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发展的弊端
一、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1.证券经营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除大商业银行主办的少数几家证券公司以外,大多数证券机构资金均在1亿元以下,平均只有3000万元。这样小的规模自然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长,投资银行业自身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本积累,也是造成自有资本少的重要因素。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证券公司数目虽多,但大都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弱。截止到2011年,按可比货币口径计算,中国券商总资产规模约为美国投行的5.3%。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金数量对业务空间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业务品种单
一、结构趋同化,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宽泛,品种也表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局限于承销、和经纪业务,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掉期等)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业务单一的情况加剧了一级市场的争夺战,而逐渐恶化的竞争环境又进一步弱化了我国本土投资银行在其他业务方面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投资银行应有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难以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3.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人才。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再加上一些投行业务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健全,往往丧失了引进大量高级人才的机会。特别是由于一些券商的领导意识淡薄,既忽视了投行人才素质的培育,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使投行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对策建议 我国投资银行应当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1.加紧推出《投资银行法》,合理规范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专门的《投资银行法》,规范投资银行业务行为规范,严控内幕交易的发生,适当放开券商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有利于行业自律规范,创造有利于混业经营及其监管的法律环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和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股权的集中度,提高股权的流动性,使股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思想,及时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部门设置方法、大部门架构、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工作、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权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投资银行组织结构。
2.提高行业集中度,多渠道扩充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形成以超级投资银行为核心、中小投资银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多层次格局。借鉴美国投行经验,国内出台政策鼓励投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整合优势资产,通过公司合并、改制上市、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等措施来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3.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对交易方式、服务内容、承销品种上都可以进行创新,紧接国际形式,配合国内制度进行规范操作,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现代投行核心业务,随着最新修订的《证券法》实施,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我国券商的核心投行业务。企业并购、资产重组正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应该成为券商业务发展的重点。努力拓展投资银行海外业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跨国并购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投资银行的运作空间越来越大,如为企业跨国并购、反并购、买壳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融资安排;运用国际金融市场上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融资、规避风险、套利。
4.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资银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资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先进的激励体制,通过晋升、高福利、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力度,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
三、结语
一、网络会计发展现状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信息提供更及时、更全面, 信息获取更具针对性, 会计业务分布式处理, 计算机资源共享等优越性。网络会计给传统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会计在短短的十来年得到迅速的发展, 并得到实务界的充分肯定。这是得益于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 使得在环境和内容上都与传统会计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 企业内部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使得包括内在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传统的会计相比, 网络会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财务管理从静态变为动态
由于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 电子货币自动划转, 业务信息实时转化, 自动生成会计信息, 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 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 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 会计信息管理实现在线管理。会计信息收集处理的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发布和使用能够动态化。网络会计实现远程报表、报帐、查帐、审计及网上支付、催帐、报税等多种功能, 使得财务管理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同时可以利用在线数据库包括网上所有企业的信息, 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 并进行分析比较, 正确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2数据和信息处理电子化
企业内部网络结构的建立, 使得企业业务流程中产生的各种书面凭证都被电子凭证代替, 电子符号也就代替会计的数据。另外, 通过网络数据库实现的双向数据信息交流, 商品交易的资金的支付和结算, 也就使得会计活动中的大部分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电子化。
3财务分工的变化
网络会计需要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以实现财务职能的扩大, 必然使得传统会计分工发生变化。一般需要重新设立原始数据收集岗位、审核岗位、档案岗位、系统维护岗位、综合会计岗位和传输岗位等等, 取消二级核算组织方式变为一级核算。
4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
依托于方便快捷的网络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完全可以实现各种会计信息及时地传输到财务部门, 使得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财务部门也可以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反馈, 提高会计反映和控制各类交易的功能。
二、网络会计发展的弊端
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 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决定了网络会计存在的安全隐患值得让人担忧。2003年, 国际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展览会深入研究了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它告诉我们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会计是一个新兴的事物, 在充分了解和应用它的优势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它自身存在的弊端。这也是必须提醒当前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1会计信息档案的保存风险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各种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的。然而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形成的会计信息档案, 即使发生微小的差错都会产生严重后果。黑客的恶意攻击, 非法截取和恶意修改都可以致使系统瘫痪。此外, 会计数据的电子化保管对信息载体的保存要求较高, 高温、磁性和剧烈震动都可能导致彻底破坏。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频繁, 隔代兼容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因此, 会计信息档案能否安全保存的风险性很大。
2会计信息流动过程中的失真风险
网络会计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篡改、转移、伪造、删除、隐匿等都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不同于传统的会计有签字盖章等严格确认手段。网络会计大大削弱了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效力。
3对会计从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短期内很难满足
网络会计的操作人员不仅要有坚实的会计学基础和实务操作能力, 而且要求相当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 掌握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 具备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种对会计从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在短期内是很难得到满足的。需要各大高等院校和培训机制提高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意识并付之实现, 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网络会计时代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4电子会计数据的法律效力尚无定论
由于无纸化会计数据的隐匿性好, 篡改可以不留痕迹, 所以网络会计下的电子会计数据能否作为审计和税务检查的有效证据有当前会计界面临的急迫问题。法律上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电子会计数据作为有效证据也是一个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 2003, (4) .[1]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 2003, (4) .
