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篇1

23日中午我们便开始走访活动,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老兵、老党员基本是上了一定年纪,身体状状况也不是很好,而他们却仍有着一颗为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的不老之心,虽然离战争的那个年代已经很远,每位老兵老党员也已经退役在家,但仍每天都关心国家的点点滴滴,他们并不是只是看过,感叹一声便罢了,老党员在了解国家每天的发生的事宜,也会自己进行一番思考,纵使现在自己没有多大的能力去改变、去贡献,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学到更多,教导孩子,将希望寄予子女。还记得当问到他们如果国家现在亟需他们为国家做点事,他们是否还愿意出来为国家贡献力量时,每位老兵、老党员都是信誓旦旦的说着:愿意。虽然这是一个假设问题,但是每位老人都希望能够一直为国家燃烧他们的光和热,现在他们都已白发苍苍,为国家做重大的事情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他们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教好自己的子孙,我们还了解在这十八名老兵、老党员当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但是这并不是阻止他们与时俱进、继续学习的障碍,在这群年过古稀的老人的生活中,每天看新闻、报纸,是他们每天必可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或许有些字他们不懂,但是他们会问身边的儿女、孙子,每天的新闻也是他们的必看的,他们从报纸、电视上学到的,思考到,他们会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的子孙,他们还会给自己子孙讲自己当初的故事。

老兵、老党员们,年轻是为国家燃烧了他们的大部分的光和热,年老了,他们仍想着为国家燃烧最后的一点热量,他们把这份希望投到了自己子孙中,希望子孙可以可以学习有用的知识,为建设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篇2

近年来, 有关远征军老兵的相关专题、报道、甚至影视作品, 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影视荧屏上, 老兵的现状也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对老兵的关注已经不属于新题材, 但是却被不断提起, 这是因为每一个老兵背后都有待人挖掘的新故事。

去年5月, 我们看到一篇报道, 云南腾冲有一位95岁高龄的远征军老兵, 本是顺德人, 70多年前一次出门买米, 却路遇抗日招兵, 便从家乡去往云南腾冲滇缅战场, 一呆就是70多年, 已到暮年却生活在一个四处透风的竹屋内, 思念着家乡。一位95岁的老兵想要回家的期望在社会热心人士的促成下即将实现的故事并不多见, 这趟旅程必然会承载历史的沧桑与人情的冷暖。

在采访准备中, 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初步了解了当年远征军惨烈的经历:“为了保住抗日最后的战场, 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 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 伤亡接近2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这一特殊的群体是民族的英雄, 他们不应该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何从旧题材中挖掘新故事, 需要在采访准备中对宏观背景有了解的情况下, 挖掘宏观背景下的小故事, 而邱联远的特殊经历就是观众所关注的新故事。

2 采访过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新闻采访要感动人心, 必须具有能代表普遍大众心理的情感基础, 这也是新闻采访应该承担的重量。我们的节目只有20分钟, 在进行采访拍摄之初, 计划的是全程记录邱联远回家寻亲的历程。但随着拍摄的深入, 我们意识到, 以他为代表的远征军老兵这一群体, 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深重的历史记忆。

我们通过当地关爱老兵志愿者组织, 了解到了更多生活在云南腾冲的远征军老兵的故事, 以下举两个故事为例。

故事一:已经87岁的原远征军黄应华在1942年腾冲被日本军攻陷时, 不足17岁, 他和李炳福、彭文德两人结为兄弟并拍照留念, 相约胜利后相见, 但是在腾冲抗战中李炳福和彭文德都不幸牺牲了。当我们到黄应华家采访时, 他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 耳朵也很难听到东西, 每句话都得他的儿子翻译。他一直重复一句话“我是腾冲人, 我第一个冲出去。”大约一年后, 黄应华的儿子告诉我们说“父亲归队了, 谢谢你们”。在“归队”之前, 能让他看到社会上开始关注他们这一群体, 聆听他们的故事, 他一定会感到安慰。

故事二:在寻访的过程中, 很多老兵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有一些老兵, 瘫痪在床无钱医治, 甚至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 回家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腾冲国殇墓园祭奠活动中, 有的老兵拄着拐杖来, 有的坐着轮椅来, 他们用尽全力, 用不那么标准的姿势敬了一个最庄严的军礼。

从一群人身上展现的东西往往比一个人身上展现的要厚重得多, 因此,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跨越, 增加了节目厚度、升华了节目主题。

