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活动总结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共同体活动总结(精选9篇)

共同体活动总结 篇1

活动总结

夹河小学 2018年6月30日

夹河小学共同体活动总结

按上级安排,并相互交流了夹河-东楼共同体活动方案。现将开展共同体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目的

开展结对手拉手活动是落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充分发挥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结对子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共同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要求。

1、成立了领导小组,进行了管理分工,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2、建立了工作制度,每年组织召开结对学校共同体活动经验交流会,沟通情况,交流好的做法,研究进一步落实的工作,对活动中出现的典型经验给予宣传报道。

3、注重实效,重在提高教育质量。共同体活动重在教育思想的交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共同体活动,切实让我校的教师和学生受益。鼓励创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结学校更多的支持。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了定期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开展共同体之间的活动。

2、开展了共同体学校学生间交流与协作;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实现共享学校教育资源等。3、2018年4月18日上午,我校校长带队,全学校行政和骨干教师到东楼小学学习交流;4月20日东楼小学送教到我校。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之间加深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我校教研工作、教学管理等工作。还积极参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今后我们将加大结对面积,让彼此相互学习,相互 促进。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定期互派干部、教师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让我校骨干教师得到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共同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向结对学校教学的学习;

3、加强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以此平台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共同发展,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间的共同成长。

共同体活动总结 篇2

(一)概念。

共同体本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裴迪南·滕尼斯在1881年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随着“共同体”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1995年博耶尔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帮助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它提倡学习者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师生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它提倡学习者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导师制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师(包括导师和专家)生(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它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进行全面指导与促进。导师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中能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能动意识,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形成。

(二)目标。

师生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增进师生关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研究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同学们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增进师生间的互信、互谅、互助,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三)构成要素。

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共同体成员:导师、学生;学习任务:共同愿景。应以导师课题、项目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最终目标,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统一意识与情感,共同协作,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习资源的开发:网络媒体,学术沙龙、课题组组会,共同体成员积累下来的与任务有关的作品、反思日记、经验等。

(四)基本特征。

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学习目标上的共同愿景;身份转换的灵活性;活动时间的持久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

(五)实施过程。

出问题、明确任务阶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阶段;相互讨论、共享信息阶段;整理文件、形成作品阶段。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共同体”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科学研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旅游系“导师团队辅导”工程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启动。首次启动的八个团队小组,各个导师认真组织,系统设计小组研讨的形式、内容与要求。报名学生按时参加各自小组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就如何有效开展这项活动提出看法。

“导师团队辅导”工程是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创建优良学风的又一举措,为此,旅游系两个教研室拟定了十七个课题,涵盖旅游、烹饪、食品营养三个大类,内容涉及“旅游名著导读”、“旅游观摩与调研”、“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女性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和餐饮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等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教研室指派专业教师对课题小组的研究加以指导。

旅游系导师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专业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学习领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形成课外师生探究式学习的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旅游系于2013年4月11日下午成立并启动了26个“师生共同体”,如“飞机主题餐厅设计”、“石家庄市大中型餐饮企业职位现状及需求”、“手工皂制作”、“消费者对餐饮产品的偏好性调查”等。“师生共同体”是基于导师制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是旅游系2012年启动的“导师团队辅导”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2014年3月17日下午启动第三批基于导师制的师生共同体活动,共9个小组。题目有: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中成功的案例及对河北省发展的启发、河北省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模式分析、酒店管理案例的汇总与分析、河北省(或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旅游开发、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旅游示范点导游词编写、石家庄旅游景区游客非生态行为的调研与分析、“模拟导游”与“导游业务”等等。

根据《河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校将于2015年3月开始启动第二课堂特色活动项目。目的是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机动灵活的特点,突破通常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局限,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学院、各专业申报开展的特色活动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并切实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特色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依据对培养、培训目标的分阶段任务,确定相应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组织实施过程。特色活动必须针对预期目标提出相应的效果检验与评价方法,且预期效果明显。特色活动项目经费预算合理。获准实施的活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反馈活动开展情况,接受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为迎接河北师范大学要求各个学院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的需要,2015年3月26日,旅游系第四批师生共同体项目发布,题目有: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文化时空格局演化研究、河北师大在校大学生微店创业活动调研、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选择、航空餐饮文献检索与研究综述、空乘形象塑造与模拟面试、看美剧学口语、奥斯卡英文电影赏析、读《红楼梦》学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精选等等。