柔道进入新疆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曾经新疆的柔道也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正不断的衰退,成绩不断下降,柔道技术也逐渐的“摔跤化”。新疆举行的柔道比赛基本都是投技赢得比赛,寝技运用非常的少,而在国际和国内举行的柔道比赛中赢得比赛的大部分都是运用寝技技术,新疆的柔道技术与国际、国内的技术相比有了较大的差距。进行柔道训练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女子柔道队员。为什么新疆的柔道会发展到如此现状呢?归根究底,总结出了以下的一些阻碍新疆柔道发展的弊端:
一、参赛资格问题。先前在自治区年度比赛中用运的是骨龄与身份证参赛,以骨龄为主。骨龄不过的运动员一律不让参加比赛,这使很多练了好几年的运动员不能够参加比赛,使一些优秀的运动员流失。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运会上又成了以身份证为主参加比赛,这使教练员无法及时地适应比赛规则的转变。再去找流失的队员参赛时,有的已参加工作不愿意练了,又有规定没有参加上一年度比赛的运动员不准参赛,使愿意练的队员又参加不了比赛。所以对于上级领导的这样随意的更改比赛规则对于任何项目的发展都是严重的有很大的影响,希望以后少出现这种突然更改比赛规则的情况出现。
二、参赛队员人数问题。据了解很多省的柔道年度比赛中都容许每个级别报2人参赛,重点级别容许报3人参赛。但在自治区年度赛中每个级别只容许报1人,另可以再选2个级别可报1人但必须有一个是大级别。新疆柔道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州的队伍人员只有几人,有的队伍有几十上百人。但由于参赛名额有限使很多热爱柔道的队员们练了三四年却没有参加过一次比赛,因此对于队员们的打击很大。对于教练员来说招收和培养一个队员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队员参加不了比赛很多教练无法向队员和家长交代,对于教练员的招生是有很大的影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使本来就很少练柔道的运动员更加少了。在比赛人数报名上体育局可有自己的想法和经费问题,但是为了新疆柔道项目的发展与未来我希望上级领导能够增加报名人数。
三、裁判员问题。在现在国际柔联的规则日新月异的时候,新疆的裁判员还是和以前一样在比赛前几天才集中学习,对新的竞赛规则了解的不透彻,使得在比赛中会出现一定的错判和误判,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纠纷对于练习了很长时间的队员们是很不公平的。上级领导如果能够在每年举行一到两次的比赛规则学习班来提高裁判员的执法水平,而且可以使教练员和裁判员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合理和熟练,对与新疆的柔道项目与国内和国际接轨有很好的承接,对于新疆的柔道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
四、赛制制定的不合理和举办管理单位不统一,如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届年度比赛的管理是由自治区举摔柔中心管理和制定比赛竞赛规程,但是2014年自治区十三运会又是自治区体育局竟训处管理和制定比赛竞赛规程,这就使教练员无法适应了希望上级领导能够统一竞赛规程。在说在赛制方面,如2013年自治区年度赛中报道后前两天进行的是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在称体重,就没有考虑降体重的队员们的体力和心理承受,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体重的队员们怎么能够测出最好的成绩。
五、队员的出路与招生问题。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必进是少数的,而切现在自治区体工队现又只招收大级别运动员,对于中小级别运动员就没有任何的机会进入高水平运动队了,这样就有更多优秀的运功员是要考大学的,但是在办理二级运动员证时只有每个级别有8人参赛才能办理,这就出现了第二点队员参赛人数问题所以每年的自治区年度比赛中只有七八个级别符合办理二级运动员证。这就使很多运动员无法办理二级运动员证无法参加各个高校的单招考试,这样一来很多运动员没有了出路,对于我们基层教练员来说队员没有了出路招生就更加的困难了,让我们这些基层教练员怎么才能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们继续练习柔道项目,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新疆柔道这个项目的发展造就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没有人在练怎么才能出成绩。
提起核能,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战栗和神秘的恐惧,1945年,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的威力让人们铭记在心,以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灾难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难以估计,再加上前些时间的福岛核事故更是为人们的心灵上能上了一层阴影。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灾难带来的教训是惨痛,正是这一次次的教训让我们在发展核能的时候要慎重的考虑全面些,从教训中受到启发,避免让悲剧重新发生。正如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一样,历数航天中的事故以及带来的损失,绝非是一个小数目,在刚起步的时候每一次事故都会让人们对航空的意义产生质疑,发展受到影响,但是人们从事故中发现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一次次实践才有的现在航空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和安全。试想倘若早期的航空发展因为一两次的事故而停滞不前甚至夭折,决不会有今天的“波音”,“空客”,人们翱翔的梦想会只是梦想。
虽然核能的提出,发展到现在有一段时间,相对于历史的长河还只是刚刚起步阶段,失误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放弃核能的发展。
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的今天,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寻找新型能源的要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历数现阶段有潜力的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潮汐能,水能等。
风能的不稳定是其发展的最大的瓶颈,而且风能丰富的地区人烟稀少,风能发电上网和传输是个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太阳能的分散性使得在 利用太阳能时,想要得到一定的转换功率,往往需要面积相当大的一套收集和转换设备,造价较高,并且现在多数用太阳能电池板,废旧电池的处理也是个问题;太阳能的不稳定性:由于受到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所以,到达某一地面的太阳辐照度既是间断的又是极不稳定的。
潮汐能潮汐存在半月变化,装机的年利用小时数低,潮汐电站建在港湾海口,通常水深坝长,施工、地基处理及防淤等问题较困难发电只能作为辅助,难以独当一面,成为主流。
水能总的可以利用的总量有限,并且建造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水生生物,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核能是唯一可以全面代替化石燃料发电的能源。
核电站优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
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5.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核电站缺点: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4.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6.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发展核电是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核电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Lwpx37
