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篇1

*日,*率相关工作人员共计7人,赴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市和*市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学习。在为期六天的行程中,考察团深入学习了两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近距离感受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面貌的改善。

一、*、*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内容。*市和*市是首批进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的城市,在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市

*市域由*岛、鼓浪屿及内陆沿海地区组成,全市现状土地面积1573.16km2;常住人口425万人,常年平均降雨量1335.8mm。*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面积35.9km2,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为70%,其中,翔安南部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面积15.4km2,海沧马銮湾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面积20.5km2。此次考察以翔安新城为主,翔安新城试点区存在水环境质量较差、水系生态退化严重等问题,无内涝点,针对性地采取重点控制面源及径流污染的措施,保证水环境、水生态良好。

1.制度建设

(1)领导机构组成。*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及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发改、财政、规划、建设、市政园林、环保、水利及各区zf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

(2)职能部门分工。按照《*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设计方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做好项目设计、施工等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土地供给及相关地势、地形、地貌基础数据提供等工作;市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市政雨污水管网、道路透水铺装、道路雨水滞流等工作;园林绿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园林绿化等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确保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把关涉及河湖水系的项目建设,确保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3)过程管控。一是用地规划许可阶段,通过“多规合一”项目行政审批系统开展联评联审,发改委在项目建议书、科研报告批复中,对海绵建设可行性作出判断,规划局在规划选址意见书中明确是否建设海绵城市项目,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在用地规划许可中明确海绵建设目标,国土局在用地审查中审查海绵建设目标。二是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市海绵办在方案审查环节审查海绵建设技术方案,市政园林局和规划局分别在雨水排放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环节对海绵技术方案进行核查。三是施工许可证环节,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海绵建设专篇,建设局见到海绵施工图审查合格文件发放施工许可。四是施工管理阶段,建设局指导监督海绵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核查海绵建设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建设过程资料是否齐全。六是工程评价阶段,市海绵办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组织试点考核。七是运营维护阶段,养护责任主体进行海绵设施的日常运营维护。

2.技术保障

(1)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市海绵办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单位,主要负责设计规范、技术导则、建设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的编制,为设计单位提供规划服务、对接,保证“海绵”落实,另外聘请了上海、北京等专业设计院做技术指导。*市财政提供技术服务经费。

(2)建立技术规范标准。*市于2015-2016年先后发布试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系列规范和标准,结合*市实际情况编制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材料技术标准》等规范和标准。

3.资金筹措

*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估算为72.1亿元,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PPP模式合作融资、社会资本投入及其他相关项目可整合资金。先后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为PPP模式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能力。以翔安新城为例,翔安新城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包含整个港汊流域的市政道路、水系岸线、公园绿地等市政配套工程。实施业主为*市市政工程管理处,zf出资方为市政开发总公司。由于建设项目体量大,故分两个标段实施,分别为方案设计、项目PPP实施两阶段进行。

4.实地考察

洋塘保障房(鼓锣水系上游)流域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初步显现连片示范效应。通过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透水广场等渗透项目,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罐、下凹绿化带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源头消减和分散控制,将雨水引入道路下雨水管网系统及联通水系的明渠、旱溪等中途转输系统,直至排入小区雨水回用系统、鼓锣公园内的人工湖进行末端调蓄,通过总调蓄容积为4807m3的人工湖,调水位为0.6m,并设置溢流堰,有效保证本片区内32mm雨水不外排,实现7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同时,利用水源预处理(人工湿地前置塘)、底质生境改良(杂草清除、积水排净、底质消毒改良)、水生植物净化系统(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水生动物调控系统(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虑食性软体动物、刮食性软体动物)、微生物系统营造(除藻类生物制剂)等一系列净化措施,确保水质稳定,最终实现雨水收集净化与利用的综合效益。

5.亮点总结

(1)顶层设计:绘制海绵城市蓝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着力将海绵城市六大要素融入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园林绿化、功能分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规划建设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已完成《*市防洪防涝规划》《*市水资源战略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以《美丽*战略规划》、《*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支撑美丽*建设。