3 采访方式:以细节触动人心

3.1 真实的纪录最为动人

采访方式有很多, 采访方式的选用决定了影片的风格, 在《老兵, 回家》中, 大部分的篇幅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因为越真实的现场, 越能蕴含打动人的瞬间。跟随纪录邱联远回家的历程, 我们没有设计过程, 而是静静地呆在离他稍远的地方真实纪录, 下面就以离别和相聚两个片段为例。

片段一:云南黄伞坡村的乡亲们早已把邱联远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在离开的那一天, 乡亲们凑到车前, 一个个握手, 嘱托他早点回来, 那时的邱联远眼里泛着泪花。片段二:当顺德的邱氏族人来云南接他时, 他们深情地拥抱;他回到顺德后, 与家乡亲人见面时抱头痛哭。这些情节, 没有任何提示和设计, 都是用现场纪录真实地展现邱联远在短短一周多时间里的圆梦历程。

在真实的纪录中, 老兵的离乡和团聚有了浓厚的情感力量, 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这些真实的场景与观众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 这就是纪录手法达到的效果。

3.2 先感动自己, 再感动观众

《老兵回家》节目拍摄的素材近7、8个小时, 必须要从庞杂的素材里牵出主线并挑选出感动人的细节。在具体操作中, 必须从心出发, 竭尽所能让观众感受到最厚重、最真实的故事。所以无论是节目中选用的细节、现场, 还是同期声的运用、正文的描述, 都是选取最打动我们自己的瞬间, 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3.3 以人物故事为主线, 借鉴电影的剪辑拍摄手法

无论是国内外, 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越来越向精细化角度发展, 怎能才能一步步引导受众, 使其在节目时间内不流失, 需要的是会讲故事的能力。

《老兵, 回家》节目采用的是故事串联形式, 将邱联远参军打仗与死神擦肩而过、退伍后和缅甸女孩结婚、妻女离他远去、遇到后任妻子李林正又再度失去、遭遇火灾失去了所有家当后独自孤老的命运故事娓娓道来。其中既有时间的纵线, 又有腾冲、顺德两地空间变幻的纬线, 纵横交错, 使节目呈现空间感, 这些都借鉴了电影的剪辑和讲故事的手法, 让观众能够紧跟情节发展进而投入和理解人物的命运。

4 正视问题, 彰显力量

4.1 政策力量

有关远征军老兵的事迹是近几年才逐步被媒体广泛报道与传播, 这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分不开的。今年, 国家民政部下发通知, “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社会福利保障范围,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先照顾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等, 体现了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这些老兵的帮扶。从国家层面来看, 当年的那段历史也越来越被正视, 这体现了一个国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4.2 社会力量

由于历史原因, 能活到现在的原国民党老兵, 大都风烛残年, 晚景凄凉, 他们的遭遇与他们曾作出的奉献极不相称。值得庆幸的是, 社会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国民党老兵这一群体。很多人因为看了我们的节目而加入到了关爱老兵的行动中, 在观众的热烈反馈中, 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作为新闻人的社会责任。

4.3 媒体人力量

建军节慰问老兵活动方案 篇3

8月1日前后,镇党委、政府和武装部领导带队对辖区驻军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复退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等进行走访慰问。

2、召开座谈会

8月1日前后,各村(库)要组织召开由现役军人家属代表、转业退伍复员军人代表等人员参加座谈会,并对本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等进行慰问。

二、办实事重实效,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要以村为重点,动真情、办实事、重实效。各党支部要从实际出发,多办好事、实事,解决军人后顾之忧。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发动广大青年、妇女、职工、民兵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结对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切实贯彻“救灾先救优”、“扶贫先扶优”的原则,保证优抚对象有房住,无危房和漏房,对符合低保条件的优抚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特别要对拥军优抚安置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民政办要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对革命伤残军人、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抚恤补助经费要及时、足额地发放到位,对未按规定标准兑现抚恤补助的,要在建军节前予以补发,绝不允许拖欠、克扣、截留或挪作他用。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部门、村库要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各项庆祝活动。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双拥教育。大力宣传我镇双拥创建的丰硕成果,宣传军政军民团结在促进我镇改革发展稳定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发展我镇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

2、突出重点,求取得实效。建军86周年庆祝活动,是我镇创建省文明乡镇和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各部门要本着隆重热烈、文明健康、丰富多彩、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以增进军地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要采取各种形式,重点走访慰问驻市、驻镇部队官兵,以及军队转业干部、伤残军人、烈士遗属、复员军人等。通过走访慰问,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暑期三下乡慰问老兵社会实践报告 篇4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参加活动的同学都晚回家了几天,而且在学校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但是同学们都没有辜负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的任务。