为了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能持续有效开展下去,旅游系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先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培训,并组织各教研室进行专题研讨,明确了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意义、形式、内容、措施,特别是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强调导师的“导向”、“导学”和“导心”作用,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

“师生共同体”的成立和启动,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旅游系师生共同体活动自2012年以来,已先后进行了4批,共组建了58个师生共同体,共有300多名同学参加了共同体活动。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师生共同体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师生,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参与人员。

每个共同体由1名以上教师和10名左右学生构成。学生主要为大学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

(三)导师职责。

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和“导心”,以“导学”为主。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和制定人生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愿景计划,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等,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和读书报告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认真负责,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效果。期末要会同辅导员写出学习、学业评语,指出学生努力方向,调整指导计划。

(四)学生任务。

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导师联系,汇报学习、工作、思想状况等;服从导师的安排,积极参与学习、科研活动;各小组在导师组织的活动以外,可随即开展活动,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五)活动内容。

以导师课题、项目、所教学科、研究方向等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成长共同体、师生学术共同体。

(六)活动形式。

(1)主题报告式。即邀请一位或几位专家就相关问题做报告。听众可在报告后提出问题、发表观点;(2)热点讨论式。即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是某些成员的研究专长或兴奋点。通过对发言的精心准备,成员掌握大量文献,进而促进了个体水平的提升;(3)调研报告式。共同体成员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行业、企业或社会问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4)技能实训式。进行技能实训、社会实践、策划设计,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七)组织实施方式。

征集、发布项目→双向选择(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项目申请表)→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展示→评优表彰。

(八)活动周期。

题目确定之后,导师应高度负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每年3月举行旅游系师生共同体启动仪式;随后按期开展活动;6月份进行中期检查;12月份各共同体汇报交流,总结评比。具体活动时间由导师和学生商定,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每1~2周1次,本年度不少于20次。

(九)评价方法。

给每个“师生共同体”建立活动档案,记录活动情况和成员的闪光点和不足。评价时各共同体小组提交活动日志、总结、感想、反映活动的照片(不少于10张);召开经验交流会,PPT汇报;进行共同体活动满意度调查;年底评选表彰优秀师生共同体,颁发证书并奖励。

(十)考核与奖励(教师方面)。

对于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项课外活动的教师,学院将依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对导师工作的考核,从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作为立项项目的指导教师,结项后结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学院给予一定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技能比赛活动,获校级及其以上奖励,学院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训练项目,结项后结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摘要: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阐述师生共同体的概念、目标、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及实施过程,然后对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的“师生共同体”活动从基本情况、参与人员、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方案,旅游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共同体活动总结 篇3

一、“活动竞赛”营造了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活动竞赛”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活动竞赛”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活动竞赛”过程中的“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是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这种自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中,在“活动单”上指引性的语言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深入的学习。如在教学《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活动一“成语大转盘”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竞赛”: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自()()()——教师一提出要求,同学们立即开通脑筋,不一会儿,“自不量力、自高自大、自顾不暇、自给自足、自鸣得意、自取灭亡、自生自灭、自食其果、自恃其才、自投罗网、自知之明、自相残杀、自学成才、自相矛盾、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自不量力、自成一家、自成一格、自出心裁、自得其乐、自高自大……”这些成语便从同学们嘴里脱口而出。这是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在“活动竞赛”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尤其突出的就是教者的语言特点:优美且具煽动性,在每一个活动中不断地激励学习共同体,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精炼富有启发性,让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能深入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活动竞赛”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互助精神

“活动竞赛”过程中的“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然后在通过全班的合作性的展示交流与师生合作的点评提升使学习内容得到归纳和提升。因此,课堂上采用的是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没有讲台,实行学生桌对桌,面对面就座,5、6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在组内分工明确,根据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单”,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自学+小组助学”的过程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环节中学习共同体中的组长对各组员进行量化打分,更能体现合作的精神。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便自觉按要求先自学、自查、自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做的题目做上记号,到了“合作学习”阶段,即“兵教兵环节”也可称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疑难杂症”,组长根据各人发言的数量、质量先打分,然后小组合作,辅导“学困生”完成预先设计的练习题,根据合作的表现再给各人加分。比如说在学习《伊索寓言》的生字词时,小组内便开始了小竞赛:有的说,我记住了“狐狸”的“狸”和喉咙的“咙”都读轻声;有的说,我能分辨“说谎”的“谎”与“惊慌”的“慌”这两个字;有的说,我通过朗读,懂得了“一贯、掺杂、戒心”的意思……这样,整个小组内人人动脑,个个活跃,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互助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明显提高了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有效性。

