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精选11篇)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1

教师常常就被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顾名思义,教师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来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更要具备非常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应该说从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准还是较高的,但不可否认的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社会的发展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主要表现在不接受新事物,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只是一味地用老一套的观念和方法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用一本教案教一辈子,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个问题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

第二,事业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够。主要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作为教师本来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培育,为祖国造就出一大批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但是,由于这样的教师的存在,无法更好地贯彻我们的教育方针。

第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泛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角色意识淡化,道德理想迷失,教育过程的功利行为强化,下海、跳槽、第二职业影响部分教师的思想。这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并且,个别教师存在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利用节日向学生索要礼品,利用学生搞创收,把学生当成赚钱工具,不注意生活小节、说话随意不检点,经常拖课、误课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形象。另外,政治信念不坚定、集体主义意识差、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体罚学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但与前面几个问题相比分量要轻得多。

那么,作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呢?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忠于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忠于职守是一切职业首先的共同要求,甘于献身又是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境界。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懈怠或玩忽职守,就不会把教育下一代这项神圣工作做好,从而损害教育事业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严师出高徒”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教师必须钻研业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也非常迅速,教师必须不断钻研、勤奋学习,才能接受新思想,获得新知识,才能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身正为范。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第四,教师还必须互相学习、团结协作。虽然说教师的工作更多地表现为个人劳动,但是又是一种集体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团结,彼此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同时,每个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优势,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正在进行,离开集体也是微不足道、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谈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当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利用一切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使之家喻户晓。同时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提高教师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通过宣传,使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使教师体会到自己从事的事业无尚光荣,同时又充分认识教育工作岗位所处的地位,从而自觉地履行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第二,强化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发挥表率作用。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风,关系到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议。领导干部道德素质高,才能有威信,有凝聚力和感召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提高。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一是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不因为眼前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放纵教师中任何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制定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师德行为。制定适合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教师履行教师职业道德有

章可循。在制定规范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既要符合教师职业活动发展的规律,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规范中还应包括明确的奖惩措施,对教师好的行为要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对不好的行为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会激励素质高的教师做得更好,同时又会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教师形成一种有力的外在约束。在道德教育进行思想引导的前提下,要使广大教师都遵守道德准则、道德规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文明的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领域总体的道德水平。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2

1. 拥有教师德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 1) 教师是人 类灵魂的 工程师, 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充斥着教师队伍,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如: 有教师藐视学生,孤立学生; 有教师奉承官员、富商子弟, 接受家长请客送礼; 有教师不思不察, 麻木不仁; 有教师以自己好恶评价学生,不能公平对待学生; 有教师讨价还价,像个商人; 甚至有教师冲破了教师道德底线,违法违纪……这些不仅仅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素质养成和社会风尚的形成。

( 2)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直接人。作为一个人,有在合理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但作为一个人,你一旦选择了从事教师工作, 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起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就要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素养,甘于平凡和奉献,不断反思和积极培养个人品质。教师德性的提升是众望所归,它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进步,有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 认识教师德性,才能拥有教师德性

( 1) 教师德性是教师个人所独具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教师内心的道德标尺和品质,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完善,不断追求更高标准中养成。教师在遵守教师外在职业道德规范这个基本道德底线的同时,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品质,成为教师内在的德性。这种内在品质是一种巨大的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人生中的核心成分。

( 3) 教师要善,这是教师德性的核心。教师的善,使他具有爱心,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并用善去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要公正,就是要一视同仁、公正平等,正直无私地给予每个学生应该得到的合理需求和评价,克服喜优厌差。教师要有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能够认同并担当就是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是完全的、自我的自觉行动。

3. 自律、自励、自省,才能拥有教师 德性

( 1) 自律是拥有教师德性的基础。教师德性是一个发育生成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他律、自律、习惯、坚守习惯的不断发展过程。他律是教师德性养成的外因,自律是教师德性养成的内因。教师首先要养成自律的意识,在依托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为自己理性施加道德强迫,时刻警示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在警示中严格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必须做到,教育学生不能做的,自己要起带头作用。荀晓超在地震瞬间,想到教室里的孩子,舍去了自己生的希望,冲进教室救学生……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自律中不断升华德性,养成习惯、坚守习惯,这就是人民教师。

