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精选13篇)

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 篇1

阳建文

竹溪县延坝中学 手 机:

***

QQ号: 595712405 邮 箱:

YJW19760925@126.com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见读书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

而教师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的素质往往决定一所学校的素质,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素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读书对于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们也不难想到,不读书对于一个教师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们的周围,但凡那些在学校里赢得学生爱戴、受到家长好评、获得社会赞誉的老师,大都是那些热爱读书和思考、有人文底蕴、思想高尚的老师。在老师的成长生涯中,我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

提到读书,有些老师会说,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哪有时间去读书。其实不然﹐正如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是有的。”我想,那些说没有时间去读书的老师,无非是在为自己不愿读书寻找借口罢了。也许有些老师又会问,那老师应该去读哪些书呢?首先; 作为一个老师,专业知识的阅读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其次;老师更要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头脑,更能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进而信手拈来。再者;老师还要多读些国学经典书籍,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大学》等等。去感悟古圣先贤们的治学治世之智慧。

那么,老师应该从读书中学会一些什么呢?

一、老师要学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心灵高尚、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老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在社会上的地位、收入等与其它行业还有着许多差距。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师应时常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盲目攀比,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刻意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做一个心灵的富有者。

二、老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豁达的人。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老师也不例外,我们会经常遇到许多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之中的不愉快,而且往往在不经意间表露在脸上并传染给周围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们注意了,在我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那一刹那,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学生看到一个面带笑容、精气神十足的老师。

三、老师要学会如山般做事,如水般做人。做事如山,就是说做事的信念要像山那样坚定、不动摇,勇于面又对各种各样的难和挫折的挑战,压不跨,推不倒,矢志不渝。做人如水,就是说做人应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四、老师要学会沟通与交流的艺术。国学大师翟鸿燊曾说:“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感觉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忌讳的是老师面无表情、一脸死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才会更好的学到知识、煅炼能力、领悟智慧。因此老师应努力学习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以寻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五、教师应学会做一个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感悟智慧的智者。孟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其价值全在于应用,应用的恰到好处知识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古人也说:知识可以学来,能力可以练出来,但人的修养与智慧是悟出来的。可见,老师不仅要做学者,更要做智者,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领学生体悟做人之道、修身养性之道。

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 篇2

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不读书,课不是教得好好的吗?不读书照样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何必读那些课外书籍?”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我想应该不在少数,有些教师在课后宁愿搓麻将,也不肯拿起那些“闲书”。

中小学教师很辛苦,很累,课余时间的确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我想这就是一些教师不愿意读“闲书”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对教育的理解和热情,没有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高峰体验。正如吴法源讲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被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他就很难拿起书来,拿起来也会很快放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成为名师,不想走向成功,他也很难拿起书本来。”这也是主观原因。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这句名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能一天不读。青年时期的他曾整天呆在图书馆,书籍使他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而让他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谋求解放的道路。12岁的周恩来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可是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要为民族的腾飞而读书。

朱永新教授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与希望。

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2001年一百年中,共颁发诺贝尔奖680多项,其中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奖项达138项 (其中经济学14项,物理学37项,化学21项,医学及生物学49项,文学9项,和平奖8项) , 获奖比例高达20%,要知道,现在全世界犹太人口才1500多万,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这样令人惊异的成就是和犹太民族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犹太人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与上帝订有契约,负有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须学习上帝的神谕。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直接途径就是读书识字。因此,为了完成传播上帝律法这一神圣的使命,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能读会写,这样才能学习上帝的律法,这是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学习提高到宗教信仰的高度来认识,这在古代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犹太民族被称为“书的民族”,他们把勤奋学习视为仅次于敬奉上帝的一种美德。因此,犹太民族人均每年读书64本。