三、“活动竞赛”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而“活动竞赛”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活动。如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动”起来,共同构筑理想的探究氛围呢?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流程,尤其是对探究活动的安排与指引,以及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情境预设,它为学生提供了一张探究旅行的地图,清楚地知晓到达的目标,前往的路径,沿途的风景。例如在教学第九册语文练习1中“轮流背一背带‘风’字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时,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并说出了比赛规則:两组一句一句轮流背,不得有重复,背得多者为胜。比赛开始了:这一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一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因为有“活动竞赛”的引领,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解放了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在具体的探究性和体验性活动中感知、感受、感悟、积淀、内化、升华。

四、“活动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才能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活动竞赛”模式一般课堂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实施活动(竞赛)——反馈提升”。“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是指根据设计的活动方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检测反馈”就是通过点评、总结、练习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活动竞赛”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胆子大了,热情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被动应付的“学习机器”,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说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由于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学生熟读成诵、充分感受了词中清新秀丽、温馨宁静的农村生活画面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这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多么令人向往啊!如果你们也能像辛弃疾那样,把所看到的情景写下来,那该多棒啊!你们能仿照下阕填一填吗?”“能!”话音刚落,小组内就紧锣密鼓地创作起来:“大哥山里砍柴,大嫂田里割麦,最喜小弟无赖,秋千树下摇摆。”“爸爸外地打工,妈妈家乡务农,最喜大儿聪明,大学名榜高中。”……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这样,“活动竞赛”为学生创造了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课堂变得活泼、灵动、丰富、多彩了。只有在这种灵动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总之,“活动竞赛”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其自主探究的权利,主动表达的机会,敢于质疑的勇气,求异思维的能力,充分发展的可能。只有这样,先扶后放,大胆实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引领学生共同体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活动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校中青年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促进学校中青年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让教师向“学者型”和“研究型”转变,特制定本方案。

二、主要措施和思路

1.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经典,做学者教师”的读书活动

我校的中青年老师尤其是参加工作5年以下的特岗和招教的老师居多,引导他们进行专业阅读,让他们汲取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与教育大家面对面的对话和沟通,是他们尽快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要求,每一位中青年老师,每学期自己选择一本教育专著,进行学习和研读,每周完成对所学习内容进行批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书写读书反思和心得,力求每个老师真正地能书写自己原创的反思和心得。

2.学校组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活动

学校给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利用每周的例会和周二的学习时间,组织学校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讲座,把他们多年来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专业成长经验推介给青年老师。以“教师专业成长大讲堂”的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参与交流。同时,也给青年老师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教学中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

惑提出来,以“教学问题大家谈”等形式,开展大讨论活动。

3.学校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依托,开展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集体备课

学校给教师提供学科研究为核心专业成长,利用星期四晚上,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以学科的备课组长为中心,开展学习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编写教案、精选习题、辅导学生等内容的专业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坚持每周做一份中考试题,让七八年级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了解中考题型和信息。集体备课力求做到编写教案统一、课件使用统一、配备习题统一、检测考试统一。

4.结合中心校的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组织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成长擂台赛”的展示活动。

根据中心校对青年老师的要求,强化青年老师“五功六能”老师基本功的训练和评比。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听评课、教学基本功等活动,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开展师徒结对的帮扶活动,提升青年老师专业成长水平。

5.利用网络平台,引导教师进行网络互动,进行自己的博客建设

学校要有计划地指导教师进行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在邵原二中网、邵原教育网、济源教育网、研修茶座和济源名师工作室等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定期开展博文评选活动,利用学科QQ群或博客圈,引导教师与名家进行交流,扩大自己的影响,让青年教师经营自己的博客,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轨

