了沙拉一个儿子。而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沙拉的第二次婚姻在坚持了10年之后,也终于宣告结束,这一次,又留下了两个孩子。沙拉说:“人家不愿意接受我跟别的男人生下的孩子,我非常矛盾和痛苦。在情绪最低潮的时候,几乎想自杀。”
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半的犹太血统使沙拉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绝望的沙拉开始思念她的另一个家乡。
1992年1月24日,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沙拉用最隆重的方式庆祝了这个节日。接着,在她42岁这一年,她踏上了“寻根”之旅。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或许是最后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回到以色列,她受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然而,总理的接见并没改变她回到陌生国度的感觉,她在特拉维夫市举目无亲,又听不懂当地的希伯莱语。要命的是,她在中国时人们把她看作外国人,而在以色列人们又把她看作是中国人。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然而,沙拉没想到的是自己来到了一个充满硝烟的国度。由于巴以冲突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沙拉所在的特拉维夫市。那时的特拉维夫到处可见人的肢体挂在墙上,有好几次,她都是死里逃生。有时下公交车没多久,身后的公交车就爆炸了,但倔强的沙拉渐渐习惯了这种动荡。
她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她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身边。她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語言,她专门找老人聊天,老人空闲又怕寂寞,一聊就是半天。她一直记着父亲的话,要在逆境中学会生存。就这样,半年后,沙拉很快就掌握了主要生活语言。
她开办的餐厅越来越有名气的时候,她成了以色列名人
1993年5月,沙拉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上海把3个孩子接到了身边,从这一天起,一家人才得以团聚。或许沙拉的人生注定就是那么不平凡,正当她以为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幻想着可以过上衣食无忧,有儿有女的生活时,阿以冲突再一次升级,沙拉和3个孩子所在的特拉维夫市不断发生爆炸,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整整一个月都是在防空洞内度过的。
在防空洞里,沙拉告诉孩子们:“这是你们学习语言的最好机会。”她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比学语言更苦的是找工作。人地生疏的沙拉没有特别的技能,但颇具商业天赋的沙拉马上想起了她在上海看到的绝活包春卷。
沙拉说:“我做坏了很多春卷,光是面粉就用掉好几斤,当打出第一张春卷皮的时候,我真的是又难过又开心。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上海人说的千金小姐,自己找了一个饭碗。那时掉下的眼泪,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第一张春卷皮给沙拉增添了自信心,靠着这个手艺,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孩子,而且还赚了很多钱。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她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她依旧做着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沙拉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就来春卷摊前玩耍。
一天,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沙拉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没用。”
邻居的话很伤人,沙拉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沙拉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沙拉哽咽着说:“孩子睡着后,我会偷偷掉眼泪,但孩子醒来后,我会和他们一起唱歌,告诉他们明天会比今天好。”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人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必须被人照顾的权力,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沙拉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人生活法则。于是,沙拉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沙拉给了孩子们赚钱的机会,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润,但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沙拉的意料之中,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她的想象。她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以前只会黏着她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犹太商人。
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母亲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沙拉半信半疑的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她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
当全家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时候,她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一家中国餐厅。沙拉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全家合资开办的餐厅越来越有名气的时候,沙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沙拉再一次获得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后,她成了以色列的名人。
由于“文革”的影响,沙拉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但是,沙拉认为,她并不在乎高等教育,社會才是大学堂,正是丰富的社会经验塑造了她这样一个人,坚强地生存下去,是她毕生的信念。
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沙拉又让他们去以色列当兵。从部队出来后,二儿子杰瑞现在在以色列做钻石生意,成了千万富翁。大儿子以华现就职于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在香港分公司工作。
她回到中国,依然用那颗感恩的心来报答故乡人民的恩情
沙拉有着浓浓的中国“乡情”, 她从中国回到以色列,这些年来她又多次搬迁,但她始终将《毛主席语录》和一套《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那天,她带着3个孩子驱车300公里赶到中国驻以大使馆,在邓小平的灵堂前深情地献上了一束鲜花,以寄托她对中国伟人的哀思。
当她看到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时,看到中国打工者遇到生活困难或遭遇不幸时,她都会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因而受到中国驻以大使馆的感谢和以色列司法部门的嘉奖,于是她在犹太人和华人中就有了两个亲切的称呼:“闲事大妈”和“沙拉大姐”。她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的生命中有着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啊!”
