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之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0篇)

乡村之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为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根据《xx区乡村之星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努力提高村实用型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2011年,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强农村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农村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强化农村人才激励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培养、用好农村人才两个关键环节,为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主要措施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要有一支农村新型人才队伍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要求,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强街战略,创新农村人才工作机制。

(一)加强领导。2011年初,街道街道召开专门的农村人才工作会议,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了区委、区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会议精神,并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街道主任为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做到人才工作领导亲自抓、高度重视。

(二)提高认识。街道要始终把农村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形成以人才工作为中心的合力。实时召开农村人才专题座谈会,研究分析街道人才资源总量、结构和配置情况,对其中反映的问题做针对的研究。

(三)落实责任。深入贯彻落实《xx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分解考核任务,将组织领导、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人才创新创业、农村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内容进行考核。

(四)强化监督。街道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要点和目标任务分解要求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各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汇报,有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

二、主要成效

(一)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街道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等各类人才资源库,强化各类人才信息的动态管理。

(二)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人才素质。2011年街办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参加市、区级各类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质。

(三)丰富人才载体。认真开展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调研和农村人才调查统计,抓好了市、区拔尖人才、优秀技师、乡村之星等各类申报工作。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农村企业和个人进行重点扶持,提升农村企业人才的经验和潜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们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着力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

(一)树观念,在健全组织、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强化各科室联动,各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工作目标,狠抓落实,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逐渐形成农村人才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打基础,在加强培训、提升素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适合我街道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在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上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和特色人才。

乡村之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2

1 丹麦的乡村社区建设经验

丹麦于上世纪7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人民生活富裕, 高福利、高收入、高税收、高消费, 是工业、农业都很发达的现代化经济强国, 其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居世界前列, 全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 但仅有2%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生产的农牧业产品足够1500万人食用。因此丹麦2/3的农牧业产品可以出口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地区, 是其外汇主要来源之一。丹麦的乡村环境优美, 安徒生童话中描述的恬静城镇、美丽的村庄, 都源于丹麦城乡共融的发展格局。

1.1 规范、专业的农民合作组织

丹麦是世界上农民合作社最发达的国家, 各级农业合作团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农业部门中, 现有无数的协会网络和结构, 通常被称为“丹麦模式”。丹麦的农民组织分三个层次:国家级丹麦农民联合会、小农场主协会、农民组织合作社 (见表1) 。

丹麦没有专门立法约束各级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 合作社的成立及运行基于农民的完全自愿, 始于农民自己, 由通用的判例法、习惯法和各个章程调控其正常运行。各级合作社的基本目标是为农民创造最佳的经济环境, 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合作社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组合, 实现了大规模的分工、分业生产, 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活动融入了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1.2“生态村”的建设模式

1991年, 出于对环境破坏、资源耗竭与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的反省, 丹麦成立了生态村组织, 其最初的实践强调整体设计、自给自足、社会关注、民主管理和廉价建造。主旨在于社区资源闭合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适宜性技术的应用和尊重当地社会生活方式。最为典型的生态村为建于1982年的迪赛科尔德 (Dyssckilde) 、建于1986年的安德山木芬德特 (Andelsamfundet) 及建于1995年蒙克斯戈德 (Munksgaard) 生态村, 这三个建设实例充分说明了丹麦生态村从无到有, 从大众质疑到公众普遍接受的实际发展状况。

1.3 完备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丹麦开始进行规划制度改革, 并加快了城乡规划立法工作。目前, 丹麦正在执行的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规划法》。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是:“保证所有的规划在土地利用和配置方面综合社会利益并有利于保护自然和环境, 实现包括人居条件、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丹麦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空间规划法案, 在空间规划编制程序方面十分严谨, 既保证了各方利益的尽可能一致, 也为规划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4 层次清晰的空间规划体系

丹麦空间规划体系强调的重点是:确保国家及各市都能以规划和经济为基础适当考虑发展;创造和保存有价值的建筑物、街区、都市环境和风貌景观;开阔的海岸是在规划中应给予重点关注的自然和风景资源;防止空气、水、土壤和噪音污染;要求公众积极参与规划过程。丹麦空间规划体系由国家规划、区域规划、市规划和局部规划四部分组成, 各层面的编制主体明确, 规划主要内容从城镇宏观建设到微观布局深入浅出、层次清晰。同时《规划法》将丹麦空间规划的责任明确授予环境部长、12名区域规划权威专家和271个城市理事会。城市理事会负责城市综合规划、局部详细规划以及农村地区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审批;12名区域规划权威专家负责区域规划;环境部长可以通过国家规划动议对分散规划产生影响;政府可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否决城市理事会和区域规划权威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可能上诉到自然保护裁决委员会, 但是只有规划方案中的法律问题才能提交上诉。

2 瑞典的乡村社区建设经验

瑞典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 在工业革命以前却是一个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国家。然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 瑞典已经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目前瑞典农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农、林、牧、渔的从业者也仅占总就业人数的21%, 但由于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 不仅自给有余, 还有出口。而且该国还成为世界上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瑞典的乡村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1 对乡土建筑的保护

从18世纪末瑞典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很多农民进城务工, 农业和农村也进入了现代化进程。出于对传统农村民俗文化消失的担心, 1850年前后瑞典的一批学者开始研究农村传统民俗、乡土建筑等。最初的保护手法是修建民俗博物馆, 以展示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到19世纪初瑞典成立了一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开启了乡土建筑保护的历史;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地方及农村成立了一些民间协会, 研究、收藏和保护当地历史和建筑, 迄今为止瑞典已成立了1850个民间历史和保护协会。如瑞典乡村随处可见的“达拉木屋”及传统Häbre (古屋) (见图1、图2) 。

同时, 瑞典还通过立法手段保护乡土建筑, 并且不分国保、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是按性质类型和国有、私有进行分类, 如是私有建筑可在修复时从政府和文物部门得到保护理念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帮助,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得到经济上的资助。

2.2 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

作为维京人的后代, 瑞典人敬畏、眷恋大自然, 尊重环境, 并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具有很强的节能环保意识。瑞典政府也非常注重对全民族的环保教育, 瑞典公民自小学三年级便开始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此外, 政府还编制了垃圾收集及基础处理宣传册发给居民, 使居民便于掌握相关知识, 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人们不仅能较为自觉地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和义务, 更会主动向议会和政府提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 推动各种相关制度的建设。因此, 瑞典才会存在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老法规——“自由通行权”, 即在大自然中,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通行, 即便是属于私人的草地或森林, 也不例外。