[摘 要] 信访制度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曾在一段时间里对于化解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社会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访内容的广泛性及复杂性,又使得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信访活动中,使信访制度承载了整个社会制度变革及社会稳定的重任,信访制度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弊端。
[关键词] 信访 信访制度 弊端 发展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与弊端
《信访条例》上对信访有这样的定义。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我国信访制度是指由各级国家机关设臵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及配备专职信访干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其作用主要可概括为:联系群众、协调各方、信息反馈。
信访制度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它的产生与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种制度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在听取社会弱势群体的呼声、实现社会正义等方面起到很大的权利救济作用。人们常将信访制度比喻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社会稳定的“晴
径解决,消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还有的信访人所提出的要求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或者合情合理,却提出了过高的非份的要求,在“化钱买平安”、“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通过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责任制、信访工作量化考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等形式,最后以明显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为代价来满足其非份的要求,从而达到息访的效果。这种情形,其危害性甚大,它直接视法律为儿戏,使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尊严丧失殆尽。如何使上访人不越级上访,不重复上访,成了许多基层信访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不得已而为之无奈选择了强压、妥协、哄骗、盯梢跟踪、截访这些手段。本来上访的群众带着对政府的信任,和巨大的希望来求助政府,结果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失望而归。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下有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信访部门在解决信访事项的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在这种工作状况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极少数信访人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手段在实践中屡试不败,并为更多的信访人所效仿,带来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
3、中国法制上的不健全,使很多问题没有办法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并且即使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最终胜诉的,也因为执行不力导致赢了官司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发生。现在的
1、在信访工作中引入法律服务机制,依法规范治理信访工作,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使精通法律的工作人员为上访者提供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在接到群众信访材料后,当场提供免费咨询,并根据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指导其按照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地解决群众上访问题,而且对上访群众也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普法教育,一部分分流了信访案件。使他们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2、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是其业务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特别是涉及复杂的信访案件时,缺乏法律素质的信访处理人往往本能地从实体公正的角度进行评判,很多的信访问题本身具有法律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同的信访工作人员对同一类信访事件的法律实体和程序规则理解不同,结果不同,从而对信访制度的法治进程起着阻碍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的信访承办人员信访法律知识掌握不多,基本处在凭经验、靠政策办理信访的阶段。因此要通过培训现有工作人员,积极引进法律人才等途径提高信访人员法律素质。只有整个信访队伍法律素质提高了,才能将建设法治信访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核电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报告
摘要: 目前,中国已将核电放在重要能源部署地位上,加大对核电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核电站在环境的至高点之上,再加上核电站发电固有的优点—发电的的可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中国核电发展的广阔天空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我国核电站还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反应堆的研发,经济的竞争性,资金安排,天然铀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以及公众接受性都是影响我国建造新核电站,核电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公众对能源选择和相关环境问题的选择程度与接受程度,即公众接受革新型设计的相关宣传和教育必须引起巨大关注。并且要继续保持核电站运行的高度责任心,持续强化安全文化,提高核电技术先进程度保有量等,保证核电有能力对未来能源战略做出贡献„„问题的解决将是解开中国核电发展瓶颈限制,走出发展困境的根本方法与道路。
关键词:核电站,发展困境,解决方案,公众可接受性,核安全,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核电成本
引言:
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中发表讲话:“中国承诺实现‘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指南,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节能减排。”中国的“哥本哈根态度”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兼顾能源可持续发展性。不容置疑地,核电作为一种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清洁而安全的能源提到中国能源战略体系的重要议程中来,日益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核电与火电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大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在当代中国发展核电有利于一次能源的多元化,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再者,发展核电可以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核电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中是有巨大潜能,必将发挥重大作用的。然而,核电在发展道路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核电发展前景。核电只有走出发展困境,拨开发展迷路,才能优化中国能源体系,引领中国可持续能源之路,走出自身的“发展陷阱”。