( 2) 自励是拥有教师德性的条件。教师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勉励,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加强克服缺陷的勇气、毅力和意志。教师面对困难要不屈不挠,面对社会的诱惑要泰然自若,面对歪风陋习要坚决反对。教师要有一身傲骨,要有神圣职业不可动摇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修养、快乐、满足,拥有教师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真正体现教师的无私和奉献。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3

“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新常态”一词并非中国的首创,它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在我们看来,中国领导人坦然借用这个术语,可以视为他们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心态开放的信号—只要有用的,拿过来就好了。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容易把握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显然,习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习在尚未上任时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显示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并不认同,甚至可能预见到了单独追求经济增长数据而忽视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及不可持续性。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修正。新时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态的同时,也强调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说明经济增速在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关注点。整体来看,中央领导强调中国经济“新常态”,似乎暗示只要经济运行能不出大的风险,能够平稳运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态”代表了一种全面改革的系统思维,以及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的从容心态。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新常态”思路下,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会如何设计?在我们看来,未来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短期内会维持一个增长区间。这个区间大约是GDP增速7%~8%,具体目标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将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以替代现在勉强维持的7%~8%的旧增长平台。这个方向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替换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我们预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为一个阶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缓。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短期经济政策将会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以“微刺激”代替“强刺激”,不踩大油门。

二是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曾有市场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态”的市场情景—“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必须有市场化改革作为保障,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最基本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必须警惕局部风险系统化、扩大化。“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业过剩的风险并存。这些风险目前在各个领域基本上以单独、可控的状态存在。如果经济运行偏离“新常态”—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诱发风险,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种风险扩大,相互影响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在增加。有些改革进展缓慢,以至于处于“胶着”和滞后状态;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在改革进程中遇到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干扰,改革缺乏突破力;有些改革尚处浅层,还存在一些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缺乏协调和平衡,整个社会缺乏改革的协调机制。

“十一五”时期的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政府改革既连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建议》中对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具体部署,其中包括扩大就业、社会保障、调节分配以及文化体制、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无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按照一般规律,这一时期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往往多种矛盾集中凸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多。而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侵害群众利益、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十一五”规划,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5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教育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教育法规,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向学生传播一定的国家集体意识和公共信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道德,使学生在人文修养方面有所进步和收获。

教书与育人,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既需要教书,也需要育人,二者的重要性不分高低,即时性不分先后。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脱离了育人的教书,还是脱离了教书的育人,都是不完整的教育过程。只讲教书不讲育人,则教出来的学生,即使是知识渊博,无所不懂,但是很有可能缺乏了做人的最基本技能,严重的甚至出现偏差。诸如此类的例子,马加爵、药家鑫、刘海洋等,举不胜举。而只讲育人不讲教书,则丢失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样的方式就不能被成为是教育了。因此,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属性,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应该同时进行。

当然,教书育人首先的前提是会教书,得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所谓“学高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故师即为学识渊博,向未知者传授知识的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即“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具体说来,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有量的积累,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点理解没有误差;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质的飞跃,在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把握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且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口语化、浅显的语言将基本知识表达出来。即使自身的知识量已经很大很丰富了,但如果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从而事倍功半,同样也不好教育学生。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再到工作,遇到过很多恩师,很多老师有很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过把课本的知识,通过一些通熟易懂的故事或者一些生动的案例讲述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记住。而这些故事和案例的背后,就有很多老师背后的默默付出。讲台上可能就一个小小的故事或案例,台下可能有着教师几天甚至几年的思考和总结。而且很多老师平时都会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表达水平,沟通水平等。为了更好的传道授业,他们会去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逐步形成有自己的特有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很多老师都有自己明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会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做好教育这份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竭尽全力。

所以,教书育人,教师在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下,可以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过硬的为育人的本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在教学育人中,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去做“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6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具有所有职业所共有的特性,更具有教书育人的特殊性。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主要表现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这四类。任何一方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都会让自己感觉力不从心,处处不如意。

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又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先进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的关系等,他们之间在学历水平、文化素养、工作经历、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都有相似及不同之处。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信任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良好的期望;要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防止和克服滥用教师的“权威”,随意向学生施压,造成交往障碍甚至陷入敌对状态。这样学生自然也就会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师生关系和谐了,那职业幸福感也自然获得提升。