这次的干休所之旅让我收获颇丰。我是在大约活动前一个月接到通知说放假后要参加这个活动的,然后被赶鸭子上架,表演了戏曲联唱这个节目,因为我是学美声的,而且我从小都不喜欢唱那种拐弯太多的歌,更不用说戏曲了,我以为自己不行,但是最后没想到我能唱,而且还唱了两首,不管怎样,这都是对自己的一次突破。

这也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不试试看,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行。我在干休所见到了很多退休的老人,他们都是退休的老军人干部,虽然他们年龄都很大了,但是精神头都很好,而且对我们都特别的和蔼可亲,当表演结束时,每个老人走过我们身边都会不住的对我们说谢谢,而同学们也都主动的上前搀扶老人,其乐融融的场面,我们看起来像一家人一样亲。

抗战老兵访谈心得体会 篇5

从7月28日开始,本报推出“抗战记忆,怀化往事”大型采访活动,记者深入各县(市、区),寻访幸存的抗战老兵,追寻抗战老兵的战争回忆,用文字、图片还原他们每一段亲身经历,挖掘不为人知的抗战片断。

刘维忠、顿学长、段自锦、寻晖、梁自强、刘道民…………寻访的20多名抗战老兵,平均年龄都是90多岁。

采访抗战老兵,你很难想象,垂暮的老人追忆起意气风发的戎马生涯,眼神满是奕奕神采。哪怕是稍纵即逝,也足以让人感受到抗战老兵身上尘封已久的骄傲与荣光。

或与志愿者、或与企事业单位、或与爱心人士,今年我到抗战老兵寻晖家中已有好几次,“我们边追边打,与日军战斗数十次,一直打到缅甸孟拱、密支那附近。”

尽管已93岁高龄,但每次有人来访,寻老都会神气地讲起他在远征军的那段历史。

每每记者来访,家住溆浦的抗战老兵段自锦都会讲一段他在敢死队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故事,并顺手拿起屋门口一根棍子,喊着杀死日本鬼子的口号比划起来,威风不减当年。在他心里,当年与鬼子展开肉搏战,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

…………

他们是行将走进历史的人,他们曾经参与过的战争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得以窥见鲜活的历史,了解鲜活历史中鲜活的人性。

他们没有给儿孙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当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太多苦难的战争,记录生死离别的岁月时,这些最后的老兵,可以让后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

“我不怕死去,只怕这段历名被后人所遗忘。”家住靖州铺口乡管团村94岁的抗战老兵梁自强说,作为一个老兵,自己在慢慢凋零,但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永不凋零!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篇6

海飞最新长篇小说《回家》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回家》以浙江鄞州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人和事为原型, 描述了36名伤兵和当地民众一起, 拿起武器阻击日本侵略者, 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故事, 反映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回家》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等, 是向新中国成立65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与会专家学者认为, 《回家》是向抗战老兵致敬的作品, 故事中每个人对“回家”的期待, 事实上更是对“和平”的期待。

《沂蒙老兵》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7

李长义,193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10月在莒南县参军。参军后李长义所在的滨海一团驻守连云港,主要任务是负责看守港口。当时滨海一团团长正是指挥临沭曹庄镇朱村保卫战的著名战斗英雄鄢思甲,而鄢思甲的英雄事迹也时刻激励并影响着李长义和战友们。驻守港口期间虽然没有大的战斗,但国民党残余势力却经常来搞破坏,李长义和战友们始终用生命守护着港口的安全,并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李长义响应祖国号召,随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加入了抗美援朝大部队。李长义说:“不能叫敌人进到我们家里,要是进到家里,锅碗瓢盆的必然就要受到损失,所以我们要到国外去,要到朝鲜去。”一进入朝鲜部队就急行军60里,有的战士累的把随身临时物品都扔了,回忆起入朝作战的点点滴滴,李长义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抵达朝鲜战场后,李长义立即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而他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正是著名的黄草岭战役。“敌人的飞机要发现了你在这个地方,他先派飞机来轰炸一遍,晚上打完仗第二天走的时候, 遍地都是尸体,甚至连行军走路都很难。”谈及这场战役,老人不时的陷入沉默中,而战斗的惨烈、战友的牺牲,或许是他不愿回忆的最大伤痛。

虽然战斗十分残酷,但李长义却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因为在他的心中,执行命令完成命令就是他们的天职!李长义动情的说:“一看着自己的战友牺牲了心里不难受吗?但是更下定了自己的决心,一个是保家卫国,一个是要为牺牲的战友消灭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长义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肩部、手和大腿都负了伤,到现在大腿内依然还有没取出来的炮弹皮。志愿军战士除了要忍受饥饿外,恶劣的天气也时刻困扰着他们。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中气温最低的一个冬天,最低温度甚至达到零下40多度。老人说:”我回国住院的时候,那一个病室里十二个人还剩十个脚指头,那一个病房里二十五个人五个负伤的,其余的都是冻伤所致。”