(2)机制创新:把试点工作引向深入

原有的政务审批体系中,没有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市委市zf创新机制,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还成立了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指标审核单位。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标准,建立了七大建设管控措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落实海绵措施,部门配合得力,审批实行“多规合一”,为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保驾护航。

(二)*市

*属典型丘陵地区,全市土地面积5325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常年平均降雨量887.3~927.6mm。选定25.8平方公里(市河东新区21.9平方公里,老城区2.4平方公里,圣莲岛1.5平方公里)作为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为75%。*市建设局副局长王明华介绍,2015年4月,*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海绵城市是一场基于城市建设的观念变革,也是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优化。

1.制度建设

(1)zf主导。*市成立海绵城市推进工作小组,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按照《*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市发改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市本级zf性投资项目纳入投资计划和招标管理,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各项前期论证工作;市规划局负责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制定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和设计图则,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方案审查、监督管理等环节中;市住建局(市海绵办)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落实到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管、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维护管理等环节;市城管局负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监管和维护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城市水利工程的审批和推进工作,协调城区河湖沟渠等涉水建设相关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及奖励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市国土局负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土地供给等相关工作,并按照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纳入《规拨决定书》或《土地出让合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人民zf、市直园区管委会负责海绵城市项目的初步审查,项目推进和具体实施工作。

(2)其他制度。*市海绵办重视现场工作,构建现场工作协调管理制度,市海绵办组员高频次检查现场工作,市四大班子领导均多次视察海绵现场。同时,制定了领导小组会议、工作协调会议、工作例会、研讨会、现场办公等制度。市委、市zf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会议、联席会议,市海绵办每周定期举行工作例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市目标绩效督查室出台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纳入相关县区和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并定期进行现场督查与通报。

2.技术保障

(1)坚持规划引领。*市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修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市综合交通规划》、《*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市河东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确保各层级规划相互支撑衔接,为海绵城市建设指明方向。修编控规,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转换成规划条件落实到城市规划区域的每个地块。

(2)制定技术标准。*结合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及现有研究成果,制定了《*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市海绵城市设计图则》及《*市海绵城市植物名录》《*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技术标准。*市还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下属的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已派骨干团队长期入驻*开展相关工作。

(3)人才储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培养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人才。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培训和考察活动,学习外地经验和办法;邀请住建部、中规院等专家到*现场指导和培训;组织本地技术力量,会同中规院参与试点项目设计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

3.资金保障

*市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共计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近105亿元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一是积极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公开选择技术、资金、管理力量雄厚的企业,实施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吸引PPP资本69.05亿元。二是积极督促建设业主投入。zf通过规划管控,由开发企业投资完成7亿元。三是积极争取zf债券投入。海绵建设已实现zf债券投入2.5亿元。四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已争取农发行贷款26亿元。

4.实地考察

*市建设局带领考察团参观了联福家园、zf停车场、莲里公园、观音湖水利景区、*体院馆和复丰巷小区等12个极具代表性的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内容丰富、代表性强。现分别从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和海绵型公园分别举例进行详细介绍。

(1)海绵型小区

河东新区联福家园新建海绵小区项目。结合联福家园小区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雨水排放方式,重新组织雨水径流途经:屋顶、路面雨水→可渗透植草沟→雨水花园→超标溢流至排水管网;利用小区绿化景观设计以及场地地形地貌,通过透水铺装、可渗透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消能池、生态停车场、调蓄湿塘、下沉式绿地、渗透井、截污净化井等海绵设施的科学布设,形成点(源头治理)、线(管沟相连)、面(分区连片)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系统,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先进入海绵体进行净化、下渗、滞留、再溢流排放,尽量将雨水就地消纳,实现径流控制目标,提升小区人居环境。据测算,联福家园新建海绵小区项目投入仅占总投资的千分之一。