(一)公众的可接受性
公众意见会强烈影响建造新核电站的决定,同时,公众对核电站的排斥势必会引起社会的恐慌与**,从而影响核电的发展前景。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与评价大多取决于对这个事物负面消息的接收,人们当接触到某事物的瑕疵时,便会潜意识地定义 此事物必然是不好的。而对于核电站,大多数民众的印象停留在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核事故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惨烈情形中,而且不少民众对核电站释放的核辐射有巨大恐惧与不安,因此,我们便看见了在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出现的轰轰烈烈的抢盐**。抢购盐**不是个偶然事件,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如上世纪70代就风靡过鸡血疗法;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以及去年的抢购绿豆**。造成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关心,但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却相对缺乏,一旦有人为了商业利益借此制造谣言,就极易使民众产生公众心理,引起恐慌。由于人们把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将恐惧放大,把“可能”变成“必然”,从而民众“谈核色变”引发生的的“群体恐慌”,真真实实地对核电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然而,核电站正常运转时放射性的排放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比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还小。在一座100万kw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到0.02毫希,而一座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烟尘排放的放射物质使附近居民受到的剂量每年约0.05毫希。若以每天看电视2小时计,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为0.01毫希;做一次X光检查接收的剂量为0.5-2毫希。人类居住在地球上,从宇宙射线中每年至少接受0.28毫希(海拔越高,剂量越大);从地壳辐射每年接受得剂量为0.3-0.2毫希。一般规定,居民的允许辐照计量为5毫希,核电站的辐射只占几百分之一。可见,核电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远远低于其他污染源或天然辐射的影响。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国的核电站的周围就是居民区,离大城市只有15-25km。因此,民众对核电站运转中辐射污染的担忧是多余的。
另外,整个社会中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极小的。美国科学曾对核电站有可能发生的10万中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在美国每年每人死于核电站事故的概率仅为死于汽车车祸概率的7.6万分之一,100座核电站给美国人带来的风险只及闪电雷击带来风险的0.04%。
针对民众对核电站安全的质疑与恐慌,首先,政府,媒体应该大力在民众中普及核电知识,公平客观地介绍核电问题,加强科普工作。其次,民众对核电站的恐慌也一部分源于信息不透明,如果我国不准确地公布核电站的信息,“就算是物理学家也会感到恐慌”。因此,举国的“谈核色变”还在于体制透明化的问题,毕竟当一个人面临灾难时,“即便只给他一根稻草,他也会死死抓住的”。所以政府部门要建立正规的信息披露机制,让公众参与核电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情况,让公众在参与其中并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减少对核电的恐慌。再者,核工业界也更应完善自己的安全机制,注意严重事故的防范和缓解,进一步技术开发具有高安全水平的未来核电站。
(二)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
目前,中国现在已探明的铀矿储量只够2020年1/3的用量,国家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副司长王中堂认为,"中国铀矿储量基本满足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需要。如果得不到足够的 铀矿资源,不管建多少核电站,最终都将面临停产的困境。铀资源争夺将成为中国大力发展核电能源的必经战役。”而与此同时铀矿的贸易严格受IAEA的监控,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铀矿需要涉及政治、军事等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由于全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都可能重新发展核电,如果对燃料需求速度增长过快,必然会影响国际价格。由于全球核燃料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目前全球主要铀矿生产商已经垄断市场,随着未来国际潜在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天然铀的成本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中国核电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瓶颈,在努力保证充足通畅的燃料的同时,大力研究开发快堆技术。
在“核能卷”第230页的“主要结论中,对铀资源对中国核电的制约给出这样的回答:“铀资源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方面,我国是潜在铀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不是贫铀国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内勘察,从而提高我国铀资源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国外市场的两种资源,加强国家的统筹安排,形成有强有力的团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持续而廉价的铀资源供给,加强与铀资源丰富国家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建立长期合作,降低我国因天然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对能源安全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铀钚的再循环复用和快中子增殖核燃料增殖,通过研发快中子核电站技术,将我国现有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扩大60倍,从而提高铀资源利用度,大幅缓解对天然铀的需求,实现核燃料供应的可持续发展。再者,快中子反应堆还可以利用快中子将热中子反应堆中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烧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后代的威胁。
(三)核电安全问题
核电站虽然与原子弹一样都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但其采用低浓度裂变物质作燃料,且分散在反应堆内,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自我爆炸。更何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又多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能根据需要使裂变反应有控制地进行,并能随时中止反应。所以,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此外,为确保安全性,核电站设置了3套屏障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逸,还有一系列纵深的防御措施,如对核电站的设计,制造,施工,人员培训等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确保安全运行;核电站有一套完整的保护系统,该系统以假想的最严重的事故作为安全设计的依据,万一发生事故,能自动采取许多应急措施,甚至自动紧急停堆,等等,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和把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缩到最小。