沙拉的才干和特有的中国情结,受到了许多以色列人士的关注。在以色列生活的10年中,沙拉曾无偿地为以色列司法部和移民局作翻译,先后帮助过上千名在那里的华人,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沙拉的真诚打动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老板, 2002年,这家世界著名的钻石公司全权委托她作为该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于是她离开上海10年之后,又重返故土。
现在成了国际钻石公司的中国代表,她觉得自己终于走上属于自己的轨道,她唱着歌回到了自己的家上海。由于她胸中的中国情愫,她特意选择在她原来居住过的地区上海浦东居住。在气势恢宏、富商云集的上海金茂大厦,有了沙拉的专用办公室。
沙拉的生存能力比较强,遇到困难总能找到办法。她属于那种比较强势的人,简直像个男人一样。别看现在年纪大了,现在的社区里啊,街道上啊,她碰到什么不平的事情都要管。百姓们赞誉沙拉热情、正直、敢为民请命。
她在居住地为群众的生活琐事奔波操劳,有时甚至带着保姆拿起水桶给小区的绿化地带浇水护花,她还成了浦东公利医院的“荣誉职工”兼义务工。说来让人难于置信,医院碰到难题就会想到沙拉。因为再有情绪的病人,只要她出面劝说,总能破涕为笑,再激烈的矛盾,经她协调常常会握手言欢。
2008年3月7日,在虹口区曲阳社区的居住地,沙拉还对社区5户困难家庭进行捐助。沙拉特别懂得感恩,热爱中国,乐于助人,为中以两国人民架设了友谊的桥梁。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沙拉一直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以色列的重要活动中,活动的现场都飘扬着以色列的国旗“大卫旗”,音响里传来他们的国歌《希望之歌》。沙位说:在中国她自己最喜欢的歌是《歌唱祖国》,因为那表达了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对祖国由衷的感恩之情,她真心地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家庭活动中也飘扬着“五星红旗”,音响里也能响起《歌唱祖国》的经典歌曲。
上海庇护了沙拉的父亲,也改变了沙拉的生活。返回故乡后,沙拉终于找到了她真正的爱情,她嫁给了一名大学教师,苦日子终于结束了。
2008年8月30日,沙拉兴奋地告诉人们:她拥有了中国的身份证。沙拉的中国身份证有些不同,在“民族”一栏中,写着:“以色列(入籍)”。“我同时拥有以色列和中国两国的国籍,很特别吧!”她笑着说道。她还说:“从1950年出生至1991年的这段时间内,我一直是无国籍人士。直到回到以色列,拿到了以色列的身份证,才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现在,我还加入了中国国籍。”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幸福中国,幸福你我》。都说您的花朵真红火,都说您的果实真丰硕,都说您的土地真肥沃,都说您的道路真宽阔。祖国,因为有您,我一直成长着;祖国,因为有您,我一直感动着;祖国,因为有您,我一直快乐;祖国,因为有您,我一直幸福着。幸福是什么?或许是一个美满的家庭,或许是一生平安,或许是快乐的活下去。它就像一个谜,永远说不尽,道不完。在我眼里,幸福很简单。一个微笑会令我幸福,一句赞美会令我高兴,一声问候,会令我温馨。简单的两个字,融合着多少情感啊!
幸福是一曲动人的歌。幸福是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13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团结互爱最终战胜天灾的力量和毅力;幸福是坚强的中国人们用生命拯救生命,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真情感动真情,用爱心书写爱心的一种坚持和信念。2008年,尽管我们痛苦万分,却也幸福不已。因为我们有您,一个强大无畏的祖国,一个团结博爱的民族,一片充满爱的天地。这泪水之后的微笑,这悲痛之后的幸福,让我觉得更难得,更珍贵。这幸福就像一曲动人的歌,音调是那样的高亢激昂,旋律是那样的抑扬顿挫,它激励着每个中华儿女,为灾难后再创幸福而努力奋斗。
幸福是一杯飘香的酒。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们共
和国成立,从此睡狮猛醒了,巨龙腾飞了。忘不了,70年代,两弹研制成功,让国人欣喜万分;忘不了,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让世人刮目相看;忘不了,世纪之交,港澳圆百年夙愿,让我们扬眉吐气;更忘不了,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夜,绚丽的礼花会说话,喧天的锣鼓能安邦,失声的呐喊显豪迈,庆功的美酒最香醇!百年的期待,百年的渴望,百年的梦想实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会不感到高兴?有谁会不感到自豪?有谁会不感到幸福?这幸福就像一杯酒,是那样的浓郁,那样的芬芳,那样的醇厚,它醉倒了我,醉倒了你,醉倒了每一位中华儿女!