我们国家的阅读情况如何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的四次调查表明,从1999年首次调查的60.4%,到2001年的54.2%,2003年的51.7%,再到2005年的48.7%,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次调查还表明,我国国民人均读书4.5本。我国人均读书最多的城市是上海,人均读书8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人生忠告。试想,很多教师开始工作时,应当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五年十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落后教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更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是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有人说,教师身上的书香就是最具“杀伤力”的教育的“软力量”。唯有教师爱读书,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应该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推动教改,要从推动教师读书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的有心人,做了30多年的教师、校长,从小学到高中,他几乎教过所有的年级和科目。他之所以能够品味到为师者的最大幸福,让生活散发着优雅的气质,一切都源于他把读书当成了一中信仰。因为他知道,读书能开启生命的灵思,欣赏生命的律动。因此,他每天不断地读书,坚持记日记,并为他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做成长档案。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成就了一代教育大家。

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

让阅读成为全民的生活常态 篇3

在文明社会里,阅读成为人的终身活动。对于人的个体而言,阅读可以使人们增进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享受美丽、提升能力;对于人的群体而言,阅读可以在社会中教化民众、开发智源、传承文化、促进研究、助力生产。阅读关系着每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增长,进而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体实力和境界的提升。一个不热爱阅读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热爱阅读的机构是没有生气的,一个不崇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曾几何时,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成为从官方到民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报刊到网络的共同呼声。一份又一份关于阅读的文件、一波又一波关于阅读的舆论,一场又一场关于阅读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这个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泱泱大国对阅读重新焕发出的急切期盼,然而一次又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所展示的数据又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从“典籍大国”步入“阅读强国”还必须经历一个艰辛的历程。

2009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温总理在国家图书馆曾谈到:“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我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交流时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推进全民阅读确确实实是一件让人心动容易、促人行动困难的事,它需要每一位国民有自觉的阅读意识和自为的阅读习惯,也需要全民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健康的阅读取向: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正是在实施一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工程,既需要有识之士规划蓝图,也需要能工巧匠添砖加瓦。当我欣喜地拜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编纂的《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海天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之后,深深感到,这部77万字的著作,是为全民阅读大厦建设奉献的一份蓝图、一方基石和一只丰盈的阅读文化知识宝盒。

说《手册》是一份精致的蓝图,是说它充分总结、提炼了有关阅读学的重要理论、阅读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阅读活动的成熟经验,明晰了全民阅读推广的宏观思路,将全民阅读推上一个能够俯瞰全景、极目远望的平台,可资高层决策者参考。思路决定出路,《手册》开篇之文是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祥芹教授撰著的《依靠阅读科学推动全民阅读》,文章的核心理念“大阅读”观颇具思辨力和引领力。在“全民阅读”的旗帜下覆盖着阅读客体、阅读主体和阅读本体三个重要领域:作为阅读对象的“书”包括无字书(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之理)、纸本书、电子书,构成了阅读的“外宇宙”;作为阅读主体的“人”包括广大工、农、兵、学、商、政、教、科、文、卫等各种职业的成员,也包括学龄儿童、青少年、壮年、中老年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员,构成“全社会成员”读者:作为阅读技法的“读”包括精读、略读、快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构成阅读的“内宇宙”。他认为,只有树立阅读的“外宇宙”观、“内宇宙”观、“全民阅读”观,才能扩展阅读时空。《手册》主编徐雁精心构筑《“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一文,步履中外,条分缕析,对全民阅读推广的基本人文内涵作了深刻思考:对于社会群体而言,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员都应该成为阅读推广的对象: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阅读要贯穿人生全过程;对于图书收藏、营销机构而言,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全品种推广。他一再重申这样的观点,读书问题再也不是一个可以局限在象牙之塔中自我玩味、修身养性的的事情了,而是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乃至在“地球村”里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争衡的重要标志。

说《手册》是一方坚实的基石,是说它周到地关照到了全民阅读推广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使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在阅读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具有可操作性,这就为图书馆、学校、出版社、书店、媒体、网络、相关社团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了有效指导。《手册》的九个板块均以经典的阅读名言为题,其中,“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板块涉及的主题是“儿童阅读”,孩子们的阅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百年大计,建设书香社会需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自信,才会让孩子们能以丰厚的智慧和饱满的激情去迎接世界和未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板块涉及的主题是“阅读活动组织”,组织阅读活动是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不断扩大活动规模,不断充实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有益于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单位、一个机构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风尚;“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板块涉及的主题是“经典阅读”,阅读经典有助于传播经历史选择并被人类认可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典范性作品,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人类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板块涉及的主题是“数字阅读”,数字阅读一方面指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即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另一方面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其信息量庞大、覆盖面广,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更多乐趣和便利。