但是,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安全性=飞机安全性,核电事故的几率约为100个核电站运行25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事故。1979年三里岛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福岛核泄漏事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极为广泛而严重的影响。而核电站不能避免极小概率的安全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核电站的超期服役问题。如日本核危机的背后便隐藏着超期服役的重大原因,据新华社报道,今年2月,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显示,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虽然专家分析,在日本这样多地震的国家,仍然使用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样的老式沸水堆机组,十分不妥当,但在2010年—其40年使用寿命已到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不知何故又比原本计划延寿20年,如果美欧此次事件发生,第一核电站的正事退役需要到2031年。
(2)人为隐患:操作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淡漠,没有严格履行管理规定,以及一连串的失误。法国人眼里,造成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另一个原由,是前苏联核电组织机构和运作方面的重大缺陷:运行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运行规程,该核电站也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毕果认为,切尔诺贝利和日本曾发生的核事故并不是人员的警惕性不够,主要是培训不足,反应过度造成,实际是对技术没有充分的理解”。
(3)设计缺陷,且核电站的抗灾害能力较弱。我们可以仔细对比分析历史上核事故,事故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核电站的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如最近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一重要原因就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设计有缺陷。在去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核电站反应堆关机键“通风”功能瘫痪,致使压力无法释放,进而产生外壳爆炸,加剧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而这些问题致命地影响了核电安全,对民众也产生巨大的生命安
全。为了让核电的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以致全无,我们迫切的需要建立核电的安全机制,并采取以下措施:
(1)核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淘汰设备落后,老化的机组。(4)人员的安全素质培养,提高技术修养,目前中国核电站的最重要安全因素,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福岛危机提醒我们:人为错误可能会比全球变暖更灭亡世界。
(3)新一代核电站的研究,竭力弥补其技术缺陷。
(4)应急响应计划,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准备工作,以在万一发生严重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能够保障周围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我国的核应急工作实施国家,省市自治区和核电站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工作方针。
(四)核电站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核电的建设成本极高,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一因素,我国应将在将建造期间降低成本的成熟方式落到实处,以减少成本的制约,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方法列举如下:“达到经济规模;流水线式建造方法,标准化和系列化建造;缩短建造周期;多机组建造;简化电站设计改进电站布置,使用模式化建造;有效的采购与合同;成本和质量控制;有效的项目管理;与相关法规管理当局密切配合与合作。”
另外,在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这也是成本高昂的领域,制约了我国核电站与其他能源方式的经济竞争。相关数据显示,每百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可产生约550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以未来我国7000万千瓦核电装机计算,每年可产生约3.85万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就需要巨大的地下空间对这些核废料进行掩埋,这将对我国的核废料处理能力提出巨大考验。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一座位于甘肃玉门,另一座竟然在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根据中国核电发展规划,我国将在2015-2020年左右,确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库址。因此,我国在建设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同时,将经济效益最大化,降低土地成本,研发新技术,新材料。
而从我国发电平均综合成本来看,火电最低,水电,核电紧随其后,水电,核电相较于风电,光电更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成本优势,在运行中,更具经济竞争力。况且,相对于成本而言,能否长时间,稳定,不受环境影响地供电,是各类发电方式最重要的竞争力。在发电过程中,风电受风力,季节影响;水电受气候,汉语影响;光电则受制于四季,昼夜及阴晴。只有核电和火电能维持稳定的发电,而火电有对环境污染大的致命弱点,会渐渐降低在能源体系下的地位。因此。核电的发电成本低而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优势。
由此可见,核电的经济竞争力主要受制于建设成本和核废料处理成本,只要我国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优化集资 手段,扩大集资范围,使核电凭借着运行成本低,发电效益高,产出效果好的优势,从而富有极强的经济竞争力。
小结:
目前,我国核能在当前能源构成中仅占极小的比例。铀资源也比较缺乏,公众对核电的态度偏差,建设成本与核废料处理成本高,安全问题也有待完善。总的来说,我国核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条确定的技术发展路线。但这一点反而成为有利条件,我国可以立足于当前世界最新技术基础与发展核能的优点上,来规划我国的核能。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做到:
1.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电企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规划核电项目的建设,逐步推进现有国内技术力量和设备制造企业重组,以适应大规模核电建设的需要。