当今社会,幸福二字为国人亲睐。幸福感成了中国口中的热词。
再说说我的家乡。曾经比蜀道更难的小道,如今变成了
平坦顺畅的水泥路;曾经矮小破陋的土房,如今变成了拔地而起的平房;曾经为了生存而奔波的人们,如今也能在茶余饭后谈论文化。祖国,因为有您,您的子女才一直安定的生活,因为有您,您的子女才一直和谐的相处;因为有您,您的子女才一直幸福着活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纵使我有百口,也道不清幸福的含义,纵使我有百手,也写不完心中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心境,只要我们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让我们沐浴温馨幸福的风,畅饮香醇幸福的酒,一起
祝福:祖国,我的祖国,祝福你,我的祖国,我把满腔的赤诚献给你,愿你永远坚强,永远蓬勃。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现在你们幸福吗?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哦哦!我们大家大家一起拍拍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梁塅小学学生演讲稿
演讲学生:陈乐颖
李俊红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相伴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我,常常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而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恩党组织的温暖,感恩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自八十六年前成立的那一刻起,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无数党的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王若飞、杨靖宇、江姐、董存瑞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后面,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改革开放,使解放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发展为如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反腐倡廉、“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理论,都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特别是当今中央领导人的亲民、爱民举措,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减免农业税,结束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交“皇粮”的历史;减免农村学生学杂费,使无数穷困父母及孩子的脸上充满了笑靥;还有在十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物权法”的高票通过,让有房民众吃下一颗定心丸。胡总书记、温总理,深入田间地头、工矿车间,或与老农促膝交谈,或与普通工人共度春节。中央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彰显了高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我为国家有这样的领导人而自豪、而感动!
有这样的领导集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我庆幸,自己能生于这伟大的时代!
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对党组织的感恩,延伸到生活中,就是对身边的人和事常常怀有感恩之心。
我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党组织的恩惠。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祖国的关怀,没有党组织的爱护,我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条件!不能忘了感谢我周围关心帮助我的人包括我的领导和同事,还要感谢给我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公司。我常常从心底告诉自己,我要十分热爱自己的目前工作,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地本职工作,并做出一定的成绩,从而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如今,许多人可能会对当今的某些社会现象不理解,对工作环境、领导、同事,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其实,我想这应该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同情和宽容是一种美德,假如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做到内心宽慰,充满阳光。
也常看到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自从来到尘世间,一直是受党的关怀,父母的呵护,师长的教导。他们对社会还未有一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视恩义如草芥,只知仰天地的甘露之恩,不知道回报,由此足见内心的贫乏。
也常看到一些中年人,虽有党和国家的栽培,上司的提携,自己尚未能发挥所长,贡献于社会,却不满现实,诸多委屈,好像别人都不如他,愤愤不平。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感恩,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呢?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凯歌,我们何以有现在安宁和谐的社会?没有党的领导和关怀,我们何以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从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成长为现在的有用人才?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在人生的成长不同历程中,永远都不可丢弃感恩的心,如感恩不花一分钱,却是一项重大的投资,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极有助益。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时刻感谢这些帮助我的人,感谢党和祖国的阳光哺育。
对党的感恩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与溜须拍马不同,对党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对我来说,对党感恩是丰富自己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感受,更是一种习惯和态度。
记得朋友曾给我发过这样一条短信:“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当你收到此信息,一切随之拥有。”收到这条短信时,我很感动,自然心存感激。古人云:“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确,我们都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对党心存感激,对社会心存感激,而如果经常盘算你要得到的恩惠,则不会出现不平衡的心理。
学会感恩,学会爱吧!学会感恩,就不会因为自己所谓的不公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学会感恩,就不会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膨胀自己的私欲。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我们要心存感激,感激领导的信任,感激同事的支持,感激父母及家人的默默奉献,感激朋友的关爱,感激祖国及党组织的关怀、感激大自然的阳光……用感恩的心态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吧!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学会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样你的心灵花园将不再荒芜,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担忧,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五、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七岁那年,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于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他告別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苏轼和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的孝心。
六、涤亲溺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官至著作佐郎。他十分孝顺,虽然身居高官,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七、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他九岁失去母亲,事奉父亲非常孝顺。夏天暑热,他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温暖父亲的被子。江夏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孝行,特地旌表他。黄香少年时就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所得的赏赐賑济贫民.他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八、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字仲君。他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赶上饥荒,柴米昂贵,不足以供养母亲,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军,他们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注>椹 通“葚”,桑树的果实。赤眉军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
九、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明帝时广汉(今属四川)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十分孝顺,庞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谨。婆婆喜欢喝长江水,虽然长江离他家有六七里远,庞氏也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婆婆又爱吃鱼,姜诗夫妇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就请来邻居老母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训斥一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舍家,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把积蓄起来的钱托邻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时间一长,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的事。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忽然出现喷涌的泉水,口味和长江的水一样,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庞氏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远处去取了。