2.3 完备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

瑞典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极广, 包括教育和就业, 以及住房、养老等多个方面。长期以来, 瑞典政府始终致力于对各种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并予以较大的投入, 每年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占整个国民收入的40%左右。并且, 各种社会保障强制要求所有公民必须参加各种社会保险。通过强制执行, 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的受保障程度。政府在制定各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 采取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高度结合的方式, 即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所有民众, 如在养老保障方面, 养老金人人有份, 数额也相同。但是, 为了更好地提高保障水平, 政府还为部分群体提供附加养老金, 即按照具体对象的收入、纳税情况、工作技能、劳动性质等来提供养老保障, 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这样一来, 既实现了社会保障的最大化, 也兼顾了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 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2.4 垃圾处理形成现代化产业链

瑞典是全世界生活垃圾处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中的垃圾产生、转运、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设有配套的基础设施, 并且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别, 乡村社区的固废管理是全国固废管理的组成部分, 如每个社区都设有“交流废物间”, 可以把自家不用的物品放在里面,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物尽其用”, 并将乡村固废的收集、转运和资源化利用纳入所在市政及废物管理企业的管理系统 (见图3、图4) 。同时还设置了垃圾处理法律法规及体制机制, 建立了完备的垃圾处理制度, 并且实施公司化运行, 实现垃圾处理的产业化模式。

3 案例引介——丹麦典型乡村社区建设

3.1 丹麦Trekroner新乡村社区

丹麦Trekroner新乡村社区以Roskilde University (罗斯基勒大学) 新校区为发展核心, 包括了本地原住居民的重新安置和大学师生、其他居民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 其主要特色是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型和旧农庄改造的过程中延续农业文化脉络、突出共居理念 (cohabitation) 和公共空间设计, 对我国众多大学城和卫星城规划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见图5—12) 。

3.2 丹麦古村落莱尔 (Lejre)

丹麦古村落莱尔 (Lejre) 传说是铁器时代莱尔王国的首都, 该王国可能是中世纪丹麦的祖先。这里发现了古代维京人的大型船屋、墓地及中世纪学堂等, 因此成为丹麦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地。这里有莱尔博物馆, 莱尔皇家花园等古迹博物馆, 也有当地居民居住, 但现代居民住宅、农场与保留的古迹浑然一体, 突出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见图13—18) 。

(来源:瑞典废物管理学会)

4 北欧建设经验对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4.1 实施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前提和基本价值目标, 致力于改善民生的中国政府更应如此, 但据2011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约有23.3%的居民认为过去一年内因贫富差别而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实施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最为有效、直接的举措。只有保证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权利,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正, 缩小城乡差距。

4.2 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机制

中国农业科教面临着起步较晚、运行体制不畅、农业研究经费投资少、有效使用率低等诸多难题, 这是制约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反观北欧农村农业科教的有益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乡村社区应加大农业、农民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 培育典型;发挥社区的服务和领导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教宣传活动, 激发农民热情;同时, 用法律手段保障农民参加农教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农业专门法律, 以便责任到人, 责任到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 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效对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培训, 树立农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要保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 以此保障农民教育持续运行。农业教育与农业、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建立健全农业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4.3 尊重、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环境

“新农村城市化”已逐渐淡化了人们对乡村特色的理念, 这种城市形态的绝对量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标准模式, 造成的结果即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乡村传统特色消失殆尽。但“美丽乡村”应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在保护、改造、新建乡村社区的过程中, 应重视不同地域的街道、地块和住宅、村落层级结构以及基础设施中所包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 以此指导乡村社区的空间发展及空间布局。在规划设计时, 充分尊重当地风土人情, 保证规划模式适应地区的“时间发展”, 让地方特色在乡村社区的营建过程中得以存活并发扬光大。以期达到乡村社区无论从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上都能够有序、合理发展。在建设手法上采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 营造传统建筑环境, 以找回失落的乡村社区文明和文化, 促进乡村社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促进乡村活力再生及辉煌再续。

4.4推广乡村能源技术体系

乡村能源技术对于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技术方面看, 农村能源技术日趋复杂, 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从功能上看, 农村能源技术正由传统的“能源服务型”向“生产服务型”“生活质量服务型”和“环境服务型”转变。从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来看, 农民对能源技术的采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技术属性的了解, 大多数乡村能源技术属于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 农民通常不知道哪里有新技术, 在哪里可以获得相关信息, 又能够得到政府什么形式的技术与财务援助, 由此可见知识和信息的推广普及对能源技术的采用尤为重要。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应该建立“市场推动”与“计划推动”双效结合的模式, 即从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技术的实际需求出发, 加之政府的有计划推广, 如给予补贴、优惠税收、建立示范项目、技术培训等, 真正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2014年8月, 笔者通过赴欧洲对乡村社区进行考察, 形成欧洲乡村社区建设实态考察报告。报告介绍了北欧国家丹麦、瑞典乡村社区建设的新理念和环境、产业发展模式, 并以丹麦的Trekroner新乡村社区为例, 总结北欧乡村社区建设经验, 从而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乡村社区环境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丹麦,瑞典,乡村社区,建设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睿.丹麦的城乡规划立法[J].城乡建设, 2008 (2) .

[2]徐曙光.丹麦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 2010 (2) .

[3]史雯.瑞典乡土建筑保护[A].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7.

[4]王博慧.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对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

[5]徐娅.陕西省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6]张希良, 顾树华.制度创新与中国农村能源技术推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朝阳花开

——关于**镇朝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办公室

平坦的道路,盛开的鲜花,整洁的院落,幸福的笑容,走进**镇朝阳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部署,依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朝阳村全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村容屯貌发生巨大变化。2015年,被大庆市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全面发动群众,解决认识不到位问题

把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摆上突出位置,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力度,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抓住关键点,广泛宣传促共识。抓住“对我有啥好处”这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村民进行持续深入宣传动员,做到逢会必讲、入户必谈,把道理讲明、讲实、讲透,使环境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村民思维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步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二是把握关键事,集中民智聚合力。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道路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村两委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以及村民议事等制度,做到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第一时间向群众通报,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也取得了群众的理解、信赖和支持。三是盯住关键人,示范带动见成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屯干部始终都想在前面、干在前面,带头净化、美化、绿化自家环境,并主动帮助村内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打扫庭院卫生,定期补足柴草,起到了很好表率带动作用。同时,抓住老人、能人这两个关键人群,细致耐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其德高望重,示范、说服和带动力强的优势,带头支持和做好自家环境建设,带动家人、家族、邻里搞好门前屋后卫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建设不到位问题