2.加大设备研发力度。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统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共享;将核电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规划,形成设备的成套能力。对关键的设备,包括大型铸锻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依法强化政府核电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安全执法和监管。加大对核安全监管工作的人,才,物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积极开展核安全研究,继续加强核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事 故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4.加强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核电人才培养。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思路,重点围绕核电站的开发,设计,建造,调试,运行,检修,人员培训,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相应地科研和配套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核电专业化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更多企业投资建设核电站创造条件。
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技术人员的支持,核电站先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社会大众的认同,核电的发展能在这肥沃政策,社会土壤的栽培下,告别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迎来中国核电的盛夏。
引注:
1摘自新华社《哥本哈根会议之中国立场摘要》 ○2《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赵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苏联核电安全报告》,强玉才,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摘自《维基解密》 ○5《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规划》,贺亮,军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世界核电复兴的里程碑-中国核电发展前沿报告》,王秀清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国能源战略思考》,庆承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9年版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镇化的进程也得到了跨越式的进展, 使大部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住房条件得到了提升。然而, 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和无序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得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耕地减少、环境破坏、城乡差距拉大。要实现经济与民生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关注城镇化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题, 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城镇化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从1978年到2013年间, 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暴增至7.3亿人 (见表1) , 与此同时, 城镇化率从也以年均1.02个百分点的速度, 从17.9%提升到53.7% (见表2) ;同时, 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 建制镇数量更是增长了近十倍, 增至20113个 (1) 。
三十多年来,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 提升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实现转移就业,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从规模和速度上来说都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81年的20%提高到2003年40%只用了22年, 而这一过程, 英国历时120年, 法国100年, 德国80年, 美国40年 (1860至1900年) 。但是, 这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2000年后基本都达到八成以上, 且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80%。而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却远不及这一水平, 且诸多地区都有“冒进”的现象, 盲目追求“表面繁华”, 实际中环境质量、建筑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等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严重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1957年, 在这一阶段, 城市化率总增长比为4.8%, 年均增长率为0.60;第二阶段为1958年—1978年, 城市化率总增长比为2.5%, 年均增长率为0.12;第三阶段为1949年—2014年, 在这一阶段, 城市化率总增长比为25.8%, 年均增长率为1.10%。
二、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
1. 产城融合不紧密, 城乡差距显著。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2.34亿农民工及家属迁出农村户口, 进入城市。然而由于受到户籍制度限制的原因, 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难以完全融入城市, 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和住房等方面都面临了诸多问题, 不能完全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失衡, 使得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难以匹配, 简单粗暴的劳动力转移, 使得产业发展无法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 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2. 城市扩建粗放低效, 耕地资源大量浪费。
诸多城市在开展城镇化的过程中, 只重速度, 不重质量, 盲目追求政绩和统计数字, 建设用地使用粗放低效。许多新城、新区沦为“鬼城”, 诸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不能实现有效的产业集聚。在1996年到2012年间, 全国平均每年增加建设用地724万亩,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就占到357万亩。进入2000年后的十年内, 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速达76.4%, 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仅有50.5%, “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 (见表1)
同时, 许多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通过土地出让和抵押来获取财政收入, 使得土地利用缺乏有效合理的规划, 难以得到有效效利用, 加剧了耕地浪费和环境污污染, 不仅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和粮食安全, 也提高了地方政府性性债务的风险。
3. 东西部城镇化布局失衡, 城城市规模与承载能力不符。
一方方面, 从全国城镇化布局来看, 东东部与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明显。东部绝大多数地区, 城镇密密集, 诸多特大城市, 如上海、广广州等, 城市规模庞大, 人口密集集,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然而, 相对对而言中西部许多城市则地广人人稀, 城市化水平偏低, 城市发展展潜力有待挖掘。