十、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那时还是崔家的少妇,十分孝顺。每天梳头盥洗后,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给婆婆吃。婆婆不再吃其它饭食,数年之久,仍然身体康健。一天,长孙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孙媳妇也象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象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冬天,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解开衣服,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三、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甫麓。他十分孝顺,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活到70岁,从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斓的彩衣,手持拨浪鼓,在双亲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戏耍,以讨二老欢喜。有一天他给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看见大笑一场。楚王听说他贤明,召他做官,他闻讯携家人迁居江南,不知所终。老莱子属道家,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奥妙。
十四、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槐树所在地改名孝感。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五、刻木事亲
丁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他年纪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没有尽到供养父母的责任。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像他们活着一样对待他们,凡事都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先敬双亲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门一定禀告,回家一定面见,一年到头从不懈怠.时间久了,他的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来。丁兰回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六、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次翁。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赶上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路上几次遇到匪贼。有的匪贼要杀死他,江革哭着说:“老母年迈,没有人奉养。”匪贼看他孝顺,不忍杀他。战乱平息后,乡里人称赞他为“江巨孝”。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贫穷得没有鞋穿,自己去做雇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用品一样不少。明帝(58—75)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76—88)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宫中郎将。
十七、怀橘遗亲
三国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八、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九、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继母和异母弟象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相传他的继母、异亩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继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继母恭顺,对弟弟慈爱。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一、啮指痛心
曾参(约前505一前436),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里穷,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怎么办好,看曾参还没有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二十二、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三、芦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儿单,母去三子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鹿乳奉亲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民生的内涵、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实现民生理想的根本途径等内容。
第一,民生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类其他所有活动的前提,只有生活得到保障人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1](P79)“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2](P776)“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1](P74)民生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解决绝大多数人即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P285)民生的内容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不同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的需要是从生存到享受到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对该阶段的需要都是正当的,“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 这样,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地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民的生活,毛泽东说,党必须“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4]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5]江泽民提出,党要“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6]胡锦涛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 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7]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中国共产党还敏锐地把握人民需求的变化,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从民族独立、人民翻身做主到解决温饱问题,从实现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小康到“中国梦”,以顺应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期盼。
第二,民生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P294)“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1](P243)“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 , 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10]“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 ”[2](P33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中明确提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当前纲领的统一,始终坚持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与完善社会关系的统一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不发展生产力,只能导致贫穷,而极端的贫穷只会导致动乱;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不仅能保证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 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86)“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P633)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强调变革与完善社会关系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11]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以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指出,革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制度基础;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3](P116)并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实行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江泽民则强调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胡锦涛强调以发展来解决民生问题,并提出民生建设要有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14]
(二)列宁:“过好日子”正是社会主义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晚年他又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中的民生观对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更具借鉴意义。