金色海岸老旧小区海绵改造项目。金色海岸小区改造前,地面硬化率高,雨水自然渗透净化能力弱,部分路面破损,凹凸不平,存在积水的情况,排水管网标准低,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仅为一年一遇,局部地方存在雨污合流的问题。小区绿化和环境较差,路灯照明亮度不够。项目采取了微调道路竖向、断接屋面雨水的方式,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等措施。在小区新建透水铺装、碎石渗透带、植草碎石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雨水下渗、收集、存储设施,同时完善小区排水设施,利用现有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和错峰排放。雨水排放主要路径有:

①屋面排水立管→消能井→植草碎石沟→碎石渗透带→雨水管道

②道路雨水→植草碎石沟→雨水花园→碎石渗透带→雨水管道

③道路雨水→雨水沟→碎石沟→蓄水池→雨水利用

④道路雨水→透水混凝土路面→碎石渗透带→雨水管道

⑤道路雨水→透水混凝土路面→碎石过滤带→蓄水池→雨水利用

采用“海绵+n”的改造理念,修缮小区花池,提高小区绿化品质,更新照明设施,修补低洼破损路面,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

(2)海绵型道路

河东新区芳洲路既有道路及景观带海绵改造项目。改造之前,芳洲路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排水问题:局部路段冒水、积水现象突出;雨污分流不彻底,存在雨污混接情况,影响联盟河水质;雨水利用率低,景观水体自来水补给消耗大。芳洲路沿线海绵改造充分结合场地条件,利用场地内水体、绿地、停车场及局部开敞空间因地制宜设置了雨水湿塘、调蓄池、滨水湿地、旱溪、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雨水模块、海绵化停车场、碎石渗透带、钢带波纹管等多种类型的海绵设施,实现雨水就近收集消纳;并通过管网、地形将各海绵体有机衔接形成系统,发挥连片效应。

(3)海绵型公园

河东新区莲里公园生态堤岸海绵建设项目。莲里公园改造前,该区域属沙石料场,场地脏乱差,堤岸硬质比例高,雨水通过堤岸直接进入涪江,径流系数高,面源污染严重。改造技术上充分发挥原始地貌、植被、土壤、湿地、水体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作用,通过生态岸线恢复、生态荷花塘、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建设,有效收集了雨水,削减、净化了面源污染,缓解了城市内涝,改善了滨江水环境。

5.亮点总结

(1)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城市转型升级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面积为25.8平方公里。在建设过程中,为避免重复改造,加强全域管控,*市要求试点区域外的新建工程项目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在基本建设程序各环节进行管控,为全域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2)坚持因地制宜,打造海绵城市建设范本

为避免大开大挖,*在既有道路雨水口探索创新“微创”改造技术,对雨水口、路沿石进行“微创”改造,将路面雨水导入绿化隔离带、人行道、绿地广场及其他开敞空间进行消纳,超标部分再通过既有管道溢流外排,辩证处理渗排关系。此举既能达到径流控制要求,又能避免大拆大建,节约工程造价约70%,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创造专利,并在*市全面推广运用。

(3)坚持连片治理,激发全社会参与

按国家住建部“体现连片效应,避免碎片化”要求,*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排水分区、投资规模、试点效应等因素,将规划的300多个试点项目整合成10个工程包,解决了试点项目数量多、试点区域多、涉及专业种类多等难题,连片推进,发挥工程的综合效应。在排水分区之间,*注重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的识别、分析、梳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场地良好的生态本底,实施城市大海绵建设。针对丘陵山体的地形地貌,实施层层截流,上水下用;梳理水系,畅通行洪通道;整治湖泊洼地,增大调蓄空间;修复湿地,消纳建设地块等小海绵体部分径流指标,净化水体。统筹推进试点区域内外的大小海绵重构,实现大小海绵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完成的15个排水分区的试点区域实现“连片效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平均达到75%。

二、工作构想和建议

通过对*市和*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考察学习,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工作构想和目标:

一是要总结2017年的调研考察经验,向市委、市zf充分汇报*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依据和环境条件、技术特点等详细汇报,力争取得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明确各级zf为责任主体,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落实。建议制定规范性文件《*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按照“专班专人专家”的思路,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明确部门协作配合和研究解决工作推进的重大问题的机制。

二是协调调动市级部门和各区县zf,形成合力落实具体任务。

要召开协调会议讨论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程序,按照市级部门负责政策监督把关和技术指导、各地zf部门负责落实具体项目的基本原则,明确各自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分步骤目标任务。

要形成有效的调度机制,以及定期的协调会议机制和向省、市部门的定期报告制度。应学习两地高度重视规划引领,将海绵指标落实到规划控制指标和土地指标中的共同做法。下一步应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指标细化为指标融入地块控制性详规。各县市应编制中心城镇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绘制海绵城市蓝图。

三是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务。

力求()年末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要求,将*市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山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典范。

2018年全面启动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把省海绵城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4个100工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抓紧启动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对在中心城区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新蒲新区火车站片区建议参照**两地的方式整体打包启动,抓住新蒲新区城市建设的机遇,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实施,力争形成连片效益,为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对于旧城区海绵改造坚持问题导向,彻底解决内涝和治污等突出问题。

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加大管网改造和建设力度,彻底解决老城区内涝问题,确保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彻底根治城区河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是创新投融资模式,解决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问题。

*市与**最大的不同是,*市没有列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无中央财政补助支持(*:补助资金到位12.3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到位10.8亿元),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工作想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要着重解决投融资困难,一是向市zf申请设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专项配套资金,支持住宅小区和非公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

二是研究如何与平台公司共同建立可操作的PPP投融资结构及合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会同财政、发改、平台公司等部门研究制定海绵城市的融资和补助(奖励)政策,有效推进和落实建设项目落地。

五是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

我们应该再走出去学习,多请专家来讲解,制定出培训计划,目标是要培养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加大宣传力度,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社会责任和建设措施开展系列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和认同感。让领导关心,让群众关注,及时反映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篇2

一、我国城市水生态现状

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城镇化引发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

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过我国很多城市缺水的问题,并指出违反自然界水循环的规律,人为地将涵养水源的湖泊、湿地、草地、林地用于建设,水泥地切断了水的循环,将雨水当污水排走,地下水无法回补。现在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1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根据建设部城市内涝情况的调查,在调查的样本城市中有80%的城市发生内涝,北京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近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暴雨洪水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一重要原因是传统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灰色基础设施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因此,习总书记指出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优先考虑雨水蓄存,考虑自然排水,建设自然积存、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海绵城市”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建设“海绵城市”要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海绵城市”的特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与传统城市相比,“海绵城市”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不变;而传统城市以利用土地为主,改造自然,改变原有生态,使地表径流增大。传统情况下,我们采取末端雨水快排模式,通过地下管道,大量雨水被排出了;而海绵城市在多年平均年净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设“海绵体”,仅仅排放一部分雨水,其余的部分通过下渗减排,集蓄利用,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违反了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那么武汉园博园则选择新的系列景观与工程建设方法让园区的排水模拟自然界雨水的循环路线,遵循了雨水循环规律。要实现《意见》所述的目标,本文认为必须先明确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途径。

1、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要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沟渠、坑塘、湿地、河流、湖泊等水生态敏感区是地表水的范畴,都需要进行水源的保护,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充分运用生态的手段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进行恢复、修复。

2、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基础设施

作为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海绵城市”是以景观为载体,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是让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遵循自然水循环的规律进行雨水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的过程。低影响开发的结果是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让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具体方法:如使用透水建筑材料,减少不透水的面积,减轻径流污染及总量等对生态造成的危害。让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像海绵一样,下雨积蓄雨水,需要时“挤”出水,运用自然积蓄和排放的方法,实现雨水和绿地间的自然交换,实现从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态城市的转换。