另一方面, 从城市布局角度来看, 诸多城市布局缺乏合理性, 城市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偏低, 难以有效发挥集群效应。诸多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密集程度远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而周边的小城镇则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水平低、有效劳动力不足和服务功能弱等问题, 这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
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足。
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只重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而忽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偏低,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加剧了土壤、空气、水的污染;道理规划和交通管理有效性不足, 导致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管理能力欠缺, 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致使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同时, 现行的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 都从一定层面上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使农业转移人口难于融入城市环境。
5.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对自然历时文化遗产的保护, 照搬国外其他城市的景观结构风格, 而忽视自身城市的文化特色, 使得城区改造与所处区域的特征不协调。这种盲目的扩建和改造, 造成了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的严重破坏。同时, 在许多农村地区也出现盲目拆建的问题, 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 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特色民居, 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经济增长疲软的现象, 同时中国进入“改革阵痛期”, 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中国的城镇化的推进进程迎来更多的阻力和挑战, 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外延式的扩张, 城镇化质量偏低, 城乡差别拉大。城镇化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为核心, 达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同步协调的发展的目标。
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协调和融合, 必将会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使未来城市向着智慧、节能、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1、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新思路。
在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等各个环节都要提倡资源节约理念, 并通过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手段, 来推动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降低环境成本, 提高社会效益。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 务必全面考虑水利、土地、能源、交通等综合性要素, 因地制宜, 杜绝粗放型的外延发展模式。避免透支资源、急于求成的发展的模式, 通过有效合理的规划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城镇工业布局, 辩证地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之间关系, 走出一条高质高效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经济网络。
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人均资源十分有限, 人均耕地只有0.095hm2。所以, 必须因地制宜的发展大中小城市, 合理布局城市的空间经济网络, 抓住城市的核心区域, 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 (见表2)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经济网络, 使得各个城市节点的道路纵横贯通, 从而降低能耗和成本, 不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还能有效减轻经济发展与还环境保护的作用, 促进城乡均衡。
4、增强中心城市辐射效应。
中心城市能够通过其自身的规模效益和市场效益能够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释放城市辐射力, 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吸引周边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并带动周围发展。追求城镇化质量, 重视民生和可持续发展, 统筹与协调,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土地集约利用, 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目标。
同时, 在城市高速扩张的过程中, 政府应严格把控大城市发展规模, 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发展卫星城镇和重点小城镇。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 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 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5、重视城市发展特色。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对于地方原有的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不贪大求洋, 脱离实际。应保存地方的自然和文化个性, 注重城市景观结构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和谐, 不能以单一的城市元素取代传统民居特色。
在城镇化过程中, 应重视城市及其周围的大面积水域及河流的保护和治理, 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能力, 保护绿地、林地等重要生态源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 以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生态安全网, 并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提高城市居民宜居度以及休闲娱乐性。
6、完善城市管理制度。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 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发展弊端, 坚持走城乡协调发展道路。完善城市管理制度, 合理配置资源, 改变廉价征用农用土地的“土地财政”模式, 推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创新, 进一步消除城乡隔阂, 注重对农民工及家属的生活条件的提升, 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科学文化及素质教育。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多个公共服务方面, 保障居民平等享有的权利。使得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匹配,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同步, 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
参考文献
[1]姚士谋, 李广宇, 燕月, 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J].人文地理, 2012, 05:48~53.