从抓重点抓难点入手,多措并举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环境建设、民风建设和产业建设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一是以改善环境为主攻方向。围绕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依靠村民自觉打扫门前屋后卫生,营造了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了村屯道路两侧“一眼净”标准;重点实施美化、绿化、净化、文明化、整齐化“五化”工程,“花香农居”项目整村栽植花卉7.5万余株,栽植果树、塘栖、灌木等1.5万余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庭院35户,增设排水涵洞38处,完成排水沟清淤1.5万延长米,有效改善了村屯环境面貌。二是以民风建设为长期任务。开展了“美丽乡村”星级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村民增强环保意识,逐步培育好家风、村风、民风。目前,秸秆全部出村,全村范围内无乱抛乱扔、焚烧秸秆等现象,做好自家“门前三包”工作已成为村民自觉行为。2015年,有11户村民获得镇级文明户荣誉,每户获得3000块红砖奖励;全村5名屯长均被**镇授予美丽乡村优秀屯长,每人获得1000元奖金,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三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支撑。朝阳村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起以蓝狐养殖为主导,生猪、绵羊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产业结构模式,全村实现奶牛存栏1200头、蓝狐存栏2万只、生猪存栏1500头、绵羊存栏1700只,年创产值近千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投入不到位问题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朝阳村想方设法找钱、省钱、变钱,通过向上争一块、企业垫一块、自身筹一块的“三个一”模式,较好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对上争取一块,解决专项问题。积极争取镇里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2014年以来,每年争取镇财政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投入。2014年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63万元,为全村566户农户安装了数字电视,实现了数字电视和网络全覆盖。2016年,争取到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5万元,计划对全村8.5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竣工后全村将实现道路屯屯通。二是企业垫付一块,解决关键问题。针对整屯搬迁等资金需求较大的工作,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2016年,协调醉园春酒业垫付200万元,镇村筹集100万元,对五屯实施了整屯搬迁,并在五屯旧址新建了1200头奶牛牧场1处,既解决了村民危旧房改造难题,又带动了30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民企双赢。三是村里自筹一块,解决具体问题。在村集体经济紧张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挤”出3-4万元,用于柴草垛搬迁、排水沟清理、保洁员工资等各项基础工作,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投入。另外,针对外购花草苗木较贵的实际,2015年,村里开始尝试培植花草苗木,成本比外购花木降低一半以上,节省资金近4万元。今年,村里扩大了绿化花木培育基地规模,并以较低价格为红旗、四季青等周边乡镇培育花苗,既解决了周边乡镇用苗难、成本高问题,又探索出一条“以苗养苗”减少绿化支出的新路子。

四、健全完善机制,解决监管不到位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篇4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县一直把美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构建起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美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工作开展情况

xx县以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大力引入农村环卫市场运作机制,一揽子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维护管理难、运营投入难、标准规范难等问题,实现了乡村环境保洁常态化、专业化。2013年9月份以来,我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8个、农村垃圾池195座,增配垃圾运输车20余辆、农村保洁员201人,每日清扫保洁面积135万平米,清理垃圾80多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三有六无”,明确目标。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做到“三有”,即:各乡镇“有一支专业化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设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工作机制”;实现“六无”,即:各美好乡村示范

点做到“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杂草垃圾”。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组(自然村)保洁、村(社区)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无害处理。

二、“市场运作”,全面推进。对乡镇集镇街道、20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重要县道沿线范围内生活垃圾清扫、保洁、运输进行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以445.9万元的中标价格确定合肥美洁公司、滁州阳天保洁公司分片承包全县135万平米区域的保洁任务,由保洁公司将农村垃圾收集后,直接送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集中3个月时间,对全县镇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集镇街道店面、单位、村庄农户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健全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做到运行高效,管护到位。

三、“三措并举”,确保成效。制度规范上,成立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指挥部,负责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制定《关于加强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意见》和《全县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整治内容、目标、标准、时间。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好经验、好典型,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的乡镇,予以公开曝

光,激发各乡镇比学赶超、争先进位。资金保障上,县财政每年安排240万元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乡镇实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建设环卫设施和环境整治。同时整合文明创建、道路养护、清洁工程等项目资金,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乡镇财政负责各自保洁费用和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经费支出。管理考核上,制定《xx县农村环境综合管理考核细则(暂行)》、《环卫市场化规范运作工作考核表》,将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纳入乡镇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农村环境综合管理责任状,每周对乡镇环境综合管理工作进行暗访;每月进行督查排序,并将暗访、督查排序情况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上公布;年终进行综合评比兑现奖惩。乡镇根据管理考核细则对保洁公司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管,同时与保洁公司分别签订合同,将资金拨付与保洁效果直接挂钩。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有些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认为“垃圾风一吹就跑了,污水太阳一晒就干了”,不愿“花冤枉钱”;有些村民认为环境卫生整治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政府要我整治,政府就会出钱”的思想;有些村民舍得花钱盖别墅却不愿交每月保洁费,特别是在拆迁、改路、改厕、改圈、建垃圾池时,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往往以各种理由加以抵触,或要

求巨额赔偿。

(二)规划滞后

目前全县有的村还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抢建、乱建、偷建行为大量存在,建设用房没有按规划也“无规划可依”,导致“村容整洁”难以落到实处。此外,村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普遍存在,新房建在自家地块上,错落不齐,缺乏统一规划,新旧宅基地没有依法臵换,浪费了土地资源,环境卫生整治比较困难。

(三)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困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突出难题。在我县,大部分的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需各级政府和村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很多村难以落实,即使有投入也是负债整治。据了解,一个行政村单做测量和规划就得3—6万元,开展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垃圾处理等基础性工作,每个村至少需要30万元以上,大部分村难以承受,环境卫生整治、日常保洁、后续管理因缺乏资金支撑而难以长期坚持。

(四)制度落实不严

由于农村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畜混居、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基本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组织状态,虽然乡镇也给农户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但是缺乏长效的运

某乡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为了深入了解我乡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乡党委政府组成美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各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自全乡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村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9个村的调研情况看,各村工作进展不

一、相差较大。除**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其他8个村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二、美好乡村建设现状