说《手册》是一件丰盈的宝盒,是说它全面蒐集遍及古今中外、面向不同读者群的关于“阅读”的资料与信息,既可以作为读者阅读时开卷释疑、启迪思路的指导书,又可以作为阅读学研究者提取研究素材、追寻学术新进展的工具书。《手册》中荟萃了宜于提高人们阅读水平的阅读方法,如中国古代的“学、疑、思、问、习、行”阅读法、文章阅读法与文学阅读法、深阅读与浅阅读、中外名人阅读法、阅读疗法等,有助于人们明确阅读策略,制订阅读计划,增进阅读效率。《手册》中精选了琳琅满目的阅读资源,如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主要书店、收藏丰富且服务到位的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向人们介绍经典与名著的有代表性的推荐书目、专门刊登书讯和书评的报刊与媒体专栏节目、工具书的使用、图书目录的使用等,有助于人们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精心选择阅读场所,把握阅读线索,按图索骥,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手册》中展示了富有人文魅力的阅读文化,如世界读书日的来龙去脉、世界各国的阅读活动、世界各地的书展活动、国际儿童图书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读书节与书香社会建设、阅读学研究组织、读书协会、国民阅读状况、藏书文化、校园阅读文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更多的阅读知识,增强阅读意识,提升阅读层次,根据时代进步推广阅读活动。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 篇4

蔚蓝的天空,飘过几朵白云,在白云的下面,长着青青的野草,如美的画卷!美丽的画卷下面坐着一双母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女儿依在妈妈的怀里,手拿一本书,听妈妈讲那动听的童话故事。女孩听得津津有味。她为可怜的海的女儿流泪;为最终找到幸福的白雪公主感到欣慰;她为……这,便是我最初对书的接触。

书,童年因书香而快乐!童年因书香而精彩!

少年,是个多梦的年龄。梦中,我与李白、杜甫畅谈诗歌;我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起出海;我与曹雪芹一起品味红楼之梦;我与孙悟空一同去西天取经;我与……书给了我进取的信心,让我拥有一颗正义的心。

书,少年因书香而快乐!少年因书香而精彩!

当我灰心丧气时,书告诉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重新有了奋斗的勇气;当我与朋友惜别时,书告诉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拭去眼角的泪水;当我放纵自己时,书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书,让我学会了坚强不屈,思索未来。

书,困难因书香而消逝!生活因书香而精彩!

宁静的小屋中散发着橘色的灯光,想着窗外的地方放着一张书桌。静静的月光下,我抽出一本书无声的读着、思索着书中的情节,同时思索着人生。星星时不时调皮地向我眨一眨眼,伴着书香,思绪越走越远……

在我前进的道路上,书香为我撑起一世荫凉,排除两岸的荆棘,驶出苦难的深渊;如一缕阳光,早已射进灵魂的深处;如一滴水早已渗透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一阵清风拂去我心里的尘埃;如……

书,令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超然;令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醇江月”的大气;令我的品味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令我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豁达;令我……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 篇5

在以前,我并不喜欢读书。但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曾让我爱不释手。小伙伴们在窗外喊我去玩,可我全部心思都在那书本之中。我在书中认识了大海和高山,认识了像星期五这样特殊奇异的人,认识了无数个让人心驰神往的远方,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广袤辽阔。那些没见过面的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引着我一点点抬起头来,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无穷。我觉得那些写书的作家,简直就是人群中的神。他们用文字给我们讲出来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精神境界,和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比起来,读书是多么快乐。

《童年》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他讲述了俄罗斯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家里发生的一系列坏事让幼小的阿廖沙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小时候,阿廖沙曾以打架为乐。但是小时候,它的一些朋友给过他许多启示,如:好事情……后来他和一些人在一起生活很愉快。