迹,体验专业成长的喜悦。

6.启动学科资源库工程,建设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

近年来,我校基本实现了“班班通”,每个班级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资源库就非常必要。要求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骨干老师引领作用,组织编写完整的学科资源,学校利用3年时间,形成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教师要利用网络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电子教案,课件、学案制作等。

三、活动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 2013年6月----2013年7月

活动的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方案,建立“对话—实践—反思”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

2)成立学习团队的助学教师。

3)细化活动内容,准备活动需要的素材。

4)组织第一次集体活动。向团队成员传达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 2013年9月-----2009年11月

活动的实施阶段

1)活动一:开展教师的“读经典专著,做学者教师”活动,指导教师进行选购教学专著,对读书笔记批注、书写反思心得做出要求。2)活动二: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大讲堂”活动,要求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率先带头。

3)活动三: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做中考试题,学习新课程标准,备课组长组织学习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和基本要

求。

4)活动四:开展教师素养提升活动,大练中青年教师的“五功六能”。组织多样的青年教师“擂台赛”、素养展示等活动。

5)活动五: 构建教师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建立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博客,上传自己平时撰写的读书反思心得,教学随笔和经验交流等内容。6)活动六: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活动,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牵头完成学科优质资源的编写修改和上传工作。7)活动七:

第三阶段: 活动评比与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进行说课、微型课、学案制作、学科基本知识的评比活动。2)将活动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撰写活动评估报告。

共同体活动总结 篇5

为落实大港教育局、进修学校“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活动相关要求,建立融学习、研究、培训、成果推广、示范引领于一体的教学研究平台。在前期五校分工研究的基础上,5月4日上午在大港七中开展教学研究共同体第五次系列活动(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地点:大港七中

二、具体内容安排:

时间作课人班级作课内容作课地点 8:55——9:40李菲老师六年二班名著阅读《鲁滨孙漂流记》C407 9:40——10:00程坤说课展示(自读课模式)

10:10——10:55张朝印老师九年一班九年级复习课《鱼我所欲》C407 10:55——11:20做课教师进行课堂流程解读(名著流程和复习课流程解读)对本学期后期工作部署安排

领导讲话

备注:8:40签到七中C407

共同体活动总结 篇6

【活动设想】此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场所是学生熟悉的学校。这也为学生活动创造了条件。围绕两个选题, 在具体活动中, 我设计了以下的实施步骤: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分组进行具体活动 (两个活动组) ———整理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交流分享成果。

【活动目标】

1.将生活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培养留心身边经济生活的习惯和初步的理财意识, 养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感想与见解的表达能力及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

1.确定活动主题, 划分活动小组, 设计调查问卷;

2.分组进行材料收集和问卷调查;

3.设计制作手抄报;

4.对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形成结论, 并撰写调查报告;

5.交流展示活动:张贴手抄报, 课件展示;召开报告会, 汇报调查过程及宣读调查报告;

6.活动评价;

7.发出倡议书。

【活动准备】

1.活动时间安排表。明确活动时间:本次活动两周时间。

2.全班分成两个活动小组, 分别负责两个活动主题。

3.倡议书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4.提供活动需要涉及的的网站和书籍名称。

【活动过程】

1.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 形成活动小组, 调查走访, 搜集材料阶段。

活动主题的选择很关键。本着重探究、重应用的目标, 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满足学生对钱币知识的强烈兴趣, 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代学生消费的普遍现状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一小组负责第1个活动主题。关于钱币的发展历史是比较好收集的材料, 但是通过钱币本身的发展变化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就是一大难题。教师要给予重点指导。另外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所需的网站地址及图书目录, 降低活动难度。

第2小组负责活动主题“调查同学怎样消费”。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而调查问卷的设计则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设计怎样的一份调查问卷也成为教师要重点指导的内容。根据活动内容我引导学生在全班讨论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形式 (内容上主要从同学们零用钱的多少、来源、父母的工资、用途4方面着手调查;形式上使用问答方式) , 然后综合学生的意见, 设计一份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在走访调查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指导:一是调查对象的选择要兼顾学生的各个年龄段、消费层次、性别差异;二是做好与调查对象的沟通, 争取调查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可以划分小组分项分头进行调查, 然后交流讨论, 实现资源共享。

2.整理材料, 得出结论阶段。

第一小组根据收集的材料制作手抄报和课件。手抄报分3个版面, 3个专题:钱币的昨天、钱币的今天、钱币的明天。第2个专题占所有版面的四分之二。1、3两个专题各占一个版面。