[2]周干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 4) :13~14.
[3]张平宇.东北区域发展报告 (2 0 0 8)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陆大道, 姚士谋, 刘慧, 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城镇化专题)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5]肖奎喜, 杨岩, 刘慧.纽约增强城市辐射力研究[J].城市观察, 2013, (5) :50~56
我国核电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核电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2004年,这是中国核电发展的起步阶段。1980年,浙江秦山核电站动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掀开中国核电发展序幕。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正式投运,也是我国首座商业化运营的核电站。
第二阶段,2005~2011年,中国核电的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能源和电力短缺以及空气污染加重等问题,特别是2002~2004年我国经历了全国大范围的缺电。2005年后我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核电,中国核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第三阶段,2011年后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先后宣布“弃核”,全球核电发展严重受挫,我国核电发展也明显减速。
截至2014年年底,从公开报道来看,辽宁红沿河二期和山东石岛湾等期待已久的核电项目均未动工,新开工核电项目未能实现“破零”,但我国将重启东部沿海核电建设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
在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5台机组投产,分别为:阳江1号机组、宁德2号机组、红沿河2号机组、福清1号机组和方家山1号机组。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至此增至2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达到2029.658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约2800万千瓦。投产高峰的出现,说明“十一五”期间开建的机组陆续商运已经来临,而在建规模依然保持世界第一。
面对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发展放缓态势,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表示,将重启东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增加中国能源的保障能力,确保能源安全;二是调整中国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三是促进中国核电装备和技术出口。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与中亚、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2014年,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尤其引人注目。
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我国形成了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能源对外严重依赖的局面没有改变,进口来源地过于单一的局面也没有改变。石油进口仍然过度依赖中东、非洲等地区,而天然气对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进口依赖度迅速提高。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能源安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受制于人的困局。适度加大核能开发利用,是提升中国能源自给能力、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发展核电是理想选择
按照我国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要提升非化石能源发展占比,必须大力降低煤电的比重,适当增加核电、水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的比重。
目前煤电行业成为我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随着环境约束增强,未来煤电的成本可能显著上升。我国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62%以内。对煤炭使用量的限制,可能会使电力行业产生缺口,而发展核电是弥补这个缺口的理想选择。
与水电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核电具有稳定性强、经济性好等特点。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差别,水电不稳定性强,枯水期需要由煤电弥补,而丰水期这些参与调峰的煤电不能正常发电,利用小时数低导致其效益低下,由此带来的水火矛盾突出。
同时,修建水电站还需要大量移民,而且对生态、人文景观等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更强,并网难度更大,而且集中的风电场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远距离输电成本较高。目前国产化率提高使我国核电站建设成本将逐步降低,核电经济性不断增强。
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在改善环境方面核电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核电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
此外,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安全性不断提高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具有容量因子大、能量密度大的特点。一克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吨煤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在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是明智的选择。
【核电发展的弊端】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核电在我国的发展11-19
为什么要发展核电09-30
核电知识介绍09-27
核电相关知识11-16
中国核电行业基本介绍10-04
核电站环评报告公示06-09
核电站调查表06-28
核电站实习报告10-21
运行核电厂安全生产工作规定06-11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想11-14