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称赞》的练习题目设计(精选6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cǎi guǒ bēi zhe mù bǎn yǐ zi
( ) ( ) ( ) ( )
bàng wǎn qīng zǎo dàn shì xiāo chú
( ) ( ) ( ) ( )
二、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你真能干 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2.你做的小板凳很好
3.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 4.我不能要你的椅子
三、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青( ) 奇( ) 旁( )
清( ) 椅( ) 傍( )
四、读一读,认一认,记一记。
刺猬 板凳 粗糙 但是 傍晚 椅子 瞧一瞧 留下
五、日积月累。
fēng shēng yǔ shēng dú shū shēng shēng shēng rù ěr
风 声、雨 声、读 书 声, 声 声 入 耳;
jiā shì guó shì tiān xià shì shì shì guān xīn
家 事、国 事、天 下 事,事 事 关 心
------顾宪成
一、整体感知类练习设计
1.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文章的大意,对阅读文章进行高度概括, 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如阅读七下Unit3 Task中的范文时,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全文共有几个段落,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等有助于学生对范文的整体把握,为此,下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阅读范文,完成配对练习,了解大意和写作结构。
2.把握文章线索,掌握文章的梗概。在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设计对文章的线索的归纳和梳理的练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和掌握主要情节。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这个练习设计师生一起完成,对于学困生而言,时间、事件的线索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把握事件的经过。
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的阅读,以问题What is the clue about the story?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的梗概。引导学生或自主阅读或合作阅读,讨论出故事发展的情节:chat in the park—lisen to the ghost’s sound— be afraid —look for —didn’t find——run away—met Amy— told everything—search for the ghost —catch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to the animal centre.或者简单梳理为:sound a ghost--find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对课文的时间、事件的顺序了解和把握,除了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概要,也利于学生复述故事。
3 . 速度速记,捕捉主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记忆阅读文章的内容,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when、where、how、why、who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单词填空或者提问的方式。仍然以The ghost in the park为例, 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找到答案、快速记忆。如When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What did the two girls hear? How did the two girls feel when they knew the ghost is a little weak cat?......
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快速阅读和找到答案,并记住主要的信息。
二、课文导读类练习设计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应设计思考性强、利于探究和合作的练习,以强化阅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自主、 独立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读懂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等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的问题设计。如the ghost in the park,以自由交流问题Have you read the ghost stories? What ghost stories have you read? One Sunday morning,Millie and Amy met a ghost,can you believe? Do you want to read the story?这样的谈话导入、问题提出方式等,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为有效课堂的创建埋下了伏笔。
自主、独立练习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基础而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自主探讨或者合作交流,以培养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类练习设计
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的方式很多,如模仿练习、发挥想象续写、扩写课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Millie采访陈先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Millie和陈先生进行“现场采访”;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时,开展记者采访英雄救人的事迹的现场采访活动;学习The ghost in the park讨论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学习Teenager problems时,谈论谈论自己的困惑、探求解决的办法;学习Charity show举办一场慈善义演,学习A day out介绍自己的一日游;学习Online的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时,说说自己的电脑学习软件的运用,举办一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的辩论赛等,都是拓展课文的好方法。
此外,课文的续写也是拓展类练习的好方法,如学习了The rabbit hole,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故事的结尾,或者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一句话而对课文进行扩写,如down down down the hole,想象在下降的过程中,可能看到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怎样使略读课文教学的练习从随意走向规范呢?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略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教师重视方法、重视引领。从教的层面看,学情、课程标准、教科书、单元导读、课文、回顾·拓展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练习设计的依据;从学的层面看,在前置练习、过程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阅读过程中,以上的设计依据也可以充分体现。
一、前置预习有常规
由于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两个学段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略读课文学习前布置预学作业。常见的要求是: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至于怎么读,怎么想,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个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几乎成了略读课文甚至是精读课文常规却又收效甚微的“开场白”。这样的前置练习,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没有得到提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环节”。那么,前置性预习怎样体现规范性呢?