课件主要内容:

(1) 介绍几种珍稀、有代表性的钱币:玉贝、常平五铢、交子。

(2) 介绍建国以来发行的五套人民币。

(3) 展示介绍各国钱币。

在手抄报及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跟踪指导。

第二小组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结论, 写出调查报告。

3.成果展示、活动评价阶段。

成果的展示交流按照内容采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

第1部分内容是“钱币之旅”。学生先使用课件配合讲解, 介绍钱币的发展历史, 剖析钱币发展演变的原因, 展望钱币的发展前景。然后学生再张贴手抄报。

第2部分内容是“同学消费状况调查”。

这一部分活动由活动小组的组长对本组的活动过程进行汇报, 并宣读调查报告。然后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合理使用零花钱。

活动的评价反馈。各活动组利用文字总结的形式, 将活动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及课件、手抄报、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等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 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肯定成员的活动价值, 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与收获】

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具有问题意识。在本次活动的主题选择中, 学生对“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主题的兴趣较大, 因此我们就确立它为第1个活动主题, 并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了活动小组的成员, 由小组成员自己推选活动小组组长, 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只是做一些协调、指导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一活动主题就涉及了历史、政治、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活动中要运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手抄报展示活动成果, 实现了综合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共同体活动总结 篇7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又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大力开展社区和谐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无疑是我们群文工作者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本文谨结合深圳部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围绕社区文化在建设和谐文化乃至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社区环境与良好社会文化氛围问题作一个大体上的探讨。

一、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活动网络,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

何谓和谐文化?有专家学者曾用拆字法解释“和谐”的含义说:“和”字由“禾”“口”两字组成,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也就是民生;“谐”由“言”字旁和“皆”组成,当理解为民主。所谓和谐文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民生与民乐问题,亦即是说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让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有关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问题,刘云山同志在一篇专文中曾作过深刻的论述:“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养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社区,作为城市及乡镇居民的“居住共同体”,是城乡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口集中、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小社会的和谐,便没有大社会的和谐可言。要让生活在每一个社区的人们能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欢悦祥和、安居乐业,就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文化环境和文明、健康、向上的氛围。不言而喻,社区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以至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我們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崇尚“天人合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良性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和合”文化传统,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优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广大居民的文化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文化环境和文明健康氛围打下扎实的社会基础。

二、深圳经过多年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和“文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今后建设更加美满和谐的社区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是构成城、乡的基本细胞,又是所在地众多居民的共同家园。社区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城市及乡镇的安宁与稳定。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和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城市的深圳,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创建文明小区活动,社区文化建设也已走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早于1994年,市政府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物业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根据该《条例》规定,全市各区、街道、社区居委均要求设有负责本辖区的文化行政管理和协调机构,并配以文艺、新闻、体育等方面的专业员工,对社区内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扶植、引导、整合和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主要由居民自治,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连续性,并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圳社区文化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处于市中心地带的福田区,就是以市里制定的有关规定为框架,大抓“文化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小区活动。该区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不但把它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来实施,而且在布局上努力构造“一公里文化生活圈”,先后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完善文化馆、站和基层社区各类文化设施及活动网络,以保证各社区普通居民出门一公里范围内,就可以享受到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

该区莲花北小区共有5820多户,3万多居民的住宅区。由于街道、社区都很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所以在这个空间有限的小区里,建有3个可是同时容纳上万人的大型露天文化广场,11个各类文化活动中心场所;由社区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文化艺术团体就有20个;而群众自发组织的小型文艺团体更达几十个。仅近几年,小区内共举办了300多场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涵盖各个方面。在姹紫嫣红的社区文化氛围中,居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互不相识的局面,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融入了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之中。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区文化让小区居民尽情分享和谐文化的欢乐与祥和。