第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列宁指出,“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 ”[15](P468)要消灭贫穷,消灭贫富差别,人们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实现幸福生活,只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要消灭人民的贫穷,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6](P122-123)“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 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 ……。 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 ”[16]P(112)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使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生死存亡。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必须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权。 列宁指出,“必须把改善工农生活状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以便密切注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17](P271)“如果我们不能使工人们活下去,不能供给他们粮食,不能准备好大量食盐来正常地组织商品交换,而是给农民花花绿绿的票子作为补偿(靠票子是不能长久维持的),那么,不管我们怎样忠心耿耿,怎样忘我牺牲,都救不了我们自己。 这是整个工农政权、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问题。 ”[18]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如果不能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 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19](P1428)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列宁认为,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最主要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 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列宁反复强调,“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5](P168)“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17](P36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3](P255)“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3](P63)
第四,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以解决人民生活问题。 列宁长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囿于教条来解决问题。 为迅速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列宁主张采用许多人反对的租让制,他说,“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2000%的利润 ,———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 ”[17(]P168)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来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列宁指出,“所有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并且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 竭力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减轻他们的困苦”,[17](P76)“鉴于歉收使农民极端贫困, 而军队复员又往往加剧了这种情况,第十次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通过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同上述措施类似的措施来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 ”[17](P77)“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方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20]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列宁没有囿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来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他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特别是他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给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建设之路以深刻启示。
二、历史渊源: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关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关怀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的历史源流。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1]
(一)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民生思想, 从夏商周到清朝,历朝历代的先贤都提出了自己的民生思想。
第一,描绘了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 《礼记·礼运》中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是大同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子》中构想的民生幸福的理想社会,人们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则勾画了一个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生活安逸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太平盛世,展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景象。 先贤们描绘的理想社会虽然是一种空想,但寄托了对民生幸福的美好希望,中国共产党吸取其积极因素,以实现民生幸福为己任,并找到了将空想变为科学的途径。 习近平举例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 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21]
第二,主张富民。 孔子主张“政在使民富”。 《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与冉有游卫国,冉有问卫国人口众多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 孔子弟子秉承其师这一思想,《论语·颜渊》 中记载孔子弟子有若与鲁哀公的谈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主张百姓应该有充足的财产以保障生活,《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所以《孟子·尽心上》中总结到,“圣人治天下, 使有菽粟如水火。 ”西汉贾谊认为,积蓄财富是国家的根本,《新书·无蓄》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东汉王符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富民,他在《潜夫论·务本篇》中提出,“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明末清初的唐甄主张富民立国,他在《潜书·存言》中提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 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 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富民思想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将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第三,民生关系着国家政权的稳固。 中国古代典籍中论述民生与政权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尚书·五子之歌 》提出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 管子·霸言》提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西汉贾谊的《新书·大政上》说,“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淮南子·主术训 》提出 ,“食者 ,民之本也 ,民者 , 国之本也”;东汉王符《潜夫论·爱日篇》说,“国之所以为国,以有民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说,“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明朝张居正在《张太岳集》中提出,“重惜民生,保固邦本”。 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关系着政权安危有着清醒的认识。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指出, 如果不能改善人民生活,就不能维持政权,就站不住脚,就会失败;[19](P1428)邓小平说,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3](P370)江泽民指出,一个政权如果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2]胡锦涛指出,脱离群众是执政后的最大危险;[23]习近平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24]
第四, 改善民生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五十七章中说 ,“我无事而民自富 。 ”孟子主张减轻赋税以富民,《孟子·尽心上》 中指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东汉王符认为,统治者要爱惜民时,让百姓安心生产,《潜夫论·爱日篇》 中提出,“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 ”唐太宗主张减轻人民负担,《资治通鉴》一九二卷记载,“去奢省费,轻役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北宋程颐在《二程集·文集》卷五中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南宋叶适的《水心文集》中主张去除苛捐杂税,“小民蒙自活之利, 疲俗有宽息之实”。 明朝张居正认为,应体察民情、整顿吏治,《张太岳集》中指出,“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安民之要, 惟在于核吏治。 ”“拯罢困之民”,“诛贪贼之吏”。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宽以养民的主张,“宽者,养民之纬也。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提出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五有”目标。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在等级差别上的忧民、爱民、养民、惠民、教民、恤民心态以及举措,[25]但其进步因素对中国共产党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