教师与学校在学校工作,必然与学校领导产生行政关系。如果双方都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自然教师与领导也就会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氛围。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之一,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一个窗口。教师要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多方面作用,并通过家长开发教育资源;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艺术,取长补短。家长要理解、支持、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那教师在工作中也就会更得心应手,工作的幸福感也自然加倍提升。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7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体会

清远市清新县太平镇南蒲小学 潘永联

在清远市清新县的农村小学工作了十多年,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的孩子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心理辅导。作为老师,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我们不但要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情况也要熟悉。不但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更要做学生最佳的“心理医生”。结合这十多年做班主任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对于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辅导尤其迫切。

一、个案情况。

一头乌黑的长发,留着盖到眼睛的刘海,这就是同学们眼中最乖巧的学生——静宜。她上课时从来不搞小动作,眼睛基本上都是只盯着书本,也从来不会大声说话,更别提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甚至有时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话,与同学的交流少之又少。

二、调查研究,查明原因。

经过跟原班主任交谈,查阅其个人档案,再加上平时细心观察她与同学的交往、与她本人谈话,从中了解到:

(一)社会原因:

由于本县所在地区是广东的粤北山区,在这个地方有着非常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特别是农村家庭。如果在一个村里,这个家庭是只有一个女孩的,那么这个家庭就被视为这个村的异类。这个家庭所有成员就被迫背负“无儿送终”的沉重的心理负担。静宜的家就属于这

种情况,家里只有静宜一个女孩子。

(二)家庭原因:

静宜的父母都是农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做建筑工人挣钱,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并且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女孩,长期听到闲言碎语,父母亲都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对孩子漠不关心,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的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作为家长也从不与老师沟通、交流。静宜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了解这一切后,我明白了她孤独自闭的原因是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困扰,感觉自己不受父母疼爱,不受这个家庭的重视,甚至认为自己作为女儿之身替这个家庭蒙羞。父母的不亲不热、旁人的另类眼光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不知所措。

(三)自身原因:

静宜的性格内向,根据原班主任和同学们平时对她的观察和了解,她基本上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不与同学交流,实在迫不得已了,也只是敷衍了事。比如:课间时间的跳绳,同学邀请她,她都不愿去。

(四)老师原因:

由于静宜平时不爱说话,不主动问问题,成绩也是平平。因此,基本上属于被老师忽略的哪一类学生,平时上课,基本没有提问过她。选班干部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她,荣誉称号基本上与她是绝缘的。

三、对症下药、实施措施。

(一)从家庭入手。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环境是塑造孩子的高尚情操 的重要因素。而家庭环境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在农村,家长一般都较忙,且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因此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情。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抓住这些,充分利用并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农村的家长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平时积极与她的父母沟通,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理念:不要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自己并没有被父母遗忘。

2、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因此,我要求家长要尽力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共同创造条件,努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从科任教师、班集体入手。

(1)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其他科任老师的配合。因此,我私底下与每一个科任老师沟通好,在课堂上尽量提问一些她能回答的问题,上课时要多关注她。如果她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一定要鼓励他。

(2)作为班主任,我还为此专门召开了班委会,要求全体班干部在学习上要多关心她。生活上多留意她的闪光点,让她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例如: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就特意安排她参加短跑100米,短跑200米,她本就是一个农村孩子,身体结实,结果两项比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看到她被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围着时,她露出的笑容,相信她心里已充满喜悦感、成功感、受尊重感。

(3)虽然她不是班干部,但是我还是把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给她做,例如:要求她把红领巾、胸卡发下去给同学们,并说清楚相关的要求;把学校发下去的表格收上来等等。

(三)个案的教育效果

通过家长、同学、老师的努力使静宜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与学生的交流多了很多,沟通能力也加强了很多。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特别是上课时已经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也有不小的进步。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静宜处于心理的“偏态”时间过长,想要短时间内使她转入“常态”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的问题在很多时候都要靠其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的。而且,静宜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改变,每当她放假回到学校的时候,她都会回到之前的“状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所改善。这就是心理健康培训时所说的:在“偏态”和“常态”徘徊,从“偏态”回到“常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不管是作为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士都应该认识到它的严重性,要及时地采取干预措施,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带着心理问题长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好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8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题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凸显,缺乏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2、自我责任感弱化。比如,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

3、家庭责任感弱化。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

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等。

5、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比如,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