自古以来,许多书都是好书,而我却很少读这些名著,我很少读外国名著,像《巴黎圣母院》等,我看了好长时间也没看出什么总是看见打倒……

我也不喜欢看文言文,现在我看到文言文就想睡觉。

读书,可以让我变得智慧;读书,可以给人们以精神的食粮。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没错,多读书可以医治愚蠢,所以多读书是对我们有好处的。

光读书也不行,还要善于从书中淘一些经典,学习经典的人物的坚强意志或一些坚强意志。我们可以学习鲁滨逊的坚强,当他发现野人的脚印时,却硬把他看做自己的脚印。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 篇6

大家一定知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吧。项羽出生在贵族,但是很骄傲,别人意见听不进去,有一次,秦始皇坐在轿子里走在大街上,那时项羽不由自主的就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而刘邦出生平穷,但是他很努力,而且有好多朋友,能听他们的意见,刘邦用了好多计策来打项羽,有一次刘邦一时打不过项羽的800士兵,求向韩信和张良商量对策,张良说:“我们可以唱他们家乡的歌曲。”刘邦采纳了,第二天果真把项羽打败了。

读了故事后。我觉得;“一个人要谦虚,不能骄傲。”我还明白了;“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让“正能量”报道成为新常态 篇7

1 选题求“广度”:深入基层,扩大新闻线索,提高采访水平

2014年9月10日,在四川省宜宾县万兴现代城门口,一对痛哭流涕的湖南籍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个是历经生死千里逃亡的父亲,一个是四处奔波苦苦寻找父亲将近四个月的儿子。来自异地他乡的父子俩为何会在宜宾久别重逢?电视专题报道《千里爱心路》便是在记者深入详实的采访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示中,及时抓住并表现好了一个“人间大爱”的正能量的题材。

2014年夏季,宜宾县喜捷镇农民工何升平和妻子黄丹携一批宜宾农民工在湖南怀化市一家砖厂打工,由于和厂方产生劳资纠纷,何升平准备和自己带出去的工友们一道撤离砖厂。正当大家撤离时,一位情绪激动的聋哑老人突然拉着夫妻俩,不停地比划手势苦苦哀求将他一起带走。想到砖厂的其他一些工友的异常举动,夫妻俩意识到,这家砖厂可能涉嫌非法使用聋哑人和残障人为其做工。随后,好心的夫妻俩将这名遭到包工头多次打骂的聋哑工友一同带离了湖南,返回四川。之后何升平还通过各种办法帮助聋哑老人寻找家属。在宜宾媒体的帮助下,湖南省娄底市传来消息,聋哑人就是该市5月10日走失的罗长方,在此之前他的家人牵肠挂肚,焦急万分,却四处寻找无果。最终在121天后,罗长方如愿以偿地与家人在宜宾得以重新团聚。而这一切应当归功于两位宜宾好人,何升平夫妻俩用自己的善良、勇敢、无私,铺就了一条穿越湖南、四川两省的千里爱心之路。

2 立意重“深度”:深入报道,发掘新闻价值,提炼报道主题

从2006年起,对于有过十次进藏经验的罗虹宾而言,西藏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圣洁美丽的旅游地。在经历了多次骑行进藏的旅行后,2013年夏天,在宜宾城经营一家户外用品店的他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又一次选择了快乐出发。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骑自行车,更没有坐火车,乘飞机,而是历时52天、行程2200公里、从成都全程跑步到达的拉萨。

6月12日,罗虹宾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后正式启程,一名90后的小伙子陈志强开了一辆后勤补给车随行,另外,还有罗虹宾的爱犬TT。年近四十的罗虹宾在这一路上挑战身体极限,硬是以超强的意志力与疲惫、伤痛较量,坚持跑到了目的地。电视新闻专题《奔向日光城》就大量选用了他在奔跑途中抓拍的珍贵视频、图片,以及发布的微信日记,并通过其本人的真实回忆和精彩讲述,展示了罗虹宾整个奔跑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及其战胜各种困难的难忘经历,表现了一个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梦想知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该片正向传播了“追求理想在于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行动”这个编导意图,对于年轻人乃至现代人具有励志和启迪的现实意义。正如罗虹宾自己所说的那样:“梦想不存在高低贵贱,只要它能带给你一种感恩、感动,或者感悟,就可以尝试去实现它,遥不可及的东西,如果你尝试着去做,遥不可及就会变成触手可及。”