从对全乡9个村的调研情况来看,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作为乡政府驻地村和交通干道沿线村立足于农业,以大棚草莓和花卉苗木种植为产业特色,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示范带动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成为“优美、富裕、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大棚草莓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村东岗蔬菜基地和东下郢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成立了**村联合湖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群众走上了经营高效农业之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1500米长防渗渠;投入资金4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投入资金3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3.5米宽的村内通道路;投入资金8.8万元对10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118.8万元对198户农房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40万元修建了2座集镇公厕;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投入资金1.1万元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投入资金24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投入资金20万元对农户进行了四旁绿化1万棵;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建设3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投入资金4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2000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了下水道800米;投入资金60万元对2000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了立面整治;投入资金8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乡综合文化站,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投入资金124.6万元,新建农贸市场2276平方米。其他8个村正在规划申报之中,并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工作,预计2016年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美好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是“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二是土地调整问题。中心村庄规划用地,特别是偏远村民组异地搬迁建房用地,靠农民一家一户自行调整,无法解决。

三是资金投入问题。资金问题是我乡9个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各村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不同,在资金整合力度上各村也有所不同。示范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乡、村两级及农民自身筹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群众投不起,有些群众投得起但不愿投入。

四是规划实施问题。在村庄布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村庄、田地等,部分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美好农村建设带来一定阻力,影响了美好农村建设进程。

五是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美好乡村建设这项新兴工作面前,部分领导干部及群众显得很拘束,不知该如何着手,从何做起没有方向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方面也略显欠缺,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六是群众文明习惯的问题。看风水建房的习俗造成民宅参差不齐的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放养造成动物垃圾污染;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生活垃圾污染,以上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

四、几点建议

1、多方整合,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

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解决困难户旧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实现白墙灰瓦;与水利项目相结合,加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水秀;与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或体育广场,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与道路建设项目相结合,拓宽中新村庄主干道,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农家乐或休闲度假村项目,增添美好乡村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投入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做到资金投放一处、建设成功一处、示范带动一片。

2、大力宣传,解决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支持难

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宣传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给农民带来的益处,并率领理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到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转变群众观念,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美好乡村建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抓文明创建,解决美好乡村建设卫生清洁保持难

文明创建工作是保持卫生清洁的有力抓手。美好乡村建设要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规范垃圾清运及卫生保洁机制,严格控制农村养殖及生活污染,不达标排放的养殖户和家庭作坊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关、停”措施,改善了人居环境

4、结合实际,解决美好乡村品牌打造难

美好乡村建设要结合实际,确立主题,突出主线,凸显特色,打造品牌,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5、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可持续难

乡村之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6

湖北教建创造了奇迹。那么, 这种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呢?日前记者深入湖北教建采访, 探索其成长轨迹。

开渠引活水

湖北教建的前身为洪湖市教育建筑工程实业有限公司, 是洪湖市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属下的一家小型建筑企业, 1995年10月注册成立。几十号人抱着教育局这根柱子, 守着城区十来所学校这个摊子, 干些修修补补的事儿, 一年干不了个把工程, 几乎每个工程都有“扯皮”现象, 每年下来员工工资都难以保障。员工戏称为“五子”公司:“抱着粗柱子, 守着大摊子, 补补破洞子, 处处惹乱子, 结账打条子。”到2002年, 该公司负债逾百万元, 其中拖欠职工工资19万元, 已到了难以维系、濒临倒闭的境地。几十号人围着教育局的领导, 要求调换工作岗位。

2002年5月, 正在为如何改变困境着急的洪湖市教育局, 接到了下属育才商店经理董逢炎的一份请战书。董逢炎主动请缨到建筑公司任经理, 这可解了市局领导的大难。同年6月, 董逢炎便带着一纸任命书走马上任了。

董逢炎上任后, 推出摸清家底、走访债权人、稳定职工情绪等一套组合拳, 接着又向市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改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改制, 会不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改制, 职工如何安置?”

“改制, 不是让他捡便宜, 局里的利益受损失吗?”

这是来自市教育局内部的不谐之音。

“改制, 究竟要把我们改到哪里去?”

“要让我们一起承担风险, 不如不干!”

“我们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职工, 跟他干, 不是把我们卖给了他个人!”

这是来自职工的质疑和抗议。

“他改制, 我们的债不就一算盘摇了!”

“改制是他们玩的金蝉脱壳计!”

这是债权人的担忧和顾虑。

对此, 洪湖市教育局党委旗帜鲜明:“改制, 是发展的前提, 只有改制才有希望。我们舍小利得大利, 舍此利得彼利, 舍近利得远利。在利益上, 市局不要斤斤计较, 只有教建发展了, 我们才能得利;否则, 只能是背包袱, 而且这包袱将越背越重。”

“一路创业一路险, 一路风尘一路歌。”董逢炎没有退缩, 他高呼:“不改制, 只能是死路一条;改制, 或许能获得生机!”

开弓没有回头箭。就这样一个带着计划体制深深烙印的小企业, 虽说名称未改, 旗帜未换, 但已脱胎换骨, 蜕变成了一家有着现代企业机制的股份制企业。

开渠引得活水来。改制当年即扭亏盈利, 当年春节, 市局不再把教建作为不稳定因素严防死守;职工数着簇新的钞票喜笑颜开;债权人也打消了顾虑, 兑现了他们的期盼。而且教建还真正融入建筑行业, 取得了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叁级的资质。2007年又晋升为贰级资质, 注册资本达5118万元, 到2009年底公司固定资产总额达1.8亿元。

抓住生命线

建筑行业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行业, 想创造悬殊的产品物质差异性显然不太现实。加上目前全国建筑市场硝烟弥漫, 战鼓喧天, 在这种态势下建筑企业要立住脚, 那是很不简单的。但为什么湖北教建却在如林的同行中一枝独秀呢?