面对此种现象,我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用传统文化医治大学生的人情淡薄、社会责任感薄弱的病症。

3、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定期进行心理教育,采用角色转换、心理故事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5、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采用高年级带低年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公益活动,进行教育,加强其社会责任感。

结合实际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篇9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扩展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时第一次提出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明确,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部位,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过去的30多年,我们就是依靠改革开放引领了中国经济发展,给党和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事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卫生计生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事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才会更有利地把社会事业做好。

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从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讲依法治国方略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由之路的深刻认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持续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才能坚持好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基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先进性,就是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人民的前列。保持纯洁性,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武装,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纯洁,保证我们党永不退色、永不变质。

思路决定出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全党在伟大复兴的进程当中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意义确实很重大,更值得一说的是,是在去年12月底在江苏调研的时候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完整表述,在提出这个总方略的时候还讲了一句话和我们密切相关,那就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可以说是把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负中央的殷切期望,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勇于担当,把保障全民健康的各项工作做好。

二、结合卫生计生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发挥代表委员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要像去年一样,继续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得提案建议进行分类,认认真真地予以答复,而且要把这些意见很认真地研究,结合我们今年工作部署予以很好地落实。同时,我们要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通过一些适当的研讨、培训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卫生计生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主要进展、困难问题。协调一致,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和问题解决。

二是要狠抓落实。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解决世界性的难题和打造健康中国的要求,落实到卫生计生今年的重点工作中,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一份圆满的答卷。要加强督查督办。在推动重大工作落实上,要采取督查督办的方式,推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对改革有获得感。

三是要继续营造一个有利于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宣传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召开全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发掘树立卫生计生工作者敬业、爱岗、奉献的正面形象,弘扬卫生计生职业精神,传播正能量,激励精气神。只要我们这条战线大家共同努力,团结协调各方齐心协力,传递正能量,减少负面信息,为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好的舆论氛围,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10

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本学科特点等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2)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3)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对于教师的此项权益,任何个人或部门都无权干涉。

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科学研究权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论文撰写、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创造性活动;(2)教师有权参加有关的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活动。

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

管理学生权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有权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2)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给予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3)教师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获取报酬权是教师应当享有的一项维持自身和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物质权益,也是有关教师待遇的法律规定。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及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地支付工资报酬;(2)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医疗、住房、退休等各种福利待遇和优惠,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利。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民主管理权是教师法律地位的人格体现。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享有对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批评权和建议权。教师有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形式及其他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讨论学校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2)教师有权引导学生培养民主与法制意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权利。

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认识 篇11

虽然我不是冶金专业的,但是通过对这个选修课的学习,使我了解到很多知识。其中我料机的钢铁冶金成型的精华知识如下: 钢铁冶金成型技术的作用

2010年01月01日 星期五 19:22 材料是人类用以制成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及其它产品 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新材料,指的是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从人类科技发展史中可以看到,近代世界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为先导的。钢铁工业的发展,为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世界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本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世界革命,硅单晶材料则起着先导和核心作用,加之随后的激光材料和光导纤维的问世,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可以预料,谁掌握了新材料,谁就掌握了21世纪高新技术竞争的主动权!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纵观国际新材料研究发展的现状,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集中人力、物力,寻求突破,美国、欧共体、日本和韩国等在他们的最新国家科技计划中,都把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列为国家关键技术之一加以重点支持,非常强调新材料对发展国民经济、保卫国家安全、增进人民健康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我国对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历来非常重视,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被列入我国自1956年以来的历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之中。在我国863高技术中,新技术材料又是七大重点领域之一。经过40余年的努力,已在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一大批新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国防和民用工业领域,有些新材料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在21世纪初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研究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发展趋主要体现在:

(1)功能材料向多功能化、集成化、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2)结构材料向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和低成本化方向发展;(3)薄膜和低维材料研帛发展迅速,生物医用材料异军突起;

(4)新材料制品的精加工技术和近净形成形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5)材料及其制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倍受重视,以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材料的制备及评价表征技术日受重视,材料制备与评价表征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

(7)材料在不同层次(微观、介观和宏观)上的设计发展迅速,已成为发展新材料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当今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材料技术是现代工业和高技术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材料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和下世纪初最重要的、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能源、农业和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