3 报道强“力度”:深入引导,提升新闻质量,增强传播效果

2014年8月26日中午,宜宾城虽然下着小雨,气温骤降了几度,不过,在闹市街头却发生了令人温暖的一幕。1 1点42分,南门大桥建设银行门口,一位前往医院准备做例行检查的40岁高龄孕妇突然有了临产反应,她紧接着停下脚步放下雨伞,捂住肚子,慢慢地蹲了下来,正在这时,一名婴儿随之滑落在地,产妇脸色苍白,血流不止,与她同行的一名年轻女孩已被吓得手足无措,紧急关头,在此路过的一名白衣女子赶紧上前帮忙,主动拿自己的雨伞遮挡产妇。随后又不断有路人停下脚步,上前帮忙。一把伞,两把伞……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热心市民加入到了救助队伍中,用各自手中五颜六色的雨伞围成了一个圈,共同给这名产妇撑起了一个临时的“爱心产房”,直到医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展开急救。

在电视新闻长消息《高龄孕妇路边产子众人撑起爱心“产房”》中,通过事发当时的监控视频,还有事后对一些当事人、目击者和医护人员的采访,观众们才看到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感人场面:在雨天的街头,近20名素不相识的宜宾市民用各自的实际行动,不约而同地自觉投入到了一场生命接力的爱心救援。遇困难,帮一把,不留名,这样一则彰显正能量的新闻事件迅速在央视一套、央视新闻频道、四川卫视、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知名媒体进行报道,向社会广为传扬。

让高考成为常态 篇8

因为不同成绩的不同命运,带给了社会、家庭及考生过重的压力,使得当事者寝食不安,紧张过度,失眠成风。

这是高等教育资源还严重短缺时代的产物,也是长期浸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结果。当社会的风向标逆转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回望新中国教育60年,前17年秉承了传统教育的渊源,借鉴了苏联的教育模式,在亦新亦旧之中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培育了一代富有理想与激情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文革”10年,破旧立新,大行“读书无用论”,废高考,重劳动;上大学,凭推荐,论血统,问出身;进学校,半工读。那时的高中生及大学生,当然就没有什么读书的压力,更没有就业的烦恼,也就不用废寝忘食,神经衰弱,跳楼轻生。听到的只是性压抑引致的性侵犯及性暴力,是青春期萌动带来的男女偷情与私奔。读不读大学,差别虽大,选择的余地不大。社会的氛围没有重视教育,更没有高考的份。

当高考再度恢复的时候,人们欣喜若狂,是因为取消高考10年积下的民怨太深,是因为10年积蓄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太烈,自1977年至今,万人争过高考独木桥的情景并未减弱,只是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万人争上大学变成了万人争上名大学。高考亦已经从束之高阁走近了市场,并被市场严重“绑架”:传媒对高考及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与炒作,已经成为他们媒体吸引眼球的重要内容;保健食品公司对考生的过度关怀,是为他们的产品寻找消费;学校周围宾馆对高考的期盼,是因为服务考生及家长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大批国营、民营的书商们,更视高考考生为衣食父母,高考资料的征订使用,养肥了一大批人。

在各方力量的推波助澜之下,高考已经模糊了它本来的面目,高考的职能已经被放大,大大超越了它本身所肩负的责任。每逢高考,全民关注,党政纪警,水电交通(通信),科教文卫等,各行各业,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种确保高考顺畅的措施政策依次出台,各种针对高考考生的优惠办法尽情展开:考场周边的施工要停止,考生路上遇到困难可由警察协助,考生家长请假休息陪考……高考考生一开始便感受到了天之骄子的优越,考上大学怎能不骄?因此,何时让高考成为只是考生正常的学业检验,是选择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普通考试,只在默默的常态下完成,而不用全社会兴师动众?那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做大做强,并走向大众化了。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文 篇9

记得以前,我十分不喜欢读书,可每当我看到课堂上老师提起某本书,和同学们谈的热烈时,我就像听天书一样,什么也听不懂,总认为自己被人遗忘了,也许这就是对我不读书的惩罚吧!