董逢炎一语中的:“质量是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入场券, 企业只有占领质量优势, 才能使产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力, 站稳脚跟。抓住了质量管理, 就等于抓住了生命线。”

为了确保质量, 该公司以《建筑法》、《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为蓝本, 推出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信誉的五条举措:

——完善以质量否决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采取以效计酬, 质量一票否决制, 对月、季、年度奖金, 进行考核否决, 同时, 累加滚动式否决岗位工资, 对影响质量的重点项目、重点部位进行单项扣罚;

——坚定不移地贯彻“三让步”原则, 即当质量与进度、价格及消耗发生矛盾时, 进度、价格、消耗都必须给质量让步, 宁可停工, 宁可高成本, 宁可受损失, 也要保证质量, 决不能粗制滥造, 影响公司信誉;

——坚持重奖重罚的原则, 严格工序把关考核, 除按正常质量问题的有关规定处罚外, 凡下道工序发现上道工序质量问题的, 将以质量问题处罚金额的50%奖励把关人员;

——认真执行公司领导、项目经理巡检制度, 保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落实;

——实施名优工程奖励制度, 促进员工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品质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

由于企业的质量意识在每个教建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湖北教建七年来承揽的30多项工程, 合格率达100%, 75%的工程分别获得“楚天杯”、“荆楚杯”优良工程和优质工程奖。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安全是企业获得效益的保证。董逢炎对安全生产管理有个超常规的数学公式, 那就是100-1=0。在他看来, 100个项目, 只要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企业的效益和市场信誉都将不复存在。

该公司按照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建立、完善了三级教育体系, 切实抓好技术交底和特殊工种的岗前和岗位培训,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层层签订责任状, 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推行安全巡查制度, 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 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由于紧紧抓住安全生产这根弦, 八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为使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该公司花大气力进行了整改、规范, 分别通过了质量体系、安全体系、环境体系等系统认证。

诚信赢市场

诚信是企业生存之基, 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在湖北教建的经营理念中, 摆在首位的就是守信。

2004年6月, 该公司项目经理刘经高在他负责的项目工地上发现进场的污水管质量不达标, 便立马要求生产厂家更换, 否则拒用其产品。生产厂家找业主方某领导打招呼, 保证工程能通过验收。厂家也愿意书面保证承担后果, 价格还可以降低点, 并说隐蔽工程质量稍差一点不会出问题, 况且业主方领导也有承诺。

刘经高当即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保证工程质量是我们公司的信誉宗旨, 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必须全部清退出场。”

此事一经传出, 在洪湖建筑业内传为佳话。有人说湖北教建守信诚实。有人说董逢炎太认真。董逢炎却说:“项目是钱, 诚信是命。任何时候都不能要钱不要命。”

2005年, 洪湖市文泉中学综合楼项目工程过半, 但甲方未能按合同如数付款, 有些临时参与的施工人员不能按时领取工资, 有人说甲方违约应停工。

董逢炎说:“我们是教建公司, 这个项目不说是学校, 就是其他战线的项目, 我们也不能这么做。甲方暂时有困难, 付款只是时间问题, 临时员工的工资由公司垫付, 工期一定要保证。”

最后, 该项目工程如期竣工, 通过验收, 获得了“荆楚杯”奖。甲方提出要给予湖北教建一定垫款资金的利息补偿, 董逢炎却怎么也不肯要。

类似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 湖北教建才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占据了洪湖市场的半壁河山。

兴企人为先

董逢炎认为, “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 兴企人为先。人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企业谁拥有了人才, 谁就能生存, 能发展, 能腾飞。

按现代化、高起点的标准办企业, 这是湖北教建的既定方针, 董逢炎及公司决策者们都知道肩上的压力。要打造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建筑公司, 没有高层次的专业人员是难以实现的。于是, 对外招贤纳才成了公司决策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刘之明, 科班老牌大学毕业生, 高级工程师, 洪湖建筑界首席专家, 为董逢炎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 甘愿从领导岗位下来到湖北教建工作。他一到任, 便提出了改进生产、质量管理的措施, 使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步入规范化轨道。

吴让军, 深圳某大型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应聘来到该公司后, 规范了公司预结算程序, 解决了工程预结算中存在的痼疾。

局外人可能难以理解, 像刘之明、吴让军这样的专业人才怎么能在小公司呆得下来, 公司法律顾问兰树堂有自己的体会。

据了解, 兰树堂之子在体检时发现身体患有一种怪异的疾病。董逢炎得知后, 一方面主动帮助联系武汉最好的医院, 托朋友找最好的医生;一方面拿出自己准备购车的钱, 帮其解决医药费不足的困难。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兰树堂只有以更加敬业的工作态度来回报。

这就是董逢炎的“以心换心”工程, 他试图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来让教建精神深入每个教建人的心田。

聂平、来鹏圆、石多……都是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 他们在湖北教建奉献自己聪明才智的同时, 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敬重与拥戴。一拨又一拨专业技术人才的加盟, 不能不说是董逢炎及其教建人精明的写照。

通过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是湖北教建又一法宝。公司在可容纳100多人的职教中心的课堂上, 请省、市的专家、教授和本公司的高工、同行技术人员为员工授课。学习内容大都为建筑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这些不同形式的学习, 绝没有流于一般形式, 而是既有规定, 又与员工经济利益挂钩的一种强制性任务。

强制性学习也是与岗位的“星级”达标竞赛工作相配套的措施。该公司按不同的生产岗位, 制定出相应的标准, 然后定期对每个员工进行考核, 以成绩定“星级”, 按“星级”定报酬。

这些措施, 把员工们学知识, 学本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学、赶、超、传、帮、带蔚然成风……公司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跨越新高度

几番春风秋雨, 几度花开花落, 汗水伴着辛劳洒落, 一朵朵奇葩在湖北教建开放。而董逢炎又将眼光转向了新的制高点。

他说:“企业家的目标不在单纯的赚钱上, 而在企划有前途的事业, 并能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

湖北教建的未来不是梦, 这是每个教建人都十分清楚的。他们深知:“辉煌只属于过去, 未来还靠我们创造。”

教建人正以百倍的信心构筑着公司美好的发展前景:

——立足洪湖及周边市场, 创办武汉分公司;走出湖北, 抢抓长株潭开发机遇, 创办长沙分公司。

——强身健体, 壮大实力, 2011年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立足建筑行业, 逐步向房地产、园林绿化、机械设备、劳务、广告等相关产业拓展。

——依托洪湖资源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 启动水产加工项目, 实行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乡村之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能深化和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理念、内容与水平,还能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日前,按照镇委镇府的安排,我镇统战委员黄学良带领公路办、宣传办的同志一起深入青泊村就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活动报告如下:

一、青泊村现状概况

1、区位条件

西湖镇委员綦河下游,**东南部。东面与贾嗣镇接壤,南面与嘉平镇、**县的紫**毗邻,西面与李市镇、先锋镇相邻,北面与支坪街道连接。

青泊村位于西湖镇北部,北接支坪街道,西邻**河,南靠水庙村,东依贾嗣镇,幅员面积21.23平方公里。

2、人口状况

山桥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 篇8

一、基本情况

莲塘镇山桥地处城西郊离城关3.5公里,人口2368人,628户,耕地面积4321亩,党员82人,村财收入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322元,这里是出入西乡(永兴、古楼、武夷山的官马大道。1932年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浦城,红军在这里驻扎十多天,红军的后勤仓库,医院、指挥部、饭店、联络点等亦称红军村。连续三届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镇”,2011年村党支部被南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山桥村被国家评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2016被省里列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项目