1.规范助学单
根据课程标准和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和基本学习要求,我们为三至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助学单”的定位是指向每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常规练习,如了解内容、厘清思路、欣赏语言等。每一篇课文的助学单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性练习: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并读通课文;个性化练习: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对内容了解、概括或梳理的题目;质疑性练习: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困惑,提出问题。预习单一般在学习课文前发给每一位学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火烧云》预学单:
(1)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如:红彤彤 __________ __________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 葡萄灰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它变化多端,先变成_______,接着变成_______,然后_______。
(4)读了课文,我有这样的疑问_______。
这一学习单把摘录、书写表示火烧云颜色的词语,学习概括和提炼、发现问题等基础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了有效整合,提示了课文的表现特点和阅读的要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有重点的自学,教师对学习单的要求和体系了然于心,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高了略读课文学习中“常规练习”的效率。
2.用好助读资料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放”比较多,而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经验的,我们认为,部分略读课文后面所附的“资料袋”,可以适时、“优先”使用,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增强学生“自读”的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相对于教师提供和学生自行搜索,这些课后的资料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在表述上也更规范,既可以成为阅读的铺垫,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对理解 “真正的荷兰”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引导他们先读课后的资料袋,再阅读课文。
当然,在资料的查找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网络、多媒体、工具书等途径查找有用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整理、提取等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笔者设计的前置性练习是:
(1)请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关键词“丝绸之路”,浏览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
(2)查找两到三条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摘录其中的关键词。
(3)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关于“丝绸之路”的描写。
这份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筛选、摘录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些资料也能帮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
二、互动练习有落实
和一般的课内练习一样,略读课文的练习也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只是略读课文的练习,在互动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法上,更多地关注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朝着“举一反三”的方向努力。真正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逐渐由帮扶走向独立。下面以“概括”和“对比阅读”为例进行说明。
1.概括练习重过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落实?一是要根据各年段阅读的要求,二是要从学到用,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学段以练习概括段意为主。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一课,笔者这样设计“概括”练习:
A.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选择下面的一种要求进行概括。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小柱子和小伙伴( ),感到( ),接着写小柱子 ( ),练就( ),镇住( )。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 )。
B.概括与交流。
(1)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之间要相互仔细聆听。
(2)同桌相互评价:概括的内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简洁。
(3)根据同桌的建议再进行概括,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交流。
(4)争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教师、发言者、聆听者共同评价。
这个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读段的总体要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了“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学习表现的学生都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从读到概括,从交流到聆听,从评价到改进,展示了学生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在不同形式的“互动”中强化简单的“概括”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在学生尝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原有的阅读方法得到提炼,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学到用的略读课文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落实。
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图表式、圈画关键词、写小标题等,不管运用哪种方法,“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有过程才能促落实,有落实才能出效果。
2.对比练习有步骤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安排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在精读了《七律·长征》和《开国大典》,学生对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欣赏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和人民对领袖的深深爱戴。以下是两篇课文“对比”阅读的设计。
课文 阅读步骤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1 认真读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课文中,关于“毛泽东”的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请选择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3 小组讨论与交流。 两篇课文所选事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 你对毛泽东还有哪些了解?是关于哪一方面的?请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凭借单元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人物的事例、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物、对语言进行比较、欣赏。这样的阅读形式,要求明确,步骤清晰,学以致用,打通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关联了单元学习内容,使形式与规范相统一。
三、后续练习有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连接着精读课文和拓展阅读,它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伴随着略读课文学习的后续练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形式、新的阅读体验、新的阅读挑战。略读课文的后续练习形式丰富,如语言欣赏、方法迁移、内容补充等。规范的后续练习应该做到拓展有度、拓展有法、拓展有效。以下是笔者进行的尝试。
1.原文拓展
原文拓展是指以教材为基点设计后续练习,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到内引外连,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而不是画蛇添足。如在《夸父追日》教学后,笔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了《夸父逐日》的古文。
然后设计后续练习:
先仔细读读这篇古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古文中的每一句话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内容?
试一试,这篇古文应该怎么读?
这样的后续练习与原文关系紧密,能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2.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可以是内容延伸。在学生学完略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是同一主题的书。这样的课后拓展,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视野。如教学《景阳冈》一课,笔者以学生的口吻,编制了后续练习,鼓励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1)我要把《水浒传》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2)我要做一张关于《水浒传》的读书卡。
后续练习的另一种形式是方法拓展,这是为课外阅读引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类练习的设计。如在《大瀑布的葬礼》教学结束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意在迁移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实践的空间。
(1)我要设计两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当一回调查员,利用双休日考察小区的环境,再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我要模仿课文的写法,把调查报告改成演讲稿,在班会课进行演讲。
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练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前置练习、过程练习还是拓展练习,我们都应该遵循规律,遵循规范,做到适切、适度、适量,以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阅读、促成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2.同音字填空。
sì 放( ) ( )庙 ( )乎 ( )养
jì( )奠 肆无( )惮 ( )往开来 ( )承事业
( )录 令人心( ) 万籁俱( ) 一( )之长
3.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4.仿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洪水狂奔而来。改写成: 。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人们慌乱地向南跑去。改写成: 。
5.想像写话。
(1)“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一、读一读,连一连。
xiū zhē nèn fú què yǎn chù
遮 嫩 符 羞 触 掩 鹊
二、比一比,看谁读得对。
害羞 怕羞 嫩绿 嫩叶 鹊桥
遮阳 遮住 符合 符号 喜鹊
掩护 掩埋 触电 触动 触发
三、读拼音,写词语。
xī shuǐ mián b ù tàn tīng yuán yě
( ) ( ) ( ) ( )
duǒ shǎn jiě dòng yáo dòng tuō luò
( ) ( ) ( ) ( )
四、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用刀割牛角。 ( )
树上挂着白毛巾。( )
五、比一比,组词语。
说( ) 摇( ) 深( )
脱( ) 遥( ) 探( )
六、读课文,连一连。
小树探出头 是春天的琴声
树木吐嫩芽 是春天的`眼睛
早开的野花 是春天的眉毛
解冻的小溪 是春天的音符
七、你知道那些花开在春天吗?写一写。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八、课内阅读。
我们几个孩子,( )棉袄,( )家门,( )田野,去( )春天。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这些词语都是表示( )的词语。
3、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词语:____ ____ ____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_______棉袄,________家门,________田野,去_______春天。春天像个___________________,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________地找啊,找啊。
2、小草从地下_______________,那是春天的_________吧? ________________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树木_____________嫩芽,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_________的小溪______________,那是春天的_________吧?