我下定决心,即使不喜欢看书,也不能当一个孤陋寡闻的小丑。 我想那时我捧起的第一本书是《格列夫游记》,刚看几眼,就被那些活灵活现的而又维妙维肖的故事所吸引了,我被它那强大的引力所吸住了,变得不能自拔。每当我捧起它,那时间就像奔腾的流水快速飞过!对,就是那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我的生活就好像被切成了几份,正常的生活学习加上不可缺少的读书,读书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在课上总能听到我与老师讨论书的内容;在课间,总能看见我手捧一本书,一坐一个课间。 读书给我带来了丰厚的知识,就说那次把,老师说了一句话,问我们是谁的.,当时全班都愣住了,我迟疑了一下,便高高举起手说:“是泰戈尔的《飞鸟集》里的。”

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 篇10

常言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丛书中学习人生可谓是一种新颖而别致的生活方式!“帘外雨潺潺。”在这富有诗意的天气里,闲栖窗下,翻开书本是多么惬意啊!翻开一本已经泛黄打皱的书,偶然间看到林清玄的散文《百合花开》。

带着对大师的景仰,虔诚的读了起来……一株断崖上的百合,孕育着一颗小小的“心灵”,为了绽放的那一刻,为了心中的美好梦想,竟是如此的坚毅和执著!它,不愧为一株百合!悠远的山谷,高耸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实现愿望必定异常崎岖。然而它作为百合——绽放的天性,并没有被恶劣的生长环境磨灭,在峰蝶的讥讽下,它萌发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为此:“它努力吸收水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得挺着胸膛”努力征服着煞人的环境。坚毅与顽强的品质,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叹!若险恶的环境只是野百合跨过的第一道坎。

那么,野草的讥讽,峰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灵魂和精神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智慧的。面对他人的嘲讽,劝导,野百合知识更坚定了信念:“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执著与刚毅一齐迸发,强烈抨击着我的心!弱小秀美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花朵来证明,独行其道:“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作为花的光荣任务。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闻名天下时,每一朵野百合牢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谦卑与坦然,高雅的人性折服了我!文章塑造了一个大智大慧,充满灵性的野百合的形象。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不如说是寓言: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证明一个人的价值价,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他开出的 “花”。

让依法治校成为新常态 篇11

松滋市实验小学在“丰润生命,共享成长”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将依法治校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教育活动示范学校”“湖北省文明单位”“荆州市平安校园”“松滋市首批优秀法制单位”等多项荣誉。

建章立制,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制度体系

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建设程序。制度管理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前提,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坐在办公室写出来的,只能是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在经历了规范的程序之后才应运而生的。民主的制度建设方式。学校的决定、计划、方案、制度,特别是涉及学校重大决定、发展规划、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是先在教研组、年级组广泛征求意见,拿出方案草案,再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形成。《松滋市实验小学管理文汇》中的系列制度、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就经历了三次公示,十易其稿。科学的制度建设方式。学校将制度建设工作课题化,《学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研究被列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健全门类齐全的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松滋市实验小学建立了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方案、规定和细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松滋市实验小学管理文汇》作为学校最早的制度集,收录了《岗位目标职责》等9项行政管理制度、《家长委员会章程》等19项德育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目标管理方案》等32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9项后勤管理制度、《校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等13项党群工作制度,共有五大类82项之多,门类齐全,自成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编实小管理文汇》整理出台,陆续新增了《党政工作规则》《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发放方案》《住房公积金缴存工作实施办法》《雇请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工作方案》《学科首席教师、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办法》等30项制度方案。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学校工作事事有章可循,时时有规可依,件件有据可考,人人有则可评,在顺利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之中,不断扩大依法治校的成果。

形成审查、清理规章制度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近几年,学校不仅在原有制度方案的基础上新补充了30项规章制度,而且,学校对原有的制度方案中不适应形势要求的条款进行了多轮次的修订,比如《教职工量酬管理办法》《职称评聘实施方案》《教职工生活福利方案》等制度,自2004年8月学校第七届二次教代会通过以来就经历了教代会5次修订。