1、按照山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2013年开始卫生整治工作,全村聘请运送垃圾员2名,每天清扫街头巷尾保洁员5名,大型电动三轮车2台,垃圾桶120个,用于卫生保洁费用23万元。

2、完成潘墩畈三纵四横设施农业机耕道投资175万元,3、完成桥头至迎龙社450米亲水漫道及花岗岩护栏投资护堤道路165万元,护栏45万元,计210万元。

4、完成水阁田园农庄游客接待中心投资16万元。

5、现代农业观光园一期完成2600万元。

6、完成村部农民文化公园3.5万元。

7、完成白亭止至桥头700米镇道绿化工程投 资2.3万元。

8、完成谷满山桥游览桥55米桥面硬化投资36万元。

9、完成5个自然村76户散户污水净化处理每户补助2000元,计15.2万元。

三、美丽乡村的工作亮点

1、两委干部思想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民积极参与性高,保洁意识逐步增强,积极支持村里做美丽乡村建设各个项目。

2、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没有破损任何乡土味的设施,如重现清朝的谷满山桥木质廊桥。

3、现代农业农产品超市就是让市民直接到田里大棚里采摘蔬菜。

4、春季的油菜花和自然的紫云樱花观赏。

5、千年古道修复,保持唐代出入西乡的原味古道。

6、水阁前的古村落驿站保护。

7、红军文化的医院、后勤仓库、饭店、古井、指挥部、联络点的抢救性保护。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篇9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60346万人,占总人口数43.9%,不满16周岁的人口数为2416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6%。这占全国总人口数17.6%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关键。但是乡村的教育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教师队伍难以稳定,这都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问题。

1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构成现状及问题

1.1“特岗教师”物质待遇差,教学能动性不足

“特岗计划”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简称,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标志着特岗计划开始正式实施。从2006年到2015年,“特岗计划”共招聘教师50.2万名。2015年招收特岗教师约7万名。特岗教师群体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具规模。就特岗教师的教学质量来看,大多数特岗教师由于对生活上各种诉求的不满意在不同程度上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热情,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另外,尽管特岗教师都是经过激烈的考试选拔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很多人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特岗计划”教师不安心,他们或者不愿留在农村,或者不想当教师,或者不适合当教师,这些因素都在各个方面影响了农村教学的教学质量。

1.2“代课教师”工资微薄,流动性大

现在乡村教育中的代课老师不同于农村的旧代课教师。现在乡村学校的代课老师主要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才暂时在一些缺乏师资力量的乡村学校任教。朱启臻、田牧野[1]对代课老师的调查发现,这些老师不在事业编制内,也享受不了特岗教师的待遇和出路,但是日常教学任务却与编制内教师一样。从代课老师的角度看,他们只是把代课当成一个权宜之计,并非真心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加之任务繁重、工资微薄,其流动性及教学质量不言而喻。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也只是为了暂时缓解教师资源紧缺的压力,低薪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正常编制老师的工作,聘酬低,分担的任务重,所以本身也不会对代课老师期望较高,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这样双向不负责任的想法,对乡村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是严重的误导。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有关乡村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配套制度的完善不足

以“特岗计划”为例,其初衷是为了缓解乡村教育的压力,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岗教师不仅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也为当地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也带来了相对严重的问题。首先,特岗教师大部分都来自城市,很多人没有山区农村生活经历,因此在偏远山区生活给他们带来很多困难;乡村的特岗教师结婚后一般选择在县城买房,由于交通状况又不得不两地分居,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择业诉求。其次,没有经过挑选的各类毕业大学生进入了特岗教师的职位,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并不能胜任此工作。

2.2 居住条件、工作环境以及福利保障的劣势使乡村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局限性,农村的福利制度不完善或者没有,对于广大乡村教师而言,尤其是没有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更是没有福利制度、医疗制度等保障,因此,导致乡村教师对乡村的教育、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致使乡村里优秀的教师随时准备跳槽,城镇里的教师不愿意到乡村来。

2.3高端培训的匮乏和发展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学水平

基于乡村教学的硬件条件,优秀师资难以直接引进,因此从现有的教师群体中培养便是目前可以实施的一种理想途径。但乡村的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严重缺乏培训使得乡村教师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加上老龄化的教师结构导致乡村教育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相比于城镇,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严重落后,农村与城市师资力量、质量的差距在客观上直接造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从而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已实施和提出的政策建议

综述国内已有的文献,学者们对乡村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困境的解决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教师队伍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很多政府都是将财政经费重点投入到城镇学校,鉴于此,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完善的公共设施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生源,这些都为城镇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方面条件甚至还在不断恶化。相比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的工资低,工作生活环境差,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压力。农村的医疗体系跟不上,乡村教师的工资除去基本的日常开销,难以承担医药,养老等额外的生活压力,导致有些乡村教师在忙于正常授课的同时还要兼顾很多额外的工作补贴家用。因此,应当健全乡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够安居乐教,全心全意投入乡村教育教学中去。

3.2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科学规划教师编制

按照我国最新的中小学专任教师编制标准,各个小学师生配备比为1∶22~1∶25,初中为1∶17~1∶20,高中为1∶12.5~1∶15.5,学校行政和后勤人员按学校规模核定。若按照标准来看,很多乡村学校就只能安排一名教师教一个班,这样各门课程都得由这一人承担。这显然不利于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建议修改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以解决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存在的问题。学者认为,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比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实际情况配置,按学校的具体级别配备附加编制,减轻乡村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学校必须厘清教师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以避免教学工作安排的随意性,科学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尽量减少教学之外的工作,做到切实减轻乡村教师工作压力。

4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可创新之处

4.1 乡村教师培训做到有侧重,有规划,流动进行

由于乡村教育严峻的现实条件,很难即刻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因此,对已有乡村教师的培训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可行有效的措施。乡村教师面对的更加严峻的现实困境是人员缺编严重,工作任务量大,无法接受长时间的培训。一旦有教师去接受培训,其他老师就必须承担更加严重的工作负荷。况且,正式在编的乡村教师才是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因此,对于乡村教师的培训必须有侧重,全员覆盖是理想的情况,现实情况下应当有所侧重。侧重对在编教师的培训,重点培训培养对象,对培养对象可长期培训,再由培养对象在本校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暂时缓解教学压力之后,再大范围地进行专业培训,此时的专业培训可以是短周期、连续性的培训。

4.2 健全乡村教师的入职和离职的流动机制,形成健康的人才流动理念

乡村教师的流动主要指城乡间教师的流动,侧重于乡村教师的流失。于华东[2]认为目前城乡教师的流动模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流动模式是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即“城乡城”的流动模式。第二种流动模式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培训后,仍然回到原农村学校任教,即“乡城乡”流动模式。第三种流动模式是农村教师的流失,即“乡城”流动模式。

以上3种流动模式,都指出了乡村教师为何流失严重。从人才流动机制的角度来分析乡村教师的流失问题。对于城镇教师来说,去乡村支教是“镀金的一个环节”。支教完成后回到原所在学校,是评职称等极其有力的资本。然而乡村学校的老师长年累月坚持在农村教育第一线,该如何晋级、评职称呢?