城市“海绵的吸水”方法有: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自然的渗透减少雨水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通过土壤净化水质;可以通过雨水引流设施: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滞留设施中;建设雨水花园,利用雨水花园吸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净化雨水,利用渗透设施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利用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吸水;在道路两旁绿化隔离带等狭长地带建设植草沟,利用植草沟吸水;在绿地面积较大的开阔空间建设渗透池,利用渗透池吸水,减径流峰值,补充地下水;利用人工湿地吸水,可以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城市“海绵蓄存水”的措施包括:地下蓄水样式多样,建筑密度较低的区域雨水桶比较适用,主要用于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储水箱则可以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区域使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建设大型蓄水池,主要用于暴雨时,用于排水的下水道的水位急剧上升,这些巨型蓄水池,就可以发挥它们巨大的蓄水能力以缓解下水道的压力,防止内涝。

城市“海绵净水”的方式:通过土壤的渗透,植被、绿地系统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净化作用,再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海绵挤水”(再利用)的措施有: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灌溉;园区的集聚雨水可以就近用于人工水景用水;可以用净化的雨水来清洗车辆、冲洗厕所、混凝土搅拌等。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1、注意建设的适用性

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特别需要注意因地制宜,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灰色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处理水源污染;这样我国的现实情况与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要充分分析设计目标、适用技术不同的情况,对国外的设计模式和建设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选择当地适用性强的模式。

2、注意建设的地区差别

要区分不同土壤的自然状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我国,东西南北城市差别极大,有干旱缺水得地区,也有南方城市并不干旱缺水,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和方法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下沉式绿地作为绿地建设,更适用于干旱地区和解决节水问题,而对于特大暴雨的泄洪作用相当有限,特别在潮湿多雨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应当结合实际状况合理使用,以免大面积推广下沉式绿地会造成地被植物和一些灌木被毁坏。“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城市、地区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综合条件进行规划。

3、注意建设的系统观

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既要充分考虑土壤的蓄水能力,又要重视超过土壤蓄水能力时发挥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功能。

4、注意建设的全局观

“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系统,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专业领域涉及到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园林绿化、交通、水利、地质、建筑结构等多个专业,每个领域思考的角度都会不一致,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建设效果。

5、注意建设的经济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关注生态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性,采用经济上合理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注意“海绵城市”后续管理维护,比如河道及调蓄池的保洁清淤,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定期清理和检查等等,这些都需要人员和费用,避免植草沟、滞留带、雨水花园等因缺少专业管理和维护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摘要:本文从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武汉园博园的特点引入,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实现途径、建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设海绵型城市,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雨水在自然积蓄、渗透和自然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从而提升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的弹性。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自然循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Z].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

[3]陈凌: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警惕这四种不良倾向[EB/O L].http://huanbao.bjx.com.cn/

[4]成熔兴、赵旋、邓鹏飞:“海绵园博”:满园用水自给自足[N].湖北日报,2015-08-19.

[5]王绍增:实事求是与海绵城市[Z].

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篇3

摘 要:基于当前城市水问题,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要求,海绵城市的理念得以产生,这为应对城市水问题提供了契机。该文就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解读,并就海绵城市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从相关保障政策、建设形势、设计规划以及项目管理等角度就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规划 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02-02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好转,经济总值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就在人们为经济的进步而欢呼雀跃的时刻,以水资源稀缺以及污染问题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能够更好保障城市水安全,打好保护水安全的攻坚战,以《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下文简称为《指南》)为代表的相关文件得以发布,“海绵城市”理念走进公众视野,并深得民心。而当下将“海绵城市”深入贯彻到城市规划中,加强其应用成为了新时期应对城市水生态问题的关键。

1 “海绵城市”理念的解读

海绵城市理念的表面理解为在城市规划中使城市能够具有同海绵一样的弹性,对水能够进行很好地吸收,同时也能净化水质,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环境,实现涝时排水、储水并实现水资源净化,在城市生活或建设需要时为城市提供水资源。结合《指南》可以看出,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应用绿色科学技术建立起能够实现城市水资源储存、净化、供给的水资源循环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在优化城市排水问题的同时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就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来看,其建设对于实现城市雨水控制,实现科学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其必将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点。