十多年来,以“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主要品牌的深圳市常设性社会文化艺术大展演、大检阅等系列群众文艺比赛和评选活动,拉动了数以千计的社区和上万名社区文艺积极分子,参与活动及观看的居民数百万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至目前为止,有2300多个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小区,并涌现了象梅林一村、皇岗新村等大批社区文化先进小区。即便是在城市化转型期的宝安、龙岗两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宝安区新安街道所辖地域多数是开发比较早、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该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实施《社区文化建设工程》以来,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各社区有关资源,采取多渠道等集资金,不断完善各类文化阵地设施和文化活动网络;尽量发挥辖区内的区、街道、社区居委三级各种文艺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了基层社区文化活动的持久开展,为构建和谐新城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西乡街道的“桃源居”,是一个拥有5万多不同阶层人群居住的大型商品房住宅区,该社区发展商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当地党委和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已打造成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示范单位和成功模式。这个20年前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的住宅区,如今已成为所有业主无违法案例、邻里无民事纠纷、社区无黄赌毒,无未成年人犯罪的理想人居之地。业主们自发组织起来的舞蹈队、秧歌队、合唱团等各类民间社团,常年把社区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每年与文化部门联合举办的“桃源居”文化节等系列大型综艺活动,已成为该社区居民的共同节目,新老居民和谐共处在这个名不虚传的现代“桃花源”中,先后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全球理想人居”、“国际花园社区奖”等殊荣。

“桃源居”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广大居民的文化权益,大力倡导文明、关爱新风,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大家共建共享平安、祥和,共同构建和谐美好家园的先进事迹,不但给众多发展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与地产互动的发展好模式,也为当地营造了一个社区文化建设成功的范例。这些实践经验和成果,无疑给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持久开展和谐社区文化活动,是巩固文明社区创建成果和提高社区文化发展水平,实现“文化立市”、“幸福深圳”的重要途径

正如上文所述,深圳社区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它为本土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文化立市”和建设“文化强区”的宏伟目标要求来看,深圳社区文化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深圳是一座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可是不少社区基础设施与人口迅猛增长与需求却未能完成同步。加之由于早期一些区域规划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导致部分街道、社区文化设施不甚配套,难以适应当今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原特区管理线關外的几个新区,虽然全面实施城市化已有几年,但仅就社区文化而言,不少镇改街道、村改居委的社区建设和原住民的思想意识仍然处于转型期。要真正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仍有较大的距离。这种不平衡、不“和谐”状况无疑会制约着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步伐和整体水平。

因此,要使深圳社区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向高层次发展,必须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大做文章,切实加强次发达或新开发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以确保全市社区文化事业健康、和谐地向前推进。

(一)继续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进一步健全覆盖全市的基层文化工作网络。

社区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当地居民最直接的精神生活园地。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深圳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等精神,把社区文化设施真正纳入各级城建总体规划之中。尤其是先后成立的几个新区及所属各街道办事处,应站在“文化立市”和贯彻落实《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高度,切实加大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为当地居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大力扶持工业园区的“企业文化”,关心弱势群体,尽量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深圳是一座典型的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比例明显倒挂、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大多数的特殊城市。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现时居住在本市的1500万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就达1200多万。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大部分劳作、生活在各大、中企业所属的工业园区,他们的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不认真解决千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文化需求问题,我们这座多层次、多元化的移民城市无论如何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我们必须参照《深圳市文化局开展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方案》的要求,大力扶持各大小工业园区务工人员密集的社区,充分调动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和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满足广大员工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认真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职能和作用,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丰富优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文化馆、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工作的主力军。全体群文工作者在认真做好当地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辅导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同时,要坚持文艺工作下基层,重点扶持各社区,积极举办各类学习班,为社区培养造就大批专、兼职文化指导员和业余文艺骨干以及热心社区文化事业的“文化志愿者”,努力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基本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要充分发挥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应有功能,满足社区不同层次居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需求,真正做到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人人共享。

深圳既是一座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又是人口高度密集的新都市。要满足这么多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群的各种文化生活需求,单靠各社区居委所在地有限的活动场地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应充分利用全市现有160个各类文化广场、178个“大家乐”舞台、83个公园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公共活动场所等资源,为广大居民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方便。

不久前,以“自然、和谐、康乐”为主题,围绕“加强公园文化建设,丰富公园文化内涵,提高群众文明素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历时3个月的深圳市“公园文化节”,就是一次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具体实践。据统计,此次“文化节”共有456家单位、1573个节目、24889人参加演出,受益市民达207.5万人次。可见,其社会效益不能低估。象此类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群众的各种需求,营造和谐文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人人共享的目标,无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互相配合、大家合建、共同分享。但愿我们全体市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齐心协力创造更加和谐的社区人居环境,为实现“文化立市”、“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构建文明和谐美满幸福家园而共同努力。