双手捧着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李长义老人的心里却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复。“我今天来说能够看着它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想起曾经和我一起并肩战斗牺牲的同志,他们在现在看不到了,我心里很想念他们,同志们放心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我们的人民幸福了!”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篇8

爷爷1938年应征入伍。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一子”,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爷爷为了让我二爷留在家里,他主动去当兵了。经过短暂的集训,爷爷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场。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92军142师203团。当时他们三个师奉命由安徽开往山东,但行进过程中,遭到日军阻截,爷爷所在的那个师打进了山东,而后面的两个师被日军拦在了安徽。从此,爷爷所在那个师就在安徽和山东交界处打游击。

爷爷称日本人为“老日”。爷爷说,那几年,没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个两三仗。“老日”的武器厉害,我们打十仗仅能赢个两三仗。打不过时,就跑,遇上“老日”了还打。我问爷爷打仗怕不怕,爷爷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那一次我们在河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条河,‘老日’头上戴的钢盔闪闪放光,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两边开火,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老日’。”

也许因为爷爷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连长提议升我爷爷当排长,可是营长说:“他个子太矮了,当排长不像回事吧。”爷爷90岁那一年,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个子小,咋了?我个子小,我行军打仗啥时候落到后面过?”

爷爷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芦套打的一仗。爷爷所在的那个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一处阵地,阻击日本鬼子。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弹不断在他们身边爆炸,副连长牺牲了,几名战士也牺牲了。爷爷是机枪班的班长,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但是,爷爷说,咱们的机枪比不过“老日”的大炮。机枪手打几下就得赶紧换个地方,否则,“老日”测出机枪手位置,一发炮弹就把机枪端了。葫芦套的战斗越打越艰苦,不断有人负伤,眼看鬼子就要攻上来了。排长稍作迟疑,命令全排撤退。战斗结束后,那名排长被枪毙了,上级说他防守不力,丢了阵地,是个逃兵。排长被枪毙那天,全排战士都哭了,他们自发兑钱,给排长买了最好的棺材安葬。“要不是排长命令撤退,全排人都死在阵地上了,排长是替大家死的。”时隔几十年,爷爷讲起这个故事,眼里还饱含泪水。

作为机枪班的班长,行军途中,无论远近,爷爷都要扛着一挺沉重的机枪,他把机枪视作他的生命。一次,他所在的部队遭日军围堵,连长命令一个排长带兵保护机枪班突围。爷爷和战友边打边撤,炮弹纷飞,硝烟弥漫。那个排长觉得机枪班负荷重、行动慢,准备丢下机枪班先行撤退。情急之下,爷爷大喝一声:“你敢跑,我枪毙你!”刚跑了几步的排长被镇住了,不得不重新投入到保护战斗中。其实,作为一个小班长,爷爷哪有资格枪毙一个排长?爷爷说,机枪是部队的命,丢了机枪,部队拿啥去打?我才不管他排长不排长哩,丢了机枪就是不行!爷爷讲到这里,不由得捋着胡子,嘴角稍微翘起,微笑中带着骄傲。也正是爷爷的一声大喝,他的机枪班得以保存,爷爷也因此出了名,战友们都说,小个子陈保山了不得啊,打起仗来不要命,连排长都敢枪毙哩。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篇9

1、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坚持走新时代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反映,在新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新时代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根据新时代社会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群众保持敬畏之心,时刻把群众的疾苦、需要放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把握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规律性,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沂蒙精神是一面无形旗帜,具有强烈的凝聚力,把沂蒙老区的人民聚集起来,不论是在抗日战争年代、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年代,沂蒙人民万众一心,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由一代代沂蒙人民的实践累积而成,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代表着人们共同的理想,价值和信念,在新时代下,沂蒙精神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听党的指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3、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沂蒙老兵》观后感个人心得感受 篇10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又遇到疫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难度更大。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作风。当此紧要关头,更要加强作风建设。

在充分看到成绩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脱贫攻坚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不容忽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时有发生。中央决策是好的,到了基层却变了味,为了应付考核,省里和市里暗访,给贫困户进行培训,教贫困户咋说,实事没有办几件,表格确填了不少。有些地方官员克扣扶贫资金,将扶贫资金收入囊中,违背了国家的初衷,扶贫工作越走越远,背道而驰。这些无疑都是在败坏队伍作风,令广大群众对基层扶贫的党员干部丧失信任。

越是打硬仗,越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纪委要做好监管,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做好资金监管,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慰问老兵心得体会 篇11

一、要必须继承和发扬2万5千里长征中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笑对困难和挑战,必须具备敢于把任何困难与挑战踩在脚下、甩在身后的无畏勇气!