从世界角度而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以及水资源利用一直都是热点话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人口密度大,水资源需求大,过去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主要是从河道修建、水资源引入、水体净化入手,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水问题,但是很难根治,因此多年水问题一直缠绕着城市建设者。海绵城市的提出之所以让人们眼前一亮,主要是因为其建设原则是与城市实际环境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使自然规律、自然条件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海绵城市理念颠覆了人们对于城市水问题应对的思考,使人们在城市水生态系统构建中获得了新的思路。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013年习近平在相关会议上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这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新时期城市规划中水问题的应对提供了新的思路。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而言尚处于布局谋篇阶段,多数城市已经开始结合理念进行实际系统建设的构思规划,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设方案。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池州市城市建设部门做出了3年规划(2015—2017),其中涉及了117个建设项目,总建设资金达到221.6亿。其规划内容包括以道路交通、建筑小区、水生态水安全、能力保障、园林绿地为代表的五大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水问题的解决。

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我国多数城市需要去面对的尴尬问题,以济南、武汉为代表的部分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城市内涝的代表,同时该部分城市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却很大。基于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优势,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其必将会大展拳脚,从而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就此而言,海绵城市理念不仅在国内城市规划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在国外多数城市其也毕将会备受欢迎。

3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相关政策研制工作

任何一项方案的实施都需要得到相应保障,而以完善城市建设为目的的海绵城市理念要想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将必须从政府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由于海绵城市提出时间较短,相关理念还处于完善阶段,尽管以《指南》为代表的相关文件得到了发布,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建议,并没有实际支持力度。从海绵城市建设构想来看,在建设过程中将会涉及土地的规划利用、城市现有设施的改建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其管理上涉及不同的部门单位,为了便于城市建设部门能够更好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快进度,力争在海绵城市理念投入实际应用之前颁布相关政策,增强支持力度。

3.2 积极采用试点建设策略

从理论角度来看,海绵城市的构建确实具有较大地可行性,同时对于城市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其建设经验目前世界各国均缺乏。为了使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探索其可行性,了解其实际效果,获取建设经验,采用试点建设策略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来看,目前还是以试点建设为主,但是在试点区的选择上代表性不够,试点区选择不够全面,为此提出下列建议。一是选取水问题严重城市的部分区域作为试点。从目前我国水问题严重的城市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上,而选其为试点是最好的抉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城市经济建设任务多、城市压力大,试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为了能够兼顾,选取其部分区域作为试点区最好不过;二是试点区选择在大中小城市分布上保证一个合理的比例。由于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建设现状差异性较大,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参照,进而展开设计规划,因此将试点区合理地分布于大中小城市上更具科学性。

3.3 做好海绵城市设计规划

想要使海绵城市理念得到更好地体现,在海绵城市设计规划方面需要做足功课。从海绵城市理念上来看,其建设工作与城市内涝、水资源管理以及城市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内容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深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设计规划工作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把握“政策引领,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海绵城市设计规划工作需要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开展,从而保证相关建设工作能够得到政策支持,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此外,海绵城市理念本身便是以遵循水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规划中,要以生态为前提,做好城市区域现有河道、湖泊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二是全面规划,就规划细节给出具体指标。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将会涉及多方面因素,从空间到主体,从地上到地下,因此全面规划,综合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对于一些具体建设细节,设计规划中要给出详细的指标,比如铺装路面的透水率、下沉式绿地率等。

3.4 把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海绵城市建设难度主要体现在其涉及面广,所牵涉的部门单位较多,为了保证具体规划得以实施,建设成果得到实现,把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是必要之举。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过程中要做到重点项目重点审查,细节规划指标核准。其中建设内容类别属于重点审查项目,再次审查中能够充分了解建设工作将会涉及的城市环境,以及为其所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铺装路面的透水率、下沉式绿地率等属于涉及规划细节,是审查人员需要去进行指标核准的,要保证指标与城市总体规划标准相符合,降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使海绵城市的优势得以体现。

4 结语

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保障城市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新时期,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为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方向,为此做好相关工作便显得尤为关键。全面规划、政策支持、试点建设、严格审批,在各方面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必将会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9(14):6-9,16.