(二)近代孙中山的发展:“天下为公”
孙中山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在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晚年又对其作了新的解释,他的民生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共产党都应给以总结,继承其珍贵遗产。[2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括了他对民生内涵的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理想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等。
第一,民生的定义、内容和地位。 孙中山给民生下的定义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7](P355)将民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的需求,是衣、食、住、行,吃饭是第一个需要,穿衣是第二个重要问题,行也是很重的需要。[27](P411)民生在人类社会进化中起决定作用,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就是人类求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27](P371)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的中心都是民生问题。[27](P377)
第二,民生的理想社会。 孙中山认为,衣、食、 住、 行是民生的四种需要,“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 不但是要把这四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要全国的人民都能够享受。 ”[27](P411)孙中山认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27](P394)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就是人民共有国家,共管政治,共享利益,所以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什么不同,这是真正的民生主义,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27](P394)用孙中山存世最多的题词概括他的民生理想社会就是“天下为公”。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孙中山认为,按照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两个办法就可以解决民生问题。[27](P377)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土地价格涨高部分归公。 因为中国贫穷,解决民生问题,不单要节制私人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27](P391)孙中山还探讨了解决吃饭和穿衣的问题。 吃饭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要实现耕者有其田,还要研究机器、肥料、换种、 除害、制造、运输、防灾问题以增加生产。 解决了生产问题,还要注重分配公平,目的是供公众使用。 解决穿衣问题就要解决农业和工业问题, 就需要政治力量, 打破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保护本国工业。
孙中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近代制约民生的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和贫穷问题。 他主张发展实业来振兴经济,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来防止贫富分化, 虽然他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但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下许多有益的东西。[28]正是因为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共一直是孙中山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
三、现实意义:澄清迷雾,增强实践自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抓住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些错误不放,借此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西方国家也把他们推崇的价值观包装成普世价值向全世界推广,以此来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制度。 如何有理有据地驳斥这种错误思潮, 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党的理论工作者面对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29]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存在的政党,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民生幸福道路上的错误,不能因此否认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因此,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在理论上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指责,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话语权。
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凸显, 从某种意义上看, 同中共的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有关,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漠然处之有关;同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GDP主义思维有关,即只注重经济建设,忽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建设。 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使中共各级领导干部更加明确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诞生、而存在的。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的观点,改变重经济建设轻民生建设的现象,增强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自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幸福理念更加自觉,正如习近平指出,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中国共产党正在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0]
摘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民生幸福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丰厚滋养。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民生关怀则始终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生幸福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理念。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拥有民生幸福理念,可以有力驳斥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虚无主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增强当前民生建设的实践自觉。
换春联,贴“福”字
一大早起来,我就看见爸爸在忙里忙外,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把旧春联换成新春联,每个房间的门上都贴。接下来就是贴“福”字了,我吵着要贴,爸爸就让我来,并嘱咐我“福”字一定要倒着贴。贴完之后,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把“福”字倒着贴,爸爸回答:“因为倒着贴的话,客人到我们家就会说福倒了(福到了),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吃年夜饭
晚上,我们全家换好新衣服之后,就到奶奶家吃年夜饭,饭桌上什么都有:热菜冷菜,点心,甜品等等。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鸡和鱼了,鸡和吉谐音,寓意开门大吉;鱼和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所以年夜饭中缺不了这两个“大将”。
收压岁钱
吃完年夜饭,就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了,因为长辈要给晚辈发红包了。我先给奶奶拜年:“祝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奶奶听完后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并且把一个红包塞到了我的手里。接下来就要给爸爸妈妈拜年了:“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来年生意兴隆!”给爸爸妈妈拜完年,他们也各自掏出一个红包给我。
守岁
到了晚上8点,爸爸对我说:“现在开始要守岁了。对了,你们知道岁的传说吗?要不我给你们讲讲,从前,有个怪兽叫岁,它每到过年时候的半夜出来吃小孩,每年都有很多小孩被吃掉。有一户人家为了小孩不被岁吃掉,就守在小孩身边,并用红纸把铜钱包起来,放在小孩的枕头边,这样岁果然不敢来了。所以,每到新年晚上,长辈要给晚辈发红包,并且守岁。”我听了之后觉得怪可怕的,决定不在12点之前睡觉。这时,爸爸又拿来了一个大火盆,烧炭火来取暖,里面的火一直没有灭,表示来年红红火火。我们还一起看充满欢声笑语的春晚。因为我们好久都没有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真是美好。
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和亲人朋友团圆的日子,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过个和谐幸福的中国年的!
【幸福中国 感恩中国】推荐阅读:
读幸福中国有感06-08
中国梦里的幸福生活06-20
建设幸福中国小学作文10-03
《建设幸福中国》发言稿10-10
读书励志成长,建设幸福中国演讲稿11-03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06-08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06-05
建国60周年作文:感恩中国11-19
中国梦演讲稿-感恩梦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