3、春天来了!我们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到了她。她在柳枝上_________,在风筝尾巴上_________;她在喜鹊、杜鹃__________,在桃花、杏花__________……
4、我还发现( )是春天的使者。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 )吧?
十、课外阅读。
舞春
燕儿驮着春,在柳梢儿上舞;剪着风,剪着雨,轻轻盈盈。
蝶儿驮着春,在花丛中舞;吮着香,吮着蜜,轻轻盈盈。
筝儿驮着春,在天空中舞;戏着霞,吻着云,轻轻盈盈。
燕舞,蝶舞,筝舞,舞出一个春光明媚的春!
1、文中写了春天的____ 、____ 、____ 等。
2、伴着小燕子舞的有( )和( )。
3、请你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写或赞美春天。
一、目前初中语文练习题目设计现状
(一) 练习题目形式单一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习惯拿着教材并以口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语文练习题。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1], 在练习题目设计方面, 教师倾向于要求学生将此五首诗歌熟练背诵及默写。实践证明, 这种练习题目设计方式较为单一, 会抑制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 练习题目量过大
每个老师为追求单科成绩的优异, 都希望学生多花点时间精力学习其所教的学科。因此, 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练习题目以强制学生学习。学生每天课上会学习不同的学科内容, 课下还要做每科预留的练习题目。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练习题目设计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大都“一视同仁”, 换句话说, 教师会给全班学生统一布置作业。此种情况下, 优秀的学生会觉得满足不了练习需求, 差的学生反而觉得完成很困难, 为了按时交上作业, 他们会传抄作业甚至不做作业。
二、基于学讲计划改进语文练习题目设计的建议
(一) 练习题目设计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务必要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 才能使得练习题目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众所周知, 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有区别。因此, 练习题目设计须划分层次。就基础优异的学生而言, 教师可安排一些经典、复杂的习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
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践活动时, 首先, 教师统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其次, 教师根据层次给学生设计、布置练习题目:
基础优异层次的学生。1.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的评价;2. 从开端→发展→高潮 ( 情节发展) 、原因→结果 ( 逻辑) 两种角度梳理课文结构。
基础薄弱的学生[2]。1.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2. 从开端→发展→高潮 ( 情节发展) 、原因→结果 (逻辑) 任一角度梳理课文结构。
(二) 练习题目设计须具备广度及深度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具有“工具性”及“人文性”特点。新课语文表明, 培养学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教师须积极转变练习题目设计理念、方式, 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在设计过程中, 教师须深入挖掘、利用教材, 以促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 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 练习题目设计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写作及阅读能力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及阅读符合学讲方式“学进去”及“讲出来”的教学要求。实践证明, 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教学无法达成提升学生写作及阅读能力教学目标。语文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可以通过浏览报纸、杂志、书刊, 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此外, 学生还应留意生活中语言表达的方式, 注重阅读资料的积累, 从而提升语文写作能力。教师作为学生语文求知的引导者, 应深入挖掘、开发学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的能力[3]。
例如:在开展《春天的味道》写作课时,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将事先制作的关于春天的花草、虫鸟等景色, 踏春、放风筝、钓鱼等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其次,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享其觉得春天的味道都蕴含着什么东西;最后, 在倡议学生进行写作;在阅读、学习鲁迅的《社戏》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对社戏做些简单的解释说明, 然后请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儿时看过的社戏有哪些, 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社戏并要求学生熟读文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冀, 教师加大对练习题目设计的重视力度, 并通过采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等策略, 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举一反三等能力, 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向娜.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王玉芬.“学讲方式”下小学语文练习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课外语文, 2015 (24) .
【课文《称赞》的练习题目设计】推荐阅读:
称赞 教学设计09-13
称赞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12-26
二年级语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1-18
称赞老师的话语10-12
交口称赞的近义词_交口称赞成语意思及造句09-26
称赞的意思和造句06-19
称赞教学案例07-13
称赞第二课时教案11-19
办公室英语:如何称赞同事11-29
课文淡雅百合的阅读练习题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