[2]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3]容艳媚.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5(1).

海绵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篇4

一年又一年,转眼间已经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初春走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雨季。近些年,城市内涝问题严重,“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采用的是降水快排模式,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强的降水,快排系统就无法吸纳大量雨水,造成城市内涝和财产损失。过多诸如此类事件发生,不仅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浪费了宝贵的生命之源。

自古以来,中国都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面对宝贵的水资源,海绵城市正是这几年为解决洪涝灾害,让城市自由呼吸诞生的新概念。由于大多数城市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包围,城市本身的呼吸作用越来越差,自然的淡水自然循环被严重破坏,地表淡水流失,地下淡水资源逐渐减少,后果可想而知,结局令人堪忧。海绵城市的理念更是为了弹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应对自然灾害,而海绵城市的构建从增强城市渗水性和减少淡水径流两方面入手。

随着20xx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响应。日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xx年,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城市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并制定了至20xx年,20xx年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20xx年,审计方向在自然资源审计上加大力度,而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性和长远性也正是我们审计人应该关注的方向。但是作为审计人应该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呢?笔者认为:

首先是积极配合项目跟踪审计。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审计更不是木已成舟再需要指出问题的一项工作,应该更好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跟踪和监督。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积极引导和调控作用至关重要,想要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于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吸引了更多社会性参与的PPP项目,特许经营的模式等,审计人更应该把握服务意识,努力学习新的概念和理念,不刻板教条而应创新长远地看待建设过程中的服务型审计。

其次是将新理念融入到新项目审计。审计老城区改造,新建基础设施项目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中,关注是否在水资源方面存在违规审批和建设等情况,一方面将目光放在国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另一方面着眼于新政策的效益情况。绿地和公园是城市海绵建设的有力载体,对于此类项目审计更应该着眼于是否能够对城市河湖、湿地产生吸纳性作用,在公园中是否仍然使用板结性材料阻断地表吸收水分等。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篇5

暴雨时积水严重,产生洪涝灾害,加剧了城市缺水,水污染以及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雨水利用UPE管道给排水系统的多层次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城市雨洪利用方面的一些非工程性措施。

理念和方式转变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很难来解决城市中诸如干旱、雨涝、地下水漏斗下降、水体受到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及城市绿地减少等问题。而应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UPE管道系统和整合的方法、技术,来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应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理念,舍弃功利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就地解决水生态、水安全问题,而不是将其迁移给异地;弹性滞蓄,而非刚性排泄。

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UPE管道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无论公园绿地、住区绿地还是单位庭院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均应建设雨洪利用设施即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园路及铺装场地的面积大小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吸收雨水,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及透水施工工艺;采用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宜型雨水花园。

建立滞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防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UPE管道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使用。还可以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行道绿化和道路排水的要求,沿线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

因地制宜,形成弹性城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条件各异,河流水文的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及降雨的规律性不同,内涝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等也不一致,所以应当科学界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弹性城市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指城市UPE管道能够及时、准确的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决水危机。一旦建设起来,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通过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实现了“水资源的弹性”发展。

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探讨论文 篇6

关键词: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而近年来很多地方也会产生干旱缺水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国开始大力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缓解干旱的问题。然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就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利用还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当有大量降雨情况时,不能做到对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对生活用水、工厂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设施上,也未能进行合理的净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净水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受到传统的清扫方式的影响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公园绿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进行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当进行日常的清扫时,传统的清扫模式会有可能将道路中的污垢扫进绿化带,这样就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时所收集的水资源产生污染,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它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公园绿地系统对于海绵城市的辅助成效,所以,看似简单的清扫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块绊脚石。