(2)综合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就,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导臻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投资强度大、更新换代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3)新材料的制备和质量的提高更加依赖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精确的检测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制备技术的重视与投入直线上升,极大地加速了基础材料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4)对材料基础性、先导性的认识已形成共识。材料的研帛和发展既要与器件的研帛密切配合,又要注意到自身的系统性和超前性,这样才有利于材料实现跨跃发展。新材料技术前沿研究领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展望21世纪,基于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与电子、化工、冶金等工程技术最新成就的材料科学技术前沿主要如下:

微电子材料 主要是大真径(400mm)硅单晶及片材技术,大直径(200mm)硅片外延技术,150mmGaAs和100mmInP晶片及其以它们为基的III-V族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异质结构材料制备技术,GeSi合金和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

新型光子材料主要是大直径、高光学质量人工晶体制备技术和有机、无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大功离半导体激光光纤模块及全固态(可调谐)激光技术,有机、无机超高亮度红、绿、兰之基色材料及应用技术,新型红外、兰、紫半导体激光材料以及新型光探测和光存储材料等。

稀土功能材料 主要是高纯稀土材料的制备技术,超高磁能稀土永磁材料大规模生产先进技术,高性能稀土储氢材料及相关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高可靠性植入人体内的生物活性材料合成关键技术,生物相容材料,如组织器字替代材料,人造血液,人造皮和透析膜技术,以及生物新材料制品性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和评价技术。先进复合材料 主要是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与优化技术,不同尺度不同结构异质材料复合新技术。

新型金属材料 主要是交通运输用轻质高强材料,能源动力用高温耐蚀材料,新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脆性控制与韧化技术以及高可靠性生产制造技术。

先进陶瓷材料主要是信息功能陶瓷的多功能化及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陶瓷薄膜、异质薄膜的制备、集成与微加工技术,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补强、韧化技术,先进陶瓷的低成本、高可靠性、批量化制备技术。高温超导材料主要是高温超导体材料(准单晶和织构材料)批量生产技术,可实用化高温超导薄膜及异质结构薄膜制备、集成和微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等。

环境材料 主要是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材料的延寿、再生与综合利用新技术,降低材料生产资源和能源消耗新技术。

纳米材料及技术 主要是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固态量了器件的制备及纳米加工技术。

智能材料 主要是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

材料的制备与评价技术 主要是材料精密制备、近净形成形技术与智能加工技术,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低成本化途径与批量生产技术,材料微观结构的模型化技术、智能化控制及动态实时监测分析技术,不同层次的设计、性能预测和评价表征新技术。

粉末冶金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新材料研究中的作用

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或用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制造金属材料、复合以及各种类型制品的工艺技术。粉末冶金法与生产陶瓷有相似的地方,因此,一系列粉末冶金新技术也可用于陶瓷材料的制备。由于粉末冶金技术的优点,它已成为解决新材料问题的钥匙,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粉末冶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金成分偏聚,消除粗大、不均匀的铸造组织。在制备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剂、高温超导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如Al-Li合金、耐热Al合金、超合金、粉末耐蚀不锈钢、粉末高速钢、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材料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制备非晶、微晶、准晶、纳米晶和超饱和固溶体等一系列高性能非平衡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力学性能。

(3)可以容易地实现多种类型的复合,充分发挥各组元材料各自的特性,是一种低成本生产高性能金属基和陶瓷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

(4)可以生产普通熔炼法无法生产的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和制品,如新型多孔生物材料,多孔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材料等。

(5)可以实现净近形成形和自动化批量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6)可以充分利用矿石、尾矿、炼钢污泥、轧钢铁鳞、回收废旧金属作原料,是一种可有效进行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粉末冶金学科优先发展方向

(1)发展粉末制取新技术、新工艺及其过程理论。重点是超细粉末和纳米粉的制备技术,快速冷凝制备非晶、准晶和微晶粉末技术,机械合金化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粉末粒度、结构、形貌、成分控制技术。总的趋势是向超细、超纯、粉末特性可控方向发展。

(2)建立以“净近形成形”技术为中心的各种新型固结技术及其过程模过程理论,如粉末注射成形、挤压成形、喷射成形、温压成形、粉末锻造等。

(3)建立以“全致密化”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固结技术及其过程模拟技术。如热等静压、拟热等静压、烧结-热等静压、微波烧结、高能成形等。

上一篇:总务处主任述职下一篇:美育大讲堂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