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规则,有效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制定《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政工作规则》,形成科学、合理的议事、决策和执行机制,从“工作职责”“会议制度”“议事规则”“重大事项报批制度”等方面对党政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进行决策。邀请专家咨询、结合专业机构风险评估机制作出决策,有关学校重大合作项目、重要资产处置以及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等决策事项,先进行合法性论证,然后开展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再做出决策。

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以公平严格提升执行力。松滋市实验小学内部管理,诸如职称、工作量、请销假等都严格按教代会通过的制度执行,领导、教师一视同仁,硬帐硬结。涉及到教师职称评定和评先表模,都严格按照方案,由德高望重的业务骨干担任评委,审核并计算积分,按照积分高低和否决条件确定推荐人选、公开公示。组建专班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市场考察专班,定期对食堂采购大宗物品进行询价的市场考察;二是基建维修审核专班,全程参与基建维修的决策、招标及工程量核定;三是民主理财专班,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定期清理,向全体教职工报告。专班在基建立项、市场考察、调价定位上源头参与,在招标采购、建筑质量、工程核算上过程参与,从过程到程序进行全程监督,给教师明白,还领导清白。建立年终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评议机制。领导班子成员向全体教职工述职述廉,教职工集中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

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开放日制度。学校一直注重“家校社”结合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制定了《松滋市实验小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形成家长委员会例会制度。学校坚持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学期有所侧重地选择项目,对家长进行开放。或请家长评餐饮,就学校食堂管理、学生进餐情况向家长开放;或请家长观摩科技艺术节,检验素质教育成果等。学校坚持家长会制度,每学年开学一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每学期期中一次全校学生家长会,家校密切联系、真诚沟通、化解矛盾,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以人为本,依法办学,形成平等公正的育人环境

让师生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校严格实行平行分班,确保服务区内的学生人人享受公平的小学教育,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中当好排头兵;学校健全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形成以校方责任险为核心的校园保险体制,创造性的建立警校联防护校制度,切实保障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秩序稳定;学校建立学生、教师校内申诉制度,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让校务公开成为常态。学校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公开机制。公开的内容上,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如党务、政务、教务、财务的公开,大型采购、基建维修的公开,都形成了常规与制度,教师评先表模、工资晋级、职称晋升、人事调动、外出培训、教育教学成果、绩效奖惩、岗位考核、财务收支、重大建设、食堂采购等教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在公开之列。公开的方式上,从各种会议、文字资料到固定的公开栏,学校按时召开周例会、月例会、教代会、行政班子民主生活会、学期结束前的“三公开”工作会,都形成了常规。“三公开”的内容,还在教学楼过道的墙面上专门开辟校务公开栏予以公示,定期更新。公开的时机上,从决策源头直到工作完结的全过程,教职工代表源头参与,全程参与。

让师生和家长成为评教评学评餐饮的主体。学校工作的好与坏,最有说服力的是学生和家长。由校办、教务室和总务室牵头,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和家长开展行风评议、评教评学活动、评餐饮活动。

普法宣教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浓厚的法制文化氛围

让阳光体育成为体育教学新常态 篇12

关键词:阳光体育,教学新常态,体育意识

阳光体育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根本,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推行阳光体育就必须将培养“健康第一”的理念和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科学体育的意识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锻炼习惯。

一、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正确认识阳光体育新内涵

1.坚持健康第一, 培养阳光体育意识

阳光体育和体育新课标都将“健康第一”作为其核心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讲求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采取多种形式, 传播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理念, 让学生从关注自身健康、为了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新课标提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 彻底改变教法, 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使其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终身受益。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着力打造体育教学新常态

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乐趣, 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真正落到实处, 让阳光体育成为体育教学的新常态。

1.强体魄, 健心智, 和谐校园促成长

阳光体育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始终坚持“强体魄, 健心智”同质同步, 在学习小组的分组上实行精细化管理, 提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调查, 让小组成员具有互补性。要求学生将自身文化课的学习和体育技能锻炼融入小组的集体活动中, 实现“强体魄, 健心智”的双赢互促, 构建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