1.3建设海绵城市的制度规划不够完善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制度才能够使海绵城市的获得更好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都给予重视,但是对于规划制度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而,不完善的规划制度,会大大制约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不利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的发展。

1.4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是近些年来新出来的城市建设概念,所以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导致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支撑,就不能将海绵城市达到其应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不能深刻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理解,所以间接的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人员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度和积极度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同时,由于人员综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将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公园绿地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辅助海绵城市的建设。

1.5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不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而进行利用的水资源不能保证其污染程度,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大弊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园绿地中的污染物监测力度不够,导致对污染物的数据较少,不能尽量准确的判断出水源的污染程度,从而确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资源是否干净,能否供认使用。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2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策略

2.1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时,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极其重要的[1]。只有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缓解缺水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成为海绵城市建立的推动力。

2.2改变清扫道路的模式

由于传统清扫道路的模式会将许多污垢带入绿化带中去,这就会使得在绿地系统的辅助下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来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话,就不能供人们进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改变清扫方式,降低污垢进入绿化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2.3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的完善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让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会让许多看似疑难的问题变得清晰。科学合理的建设制度,不仅能够让工作更好的完成,还能促进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4定期对员工进行综合培训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性人才相对而言比较稀缺,所以,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4]。所以,应该开展定期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受限于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应对紧急状况的心态等内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退缩,不畏惧,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一份力,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2.5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

当污染物污染了水资源后,会使得水资源指标不合格,导致不能供需要的人们进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标就可能出现不合格现象。所以,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加强了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才能确保收集的水资源指标合格,缓解缺水问题,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3结束语

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能够节省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这份事业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完善建设制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监测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绵城市真正为人们所用,成为一项益民的好事。与此同时,还能尽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国人均的淡水拥有量,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作者:施岳军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绿化管理所

参考文献:

国内应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篇7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一、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二、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去旅游开发的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把河道变成暗渠。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改造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清溪川曾是首尔的一条小河,后来因为工业和城镇化变得又臭又脏,于是政府把上面用土盖掉,造房子修路,下面修大管道,让城市排水从管子里走,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10年前,韩国决定把这个河重新挖开,现在又变成了首尔一条著名的景观河,还承担了城市排水的任务。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

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要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一个城市光有几个大公园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街心公园”,最近伦敦提出了“口袋公园”计划,伦敦政府资助2000万英镑,在伦敦市内打造100个“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意指比较小的公园,一般是将一些荒废、杂乱的街道角落建筑之间狭小空地进行整理,改造成小型范围及休闲地,为附近上班人士或居民提供一块清新的绿色公共空间。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目前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我就见过住户与广场舞大妈发生冲突,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发展。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成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满铺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作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三、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成干旱的时候又能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地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考量的是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浦东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通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急功近利,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本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簿”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

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

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国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储存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但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赣州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赣州;海绵城市;意义;原则;措施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引发了学界对于海绵城市的热切关注。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本身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即水分特性和力学特性。海绵的水分特性表现为吸水、持水、释水,力学特性表现为压缩、回弹、恢复。因此可从海绵自身的水分和力学特性方面理解“海绵城市”的含义。

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1.社会意义。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大中型城市中老旧城区占的面积比较大,与新城区相比,老旧城区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更为严重,且老旧城区改造还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改造设置一些城市“海绵体”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思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原有的老旧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等,集中贮存雨水,也可以利用小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建筑设施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城市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地对地表径流加以蓄、滞、渗、排等。

2.经济意义。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减少了给排水管道的混凝土工程量,经济效益显著。海绵城市减少了城市水灾,以及水灾经济损失。水利的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3.生态意义。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为构建绿色美好家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赣州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

一是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为解决城市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地表无限制硬化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应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国家应将这一指标纳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四是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3).

[2]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宏观视野,2015,(10).

[3]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

上一篇:可爱的小青蛙作文900字下一篇:生活中的馨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