这涉及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涯展望。很多老师不愿意到乡村来,严峻的客观条件吓退了一部分,但是没有未来的工作更是致命。因此,建立完善的乡村教师职称制度,与教学质量密切挂钩。建立乡镇间合理的流动机制,不怕教师流失,就怕教师不愿意到乡村来。在建立好乡村教师生活工作环境的同时,完善乡村教师的流动机制,把乡村教师队伍做成一池活水,势必能吸引有抱负想要有作为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乡村教师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田牧野.从代课教师到“新代课”教师:对于农村教师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93-99.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篇10

我区自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工作目标,积极实施“富裕乡村、安居乡村、洁净乡村、文明乡村”四大行动计划,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荣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是全省经济发达县(市、区)中首批获此殊荣的县;多年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胜单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优胜单位;漓渚镇棠棣村荣获全省首届“浙江最美村庄”的称号。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示范创建为载体,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科学规划,构筑多层建设格局

1、注重总体布局。围绕致力打造“三宜”的建设目标,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绍兴县“和兴家园、越中乡村”美丽乡村总体规划》(20),确立了“一环、五片、七线”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其中:“一环”为西南发展带(西南大通道—漓分线—印山路—解放南路延伸段)、东南发展带(绍甘线)等构成的环状发展带;“五片”为东部水乡风情体验片区(孙端、陶堰)、南部生态休闲片区(平水、稽东、王坛)、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兰亭、福全、漓渚)、近郊山水文化旅游片区(柯岩、湖塘、夏履)、西北传统新貌观光片区(钱清、杨汛、安昌、齐贤、马鞍);“七线”为古越文化之旅、绿色乡野之旅、红色生态之旅、水乡风情之旅、花果墨香之旅、鉴湖溯源之旅、新型发展之旅等七条精品线路。

2、彰显区域特色。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提出了《精品区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并专门委托厦门大学、绍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柯桥区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对柯岩、漓渚、稽东、王坛等4个精品区进行规划设计和评审论证,并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相关建设项目。通过集中联片打造,已初具规模和形象,其中,花木之乡棠棣片区、江南水乡河塔片区等精品区,已接待多批全国各地的领导参观考察,并获得好评。目前,我区正在积极实施漓渚镇的最美镇街创建,规划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为致力打造镇域美丽乡村示范区积累经验。

3、挖掘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示范(精品)村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各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从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着手,通过规划设计,全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示范(精品)样板村,如以挖掘大禹文化为主题的夏履镇夏履桥精品村建设,以体现四季鲜果为主题的兰亭镇谢家坞村精品村建设等。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更加注重古建筑、古台门、文物古迹等的修缮保护,重点抢修一批、保护一批,使具有时代印记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二)重拳出击,狠抓环境综合整治

1、重抓农村环境卫生。一是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年,我区历时四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以清治脏、以理治乱、以建治差”为重点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投入数亿元,先后出动120万人次,清理积存垃圾65万余吨,治理河道50余公里,拆除违章58万余平米,新增村庄绿化(硬化)136万余平米,清理河道沉船1万余条,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受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老百姓的拥护。今年一月份,我区又启动了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提升月活动,城乡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为广大居民洁净过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深入推进长效监管。自2012年起,我区启动了“洁净乡村(镇街)”竞赛活动,对农村环境卫生建立起月检查(镇街负责)、季抽考(区农办负责)的考核机制,并一直实施至今。起,我区创新举措,对农村主要道路、主要河道、各村(居)分别建立了路长、河长、村(居)长(分别由区领导担任)管理机制,以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我区建立了城乡环境卫生月度抽考机制,由区领导带队,每月随时抽取1个镇街,并随机抽考2个村(居)、2条道路、2条河道及集镇,考核结果与镇街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挂钩,确保环境保洁工作常抓不懈。为实现城乡环境高标准下的常态化管理,我区除在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提升九大专项行动的同时,还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城乡环境整治月度抽考机制,探索建立了“以奖促管”的考核,每月由区领导牵头,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集镇(工业区)及行政村居(社区)进行随机检查考核,抽查结果实行每月排位通报、与年度镇街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并直接加、扣考核奖金。

2、重治农村生活污水。我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总体要求,通过统筹规划、全面发动、强化保障等举措,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项工作。一是抓规划编制。委托中国水电股份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区域规划;按照“先‘十二大’河道沿线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再其他一般村”的治理时序,制定了《柯桥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按《计划》要求,到20,全区需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28个(其中全面治理村50个,扩面提升村78个),新增受益农户46553户;完成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村居133个,新增受益户48639户。二是抓任务落实。按照省、市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和三年行动计划,20,全区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45个,铺设管网356.86公里,建成终端处理设施99个,治理农户14050户,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今年,我区根据省市的要求,及时调整治理计划,并与各镇(街道、开发区)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共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3个村,治理农户3.03万户。三是抓工程质量。为规范项目建设, 制定出台了《柯桥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确保污水接入、管网铺设、终端设施等关键环节前后衔接、环环紧扣,从制度上保障工作推进有章可循。为保障管道质量,在材料购置上,通过区招投标中心,确定了全区生活污水治理主要管材的预选供货商。为规范施工质量, 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监管机制,其中区成立治污项目督查组,对在建项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督查考核;镇街落实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对辖区内治理工程实行动态性监管;各村居成立监督员队伍,全天候参与材料、设备进场和隐蔽工程建设等现场监管工作。