二、要必须继承和发扬2万5千里长征中一步一个脚印的革命实干精神。古人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万5千里长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同样道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征路上,也没有任何近路可走,更不能投机取巧,也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无论是外交、军事、经济、社会,也不管你是哪个级别的党员还是干部,都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既不能看不到光明,又不能被前面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所吓倒,而要像当年的红军长征那样,轻装上阵、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甩开膀子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迈!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又怎能轻易创造出民族辉煌、民族奇迹、人间奇迹?

三、要必须汲取2万5千里长征中的智慧和力量。2万5千里长征,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能力和实力!在每一位曾经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身上,都有着中华儿女的超人智慧、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精神抖擞、敢打敢拼的无穷力量!他们,就好像是一颗颗万能螺丝钉,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也无论是党和人民交给他们什么样的任务,他们,都会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分的答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等着我们去实现。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在等着我们来创造!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从前辈们手里接过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担在我们肩上,就像红军长征那样,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开辟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走访慰问活动心得体会 篇12

基层干部大走访心得体会1: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体党员干部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言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用先进典型事迹鼓舞士气,在行动上争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效、合格党员的标尺,都是具体而生动的,夯实“学”这个基础、狠抓“做”这个关键、紧盯“改”这个重点,才能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两学一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以来,结合“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要求,常州市开展了“三大一实干”活动,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的普通党员,我也积极参与之中,4月份我开始了对唐家新村34-63号居民的走访。我走访第一户人家是唐家新村50号,村民小队长唐队长家。唐队长热情好客,向我介绍了唐家新村的基本情况,在这里长住的居民他们多是以前唐家村委的拆迁安置户,大部分是本地人,只要做通解释工作,走访能成功。开始走访后,有些群众不理解、不理会,会说一些风凉话,但我明白开展这一工作就是为了替群众解决相关问题,增强群众对于党委政府的信心。

通过我一次次的敲门、一回回的解释、一遍遍的走访,很多居民也开始慢慢理解我们,开始将心里话吐露,住在36号的吴阿姨,对于每天凌晨经过自家门口的垃圾车很有意见,觉得声音太吵影响休息,希望能反映反映走南边进村;住在45号的唐师傅觉得卫生院搬迁后太不方便,没有公交车能到,而且卫生院常用药太少,平时买药都要去城里,对老年人来说太不方便;有些村民反映希望能为村上装几盏路灯和几处监控,增加安全感;有些村民认为村上的路太窄,已经不适应现在私人轿车多的情况,能把村上道路修平加宽,方便停车和出行;有些村民希望能了解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为自己谋份工作。每一户的走访,我都详细记录了大家的意见,一页页的记录,就是我们的收获。

与每家每户的交流过程既是收集民意的过程,也是获得群众理解的过程,更是我们寻求问题解决的动力源。走访结束后,我一方面将收集到的意见向活动办反映,一方面能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解决一些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是要情真意切,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我用拉家常的方式,重点了解村民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对街道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并且主动向被走访人公布了我的联系电话,希望能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和期盼。二是要解决问题,真正排忧解难。走访过程中,我们不乏碰到少数老百姓的不理解、不配合,我们总是视群众的事为自己的事,力所能及地化解心结,解决困难和问题。在走访调查期间,43号唐阿姨反映作为4050人员想就业的问题,我积极协调劳动所解决,一是向她发放相关政策资料,二是邀请她参与街道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唐阿姨对我们的服务表示很满意。三是要注意方法,做好上传下达。在走访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群众对实用政策都不是很了解,我们的政策宣传工作不是没做,而是没有很好的上传下达,一些惠民政策群众不理解,或者不会合理运用,就会产生误会。我们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来宣传,注重宣传政策的实际意义。

“大走访”给了我一次更紧密联系群众的机会,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 “九九重阳节”走访慰问活动简报

★ 走访慰问春节活动策划方案202

★ “敬老月”走访慰问活动总结

★ 春节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简报

★ 中秋节活动通知范文

★ 社区扶贫走访慰问信息

★ 中秋节慰问感谢信

★ 妇联走访留守儿童慰问信息

★ 走访活动总结

上一篇:投资入股协议书的下一篇:恭贺朋友生子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