互助共同体工作总结 篇8

杭州市余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13.9

为响应杭州市教育局开展的城乡成人学校结对互助工作,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校与临安市於潜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了互助共同体。半年来,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互助共同体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互助共同体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双方学校根据协议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交流互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达到了双赢目标。

一、思路明确,计划及时,管理有效

认真学习《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 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区县(市)协作机制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互助共同体工作,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及教育质量,加快成人(社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为保证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双方学校讨论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结对互助共同体计划。同时,为了加强互助共同体工作的领导,双方学校确定一位校级领导为互助共同体负责人,并落实一名具体负责人,以保证活动有效开展。建立了工作台账,由具体负责人记录每次互助活动情况。

二、实地学习,沟通有效,全面融入

2013年的1月和3月,余杭成校与於潜成校分别两次到对方学校实地学习取经。在考察过程中,双方校长介绍了近几年来各校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指出虽然隔区但两校在办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对交流既可增进校际间的友谊又可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谋共赢,智慧共享。每次参观以后,双方学校的老师还就管理、科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坐在一起进行相应的研讨活动,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的“双争制”开班、档案管理及其社区教育等成校的重头工作,大家都非常诚恳地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在这样全景化的考察和这样坦诚的交流与切磋中,双方教师在业务水平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果良好

在推进互助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条件和客观原因的限制,於潜成校专升本的学历晋升班无法开班,而学历教育是成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余杭成校的学历教育已初具规模,因此两校利用互助共同体这个良好的平台,开展了合作。於潜镇有专升本学历晋升需求的人员由余杭成校负责管理,开班教学等由於潜成校自己组织,实现了双赢。

新强学校共同体建设总结材料 篇9

------幸福教育共同体工作总结

为推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在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我校与逸夫中学、田家炳中学、龙兴学校组建“幸福教育共同体”,近一年来在轮值学校逸夫中学的带领下,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这一年对于我们来说收获颇多。

一、共建之处拟定共同体活动计划

通过共同体联席会议商讨制定出《逸田新龙四校共建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出共建目标及各阶段活动内容,共同体学校命名为“幸福教育共同体”并对此命名加以解读“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实施幸福教育,构建幸福校园,成就幸福教师,打造幸福课堂,培养幸福学生,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幸福和快乐”,同时制定《共建公约》。

二、共同体联席会议有效进行

2014年在逸夫中学举行两次联席会议,第一学期研究启动会议及上半年工作计划,下半年召开总结会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在此过程中各校校长及业务领导都积极参加。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召开业务工作会议多次,使共建工作扎实而有效的开展。

三、高质量的教学联谊活动。

1、启动式暨四校课改交流会

2015年5月启动会,市教委、研究院、区、校领导届时参加,领导作了重要讲话,教师代表、校长代表分别表态发言。之后逸夫中学出二节展示课,语文教师杨彩霞《狼》,数学教师张亚萍《旋转专题训练》,展现了教师极强的基本功,及逸夫中学课改成果。使观摩教师受益匪浅,席间教师、业务领导分别谈了感受和对课加以点评。此次会议既是一次成功的启动式又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研讨会。

2、积极领用网络进行分学科教研

6月利用网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网络集体备课,四校教师分学科上传集体备课材料,教师们在网络上点评、交流。教研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极大地方便了教学交流,在交流中对如何上好复习课又分组展开讨论和研讨。3、9月开展学习交流,使教师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充电,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开展《静悄悄的革命》王校长《高效课堂》《团队精神》《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的学习,利用网络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沙龙,给教师心灵鸡汤。4、10月网络教研展示,各学校分别将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在网上开展,此次活动确是教研的盛宴,无论是教师、业务领导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因为网络使我们零距离的接触了先进校,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5、12月开展同课异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交流,此次活动由新强学校承办,逸夫学校的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教师分学科研讨、交流,教研组长分别评课,最后由逸夫中学班主任作综合素质经验介绍。此次班主任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我们也感到逸夫课堂教学的高效,值得学习。研讨学习期间刘霞数学教研员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评,使大家受益匪浅。

上一篇: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方案下一篇:洗碗400字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