2.你打球, 我跳绳, 快乐运动长精神

阳光体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的达标率, 而提升达标率的前提是将每一个学生吸引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 挖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合理安排场地器材, 精心设计体育运动项目。如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竞赛性强的项目, 吸引争强好胜的学生参与;开展轮滑 (旱冰鞋) 、滑板、独轮车、单双杠等技巧性项目, 吸引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参与;开展校园舞、太极拳、艺术体操、武术等韵律感强的项目, 吸引活泼好动的学生参与;开展跳皮筋、踢毽子、呼啦圈、跳绳、滚铁环等娱乐性项目, 吸引有谨小慎微性格的学生参与……真正做到“我要学的, 我就能选择到。我有兴趣的, 我就能体验到。我想学的, 我就有地方发挥”, 营造你打球, 我跳绳, 快乐运动长精神的良好气氛。

3.大课间, 小活动, 阳光体育强素质

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之一, 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 仅靠每周120分钟的体育课是不够的, 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这是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和保障。课外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组织方法灵活多样, 鼓励学生利用清晨、课间、晚自习后等自由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你示范, 我带动, 交流学习提兴趣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 教师不仅要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而且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

5.你超前, 我不弱, 个性学习同提质

阳光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 而且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社会性和公平性,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 “育体育艺, 扬趣扬长”为出发点, 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能切合自身实际的最好发展。既要培养超前、卓越的运动尖子, 又要让慢热型、孱弱型学生得到锻炼和提升, 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是太阳, 让每颗太阳都发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培养出有正气、有志气、有朝气、健康的青少年, 让阳光体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倡导家庭社会参与, 努力呈现阳光体育新气象

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常态 篇13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在的反思,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最有力的武器,它使我党在革命实践史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保证我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但是这个有力的武器现在的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人却放下不用,或者至多是做为摆设,甚至遗弃,以至于他们与人民越来越远,甚至与广大人民群众背道而驰,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蒙受损失。为推进“群众路线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长期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敢于接受批评,广纳真言。心底无私天地宽,作为共产党员,要敢于开展批评,敢于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在是非问题上不“抹稀泥”。凡是违背党性原则的,凡是不符合党的宗旨和人民需求的,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凡是损害党的事业,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就要及时提出批评;有些党员、干部不敢或不愿开展批评,也因为接受了社会上流行的“关系学”的影响,这实质上是因为存有私心。我们要妥善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但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不能搞庸俗的“关系学”。正如列宁所言:“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走群众路线就

要学会倾听,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对照自己自我批评、接受批评,广纳真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以致“小疾”拖成“大病”,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敢于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不仅是一种德,更是一种才气,也是我党执政之本。能够不断从群众中调查了解情况,虚心接受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缺点错误,要广大人民群众公开进行自我批评,不讳疾忌医。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取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斯大林说:“即使批评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真理,也应该欢迎,应该仔细听取并考虑到它们好的地方。”要无私无畏,既能虚心接受正确的批评,也能不为别人一些不正确的批评所刺激而冲动,要经得起误会和考验。

善于处理批评,去伪存真。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由小到大,以弱胜强,不断取得胜利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通过批评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不断成长、始终保持本色的根基,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批评是对错误和缺点提出意见,带有否定性和贬斥性。听起来不像赞扬那样舒服。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形形色色的批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性趁形成不良情绪,出现异常行为或人生悲剧。然而“忠言逆耳利于行”。恰如其分的批评,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悬崖勒马,纠正客观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走向成功。

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错了。所以,面对批评意见,唯一要做的就是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找出问

题的关键。对于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意见要认真剖析,通过别人的眼睛来查找不足,发现问题,批评中对于那些善意地、实事求是的批评要虚心地自觉地接受,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像是发现问题的“魔镜”,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清自己、发现自己,促使我们认认真真改正不足,实现自我完善的蜕变,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己人。

积极应对批评,变负为正。所谓群众路线,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行动,并在群众运动中去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一次比.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树立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利益的理念,真正关注不同群众的利益诉求,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积极应对批评,把批评变成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上的 “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变“要我去”为“我要去”。

上一篇:农商银行服务礼仪下一篇:教育局六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