3、重建农村基础设施。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近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三件民生实事。一是加快农村社区三大中心建设。即加快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室内农产品集散中心、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为农民办事、购物、休闲提供便利。全区已累计安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7个,室内农产品集散中心22个,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6个。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约万元。二是加快经济薄弱村四类公益性项目建设。即加快经济薄弱村路灯安装、道路硬化、村内停车场、自来水改造等建设,切实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三年来,全区已累计实施四类公益性建设项目83只,投入资金3586.91万元,安排财政补助资金2759.50万元。三是加快农村水冲式公厕建设。通过普及水冲式公厕,加快农村露天粪坑、小型集中公厕和旱坑的改造提升,近三年全区已累计投入资金2916.31万元,计划新建水冲式公厕965只,使农村环卫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20首批立项公厕253只,财政计划补助资金920万元。

(三)多轮驱动,开展四级联创活动。

1、提升区级创建。,我区通过大力度的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当年获得了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的称号。今年,我们将以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我区召开的契机,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提升力度,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板,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区)的创建提供有力保障。

2、丰富镇级创建。为认真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积极营造各镇街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我区开展了美丽乡村优胜镇(街道、开发区)的争创工作,并出台了考评办法,对综合考评领先的镇街由区委、区政府进行命名表彰。同时,积极引导各镇(街道、开发区)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先进乡镇,目前,已有柯岩、湖塘、齐贤、夏履、漓渚、兰亭、王坛等7个镇街成功创建为市级美丽乡村先进乡镇。

3、加快村级创建。从2012年起,我们组织开展了以“六化一特”(即美化、洁化、序化、绿化、净化、细化和有特色)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三年来,全区累计启动实施示范村建设57个,安排建设项目340只,计划投资22631万元,其中安排财政补助资金14130万元,为各镇街美丽乡村的加速推进树立了典型。从20起,我区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重点是在示范村创建中,通过进一步挖掘内涵,打造节点,将其培育成为全区更具标杆作用的特色村,目前,全区已累计启动美丽乡村精品村11个。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修缮工作,目前,全区18个历史文化村落中,已有8个通过保护利用规划评审,有6个下达了修缮保护项目建设计划。稽东镇冢斜村已列入中国古村落和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

4、开展家庭创建。庭院整洁户创建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基本的创建元素,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此,由区农办会同区妇联在漓渚镇棠一村开展庭院整洁户星级创建试点,并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在全区进行推广。按照评定标准,五星级庭院整洁户由区里命名挂牌,四星级庭院整洁户由镇街命名挂牌,三星级及以下庭院整洁户由村居命名挂牌。目前,全区已有星级庭院整洁户30612户,占全区总户数的17%,其中,五星级户,四星级8203户。

(四)创新举措,推进农村住房解困

1、积极实施三年解困计划。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要素制约和农户建房需求,我区在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和不突破户型限额标准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并探索出了“8+X”的解困途径,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切实改善农村住房困难户的居住条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区共累计解决落实住房困难户2813户,占总解困数的66.5%。

2、积极开展“空心村”改造。“空心村”改造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盘活土地存量,解决建房用地,还能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化解住户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事工程。为此,我们通过试点探索、层层发动、出台政策、加强监督、优化服务等举措,至今全区共组织实施“空心村”改造点38个,改造面积498.85亩,涉及农户1219户。

3、积极推进宅基地置换。通过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以房换房”、“以房换钱”、“以房换租”等形式的宅基地置换工作。一方面,切实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区15个镇(街道、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已全部完成并通过联合会审,总用地面积62.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26万平方米,计划建造6861套公寓房。至今,已有4个集中居住区完工,4个完成工程量的90%以上,为农民宅基地置换打下了扎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联审会议等形式,分期分批对置换农户进行调查审核,目前,全区累计完成置换农户2794户。

(五)强村富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持续推进村级经济发展。出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经济薄弱村异地集中购建物业。目前,全区累计有75个村购建物业,其中,异地建物业30个村,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购置物业45个村。同时,通过结对帮扶等举措,逐步消灭经常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近三年来,已累计脱贫29个村。

2、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并鼓励引导土地连片、规模、长期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去年新增流转面积0.33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0.72万亩,流转率达61.27%。按照平等协商、自愿申请,不改变土地性质、用途以及不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三原则,在平水镇若耶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改革试点,经村、镇、区三级公示后,双方签订了转让协议,转让林地面积56.75亩,村集体可获得转让费用95万元。

3、狠抓现代农民素质提升。围绕提升农民劳动技能、创业能力这一目标,大力开展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促使农民多业态创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目标。2014年全区共培训农民9800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600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500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900人。

4、加大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步伐,去年,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专题召开了动员部署会,举办了业务培训班,加强了对各镇街的现场指导,并定期通报股份合作制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规范改革程序,减少工作隐患。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股改329个村,占应股改村(330个)的99.70%。共量化集体资产31.30亿元,持股村民达56.64万人,人均持股5526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意识不强,环境管理缺乏长效性。农村环境卫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工程。近几年来,虽然我们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抓环境整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因此,垃圾乱丢乱抛、杂物乱堆乱放等现象还随处可见,如不抓紧抓实,就会造成反弹。

2、投入不足,示范创建缺乏整体性。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虽然区委区政府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但镇村匹配的压力也较大,而这些投入一时又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镇村对创建的积极性还不高,主动性在下降,造成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甚至同一个村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差距很大,发展不平衡。

3、管理不严,乡村建设缺乏保护性。前几年,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乡村建设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山区的乱采乱伐,平原的无序开发,大拆大建,包括个人建房,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古老建筑遭损坏,使人民难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提升理念。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变现有的环境,更要改变我们的理念。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转型”的生态文明观,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逐步形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同时,要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镇村干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增强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提升标准。一是提升建设标准。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诉求也在不断改变。为此,美丽乡村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二是提升整体水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切实解决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全力推进,真抓落实,不断提升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三是提升特色亮点。在示范(精品)创建中,要通过充分挖掘村庄自然特色、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等,进一步做出各自的特色、亮点,做到“一村一韵”、“一村一景”。

3、进一步突出重点。一是突出“整治提升”。积极实施拆违章、种树木、改立面、装路灯、打围墙、做小品、治污水、理管线、保整洁“九大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环境整治月度抽查考核,以考促管,推进城乡环境高标准上常态化管理。二是突出“强村富民”。采用政策扶持、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薄弱村转化;加快农民转移培训,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深化“三资”管理改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三是突出“民生实事”。当前,要切实解决农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上一篇:双面猎犬中小学读后感600字下一篇:水行政执法技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